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全册背记知识点考点提纲
第1课隋朝统一与灭亡
1.581年,隋文帝杨坚在长安建立隋朝,隋炀帝的暴政导致隋朝于618年灭亡。
2.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
工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3.隋炀帝杨广修建大运河。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概况:隋朝大运河的三点、四段、五河:
①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②四段:(从北到南)永济渠、通济渠、郑沟、江南河。
③五河:(从北到南)海河、黄河、朝、双、钱塘江。
地位: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全长两千多公里)。
评价:
①积极:经济上: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
权(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
②消极: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苦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4.科举制开创
隋文帝时,开始通过专试选拔人才;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科举制正式诞生。
科举制诞生之前朝廷选官看中门第,不利于选拔优秀人才;
选官的权力集中在地方,不利于中央集权。
第1页共27页
拓展:科举制的影响?
积极:加强了皇帝选官用人的权力;扩大了管理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促
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等。
消极:明清时科举制走向僵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5.隋朝与秦朝的相同之处: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统治时间短皙;因暴政而亡;开创了
一系列的制度。
6.如何评价隋炀帝?
(1)功:隋炀帝时开通了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创立进士
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2)过: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o他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
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第2课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1.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是庵朝时期(618年至907年)。
2.唐朝是唐高宗李渊建立于618年,定都长安。
3.唐太宗的统治
(1)治国思想
吸取教训,励精图治;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戒奢从简,与民休息;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2)治国措施
政治上: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③增加科举科目,进士科逐
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④严格考察各级宜吏的政绩,尤为重视对地方官的考核
经济上:减轻百姓的田租和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文化上:重视教育o
第2页共27页
军事上:巩固边疆,反击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3)治国效果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强盛,文教昌盛,称为“
贞观之治”;
4.武则天的统治:此时期被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政治上:①大力发展科举,创立殿试制度;
②鼓励举荐与自荐,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经济上:实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巩固并开拓。为后来的J
开元盛世”奠定基础
5.如何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是我国古代非常杰出的政治家。他统治时期,居安思危
,任用贤能,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实行轻徭薄赋、慎用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
完善科举制等政策,为唐王朝带来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升
平景象,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
第3课开元盛世
1.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唐朝进入鼎盛时期是在唐玄宗时期。
2.唐玄宗在位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
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称为“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杜
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3.唐玄宗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
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第3页共27页
4.唐朝开元盛世经济繁荣的表现: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制成曲辕犁和筒车(筒车是灌溉工具)。
手工业:制瓷业发展--越窑青瓷(“类玉”“类冰”)、邢窑白瓷(“类雪”“类银
”)、唐三彩。
商业:贸易频繁,有国际性大都市长安(长安城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
区)。
5.国际大都市长安
结构: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
特点:规模宏伟,规划井然有序,实行坊市制度
地位: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6.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重视选拔人才,完善发展了科举制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治
理国家方面相同的措施。
第4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安史之乱
原因: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边疆形势日益紧张;节度使势力膨胀,
外重内轻;
概况:755-763年发生安史之乱o
影响: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经济;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形成了隆割据的局面。
2.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的打击。
3.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标志唐朝灭亡。
4.五代十国(907-960)时期的历史特征及认识?
