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专题专测一
叙事结构+环境描写
基础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鲁迅说:“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梦》究
竟是如何在思想和写法上进行突破的,却是一个①的解释性命题。
《红楼梦》用多重嵌套的手法惨淡经营小说的大结构。以②而又精巧自如的
序曲为弓I线,用悲剧主体故事之外的神话寓言,来隐括全书深广的社会内容。全书有三重结构:
“石—玉——石”的象征结构,“政治与爱情”的写实结构,“预言与应验”的谶纬结构。
全书跌宕起伏,有时好像飞流直下,有时又如细水涓涓;忽而巨浪排空,奔腾澎湃,忽而清浅
见底,游鱼可数;或成漩涡,或成潜流,形成无比复杂而广阔的局面。
立体性的情节结构与复合性的主题意蕴共同构建了一个③的艺术世界。时至
今日,国逸小逸―《红楼梦》、面展ft工持续丕断的创作"导致工狸时的一“红学现象”—2―广大中华
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得以体现。—“红学”研究依然长盛不衰。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句式特点及其表达效果。(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
改变原意。(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示例)①见仁见智②扑朔迷离③深不可测
解析第①处,此处是指对于《红楼梦》究竟是如何在思想和写法上进行突破的这一问题,每
个人的见解是不同的,可填“见仁见智”。见仁见智:对于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第
②处,此处是说《红楼梦》以错综复杂的序曲作为引线,可填“扑朔迷离”。扑朔迷离:形容
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第③处,此处的修饰对象为艺术世界,《红楼梦》的情节结构与
复合性的主题让人们很难琢磨透它的艺术世界,可填“深不可测”。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
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2.①运用整句(对偶),句式整齐,富有气势。②长短句相结合,富于变化,节奏感强。③突
出《红楼梦》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
解析“有时好像飞流直下”“有时又如细水涓滑”,“忽而巨浪排空,奔腾澎湃”“忽而清
浅见底,游鱼可数”,“或成漩涡”“或成潜流”三组句子句式比较整齐,运用了整句的形式,
使句子富有气势。
“有时好像飞流直下,有时又如细水涓涓”“忽而巨浪排空”“忽而清浅见底”为长句,“奔
腾澎湃”“游鱼可数”“或成漩涡”“或成潜流”为短句,长短句的结合,使行文富有变化,
增强了节奏感。
画横线部分将有的情节比作“飞流直下”,有的情节比作“细水涓涓”,有的情节比作“巨浪
排空,奔腾澎湃”,有的情节比作“清浅见底,游鱼可数”,有的情节比作“漩涡”,有的情
节比作“潜流”,从而突出了《红楼梦》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
3.(示例)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的持续不断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红学现象”,体现
了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
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了持续不断
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学现象'”中,与“导致”搭配的主语应是“创作”,所以应将“了”
改为“的";二是搭配不当,“导致”和“现象”搭配不当,应将“导致”改为“形成”;三
是偷换主语,“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得以体现”的主语为“广大中华儿女”,根据
主语具体一致原则,应该沿用前一句的主语,改为“体现了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红楼梦》中的建筑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红楼梦》整体艺术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古
人认为完美的园林景观应该①,《红楼梦》中大观园的设计就非常
注重这一点:在蓊郁的花草树木和激胞水光的映衬下,幽径曲水,错落有致,楼台亭阁掩映于
茂林修竹之中,极尽清幽旷达之妙。院落和山石花木交相辉映,极富自然情趣。
同时,大观园中每一处院落的建筑格调,②o如贾宝玉所住
的“怡红院”,院中种植芭蕉和海棠,芭蕉为绿,海棠为红,于是贾宝玉便为其取名为“红香
绿玉”,整体意境颜色艳丽,暗香浮动,与宝玉的性情相符;③,“几
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自然情趣隐含其中,与黛玉率真的性格相合。可以
说,大观园中的院落与其中所住人物已经融为一体了。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15个字。(6分)
5.“稻香村”是《红楼梦》中大观园里的一处建筑,后来成为李纨的居所。阅读下面的文字,
分析“稻香村”是如何体现院落与其中所住人物融为一体的。(4分)
(1)这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惟知
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前诵读而已。(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回)
(2)一面走,一面说,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
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
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樟辘铲之属。下面
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
答:.
