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_第1页
2025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_第2页
2025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_第3页
2025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_第4页
2025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交流与传播地域文化发展交流与传播的途径多样性交互性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第1、2课)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3、4、5课)三、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6、7、8课)四、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9、10课)五、战争与文化交流(第11、12、13课)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文化层面的身份认同,也是人类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符号,是人类文化交流、传播和融合进程中的一种历史现象。它体现在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自我意识中,也体现在各个区域文化特征的识别中。人口迁徙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流动或者空间流动,这种流动通常会涉及到永久性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变化。这种迁移被称为永久性迁移,它不同于其它形式的、不涉及永久性居住地变化的人口移动。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与区域文化的形成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与人口的跨地域转移第8课现代社会的移民与多元文化农业社会(区域文明)工业社会(整体世界)信息社会(全球化)空间跨界、多元交互、民族融合、文化认同求生存谋发展人口迁移文化交融文化认同原因和动力第三单元时间轴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古代民族大迁徙

史学家吴于廑教授在《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里指出人类历史上游牧世界曾三次对农耕世界发起冲击:第一次:公元前2000纪,印欧人的迁徙(第6课)第二次:3—6世纪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第6课)第三次:13世纪蒙古人西征(第11课)游牧世界农耕世界游牧文明VS农耕文明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古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认识人口迁徙对人类文化和变迁的影响及其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时空坐标】在整个古代历史上,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之间的相互交往和冲突,都是一个经常存在的现象。按照吴于廑先生的看法,游牧世界曾三次对农耕世界发起冲击,分别是:①公元前2千纪,印欧人的迁徙;②3—6世纪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③13世纪蒙古人西征(11课);三次入侵表面上看都是游牧世界取得了胜利,但最终的结果是农耕世界依靠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优势,吸收和同化了入侵的游牧或半游牧民族,扩大了农耕世界,削弱了游牧世界。到1500年之后,游牧民再无力发起大规模的冲击。本课主要涉及印欧人的迁徙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游牧世界农耕世界新课导入由于动物必须追逐水草为生,因此以驯化动物来获取主要生活资料的民族就走上了一条根据季节的变化和牧草的茂盛情况而迁徙不居的游牧生活道路。印欧人没有掌握农业种植技术,食物匮乏且来源不固定,使得印欧人无法进行定居生活。所以游牧和迁徙是印欧人的显著特征。——赵琳《文明融合与文化冲突》因为在公元前三千纪末以前就形成文明的地区中,小亚细亚离亚欧大平原最近,而公元前三千纪后半期正是公认的印欧语系各民族开始移民的时期。看来吸引他们的东西乃是毗邻的文明所具有的富庶,这种富庶使该地区很容易招致蛮族的劫掠。——汤因比直到公元前第二个千年,整个欧亚大陆的力量对比才开始发生逆转,各个伟大的古代文明才第一次受到游牧民族的生存威胁。马的驯养和较迟出现的冶铁技术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发明,它们使游牧民族获得了新的作战能力。——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学习小组A: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印欧人迁徙的原因和条件?食物匮乏不固定。临近农业文明富庶的吸引。对马的驯服和冶铁技术的发明。游牧生活习惯。游牧民族好战天性;自然环境变迁;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学习小组B:阅读材料,分析印欧人早期迁徙的原因有哪些?材料1:由于动物必须追逐水草为生,因此以驯化动物来获取主要生活资料的民族,就走上了一条根据季节的变化和牧草的茂盛情况而迁徙不居的游牧生活道路。——赵琳《文明融合与文化冲突》材料2:游牧民族骁勇强悍、性情凶野,长期的简朴生活使其顽固地保持着传统的氏族公社制度,迁徙不居的游牧习性则使得这些民族喜好马背上的营生(劫掠)而不耐耕作之苦。——《游牧民族对农耕地区的3次大入侵》材料3:因为在公元前三千纪末以前就形成文明的地区中,小亚细亚离亚欧大平原最近,而公元前三千纪后半期正是公认的印欧语系各民族开始移民的时期。看来吸引他们的东西乃是毗邻的文明所具有的富庶,这种富庶使该地区很容易招致蛮族的劫掠——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①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②游牧民族好战的天性③相对发达的农耕文明的吸引材料4:如果没有技术和运输上的保障,他们也是难以进行跨越高山大河的集体性迁徙的。在拥有了轮式车和马作为交通工具后,古印欧人大迁徙开始了。材料5:在民族迁徙的诸多原因中,自然环境的变迁尤其是气候的变化是民族迁徙一个非常重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以中高纬度地区的寒冷气候为潜在动力,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周期性南迁而形成的几次大规模的迁徙高潮对应着千年尺度的寒冷期。——管彦波:民族大迁徙的地理环境因素研究④技术和运输上的保障。⑤自然环境的变迁尤其是气候的变化

