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16分)

1.(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济南的冬天》中有秀气的山和篮水晶似的水,山水中贮蓄着老舍温暖的记忆;《雨的四季》中有自

然平静的冬雨,没有北风那般咄咄逼人;《咏雪》中有轻盈灵动的雪花,让人感受到才女的c6ng—慧。

冬日的陪伴,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美妙和生活醇美。

(1)请任选下面的一幅字临写在田字格里。(2分)

些将般美轻盈•灵动

(2)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贮蓄__________

cong慧

(3)找出并改正文段中一个错别字。(1分)

改为o

2.(6分)根据要求,完成活动任务。

2025年2月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即将在哈尔滨开幕,班级拟开展以“走进亚冬会,感受运动美”为

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完成相关任务。

(1)根据下表提示,写明会徽构图内容或寓意。(3分)

构图内容会徽寓意

A._________象__征_超越自我,奋力拼搏的精神

整体线条组成了一个变体汉字B.______________

“九”

外部轮廓线条组成了一个草书C.______________

的“合”字

(2)请仿照示例,选择一个运动项目,并写一句话表现这项运动的特点或魅力(要求运用一种修辞手

法)。

示例:冰球一一被击飞的冰球宛如一颗流星,在冰面上飞驰。(3分)

运动项目:滑冰滑雪冰壶

我选择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分)诗、文名句填空。

①晴空一鹤排云上,=(刘禹锡《秋词》)

②,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不知何处吹芦管,o(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④《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借风雨梦境抒发报国之志的诗句是:,o

二、(54分)

4.(5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霁①雪

【唐】戎昱

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注释】①霁(ji):雨后或雪后转晴。

(1)请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所展现的画面。(2分)

(2)尾句“又得书窗一夜明”隐含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3分)

5.(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

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

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加点的词。(4分)

①诫子书__________

②君子之行

③无以广才

④遂成枯落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联系画线句说说你对文中“静”字的理解。(4分)

(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4分)

弈秋①,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

为有鸿鹄②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③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

注:①弈秋:人名。②鸿鹄:天鹅。③弗若:不如。

请从《诫子书》中找一句话送给画线句中的“一人”作为座右铭,并说明理由。

【知识链接】座右铭,古人写出来放在座位右边的格言,用来激励、警戒、提醒自己。

6.(9分)阅读下面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八戒跳下马来:“你们且休讲闲口。等老猪试看有多少厚薄。”行者道:“呆子,前夜试水,能去抛

石,如今冰冻重漫,怎生试得?"八戒道:“师兄不知。等我举钉钿筑他一下,假若筑破,就是冰薄,且

不敢行;若筑不动,便是冰厚,如何不行?”三藏道:“正是,说的有理。”那呆子撩衣拽步,走上河边,

双手举钿,尽力一筑,只听扑的一声,筑了九个白迹,手也振得生疼。呆子笑道:“去得!去得!连底都

锢住了

(选自《西游记》第四十八回魔弄寒风飘大雪僧思拜佛履层冰)

材料二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啦

啦...

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选自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曲之《敢问路在何方》)

(1)从材料一看,猪八戒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2分)

(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炼《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精神品质。(4分)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材料一所在章节的回目上看,通天河结了厚厚的冰是自然天气造成的,取经队伍不畏困难,勇往

直前。

B.材料二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的日常遭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体现出取经

之路的漫长与坎坷。

C.动物世界、儿童的游戏性、天真的童心与非逻辑的想象,这一切形成了弥漫在《西游记》中的童话

的气氛。

D.《西游记》的人物形象让人称道,无论是师徒四人,还是各路神佛妖魔,都各具性情,令人难忘。

7.(10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一一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

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节是维系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情感纽带,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对中华文明的

绵延窿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选自2024年12月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淮安人过年有个习惯,是“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过春节,年前必定彻底打扫卫生,过去称之为“捶

尘”。贴春联也大有讲究:在大年三十晚上,吃饭前贴;贴在大门上满载着财源福气进门的期待;贴在水

缸、米囤上,寓意着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吃喝不愁。初一不能扫地,动剪刀,早上起来要吃了糕才能说

