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学期第四单元B卷_第1页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学期第四单元B卷_第2页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学期第四单元B卷_第3页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学期第四单元B卷_第4页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学期第四单元B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B卷

—.试题(共13小题)

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对于作家而言,粉丝易得,知音难觅。粉丝,是为成名;知音,是为寂寞.知音之可贵,

不但在于,能看出天才,而且在于,敢畅言所见。

A.雪中送炭锦上添花慧眼独具胆识过人

B.锦上添花雪中送炭慧眼独具胆识过人

C.锦上添花雪中送炭胆识过人慧眼独具

D.雪中送炭锦上添花胆识过人慧眼独具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完善的。

①正如清代陆清献在《示子弟帖》中所说:“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

②可见,循序渐进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读书方法。

③“万丈高楼平地起”,大楼要一层一层往上盖,书也要一点一点认真读。

④读书也一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

⑤读书如果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急于求成,就好像肚子饿时吃饭,狼吞虎咽,囱冏吞枣,不仅没能

品尝到菜肴的滋味,甚至可能会不消化。

A.④⑤①③②B.⑤③②④①C.⑤①④③②D.④③①⑤②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A.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我国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向法国总统及法国人民致电慰问。

B.通过5G全新技术的支撑,让未来数据可视化成为新闻生产的关键性技术。

C.《复仇者联盟4》上映7天17小时就打破了中国影史“最快破30亿”的成绩。

D.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不仅为世界文明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促进了亚洲各国平等对话。

4.对下列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举例论证)

B.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引用论证)

C.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

一笔下去,画龙点睛。(对比论证)

D.我承认就是东山樵夫也有些微的创造作用--为泰山剃头理发,只是我们希望不要把我们的鼻子或

眉毛剃掉。(道理论证)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水画的意境》一文阐述了山水画意境理论产生的过程,画家对意境的追求以及达成这种意境的

重要途径。

B.《无言之美》一文中作者第一段引用《论语》入题,从孔子教育方面主张的“无言”之教开始,以

赞同的态度自然引出对文学创作的“无言的意蕴”的论述。

C.《驱遣我们的想象》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

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的重要作用。

D.《谈读书》一文按照读书的方法、目的和作用三个层次结构全篇,在运用论证方法时,主要采用道

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6.小明同学为了体会文言之美,搜集了一些风景名胜的对联。其中,有副对联小明少抄了一个字,请你

为他补全。你认为下面四种方案中号恰当的一项是()

青山不千秋画

流水无弦万古琴

A.墨B.黑C.染D.老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天边的云层缓缓分开,仿佛在为谁让道。渐渐地有红霞渗透出来,整个芦苇荡(盖上/染上)一层淡红

色,屏息凝神看去,芦苇荡的边际似乎开始燥动,不远处冒出几个小点,小点越来越大,定睛一看,①!

它们如晨曦中报晓的使者,欢瞥着飞向人群,(盘旋/徘徊)在空中,人群中不时传出阵阵喝彩声。这些水

鸟一会儿俯身向下,②,亲跟地送去晨光的问保;一会儿拍翅向上,③—,似乎在等待日出的利

那。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渗(shOn)透燥动

B.屏(bing)息欢腾

C.亲昵(ni)晨曦

D.和(sha)那问侯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

A.染上徘徊

B.盖上徘徊

C.盖上盘旋

D.染上盘旋

(3)在文中三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

A.居然是雪白色的水鸟轻轻掠过水面飞到芦苇荡尖

B.水鸟居然是雪白色的轻轻掠过水面飞到芦苇荡尖

C.居然是雪白色的水鸟飞到芦苇荡尖轻轻掠过水面

D.水鸟居然是雪白色的飞到芦苇荡尖轻轻掠过水面

8.综合性学习。

旭日中学举行“汉字在我心”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阅读以下三则材料,完成相应题目。

材料一:汉字使用不规范的情况经常出现在我们同学的作业中,如:把“染”的“九”加一点误写成“柒”;

把“祈祷”的偏旁写成“衣"旁,把''袄”的偏旁写成“示”旁;把“贪赃”误写成“贪脏”。

材料二:中国汉字,已走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她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留存下来的使用者众多的充满审美

韵味与哲理意蕴的象形文字。中国的汉字,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一种结晶,在汉字这四方方的世界