第4页共27页
特征:武将专权,政权林立;
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发展;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认识:五代十国时期,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二始终是客
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第5课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1.文成公主入藏
背景:唐太宗时期,吐蕃赞普松赞王布统一青藏高原,寻求与唐朝的文化交流。
概况:641年,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带去中原文化和技术。
过程:文成公主入藏,携带大量物资和文化资料,松赞干布派遣子弟学习生原文化。
结果: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作用:加强了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推动了文化交流。
2.突厥
背景:6世纪中期,突厥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控制西域。
概况:隋朝时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
过程:630年,唐太宗击败东突厥,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结果:唐高宗时,唐朝灭酉突厥,统一西域。
影响:突厥后裔西迁,促进了民族融合。
3.回纥
背景:唐玄宗时,回纥在漠北兴起。
概况:骨力裴罗统一漠北,建立回纥汗国。
第5页共27页
过程:回纥助唐平叛,后改名为回鹘。
结果:9世纪,回鹘汗国灭亡,部众离散。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特别是维吾尔族的先民。
4.渤海和南诏
背景:随唐时期,边疆地区得到开发,生央王朝加强对各族地区的统辖。
概况:林鞫分支粟末秣鞫建立政权,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南诏在云南建立政权。
过程:南诏统一六诏,唐朝册封皮逻图为云南王。
结果:边疆地区得到开发,中央王朝加强了对各族地区的统辖。
影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5.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少数民族首领尊为“天可汗”。唐朝处理民族关系
的主要方式有哪些?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1)方式:
①设置机构: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
北地区。
②和亲政策: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给吐
蕃赞普尺带珠丹。
③册封制度: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
领为云南王。
④军事反击: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⑤会盟:唐穆宗长庆年间,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
(2)启示:各民族之间应和平相处,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加强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等。
第6页共27页
6.疆域概况:盛唐时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咸海,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北
达贝加尔湖,东北至黑龙江以北、大兴安岭一带,南及南海,超过了西汉鼎盛时期。
第6课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1.与日本交往:
唐玄宗时僧人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
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为日本设计争招提寺;)
2.与新罗的交往:
目的: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代表:崔致远
影响:仿唐建立了政治制度,并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科学技术、建筑、艺术、服饰
多受唐朝影响
3.玄奘西行:
唐太宗时期,中国与天竺(古印度)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交流的典型事件玄奘西行二
玄奘口述,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酉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共同点:
①身份:都是佛教僧人;
②品质:百折不挠、不畏艰险、意志坚定;
③影响: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4.与东罗马帝国大食交往:
开元时,东罗马帝国多次派使臣来华,大食派使臣与唐朝通好,中国造纸术通过大食传到西
方。唐朝时中国人被称为“唐人”
第7页共27页
5.唐朝时期中外交流频繁的根本原因:
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教昌盛;
对外交通便利;开放的对外政策;
唐朝政府的鼓励。
6.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兴盛,对我们有何启示?
第一,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
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
第三,善于学习,海纳百川,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第7课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1.在唐朝时期,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进步起到了促进文化交流
传播与文明发展的作用。
2.天文学领域,僧一行通过天文观测制定《大衍历》,对天文学和数学发展有重要意义。
3.医药学领域,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总结了唐以前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被后世称为J
药王”。
4.唐朝思想家韩愈主张复兴儒学,强烈抨击佛教。
5.唐朝诗歌创作达到黄金时期,著名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他们的作品寓意丰富
,传诵千年。
6.唐朝书法名家颜真卿、柳公权的字风格端正俊美,雄浑敦厚。
7.唐朝绘画中,阎立本的人物画和吴道子的画风格神形兼备,落笔雄劲。
8.敦煌莫高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反映了中外交流和社会生活。
9.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
第8页共27页
政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经济:经济繁荣;
文化:文教昌盛;
对内:开明的民族政策,
对外:兼容并蓄的对外政策。
第8课北宋的政治
1.宋太祖赵匡胤在东京(开封)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王朝;北宋建立结束了中原和南
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没有实现全国的统一,出现了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2.北宋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一系列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强化中央集权。
(1)方针:崇文抑武
(2)措施:
军事: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文臣管理军务,禁军将领有握兵之权无发兵之权;经常调
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政治: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共同议政;派文臣任地方州县长官,三年一换;设通判分
割知州的权力
经济: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
文教: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3)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有
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3.王安石变法
背景:财政危机和政治危机
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富国强兵。
第9页共27页
内容: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等领域
效果:变法收到一些成效,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结果:失败
第9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1.辽与西夏的建立
辽建立: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辽。
西夏建立: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府。
2.辽与北宋的和战
战:澧州之战。1004年,辽进攻宋,宰相寇准劝宋真宗亲征,打退辽军。
和:澧渊之盟。双方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钱物,称岁币,宋辽间保持着和平局
面。
影响:增加百姓的负担,但从长远来看,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和平局面,利于经济的恢
复和发展。
3.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战: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
和:宋夏和议,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4.对辽、西夏与北宋关系的认识?