4.(示例)①与周围的环境浑然一体②都渗透着主人的个性特征③再如林黛玉所住的“潇
湘馆”
解析第①处,由后文“院落和山石花木交相辉映,极富自然情趣”可知,此处是说园林景观
和周围环境的紧密融合,融合得很好。故可填“与周围的环境浑然一体”之类的内容。第②处,
前文句子的主语是“建筑格调”,由后文“如贾宝玉所住的‘怡红院'……与宝玉的性情相
符”“与黛玉率真的性格相合”可知,此处是说院落的建筑格调和其中所住主人的性情相符,
故可填“都渗透着主人的个性特征”之类的内容。第③处,由横线前面的分号可知,此处对应
前文”如贾宝玉所住的‘怡红院'";再由后文“与黛玉率真的性格相合”可知,此处应介绍
林黛玉在大观园中的住所的名称,呼应前文,故可填“再如林黛玉所住的‘潇湘馆'”之类的
内容。
5.①“稻香村”建筑风格恬淡宁静、简陋质朴;②与李纨贞静淡泊、朴素清雅的性情相合。
解析答题时,既要答出“稻香村”的建筑风格,又要指出其中所住人物李纨的性格特点,注
意要从二者的相似之处回答。
由“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惟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的诵读而已”可知,
李纨贞静淡泊、朴素清雅,一生清苦与寂寞。由“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下面分畦列
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可知,“稻香村”有的只是泥墙茅屋,树条篱笆,土井菜地,完全
跳脱出了贾府的富贵气象,一派乡野气息,没有任何富丽装饰,建筑风格恬淡宁静、简陋质朴,
与李纨朴素清雅的性情相合。其中“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是点明李纨也是青春正
茂,结合前文“青春丧偶”和此处稻香村的清素之景,更添人物的清冷寂寞、贞静淡泊。
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文本一:
正说着,有人来回说:“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出去会。”宝玉听了,便知是贾
雨村来了,心中好不自在。袭人忙去拿衣服。宝玉一面蹬着靴子,一面抱怨道:“有老爷和他
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史湘云一边摇着扇子,笑道:“自然你能会宾接客,老爷才叫
你出去呢。”宝玉道:“那里是老爷,都是他自己要请我去见的。”湘云笑道:“主雅客来勤,
自然你有些警他的好处,他才只要会你。”宝玉道:“罢,罢,我也不敢称雅,俗中又俗的一
个俗人,并不愿同这些人往来。”
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情性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
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
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
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
不管人脸上过得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
了,登时羞得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栗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
么样,哭的怎么样呢。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
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
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
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帐
话。”
原来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又赶来,一定说麒麟的原故。因此心下忖度着,近日
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琬I,
或鳏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
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不想刚走来,正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一
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
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
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
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
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
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
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待进去相
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
这里宝玉忙忙的穿了衣裳出来,忽见林黛玉在前面慢慢的走着,似有拭泪之状,便忙赶上
来,笑道:“妹妹往那里去?怎么又哭了?又是谁得罪了你?”林黛玉回头见是宝玉,便勉强
笑道:“好好的,我何曾哭了。”宝玉笑道:“你瞧瞧,眼睛上的泪珠儿未干,还撒谎呢。”
一面说,一面禁不住抬起手来替他拭泪。林黛玉忙向后退了几步,说道:“你又要死了!作什
么这么动手动脚的!”宝玉笑道:”说话忘了情,不觉的动了手,也就顾不的死活。”林黛玉
道:“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一句话又把宝
玉说急了,赶上来问道:“你还说这话,到底是咒我还是气我呢?”林黛玉见问,方想起前日
的事来,遂自悔自己又说造次了,忙笑道:“你别着急,我原说错了。这有什么的,筋都暴起
来,急的一脸汗。”一面说,一面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
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
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
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
了。”林黛玉道:“果然我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
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
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
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
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
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
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
也不回竟去了。(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二回)
文本二:
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日: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
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
今不肖无双。寄言纨挎与膏粱:英效此儿形状!(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从贾雨村要见贾宝玉写起,为引出湘云对宝玉、袭人对黛、钗二人的点评,并最终
以宝玉之口展示宝、黛二人的感情真挚。
B.文本一的语言描写与人物形象极为契合,如向来温和的宝玉居然对湘云发火,还下逐客令,
可见宝玉骨子里也有公子哥的骄矜之气。
C.文本一先写宝玉“禁不住抬起手来替他拭泪”,后写黛玉“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
汗”,这两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并相映成趣。
D.文本一写宝、黛心有万句言语,却只是“怔征的望着”对方。虽是无言,却胜千言。与“执
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有异曲同工之妙。
2.文本二中的两首《西江月》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请谈谈宝玉的这种性格特点在文本
一中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叙事角度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有限视角”指通过小说中的人物
的视角观察事物,用第一人称“我”去叙述事件。文本一也使用了“有限视角”进行叙事。请
简要说明文本一“有限视角”的使用及其效果。(6分)
答:.
