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春期六校第一次联考高二年级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三代时期,各朝对地方的管理是不同的。夏朝是聚族而居,对夏部族实行直接管理,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西周实行分封制,这种变化反映了()A.森严的等级制度建立 B.松散的国家结构C.中央对地方控制力的加强 D.族权与政权的结合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时期列国数目周室地位战争形式经济春秋时期一百七十多个势力已衰,但名义上仍被尊为“天下共主”规模小,持续时间短,讲究礼节、阵地战为主井田制逐步瓦解战国时期初期有二十多个,后来剩下七个较强的国家诸侯纷纷称王,视周室如无物规模大、范围广、残酷性强、不讲礼仪规范、野战包围战为主封建土地所有逐步确立据上表可知,我国历史发生的根本变化是()A.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群雄逐鹿,社会动荡 C.由分裂走向统一 D.社会转型3.尚书一职的发展过程,实则是中国古代官制演变的一个重要缩影。秦朝时,是九卿之一的少府的属官,负责收发文件。汉武帝时期,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东汉光武帝时期,尚书台成为统辖朝廷主要政务的机构。隋唐时,成为三省之一,负责政令执行。其演变()A.完善了朝廷的中枢机构 B.出于加强皇权的需求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反映了尚书地位不断提高4.《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时:“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对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重农抑商,盐铁官营 B.建立刺史制度,任用酷吏治理地方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编户齐民,控制人口5.据《宋书》记载,大明八年(464年)户口数为90.1769万户,人口数为517.4074万口。但今人研究认为这个数字并不真实,刘宋人口数量最多时有1800—2000万口,据所学知识推测造成此现象主要原因是()A.门阀士族势力的扩大 B.政局动荡,战争频繁C.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 D.佛教盛行,北民南迁6.杜佑《通典·食货典》记载说:“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赐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这反映出隋朝()A.社会经济空前繁荣 B.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C.繁盛一时,重视粮食储备 D.国家统一,建设较多7.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政府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州”,数量多达856个,比内地的府州还多。这些羁縻府州以当地少数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可以世袭,有一定的行政自治权,可不向朝廷交纳贡赋。据此可知,这一举措()A.实现了中央对边疆的垂直管理 B.体现了政府“因俗而治”的理念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封建化进程 D.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8.谏官,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自宋代开始,开了台谏合一之端,两者事权相混,谏官也拥有对百官的监察权,“天子耳目,寄与台谏。”材料中谏官职能的变化()A.极大地提高了谏官地位 B.有利于实现君权与相权的制衡C.利于皇帝对朝廷官僚的控制 D.利于提高朝廷的行政效率9.南宋赵汝适的《诸蕃志》中详细记录了宋瓷销往东南亚的十五个国家和地区,侧面反映了两宋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丝织业衰落,制瓷业兴盛 B.造船业发达,海上丝绸之路兴旺C.国家强盛,疆域广阔 D.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10.契丹人据有幽云地区后,逐步自称“中国”,以华夏为正统。不仅如此,辽还以“炎黄子孙”的身份接续至“中国”的谱系。《辽史·世表》“辽之先,出自炎帝。”这反映了()A.辽全面学习中原文化 B.契丹族与汉族生活习俗趋同C.民族政权并立 D.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11.有学者指出:“汉唐以来,中央政府派出控驭各地或监察都县的刺史、都督、节度使等,均因朝廷政策失误,逐渐走向反面,最终转化为地方分权割据势力。元行省却没有重蹈两汉刺史、魏晋都督、唐节度使的覆辙。”这应主要归功于()A.元朝形成了行省本身权大而不专的机制B.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所掌重要政务,“事从公议”C.元代行御史台及廉访司加强了对行省的监察D.行省区划上实行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原则12.元朝对隋唐时期的大运河进行截弯取直,大大缩短了航程,并创造性的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主要任务是运输南方的粮食和财赋B.南北经济差异继续扩大的影响C.海外贸易不断扩大的需求D.政治中心的转移的需求13.明朝建立后,为防御蒙古贵族南下,重新修筑了长城。明中期,明王朝把修筑北方长城,增建墩堡作为当务之急。明后期,辽东镇总兵李成梁重修辽东边墙,“自绵州迤东抵三岔河,又自三岔直抵旧辽阳。”这反映出()A.明朝的政治中心发生变化 B.明朝军事防御的调整C.蒙古贵族成为中原的重大威胁 D.经济中心的持续南移14.