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案17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着眼结构,体会用法
复习目标
1.掌握理解五类虚词(代词、副词、连词、介词、助词)的方法以及掌握18个文言
虚词(见《知识清单》)o
2.掌握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链接高考
卷别相关题目设题角度命题特点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虚词:唯、是
2023新课
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以、之;而、
标I卷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其、焉
①虚词全部放
(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
在翻译中考
2023新课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虚词:而、乎、
查。
标n卷(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与;之、斯
②不考用法,
变之法乎?
只考虚词的意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
虚词:矣、而、义。
2022新高以助魏,且奈何?
以、且;以、③虚词考查重
考I卷(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
与点放在高频虚
半与秦,秦必去矣。
词及副词上。
(1)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虚词:其、数、
2022新高
鹫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鲜、者;之、
考n卷
⑵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何
足,何多买田宅乎!”
(1)上患吏多受贼,密使左右试赂之。
2021新高虚词:多、之;
⑵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
考I卷其、贝!1、为
言则佞化为忠。
2021新高(D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虚词:而、其;
考n卷(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遂
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一般是指在文中只起结构与语法语气作用而
没有实在意义的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在近年高考全国卷中,文言虚
词一直没有单独直接考查,往往是融合到翻译题和断句题中隐性考查;但在理解
文意、翻译语句中作用重大。因此,了解文言虚词的类型与特点,掌握一定量的
文言虚词,对准确快速阅读文言文至关重要。
一、了解五类常见文言虚词
(一)副词
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语气等的词。
一般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副词按用法可以分为四类。
L表程度
①表示“稍微”之意。例如:少、稍、略。②表示“更加”之意。例如:益、
用法
弥、愈、更。③表示“非常、尤其”之意。例如:最、极、甚、至、尤、
辨析
良、绝、颇。
①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项脊轩志》)稍:略微,稍
教考
微。
融通
②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弥:更加。愈:更加。
2.表范围
①表示“全、都、一起”之意。例如:悉、皆、咸、俱、举、凡、共、并。
用法
②表示“只、不过”之意。例如:唯、特、徒、独、直、第、但、止、贝!]、
辨析
仅、顾。
①村中闻有此人,威来问讯。(《桃花源记》)咸:都。
教考
②但见悲鸟号古木。(《蜀道难》)但:只。
融通
3.表时间
①表示“曾经、已经”之意。例如:既、已、曾、尝、向、初、始、昔。
②表示“经常、一向”之意。例如:常、素、雅、恒。③表示“不久”之意。
用法
例如:寻、旋、既而、未几。④表示“正、恰好”之意。例如:会、正、
辨析
适、方、属。⑤表示“将要”之意。例如:将、且。⑥表示“终于、最后”
之意。例如:终、卒、竟。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尝:曾经。
教考
②寻回所志,遂迷。(《桃花源记》)向:以前。
融通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且:将要。
4.表语气
①表肯定,”的确、实在”之意。例如:必、诚、信、良、固、果。②表
用法
推测,“大概、恐怕”之意。例如:其、盖、殆、庶。③表否定,“不、
辨析
没有”之意。例如:不、弗、未、非、靡、亡、否、勿。
①烟涛微茫值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考
信:实在。
融通
②箱有神护者。(《项脊轩志》)殆:恐怕,可能。
③得之则生,弗得则死。(《鱼我所欲也》)
弗:没有。
[边练边悟]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楚、魏会于晋阳,将以伐齐,齐王患之,使人召淳于髡曰:“楚、魏谋欲伐齐。愿
先生与寡人共忧之。”淳于髡大笑而不应。王复问之,又复大笑而不应,三问而三
不应。王怫然作色曰:“先生以寡人国为戏乎?”淳于髡对曰:“臣不敢以王国为戏
也,臣笑臣邻之祠田也,以奁饭与一鲍鱼。其祝曰:,下田海邪,得谷百车,蟹堞
者宜禾。’臣笑其所以祠者少而所求者多。”王曰:“善。”赐之千金,革车百乘,
立为上卿。
(节选自《说苑•复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将以伐齐醉不成欢惨将别
B.愿先生与寡人共忧之而吾与子之所去适
C.又复大笑而不应今年欢笑要明年
D.蟹堞者宜禾于反覆不宜卤莽
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注意句中虚词的用法。
臣不敢以王国为戏也,臣笑臣邻之祠田也,以奁饭与一鲍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代词
代词是用来代替词、短语或句子的词,它的作用是避免重复,使文章简洁。具体
用法和例句如下。
用法辨析教考融通
①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例如:吾、余、①音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孔
予。第二人称代词,例如:女、汝、尔、而、雀东南飞并序》)吾:我。汝:你。
乃、若。第三人称代词,例如:之、其、厥、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
彼。表人称复数的词,例如:若属、吾辈。说》)彼:他。
③予观去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②指示代词。近指代词,例如:此、斯、之、
夫:那。
是、兹。远指代词,例如:彼、夫、其。虚
④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
指代词,例如:某、或、莫。
家》)或:有的人。
③疑问代词。例如:孰、何、奚、胡、恶、⑤沛公安在?(《鸿门宴》)安:哪
安、焉。里。
[边练边悟]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长洲尤翁开钱典。岁底,闻外哄声,出视,则邻人也。司典者前诉曰:“某将
衣质钱,今空手来取,反出詈语,有是理乎!”基人悍然不逊,翁徐谕之曰:“我
知汝意,不过为过新年计耳。此小事,何以争为?”命检原质,得衣帷四五事,翁
指絮衣曰:“此御寒不可少。”又指道袍曰:“与汝为拜年用,他物非所急,自可留
也。”其人得二件,默然而去。是夜竟死于他家,涉讼经年。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
