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经典题精练之第一
单元
一.试题(共16小题)
1.请将下面这首诗用正楷抄写在方格内。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A.归省(xing)两颊(xia)挑衅(xin)情静(tian)
B.纨绮(wan)蕴谦(zao)脑畔(pan)闭塞(sai)
C.分量(fen)江杂(rong)掩掇(cuan)踱步(duo)
D.怅惘(chang)静穆(mu)蓦然(mu)斡旋(wo)
3.结合语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节单裹片的战场。(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
死于战场。)
B.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洪晋通承之的。(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C.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
以直冲云霄。斗牛,指牛的脾气很大。)
D.他是美国枣垣广鹿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家喻户晓:每家每
户都知道。)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那止,防不胜防。
B.春节临近,大街上瓶灯结彩,热闹非凡。
C.一切都安静下来了。
D.当优美的旋律辜然则小时,整个端午节晚会现场出奇地寂静,人们沉浸在无尽的回味中。
5.下列作者的亲身经历中与简•爱不相似的是()
A.出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的一个贫困乡村牧师家庭。
B.母亲早逝,孩子们被送进女子寄宿学校,她的两个姐姐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
C.于是,勃朗特和妹妹艾米利被穷困的父亲接回到家乡抚养长大。
D.成年后的她曾做过有钱人家的家庭教师。
6.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厂长严肃地说
B.我要给爷爷理发,爷爷笑了:“你?省帚疙瘩戴帽子--充人哩。”
C.基础知识究竟扎实不扎实?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
D.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我实在拿不定主意
7.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5月27日,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并再测珠峰“身高”。世界屋脊又一次见证了中国人
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精神。
B.今年,文化和旅游部首次开展了“云游非遗”线上推广活动,鼓励人们走进传统文化、发现非遗之
美。
C.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不仅保护个人健康,还体现了社会文明。
D.在“直播带货”等销售新模式下,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8.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这是一片冲淘过的秋天,这是一条栉沐过的山谷,这是一处返璞归真的休闲去处。你要住在溪边,:
你要住在崖下,;你要住在林间,;你要住在村头,—……这就是休闲山庄了。
①可听月下虫鸣夜鸟梦
②可观石上生云
③可观水中腾雾
④田园牧歌就不在是画上风景
A.②③④①B.②③①④C.③②①④D.③①②④
9.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不应该对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滥加粗暴的不讲理的非议。(这个句子的谓语是“滥加”)
B.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这句话运用拟人和
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那树虽老但枝繁叶茂的状态)
C.“狂澜”“沉湎”“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这四个词感情色彩相同)
D.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不让戾气弥漫整个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
协力。(这个句子是个病句,否定不当)
10.默写填空。
(1),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蕴含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的哲理的句子
7H:,。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描写了云梦泽水汽蒸腾,洞庭湖波涛汹涌,摇撼岳阳城的景象的句子
ZE:,。
11.综合性学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的民俗文化都融入了当地人民的精神气质。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安塞腰
鼓》,那动人心魄的安塞腰鼓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河南也有自己的鼓文化一一盘鼓。
材料一迎新春盘鼓表演
材料二盘鼓是河南地区的一种鼓乐舞蹈表演剧目,是河南传统民间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
国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如今,盘鼓在现代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传承困