明代文学家凌蒙初(1580年-1644年)在《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中讲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又道:“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这反映出明中后期()A.传统的四民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传统的主流价值观念受到冲击C.重农抑商政策的日益松弛 D.商人社会地位有了较大提高15.据清朝统计显示:康熙52年(1713年),云南地区的人口数量约90万人,广西的人口数量约100万人;然而到了嘉庆25年(1820年),这两个数字分别变成了449万人和742万人,分别是之前的5倍和7倍。导致这种变化的关键性因素是()A康熙平定三藩之乱 B.清政府设理藩院管理民族事务C.“一条鞭法”的推行 D.雍正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16.明清时期有民谣称:“山西人大褥套(“大褥套”是指形同褥子的布套,也可搭在牲口背上供人骑坐。),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这句民谣反映了()A.工场手工业发展艰难 B.商人难以成为推动社会转型的主体C.地域性商人群体势力强大 D.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汉晋至唐代的中原王朝,大都持有中原文化绝对先进、王朝宏伟无疆、边微蛮夷难以企及的优越意识,并通过广泛施行封贡制度,践行厚往薄来的原则,将上述观念散布到周边地区。中原王朝以丰厚的物质赏赐及众多虚衔官职的授予,对周边的蛮夷“施之以德”,企望换取微外蛮夷对中原王朝最高权威的承认,以及蛮夷对中原王朝的衷心顺从和长期供奉。通过实行封贡制度,中原王朝对边疆及其以远地区进行政治笼络与文化传播。——方铁《论中国古代的治边方略》材料二:清朝前期根据边疆地区与内地的不同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方式,具体而言:在东北地区以郡县制管理当地的汉人,以八旗制度管理满族,以姓长制度管理当地少数民族,以盟旗制度管理东蒙古人民。北部的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新疆的汉族聚居区实行郡县制,维吾尔地区实行改制的伯克制度……。西藏实行驻藏大臣与西藏补考领袖联合管理的政教合一制度。川、青、甘、滇藏区和西南少数民族实行土司制度。东南的台湾和海南岛则实行郡县制。这些多元化的边疆管理体制在清朝前期对维护边疆安定和边疆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一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1)根据材料,归纳汉唐与清朝在边疆治理上的异同。(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历代政府的边疆治理产生的重大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唐宋特别是宋代,历元、明,直至清代,有关“富民”的记载大量出现。“富民”又称“富室”、“富户”、“富家”、“富人”、“富姓”、“多赀之家”。据宋人苏辙说,早在北宋之世,“惟州县之间,随其大小,皆有富民”。顾名思义,“富民”是占有财富的人,宋人曾说:富民“虽田连阡陌,家资钜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明清时期的人又说:“夫所谓富民者,制田里,供赋税,给徭役者也。”当时,这个新兴阶层,为了取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博取“士”的身份,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并把它看成是安身立家的根基。材料二: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富民”阶层的崛起,导致其成为社会财富尤其是土地的主要占有者。“小民之无田者,假田于富人;得田而无为耕,借资于富人;岁时有急,求于富人;有甚者,庸作奴婢,归于富人;游手末作,俳优伎艺,传食于富人。而又上当官输,杂出无数,吏常有非时之责无以应上命,常取具于富人。”北宋人苏辙说:富家大姓,“州县赖之以为强,国家恃之以为固,非所当扰,亦非所当去也”,表明其重要地位已难以动摇。有鉴于此,我们主张将唐宋社会乃至以后的元、明、清社会称之为“富民社会”。——以上均摘编自林文勋《中国古代“富民社会”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1)根据材料一,总结宋代以来崛起的富民阶层所具有的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富民阶层崛起的社会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关于中原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学术界多有论述。刘乃和说:“在我国史前文化和进入文明社会后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中原文化,尤其是其中的河洛文化,始终发挥着中心作用和导向作用,因而成为华夏文明的核心,是炎黄文化的发源地和深远而丰富的民族文化的奠基石。”中国古代文明以黄河、长江流域为基地,中原地区为中心,中国史前文化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中原地区是夏文化、华夏文化的发源地及其形成、发展的核心地区,中原文化在这一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无可替代的地位。中原文化是华夏文明形成阶段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程有为《中原地区与中原文化简论》根据材料,提出自己观点,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可以是总结材料也可另行提出,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述清晰)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在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部下有类,类下有属,全书共4部44类66属。