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或问尤翁:“何以预知而忍之?”翁曰:
“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人服其识。
(冯梦龙《智囊・知微》)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基人悍然不逊吾其还也
B.何以争为何为其然也
C.或问尤翁或得日,或否
D.何以预知而忍之其若是,孰能御之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注意句中虚词的用法。
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连词
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
具体用法和例句如下:
用法辨析教考融通
①表示并列关系。例如:以、①命如南山石,四体康耳直。(《孔雀东南飞并序》)
且、而。且:表并列,并且。
②表示递进关系。例如:而、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且。而:表递进,而且。
③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
③表示选择关系。例如:如、
自于人欤?(《五代史伶官传序》)抑:表选择,
抑、或、其。
或者,还是。
④表示目的关系。例如:而、④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以。以:表目的,来。
⑤表示转折关系。例如:而、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然、贝IJ、但、乃、虽。而:表转折,却。
⑥表示因果关系。例如:以、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因、故。以:表因果,因为。
⑦表示假设关系。例如:若、⑦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
苟、虽、贝!1。苟:表假设,如果。
⑧表示修饰关系。例如:而、⑧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以。并序》)以:表修饰,无实义。
⑨表示承接关系。例如:而、⑨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
以。宴》)而:表承接,就。
[边练边悟]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为人正直,以严见惮,武帝召为中大夫。以数切
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黯学黄老言,治民好清静,责大指而不细苛。
黯多病,卧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召为主爵都尉,治务在无为而已,引大
体不拘文法。上曰:“汲黯何如人也?"严助曰:“使黯任职居官,亡以愈人,然至
其辅少主,虽自谓贲育【沏,弗能夺也。”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汲黯,
近之矣。”
(节选自《群书治要・汉书〉〉)
【注】贲育:指战国人孟贲、夏育,有勇力。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数切谏
敢以烦执事
B.责大指而不细苛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C.然至其辅少主
然睹促织,隐中胸怀
D.虽自谓贲育,弗能夺也
臣里下愚,知其不可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注意句中虚词的用法。
召为主爵都尉,治务在无为而已,引大体不拘文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介词
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以表示与之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
原因、对象等的词。具体用法和例句如下。
用法辨析教考融通
①引出动作的工具、方法、凭借。例如:①何以战?(《曹刿论战》)以:介词,
以、因。凭借。
②引出动作的对象。例如:于、与、因、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于:
为、乎。介词,对于。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③引出动作的原因。例如:于、以、为。
以:介词,因为。
④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例如:于、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
乎、自、从、缘、以。而》)自:介词,从。
⑤引出主动者,表示被动。例如:于、⑤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
乎、为。赋》)于:介词,被。
[边练边悟]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楚人将与吴人战,楚兵寡而吴兵众,楚将军子囊曰:“我击此国必败,辱君亏
地,忠臣不忍为也。”黜兵而退。至于国郊,使人复于君曰:“臣请死。”君曰:“子
大夫之遁也,以为利也。而今诚利,子大夫毋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
之为君臣者,皆以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楚国终为天下弱矣。臣请死。”
退而伏剑。君曰:“诚如此,请成子大夫之义。”乃为桐棺三寸,加斧质其上,以
徇于国。
(节选自《说苑•立节》)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楚人将与吴人战
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B至于国郊
步余马于兰皋兮
C.则楚国终为天下弱矣
既自以心为形役
D.以徇于国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注意句中虚词的用法。
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君臣者,皆以不利之名而效臣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助词
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在句中起某种辅助
作用的词。具体用法和例句如下。
1.结构助词
①之:常作为定语、补语、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标志,或用于主谓之
用法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辨析②所:常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表示人、事物、处所等,
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
教考①何陋之有?(《陋室铭》)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融通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闱。(《桃花源记》)所闻:所知道的一切。
2.语气助词
用法①陈述语气词:也、矣、焉、耳。②疑问语气词:乎、与、欤、耶、牙B。
辨析③感叹语气词:哉、夫。④句首语气词:唯、夫、盖。
①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教考②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
