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分类突破:题型4 比较类_第1页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分类突破:题型4 比较类_第2页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分类突破:题型4 比较类_第3页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分类突破:题型4 比较类_第4页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分类突破:题型4 比较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型4比较类

题型介绍

比较型选择题以区域差异、地理事物及现象的发展演变或发展方式差异等

为基础,考查考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及区域认知的学科素养。

比较型试题的设问比较简单,一般都是与什么相比。

在分析区域差异时,需要关注所分析地区的位置,提取区域特征进行对比验

证,同时由于不同尺度下突出的特征存在差异,需要关注尺度差异。

地理事物及现象的发展演变主要通过图表的形式呈现,对比不同时间条件下

地理事物、现象的发展变化,分析原因则是更高水平的要求。

发展方式的差异多是在原有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新发展模式的意义、成效的

体现。

三种考查形式

i.区域差异

区域差异在此处归纳更多的是区域特征的分析对比。地理位置是分析区域特征

的基础,同时要学会尺度转化,学会从中小尺度分析地理要素的差异。

2.地理事物、现象的发展演变

地理事物的发展演变多从时间角度论述,将不同阶段的地理事物作对比,分析其

主要的变化特点;地理现象则侧重不同时间的结果差异,分析在某时间该结果的

成因,因此要特别注重时间的论证。

3.发展方式的变化对比

发展方式的变化对比注重方式的差异及结果效应的产生,解题时要特别注意新旧

方式的差异,注意对突出变化特点的解读。

真题示范

(2023年广东卷)进入21世纪,长江下游跨江桥隧建设发展迅速。有研究统

计,2000年长江下游公路跨江桥隧通道仅4条,2008年为9条,2016年增至17

条。下图示意这三个年份长江下游两岸部分市县距江岸不同直线距离区间的车

辆,到达对岸所需平均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广2题。

史-0-2000年-a-2016年

叵9-1

虫8

H7

衡6

翅5-

小4-

3

距北岸/km8§8

长江22S距南岸/km

1.与2000—2008年相比,2008—2016年期间长江下游两岸不同直线距离区间车

辆平均跨江耗时的缩减量均表现为()。

A.大幅增加B.保持不变

C.略有增加D.有所减少

2.由图中信息可判断,长江下游南岸市县比北岸市县()。

A.公路网更完善B.车流量更大

C.人口更为稠密D.河网更密集

9解题教练

I题序关键信息信息解读与逻辑推理

2000—2008年,长江下游两岸不同直线距离区间

车辆平均跨江耗时缩减量约为1.5小时;2008—

第1

2016年,长江下游两岸不同直线距离区间车辆平

题图示信息:2000年、

均跨江耗时缩减量不足1小时。由此判断缩减量

2008年和2016年这

均表现为有所减少

三年长江下游两岸部

分市县距江岸不同直读图可知,在相同年份、与江岸相同距离的条件

线距离区间的车辆,下,长江南岸车辆的平均跨江时间较北岸车辆略

…到达对岸所需平均时短。完整的过江通道包括跨江桥隧和与之相连接

铝/间的变化的公路等。车辆过江时,沿岸地区就近选择过江桥

隧过江,与岸距离中、远的市县由公路网引至合适

的过江桥隧后过江。由此判断,长江下游南岸市县

比北岸市县公路网更完善

国图1.D2,A

(2022年全国乙卷)下图显示黄河桃花峪附近花园口水文站监测的1958年7

月、1996年8月两次洪水过程的水位与流量的关系。读图,完成3~4题。

3.1958年7月洪水过程中,图中0、P两点水位变化趋势及两点流速相比()□