话,话称“开口糕”。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

分给晚辈,表示压祟。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两种的,其中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这个压岁钱的“岁”指

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

(选自2024年2月9日《淮安宣传》,有删改)

材料三

图一国二

【图二】说明:“反向春运”也被称为“反向团圆”,是指年轻人将老家的父母和孩子接来自己工作

的地方过年。

(1)下面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春节蕴含了丰厚的内涵,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蹇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B.淮安过年有“拽尘”“吃开口糕”“初一不能扫地,动剪刀”等习俗。

C.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一定是由长辈分给晚辈,表示压祟。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我国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的原因。(3分)

(3)比较材料三中的两幅图内容,说说你由此产生的感受或认识。(4分)

8.(14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棉被里的花生

佚名

①在北方,乡下的女人一年四季极少能真正闲下来。农忙时扑在田里,耕种着一亩三分地农闲时守

在家里,炕上地下,都是把好手。北方的农村,冬天的冷是那种彻骨的冷,家家户户的土炕上,被褥统一

在炕脚处码成高高的“被垛”。夜里睡觉,稍稍富裕点的家庭,每人总要盖上两三床棉被。

②母亲就是那个忙碌的乡下女人,季节在变,母亲的忙碌不变。深秋一过,天气转凉,粮食进仓了,

田野里荒芜了。母亲带着收获的喜悦和作为一个农民满满的成就感,正式回归了家庭。天寒地冻的日子里,

母亲的忙碌在炕上。母亲的忙碌就是从翻新土炕上的那些被褥开始的。先是奶奶的,再是父亲的、我们的,

最后才轮到母亲自己的。

③母亲坐在土炕上,把旧棉絮慢慢扯开,用事先弹好的新棉花,一点点融入旧棉絮中重新加工整理。

母亲有时坐着,有时跪着,有时还要猫着腰……整理棉絮的过程,母亲不急不躁,偶尔会望向窗外。风刮

起一片干枯的树叶,穿过被面和被里间的空隙,飘向了远方。那一刻,母亲有些愣神儿。直到叶子远离了

视线,才重新做起手中的活计。

④经过两三天的晾晒,被面和被里总算干透了,没了水分,变得柔软。母亲用她那双经年劳动早已不

太柔软的手,把柔软的被面、被里、棉絮贴在一起,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作”。母亲手里的针线,焕发出

无穷的生命力,它们在被子上游走,带着特有的节奏感,不出三五分钟,已经笔直地完成了一趟从起点到

终点的使命。

⑤一床床旧棉被,在母亲的手中幻化成一幅幅新作品,重新回归我们的视野,继而又来到我们的身上。

夜里,松软的棉絮,带着些微的馨香,抵挡了冬日的严寒,也明媚了沉沉的梦乡。

⑥家人的棉被翻新过了,母亲并没着急翻新自己的那床棉被。她在等待,等待远方的一个包裹。那个

远方,在北京的大兴,当地特有的沙质土壤,盛产花生一一那里是母亲的故乡。每年秋后,地里的花生成

熟了,晾晒好了,姥姥都会叮嘱老姨给母亲寄花生。姥姥家那片肥沃的土地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花生一一

个儿大,皮儿薄,果实饱满,入口微甜。收到包裹的母亲,脸上现出孩子般的惊喜,眼睛竟有些湿润了。

“一晃儿,八年没回家了。”母亲微微叹了口气,小声叨咕着。

⑦姥姥家的花生,成了我们姐弟可口的零食,更是母亲翻新棉被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为,母亲盖

的棉被的被角里,要缝进姥姥家当年产的新花生。母亲重复着之前的流程,洗被面、被里、絮棉絮,做被

子,最终那些精心挑选的花生,被母亲细心缝进了被角处。小时候的我,完全搞不懂母亲的怪异举动,母

亲并不解释,喃喃地跟我说:“你还小,等你长大了,离开妈去远方,自然就懂了

⑧经年累月的田间劳作,透支了母亲的健康。我上高中那年的秋天,母亲突发脑梗,躺在了医院的病

床上,打着点滴,有些神志不清。夜里,盖着医院的被子,母亲哭闹着不得安睡。我们想尽各种办法,收

效甚微。迷蒙中,母亲忽然喊出家乡的名字,又接连喊了几声“妈”,听到那一声声含糊不清的呼唤,我

们瞬间热泪盈眶。姐姐茅塞顿开,火速跑回家,取回了母亲盖的那床棉被。

⑨棉被盖在母亲身上的那一刻,缝进被角里的花生发出轻微的碰撞声,听到熟悉的声音,母亲渐渐睡

熟了。那一刻,我似乎读懂了母亲。

(选自2023年12月21日澎湃新闻,有删改)