难、受众减少等时代性问题。我们不能让它抱着荣誉睡大觉,而应该积极为它寻找新的发展机遇,重振盘
鼓雄风,再续盘鼓辉煌,让它在河南这片土地上发展、壮大。
(1)请展开想象,用简洁的文字描述材料一图片中的内容。(60字以内)
(2)请结合材料二,为盘鼓的传承与发展提两点建议。
12.某班开展“走近剪纸”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剪纸知识】
根据下面的材料,从三个方面概括中国剪纸的特点。
早在汉代,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剪纸就出现了。日月星辰,山水花木,人物鸟兽,故事传说都是剪纸
的素材。剪纸剪法上有阳剪,即留下勾画形象的线条;阴剪,即剪去线条留下平面;有二者结合的阴阳剪、
折叠纸而剪的对称剪、阴影剪、图案剪等。
(2)【剪纸欣赏】
请你仔细观察右面这幅剪纸作品,描绘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3)【我看剪纸】
班里有些同学认为剪纸艺术已经落伍了,没必要发扬光大。请用简明的语言阐述你的观点。
1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房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均写了夜景,但季节不同,王维诗写于,周弼诗写于。
(2)两诗均描绘了诗人“独坐”,但诗人心境不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4.阅读《社戏》中的几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
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
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
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
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
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
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
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
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
便真在眼前了。
(1)选文画横线句子中的“他”指的是
A.空气
B.夜气
C.豆麦
D.笛声
(2)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运用纪实的手法,记叙了鲁迅先生儿时去看社戏的往事,表现了他对乡间美好生活的留恋。
B.“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这个比喻符合当时舟中观夜景的实际情形:因
山势起伏,船行疾速,山色淡黑,群山极像“踊跃”的、“铁”青的巨兽的脊背,同时也写出了船速之
快,看戏心切。
C.“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这句从视觉、嗅觉、触觉角度写了两岸的景象。
D.第①段中的“磕”“退后”“上前”等词语生动了表现了少年们驾船技术的娴熟。
(3)下面四组诗句中所描绘的季节与选文所反映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A.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D.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
乡宴
①停刀落箸,乡宴至美。
②在我的老家,管做乡宴的厨师叫“大师傅”,平日里,他们与土地为伍,与粮食蔬菜相伴,并无异
于常人之处。只有在喜事场上,他们才被主家以“天地君亲师”中的“师”称呼,身份便有了些许特殊。
③只见“大师傅”马步扎得稳当,一只炒锅盈握在手,翻炒之间尽显如虹气势,“砧板”和“传菜”
臂助左右,不敢怠慢。或许,他们不知“八珍”是何烹饪之术,更叫不出几道“满汉全席”中的菜品名号,
不论是批切锲斩,还是煎炒烹炸,全靠代代传续,耳濡目染,他们用娴熟的烹饪技艺制作出富有地方风味
的菜肴,灵趣中透出憨鲁,粗粉中带着精细,一如他们性情的折射。
④几乎每个村子里都有一名做乡宴的“大师傅”,我们村也有,是我的伯祖父,也就是我的大爷。二
堂哥建春结婚的时候,那十六桌酒席宴就出自他老人家之手。他是长辈,本应到外村请“大师傅”来伺厨
的,他不允,说还是由自己做才放心。家人拗不过他,只好答应。
⑤随着建春哥婚期的临近,我似乎闻到了那股浓浓的菜香。
⑥大爷常说,做宴席讲究五个字:质、色、香、味、器,缺一不可。对于食材的质,大爷向来很在意。
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做一方宴,要想做出亲近唇齿的味道,就不能忽视本地食材,因为它们
接了我们脚下的地气,还有渗入我们肌体的水气。
⑦按照本地风俗,不管谁家办喜事,本家族人和左邻右舍都要去帮忙。炉灶锅台,杯碟碗筷,刷得纤
尘不染,干货菜蔬,鸡鸭鱼肉,逐一备齐。大爷并不急于过油、走红,而是先吊了锅清汤。照他的话说,
这叫“唱戏的腔,厨师的汤”。厨师没了清汤,做出的菜肴就没有底味,不论是烧、扒,还是炖、炯、煨、
汆、涮、怜、熬,味道再好,终究是浮着的。为人处世亦是如此,没了人味,表面功夫做得再好,也只不
过是浮夸之辈。
⑧炉膛中,松柴毕毕剥剥地燃烧着,酱锅里的汤汁上下翻涌,锅底算丝上的肉慢慢红润起来。大爷一
声令下,大家抖擞起精神,火速“备宴”。搅动鸡蛋的嗯喟声,切葱姜末发出的喇喇声,“粗斩细剁”肋条
肉形成的马蹄声,给鲤鱼、光鸡过油响起的僻里啪啦声……各种声音融汇在一起,抑扬顿挫,和谐悦耳。
小院子的花花草草也被这气氛所感染,欢快地摇曳着。
⑨薄暮时分,“备宴”收尾,建春哥和伯父送来糖茶,表示感谢。大家围坐在八仙桌旁,讲古说今,
大爷话不多,深邃的眼神让人捉摸不透。晚九点左右,大家散去,大爷斜躺在连椅上,不一会儿就响起了
沉重混沌的鼾声。
⑩第二天,阳光灿烂,天气晴好。嗔呐声声,鞭炮齐鸣。建春哥迎来了堂嫂。他们拜天地,拜高堂,
夫妻对拜,空气中弥漫着鞭炮炸开花的呛味,非常好闻。另一头,大爷将两碗宽心面下好了,由本家嫂子
用红漆木盘端给两位新人。宽心面,嫩香腆润,每碗一整根,代表一心一意,蕴含美好的寄托。这时,“传
菜”的伙计捎话过来,客人已经遵照安排入座,大爷将手勺一挥,宣布开席!