4.《红楼梦》全书中安排了多个线索人物,请根据提示,从下面所列人物中选择一个填到相
应的横线上。(3分)
刘姥姥冷子兴贾雨村空空道人
(1)从第一回到第一百二十回,串起人间世事的线索人物是o
(2)三次进入贾府,见证贾府盛衰变迁的线索人物是。
(3)混迹古董行、熟谙荣宁二府家族人物关系的线索人物是。
5.《红楼梦》的结尾,宝玉和贾兰科考得中,贾政被赦复官,衰败的贾府“家道复兴”;宝
玉中举后出家,在雪天中拜别贾政,“留下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请谈谈你对这组情节的看法。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可见宝玉骨子里也有公子哥的骄矜之气”错。宝玉对湘云发火,并不是使性子,是
因为宝玉认为这不是一般的言语不和,而是人生态度和追求的势不两立,矛头指向的不仅仅是
史湘云,还是封建科举和封建官场制度。]
2.①厌恶世俗事务。不热心于应酬为官为宰的人,不热衷于读书和科举高中,把关于仕途经
济的话视为“混帐话”,排斥说“混帐话”的人。
②行事不拘礼法。在人前热诚颂扬黛玉,毫不避讳;黛玉落泪时,他情之所至,伸手就要去替
黛玉拭泪。
3.(1)“有限视角”的使用:林黛玉从窗外听见宝玉因说“经济”一事差点与湘云翻脸时,内
心百味杂陈。这段故事使用“有限视角”进行叙事。
⑵效果:①有利于表现林黛玉的心情。第一人称的运用,使得作为观察主体的林黛玉可以自
由地表白心迹。②增强真实性。因为是林黛玉自白,因此更为可信。③自然地推动故事情节的
发展。
4.(1)贾雨村(2)刘姥姥(3)冷子兴
解析第⑴空应填贾雨村。在整部作品中,贾雨村是一个串起人物事件的人间世事的线索人
物。从小说开头,贾雨村通过冷子兴了解荣国府,贾家众人整体亮相;到后来贾雨村做了黛玉
老师,间接与贾府有了联系;再到后来贾雨村受贾府的照顾重新升官,在贾府败落时又落井下
石,他见证了贾家的兴衰变迁。
第⑵空应填刘姥姥。刘姥姥一进贾府的目的,就是“乞食”和“朝扣富儿门”,她想着从豪
门贵族贾府借到一些衣食,暂时帮助一家人度过最艰难的寒冬。此时的贾府还算兴盛。第二次
进贾府是元春封妃之后,此时的贾府因为元春封妃,再次重返巅峰,刘姥姥也因此得以进入大
观园参与贾母设的家宴,得以窥见贵族豪奢的一面。第三次进贾府是为了搭救巧姐儿,此时贾
家败落。她三进贾府,是见证贾府盛衰变迁的线索人物。
第⑶空应填冷子兴。他是周瑞的女婿,熟谙荣宁二府家族人物关系,是都城中的古董商,和
贾雨村是好朋友。他对贾雨村介绍荣国府,使贾家众人在他口中整体亮相。
5.①“家道复兴”与“中举出家”“雪天拜别”(这组情节)体现了中和之美。
②在贾府衰败,宝玉出家的悲剧中,增添了“家道复兴”的大团圆因素,调节了人们过于悲伤
的感情。
③体现了刚柔相济的中和之美,“家道复兴”的喜剧和“出家”的悲剧相互制约、渗透、融合,
丰富了小说的表现面和力度。
④这样的结局不十分强调对立和斗争,强调调和矛盾,有利于维护旧制度(或“科考”“中
举”“家道复兴”)的大团圆结局,削弱了小说对封建大家族衰朽制度的批判力度,不利于引
发人们对封建制度的思考,体现了中和之美的局限性和保守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如今且说宝玉打发了贾芸去后,意思懒懒的歪在床上,似有朦胧之态。袭人便走上来,坐
在床沿上推他,说道:“怎么又要睡觉?闷的很,你出去逛逛不是?”一面说,一面拉了宝玉