中国文、史、哲、理、工、农、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源头和血脉。在编纂的过程中,凡被清朝统治者认为违悖伦理纲常、不合义理名教、讥贬满族先世、危及皇朝统治地位的,均在禁毁之列。把儒家著作放在突出的位置,儒家经典放在四部之首;轻视科技著作,除了农家、医家和天文算法类收录少数科技著作之外,一般科技著作是不收录的;排斥了有民主色彩或敢于批评儒家思想的文献及戏曲和通俗小说如宋元杂剧、话本小说、明代传奇等。——摘编自《四库全书阅读指南》材料二:费正清指出:“通过这项庞大工程,清廷实际上进行了一次文字清查(文学上的“宗教裁判”)工作,其目的之一是取缔一切非议外来统治者的著作。编纂人在搜求珍本和全整文本以编入这一大文库时,也就能够查出那些应予取缔或销毁的一切异端著作。他们出善价收集珍本,甚至挨家挨户搜寻。该禁的图书是研究军事或边务的著作以及有反夷狄之说的评议,还有就是那些颂扬明朝的作品。……正如L.C.古德里奇所论证的,这是最大规模的思想统治。”——摘自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四库全书》编撰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朝《四库全书》的编撰行为进行评价。
2025年春期六校第一次联考高二年级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三代时期,各朝对地方的管理是不同的。夏朝是聚族而居,对夏部族实行直接管理,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西周实行分封制,这种变化反映了()A.森严的等级制度建立 B.松散的国家结构C.中央对地方控制力的加强 D.族权与政权的结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夏朝对夏部族直接管理,对其他部族间接统治,这种管理方式较为松散;商朝的内外服制下,内服是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商王间接控制的附属国和部落,相比夏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所加强;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需要向周天子承担各种义务,这使得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强化。由此可见,从夏朝到西周,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是逐渐加强的,C项正确;等级制度主要体现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地位差异和权力分配上,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方式变化,排除A项;夏朝的管理方式较为松散,商朝的内外服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都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国家结构逐渐从松散走向相对紧密,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管理方式的演变,没有突出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时期列国数目周室地位战争形式经济春秋时期一百七十多个势力已衰,但名义上仍被尊为“天下共主”规模小,持续时间短,讲究礼节、阵地战为主井田制逐步瓦解战国时期初期有二十多个,后来剩下七个较强的国家诸侯纷纷称王,视周室如无物规模大、范围广、残酷性强、不讲礼仪规范、野战包围战为主封建土地所有逐步确立据上表可知,我国历史发生的根本变化是()A.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群雄逐鹿,社会动荡 C.由分裂走向统一 D.社会转型【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最根本的变化就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实现了社会转型,D项正确;其中ABC分别从王室地位、战争、诸侯国数量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表现,排除。故选D项。3.尚书一职的发展过程,实则是中国古代官制演变的一个重要缩影。秦朝时,是九卿之一的少府的属官,负责收发文件。汉武帝时期,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东汉光武帝时期,尚书台成为统辖朝廷主要政务的机构。隋唐时,成为三省之一,负责政令执行。其演变()A.完善了朝廷的中枢机构 B.出于加强皇权的需求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反映了尚书地位的不断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尚书地位由低至高再下降的过程,其地位的高低取决于皇权的需求,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尚书一职的变化,未涉及中枢机构的变化,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行政效率的高低,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尚书地位由低至高再下降的过程,而非不断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4.《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时:“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对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重农抑商,盐铁官营 B.