A.0点水位上涨,流速较快

B.0点水位回落,流速较慢

C.P点水位上涨,流速较慢

D.P点水位回落,流速较快

4.图示资料表明,1996年8月比1958年7月()。

A.洪水含沙量大B.洪峰水位低

C.河床高D.洪峰流量大

。解题教练

第3题

(1)水位上涨、回落对流速的影响:比降指河段水面水平距离内垂直尺度的

变化,是影响河流流速的主要因素;比降越大,流速越快,比降越小,流速越慢。

上图所示河段正常情况下,C至Q河段的比降=CD/CQ,M至C河段的比降

=MS/MC,两河段比降基本相等。

洪水过程可以看作洪水波运动过程。波峰前河段属于水位上涨阶段,波峰后

河段属于水位回落阶段。

洪水过程中波峰前河段比降=(CD+NC)/CQ,大于正常比降CD/CQ,因此流速比

正常情况快;NC=RS,波峰后河段比降=(MS-RS)/MC,小于正常比降MS/MC,因此流

速比正常情况慢。

由以上分析可知:洪水过程中,水位上涨时,比降大,流速加快;水位回落时,

比降小,流速减慢。

(2)(流量相同时)流速与水位的关系:流速越快,水位越低;流速越慢,水位越

高。

利用以上关系及题目信息进行推理:

流量相同时,

0点水位低,

P点水位高一0点流速快,

P点流速慢0点属于水位上

涨阶段,P点属于

水位回落阶段

(3)结论(流量与水位的关系过程模型,见下图):洪水过程的流量与水位不呈

正相关和直线关系(虚线所示),而是呈逆时针的绳套形曲线关系(实线所示)。即

洪水过程中,水位上涨阶段流速快、水位低(水位线在虚线以下),水位回落阶段

流速慢、水位高(水位线在虚线以上)。水位最高点与流量最大点不重合,流量最

大点出现时间稍早于水位最高点。

水位

流量

第4题

信息获取与解读逻辑推理

与1958年的洪水相比,1996结合黄河中下游泥沙淤积的特

年的洪水流量小,但水位高点可推知,河床高是关键原因

置品3.A4.C

真题变式

变式1

(2024年广东卷,1~2题改编)1984年以来,贺兰山东麓地区葡萄酒产业发展

经历了萌发停滞(I)、缓慢发展(II)、快速发展QH)和高速发展(IV)4个阶段,

葡萄种植面积持续增加,葡萄酒生产集群规模不断扩大且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

读4个阶段葡萄种植区自然要素变化示意图,完成广2题。

a.有机质含量/(g・kg-1)b.砾石含量/%

3J阶段

48-L-

土2Z4

.9--

土46-M-M

工03.

-sO.7QHs

.0

阶段m阶段HI

c.年均降水量/mmd.年均气温/七

206.1

197.6-

188.8-

180.0J

i.与阶段ni比,阶段I葡萄生长最大的不足是()o

A.有机质含量低B.砾石含量高

C.年均降水量少D.年均气温低

2.4个阶段中,地下水最丰富的是()。

A.IB.IIC.IllD.IV

变式2

(2024年安徽卷,4飞题改编)河津市地处黄河与汾河交汇处,是灰陶琉璃的

故乡。河津灰陶琉璃历史悠久,题材多样。读20世纪80年代以来河津灰陶琉璃

产业发展历程示意图,完成1~2题。

20世纪80年代至2008年琉璃烧

90年代初,河津窑制技艺入选国2022年成功申

头村“家家有窑,户家非物质文化报“中国灰陶琉

户生火”遗产璃文化之乡”

—i-A-011

199017r20002010[20।20

20世纪90年代末,2016年建设河津龙

琉璃企业数量开始门灰陶琉璃产业园

减少,部分企业规模

开始扩大

1.河津市生态压力最突出的是()。

A.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

B.20世纪90年代末

C.21世纪第一个十年

D.21世纪第二个十年

2.相比之前,2022年成功申报“中国灰陶琉璃文化之乡”后,当地制陶业应重点

关注()。

A.家族传承B.材料研发

C.文创研发D.企业规模

【最新模拟】

(总分:54分)

构造运动和地势差异会影响水系重组。在青藏高原东北部海原断裂带和黄

河交汇区域,受到断裂带附近的强烈挤压,老虎山隆升。地貌勘测表明,老虎山东

段南侧Rs水系由向南流转为向北流,但老虎山的隆升并不是水系转向的主要原

因。尺、艮两河的源头海拔相近。图I和图n示意研究区域的山河形势。读图,

完成「2题。

103°40'