起来。宝玉道:“可往那去呢?怪腻腻烦烦的。"袭人道:''你出去了就好了。只管这么菽蕤,
越发心里烦腻。”
宝玉无精打采的,只得依他。晃出了房门,在回廊上调弄了一回雀儿;出至院外,顺着沁
芳溪看了一回金鱼。只见那边山坡上两只小鹿箭也似的跑来,宝玉不解其意。正自纳闷,只见
贾兰在后面拿着一张小弓追了下来,一见宝玉在前面,便站住了,笑道:“二叔叔在家里呢,
我只当出门去了。”宝玉道:“你又淘气了。好好的射他作什么?”贾兰笑道:”这会子不念
书,闲着作什么?所以演习演习骑射。”宝玉道:“把牙栽了,那时才不演呢。”
说着,顺着脚一径来至一个院门前,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产举目望门上一看,只见
匾上写着“潇湘馆”三字。宝玉信步走入,只见湘帘垂地,悄无人声。走至窗前,[甲]觉得一
缕华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宝玉便将脸贴在纱窗上,往里看时,耳内忽听得细细的长叹了一
声道:“‘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宝玉听了,不觉心内痒将起来,再看时,只见黛玉在床上
伸懒腰。宝玉在窗外笑道:"为甚么‘每日家情思睡昏昏'?”一面说,一面掀帘子进来了。
林黛玉自觉忘情,不觉红了脸,拿袖子遮了脸,翻身向里装睡着了。宝玉才走上来要扳他
的身子,只见黛玉的奶娘并两个婆子却跟了进来说:“妹妹睡觉呢,等醒了再请来。”刚说着,
黛玉便翻身坐了起来,笑道:“谁睡觉呢。”那两三个婆子见黛玉起来,便笑道:“我们只当
姑娘睡着了。”说着,便叫紫鹃说:“姑娘醒了,进来伺候。”一面说,一面都去了。
黛玉坐在床上,一面抬手整理鬟发,一面笑向宝玉道:“人家睡觉,你进来作什么?”宝
玉一歪身坐在椅子上,笑道:“你才说什么?”黛玉道:“我没说什么。”宝玉笑道:“给你
个樨子吃!我都听见了。"(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注凤尾森森:比喻竹林茂盛。龙吟:常用以形容箫笛之类管乐器的声音,这里比喻风吹竹
林发出的声响。脂砚斋对这八个字的批语是:“与后文'落叶萧萧,寒烟漠漠'一对,可伤可
叹!”
文本二:
(宝玉和宝钗成亲之后,在宝钗的生日宴会上,宝玉想起了已经去世的黛玉,内心难受。)
且说宝玉一时伤心,走了出来,正无主意,只见袭人赶来,问是怎么了。宝玉道:“不怎
么,只是心里烦得慌。何不趁他们喝酒咱们两个到珍大奶奶那里逛逛去。”袭人道:“珍大奶
奶在这里,去找谁?”宝玉道:“不找谁,瞧瞧他现在这里住的房屋怎么样。”袭人只得跟着,
一面走,一面说。走到尤氏那边,又一个小门儿半开半掩,宝玉也不进去。只见看国门的两个
婆子坐在门槛上说话儿。宝玉问道:“这小门开着么?”婆子道:“天天是不开的。今儿有人
出来说,今日预备老太太要用园里的果子,故开着门等着。“宝玉便慢慢的走到那边,果见腰
门半开,宝玉便走了进去。袭人忙拉住道:“不用去,园里不干净,常没有人去,不要撞见什
么。”宝玉仗着酒气,说:“我不怕那些。”袭人苦苦的拉住不容他去。婆子们上来说道:“如
今这园子安静的了。自从那日道士拿了妖去,我们摘花儿、打果子一个人常走的。二爷要去,
咱们都跟着,有这些人怕什么。”宝玉喜欢,袭人也不便相强,只得跟着。
宝至迷得.国亲九吕见满目凄遮2.那里花木枯莠,—JL有几处亨第2.爰色久箜剥落1―控匹望见.