里有着说不尽的魅力和神奇力量。

材料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

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选自《十九大报告》

(1)从材料一中任选一个写错的字,从汉字造字法的角度分析这个字写法错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出一条要继承和弘扬汉字文化的原因。

(3)班级拟出一期“认识汉字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黑板报,请你仿照示例,再设计一个栏目。

示例:栏目名称:汉字演变史

内容:介绍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楷书的字形演变知识。

我的设计是:

栏目名称:____________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名著阅读。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

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以上是思想家在《谈读书》中写的一句话,他被马克思称为“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

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有句名言为千万个中国人所熟知,那就是:“

以上摘录的文字告诉我们:o

10.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退居漫题七首(其一、其三)

唐•司空图

(一)

花缺伤难缀,莺喧奈细听。惜春春已晚,珍重草青青。

(三)

燕语曾来客,花催欲别人。莫愁春已过,看着又新春。

【注】:诗题名日“退居”,当然是指归隐后的作品。司空图曾亲身经历黄巢农民起义的骚乱,目睹农民

军占领长安,深感唐王朝国势衰危,于是跑到家乡中条山王官谷,过起隐居生活。

(1)第一首表现春光已晚的典型景色有哪些?

(2)有人说,这两首诗中“珍重”“莫愁”两词耐人寻味,请任选一词,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距离说”辩护中国艺术

朱光潜

①从前有一个海边的种田人,碰见一位过客称赞他门前的海景,他很不好意思地回答说,“门前虽然

没有什么可看的,屋后有一园菜还不差,请先生来看看。”心无二用,这位种田人因为记挂着他的一园菜,

就看不见大海所呈现给他的世界,虽然这个世界天天横在他的眼前。我们一般人也是如此,通常都把全副

精力费于饮食男女的营求,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生活需要之外,便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看看的。

一看到天安门大街,我就想到那是到东车站或是广和饭庄的路,除了这个意义以外,天安门大街还有它的

本来面目没有?我相信它有,我并且有时偶然地望见过。有一个秋天的午后,我由后门乘车到前门,到南

池子转弯时,猛然看见那一片淡黄的日影从西长安街一路射来,看见那一条旧宫墙的黄绿的玻璃瓦在日光

下辉煌地严肃地闪耀,看见那些忽然现着奇光异彩的电车马车人力车以及那些时装少女和灰尘满面满衣的

老北平人,这一切猛然在我眼前现出一个庄严而灿烂的世界,使我霎时间忘去它是到前门的路和我去前门

一件事实。不过这种经验是不常有的,我通常只记得它是到前门的路,或是想着我要去广和饭庄。我们对

于这个世界经验愈多,关系也愈复杂,联想愈纷乱,愈难见到它们的本来面目。学识愈丰富,视野愈窄狭;

对于一件事物见的愈多,所见到的也就愈少。

②艺术的世界也还是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世界,一一是它的不经见的另一面。它不经见,因为我们站得

太近。要见这一面,我们须得跳开日常实用在我们四围所画的那一个圈套,把世界摆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

同是一个世界,站在圈子里看和站在圈子外看,景象大不相同。比如说海上的雾。我在船上碰着过雾,现

在回想起来,还有些戒惧。耽误行程还不用说,听到若远若近的邻舟的警钟,水手们手慌脚乱地走动以及

乘客们的喧嚷,仿佛大难临头。真令人心焦气闷。茫无边际的大海中没有一块可以暂时避难的干土,一切

都任不可知的命运去摆布。在这种情境中,最有修养的人最多也只能做到镇定的工夫。但是我也站在干岸

上看过海雾,那轻烟似的薄纱笼罩着那平谧如镜的海水,许多远山和飞鸟都被它轻抹慢掩,现出梦境的依

稀隐约。它把天和海接成一气,你仿佛伸一只手就可以抓住天上浮游的仙子。你的四围全是广阔,沈寂,

秘奥和雄伟,见不到人世的鸡犬和烟火,你究竟在人间还在天上,也有些不易决定。

③同样海雾却现出两重面目,完全由于观点的不同。你坐在船上时,海雾是你的实用世界中一片段,

它和你的知觉、情感、希望以及一切实际生活的需要都连瓜带葛地固结在一块,把你围在里面,使你只看

见它的危险性。换句话说,你和海雾的关系太密切了,距离太接近了,所以不能用处之泰然的态度去欣赏

它。你站在岸上时,海雾是你的实际世界以外的东西,它和你中间有一种距离,所以变成你的欣赏的对象。

④一切事物都可以如此看去。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取旁观者的态度,丢开寻常看待世物的方法,于是现