建立刺史制度,任用酷吏治理地方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编户齐民,控制人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可知,汉武帝时期,豪强势力横行乡里,威胁地方稳定,因此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任用酷吏治理地方,B项正确;重农抑商、盐铁官营是经济措施,与打击地方豪强无关,排除A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思想文化措施,与打击地方豪强无关,排除C项;编户齐民、控制人口是赋税措施,与打击地方豪强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5.据《宋书》记载,大明八年(464年)户口数为90.1769万户,人口数为517.4074万口。但今人研究认为这个数字并不真实,刘宋人口数量最多时有1800—2000万口,据所学知识推测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门阀士族势力的扩大 B.政局动荡,战争频繁C.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 D.佛教盛行,北民南迁【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书》记载刘宋大明八年(464年)的户口数远低于今人推测的1800-2000万口,这一差异主要缘于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大量隐匿依附人口(佃客、部曲等),这些人口没被纳入国家户籍,导致官方数据严重失实,A项正确;刘宋大明八年政局相对稳定,战争频繁会导致人口减少而非统计遗漏,排除B项;南朝经济在刘宋时期有所恢复,排除C项;佛教寺院虽可能隐匿人口,但北民南迁会增加南方人口基数,与户籍统计失实相悖,排除D项。故选A项。6.杜佑《通典·食货典》记载说:“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赐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这反映出隋朝()A.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 B.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C.繁盛一时,重视粮食储备 D.国家统一,建设较多【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题干列举西京太仓、洛口仓等粮仓储粮量达“千万石”“数百万石”,并强调“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体现了隋朝统治者对粮食储备的重视。同时,国家能够积累起大量的粮食储备,体现了隋朝在经济方面的一定成就,可支撑“繁盛一时”的说法。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隋朝物资储备丰富,据此并不能直接得出经济空前繁荣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隋朝在经济方面的繁荣状况,没有体现出隋朝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直接涉及国家统一以及隋朝建设较多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7.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政府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州”,数量多达856个,比内地的府州还多。这些羁縻府州以当地少数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可以世袭,有一定的行政自治权,可不向朝廷交纳贡赋。据此可知,这一举措()A.实现了中央对边疆的垂直管理 B.体现了政府“因俗而治”的理念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封建化进程 D.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政府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州”,任用当地首领进行管理,通过减免赋税,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认同感,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的实质是因俗而治,B项正确;任用少数民族首领管理的政策且地方有一定的自治权,说明是中央政府对地方的间接管理,“垂直管理”说法错误,排除A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他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这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和文化的改进上,材料中对少数民族地区采用因俗而治的方式管理,保留原有风俗习惯,不利于封建化进程,排除C项;羁縻府州的实质是对少数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的方式进行管理,结合所学,先秦时期就已有对少数民族采取同样措施,“重大变革”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8.谏官,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自宋代开始,开了台谏合一之端,两者事权相混,谏官也拥有对百官的监察权,“天子耳目,寄与台谏。”材料中谏官职能的变化()A.极大地提高了谏官地位 B.有利于实现君权与相权的制衡C.利于皇帝对朝廷官僚的控制 D.利于提高朝廷的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材料中谏官职能由监察皇帝的言行变为对百官的监察,成为天子耳目,反映皇帝对官僚控制的加强,君权的强化,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加强了对官僚的控制,并非君权与相权的制衡,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谏官职能的变化,未体现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谏官职能的变化不会提高行政效率,排除D项。故选C项。9.