学习小组C: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印欧人的迁徙原因:气象史

小冰河期河流冰封-草原退化材料一由于动物必须追逐水草为生,因此以驯化动物来获取主要生活资料的民族就走上了一条根据季节的变化和牧草的茂盛情况而迁徙不居的游牧生活道路。

——赵琳材料二

游牧民族骁勇强悍……长期的简朴生活使其顽固的保持着传统的氏族公社制度,迁徙不居的游牧习性则使得这些民族喜好马背上的营生(劫掠)而不耐耕作之苦。

—--赵琳材料三

在民族迁徙的诸多原因中,自然环境的变迁尤其是气候的变化是民族迁徙一个非常重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以中高纬度地区的寒冷气候为潜在动力,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周期性南迁而形成的几次大规模的迁徙高潮对应着千年尺度的寒冷期。——管彦波:民族大迁徙的地理环境因素研究①经济因素:游牧民族从事畜牧业,具有流动性的生活特点②游牧民族的性格:骁勇强悍、喜好劫掠、不耐耕作之苦材料四

因为在公元前三千纪末以前就形成文明的地区中,小亚细亚离亚欧大平原最近,而公元前三千纪后半期正是公认的印欧语系各民族开始移民的时期。看来吸引他们的东西乃是毗邻的文明所具有的富庶,这种富庶使该地区很容易招致蛮族的劫掠。

——汤因比材料五

如果没有技术和运输上的保障,他们也是难以进行跨越高山大河的集体性迁徙的。在拥有了轮式车和马作为交通工具后,古印欧人大迁徙开始了。——麟剑《人类源流史》③自然环境的变迁:气候恶化④相对发达的农耕文明的吸引⑤技术和运输上的保障:轮式车和马作为交通工具(军事:制造了马拉战车)材料六

印欧人没有掌握农业种植技术,食物匮乏且来源不固定,使得印欧人无法进行定居生活。所以游牧和迁徙是印欧人的显著特征。对马的驯化和利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其迁徙过过程。印欧人人战车⑥客观原因:食物匮乏、居无定所;对马的驯化和利用根本原因:生产力低下,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学习小组D:探究:结合下列

线

图,介绍

欧人迁徙的路线并分析其有何特点?①③②④⑤①前2000年,进入巴尔干半岛,演变成后世的希腊人;②前17世纪,进入小亚细亚,发展为赫梯人;③前6世纪,进入伊朗高原,发展为波斯人;