①有和有战,和是主流;
②三方的密切来往,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发展和统一。
第10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1.金的建立
第10页共27页
统一:11世纪末完颜阿骨打完成女真各部统一。
建立: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定都会宁府,国号大金。
发展: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
民族政权辽、西夏、金的建立民族各是:契丹;党项族;女真族。
2.金灭辽及北宋
金灭辽:1125年
金灭北宋:1127年,金军攻破东京,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北上,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
变”
3.岳飞抗金和南宋偏安
南宋建立:赵构登上皇位,以临安为都城,史称南宋
岳飞抗金:岳飞统领岳家军在邸城大败金军主力
南宋偏安:1141年,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送钱物,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
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对宋金议和的评价。
①积极:宋金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稳定状态,双方开展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
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②消极:短期内给南宋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4.辽宋夏金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并立,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的特点:范围更广、程度更深、主体多元。
民族交融的表现:少数民族受到中原先进文化影响后,开始了农耕和定居生活;创制了文字
;效仿汉人的官制、军制、法律、货币范式。
第11页共27页
第11课元朝的统一
1.元朝的建立
统一: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他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战争: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主
建立: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定都
大都
2.元朝的统一
统一:1276年灭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
意义:结束我国历史上长时期多个政权并立局面
疆域: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是我国
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
拓展:文天祥抗元是反对蒙古贵族掠夺和反抗民族压迫的正义之举,与反侵略无关。为什么
我们既肯定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又赞扬文天祥抗元?
①肯定前者:是因为元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并立局面,有
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赞扬后者:是因为元军南下威胁南宋人民的利益,文天祥开展抗元斗争,维护了南宋人民
的利益;此外,文天祥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崇高气节,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
3.元朝的统治
目的:为实现有效统治,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对边疆的直接管辖
措施:
中央:设中书省掌管行政事务枢密院负责军政事务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宣政院管理
全国宗教和西藏地区军政事务。
第12页共27页
地方:设行中书省。在澎湖设巡检司管理亚湾,设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设宣慰使司
都元帅府管理®藏,标志着西藏正式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
拓展:元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的历史意义。
①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度聚力。
②推动了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加速了边疆地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4.元朝的民族交融
表现:来自中亚、西亚的人移居中国,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逐渐交融,形成
新的民族—回回。它是我国回族的前身。
意义: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旦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加强了各族间的
了解与联系,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具有重要意义
第12课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1.经济繁荣的原因
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南方的自然条
件优越等。
2.经济繁荣的表现
(1)农业的发展
原因:北方人口南迁带去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表现:
北宋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的粮仓。
第13页共27页
经济作物南方种植茶树、棉花种植由南向北推广。
元朝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使粮船从杭州直通大都。
(2)手工业的兴盛
纺织业:黄道整推广海南黎族棉纺织技术到松江
制瓷业:宋代_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南宋时至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中心。
矿冶业:北宋时理大量开采,广泛用于冶铁炼钢
造船业:宋虬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北宋东京郊外建有最早的船坞;南宋配
备指南针
(3)商业的繁荣
商业城市:东京、临安、元大都
商业变化:经商的时间、空间不再受限制。城、市的界限被打破,出现早市、夜市、草
市。
纸而出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3.经济繁荣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
完成时间:南宋时期
反映:“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意义: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和鱼匕发展水平领先,南方〜也在总量和增长速度方面都
超过了北方。
第13课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
1.发达的中外交通
(1)陆路:
第14页共27页
辽夏金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仍维持着与西域、中亚较大规模的交流。
元朝打通了北方和西北被阻断的陆路交通线,建立了与中亚、西亚及东欧等地区的联系。
(2)海路:
宋朝:可通往朝鲜卫也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
元朝:海上丝绸之路随着海路航线的拓展进入场盛_时期。东海航线可达朝鲜半岛南
海航线可达东南亚、东非和欧洲
2.繁荣的海外贸易
机构:政府设立国垣_管理船舶关税货物及外商招徒等
规模: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宋朝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
元朝超过140个。
大商港:广州泉州明州。
贸易内容:输出:瓷器、茶叶、丝织品。进口:香料、象牙、珠宝等
3.密切的中外文化交流
传入:医学、天文、历法、数学、建筑、音乐、宗教等
传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驿传制度等
特点:双向交流
4.对外交流繁荣原因:
①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为海外贸易提供了经济条件;
②造船技术发达、航海技术高超,指南针的应用;
③政府鼓励海外贸易等。