⑪宴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从天刚破晓到日上中天,大爷在“砧板”的配合下,忙而不乱,一口炒锅在
手,或翻或转,动作流畅自然。做完最后一道“四喜丸子”,他长舒一口气,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脸
膛泛红,让人感觉很温暖。
⑫送走宾客,伯父安排大家会餐,再次表示感谢。我又尝到了大爷的手艺。大爷多喝了两盅,他说,他
记不清做过多少次乡宴了,但这次喜宴是他做得最满意的一次。大家打趣他,说他之前故意留了一手。
他摆摆手说,每次都很用心,但这次感觉不一样,至于啥感觉,一时半会说不清。
⑬许多年过后,我结婚了,“大师傅”是从外庄请来的,因为大爷再也不能做喜宴了,或者说,我永远
没有机会品尝他做的菜了。我陪客人入座,一道道菜端上餐桌,菜品用了很多新式调料,客人推杯换盏,
赞不绝口,我却停了一下筷子,忆起大爷,还有他做的乡宴。
⑭IB滋味,那么美,是浓浓的亲情,是家的味道。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看法。
(2)理解第⑦段画线处“为人处世亦是如此,没了人味,表面功夫做得再好,也只不过是浮夸之辈”
这个句子的含义。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搅动鸡蛋的唱唱声,切葱姜末发出的喇喇声,“粗斩细剁”肋条肉形成的马蹄声,给鲤鱼、光鸡过油
响起的僻里啪啦声……各种声音融汇在一起,抑扬顿挫,和谐悦耳。(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②做完最后一道“四喜丸子”,他长舒一口气,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脸膛泛红,让人感觉很温暖。(从
描写方法的角度)
(4)文章的题目是“乡宴”,开篇却从做乡宴的大师傅写起,这样写离题吗?请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
16.请以《那个影响了我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3)不少于650字。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经典题精练之第一
单元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题号23456789
答案CCACDCC
试题(共16小题)
1.请将下面这首诗用正楷抄写在方格内。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答案】见解答
【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属于基础题。
【解答】答案: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归省(xing)两颊(xia)挑衅(xin)情静(tian)
B.纨绮(wan)蕴谦(zao)脑畔(pan)闭塞(sai)
C.分量(fCn)江杂(rong)撵掇(cuan)踱步(duo)
D.怅惘(chang)静穆(mu)蓦然(mu)斡旋(wo)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的语感,注意
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解答】A.有误,“两颊”的“颊”应读为“jid”。
B.有误,“闭塞”的“塞”应读为“s©”。
C.正确。
D.有误,“蓦然”“蓦”应为“mb”。
故选:Co
3.结合语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节革裹厂的战场。(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
死于战场。)
B.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考晋通津之的。(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C.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
以直冲云霄。斗牛,指牛的脾气很大。)
D.他是美国奉独广鹿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家喻户晓:每家每
户都知道。)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
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
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ABD.正确;
C.有误,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即牵牛星和斗宿。
故选:Co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现止,防不胜防。
B.春节临近,大街上怅灯结彩,热闹非凡。
C.夜漆用阚,一切都安静下来了。
D.当优美的旋律辜然而止时,整个端午节晚会现场出奇地寂静,人们沉浸在无尽的回味中。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平时要积累大量的成语,还要结合句意表
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
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A.有误,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褒贬不当。
BCD.正确。
故选:Ao
5.下列作者的亲身经历中与简•爱不相似的是()
A.出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的一个贫困乡村牧师家庭。
B.母亲早逝,孩子们被送进女子寄宿学校,她的两个姐姐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
C.于是,勃朗特和妹妹艾米利被穷困的父亲接回到家乡抚养长大。
D.成年后的她曾做过有钱人家的家庭教师。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名著情节。对名著情节的考查,或给出一个人物,要求写出与其相关的情节;或给出
一段人物缺失的情节,要求学生指明情节中的人物;或直接给出一个情节,要求学生指明出自哪部名著,
并对其中的人物或主旨进行分析。根据平时积累,依据题目要求作答即可。
【解答】ABD.正确。
C.有误,《简•爱》中简•爱的父亲是个穷牧师,在她幼年时,父母就染病双双去世。
故选:Co
6.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厂长严肃地说
B.我要给爷爷理发,爷爷笑了:“你?答帚疙瘩戴帽子--充人哩。”