(1)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母亲”的主要特点。(3分)

(2)第③自然段中写道:“那一刻,母亲有些愣神儿。”请依据语境,揣摩并写出母亲此刻的心理活

动(用第一人称)。不超过60字。(4分)

(3)文中第⑥段母亲说:“一晃儿,八年没回家了。”如果选择句中一个词语加重语气朗读,你会选

择哪一个?为什么?(3分)

(4)文末写道:“那一刻,我似乎读懂了母亲。”联系全文看,“我”具体读懂了什么?(4分)

三、(50分)

9.(5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作文。

《棉被里的花生》文章最后一段中写道:“棉被盖在母亲身上的那一刻,缝进被角里的花生发出轻微

的碰撞声,听到熟悉的声音,母亲渐渐睡熟了。”

在现实生活中,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熟悉的声音,对我们产生特别的影响。它们或让我们沉静安宁,或

让我们心潮澎湃,或让我们意气风发……

请以“熟悉的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字数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

诗歌、戏剧除外。

2024・2025学年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16分)

1.(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济南的冬天》中有秀气的山和篮水晶似的水,山水中贮蓄着老舍温暖的记忆;《雨的四季》中有自

然平静的冬雨,没有北风那般咄咄逼人;《咏雪》中有轻盈灵动的雪花,让人感受到才女的cOng—慧。

冬日的陪伴,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美妙和生活醇美。

(1)请任选下面的一幅字临写在田字格里。

达话越美轻盈灵动

(2)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贮蓄zhfi

cong聪慧

(3)找出并改正文段中一个错别字。

篮改为蓝。

【分析】(1)本题考查汉字的书写。解答时能工整、准确书写即可。

(2)本题考查汉字的字音字形。“贮蓄”的“贮”应读作“zhti”;“c6ng慧”应写作“聪慧”。

(3)本题考查错别字的修改。“篮水晶”应写作“蓝水晶”。

【解答】答案:

(1)示例1:生活醇美

示例2:轻盈灵动

(2)zhu聪

(3)篮蓝

【点评】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在

日常的学习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在

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

2.(6分)根据要求,完成活动任务。

2025年2月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即将在哈尔滨开幕,班级拟开展以“走进亚冬会,感受运动美”为

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完成相关任务。

(1)根据下表提示,写明会徽构图内容或寓意。

构图内容会徽寓意

A.(会徽的主体是线条组合象征超越自我,奋力拼搏的精神

成)运动员奋力滑行的运动姿

整体线条组成了一个变体汉字B.代表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

“九”(或:以“九”为尊,对友人至高

礼遇)

外部轮廓线条组成了一个草书C.体现团结合作、携手共进的美

的“合”字好夙愿

(2)请仿照示例,选择一个运动项目,并写一句话表现这项运动的特点或魅力(要求运用一种修辞手

法)。

示例:冰球一一被击飞的冰球宛如一颗流星,在冰面上飞驰。

运动项目:滑冰滑雪冰壶

我选择滑冰仿句:如箭似风的速度,是激情的魅力。

【分析】(1)本题考查图文转化。会徽的主体是由多条线条组合成,整体呈运动的人形,象征运动员奋

力拼搏,所以A处填:(会徽的主体是线条组合成)运动员奋力滑行的运动姿态;“整体线条组成了

一个变体汉字‘九中的“九”代表第九届,而“九”又为尊,代表对友人至高礼遇,所以B处填:

代表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或:以“九”为尊,对友人至高礼遇);“外部轮廓线条组成了一个草书