出事物不平常的一面,天天遇见的素以为平淡无奇的东西,例如破墙角的一枝花,林间一片阴影或是一个

老妇人的微笑,便陡然现出奇姿异彩,使我们觉得它美妙。艺术家和诗人的本领就在能跳出习惯的圈套,

把事物摆在适当的距离以外去看,丢开他们的习惯的联想,聚精会神地观照它们的本来面目。他们看一条

街只是一条街,不是到某车站或某商店的指路标。一件事物本身自有价值,不因为和人或其他事物有关系

而发生价值。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

(1)文中海边种田人眼中美的标准是什么?

(2)第①段圈线部分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3)举例说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举的任意两个实例。

(4)如果要引用古诗来阐明“距离产生美”,你觉得下面甲乙诗句哪个更合适?请说明理由。

甲: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下列说法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经验愈多,关系也愈复杂,联想愈纷乱,愈南见到它们的美。

B.一件事物本身自有价值,并不是因为它对人类有实用价值才具有艺术美。

C.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取旁观者的态度,丢开寻常看待世物的方法,这样更容易发现艺术的美。

D.近处是没有艺术的,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要想获得艺术世界的美,距离越远越好。

12.阅读《不求甚解》选段,回答问题。

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

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②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官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

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

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③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

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④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

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⑤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

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

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

会觉得开卷有益。

(1)第②段中加点的''这样”指:

(2)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具体说明。

(3)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具体说明。

(4)文中有很多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

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逃之夭夭是春的魅力,橙黄橘绿是秋的魅力,清词丽句是诗歌的魅力,无私无畏是英雄的魅力,宽容

善良是人格的魅力,责任担当是中国的魅力……魅力无处不在,她引领我们走在追求梦想和实现人生价值

的旅途中。

请以“的魅力”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诗歌、戏剧除外,文体不限,文章不少于600字;③表达要有

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④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第四单元B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题号123456

答案BDADDA

—.试题(共13小题)

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对于作家而言,粉丝易得,知音难觅。粉丝,是为成名;知音,是为寂寞.知音之可贵,

不但在于_____.,能看出天才,而且在于—____,敢畅言所见。

A.雪中送炭锦上添花慧眼独具胆识过人

B.锦上添花雪中送炭慧眼独具胆识过人

C.锦上添花雪中送炭胆识过人慧眼独具

D.雪中送炭锦上添花胆识过人慧眼独具

【答案】B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

再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解答】粉丝,促进了作家“名气”的传播,可谓“锦上添花”;结合语境中的“寂寞”可辨析“雪中

送炭”表现了朋友适时送来的安慰与问候;慧眼独具的可贵在于发现知音的不易;结合“敢畅所欲言”

可辨析“胆识过人”符合语境。

故选:B»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完善的。

①正如清代陆清献在《示子弟帖》中所说:“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

②可见,循序渐进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读书方法。

③“万丈高楼平地起”,大楼要一层一层往上盖,书也要一点一点认真读。

④读书也一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

⑤读书如果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急于求成,就好像肚子饿时吃饭,狼吞虎咽,囱冏吞枣,不仅没能

品尝到菜肴的滋味,甚至可能会不消化。

A.④⑤①③②B.⑤③②④①C.⑤①④③②D.④③①⑤②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

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

分关系、并列关系。

【解答】本文段是谈论读书方法的。④句承前文,由事物发展的渐进过程引出读书;然后③句用类比的

手法进一步论述书要一点一点地读;接着①句引用名言加以论证;之后⑤句从反面补充论述;最后②句

得出结论:循序渐进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读书方法。所以排序为:④③①⑤②。

故选:D。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A.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我国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向法国总统及法国人民致电慰问。

B.通过5G全新技术的支撑,让未来数据可视化成为新闻生产的关键性技术。

C.《复仇者联盟4》上映7天17小时就打破了中国影史“最快破30亿”的成绩。

D.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不仅为世界文明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促进了亚洲各国平等对话。