C.基础知识究竟扎实不扎实?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
D.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我实在拿不定主意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该题考查的是标点的正确使用与修改能力。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
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要做到结合语境,准确规范的
使用标点。
【解答】A倒装句,句末用问号,问号改为逗号,句号改为问号;
B正确;
C”基础知识究竟扎实不扎实”后的问号改为逗号;
D把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
故选:B»
7.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5月27日,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并再测珠峰“身高”。世界屋脊又一次见证了中国人
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精神。
B.今年,文化和旅游部首次开展了“云游非遗”线上推广活动,鼓励人们走进传统文化、发现非遗之
美。
C.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不仅保护个人健康,还体现了社会文明。
D.在“直播带货”等销售新模式下,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答案】D
【分析】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
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
找出病因。
【解答】ABC.正确;
D.有误,成分残缺,删去“在”“下”;
故选:D。
8.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这是一片冲淘过的秋天,这是一条栉沐过的山谷,这是一处返璞归真的休闲去处。你要住在溪边,
你要住在崖下,;你要住在林间,;你要住在村头,—……这就是休闲山庄了。
①可听月下虫鸣夜鸟梦
②可观石上生云
③可观水中腾雾
④田园牧歌就不在是画上风景
A.②③④①B.②③①④C.③②①④D.③①②④
【答案】C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
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
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
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解答】此题作答,可结合观察点及事物的特点辨析,如在溪边,则平视可见“水中腾雾”;若在崖下,
视角向上,可与②相应;若在林间,“可听月下虫鸣夜鸟梦”,若在村头,就能体田园风情。
由上分析,可排序为:③②①④
故选:Co
9.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不应该对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滥加粗暴的不讲理的非议。(这个句子的谓语是“滥加”)
B.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这句话运用拟人和
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那树虽老但枝繁叶茂的状态)
C.“狂澜”“沉湎”“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这四个词感情色彩相同)
D.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不让戾气弥漫整个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
协力。(这个句子是个病句,否定不当)
【答案】C
【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成分、修辞手法、词语感情色彩、病句辨析等能力。
【解答】A.这个句子的主谓宾分别是“我们、滥加、非议”,分析正确;
B.“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属于拟人,“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属于比喻,分析正确;
C.“狂澜”“沉湎”属于贬义词,“鞠躬尽瘁”“呕心沥血”属于褒义词;
D.“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否定不当,分析正确。
故选:Co
10.默写填空。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蕴含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的哲理的句子是:海
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描写了云梦泽水汽蒸腾,洞庭湖波涛汹涌,摇撼岳阳城的景象的句子是:气
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答案】见解答
【分析】本题考查诗文名句默写。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字。
【解答】(1)海内存知己
(2)气蒸云梦泽(重点字:撼)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重点字:撼)
11.综合性学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的民俗文化都融入了当地人民的精神气质。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安塞腰
鼓》,那动人心魄的安塞腰鼓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河南也有自己的鼓文化一一盘鼓。
材料一迎新春盘鼓表演
材料二盘鼓是河南地区的一种鼓乐舞蹈表演剧目,是河南传统民间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
国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如今,盘鼓在现代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传承困
难、受众减少等时代性问题。我们不能让它抱着荣誉睡大觉,而应该积极为它寻找新的发展机遇,重振盘
鼓雄风,再续盘鼓辉煌,让它在河南这片土地上发展、壮大。