融通③善鼓!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④去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音节助词
音节助词是指没有实义、只起调节音节作用的助词。常见的音节助词有:之、者、
其、言、有、止。例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其中的“之”是词缀,
凑足音节,无实际意义。
特别提示
复音虚词和文言兼词
1.复音虚词
在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使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
因此,人们把两个结合得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这类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
常见的有:奈何、无乃、有以(无以)、所以、是故、既而、而况、俄而、无何、
相与、至于、于是、孰与等,要注意其用法和翻译。
2.文言兼词
所谓文言兼词,是指古代汉语中某一类词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字的意义和用法,
这种词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字的声音的拼合,例如“诸”是“之”与“于”(“于”
古音wii)的合音。但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兼词虽数量不多,但遍贯古籍,
长盛不衰。常见的有:焉(“于之”或“于是”的合音)、诸(“之于”或“之乎”的合音)、
盍(“何不”的合音)、曷(通“盍”,“何不”的合音)、叵(“不可”的合音)、旃(音zhan,
“之焉”的合音),要注意其用法和翻译。
[边练边悟]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文U、项并世,
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帝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
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妄。今亦患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天下
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节选自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而辩说之材出惠王用张仪之计
B.人君苟欲之,斯至妄吾属今为之虏矣
C.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此亡秦之续耳
D.吾不信也而笑李渤之陋也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注意句中虚词的用法。
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最易混淆的四个虚词辨析
(一)而
“而”作为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它的主要用法是作为两项内容的连接词,表
明前后内容或上下句之间的关系,但是作为连词,构成的关系较为复杂。以下三
种情况最容易辨析不清,我们重点加以讲解。
[教考衔接]1.指出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
(1)蟹六跪而二螯。(《劝学》)而二...............O
(2)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而二...............0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而二...............o
(4)今人有大功而击之。(《鸿门宴》)而二...............o
(5)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而二...............o
(6)项王按剑而跟曰。(《鸿门宴》)而二...............o
(7)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而二...............o
(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赤壁赋》)而二...............o
(二)以
“以”在文言文中是使用最广泛的一个虚词,在其众多的义项中,我们重点区分最
易混淆的“以”表原因时的两类词性。
[教考衔接]2.指出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1)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苏武传》)以二.............o
(2)但以刘日薄西山。(《陈情表》)以:.............o
(3)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以:―...........-
(4)臣以供养无主。(《陈情表》)以二..............-
(三)与
“与”作“和、跟、同”时,既可以作介词,又可以作连词。在某些试题中,此类“与”
属于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尤其需要注意辨别区分。另外,如何分清“与”是实词
还是虚词,这也是个关键问题。
[教考衔接]3.指出下列各句中“与”的意义和用法。
(D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与二.............o
(2)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与二..............0
(3)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与二.............0
(4)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与二..............o
(5)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与二.............o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与二..............o
(四)焉
如何区分“焉”作代词或兼词还是作语气助词?我们只要注意辨别,就有规律可循。
只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句尾的“焉”字即为语气助词,否则就是代词或兼词。
[教考衔接]4.指出下列各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
(1)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焉二.............o
⑵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M:______________-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焉:...............o
(4)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焉:…一―.........-
(5)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焉二...............o
(6)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gj_____________o
三、理解推断虚词用法6技法
(一)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者”“也”“乃”“为”
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此外,还有一些
