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步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浙江省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步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浙江省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步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一、推断题1.传统文化中能满意人精神须要的内容要接着保持和发扬。()提示:F传统文化中能满意人精神须要的内容未必是健康的,因此不肯定要接着保持和发扬。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看法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示:F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看法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3.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特征稳定,但详细内涵能够因时而变。()提示:F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但详细内涵能够因时而变。二、选择题4.中华传统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觉并且解决问题。由此可见传统文化()①有显明的民族性,要古为今用②是民族精神纽带,要批判继承③保留其基本特征,内涵因时而变④需顺应社会变迁,要推陈出新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D题干侧重于强调不能刻意维护中华文化某些基本特征的“不变”,而是要顺应社会和时代变迁,注意其详细内涵的因时而“变”,要注意推陈出新,③④正确。①②均不合题意。5.以弘扬中华传统诗词文化为宗旨的电视栏目《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在大陆引起剧烈反响,也被台湾地区媒体疯狂报道,引起了台湾地区民众的共鸣。这体现了()①传统文化能顺应时代变迁促进社会发展②传统文化具有显明的民族性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④文化既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解析:B题干通过强调以弘扬中华传统诗词文化为宗旨的电视栏目的开播引起海峡两岸人民的反响和共鸣,说明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特点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峡两岸人民精神生活中的地位,②③正确。传统文化并非都能顺应时代变迁,①错误且不合题意。④不合题意。6.端午节,这个特定的日子,远离家国,置身于不同肤色语言中的中国人,通过吃粽子赛龙舟等活动找寻属于民族的共同记忆,无论身处何方,这些共同的民族符号都会让我们相视一笑莫道于心、经久不衰。这说明传统文化()A.有相对稳定性,能深远长久地影响人B.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加人们的精神力气C.有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D.能够顺应社会变迁,满意人们的精神需求解析:C题干反映中国传统的端午习俗这样的民族符号,始终影响着中国人,无论他身处何处,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显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C正确。A不符合题意。B说法没有区分不同性质的传统文化,错误。传统文化并非都能顺应时代变迁,D错误。7.近年来,某市不断提升乡村文化内涵,细心打造以传统民俗为核心的农村文化旅游线路,依托烟台剪纸、胶东花饽饽、棒槌花边技艺等传统资源,发展具有该市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这表明()①文化具有经济功能和服务经济的功能②精神活动总是离不开肯定的物质性活动③批判性继承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看法④传统文化顺应时代变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B题干反映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文化产业,这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即文化有经济功能和服务经济的功能,反映了对传统文化顺应时代变迁的利用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①④正确。②③不符合题意。8.(2024·浙江4月学考)新年伊始,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一字飞花令,令众多观者如痴如醉。唐诗宋词之高雅,五言七绝之韵律,无不让人叹为观止、拍手叫好。这从一个侧面说明()A.古代诗词总能给人以丰厚滋养B.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C.经典作品在新时期依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D.着眼于人民的精神需求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解析:C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作用。《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C正确。A中“总能”说法肯定。B中“途径”说法错误,且大众传媒的作用不是题意主要指向。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D表述有误。9.蟠龙藻井变身雨伞,飞檐角上的瑞兽蹲踞在铅笔上,朝珠成了时尚耳机……北京故宫博物院一改人们印象中的“正襟危坐”,以馆藏文物和古典建筑为元素创作了多款热销产品。这说明()A.文化继承的核心是发掘其经济价值B.传统文化的详细内涵须要保持稳定C.文化遗产与当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可以对接D.要全面继承传统文化解析:C以馆藏文物和古典建筑为元素创作了多款热销产品,说明文化遗产与当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可以对接,C正确;A说法错误;B错误,传统文化的详细内涵因时而变;D错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看法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而不是全面继承。10.读《论语》,可知廉耻,鉴是非;读《庄子》,可养身心,增才情……进入中学课堂的国学经典,才智光线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中学生阅读国学经典()A.要学会推陈出新,摒弃传统束缚B.能提升文化素养,避开人生挫折C.应敬重经典内涵,全面继承传统D.要擅长古为今用,把握时代价值解析:D题干反映国学经典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其才智光线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这说明中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时,要擅长古为今用,把握时代价值,D正确。A中“摒弃传统束缚”、B中“避开人生挫折”、C中“全面继承传统”说法错误。11.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建力,是中国5000多年延绵不断的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当()①同等沟通,相互借鉴②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④面对世界,博采众长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解析:B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看法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②③符合题意;①强调的是文化沟通应持有的看法,解除;④表述的是文化创新的途径,解除。三、综合题12.以弘扬中华传统诗词之美,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提升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质量为宗旨,《中国诗词大会》掀起了一股经典古诗词诵读热潮。古诗词承载着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学问。通过诵读、理解这些经典作品,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们能深深体会到古代先贤数千年传承下来的人生看法、生活原则和道德理念等。保留古典诗词,是加强传统文化教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学校要加强经典诵读,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运用“传统文化的特点”学问,结合材料分析说明诵读、理解古诗词的文化意义。解析:解题时,要把握材料中对古诗词价值的分析,调动传统文化相对稳定性、显明民族性的学问,还要考虑到传统文化有继承性,紧扣意义的指向进行分析。答案:(1)传统文化具有显明的民族性。诵读、理解古诗词,可增加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加民族凝合力,更好发挥传统文化维系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