(1)请展开想象,用简洁的文字描述材料一图片中的内容。(60字以内)
(2)请结合材料二,为盘鼓的传承与发展提两点建议。
【答案】见解答
【分析】(1)本题考查图片内容的概括。认真观察图片,展开想象,用简洁的文字描述材料一图片中的
内容,表达清晰流畅,重点突出,60字以内。图片展示的是盘鼓表演的场面,表演者生龙活虎,观众
热情奔放,场面甚是壮观。围绕此分析,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提建议。我们在提建议、拟措施时,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力求能够切切实实地解决问
题。建议要中肯、合理,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不要“假大空”。
【解答】答案:
(1)示例:一群生气勃勃的后生在令旗的指挥下表演盘鼓,迎接新春的到来。激昂的鼓乐、欢快的节
奏、跳跃的舞姿吸引了大量游客围观。
(2)示例:①组织各类盘鼓比赛,调动人们参与的热情。②开设盘鼓培训学校,使盘鼓艺术更好地传
承。
12.某班开展“走近剪纸”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剪纸知识】
根据下面的材料,从三个方面概括中国剪纸的特点。
早在汉代,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剪纸就出现了。日月星辰,山水花木,人物鸟兽,故事传说都是剪纸
的素材。剪纸剪法上有阳剪,即留下勾画形象的线条;阴剪,即剪去线条留下平面;有二者结合的阴阳剪、
折叠纸而剪的对称剪、阴影剪、图案剪等。
(2)【剪纸欣赏】
请你仔细观察右面这幅剪纸作品,描绘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3)【我看剪纸】
班里有些同学认为剪纸艺术已经落伍了,没必要发扬光大。请用简明的语言阐述你的观点。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中第一小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第二小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第三
小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学生要明确,作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材料,
结合题目的要求,根据材料的关键字(一般材料中总会有相应的关键字),即可作答。根据材料中的“早
在汉代“可知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中的“日月星辰,山水花木,人物鸟兽,故事传说都是剪纸的素材“可
知取材比较广泛。根据材料中最后一句话可知剪法多样。
(2)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学生要明确题目要求,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一定要认真看图,
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图中出现的所有的元素都介绍清楚,如果题目中要求说出寓意,就要结合图案的
创作背景或题目中的提示来分析寓意。图案中出现的元素有小孩,鱼,荷花等。鱼与余谐音,喻示年年
有鱼。
(3)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答此类题目,观点一定要明确,同意或是赞成,陈述理由时,
一定要言之有据,条理清楚。一般像这样的题目,观点是同意或是反对都是可以的,只要言之有据即可。
本题如果反对,可围绕民间艺术的传承来陈述理由,如果同意,可围绕这种艺术过于古老,跟不上时代
的发展来陈述理由。
答案:
(1)(3分)历史悠久取材广泛剪法多样
(2)(3分)示例:(画面内容)一个胖小孩怀抱一条肥大的鱼,小孩身后两侧是荷叶荷花。(寓意)连
年有鱼(年年有鱼或喜庆有鱼,“余”字亦可)。
(3)(2分)示例1: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可取。剪纸是民族艺术,是中华瑰宝。它经历漫长的岁月发展
到今天就说明了这一点。示例2:我认为这种说法可取。剪纸太古老了,已经跟不上当代社会的发展,
也很难融入新时代审美的因素,没必要发扬光大。
1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房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均写了夜景,但季节不同,王维诗写于秋天,周弼诗写于春天。
(2)两诗均描绘了诗人“独坐”,但诗人心境不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秋夜独坐》前二联写沉思和悲哀。一个人就是这样地在岁月无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这冷
酷的事实使他自觉无力而陷于深刻的悲哀。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他越发感到孤独空虚,需要同情勉励,
启发诱导。然而除了诗人自己,堂上只有灯烛,屋外听见雨声。于是他从雨声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
好像看见它们正被秋雨摧落;从灯烛的一线光亮中得到启发,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堂屋来叫
了。诗人的沉思,从人生转到草木昆虫的生存,虽属异类,却获同情,但更觉得悲哀,发现这无知的草
木昆虫同有知的人一样,都在无情的时光、岁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鸣。诗人由此得到启发诱导,自以为觉
悟了。
《夜深》是一首即事成咏的小诗,描写诗人雪夜读书的情景。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
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辨出时
间。王维诗写于秋天,周弼诗写于春天。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
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
情。即: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
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专注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
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答案:
(1)秋天、春天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
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专注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
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翻译:
《秋夜独坐》独自坐着悲伤双鬓已白,在秋夜空堂上将近二更。山间野果在秋雨中落下,草中虫子到灯
下来低鸣。
《夜深》我独坐书床,挑灯夜读,在这安静的夜里连打更声都没有听到。门外,不知什么时候,春雪已
经停了。远望天空,一弯残月挂在半山;近看门前,一湾流水悄然成冰。
14.阅读《社戏》中的几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
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
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
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
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
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
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
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
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
便真在眼前了。
(1)选文画横线句子中的“他”指的是D
A.空气
B.夜气
C.豆麦
D.笛声
(2)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选文运用纪实的手法,记叙了鲁迅先生儿时去看社戏的往事,表现了他对乡间美好生活的留恋。
B.”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这个比喻符合当时舟中观夜景的实际情形:因
山势起伏,船行疾速,山色淡黑,群山极像“踊跃”的、“铁”青的巨兽的脊背,同时也写出了船速之
快,看戏心切。
C.“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这句从视觉、嗅觉、触觉角度写了两岸的景象。
D.第①段中的“磕”“退后”“上前”等词语生动了表现了少年们驾船技术的娴熟。
(3)下面四组诗句中所描绘的季节与选文所反映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D
A.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D.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答案】(1)D
(2)A
(3)D
【分析】文段出自鲁迅学生的小说《社戏》,文段介绍了在夏日的夜里,“我”和小伙伴们很高兴地划着
小船飞快地到赵庄去看戏,一路上嗅到豆麦和水草的清香,心中充满无限自由的欢快的情感,并且急切
地想快点到达,最后经过一片树林后终于到达赵庄。表现了小伙伴们驾船技术高超,表达了“我”看社
戏的急切心情。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代词的理解能力。句中的“他”是代词,根据“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
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可知,“他”指笛声。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能力。
A.有误,选文是小说,所以没有运用纪实手法,文中的“我”也不等同于作者。
BCD.正确。
故选:Ao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根据文段内容可知,写的夏季。
A.诗句写的是冬季;
B.诗句写的是春季;
C.诗句写的是秋季;
D.诗句写的是夏季。
故选:D。
答案:
(1)D
(2)A
(3)D
1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
乡宴
①停刀落箸,乡宴至美。
②在我的老家,管做乡宴的厨师叫“大师傅”,平日里,他们与土地为伍,与粮食蔬菜相伴,并无异
于常人之处。只有在喜事场上,他们才被主家以“天地君亲师”中的“师”称呼,身份便有了些许特殊。
③只见“大师傅”马步扎得稳当,一只炒锅盈握在手,翻炒之间尽显如虹气势,“砧板”和“传菜”
臂助左右,不敢怠慢。或许,他们不知“八珍”是何烹饪之术,更叫不出几道“满汉全席”中的菜品名号,
不论是批切锲斩,还是煎炒烹炸,全靠代代传续,耳濡目染,他们用娴熟的烹饪技艺制作出富有地方风味
的菜肴,灵趣中透出憨鲁,粗粉中带着精细,一如他们性情的折射。
④几乎每个村子里都有一名做乡宴的“大师傅”,我们村也有,是我的伯祖父,也就是我的大爷。二
堂哥建春结婚的时候,那十六桌酒席宴就出自他老人家之手。他是长辈,本应到外村请“大师傅”来伺厨
的,他不允,说还是由自己做才放心。家人拗不过他,只好答应。
⑤随着建春哥婚期的临近,我似乎闻到了那股浓浓的菜香。
⑥大爷常说,做宴席讲究五个字:质、色、香、味、器,缺一不可。对于食材的质,大爷向来很在意。
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做一方宴,要想做出亲近唇齿的味道,就不能忽视本地食材,因为它们
接了我们脚下的地气,还有渗入我们肌体的水气。
⑦按照本地风俗,不管谁家办喜事,本家族人和左邻右舍都要去帮忙。炉灶锅台,杯碟碗筷,刷得纤
尘不染,干货菜蔬,鸡鸭鱼肉,逐一备齐。大爷并不急于过油、走红,而是先吊了锅清汤。照他的话说,
这叫“唱戏的腔,厨师的汤”。厨师没了清汤,做出的菜肴就没有底味,不论是烧、扒,还是炖、炳、煨、
汆、涮、烧、熬,味道再好,终究是浮着的。为人处世亦是如此,没了人味,表面功夫做得再好,也只不
过是浮夸之辈。
⑧炉膛中,松柴毕毕剥剥地燃烧着,酱锅里的汤汁上下翻涌,锅底算丝上的肉慢慢红润起来。大爷一
声令下,大家抖擞起精神,火速“备宴”。搅动鸡蛋的唱唱声,切葱姜末发出的喇喇声,“粗斩细剁”肋条
肉形成的马蹄声,给鲤鱼、光鸡过油响起的僻里啪啦声……各种声音融汇在一起,抑扬顿挫,和谐悦耳。
小院子的花花草草也被这气氛所感染,欢快地摇曳着。
⑨薄暮时分,“备宴”收尾,建春哥和伯父送来糖茶,表示感谢。大家围坐在八仙桌旁,讲古说今,
大爷话不多,深邃的眼神让人捉摸不透。晚九点左右,大家散去,大爷斜躺在连椅上,不一会儿就响起了
沉重混沌的鼾声。
⑩第二天,阳光灿烂,天气晴好。嗔呐声声,鞭炮齐鸣。建春哥迎来了堂嫂。他们拜天地,拜高堂,
夫妻对拜,空气中弥漫着鞭炮炸开花的呛味,非常好闻。另一头,大爷将两碗宽心面下好了,由本家嫂子
用红漆木盘端给两位新人。宽心面,嫩香腆润,每碗一整根,代表一心一意,蕴含美好的寄托。这时,“传
菜”的伙计捎话过来,客人已经遵照安排入座,大爷将手勺一挥,宣布开席!