的‘合'字”中“合”的形态代表团结合作,代表携手共进,所以C处填:体现团结合作、携手共进

的美好夙愿。

(2)本题考查仿写。从所给运动项目“滑冰、滑雪、冰壶”中选择一个,如:滑冰;再描述这项运动

的特点,如:滑冰项目具有速度快、激情浓的魅力;滑雪不但速度快,而且还有跳跃的动作;冰壶运动

运动员之间要团结协作。作答是要注意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解答】答案:

(1)A.(会徽的主体是线条组合成)运动员奋力滑行的运动姿态;B.代表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或:

以“九”为尊,对友人至高礼遇);C.体现团结合作、携手共进的美好夙愿

(2)示例1:滑冰如箭似风的速度,是激情的魅力

示例2:滑雪是速度,是激情,是挑战

示例3:冰壶是团结,是协作,是坚守

【点评】仿写四原则:

(1)话题一致:包括陈述对象一致和中心主旨一致。

(2)结构一致:句子结构形式的高度一致。结构一致不仅包括句式、语气的一致,还包括句间关系的

一致。

(3)修辞一致:仿句必须严格遵守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格。

(4)格调一致:感情一致,风格一致,色彩一致。

3.(5分)诗、文名句填空。

①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④《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借风雨梦境抒发报国之志的诗句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

入梦来。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

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①便引诗情到碧霄(注意“霄”的写法)

②海日生残夜(注意“残”的写法)

③一夜征人尽望乡(注意“尽”的写法)

④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注意“阑”的写法)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

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

巩固识记成果。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二、(54分)

4.(5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霁①雪

【唐】戎昱

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注释】①霁(ji):雨后或雪后转晴。

(1)请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所展现的画面。

(2)尾句“又得书窗一夜明”隐含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分析】全诗紧扣“残雪”来写,首句点出残雪产生的背景。“风卷寒云”既是雪后天晴的征兆,又是

次句“江烟洗尽柳条轻”的基础。次句意境清朗,容量很大。雪后天晴,烟云荡尽,江天高朗明净,江

边柳条轻盈,随风婀娜摆动。三句转笔蓄势。目光由远处转向近处,范围从整个江郊转向韩舍人的檐前,

景象从壮阔转向细微。结句”又得书窗一夜明”仍紧扣住“残雪”写想象中之虚景。说明雪还没有融尽,

檐前还保留一点洁白的残雪,想象着它的反光映照在书窗上,显得环境格外清幽。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述。“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意思是:大风卷走寒冷

的云朵,昨晚虽然下了雪但今天天气晴朗了。江边的烟雾一扫而空,于是柳树的枝条显得更加轻盈。描

述画面要注意紧扣诗歌基本含义,发挥想象描述出来即可。

(2)本题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得书窗一夜明”化用晋代孙康映雪夜读的典故,突出幽雅清静,

表达对残雪充满无限喜爱留恋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个勤奋好学的读书人。

答案:

(1)示例:傍晚时分,雪后放晴;大风吹走天空云头,江上烟雾也仿佛被水洗掉了;江边柳树枝条随

风婀娜摆动。

(2)勤奋好学的读书人形象。

译文:

大风卷走寒冷的云朵,昨晚虽然下了雪但今天天气晴朗了。江边的烟雾一扫而空,于是柳树的枝条显

得更加轻盈。屋檐下几片空地的积雪没有人打扫,不经意间,又是一个晚上过去。

【点评】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主要有: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

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

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5.(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

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

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加点的词。

①诫子书书信。

②君子之行品行。

③无以广才增长。

④遂成枯落最终。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联系画线句说说你对文中“静”字的理解。

(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弈秋①,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

为有鸿鹄②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③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

注:①弈秋:人名。②鸿鹄:天鹅。③弗若:不如。

请从《诫子书》中找一句话送给画线句中的“一人”作为座右铭,并说明理由。

【知识链接】座右铭,古人写出来放在座位右边的格言,用来激励、警戒、提醒自己。

【分析】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内心恬淡、

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

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

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

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翻译:劝诫儿子的书信。书:书信。

②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行:品行。

③翻译:没有办法增长才干。广:增长。

④翻译: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遂:最终。

(2)本题考查翻译。

①重点词: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志,明确志向;宁静,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