南宋赵汝适的《诸蕃志》中详细记录了宋瓷销往东南亚的十五个国家和地区,侧面反映了两宋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丝织业衰落,制瓷业兴盛 B.造船业发达,海上丝绸之路兴旺C.国家强盛,疆域广阔 D.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造船业的进步,海上贸易的活跃,海上丝绸之路活跃,有利于瓷器的大量出口,B项正确;丝织业衰落,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南宋偏安江南,疆域广阔与南宋史实不符,排除C项;开放的对外政策可以影响对外贸易,但无法影响贸易物品种类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10.契丹人据有幽云地区后,逐步自称“中国”,以华夏为正统。不仅如此,辽还以“炎黄子孙”的身份接续至“中国”的谱系。《辽史·世表》“辽之先,出自炎帝。”这反映了()A.辽全面学习中原文化 B.契丹族与汉族生活习俗趋同C.民族政权并立 D.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中国)。辽是少数民族政权,据材料可知,其自称中国和炎黄子孙,体现其对华夏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说明民族文化认同感不断加强,从而增强了民族共同体意识,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辽朝全面学习汉族文化的相关信息,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契丹族与汉族生活习俗仍然存在差异,排除B项;民族政权并立是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但与材料对“中国”“炎帝”的认同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1.有学者指出:“汉唐以来,中央政府派出控驭各地或监察都县的刺史、都督、节度使等,均因朝廷政策失误,逐渐走向反面,最终转化为地方分权割据势力。元行省却没有重蹈两汉刺史、魏晋都督、唐节度使的覆辙。”这应主要归功于()A.元朝形成了行省本身权大而不专的机制B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所掌重要政务,“事从公议”C.元代行御史台及廉访司加强了对行省的监察D.行省区划上实行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原则【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元朝行省虽拥有较大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但其权力被分散和制衡。行省长官并非一人独揽大权,而是由多名官员共同管理,形成互相牵制的机制。这种设计从根源上避免了个人或集团专权,成为防止割据的核心原因。因此,汉唐刺史、节度使等因权力集中而割据,元朝行省的关键突破在于其制度设计从根源上分散权力,形成“权大而不专”的机制,A项正确;“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这一制度是行省“权大而不专”的具体体现。重要政务需经集体商议并上报中央,确保决策的集体性和对中央的依赖。虽重要,但非根本原因,排除B项;元朝通过行御史台和廉访司加强监察,但监察属外部监督手段,若行省本身权力集中,仅靠监察难以彻底防止割据。因此,监察是辅助措施,非主因,排除C项;地理区划策略通过打破自然边界和军事布局削弱地方割据基础,但地理因素无法直接解决权力集中问题。相较之下,制度设计更为根本,排除D项。故选A项。12.元朝对隋唐时期的大运河进行截弯取直,大大缩短了航程,并创造性的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主要任务是运输南方的粮食和财赋B.南北经济差异继续扩大的影响C.海外贸易不断扩大的需求D.政治中心的转移的需求【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大运河属于国内航运路线,主要功能是将南方财富转运到北方,不属于对外的贸易,符合题干要求,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完成,而政治中心位于北方大都,为了加强对南方经济控制,通过大运河将南方财富转运到北方,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以后,南方经济继续发展,统治者便于加强对南方经济控制,利用运河转运南方财富,排除B项;元朝政治中心是大都,位于北方,便于加强对经济重心南方的控制,完善运河体系,排除D项。故选C项。13.明朝建立后,为防御蒙古贵族南下,重新修筑了长城。明中期,明王朝把修筑北方长城,增建墩堡作为当务之急。明后期,辽东镇总兵李成梁重修辽东边墙,“自绵州迤东抵三岔河,又自三岔直抵旧辽阳。”这反映出()A.明朝的政治中心发生变化 B.明朝军事防御的调整C.蒙古贵族成为中原的重大威胁 D.经济中心的持续南移【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修长城是为了北方防御,明初和明中期是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明后期是为了应对女真(满洲)势力,B项正确;明朝政治中心在朱棣迁都后一直是北京,材料中未体现政治中心发生变化,排除A项;蒙古贵族成为中原的重大威胁是明中期及之前的目的,排除C项;经济中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已经完成,且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4.明代文学家凌蒙初(1580年-1644年)在《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中讲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又道:“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这反映出明中后期()A.传统四民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传统的主流价值观念受到冲击C.重农抑商政策的日益松弛 D.