【答案】A

【分析】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

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

找出病因。

【解答】A.正确;

B.有误,缺少主语,去掉“通过”或“让”;

C.有误,缺少宾语中心语,句末加“的记录”;

D.有误,语序表达,“不仅”和“而且”后的内容互换。

故选:Ao

4.对下列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举例论证)

B.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引用论证)

C.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

一笔下去,画龙点睛。(对比论证)

D.我承认就是东山樵夫也有些微的创造作用--为泰山剃头理发,只是我们希望不要把我们的鼻子或

眉毛剃掉。(道理论证)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判断。根据句子的特点,结合平时积累的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来分析,从而

作出准确的判断。

【解答】ABC.正确;

D.有误,句子中将“樵夫砍柴”比作“为泰山理发”,运用的是比喻论证的方法。

故选:D。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水画的意境》一文阐述了山水画意境理论产生的过程,画家对意境的追求以及达成这种意境的

重要途径。

B.《无言之美》一文中作者第一段引用《论语》入题,从孔子教育方面主张的“无言”之教开始,以

赞同的态度自然引出对文学创作的“无言的意蕴”的论述。

C.《驱遣我们的想象》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

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的重要作用。

D.《谈读书》一文按照读书的方法、目的和作用三个层次结构全篇,在运用论证方法时,主要采用道

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主旨的把握和句段的理解。解答此题,必须熟悉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

主旨,然后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作答。

【解答】ACB.正确;

D.有误,《谈读书》一文按照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这一顺序布局,在运用论证方法时,主要采用比

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故选:Do

6.小明同学为了体会文言之美,搜集了一些风景名胜的对联。其中,有副对联小明少抄了一个字,请你

为他补全。你认为下面四种方案中号恰当的一项是()

青山不千秋画

流水无弦万古琴

A.墨B.黑C.染D.老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对联,需要注意以下情况:①上下句字数相等。②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反,有时上下

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③上下句对应位置的字眼词性相对、结构相同、

不重复用字。

做好本题要掌握写对联的基本方法,把握住词性,前后意思的一致,更要多加练习,反复揣摩。

【解答】阅读下联相对上联空缺处对应的字为“弦”,此次是名词,根据对联词性相对的特点,只有“墨”

符合,BD选项中都是形容词,C项中是动词。

故选:Ao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天边的云层缓缓分开,仿佛在为谁让道。渐渐地有红霞渗透出来,整个芦苇荡(盖上/染上)一层淡红

色,屏息凝神看去,芦苇荡的边际似乎开始像动,不远处冒出几个小点,小点越来越大,定睛一看,①!

它们如晨曦中报晓的使者,欢瞥着飞向人群,(盘旋/徘徊)在空中,人群中不时传出阵阵喝彩声。这些水

鸟一会儿俯身向下,②,亲跟地送去晨光的问俅;一会儿拍翅向上,③—,似乎在等待日出的利

那。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

A.渗(sh^n)透燥动

B.屏(bing)息欢腾

C.亲呢(ni)晨曦

D.杀U(sha)那问侯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D

A.染上徘徊

B.盖上徘徊

C.盖上盘旋

D.染上盘旋

(3)在文中三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A.居然是雪白色的水鸟轻轻掠过水面飞到芦苇荡尖

B.水鸟居然是雪白色的轻轻掠过水面飞到芦苇荡尖

C.居然是雪白色的水鸟飞到芦苇荡尖轻轻掠过水面

D.水鸟居然是雪白色的飞到芦苇荡尖轻轻掠过水面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第一题考查字音字形。第二题考查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第三题考查根据语境补齐句子。

【解答】(1)

A.有误,“燥动”应写作“躁动”。

B.正确。

C.有误,“昵”应读作:nio

D.有误,“问侯”应写作“问候”。

故选:B

(2)先分析待选词语的异同,然后根据语境选择即可。因为第一空后有“淡红色”,所以第一空应为“染

上”。盘旋修饰飞行,徘徊修饰行走。所以第二空应为“盘旋”。

故选:D

(3)第一空后是一个叹号,可知这句话表现了作者的惊讶之情,所以“居然”应在句首强调这种语气。

根据“俯身向下”可知第二空应为:轻轻掠过水面。根据“拍翅向上”可知第三空应为:到芦苇荡尖。

故选:A

答案:

(1)B

(2)D

(3)A

8.综合性学习。

旭日中学举行“汉字在我心”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阅读以下三则材料,完成相应题目。

材料一:汉字使用不规范的情况经常出现在我们同学的作业中,如:把“染”的“九”加一点误写成“染”;

把“祈祷”的偏旁写成“衣”旁,把“袄”的偏旁写成“示”旁;把“贪赃”误写成“贪脏”。

材料二:中国汉字,已走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她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留存下来的使用者众多的充满审美

韵味与哲理意蕴的象形文字。中国的汉字,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一种结晶,在汉字这四方方的世界

里有着说不尽的魅力和神奇力量。

材料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

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选自《十九大报告》

(1)从材料一中任选一个写错的字,从汉字造字法的角度分析这个字写法错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出一条要继承和弘扬汉字文化的原因。

(3)班级拟出一期“认识汉字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黑板报,请你仿照示例,再设计一个栏目。

示例:栏目名称:汉字演变史

内容:介绍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楷书的字形演变知识。

我的设计是:

栏目名称:趣解汉字

内容:解释典型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具备一定的趣味性。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第一题考查汉字造字方法。第二题考查材料探究。第三题设计栏目。

【解答】(1)本题考查汉字的造字方法,常用的有四种,象形,会意,假借和形声。作答本题时,从材

料中任选一个汉字,然后分析其造字方法判断出错误的原因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

(2)本题考查探究材料。根据材料二中的“已走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一种

结晶“,材料三中“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可提炼作答。

(3)本题考查设计栏目。为某个主题活动设计栏目时,栏目名称一定要简洁明了,易于识记,栏目内

容一定要与主题紧密相关,不能过于空洞,要有具体的内容。不要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赃是形声字,意思是贪污受贿,与钱财有关,所以应是贝字旁。

(2)汉字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继承和弘扬汉字文化,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

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3)趣解汉字;解释典型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具备一定的趣味性。

9.名著阅读。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

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以上是思想家培根在《谈读书》中写的一句话,他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

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有句名言为千万个中国人所熟知,那就是:“知识就是力量

以上摘录的文字告诉我们:这句话突出了后天教育对于人们性格的影响之大。我们所学的各门学科,

都是触类旁通的,学习不仅使我们获得知识与生存的能力,更可以让我们养成独一无二的性格。因此我们

要全面地学习,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不难,学生对所要填空的知识比较了解,容易记忆。阅读名著,要了解名著的故事内容,

对所读名著有关的知识信息要大致了解。

【解答】《谈读书》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写的著作《随笔》中的一篇文章。这

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的经典

名言是:知识就是力量。

以上摘录的文字告诉我们的,也就是要谈得到的启示。注意围绕后天的学习对人性格的巨大影响来谈。

答案:培根英示例:知识就是力量示例:这句话突出了后天教育对于人们性格的影响之大。我们所

学的各门学科,都是触类旁通的,学习不仅使我们获得知识与生存的能力,更可以让我们养成独一无二

的性格。因此我们要全面地学习,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10.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退居漫题七首(其一、其三)

唐•司空图

(-)

花缺伤难缀,莺喧奈细听。惜春春已晚,珍重草青青。

(三)

燕语曾来客,花催欲别人。莫愁春已过,看着又新春。

【注工诗题名日“退居”,当然是指归隐后的作品。司空图曾亲身经历黄巢农民起义的骚乱,目睹农民

军占领长安,深感唐王朝国势衰危,于是跑到家乡中条山王官谷,过起隐居生活。

(1)第一首表现春光已晚的典型景色有哪些?

(2)有人说,这两首诗中“珍重”“莫愁”两词耐人寻味,请任选一词,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第一首。前两句对仗极其工稳。抒写伤春,不是笼统点明惆怅的情怀,也不是泛泛描绘春意阑

珊,而是先从表现春光已晚的典型景色着笔:一是花,二是莺。落红满地,花瓣残缺,这固然是春光消

逝的象征。然而诗人偏偏把“花缺”的客观图景,和有感于“花缺”的心情融合起来,从而深化一层,

表明目击了这一幅图景的诗人,所感到的实已无法将残花重新弥补的悲伤。司空图在这里却别开蹊径:

既不象金昌绪用怨愤之情抱怨它啼叫时惊人好梦,更不象李商隐因为怕引起自己伤春的情绪而不忍去聆

听。相反地,因为自己退居深谷,长期度着“疏钟泛沆寥”的岁月,心境寂寞孤独之极,所以喧闹的莺

声反而使他感到亲切,并且不自禁地侧耳谛听。而参差巧嘴的莺声又恰似吐露着“花缺伤难缀”的愁情,

这更引起诗人的共鸣,而把黄莺引为寂寞生活中的同调了。“奈细听”相当于“耐细听”。它表示三层意

思:乐意听;别有会心地去听;听后深切领会到彼此同感的伤春之情。因此这“惜春”之“春”,就不

仅仅指王官谷大自然的春天,也是自伤诗人自己韶华已去的春天,同时还暗喻着唐王朝繁华事散的春天,

涵蕴相当丰富。

后一首写的还是春暮之感。开头两句也是对仗,不过描写手法却别具一格。第一首前两句对仗一暗一明

交相辉映,后一首却是利用两度时间来互为对衬。春燕归来,梁上作栖,呢喃细语,转眼都成往事。你

看,“曾”字用得多么传神!烂漫春光,一阵阵催着百花开放,然而,这正是催着百花与春光同逝,终

于与赏花人作别。花开是催,花谢是催。暮春催走了残花,而花谢则更带去春光。这里的“欲别”是说

花正在被催走,亦即欲别而未别之时。这该是多么使人难堪啊!一边是回忆曾经带来过春天的燕子,一

边却又悬想着即将来临的与春天的别离。这样一种时间的互衬,把春光渲染得来去匆匆,使人深感惋惜

与忧虑。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抓住诗中意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

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表现春光已晚的典型景色有:残花、莺啼。

(2)本题考查学生对炼字的理解与掌握。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

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第一首诗中,“珍

重草青青”,春天行将别去,虽欲“惜春”,势已无从。但是,诗人并没有就此凄然欲绝。无可奈何花落

去,尚有野草色青青。要珍重啊!

第三首诗中,“莫愁春已过”,不要担心春天已经消逝,此句使人看到了希望和信心。惟其春暮,所以分

外惜春,而惜春的最终目的却是期待“新春”的降临。这两句诗,是突破重重绝望萌发的希望,使全诗

的意境突然增添了亮丽,表明诗人诗人虽身处乱世,能自保高洁的情怀。

答案:

(1)一是残花,二是莺啼。

(2)第一首诗中,“珍重草青青”,春天行将别去,虽欲“惜春”,势已无从。但是,诗人并没有就此凄

然欲绝。无可奈何花落去,尚有野草色青青。要珍重啊!

第三首诗中,“莫愁春已过”,不要担心春天已经消逝,此句使人看到了希望和信心。惟其春暮,所以分

外惜春,而惜春的最终目的却是期待“新春”的降临。这两句诗,是突破重重绝望萌发的希望,使全诗

的意境突然增添了亮丽,表明诗人诗人虽身处乱世,能自保高洁的情怀。

【翻译】

(一)花瓣残缺伤叹难以连缀,黄莺啼叫耐人仔细聆听。珍惜春天就要过去,更要珍重眼前碧草青青。

(二)春燕归来,梁上作栖,呢喃细语,转眼都成往事。烂漫春光,一阵阵催着百花开放,然而,这正

是催着百花与春光同逝,终于与赏花人作别。花开是催,花谢是催。暮春催走了残花,而花谢则更带去

春光,眼看着新春到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距离说”辩护中国艺术

朱光潜

①从前有一个海边的种田人,碰见一位过客称赞他门前的海景,他很不好意思地回答说,“门前虽然

没有什么可看的,屋后有一园菜还不差,请先生来看看。”心无二用,这位种田人因为记挂着他的一园菜,

就看不见大海所呈现给他的世界,虽然这个世界天天横在他的眼前。我们一般人也是如此,通常都把全副

精力费于饮食男女的营求,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生活需要之外,便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看看的。