二丛修竹,倒还直盛2.宝玉一想,说:“我自病时出国住在后边,一连几个月不准我到这里,
瞬息荒凉。你看独有那几杆翠竹菁葱,这不是潇湘馆么!”袭人道:“你几个月没来,连方向
都忘了。咱们只管说话,不觉将怡红院走过了。”回过头来用手指着道:“这才是潇湘馆呢。”
宝玉顺着袭人的手一瞧,道:“可不是过了吗!咱们回去瞧瞧。”袭人道:“天晚了,老太太
必是等着吃饭,该回去了。”宝玉不言,找着旧路,竟往前走。
[乙]你道宝玉虽离了大观园将及一藜,岂遂忘了路径?只因袭人恐他见了潇湘馆,想起黛
玉又栗伤心,所以用言混过。岂知宝玉只望里走,天又晚,恐招了邪气,故宝玉问他,只说已
走过了,欲宝玉不去。不料宝玉的心惟在潇湘馆内。袭人见他往前急走,只得赶上,见宝玉站
着,似有所见,如有所闻,便道:“你听什么?”宝玉道:“潇湘馆倒有人住着么?”袭人道:
“大约没有人罢。”宝玉道:“我明明听见有人在内啼哭,怎么没有人!”袭人道:“你是疑
心。素常你到这里,常听见林姑娘伤心,所以如今还是那样。”宝玉不信,还要听去。婆子们
赶上说道:“二爷快回去罢。天已晚了,别处我们还敢走走,只是这里路又隐僻,又听得人说
这里林姑娘死后常听见有哭声,所以人都不敢走的。”宝玉袭人听说,都吃了一惊。宝玉道:
“可不是。”说着,便滴下泪来,说:“林妹妹,林妹妹,好好儿的是我害了你了![丙]你别
(yuan)我,只是父母作主,并不是我负心。”愈说愈痛,便大哭起来。(节选自《红楼
梦》第一。八回)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加点字的注音、填写在横线上的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甲]觉得一缕也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
[乙]你道宝玉虽离了大观园将及一裁
[丙]你别(yuan)我
A.“幽”是“浓郁”的意思;“载”读作“z%”;横线上应填“怨”
B.“幽”是“浓郁”的意思;“载”读作“z历”;横线上应填“恕”
C.“幽”是“清淡”的意思;“载”读作“z历”;横线上应填“怨”
D.“幽”是“清淡”的意思;“载”读作“z宜i”;横线上应填“恕”
7.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听到贾兰不念书便习武,宝玉颇为欣慰,嘱咐他要小心。
B.因不想宝玉被婆子们劝走,装睡的黛玉赶紧翻身坐起来。
C.宝玉担心贾珍夫人的生活条件不好,因此特意去探望她。
D.袭人唯恐宝玉误了吃饭使自己受责骂,因此劝宝玉回去。
8.两篇选文都写到了宝玉到潇湘馆,但一次是“顺着脚”,一次是“找着旧路”,这两处表
达的内涵有什么不同?请根据情节简要分析。(6分)
答:.