商人社会地位有了较大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结合所学可知,传统主流价值观念是重农抑商,以农业为本,商业为末。而材料中“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表明人们对商业的看法发生转变,不再将商业视为低贱的行业,甚至认为商贾地位高于科举,这明显冲击了传统重农抑商的主流价值观念,B项正确;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对商业和商人的看法变化,并没有提及“四民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相关内容。“四民”通常指士、农、工、商,题干未体现这四者结构有重大改变,排除A项;题干只是文人对商业的看法,不能直接等同于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日益松弛。政策的松弛需要从政府的法令、举措等方面体现,排除C项;虽然材料中对商业有新的看法,但仅从文人言论不能确凿地得出商人社会地位有了较大提高。社会地位的提高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排除D项。故选B项。15.据清朝统计显示:康熙52年(1713年),云南地区的人口数量约90万人,广西的人口数量约100万人;然而到了嘉庆25年(1820年),这两个数字分别变成了449万人和742万人,分别是之前的5倍和7倍。导致这种变化的关键性因素是()A.康熙平定三藩之乱 B.清政府设理藩院管理民族事务C.“一条鞭法”的推行 D.雍正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康熙52年(1713年),云南地区的人口数量约90万人,广西的人口数量约100万人;然而到了嘉庆25年(1820年),这两个数字分别变成了449万人和742万人,分别是之前的5倍和7倍”结合所学可知,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统治,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开发与文化交流,改善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人口的增长,符合云南、广西在康熙到嘉庆年间人口数量大幅变化这一情况,D项正确;平定三藩之乱主要是为了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对人口增长虽可能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导致云南、广西人口在康熙到嘉庆年间大幅增长的关键因素,排除A项;理藩院主要负责处理少数民族事务,侧重于民族关系、政治等方面的管理,与人口数量的大规模增长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排除B项;“一条鞭法”是明代张居正改革的重要内容,主要是赋役制度的改革,在明代推行,与题干中康熙到嘉庆年间云南、广西人口的变化没有关联,排除C项。故选D项。16.明清时期有民谣称:“山西人大褥套(“大褥套”是指形同褥子的布套,也可搭在牲口背上供人骑坐。),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这句民谣反映了()A.工场手工业发展艰难 B.商人难以成为推动社会转型的主体C.地域性商人群体势力强大 D.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山西人大褥套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可知,明清时期,商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观念,在这一传统观念支配下,其商业资本是不利于向近代资本发展的,从而使商人难以成为推动转型的力量,B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处境,排除A项;材料信息未反映出地域性商人群体势力的发展境况,排除C项;民族资本主义是近代才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汉晋至唐代的中原王朝,大都持有中原文化绝对先进、王朝宏伟无疆、边微蛮夷难以企及的优越意识,并通过广泛施行封贡制度,践行厚往薄来的原则,将上述观念散布到周边地区。中原王朝以丰厚的物质赏赐及众多虚衔官职的授予,对周边的蛮夷“施之以德”,企望换取微外蛮夷对中原王朝最高权威的承认,以及蛮夷对中原王朝的衷心顺从和长期供奉。通过实行封贡制度,中原王朝对边疆及其以远地区进行政治笼络与文化传播。——方铁《论中国古代的治边方略》材料二:清朝前期根据边疆地区与内地的不同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方式,具体而言:在东北地区以郡县制管理当地的汉人,以八旗制度管理满族,以姓长制度管理当地少数民族,以盟旗制度管理东蒙古人民。北部的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新疆的汉族聚居区实行郡县制,维吾尔地区实行改制的伯克制度……。西藏实行驻藏大臣与西藏补考领袖联合管理的政教合一制度。川、青、甘、滇藏区和西南少数民族实行土司制度。东南的台湾和海南岛则实行郡县制。这些多元化的边疆管理体制在清朝前期对维护边疆安定和边疆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一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1)根据材料,归纳汉唐与清朝在边疆治理上的异同。(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历代政府的边疆治理产生的重大影响。【答案】(1)相同点:因俗而治。不同点:汉唐时期:册封和朝贡制度,实行间接管理;清:实行多元化管理制度,直接管理趋势加强(或呈现出与内地管理一体化的趋势)。(2)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边疆地区的安定,促进了边疆的发展;有利于中原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汉唐、清)。同:根据材料一“并通过广泛施行封贡制度,践行厚往薄来的原则,将上述观念散布到周边地区。