525m•河口海拔山脉

海原断裂带河流

1.据图推测,与艮河流域相比,Ri河流域(

A.面积较广大

B.干流纵比降较大

C.构造运动较强烈

D.冰川作用较显著

2.Rs水系由向南流转为向北流的主要原因是()o

A.R河溯源切穿山岭速率快于老虎山隆升速率

B.老虎山隆升导致流域地势转变为南高北低

C.地势变缓使Rs河侧蚀加重,导致河道拐弯

D.冰川大量消融形成洪涝,使Rs河溃决改道

地名是区域文化在地表的凝结与保留。沅江流域是黔东南、湘西地区通往

长江的重要通道,主要交通线有沅江干支流航道、湘黔古道、湘川古道,其地名

见证了流域演变的历史。读沅江区域地名用字类型分布图,完成3~5题。

笋湖方向

流域界线

交通运输线路①

r交通运输线路②

•地名中含溪/江/M/湾

入地名中含山/坪/岩/坡

■■地名中含驿/铺/亭/店

3.交通运输线路①为()。

A.沅江干流航道B.沅江支流航道

C.湘川古道D.湘黔古道

4.与乙处相比,甲处()o

A.地势崎岖B.降水丰富

C.多河流交汇D.土壤贫瘠

5.研究发现甲处聚落地名稳定性强,这主要是因为()。

A.区位条件好,经济波动较小

B.地形闭塞,受外界影响小

C.运输需求大,交通线路密集

D.人口稠密,地方意识薄弱

普若岗日冰原位于青藏高原中部,是仅次于南、北极的世界第三大冰川。读

普若岗日冰原及局部冰川边界变化遥感影像图,完成6~8题。

6.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海拔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A.甲、乙、丙、丁B.甲、丙、丁、乙

C.乙、丙、甲、丁D.乙、甲、丙、丁

7.与N区域相比,M区域冰川边界退缩较大,主要影响因素是()。

A.人类活动B.太阳辐射

C.全球变暖D.地形坡度

8.1975—2021年,M区域冰川面积变化对该地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A.地面辐射增强

B.自然带数量增加

C.风化作用减弱

D.河流含沙量减少

读珠江三角洲外围地区农村回流劳动力(共199人)回流前后行业类型分布

图,完成9~n题。

90

80

Y70

W60

Y50

40

30

20

10

注:①代表农业,②代表制造加工业,③代表建筑业,④代表交通运输仓储业,⑤

代表批发零售业,⑥代表住宿餐饮业,⑦代表社会服务业,⑧代表其他。

9.回流前大多数劳动力所从事的行业的主导因素是()。

A.资源B.劳动力C.技术D.资金

10.部分农村回流劳动力仍然选择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耕地资源丰富

B.农业从业门槛较低

C.农村人口大量减少

D.农业生产效益提高

11.回流后劳动力主要从事批发零售业的基础是()。

A.外出务工的资金积累

B.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展

C.城乡交通条件的改善

D.回流前知识技术积累

土壤容重是指一定容积的土壤烘干后质量与烘干前体积的比值。土壤越紧

实,容重越大。四川某地为改变人工柳杉林初植密度大、树种组成单一等状况,

实施了间伐技术(对过密的林木进行疏化采伐),间伐后林下植被和土壤容重出现

了显著变化。读该地柳杉林间伐强度与土壤容重的关系示意图,完成12~13题。

0.6

0.4

0.2

无轻度中度重度

间伐强度

12.与间伐前相比,间伐后柳杉林下植被和土壤发生的变化是()。

A.喜阴植被增多B.土壤孔隙减少

C.植被种群增加D.土壤肥力下降

13.从人类活动强度的角度推断,与间伐强度对柳杉林土壤容重的影响基本一致

的是()。

A.引水灌溉强度B.秸秆还田强度

C.土地翻耕强度D.植树造林强度

原创改编

(原创题)生育综合指数,由生育意愿、生育条件、生育结构三部分构成,是

用来衡量一个地区潜在的生育水平。生育意愿是个人或家庭对生育子女个数的

期望;生育条件指育龄人群在生育时考虑的制约因素及可能获取的支持;生育结

构指年龄结构、婚姻状况等对育龄女性生育的影响。总和生育率是指一个地区

平均每个育龄女性生育的孩子总数,反映一个地区实际的生育水平。读2017-

2021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的生育综合指数与总和生育率示意图,完成iri6

题。

0.3000.3500.4000.4500.5000.5500.6000.650

生育综合指数

14.与上海相比,广西总和生育率的特征及原因分别是()。

A.较低生育条件更差

B.较高生育政策更好

C.较低生育结构更劣

D.较高生育意愿更强

15.下列关于生育综合指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A.贵州生育综合指数最高是因为生育结构好