9.从脂砚斋的批语来看,曹雪芹曾用“落叶萧萧,寒烟漠漠”描写黛玉去世后宝玉进入大观
园见到的景色,这个描写和选文二画波浪线的句子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请谈谈你的理解,
至少说出两条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C[幽香:淡雅的香气。“幽”是“清淡”的意思。“载”作动词时读作“z证”,表示“年”
的意思读作“Z%”,此处是指一年,应读作“zWi”。“怨”,埋怨,读"yuan";“恕”读
"shu"o]
7.B[A项“宝玉颇为欣慰”错。由原文“把牙栽了,那时才不演呢”可知,宝玉是不赞成
贾兰习武的。C项“担心贾珍夫人的生活条件不好,因此特意去探望她”错。结合“且说宝玉
一时伤心,走了出来,正无主意”可知,宝玉是因为思念黛玉才出来,探望贾珍夫人是因袭人
问,没有具体理由而找的借口。D项"袭人唯恐宝玉误了吃饭使自己受责骂”错。结合“袭人
忙拉住道:‘不用去,园里不干净,常没有人去,不要撞见什么。’……袭人恐他见了潇湘馆,
想起黛玉又要伤心,所以用言混过。岂知宝玉只望里走,天又晚,恐招了邪气,故宝玉问他,
只说已走过了,欲宝玉不去”可知,袭人是担心宝玉,怕宝玉伤心才多次劝说。]
8.“顺着脚”说明宝玉心系黛玉,经常到潇湘馆来,对此处很熟悉,因此无意之中就来到这
里。
“找着旧路”说明宝玉对大观园有点生疏,但仍心念着黛玉,刻意找寻去潇湘馆的路径。
9.(示例一)更喜欢“落叶萧萧,寒烟漠漠”。首先,两处相比,这八个字对仗工整、简洁而
又有表现力。“萧萧”写听觉,“漠漠”写视觉,枯叶落地有声,寒烟随风迷茫,描写出衰败
荒芜的景象,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其次,这八个字与“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形成呼应。
二者在结构上一致,在内容上都写到视觉与听觉;宝玉前次所见为乐景,后来所见为哀景,表
达出前后两处人物命运与心境的巨大差异。
(示例二)更喜欢选文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首先,“落叶萧萧,寒烟漠漠”只写了凄凉之景,
而选文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写满目凄凉之外,还突出了宝玉对那一丛茂盛的修竹的关注,体
现了他对黛玉的惦记。其次,“落叶萧萧,寒烟漠漠”以衰败的景象衬托哀情;而此处“一丛
修竹”的“茂盛”则以尚有生机的景象衬托哀情,景与情对比强烈,更显其哀。
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
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
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其一,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中的女性之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
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其二,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
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
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遍的基础的美。
其三,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微善,真性情。单以真性情而论,
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
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
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格
冈I〕烈,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传承与任意流淌。中和美的
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待人谦和,且品行坚韧,是古已有
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传承与清醒高扬。
(摘编自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
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
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
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
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
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
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
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
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致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
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用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
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
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
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
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
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
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
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
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摘编自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
种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
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
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
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
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
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
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
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
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儿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