中原王朝以丰厚的物质赏赐及众多虚衔官职的授予,对周边的蛮夷‘施之以德’,企望换取微外蛮夷对中原王朝最高权威的承认,以及蛮夷对中原王朝的衷心顺从和长期供奉”材料二“清朝前期根据边疆地区与内地的不同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方式,具体而言:在东北地区以郡县制管理当地的汉人,以八旗制度管理满族,以姓长制度管理当地少数民族,以盟旗制度管理东蒙古人民”可知,因俗而治;异:根据材料“通过广泛施行封贡制度,践行厚往薄来的原则,将上述观念散布到周边地区。中原王朝以丰厚的物质赏赐及众多虚衔官职的授予,对周边的蛮夷‘施之以德’,企望换取微外蛮夷对中原王朝最高权威的承认,以及蛮夷对中原王朝的衷心顺从和长期供奉”“西藏实行驻藏大臣与西藏补考领袖联合管理的政教合一制度。川、青、甘、滇藏区和西南少数民族实行土司制度。东南的台湾和海南岛则实行郡县制。这些多元化的边疆管理体制在清朝前期对维护边疆安定和边疆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并结合所学(汉唐时期:管理方式以间接管理为主。例如:册封:授予边疆首领官职如唐封南诏王为“云南王”,确立君臣名分;朝贡:边疆政权定期进贡如西域诸国献马匹、玉石,中原王朝回赐丰厚物资丝绸、粮食,形成“厚往薄来”的经济纽带。清朝:直接管理趋势加强,多元化制度设计。例如军事管控:设伊犁将军、驻藏大臣,直接统辖边疆防务;行政改革: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司,改派流官治理。边疆与内地行政接轨如新疆建省、台湾设府,强化中央集权)可知,汉唐时期:册封和朝贡制度,实行间接管理;清:实行多元化管理制度,直接管理趋势加强(或呈现出与内地管理一体化的趋势)。【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影响:根据材料“中原王朝以丰厚的物质赏赐及众多虚衔官职的授予,对周边的蛮夷‘施之以德’,企望换取微外蛮夷对中原王朝最高权威的承认,以及蛮夷对中原王朝的衷心顺从和长期供奉”“清朝前期根据边疆地区与内地的不同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方式,具体而言:在东北地区以郡县制管理当地的汉人,以八旗制度管理满族,以姓长制度管理当地少数民族,以盟旗制度管理东蒙古人民”并结合所学(代对突厥、吐蕃的册封,使其在名义上成为中原王朝的藩属,间接巩固了中央集权;清朝的多元化管理体制如盟旗、伯克制、驻藏大臣则通过分类施策,将不同边疆地区以差异化的行政架构整合进中央集权体系,既保留了地方传统,又确保中央权威的终极性)可知,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根据材料“这些多元化的边疆管理体制在清朝前期对维护边疆安定和边疆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可知,维护了边疆地区的安定,促进了边疆的发展;根据材料“通过实行封贡制度,中原王朝对边疆及其以远地区进行政治笼络与文化传播”并结合所学(如茶马贸易、朝贡互市在封贡体系下得到制度化,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清朝的多元治理则隐含多元一体的智慧:一方面保留藏传佛教、伊斯兰伯克等地方文化特性,另一方面通过驻藏大臣、改土归流等政策逐步推进文化整合。这种双向互动既避免了强制同化的反弹,又为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可知,有利于中原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唐宋特别是宋代,历元、明,直至清代,有关“富民”的记载大量出现。“富民”又称“富室”、“富户”、“富家”、“富人”、“富姓”、“多赀之家”。据宋人苏辙说,早在北宋之世,“惟州县之间,随其大小,皆有富民”。顾名思义,“富民”是占有财富的人,宋人曾说:富民“虽田连阡陌,家资钜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明清时期的人又说:“夫所谓富民者,制田里,供赋税,给徭役者也。”当时,这个新兴阶层,为了取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博取“士”的身份,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并把它看成是安身立家的根基。材料二: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富民”阶层的崛起,导致其成为社会财富尤其是土地的主要占有者。“小民之无田者,假田于富人;得田而无为耕,借资于富人;岁时有急,求于富人;有甚者,庸作奴婢,归于富人;游手末作,俳优伎艺,传食于富人。而又上当官输,杂出无数,吏常有非时之责无以应上命,常取具于富人。”北宋人苏辙说:富家大姓,“州县赖之以为强,国家恃之以为固,非所当扰,亦非所当去也”,表明其重要地位已难以动摇。有鉴于此,我们主张将唐宋社会乃至以后的元、明、清社会称之为“富民社会”。——以上均摘编自林文勋《中国古代“富民社会”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1)根据材料一,总结宋代以来崛起的富民阶层所具有的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富民阶层崛起的社会影响。【答案】(1)人数众多;分布广泛,具有普遍性;拥有大量财富,没有政治上的特权;重视文化教育。(2)推动农业中租佃制的盛行;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推动国家赋税的变革(征收已从按人丁征税的体制转变到按财富征税的体制上来);成为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基础;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重视文化教育,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一定程度上加剧社会矛盾。【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宋代以来的中国。根据材料“惟州县之间,随其大小,皆有富民”可得出人数众多,分布广泛,具有普遍性;根据材料“虽田连阡陌,家资钜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夫所谓富民者,制田里,供赋税,给徭役者也”得出拥有大量财富,没有政治上的特权;根据材料“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并把它看成是安身立家的根基”可得出重视文化教育。