远,达到远大目标。翻译:不内心恬淡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重点词:驰,疾行,指迅速逝去;去,消逝,逝去。翻译: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

逝。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文中“静”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静以修身”表明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

不排除外来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强调内心宁静对实现志向的重要性“夫学须静也”指出学习必

须静心专一,只有内心平静才能专注于学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强调放纵懈

怠、轻薄浮躁就不能振奋精神、修养性情,突出了保持内心宁静,避免浮躁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静”

是一种内心的状态,是实现修身、明志、成学的关键,只有做到“静”,才能在品德修养、学业增长等

方面有所成就。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可以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这句话作为座右铭。理由:文中“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

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个人学习时心思不集中,放纵懈怠,心浮气躁。而“淫慢则不能励

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意思是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这句话能很好地提

醒他,学习时要避免放纵和浮躁,否则难以振奋精神,修养性情,也无法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与他的行

为形成对应,起到激励、警戒、提醒他专心学习的作用。

答案:

(1)①书信。

②品行。

③增长。

④最终。

(2)①不内心恬淡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3)①内心宁静,专(一)心于自己的远大志向;

②排除外界干扰和诱惑(内心不放松懈怠,不轻薄浮躁)。

(4)①选句: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②理由:“一人”学弈不专心,想着射天鹅的事情。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

语中的双音词。

册I,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

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

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

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

相当的词去替换。

6.(9分)阅读下面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八戒跳下马来:“你们且休讲闲口。等老猪试看有多少厚薄。”行者道:“呆子,前夜试水,能去抛

石,如今冰冻重漫,怎生试得?"八戒道:“师兄不知。等我举钉钿筑他一下,假若筑破,就是冰薄,且

不敢行;若筑不动,便是冰厚,如何不行?”三藏道:“正是,说的有理。”那呆子撩衣拽步,走上河边,

双手举耙,尽力一筑,只听扑的一声,筑了九个白迹,手也振得生疼。呆子笑道:“去得!去得!连底都

锢住了。”

(选自《西游记》第四十八回魔弄寒风飘大雪僧思拜佛履层冰)

材料二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啦

啦...

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选自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曲之《敢问路在何方》)

(1)从材料一看,猪八戒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炼《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精神品质。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从材料一所在章节的回目上看,通天河结了厚厚的冰是自然天气造成的,取经队伍不畏困难,勇往

直前。

B.材料二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的日常遭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体现出取经

之路的漫长与坎坷。

C.动物世界、儿童的游戏性、天真的童心与非逻辑的想象,这一切形成了弥漫在《西游记》中的童话

的气氛。

D.《西游记》的人物形象让人称道,无论是师徒四人,还是各路神佛妖魔,都各具性情,令人难忘。

【分析】《西游记》的前七回讲孙悟空的身世和大闹天宫的故事;第八回到第十二回介绍唐僧,交代西

天取经这一中心事件的由来第十三回到第一百回是小说故事的主体,讲述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战胜无数

妖怪,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这部小说告诉我们,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

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我们要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斗志战胜一切的困难,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

【解答】(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材料一中,在面对结冰的河面能否通行这一问题时,八戒主动提出“等老猪试看有多少厚薄”,并积极

付诸行动。他没有仅仅停留在讨论层面,而是直接采取用钉耙筑冰的方式去尝试,以确定冰层是否厚实

可行,充分体现出他注重通过实际尝试来解决问题的性格特点。

材料一中,八戒想到用钉耙筑冰来判断冰层厚薄的方法,这并非鲁莽行事,而是经过思考的。他向众人

解释“假若筑破,就是冰薄,且不敢行;若筑不动,便是冰厚,如何不行”,可见他对通过这种方式判

断能否过河有清晰的逻辑思考,考虑到了不同结果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并非一味莽撞,体现出他粗中

有细,喜欢动脑筋,考虑问题周到的一面。

(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

在材料一中,师徒四人面对冰冻的河面,没有因为未知的危险而退缩。八戒主动提出用钉耙筑冰来试探

冰层厚度,以此判断是否能够通行。他们没有因为担心冰层不牢固可能带来的危险就放弃前行,而是积

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试图继续踏上西行取经的道路。这种在面对困难和未知危险时不畏惧、不逃避,