第14课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第15页共27页
1.活字印刷术
发明:隋唐时期发明雕版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
传播:传入朝鲜半岛,传到上左及东南亚地区,经丝绸之路传出虻,后传入欧洲
影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指南针:
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叫司南,出现在战国时期。
指南针在北宋时开始应用,南宋广泛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3.火药:
应用:火药武器在唐朝末年开始应用于军事;宋元时期广泛应用于军事。
传播:14世纪初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4.天文学的发展
沈括:创制先进的历法《“十二气历”》著有《梦溪笔谈》一书
苏颂:主持创制了水运仪象制
郭守敬:编成新的历法《授时历》测定的一年为365.2425天
5.理学
①代表:
程顾连颐认为理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遵从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
②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涵,但它强调封建礼教,束缚了人们的精神追求
6.文学:
(1)宋词:
第16页共27页
苏轼(北宋豪放派)《念奴娇•赤壁怀古》风格:豪迈而飘逸;
李清照(南宋婉约派)《声声慢•寻寻觅觅》风格:委婉、细腻、清秀
辛弃疾(南宋豪放派)《破阵子》风格: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
(2)元曲:
元杂剧不等同于元曲,而是元曲的一个组成部分。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它是
元代文学的代表。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等,被誉为“元曲四大家”,最优秀的戏剧家是姜汉卿
,其代表作是《窦娥冤》。
拓展: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直晶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市民阶层,人们对精神
文化的需求增加。
7.史学
《资治通鉴》作者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
司马迁与司马光被称为“史学两司马''O
8.宋元时期,我国科技与文化发展的原因有哪些?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①原因:
政治上,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元朝实现了大一统,社会相对安定;
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经济持续发展;
文化上,重文轻武,重视科举。
②启示:我国应该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大力发展科技,增强自主
创新能力;为发展科技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使其能够充分发挥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第15课明朝的统治
第17页共27页
1.明朝的建立
原因: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各级官更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建立: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都城应天府(南京)
迁都:朱棣发动“靖难之役”,1421年迁都北京
2.强化皇权
(1)目的:为巩固统治,从上虹到地方全面改革管制
(2)中央:
废除丞相,提升六部职权;
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设立“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3)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直属中央。朱元璋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监控地方
,巩固皇室。
(4)特点: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职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权力的分散和制衡。
3.科举考试的变化
(1)变化:
考试题目出自《四书》《五经》;
对题目的解释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等为标准;
文体格式为(八股文)
(2)影响: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流弊日益严重
4.民族关系
第18页共27页
(1)东北:明成祖在黑龙江下游设奴儿干都司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等地和库
页岛_在明朝前期已纳入有效管理
(2)北方:1571年明朝封蒙古玉布_为王,并达成通贡和互市的协议。因这年是隆庆五
年,更称“隆庆和议”
第16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1.郑和下西洋
条件: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世界上的强国
概况:1405年-4433年,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出发地刘家港,先后到达亚洲和殖L
30多个国家和区,最远到达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意义: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戚继光抗倭
背景:明朝中期政治腐败,造成严重的倭患
抗倭:训练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九战九捷
性质:是一场反侵略战争
评价:戚继光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3.援朝战争
交往: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国仰慕文包和经济发展向中国纳贡称臣,中国对
其进行册封
战争:明朝万历年间,日本权臣主臣差吉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应朝鲜请求两次出兵援助,
取得胜利。
4.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
第19页共27页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以晾晒货物为由,买通地方官员得以在澳门上岸,搭蓬建屋,
进行贸易
1573年,葡萄牙殖民者将500两白银改交"地方政府
后来明政府在澳门设置肯澳篦驻扎军队,加强对澳门的管理
5.明朝对外交往有两种形式即
和平交往,例:郑和下西洋;
冲突战争,例:戚继光抗倭。
第17课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1.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
原因:明朝中后期皇帝沉迷享乐重用宦官疏于朝政
影响:朝政混乱造成卫虹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官更贪赃枉法,土地被兼并,农民流
离失所
张居正改革:将田赋徭役及其它杂税合并,计入田亩,用银两收税称为一条鞭法
2.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原因:
根本原因:政治腐败,朝政混乱;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直接原因:赋税沉重引发农民起义。
(2)经过: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口号,1644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
(3)结果:不久,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内,末帝崇祯自缢,明朝灭亡。
拓展:“均田免赋”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强烈要求和减免赋税的迫切愿望,
符合广大贫苦农民的要求,因此这一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但是,应该看到农民
第20页共27页
和小生产者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和反对封建压迫的斗
争,其目的只是维持其小农经济的地位,而不是彻底废弃封建制度。
3.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1)满洲兴起: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