【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二“小民之无田者,假田于富人”可知推动了农业中租佃制的盛行;根据材料二“而又上当官输,杂出无数,吏常有非时之责无以应上命,常取具于富人”可知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结合所学知识引申出推动国家赋税的变革;根据材料二“州县赖之以为强,国家恃之以为固,非所当扰,亦非所当去也”可知成为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基础;根据材料一“为了取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博取‘士’的身份,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可得出重视文化教育,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根据材料二“‘富民’阶层的崛起……归于富人”可得出一定程度上加剧社会矛盾。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关于中原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学术界多有论述。刘乃和说:“在我国史前文化和进入文明社会后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中原文化,尤其是其中的河洛文化,始终发挥着中心作用和导向作用,因而成为华夏文明的核心,是炎黄文化的发源地和深远而丰富的民族文化的奠基石。”中国古代文明以黄河、长江流域为基地,中原地区为中心,中国史前文化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中原地区是夏文化、华夏文化的发源地及其形成、发展的核心地区,中原文化在这一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无可替代的地位。中原文化是华夏文明形成阶段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程有为《中原地区与中原文化简论》根据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可以是总结材料也可另行提出,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观点: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主流)。论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原始文化灿若群星,分布广泛,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原文化居于核心地位。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原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夏朝开始到北宋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直是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所在地。黄河中下游地区也是传统的农业区,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口稠密,经济实力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中原文化具有强大的辐射力,中原文化不断向四方传播: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认同、北魏孝文帝改革,甚而少数民族政权如辽、西夏、元、清接收和学习中原文化,华丽了中原文化的强大吸引力。结论:总之,中原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深刻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在中国民族文化居于核心地位。【解析】【详解】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首先,提出观点。根据材料“关于中原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可知,观点的核心是中原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根据“中原文化,尤其是其中的河洛文化,始终发挥着中心作用和导向作用,因而成为华夏文明的核心,”可提炼出示例观点: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主流)。其次,论证中可结合史实阐述,注意多角度进行: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得出其特点是多元一体,中原核心;从中原长期以来尤其是都城所在地得出是政治中心;从中原农业的发达得出长期以来是经济中心;从民族交融论证中原文化的中心地位。当然中原文化只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除了中原文化,我国古代还有江淮文化、荆楚文化等,中原文化具有强大的辐射力,中原文化不断向四方传播:春秋战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20XX国际贸易商标注册合同样本
- 二零二五年度钢结构抗震加固工程安装合同
- 2025版CIF和FOB国际贸易绿色物流及环保服务合同
- 2025年现代物流中心BOT特许经营合同书
- 初中《背影》教学方案案例
- 教学主管岗位职责
- 中级消防员理论课件
- 中级工程师职称课件模板
- 胃肠科隔脏治法考试试题
- 幼儿园活动成果展方案
- 202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 抗美援朝红色文化课件教学
- 疼痛护理规范化管理
- 2025年04月河北张家口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调价合同协议书怎么写
- 征信修复服务合同
- 财务岗位廉政风险培训
- 总包授权包委托书版本
- 道家考试试题5000题及答案
- 《口腔外科急诊处理》课件
- 药房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