勇敢尝试寻找解决办法的行为,充分体现了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

材料二中“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这句歌词清晰地表明了师徒四人在取经途

中,将一路上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都视为前行的障碍,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去战胜这些困难,

把坎坷不平的道路踏成康庄大道,每一次战胜艰险后,又毫不犹豫地继续出发,向着取经的目标奋勇前

进,彰显出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从材料一的情境来看,尽管他们在西行路上遇到了结冰的河面这一阻碍,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动摇取经

的决心。即使面临着冰层是否安全的不确定性,他们依然在积极地想办法克服困难,力求能够继续前行。

这种在困难面前不轻易放弃,始终坚持朝着取经的目标前进的态度,体现了他们坚持不懈、百折不挠、

信念坚定的精神品质。

材料二中“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这句歌词形象地描绘出了师徒四人在漫长的取经岁月

里,经历了无数个春夏秋冬,品尝了各种各样的酸甜苦辣。然而,不管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他们都没

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始终坚定地朝着取经的目标努力,这种长期的坚持和面对困难不退缩的精神,正是

坚持不懈、百折不挠、信念坚定的有力体现。

材料一中在面对冰层能否通行的问题时,八戒提出用钉耙筑冰的方法,三藏表示认可,说道“正是,说

的有理”。这一过程中,师徒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

自己的作用。八戒主动尝试用钉耙试探冰层,三藏给予支持和肯定,这种在面对困难时相互协作、共同

解决问题的行为,体现了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品质。

材料二中“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这句歌词简单而生动地描绘出了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各司其职、分工

协作的场景。每个人都在为了共同的取经目标,承担着自己的责任,相互配合,一起克服重重困难,体

现了他们之间紧密的团结合作关系。

(3)本题考查名著情节。

A.有误,从材料一所在回目“魔弄寒风飘大雪僧思拜佛履层冰”可知,通天河结冰是“魔弄寒风”导

致的,并非自然天气造成,所以该说法错误;

BCD.正确。

故选:Ao

答案:

(1)示例:注重尝试;喜欢动脑筋。

(2)示例:不畏艰险;坚持不懈;团结合作。

(3)A

【点评】阅读名著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

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

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7.(10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一一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

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节是维系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情感纽带,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对中华文明的

绵延窿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选自2024年12月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淮安人过年有个习惯,是“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过春节,年前必定彻底打扫卫生,过去称之为“弹

尘”。贴春联也大有讲究:在大年三十晚上,吃饭前贴;贴在大门上满载着财源福气进门的期待;贴在水

缸、米囤上,寓意着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吃喝不愁。初一不能扫地,动剪刀,早上起来要吃了糕才能说

话,话称“开口糕”。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

分给晚辈,表示压祟。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两种的,其中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这个压岁钱的“岁”指

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

(选自2024年2月9日《淮安宣传》,有删改)

材料三

图一到二

【图二】说明:“反向春运”也被称为“反向团圆”,是指年轻人将老家的父母和孩子接来自己工作

的地方过年。

(1)下面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C

A.春节蕴含了丰厚的内涵,对中华文明的绵延震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B.淮安过年有“拽尘”“吃开口糕”“初一不能扫地,动剪刀”等习俗。

C.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一定是由长辈分给晚辈,表示压祟。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我国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的原因。

(3)比较材料三中的两幅图内容,说说你由此产生的感受或认识。

【分析】材料一介绍春节对中华文明理念的传承和绵延震续所发挥的作用;材料二介绍春节习俗;材料

三展示过年方式的转变。

【解答】(1)本题考查语段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根据材料二“压岁钱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分给晚辈,表示压祟。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

两种的,其中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明确“一定

是由长辈分给晚辈,表示压祟”有误。

故选:Co

(2)本题考查内容的提炼。根据材料一“春节是维系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情感纽带,传承着和平、和

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对中华文明的绵延窿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提炼春节承载许多风俗文化,

春节对中国人影响极大根据材料二“压岁钱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分给晚辈,表示压祟。在历史