⑪宴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从天刚破晓到日上中天,大爷在“砧板”的配合下,忙而不乱,一口炒锅在
手,或翻或转,动作流畅自然。做完最后一道“四喜丸子”,他长舒一口气,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脸
膛泛红,让人感觉很温暖。
⑫送走宾客,伯父安排大家会餐,再次表示感谢。我又尝到了大爷的手艺。大爷多喝了两盅,他说,他
记不清做过多少次乡宴了,但这次喜宴是他做得最满意的一次。大家打趣他,说他之前故意留了一手。
他摆摆手说,每次都很用心,但这次感觉不一样,至于啥感觉,一时半会说不清。
⑬许多年过后,我结婚了,“大师傅”是从外庄请来的,因为大爷再也不能做喜宴了,或者说,我永远
没有机会品尝他做的菜了。我陪客人入座,一道道菜端上餐桌,菜品用了很多新式调料,客人推杯换盏,
赞不绝口,我却停了一下筷子,忆起大爷,还有他做的乡宴。
⑭!B滋味,那么美,是浓浓的亲情,是家的味道。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看法。
(2)理解第⑦段画线处“为人处世亦是如此,没了人味,表面功夫做得再好,也只不过是浮夸之辈”
这个句子的含义。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搅动鸡蛋的唱唱声,切葱姜末发出的喇喇声,“粗斩细剁”肋条肉形成的马蹄声,给鲤鱼、光鸡过油
响起的僻里啪啦声……各种声音融汇在一起,抑扬顿挫,和谐悦耳。(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②做完最后一道“四喜丸子”,他长舒一口气,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脸膛泛红,让人感觉很温暖。(从
描写方法的角度)
(4)文章的题目是“乡宴”,开篇却从做乡宴的大师傅写起,这样写离题吗?请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①〜④),开篇介绍做乡宴的厨师“大师傅”,以及我们村里
的大师傅;第二部分(⑤〜⑫),具体描村里的大师傅为堂哥准备、制作婚宴的过程,以及婚宴后自我
评价;第三部分(所⑭),写许多年后我的婚宴是请了外庄的大师傅完成的,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遗
憾,并表达对大师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段落在文章开头的作用一般是:统领全篇;引起下文,为下文
做铺垫;营造氛围;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结合本文的首段内容来看,开篇点题,
揭示文章的内容,并用简单的八个字,深深吸引读者兴趣。
(2)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在理解句子字面义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
出其深层内涵。这句话出自“大师傅”之口,他将“为人处世”的道理比作做乡宴,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微生物检测经验分享试题及答案
- 项目质量保证流程的各个环节试题及答案
- 项目预算制定的试题及答案
- 细菌与病毒的区别试题及答案
- 筛选耐药菌的方法与流程试题及答案
- 项目管理考试技能提升试题及答案
- 证券从业资格证的思维导图试题及答案
- 2024年项目管理资格考试的知识回顾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会计风险控制方法试题及答案
- 纸品生命周期评估考核试卷
- (三诊)绵阳市高中2022级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地理试卷A卷(含答案)
- 委托外包催收合同协议
- 店长劳务合同协议
- 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5年版)解读
- 肺癌化疗护理查房
- 2025年04月中共北京市大兴区委政法委员会公开招聘临时辅助用工4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GB/T 18655-2025车辆、船和内燃机无线电骚扰特性用于保护车载接收机的限值和测量方法
- 银行系统招聘考试(经济、金融、会计)模拟试卷14
- 2025届百师联盟高三联考模拟预测(冲刺二)语文试题含答案
- 心理韧性在咨询中的重要性试题及答案
- 外研版(三起)(2024)三年级下册英语Unit 2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