(2)清兵入关: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与清军联合打败李自成的军队
4.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建立统治:1644年,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以北京为都城
(2)巩固统治: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继续推崇J1互学说,继承
历代文化传统。
第18课清朝的边疆治理
1.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郑成功收复台湾:
明朝末年即1624年台湾被荷兰殖民者侵占,
1662年郑成功收复被荷兰占据了达续年的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英雄。
(2)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2.清廷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
第21页共27页
(1)措施: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雍正时);金瓶掣签制度;颁布《钦定藏
内善后章程》等
(2)作用:有效地加强了对地的管辖
3.巩固西北边疆
(1)平叛:康熙平定嚼尔丹叛乱;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2)安置:暹巴锡_领导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4.雅克萨之战:康熙帝1685年和1686年,两次打败盘踞在雅克萨俄军后签订《尼布
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
±O
5.清朝疆域:
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
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至南海诸岛。奠定了我国今天的疆域基
础。
6.清朝边疆治理的意义:加强了各民族独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
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第19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军机处的设立
背景:清初,一切军国大事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康熙皇帝为抑制满洲贵族的权力
设立了南书房。
设立:雍正年间设立军机房处理西北军务后改为军机处。
影响:军机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达到顶峰)
2.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第22页共27页
文字狱: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经常从知以分子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进而迫
害他们,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为“文字狱”。禁锢人们思想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
文化专制政策:大力提倡看我读经;对全国三翼L进行全面检查
3.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表现:清朝的宝僚体虬从整体结构上呈现日益腐败的趋势。嘉庆后出现财政危机。大官
僚大地主大商人兼并土地农民破产变为流民
影响:1796年爆发白莲教起义,是清朝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4.闭关政策:明清时期中国的对外政策从开放走向封闭。
原因:清朝统治者担心3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窜港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的
统治
历程: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后开放宁波、漳州等地作为对外通商口岸。1757年关闭
了其他港口只开放上虬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影响: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导致当时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拓展: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①主观原因:清政府的盲目自大。
②根本原因:由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
行经济交流。
③客观原因: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
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第20课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第23页共27页
(1)采取的措施:①大力推行垦荒政策;②兴修水利;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④
大力发展经济作物。
(2)发展的表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
了较大的发展;
从国外引进的作物如送、甘薯、花生等,在清朝时得以普遍种植,提高了粮食产量,有
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促进了清朝人旦的增长。
(3)发展的影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也推动了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
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的发展:
明朝时期,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广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松江是棉
纺织业中心,菱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量德缜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清代前期,丝织、棉织、制邃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
场。
(2)商业的发展:
商业网络:明清时期,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
业网;
城市经济:全国较大的工商业城市,有北京、江宁、直州、杭州、扬州等。
商帮出现: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海外贸易: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大量销往国外,美洲等地的宜银通过海外贸易流入中国
,宜银是百姓缴纳赋税的货币。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3.人口的增长.
增长原因: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财务报告编制与披露全真模拟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林芝地区税务系统遴选面试真题带题目详解含答案
- 2025年普法考试试题及答案ab卷
- 行政执法证专业法律知识考试题库(综合类)及答案
- 小学生桌舞课件
- 2025年通辽市税务系统遴选面试真题附解析含答案
- 2025年嘉兴海宁市专职消防队消防员招聘考试笔试试卷含答案
- 1.1神经调节-第1课时课件(内嵌个视频) 高中生物学苏教版选择性必修一
- 卡点英文自我介绍课件
- 小学生暑假学生拍照课件
- 仁爱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3-单元复习学案(含答案)
- 《震击器分类大全》
- 桥梁结构设计原理-课件
- 2023年简约黑板风2023高三复学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
- 2023上海市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
- 语文高考专题复习【知识精讲精析+能力拓展提升 】 诗化小说之红柯《麦子》
- 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
- 烟叶制丝操作工(中级)技能检定考试题库(附答案)
- 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招聘劳动保障协理员试题及答案解析
- 石灰窑风险辨识管控、各级隐患排查清单
- GB/T 4854.1-2004声学校准测听设备的基准零级第1部分:压耳式耳机纯音基准等效阈声压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