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手册The"AgriculturalPestControlTechniquesHandbook"isacomprehensiveguidedesignedforfarmersandagriculturalprofessionals.Itprovidesdetailedinformationonvariouspestcontrolmethodsandtechniques,makingitanessentialresourceforthoseinvolvedincropprotection.Thehandbookisparticularlyusefulinagriculturalsettingswherepestsanddiseasescansignificantlyimpactcropyieldsandquality.Thismanualcoversawiderangeoftopics,includingidentificationofcommonpestsanddiseases,theirlifecycle,andeffectivecontrolstrategies.Itisapplicableinbothsmall-scaleandlarge-scalefarmingoperations,aswellasinresearchandextensionprograms.Byfollowingtheguidelinesoutlinedinthehandbook,farmerscanmakeinformeddecisionsonpestmanagement,therebyreducingcroplossesandensuringsustainableagriculturalpractices.Toeffectivelyutilizethe"AgriculturalPestControlTechniquesHandbook,"readersarerequiredtohaveabasicunderstandingofagriculturalpracticesandbewillingtolearnaboutnewpestcontrolmethods.Themanualencourageshands-onexperienceandcriticalthinking,enablinguserstoadapttherecommendedtechniquestotheirspecificfarmingconditions.Bydoingso,farmerscanoptimizetheirpestmanagementstrategiesandcontributetotheoverallhealthandproductivityoftheircrops.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手册详细内容如下:第一章病虫害防治基本知识1.1病虫害的种类与识别1.1.1病害种类与识别病害是指植物因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或不良环境条件引起的生长发育异常现象。根据病原体的不同,病害可分为以下几类:(1)真菌性病害:如黑斑病、霜霉病、白粉病等。真菌性病害通常表现为叶片、果实、茎秆上出现斑点、斑块、霉层等症状。(2)细菌性病害:如软腐病、溃疡病、青枯病等。细菌性病害的特点是病部组织软化、腐烂,有恶臭味。(3)病毒性病害:如花叶病、mosaic病等。病毒性病害的症状包括叶片失绿、花叶、植株矮化等。(4)线虫性病害:如根结线虫病、茎线虫病等。线虫性病害主要表现为植物生长不良、根系发育受阻等。1.1.2虫害种类与识别虫害是指植物受到昆虫等有害生物的取食、危害而引起的生长发育异常现象。根据害虫的类别,虫害可分为以下几类:(1)咀嚼式口器害虫:如鳞翅目害虫(蛾、蝶等)、鞘翅目害虫(甲虫等)。这类害虫取食植物叶片、果实、茎秆等部位。(2)刺吸式口器害虫:如同翅目害虫(蚜虫、飞虱等)、半翅目害虫(叶蝉、盲蝽等)。这类害虫以植物的汁液为食,导致植物生长不良。(3)锉吸式口器害虫:如缨翅目害虫(蓟马等)。这类害虫以植物的细胞液为食,危害植物的花、果实等部位。(4)蛀食性害虫:如鳞翅目幼虫、鞘翅目幼虫等。这类害虫在植物体内取食,导致植物内部组织受到破坏。1.2病虫害的发生规律1.2.1病害发生规律(1)病原体来源:病原体可以通过土壤、种子、植物残体、气流等途径传播。(2)环境条件: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对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和传播有重要影响。(3)寄主植物:植物的抗病性、感病性及生长发育状况等因素影响病害的发生和发展。1.2.2虫害发生规律(1)害虫来源:害虫可以通过迁移、繁殖、越冬等途径传播。(2)环境条件: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对害虫的生长、繁殖和活动有重要影响。(3)寄主植物:植物的抗虫性、感虫性及生长发育状况等因素影响虫害的发生和发展。(4)天敌因素: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对虫害的发生规律有一定影响。第二章农药使用技术2.1农药分类与选择农药的种类繁多,按照其主要成分和作用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害虫,如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等。(2)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病原真菌、细菌等,如苯并咪唑类、三唑类、铜制剂等。(3)除草剂:主要用于防治杂草,如有机磷类、脲类、苯氧羧酸类等。(4)植物生长调节剂:主要用于调节植物生长,如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等。(5)杀鼠剂:主要用于防治鼠害,如急性杀鼠剂、慢性杀鼠剂等。选择农药时,应根据防治对象、药剂特性、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具体原则如下:(1)针对性强:根据防治对象的种类、发生规律、危害程度等因素,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农药。(2)高效低毒: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以减少对环境和非靶生物的影响。(3)轮换用药:为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应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4)综合防治:结合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等其他防治方法,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2.2农药的安全使用与储存农药的安全使用与储存是保证农业生产安全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环节。(1)安全使用在使用农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遵循农药使用说明书,按照推荐剂量、用药次数和用药间隔进行施药。