④进入印度河流域,被称为雅利安人;⑤占领了西欧北部的广大地区,被称为凯尔特人。迁徙特点:印欧人小亚细亚赫梯人伊朗高原波斯人印度恒河雅利安人巴尔干半岛希腊人西欧北部凯尔特人①范围广;②时间长;③武力征服;④形成多个新民族;⑤对区域文化影响深远;⑥实质:落后对先进入侵;学习小组E: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印欧人的迁徙2.特点:“四面出击”①空间:②时间:③方式:④影响: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主要向北、西、南三个方向迁徙。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约BC1500印度恒河雅利安人约BC3000伊朗高原波斯人约BC2300欧洲北部日耳曼人约BC1200西欧北部凯尔特人约BC2200巴尔干半岛希腊人约BC1900小亚细亚赫梯人迁徙地域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形成多种新的民族,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对欧亚区域文化发展影响深远材料一……最终结果,除中东外,各地文明均被摧毁。其他地方的帝国都迅速地、接二连三地崛起和崩溃。——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材料二……这次全球大迁徙有三大成就:马拉车的推广、青铜工艺的推广、商路的扩大与延伸。——摘编自蓝琪《印欧种人的第一次迁徙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材料三虽然印度河流域的土著居民已被征服,且受到鄙视,但由于他们人数众多,文化又很先进,所以不能被灭绝、赶走或同化……相反,雅利安畜牧者定居下来、改营农业时,他们不得不与原先的居民靠的很近的生活。这样和平共处和互通婚姻达数世纪以后,其必然结果是文化融合。——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⑤新文明:整体上推动了新的区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赫梯文明、波斯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等。④新文化:促进了不同种族、区域之间交流,推动文化的融合。

波斯首次将西亚和北非文明区域统一起来;雅利安人把马和铁带到印度,其种姓制度和佛教对周边地区产生重大影响。学习小组F:结合材料,印欧人的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①一定程度上造成地区的动荡、文化的浩劫,摧毁了旧的文明。

如赫梯人灭掉古巴比伦,多次与埃及发生争霸战争;波斯人多次入侵希腊。③新族群:通过征服和融合,形成新的民族。(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②新技术:促进不同区域技术等传播与交流。学习小组G: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印欧人的迁徙影响:

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有积极意义的影响。首先是两者之间扩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对方学得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

在公元前500年,欧亚大陆内大规模的古印欧人部落大迁徙浪潮渐渐平息,而此时的欧亚大草原已经被古印欧人的大迁徙完全改变了面貌。他们将迁徙到的地方带入了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并且融合当地的文化习俗,建立了更为持久的文明国度,如希腊、罗马、波斯、印度文明以及后续西欧诸国的前身。至此整个欧亚大陆真正地走出了蒙昧的时代。

——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游牧民凭借马和铁质武器,掀起了两次席卷诸文明中心的大规模的入侵浪潮……最终结果,除中东外,各地文明均被摧毁。其他地方的帝国都迅速地、接二连三地崛起和崩溃。随着公元前12世纪多利安人的频频入侵,希腊坠入“黑暗时代”。为什么雅利安人能发展起一个与他们西面的亲戚如此根本不同的文明。简单而似乎可能的解释是,雅利安人印度化了……虽然印度河流域的土著居民已被征服,且受到鄙视,但由于他们人数众多,文化又很先进,所以不能被灭绝、赶走或同化……相反,雅利安畜牧者定居下来、改营农业时,他们不得不与原先的居民靠的很近的生活。这样和平共处和胡同婚姻达数世纪以后,其必然结果是文化融合。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①摧毁了旧的古文明,一定程度上造成地区的动荡、文化的浩劫;如克里特文明、西亚的巴比伦文明;赫梯人灭掉古巴比伦,多次与埃及发生争霸战争;波斯人多次入侵希腊。②促进了不同种族、区域之间文化、商业、技术的传播与交流,促进了先进制度的确立与先进技术传播;为农耕世界进一步的扩大和繁荣创造了条件。如冶铁技术传播、马拉战车和骑兵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方式。波斯首次将西亚和北非文明区域统一起来;雅利安人把马和铁带到印度,其种姓制度和佛教对周边地区产生重大影响;推广青铜工艺;扩大、延伸商路等;(新文化)③促进了文明的融合与新的区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如赫梯文明、波斯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等(新文明)④通过征服和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如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新族群)总之,彻底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影响了这些地区的文化发展总结升华BC2000BC1000公元600公元300印欧人早期迁徙亚欧游牧民族迁徙区域文化的形成古代人类的迁徙