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儿装裹,是为了对照
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
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
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
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
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
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
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摘编自周思源《探秘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女子之美是各美其美,美得适度,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B.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C.材料二说曹雪芹设计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D.“冷香丸”对宝钗治疗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有益,对宝钗扭曲真实心性又有害。
2.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理由阐释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一项是(3分)()
A.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B.只能用假面应付虚假的世界。
C.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D.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3.下列说法中,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3分)()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之念。
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认为金钏儿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D.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儿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答:.
5.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造成对宝钗的
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6分)
答.
1.B[B项以偏概全。材料一说“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
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
2.A[这是表现,不是原因。]
3.C[“而不是讨好人”错。材料三说“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
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
4.①材料三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提出观点,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进行论证,最后总
结全文。②主体部分运用例证法,论证了“有可商榷之处”这一观点,进而证明曹雪芹塑造宝
钗这一形象的复杂化特点与成功。③主体两段都运用让步思维和转折思维来证明论点,先承认
对方观点有道理,再转而阐述观点的不合理性,以退为进,说理严密。④文章论证时有破有立,
既批驳了“指责宝钗‘奸’"这一不合理的观点,又树立起“宝钗性格是复杂的”“作者塑造
宝钗的成功性”的观点。
5.①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②
从读者角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③从
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
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
小说情节的发展,常常如江河奔流,有时平缓,有时湍急。《红楼梦》也是如此,故事往
往在平缓发展中突然紧张起来,其后又归于平缓。
以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为例,这一回写到了好几个比较大的
情节单元:一是周瑞家的与宝钗闲聊,引出“冷香丸”的来由;二是周瑞家的从薛姨妈那里拿
到十二枝宫花,分别送到各姐妹处;三是凤姐带宝玉到尤氏处闲话,宝玉因此结识秦钟,并约
定日后一起读书。这三个情节单元的发展本来比较徐缓,但行文至此回最后部分,凤姐准备带
宝玉回荣国府时,却发生了令人意料不到的事情,书中写道,“尤氏问:’派了谁送去?'媳
妇们回说:'外头派了焦大,谁知焦大醉了,又骂呢。'"于是,故事在此处横生波澜,引入
了焦大这个人物,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从后面焦大的醉话中,读者们又从侧面了解到了宁
国府中一些不为人知的龌龊事,书中在此处写焦大之言语道:“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
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牲来!”焦大所说的贾府丑事皆为礼教大防,若是他自说自话也就罢了,
作者在此处更添一笔,以宝玉和凤姐的对答来了个火上浇油:宝玉在车上,见这般醉闹倒也有
趣,因问凤姐焦大说的是什么意思。凤姐听了,连忙立眉瞋目断喝道:“少胡说!那是醉汉嘴
里混嘎,你是什么样的人,不说没听见,还倒细问!”焦大说得言之凿凿,那自然是确有其事;
凤姐反应这么大,那说明她也是知道大致情况的。丑闻透过焦大之口说出,又被凤姐的表现坐
实,这就像是在平缓的江河中横生的巨浪,令情节骤然变得紧张起来。可是正当此时,作者却
不再就此事铺衍,而是在第八回开头,笔锋一转,写到凤姐回禀贾母秦钟上家塾之事与尤氏请
大伙去看戏之事,闲闲几笔,即令故事重归平缓。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从第七回到第八回,
情节发展呈现出“缓一急一缓”的变化规律,这也就是这部分所强调的情节缓急之节奏。
《红楼梦》在详略上也常常交替变化,形成一种规律性的叙事节奏。有的部分精雕细刻、
浓墨重彩,有的部分却粗笔素描,微言大义,寥寥数笔。
如第三回《贾雨村费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从林黛玉进入贾府时便开始借林黛
玉的眼睛,详详细细地描写荣国府中的主要人物。未进荣国府,便写府前狮子、门口列坐的人、
出来迎接的人。进入府中,从垂花门写到游廊,再写到穿堂、正房、厢房,其中摆设、装饰面
面俱到。写人物时,从贾母入笔,再到凤姐、王夫人、李纨、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等,最
后更是详写宝玉,从形貌、语言、神态、动作,无一不至。到了这回结束时,作者却轻轻一抹,
几句话便转到薛蟠:“姨表兄薛蟠,倚财仗势,打死人命,现在应天府案下审理。如今母舅王