一看到天安门大街,我就想到那是到东车站或是广和饭庄的路,除了这个意义以外,天安门大街还有它的

本来面目没有?我相信它有,我并且有时偶然地望见过。有一个秋天的午后,我由后门乘车到前门,到南

池子转弯时,猛然看见那一片淡黄的日影从西长安街一路射来,看见那一条旧宫墙的黄绿的玻璃瓦在日光

下辉煌地严肃地闪耀,看见那些忽然现着奇光异彩的电车马车人力车以及那些时装少女和灰尘满面满衣的

老北平人,这一切猛然在我眼前现出一个庄严而灿烂的世界,使我霎时间忘去它是到前门的路和我去前门

一件事实。不过这种经验是不常有的,我通常只记得它是到前门的路,或是想着我要去广和饭庄。我们对

于这个世界经验愈多,关系也愈复杂,联想愈纷乱,愈难见到它们的本来面目。学识愈丰富,视野愈窄狭;

对于一件事物见的愈多,所见到的也就愈少。

②艺术的世界也还是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世界,一一是它的不经见的另一面。它不经见,因为我们站得

太近。要见这一面,我们须得跳开日常实用在我们四围所画的那一个圈套,把世界摆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

同是一个世界,站在圈子里看和站在圈子外看,景象大不相同。比如说海上的雾。我在船上碰着过雾,现

在回想起来,还有些戒惧。耽误行程还不用说,听到若远若近的邻舟的警钟,水手们手慌脚乱地走动以及

乘客们的喧嚷,仿佛大难临头。真令人心焦气闷。茫无边际的大海中没有一块可以暂时避难的干土,一切

都任不可知的命运去摆布。在这种情境中,最有修养的人最多也只能做到镇定的工夫。但是我也站在干岸

上看过海雾,那轻烟似的薄纱笼罩着那平谧如镜的海水,许多远山和飞鸟都被它轻抹慢掩,现出梦境的依

稀隐约。它把天和海接成一气,你仿佛伸一只手就可以抓住天上浮游的仙子。你的四围全是广阔,沈寂,

秘奥和雄伟,见不到人世的鸡犬和烟火,你究竟在人间还在天上,也有些不易决定。

③同样海雾却现出两重面目,完全由于观点的不同。你坐在船上时,海雾是你的实用世界中一片段,

它和你的知觉、情感、希望以及一切实际生活的需要都连瓜带葛地固结在一块,把你围在里面,使你只看

见它的危险性。换句话说,你和海雾的关系太密切了,距离太接近了,所以不能用处之泰然的态度去欣赏

它。你站在岸上时,海雾是你的实际世界以外的东西,它和你中间有一种距离,所以变成你的欣赏的对象。

④一切事物都可以如此看去。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取旁观者的态度,丢开寻常看待世物的方法,于是现

出事物不平常的一面,天天遇见的素以为平淡无奇的东西,例如破墙角的一枝花,林间一片阴影或是一个

老妇人的微笑,便陡然现出奇姿异彩,使我们觉得它美妙。艺术家和诗人的本领就在能跳出习惯的圈套,

把事物摆在适当的距离以外去看,丢开他们的习惯的联想,聚精会神地观照它们的本来面目。他们看一条

街只是一条街,不是到某车站或某商店的指路标。一件事物本身自有价值,不因为和人或其他事物有关系

而发生价值。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

(1)文中海边种田人眼中美的标准是什么?

(2)第①段圈线部分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3)举例说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举的任意两个实例。

(4)如果要引用古诗来阐明“距离产生美”,你觉得下面甲乙诗句哪个更合适?请说明理由。

甲: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下列说法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D

A.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经验愈多,关系也愈复杂,联想愈纷乱,愈南见到它们的美。

B.一件事物本身自有价值,并不是因为它对人类有实用价值才具有艺术美。

C.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取旁观者的态度,丢开寻常看待世物的方法,这样更容易发现艺术的美。

D.近处是没有艺术的,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要想获得艺术世界的美,距离越远越好。

【答案】(1)实用(可效用于生活需要)

(2)描写。生动地再现了秋日午后长安街庄严而灿烂的世界(艺术的世界),形象地表达了长安街除了

实用价值,还有美学(艺术)价值,进一步说明艺术的世界也还是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世界。