早期(奴隶社会)各区域文化的交融和产生古代(封建社会)各区域文化的交融和发展多元文化的交融共存→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知识总结: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时代特征: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过程中逐渐创造了地域文化。印欧人的早期迁徙形成了古代印度文化、西亚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亚欧游牧民族的几次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版图,一系列新的国家先后崛起,促进西欧向封建社会转型,影响了欧洲文化、拜占庭文化、阿拉伯文化等的发展。学习小组H:讨论:游牧民族的迁徙,推动了区域间文化的交流、融合与新文化的形成,但大都伴随着血与泪、侵略与征服,你如何看待这种文化的交流?迁徙的原因:受地理环境因素、经济原因、政治压迫与政治局势、统治者对外扩张等认识:人口的迁徙必然带来不同文化的交融,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在交流中互鉴,是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学习小组I:学习拓展:在古代,农耕民族也会因多种原因进行迁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古代农耕民族迁徙的原因有哪些?对移入地产生哪些影响?【原因】自然:气候变迁;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破坏等。经济:土地不足;人地矛盾尖锐等。政治:战乱和社会动荡;赋役沉重;政府政策等【影响】经济:促进了迁入地的发展;民族、文化:推动文化交流与民族交融;自然:加剧迁入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学习小组J: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对隋唐繁荣的影响010203带来民族交融,利于隋唐开明民族观和文化观的形成;北民南迁,加速南方开发,为隋唐经济繁荣奠定基础;推动制度创新,如均田制等;历史纵横海上民族公元前1200年左右,东部地中海区域出现了一股较大的民族迁徙浪潮。埃及文献称这些移民为“海上国家的人”,现代学者称他们为“海上民族”。他们或来自小亚细亚,或来自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成分相当复杂。他们带着家眷,寻找新的定居地,有时也会受雇于埃及和赫梯,充当雇佣兵。虽然他们并未建立统一国家,也无文字传世,但他们的行动大大改变了东部地中海区域的民族构成。赫梯帝国因海上民族的冲击而瓦解。海上民族也在巴勒斯坦、塞浦路斯岛等地定居下来。特点:①民族成分复杂(是地中海东部成分复杂的移民)②没有建立自己的国家,没有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化;无文字③对东部地中海区域的民族构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知识拓展印欧人到过中国吗?“己酉卜宾鬼方昜亡祸五月”“贞王勿乎妇好往伐鬼方”“妇好率军西出,斩白首两万余”。——甲骨文“在殷墟出土了蒙古人、黑人还有高加索人(白人)的头骨,但是这些人的头骨都是在殉葬坑里出土的,头骨的主人都被残酷的处决了”。——李济《安阳》在雅利安人生活的故乡—-阿富汗高原,曾经有一支印欧人曾不可思议地翻越了高耸入云的葱岭(今喀喇昆仑山脉)和遍地黄沙的塔里木盆地,来到了今天中国甘肃的祁连山下,历史上第一次在古印欧文明和中华文明之间建立了联系,在西方,他们又被称为吐火罗人;在中国古籍中被称为“大月氏人”。学习小组A: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迁徙原因材料1在公元第二个千年中,无论是中东、印度还是遥远的中国,所有的古代文明纷纷崩溃……铜和青铜既昂贵又稀少,因而不能广泛地用来制造武器……也使农民得不到金属工具……这就大大降低了生产率。材料2欧亚大陆边缘地区那些古老的文明中心对周围的游牧部落来说,有如一块块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的磁铁:丰富的农作物、堆满谷物的仓粮、城市里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奢侈品。材料3马的驯养和较迟出现的冶铁技术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发明,他们使游牧民获得新的作战能力……直至西方火器占据优势之后,诸文明中心才从游牧民频频入侵的威胁中解脱出来……----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5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周期性南迁而形成的几次大规模的迁徙高潮对应着千年尺度的寒冷期。

---管彦波:《民族大迁徙的地理环境因素研究》材料4自公元3世纪起,由于罗马帝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全面危机,加上东方匈奴人的不断西迁,遂使各支日耳曼人如潮水般地拥入罗马帝国,甚至远徙到南欧和北非等地。