B.北京生育综合指数与总和生育率差异明显

C.上海生育综合指数较低是因为生育条件差

D.广东生育综合指数与总和生育率相对一致

16.为了有效提升总和生育率,下列地区采取的措施合理的是()。

A.宁——完善养老机制

B.京一一提高医疗水平

C.黑一一推进产业升级

D.晋一一提升教育水平

(改编题)中轴线不仅是北京城的特色与标识,更是中华文化的体现与见证。

大红门地处北京南中轴向南延伸的起点。2021年,大红门地区结束了20余年北

方最大服装集散地的发展业态;2022年,新的区域综合发展蓝图绘制完成。读大

红门博物馆群及周边地区规划图,完成17~18题。

17.大红门地区曾经聚集服装批发行业的区位优势有()。

①地处南中轴线,知名度高②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③城镇化进程加快,劳

动力廉价④离市中心远,土地租金低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18.在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中,图示区域未来的主要功能为()。

A.中心商务区B.开放文化区

C.绿色居住区D.生态涵养区

2025年

参考答案

分类突破题型解读

真题变式1

l.C2.D解析第1题,结合4幅图分析,葡萄种植区有机质含量阶段I高于

阶段HI,砾石含量阶段I小于阶段HI,优势突出,年均降水量阶段I小于阶段HI,

不利于葡萄生长,年均气温阶段I高于阶段HI。故选A。第2题,地下水主要是

由地表水下渗形成的,结合图示分析,相比其他阶段,阶段IV砾石含量高、年均降

水量大,有利于地下水的形成。故选D。

真题变式2

l.A2.C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河津市出现

“家家有窑,户户生火”景象,家庭作坊生产,能源利用率不高,且污染严重,对生

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故选A。第2题,2022年成功申报“中国灰陶琉璃文化之

乡”后,当地制陶业的重点应放在陶艺文化发展方面,产业需要有新意、有特色,

重点关注文创研发可使灰陶琉璃产业有新意、有特色,C正确。

分类突破最新模拟

0国皿

1.B2.A解析第1题,艮河流程较长,流域面积较大,A错误;Ri、艮两河的源

头海拔相近,但汇入黄河的位置艮河海拔远低于R2河,且R1河流程较短,所以R1

河干流纵比降较大,B正确;仅根据图示信息不能明确判断R八艮两河流域构造

运动的程度差异,C错误;图中没有明显信息表明R|、艮两河流域冰川作用有显

著差异,D错误。第2题,老虎山北侧坡度大,注入的支流流速快,下蚀和溯源

侵蚀能力强;在下蚀和溯源侵蚀的作用下,老虎山东北侧支流河谷不断加深,不断

向南延长,溯源侵蚀切穿了分水岭,老虎山东北侧支流与南侧的R,河相连,袭夺

了R3河支流,导致R3河转向汇入R1河,A正确;材料中强调老虎山的隆升不是水

系转向的主要原因,冰川消融也不是主要原因,B、D错误;河流侧蚀加重导致的

河道拐弯一般不会使水系发生由向南流转为向北流这么大的方向性改变,C错误。

3.D4.C5.A解析第3题,依据图文材料可知,交通运输线路①串联了大

量地名含驿/铺/亭/店的地区,而含驿/亭的地名通常是从历史时期延续下来的,

由此可以推断,交通运输线路①为古道,排除A、B;湘黔古道是连接湖南和贵州

2025年

的重要古道,而湘川古道是连接湖南和四川的交通线路,依据贵州和四川的位置

判定,贵州在湖南的西南方向,而四川在湖南的西北方向,图中的交通运输线路①

为西南一东北走向,由此可确定,该古道为湘黔古道,而非湘川古道,D正确,C错

误。第4题,依据图中信息推断,沅江流域的河流流向洞庭湖方向,说明该区域西

高东低,乙处比甲处更靠西,所以乙处地势更加崎岖,A错误;甲、乙两处相距不

远,且甲处位置更靠北,更靠北的地区受夏季风影响更小,降水相对较少,B错误;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含溪/江/河/湾的地名较多,说明甲处多河流交汇情况,而乙