(3)一个海边的种田人认为门前的海景不可看,向一位过客推荐屋后的一园菜;“我”在一个秋天的午

后,看到了不同于以往的庄严而灿烂的天安门大街;“我”在船上碰到的雾和站在干岸上看过的海雾带

来了完全不同的感受;破墙角的一枝花,林间一片阴影或是一个老妇人的微笑,也可现出奇姿异彩。

(4)示例1:我觉得甲更合适。在滋润如酥油的早春细雨中,春草初生,远望一片淡绿宜人,可是走

近一看,却感觉不到绿色,这就是距离产生美。

示例2:我觉得乙更合适,为什么看不到庐山的真面目?因为人在山中,人和山的关系太密切了,当与

山产生距离时,人们就能看到它的真面目了。

(5)D

【分析】这篇文章开头以海边种田人的事例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引出话题,指出艺术的世界也还是我们日

常所接触的世界。然后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得出结论,我们要想获得艺术世界的美,就要跳出习惯的

圈套,把事物摆在适当的距离以外去看,丢开常规习惯的联想。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对内容的感知。通过“一般人也是如此,通常都把全副精力费于饮食男女的

营求,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生活需要之外,便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看看的”可以看出海边种

田人眼中美的标准是“可效用于生活需要”。

(2)本题考查的是表达方式的运用。“猛然看见那一片淡黄的日影从西长安街一路射来……这一切猛然

在我眼前现出一个庄严而灿烂的世界”这句写出了长安街在午后的阳光下灿烂辉煌的景象,用到的是描

写的表达方式。进一步说明艺术的世界也还是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世界。

(3)本题考查的是对论据的概括。文章所列举的事例很多,找出两个加以概括即可。例如:①段中,

海边的种田人无视门前的海景,却向一位过客推荐屋后的一园菜。“我”在午后看到了灿烂辉煌的长安

街。②段中站在船上看雾和站在岸边看雾的不同感受。④段中破墙角的一枝花,林间一片阴影或是一个

老妇人的微笑,也可现出奇姿异彩。据此作答即可。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甲乙两诗均可,如果选择甲,就从“草色遥看近却无”来突出初春的美景,

体现“距离产生美”;如果选择乙,就解释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因为没有恰当的距离。据此理解

作答。

(5)本题考查的是对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近处是没有艺术的”表述过于绝对,“距离越远越好”表述错误,应该是恰当为好。

故选D。

答案:

(1)实用(可效用于生活需要)

(2)描写。生动地再现了秋日午后长安街庄严而灿烂的世界(艺术的世界),形象地表达了长安街除了

实用价值,还有美学(艺术)价值,进一步说明艺术的世界也还是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世界。

(3)一个海边的种田人认为门前的海景不可看,向一位过客推荐屋后的一园菜;“我”在一个秋天的午

后,看到了不同于以往的庄严而灿烂的天安门大街;“我”在船上碰到的雾和站在干岸上看过的海雾带

来了完全不同的感受;破墙角的一枝花,林间一片阴影或是一个老妇人的微笑,也可现出奇姿异彩。

(4)示例1:我觉得甲更合适。在滋润如酥油的早春细雨中,春草初生,远望一片淡绿宜人,可是走

近一看,却感觉不到绿色,这就是距离产生美。

示例2:我觉得乙更合适,为什么看不到庐山的真面目?因为人在山中,人和山的关系太密切了,当与

山产生距离时,人们就能看到它的真面目了。

(5)D

12.阅读《不求甚解》选段,回答问题。

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

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②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

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

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③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

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④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

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⑤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

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

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

会觉得开卷有益。

(1)第②段中加点的"这样”指: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

质。

(2)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具体说明。

(3)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具体说明。

(4)文中有很多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

论点: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论据: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

遍地反复阅读。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

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文开篇直接提出论点,接着列举了诸葛亮的事例和引用了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名言论证了论

点,最后再次强调了论点。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词语指代内容的理解。首先要找到这句话在文中什么地方,然后结合上下文来

理解。

这句话出现在第②段第二句,结合上一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知答案应从

第①段找,结合第①段“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

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句子作用的分析。要结合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并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划横线的

句子“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在文章的中间,“在这一方面”总结的是上文要学习

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

神实质”的内容,“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引出了下文诸葛亮的例子,故这句话是一个过渡句。

在结构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据此进行整理即可。

(3)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判断。注意需要结合论证方法的作用和文本进行具体分析。画波浪线的句子

引用的是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话,很明显是道理论证。论证方法都是为论点服务的,这一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