----刘爱兰:4-6世纪西欧和中国游牧民族的迁徙及融合1、农业世界:农业文明的动荡与衰落,提供可乘之机2、游牧世界:①农业文明优越的自然资源对游牧民族具有吸引力;②马的驯养和冶铁技术的使用提高了游牧民的战斗力;③游牧民好战的天性以及忧患意识。④匈奴人的西进推动其他民族的迁徙⑤自然环境的变迁尤其是气候的变化使游牧民族生存环境恶劣游牧部落常常利用自身的机动性,以及农耕世界社会矛盾和政治动荡的时机,向农耕世界发动冲击,并且入主农耕世界周边农耕文明的动荡与衰落,提供了可乘之机。除了前边学过的因素外,(结合书本36页第2段)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还有其他原因吗?想想:我们中华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该怎么做?学习小组B:亚欧游牧民族的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在古代,除游牧民族外,农耕民族也会因多种原因进行迁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古代农耕民族迁徙的原因有哪些?对移入地产生哪些影响?自然:气候变迁;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破坏等。经济:土地不足;人地矛盾尖锐等。政治:战乱和社会动荡;赋役沉重;实边屯田等原因影响经济: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文化: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自然:加剧移入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迁徙概况

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第一次入侵到公元前6世纪时就已经结束了。在扩大了文明区域之外,在亚欧大陆的北部,仍然有许多逐水草而生的游牧民族,他们还没有进入文明状态。例如在秦汉帝国的西北边境的匈奴人,在罗马帝国东北边境的日耳曼民族,以及在中亚草原上的阿兰人、大月氏等。他们在两个大帝国之间广阔的草原上来回游动,哪边衰弱而有利可图,他们就往哪边倒;哪边强盛了,他就向相反的方向游动。由于秦汉帝国不断地向西扩张,不断地主动攻击匈奴,所以使得匈奴掉头逃窜。结果呢,就引起整个亚欧大草原上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赵林《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第一次游牧民族大迁徙:第二次游牧民族大迁徙:BC2000~BC500:印欧人大迁徙1.公元前2-2世纪:匈奴西迁;大月氏(zhī)建国;日耳曼人南迁2.公元3-6世纪:匈奴南迁;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日耳曼人灭亡西罗马3.公元7-8世纪:阿拉伯人扩张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迁徙概况1.第一轮大迁徙: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中国的汉朝和西方的罗马都进入强盛时期,亚欧大陆偏北的地区,生活着众多游牧部落。(1)背景(2)表现①中国:北方,匈奴势力强大,不断扩张。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达印度北部。②欧洲: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日耳曼人原居于多瑙河以北和莱茵河以东地区,以畜牧和打猎为生。)东汉贵霜安息罗马匈奴扩张日耳曼南迁大月氏人西迁匈奴,古代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秦汉时期对匈奴的打击(蒙恬、卫青、霍去病、窦宪等),使匈奴一部分内迁融入华夏族,一部分西迁挤压了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间,日耳曼人的其中一支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迁徙概况①中国:匈奴人逐步南下内迁,转向定居生活,316年灭亡西晋(永嘉之乱),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此后,鲜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渐迁徙到中原。进入中原的各少数民族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中原文化,在北方形成民族大交融局面,丰富了中华文化。同时,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衣冠南渡),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隋唐统一王朝的建立、繁荣奠定了基础。3—6世纪亚欧游牧部落新一轮大迁徙2.第二轮大迁徙: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迁徙概况②欧洲:在匈奴人西迁的驱赶下,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在自身历史发展和罗马因素的双重影响下,结束了古典时代,创造了西欧封建社会(开启欧洲中世纪历史)。3—6世纪亚欧游牧部落新一轮大迁徙2.第二轮大迁徙:日耳曼人原居于多瑙河以北和莱茵河以东地区,以畜牧和打猎为生。从2世纪进入军事民主制时期,3世纪以后,部分日耳曼人开始以雇佣兵的身份移居罗马帝国。在4——5世纪形成了哥特人、汪达尔人、法兰克人等若干部落和部落集团。知识拓展学习小组C:如何看待日耳曼人的迁徙2世纪左右,日耳曼人正处在跨入文明时代的前夜,塔西佗如此描述他那个时代日耳曼人的情况:如果他们的本土长年安静无事,那么很多高贵的青年就要自愿地去找寻那些正在发生战争的部落。一则因为他们的天性好动而恶静;再则因为他们在危难之中容易博得声誉;三则因为只有在干戈扰攘之中才能维持人数众多的侍从。……日耳曼人中,没有一个部落是居住在城郭内的,就是个别的住宅也不容许彼此毗连。他们零星散落地逐水泉、草地或树林而居······——[古罗马]塔西佗著,马雍等译《日耳曼尼亚志》2、日耳曼人迁徙的动力:1、日耳曼人迁徙前的状态特点:3、日耳曼人迁徙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好战;过着原始、分散的游牧生活;日耳曼人希望通过战争取得荣誉和财产,因此有明显的迁徙和扩张倾向(日耳曼人内部的动力)好战性格使他们容易征服衰落的帝国如西罗马帝国;好战性格也使他们形成多个分裂割据的族群和政权;迁徙中容易接受先进的文化如罗马文化等,促进自身发展,促进政权巩固。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迁徙概况西亚: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征服西亚和北非广大地区。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7—8世纪中期3.第三轮大迁徙:622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并在那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从此,沙漠中的阿拉伯游牧民族开始征服之旅。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是中古时期时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伊斯兰帝国。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均称之为“大食”,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哈里发国。学习小组D: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影响