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是以”为“以是”的倒装,译为“因为这";“无以”译为“没
有用来……的";“无乃……乎”译为“恐怕……吧”;“其……之谓也(乎)”根据情况
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
[教考衔接]5.运用标志识别法,推断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⑴夫晋,何厌之有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不积小流,不以成江海
[边练边悟]6.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标志性虚词。
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
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
言过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⑴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茬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基有益也。
译文:
(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对称分析法
对称分析法就是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文尤其
骈体文特别讲究整齐、对称,因此,我们可从一个比较熟悉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疑难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舟遥遥以轻购,风飘飘而吹
衣”(《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以”和“而”处于对称位置,句中的“以”是表修饰关系
的连词,由此可推断“而”也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教考衔接]6.运用对称分析法,推断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⑴国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⑵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边练边悟]7.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虚词的翻译。
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
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
(节选自《说苑》)
⑴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
译文:
(三)语法分析法
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此根据语境认定这些虚词的
特殊语法功能,就可以推断出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下面以“之”为例结合例句作具
体分析:
位置及用法例句及分析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之:
如果处于谓语位置,可视为动词。
动词,至!1。
如果处在宾语部分的两个名词之间,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之:
译为指示代词“这样”。这样。
如果处在主谓之间,则为取消句子独立鹏之徙于南冥也。(《逍遥游》)
性的助词。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教考衔接]7.运用语法分析法,推断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3)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边练边悟]8.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虚词的语法作用。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
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焦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红,嫂不为
炊,父母不与言。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
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
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
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⑴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皆秦之罪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
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下面以“之”为例结合例句作具体分析:
词性例句及分析
“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齐桓晋文之事》)之:动词,去,
动词词性
往。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之:助词,无实义。
助词词性
蚓无爪牙之利。(《劝学》)之: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
代词词性
之:代词,这,指代越人关于天姥山的传说。
[教考衔接]8.运用词性界定法,推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⑴犹且从师而问焉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于我心有戚戚焉
⑷焉用亡郑以陪邻
[边练边悟]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虚词的翻译。
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
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
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
史官书之。”上既惧又悦,赐金帛慰劳之。
(选自《流水记闻》,有删改)
⑴有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基所奏乃常事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位置推断法
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其用法和意义也会不同。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虚词
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等,来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下面以“其”
为例结合例句作具体分析:
位置及用法例句及分析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
用在句首一般作代词。
宴》)其:代词,指项庄。