子腾得了信息,故遣他家内的人来告诉这边,意欲唤取进京之意。”至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
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开始,又转到李纨,也是短短几句,便交代了李纨和贾兰的身世。
在经历了这两段人物的素描之后,作者便借薛蟠这根线,展开了贾雨村断案的一大段故事情节:
先写雨村断案的过程,门子如何使眼色,展示“护官符”,再交代案件的来龙去脉。事件中夹
杂着薛蟠、英莲(即香菱)、冯渊等人的是非恩仇,也侧面勾勒着雨村的多重人格,笔触细腻生
动。但在此事结束后,便三两笔带过:“雨村断了此案,急忙作书信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
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等语。此事皆由葫芦庙内之沙弥新门子所出,
雨村又恐他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的事来,因此心中大不乐意,后来到底寻了个不是,远远的充
发了他才罢。”作者没在案件结束处作丝毫停留。可以看出,从“林黛玉进贾府”到“葫芦僧
判葫芦案”,作者在篇幅上进行了“详—略—详”的变换,产生了内容详略变化的节奏。(摘
编自高珊《论〈红楼梦〉的叙事节奏》)
材料二:
首先,《红楼梦》中时间性声音的书写成为快速结束情节事件的音符。《红楼梦》中的时
间性声音,主要表现为打更声、钟声和更漏声,这些声音描写对贾府众人起到时间提示的作用。
“夜”视角下的钟声与更声是夜晚活动的休止符。在《红楼梦》中,夜晚的钟声与更声往往是
提醒众人注意休息的警示音,很多夜宴和夜闹活动皆是由听到更声、钟声而终止的。如《听曲
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一回,在薛宝钗生日晚宴上,“听了听已是漏下四鼓,命
将食物撤去,赏散与众人,随起身道:'我们安歇罢。明日还是节下,该当早起。明日晚间再
玩罢。'”又如《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一回写道:”众人因问几更了,人
回:'二更以后了,钟打过十一下了。'”随后,黛玉与众人便散去了。作者在文中运用时间
性的声音,如钟声和打更声,来提醒时间的早晚,以便较为合理地结束事件。
其次,“一夜无话”的运用。《红楼梦》第九十二回,贾母命人过来告诉宝玉明日不用上
学。“宝玉认真念了几天书,巴不得顽这一天。又听见薛姨妈过来,想着'宝姐姐自然也来'。
心里喜欢,便说:'快睡罢,明日早些起来。'于是一夜无话。”又如《王熙凤致祸抱羞惭贾
太君祷天消祸患》一回,贾政得知王熙凤放账取利的事情,心中气恼。书中描写:“回到自己
房中,埋怨贾琏夫妇不知好歹,如今闹出放账取利的事情,大家不好。方见凤姐所为,心里很
不受用。凤姐现在病重,知他所有什物尽被抄抢一光,心内郁结,一时未便埋怨,暂且隐忍不
言。一夜无话。”此处“一夜无话”具有两层含义。其一,作者的创作层面角度。“话”是创
作书写的意思,沿用了宋元说话艺术的传统,“一夜无话”即不用详细备述。其二,书中人物
的角度。“一夜无话”经常用在人物情绪、情感较为活跃的场景,读者往往期待情感激动的人
物会说些什么,但作者用“一夜无话”替代了大量的人物语音的描写,而这种留白式的书写给
予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如果说它是空白,用《红楼梦》的话来说,便是'无为有处有还
无‘;以'无话'获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是审美的扩大与增添。无话,并不是无话可说,
而是有话不说。”同时,“一夜无话”也是对夜晚情节发展的省略,省略了人物之音的描写,
具有加快叙事节奏的作用。
(摘编自张国栋《论声音描写在〈红楼梦〉中的叙事功能》)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从情节的缓急变化和内容的详略变化两个方面论述了《红楼梦》的叙事节奏,内容
翔实,论证有力。
B.材料一以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到第八回为例,论述故事往往
在平缓发展中突然紧张,后又归于平缓。
C.材料二指出,《红楼梦》中的打更声、钟声和更漏声等用来提示读者时间的声音,成为快
速结束情节事件的音符。
D.材料二认为要理解“一夜无话”的含义,需着眼于作者的创作与作品的人物两个层面,既
要了解艺术创作的传统,也要读懂文本。
7.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夜”视角下的某些声音是活动的休止符,能减缓节奏,“白天”视角下的声音则会加快
节奏。
B.因为要使事件快速合理地结束需要依赖时间性声音的书写,所以书中出现了很多打更声、
钟声和更漏声。
C“一夜无话”的留白式书写给予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交代得过于具体则会没有想象空间。
D.“无话”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有话不说,与弹奏琵琶时“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类似。
8.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语句与材料二“留白式的书写”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A.尤三姐自尽之后,尤老娘和二姐等俱不胜悲恸,柳湘莲见尤三姐身亡,被道人数句冷言点
破,“竟自截发出家,跟随疯道人飘然而去,不知何往。驾且不卷”。
B.宝黛初见,宝玉摔了玉,黛玉因此自责哭泣,袭人前来安慰,黛玉问玉的来历,袭人要拿
玉给黛玉看,黛玉忙制止。“大家又叙了一回,方才安歇。”
C.雨村与门子商议如何断案,门子建议判薛家出钱,或一千或五百给冯家作烧埋之费。贾雨
村笑着说再斟酌斟酌。“二人计议,天色已晚,别无话说。”
D.贾瑞照“风月鉴”,镜中“两个人走来,拿铁锁把他套住,拉了就走”,“贾瑞叫道:'让
我拿了镜子再走。'一只说了这句,就再不能说话了”。
9.《红楼梦》第七十回写道:“一语未了,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
众人唬了一跳。丫鬟们出去瞧时,帘外丫鬟嚷道:'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了。'”请分
析这“一声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保护大气大气保护承诺书3篇
- 纺织品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与管理考核试卷
- 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考核试卷
- 纺织品在运动器材的人体工程学考核试卷
- 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考核试卷
- 【课件】第六单元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2025设备采购合同范本 项目管理合同范本
- 2025租赁委托合同协议书范本
- 工程吊顶装修合同书样本二零二五年
- 二零二五版塔吊司机劳务合同书
- 有色金属冶金概论总论
- 砂石料单价编制
- 海藻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烟台大学
- 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期中测试卷含答案【考试直接用】
- EIM Book 1 Unit 11 Promise,promise单元知识要点
- 全陕西师范大学《716文学综合》考研真题详解下载全
- 引航梯的位置和标识及保养记录
- 外科学急性化脓性腹膜炎
- 苯酚的分子组成和结构课件
- 《罗织经》全文及翻译
- GB∕T 26077-2021 金属材料 疲劳试验 轴向应变控制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