一般认为:“只是随着地理大发现,西方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过去长期存在的……相对隔绝状态才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被打破”

在冲击的过程中(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两者间的联系增强,彼此都从对方学到了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那些在冲击以后在农耕世界定居下来的游牧、半游牧民族,几乎都放弃了以游牧为主的经济,走上了农耕化道路。

——《世界通史教程》西罗马内部新生的封建因素与日耳曼人社会中依然大量存留的氏族制因素,通过民族大迁徙这一时代契机,发生了直接的碰撞,彼此逐渐结合到一起,催生出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生成的一个重要特点。

——《高中历史教学参考资料(实验)》举例:大月氏西迁建立贵霜帝国,日耳曼人灭掉西罗马帝国,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南匈奴南下,带动五胡内迁,建北方十六国,也促使中原北民南迁,东晋建立等。以伊斯兰教为底色,融合东西方文化的阿拉伯文化;中古西欧,融合日耳曼因素、罗马因素和基督教因素所形成的的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的欧洲新文化;拜占庭文化保存、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并把基督教传到东欧。游牧世界农耕世界造成一定冲击的同时,也有利于两个世界的交流,特别是相对落后的游牧世界学习吸收先进农耕世界的文化。中国和印度基本保持了各自的文化传统,但部分吸收了游牧民族的因素。例如:南北朝到隋唐中国文化新气象。举例:举例:①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②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③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1.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2.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3.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请举例论证例如大月氏西迁建立贵霜帝国,日耳曼人灭掉西罗马帝国,建立起一系列国家。例如:融合东西方文化的阿拉伯文化;拜占庭文化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融汇了基督教文化

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南北朝到隋唐中国文化新气象。(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学习小组J: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学思之窗学习小组E: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中的文化冲突与认同问题4世纪中后期,遭到匈奴进攻的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并于410年攻占罗马城。奥罗修斯记载了西哥特人首领阿图尔夫说过的一段话。阿图尔夫这样说道:最初,我强烈要求消除罗马这一名字,使罗马的全部土地成为哥特帝国的领土;我希望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我阿图尔夫应成为凯撒奥古斯都。不过,众多的经验告诉我:桀骜不驯的哥特人从不遵守法律,而没有法律的国家将国不成国。因此,我选择了较为安全的道路,希望通过哥特的力量来恢复、增强罗马之荣光。在无法改变帝国形式的情况下,我希望能作为复兴罗马的发起者传诸后世。

——摘译自《反异教徒历史七书》阿图尔夫最初对罗马帝国是什么态度?后来为什么会发生转变?