用在句首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
基皆出于此乎?(《师说》)其:表揣测语气。
问或揣测。
秦王恐基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代
用在动词后一般作代词。
词,指蔺相如。
用在名词(或代词)后一般作语气吾基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其:副词,表
副词,表商量、期望、祈使语气。祈使,还是。
[教考衔接]9.运用位置推断法,推断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⑴相与枕藉平舟中
⑵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⑶噫吁嗷,危乎高哉
(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边练边悟]10.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虚词的位置与译法。
畿内有蝗。上入苑中,见蝗,掇数枚,举手欲吞之,左右谏曰:“恶物或成疾。”
上曰:“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遂吞之。是岁,蝗不为灾。上曰:“朕每临朝,
欲发一言,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知起居事杜正伦曰:“臣职在记言,陛下之
言失,臣必书之,岂徒有害于今?亦恐贻讥于后。”上悦,赐帛二百段。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⑴上曰:“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遂吞之。是岁,蝗不为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陛下之言失,臣必书之,岂徒有害干今?亦恐贻讥于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句意推断法
句意推断法就是根据句子的大意来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即根据文章的
上下文,在总体把握句意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考衔接]10.根据这段文字的语境,推断下列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圣人之(①)所以为(②)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③)皆出于(④)
此乎?爱基(⑤)子,择师而教之(⑥);于(⑦)基(⑧)身也,则耻
师焉(⑨),惑邳⑩)o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边练边悟]1L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境对虚词的作用。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
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
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
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节选自《战国策》)
⑴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模拟训练]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关注虚词的翻译)
1.(2023•新课标I卷)张孟谈曰:“晋阳之事,(高)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
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
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3•全国甲卷)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绒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
而耘苗者,绒就询其故。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
我又何怨?”绒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22.全国甲卷)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
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
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
事。”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22.全国乙卷)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
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节选自《说苑・贵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22.新高考I卷)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
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21.全国乙卷)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
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
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案17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边练边悟
l.(l)D[A项,“将”都是时间副词,将要;B项,“共”都是范围副词,一同;C
项,“复”都是副词,又;D项,前者动词,适宜;后者副词,应该。]
⑵我不敢拿大王的国家当儿戏,我笑我的邻居用一盒饭和一条鲜鱼祭祀田神。
【参考译文】
楚王、魏王在晋阳会盟,打算攻打齐国,齐王忧虑这件事,派人召来淳于髡
并对他说:“楚、魏两国合谋,想要攻打我们齐国。希望先生与我一起分担其忧。”
淳于髡听后大笑而没有回应。过了会儿,齐王再次问他,淳于髡又一次大笑而不
应,第三次问他还是没有回应。齐王脸上现出愤怒之色,对他说:“先生拿我的国
家当儿戏吗?”淳于髡回答说:“我不敢拿大王的国家当儿戏,我笑我的邻居用一
盒饭和一条鲜鱼祭祀田神。他祷告说:‘地势低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门窗居间协议合同的模板
- 项目培训服务协议书范本
- 汽车买卖合同协议书样本
- 防火门委托定做合同范本
- 游乐场场地租赁合同协议
- 污水处理排水协议书范本
- 洗涤服务合同协议书模板
- 江苏农业农村保险协议书
- 电梯屏广告采购合同范本
- 鲜切鱼模板售卖合同范本
- 急诊医学课件-灾害事故急救课件
- 仪表工安全培训课件
- FOCUS-PDCA医院品质管理获奖案例-提高住院患者入院宣教知晓率
- 2025年大学英语四级词汇(乱序版)
- 五年高考真题(2020-2024)分类汇编 政治 专题14 认识社会(探索认识的奥秘、寻觅社会的真谛) 含解析
- GB/T 18724-2024印刷技术印刷品与印刷油墨耐各种试剂性的测定
- IEC 62368-1标准解读-中文
- 15J403-1-楼梯栏杆栏板(一)
- 《数学课程标准》义务教育2022年修订版(原版)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国际法》一平台在线形考(形考任务1至5)试题及答案
-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