上,压岁钱是分两种的,其中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

寿”明确春节是维系和强化家庭的情感纽带,传承中华文明理念。

(3)本题考查图画鉴赏。图一是年轻人回家过年情景,图二是年轻人把父母接到身边过年的情景。这

说明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过年)观念在改变(或发展)。但无论怎样变化,人们都传承着“团圆”

这一理念。

答案:

(1)C

(2)①春节承载许多风俗文化;②春节对中国人影响极大;③春节是维系和强化家庭的情感纽带,

传承中华文明理念。

(3)①时代在发展,人们的(过年)观念在改变(或发展)。②无论怎样过年,团圆是最主要的。

【点评】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一一找原话,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

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

与分析。

8.(14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棉被里的花生

佚名

①在北方,乡下的女人一年四季极少能真正闲下来。农忙时扑在田里,耕种着一亩三分地农闲时守

在家里,炕上地下,都是把好手。北方的农村,冬天的冷是那种彻骨的冷,家家户户的土炕上,被褥统一

在炕脚处码成高高的“被垛”。夜里睡觉,稍稍富裕点的家庭,每人总要盖上两三床棉被。

②母亲就是那个忙碌的乡下女人,季节在变,母亲的忙碌不变。深秋一过,天气转凉,粮食进仓了,

田野里荒芜了。母亲带着收获的喜悦和作为一个农民满满的成就感,正式回归了家庭。天寒地冻的日子里,

母亲的忙碌在炕上。母亲的忙碌就是从翻新土炕上的那些被褥开始的。先是奶奶的,再是父亲的、我们的,

最后才轮到母亲自己的。

③母亲坐在土炕上,把旧棉絮慢慢扯开,用事先弹好的新棉花,一点点融入旧棉絮中重新加工整理。

母亲有时坐着,有时跪着,有时还要猫着腰……整理棉絮的过程,母亲不急不躁,偶尔会望向窗外。风刮

起一片干枯的树叶,穿过被面和被里间的空隙,飘向了远方。那一刻,母亲有些愣神儿。直到叶子远离了

视线,才重新做起手中的活计。

④经过两三天的晾晒,被面和被里总算干透了,没了水分,变得柔软。母亲用她那双经年劳动早已不

太柔软的手,把柔软的被面、被里、棉絮贴在一起,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作”。母亲手里的针线,焕发出

无穷的生命力,它们在被子上游走,带着特有的节奏感,不出三五分钟,已经笔直地完成了一趟从起点到

终点的使命。

⑤一床床旧棉被,在母亲的手中幻化成一幅幅新作品,重新回归我们的视野,继而又来到我们的身上。

夜里,松软的棉絮,带着些微的馨香,抵挡了冬日的严寒,也明媚了沉沉的梦乡。

⑥家人的棉被翻新过了,母亲并没着急翻新自己的那床棉被。她在等待,等待远方的一个包裹。那个

远方,在北京的大兴,当地特有的沙质土壤,盛产花生一一那里是母亲的故乡。每年秋后,地里的花生成

熟了,晾晒好了,姥姥都会叮嘱老姨给母亲寄花生。姥姥家那片肥沃的土地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花生一一

个儿大,皮儿薄,果实饱满,入口微甜。收到包裹的母亲,脸上现出孩子般的惊喜,眼睛竟有些湿润了。

“一晃儿,八年没回家了。”母亲微微叹了口气,小声叨咕着。

⑦姥姥家的花生,成了我们姐弟可口的零食,更是母亲翻新棉被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为,母亲盖

的棉被的被角里,要缝进姥姥家当年产的新花生。母亲重复着之前的流程,洗被面、被里、絮棉絮,做被

子,最终那些精心挑选的花生,被母亲细心缝进了被角处。小时候的我,完全搞不懂母亲的怪异举动,母

亲并不解释,喃喃地跟我说:“你还小,等你长大了,离开妈去远方,自然就懂了。”

⑧经年累月的田间劳作,透支了母亲的健康。我上高中那年的秋天,母亲突发脑梗,躺在了医院的病

床上,打着点滴,有些神志不清。夜里,盖着医院的被子,母亲哭闹着不得安睡。我们想尽各种办法,收

效甚微。迷蒙中,母亲忽然喊出家乡的名字,又接连喊了几声“妈。听到那一声声含糊不清的呼唤,我

们瞬间热泪盈眶。姐姐茅塞顿开,火速跑回家,取回了母亲盖的那床棉被。

⑨棉被盖在母亲身上的那一刻,缝进被角里的花生发出轻微的碰撞声,听到熟悉的声音,母亲渐渐睡

熟了。那一刻,我似乎读懂了母亲。

(选自2023年12月21日澎湃新闻,有删改)