态度:转变:原因:否定,希望用哥特人的制度文化来取代罗马的制度和文化。接受罗马文化,以复兴罗马自居。哥特人缺少法律传统和意识,不利于阿图尔夫巩固统治;罗马帝国所创立的法律体系、法治传统、制度文化相对先进,有利于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从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经济生产方式由游牧转向农耕;意图笼络人心、巩固统治。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合作探究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是如何相互学习的?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有积极意义的影响。首先是两者之间扩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对方学得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那些在冲击以后在农耕世界定居下来的游牧、半游牧民族,几乎都放弃了以游牧为主的经济,走上了农耕化道路。

——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并将种姓制度带入。游牧的雅利安人与农耕的土著之间的互动持续了数百年,贯穿整个前吠陀时期。后来以雅利安人逐渐转向定居而完成两大文明的整合。埃及人从入侵者那里学会使用马和马拉战车,并利用战车的机动性进行对外扩张。日耳曼人入主西罗马帝国后,接受基督教,并且以基督教主教为顾问和官员,也学习罗马法。日耳曼人进入西罗马帝国以后,带来了亲兵制度和村社,有助于西欧封建社会的兴起。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农耕民族向游牧民族学习的重要例证。同时,北朝时期,入主中原的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羯、氐等在建立政权之前,无不学习汉文化,并且在统治中学习中原制度,任用汉人为辅臣,最终基本汉化,显示了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学习的一面(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族与西域之间的文化交融。游牧世界曾三次对农耕世界发起冲击,三次入侵表面上看都是游牧世界取得了胜利,但最终的结果是农耕世界依靠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优势,吸收和同化了入侵的游牧或半游牧民族,扩大了农耕世界,削弱了游牧世界。到1500年之后,游牧民再无力发起大规模的冲击。当然游牧民族身上也有农耕民族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其实征服(学习)是相互的!知识拓展

在古代,除游牧民族的迁徙外,农耕民族也会因多种原因迁徙。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人广泛移民于地中海周边地区;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波斯等地后,大批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向那里移民;罗马共和国时期,众多罗马人去了意大利其他地区和行省。中国古代,大批汉人陆续从北方迁往南方,形成今天分布在江西、福建、广东和台湾等地的客家人。学习小组F: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古代农耕民族迁徙的原因有哪些?对移入地产生哪些影响?认识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迁徙的异同原因:①气候,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破坏等;②人地矛盾尖锐,迫于经济生活压力等;③躲避战乱、迫害;④统治者的扩张:实边屯田;政治战略需要;对外殖民;控制疆域等。影响:①保卫边疆,维护国家统一,稳定边疆治理;②带来相对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经济开发;③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也改变着移入地区的民族结构,加速民族融合;④加剧移入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异:同: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游牧民族一般以生存性移民为主,农耕民族以扩张性移民为主。知识拓展学习小组G:东西方的文化认同有何差异

一方面是狄奥多里克(东哥特国王)虽然对罗马化的发展持积极态度,但是在生活中又刻意保持东哥特传统的因素。另一方面,浓厚的罗马化社会氛围导致当地民众常常误以为自己仍旧生活在罗马帝国中,其观念仍旧是对帝国理念的认可,只是把东哥特国王看成是皇帝的代理人。罗马人和哥特人看待彼此的眼光中包含着轻视和尊敬的复杂感情。自认为“文明人”的罗马人在心理上蔑视东哥特统治者。狄奥多里克去世之后,东哥特贵族集团中传统派对狄奥多里克的女儿阿玛拉松塔倾向罗马化的行为十分不满,深感他们的族群屈从于外族的牢笼羁绊是一种深深的耻辱,最后竟把其杀害。

——摘编自马锋《东哥特王国的罗马化》,《世界历史》2020年第2期。

五胡主动汉化,并非忘记祖先和自我矮化,而是拥有超越部落政治建设超大规模政治体的雄心。

西晋十六国时期内迁的各民族中,匈奴族和羯族自认为是夏朝的后裔,鲜卑族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羌族自认为是虞舜的后裔。(在这次游牧民族冲击之下),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文明,或是免遭侵略(如印度南方和中国南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