处含山/坪/岩/坡的地名较多,说明无河流交汇情况,C正确;甲处多河流交汇,水

流堆积作用强,土壤反而会比较肥沃,D错误。第5题,由图中信息可知,甲处聚

落地名多含有溪/江/河/湾,说明其发育在江河附近,区位条件好,经济较稳定,而

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有利于地名的持续使用,A正确;地理环境的闭塞可以减少

外部影响,有助于保持地名的稳定性,但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有交通运输线路经

过甲处,说明该处地形并不闭塞,外界对其影响较大,B错误;交通线路的密集程

度可能会促进地区间的交流,增加地名的知名度和使用的频率,但并不直接决定

地名的稳定性,C错误;人口稠密可能会增加地方意识,且地方意识薄弱可能导致

地名不稳定,D错误。

6.A7.D8.A解析第6题,普若岗日冰原是世界上高原冰川的典型代表,

由多个相互连接的平顶冰川构成,表面平坦,呈西北一东南方向条形分布,从海拔

6600—6800米的冰原中心向四周山谷放射出50多条舌状冰川(简称冰舌)。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丙、丁四地为西北一东南走向的冰舌,甲、乙两地位

于西北方,靠近冰原中部,海拔较丙、丁两地高;其中甲更靠近冰原中部,故甲地

海拔高于乙地;丁地更靠近冰川边缘,海拔最低。故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海

拔由高到低的顺序是甲、乙、丙、丁,A正确,B、C、D错误。第7题,根据图文

材料可知力区域和N区域都位于青藏高原,人迹罕至,受人类活动影响小,A错

误;M、N两区域纬度相差不大,两地太阳辐射差异不大,B错误;全球变暖导致气

温升高,影响范围大,对M、N两区域影响大致相当,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M区

域地势陡峭,冰川难以被保留,退缩较大,N区域地势相对较缓,冰川能够被保留,

退缩较慢,D正确。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冰川的面积大幅度减少。随着冰川

面积的减少,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减弱,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地面辐

2025年

射增强,A正确;冰川面积减少,生态环境发生变化,自然带数量可能减少,B错误;

冰川退缩,地表裸露,风化作用增强,C错误;冰川融化加速,河流径流量可能增大,

河流含沙量可能会增多,D错误。

9.B10.DU.A解析第9题,回流前的劳动力几乎都选择从事非农职业,

其中以制造加工业、批发零售业和建筑业为主。珠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企业林

立,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城市建设和拓展也催生了大量非农就业工作岗位,劳动

密集型产业对专业技术和知识的要求相对较低,就业准入门槛较低,成为劳动力

回流前主要从事的行业,主导因素是劳动力,而不是资源、技术或资金,B正确,A、

C、D错误。第10题,回流前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目的是增加经济收入,回流后其

仍会倾向于从事有较高经济收入的行业,农业生产效益提高,因此吸引部分回流

乡村劳动力仍然选择从事农业生产,D正确;农村的耕地资源在劳动力回流前后

变化不大,A错误;农业从业门槛较低、农村人口大量减少不起决定性作用,B、C

错误。第11题,回流前劳动力外出务工过程中积累了资金,为回流后劳动力从事

批发零售业奠定基础,A正确;消费市场的扩展、交通条件的改善能促进批发零

售业的发展,但不是基础条件,B、C错误;批发零售业不属于知识密集型、技术

密集型产业,D错误。

12.C13.D解析第12题,间伐后,柳杉林间光照增加,喜阳植被增多,A错误;

间伐后,土壤容重下降,说明土壤孔隙增多,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