(1)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母亲”的主要特点。

(2)第③自然段中写道:“那一刻,母亲有些愣神儿。”请依据语境,揣摩并写出母亲此刻的心理活

动(用第一人称)。不超过60字。

(3)文中第⑥段母亲说:“一晃儿,八年没回家了。”如果选择句中一个词语加重语气朗读,你会选

择哪一个?为什么?

(4)文末写道:“那一刻,我似乎读懂了母亲。”联系全文看,“我”具体读懂了什么?

【分析】北方乡下的母亲一年四季忙碌,冬天会先为家人翻新棉被,之后等待着北京大兴姥姥家寄来的

花生。收到花生后,母亲会将花生缝进自己棉被的被角。母亲因田间劳作身体受损,“我”上高中时她

突发脑梗住院,盖着医院被子不安睡,喊着家乡和“妈”,姐姐回家取来母亲的棉被,盖着带有花生的

棉被,母亲渐渐睡熟,此时“我”似乎读懂了母亲对家乡的思念和棉被带给她的慰藉。

【解答】(1)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①勤劳能干:母亲一年四季极少能真正闲下来,农忙时扑在田里,农闲时守在家里,如在冬天翻新家

里的被褥。

②心灵手巧:能把旧棉被在手中幻化成新作品,针线活很好,用手把被面、被里、棉絮贴在一起做成

新被子。

③关爱家人:先翻新奶奶、父亲和“我们”的棉被,最后才翻新自己的,对家人充满关爱。

④情感丰富:收到姥姥家寄来的花生时,脸上现出惊喜,眼睛湿润,感叹八年没回家,还把家乡的花

生缝进被角,体现出对家乡的思念。

(2)本题考查心理活动的描写。此题是开放性题,结合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这片叶子就像我呀,离开了家乡飘到这远方。也不知道妈她老人家身体怎么样,真想念家乡啊!

(3)本题考查朗读句子。此题是开放性题,结合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选择“一晃儿”。“一晃儿”表示时间过得很快,强调了母亲对时间流逝之快的感慨,突出她没

想到已经八年没回家了,更能体现出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这八年里不断累积。

示例二:选择“八年”。“八年”明确了母亲没回家的时长,强调了时间之久,突出了母亲对家乡和亲人

的思念程度之深,这么长的时间没有回去,思念之情愈发浓烈。

示例三选择“没"。“没”字突出了母亲对自己长时间未回家的一种遗憾和愧疚心理,强调了她对家乡

的牵挂和渴望回去的心情。

示例四选择“回家”。“回家”强调了母亲内心对家乡的向往和眷恋,突出了家乡在她心中的重要地位,

也表达出她对回到家乡、见到亲人的期盼。

(4)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

①“我”读懂了母亲把家乡的花生缝进被角是对家乡深深的思念,那是她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亲人的牵

挂,花生成为了她寄托乡情的载体。

②读懂了母亲在忙碌的生活中对过去家乡生活的怀念,她看到干枯树叶飘走时的愣神儿,是对家乡的

思绪被勾起。

③读懂了母亲盖着带有花生的棉被才能安睡,是因为那床棉被承载着家乡的味道和儿时的记忆,给她

带来心灵的慰藉和安全感,让她在病痛中也能感受到熟悉和温暖。

答案:

(1)①不辞辛劳(辛苦劳作);②心灵手巧(贤惠能干);③关爱家人(有家庭责任感);④情感丰

富(热切思念自己的老母亲及故乡)。

(2)对故乡、对亲人(老母亲)的思念;对自己远在他乡、不能回去的怅惘。

(3)选择“一晃儿”“八年”“没”“回家”均可,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①选择:一晃儿”;原因:表现母亲在不知不觉间已过了这么多年,表达了母亲内心有些内疚、

自责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