2)选择适宜的施药时期,如害虫发生高峰期、病害发生初期等。3)采用正确的施药方法,如喷雾、喷粉、泼浇等。4)注意个人防护,穿戴防护服、口罩、手套等,避免农药直接接触皮肤和呼吸道。5)遵守农药使用的法律法规,不得使用禁用农药。(2)储存农药储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干燥、通风、避光、隔热的环境,避免高温、潮湿、阳光直射等。2)农药应分类存放,不同种类的农药应分开堆放,避免混淆。3)农药包装应完好无损,标签清晰,便于识别。4)定期检查农药储存情况,发觉变质、失效、标签不清等问题,及时处理。2.3农药施用方法与技巧农药施用方法与技巧的正确运用,可以提高防治效果,降低农药使用量,减轻对环境的影响。(1)喷雾法喷雾法是将农药与水混合,通过喷雾器喷洒到作物上。施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喷雾器,保证喷雾均匀。2)调整喷雾压力,使雾滴大小适中,有利于农药在作物上均匀分布。3)喷雾时,遵循从下往上的原则,先喷叶背面,再喷叶正面。4)喷雾后及时清洗喷雾器,避免农药残留。(2)喷粉法喷粉法是将农药粉末直接喷洒到作物上。施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晴天、风力较小的时段进行喷粉。2)喷粉时要均匀,避免局部过量和遗漏。3)喷粉后及时清理喷粉设备。(3)泼浇法泼浇法是将农药与水混合后,均匀泼洒到作物根部。施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适宜的时机,如早晨或傍晚,避免阳光直射。2)泼浇时要均匀,保证作物根部充分接触农药。3)泼浇后及时补充水分,有利于农药在土壤中扩散。(4)拌种法拌种法是将农药与种子混合,防治作物苗期病虫害。施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和剂量,保证种子安全。2)拌种时要充分搅拌均匀,使每粒种子都能接触到农药。3)拌种后及时播种,避免农药失效。第三章生物防治技术3.1天敌昆虫的利用天敌昆虫是指能够对农业害虫进行自然控制的一类昆虫,它们通过捕食、寄生或竞争等手段,有效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利用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具有无污染、安全、可持续等优点,是当今农业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在天敌昆虫的利用中,首先要进行种类筛选,选择适合当地生态环境和防治对象的天敌昆虫。要掌握天敌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生长发育、繁殖、捕食行为等,以便合理释放和利用。还需关注以下几点:(1)保持生态环境的稳定,为天敌昆虫提供充足的食源和栖息地。(2)避免化学农药的滥用,以免对天敌昆虫造成伤害。(3)适时释放天敌昆虫,保证其在害虫发生初期即能有效控制害虫种群。(4)监测天敌昆虫的种群动态,及时调整防治策略。3.2生物农药的应用生物农药是指以生物源活性物质为主要成分的农药,包括微生物、植物源、动物源等。生物农药具有对人、畜、环境安全、选择性高等特点,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生物农药的应用策略如下:(1)选择合适的生物农药品种。根据防治对象、生态环境等因素,选择高效、安全的生物农药。(2)合理确定用药量。根据防治对象的发生程度、药剂特性等因素,科学确定用药量,保证防治效果。(3)选择适宜的施药方式。根据药剂特性、作物生长状况等因素,选择喷雾、喷粉、灌根等施药方式。(4)注意用药间隔。遵循农药使用规范,保证生物农药在作物上的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5)结合其他防治方法。生物农药与物理、化学、农业等措施相结合,形成综合防治体系。(6)监测防治效果。定期调查防治对象的发生情况,评估生物农药的防治效果,及时调整防治策略。通过以上措施,充分发挥生物农药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的作用,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绿色、安全的保障。第四章物理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是利用物理因素如光、热、机械等手段,对农业病虫害进行控制和防治的方法。本章主要介绍光学防治方法、热处理防治方法和机械防治方法。4.1光学防治方法光学防治方法是通过利用光源对农业病虫害进行诱集、驱避或杀灭的一种物理防治技术。具体方法如下:(1)诱杀害虫:利用害虫对特定波长的光源有较强的趋光性,通过设置诱虫灯、诱虫板等,将害虫诱集并杀灭。(2)驱避害虫:利用害虫对某些光源的厌恶反应,通过设置驱虫灯、驱虫带等,将害虫驱离农田。(3)防治植物病害:利用紫外线、红外线等光源对植物病原体进行杀灭,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4.2热处理防治方法热处理防治方法是通过利用高温或低温对农业病虫害进行控制和防治的技术。具体方法如下:(1)高温防治:利用高温对病虫害进行杀灭,如温室大棚内的热风消毒、土壤消毒等。(2)低温防治:利用低温抑制病虫害的生长和繁殖,如冷藏、冷库等。4.3机械防治方法机械防治方法是利用机械设备对农业病虫害进行控制和防治的技术。具体方法如下:(1)捕杀害虫:利用捕虫网、捕虫器等机械设备,对害虫进行捕捉和杀灭。(2)清除病残体:利用割草机、修剪机等机械设备,对病残植物进行清除,减少病原体的传播。(3)土壤处理:利用深翻、旋耕等机械设备,对土壤进行翻耕和松土,破坏病虫害的生活环境。(4)隔离防护:利用防护网、遮阳网等机械设备,对农田进行隔离防护,阻止病虫害的侵入和扩散。第五章化学防治技术5.1化学农药的选用化学农药的选用是化学防治中的关键环节,其选用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性强:根据防治对象的种类、发生规律、防治指标等因素,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化学农药,保证防治效果。(2)安全性高:选用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化学农药,保证农产品安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3)经济合理: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前提下,选用价格适中、性价比高的化学农药。(4)交替使用:为防止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应合理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化学农药。5.2化学防治方法与策略5.2.1常规喷雾法常规喷雾法是将化学农药稀释后,通过喷雾器喷洒到防治对象上的一种方法。此方法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喷雾器,保证雾滴细小、均匀。(2)掌握喷雾时机,一般在病虫害发生初期或防治指标达到时进行。(3)合理控制喷雾量,避免过量或不足。5.2.2气雾法气雾法是利用气雾机将化学农药雾化为微小的雾滴,通过空气传播到防治对象上的一种方法。此方法具有快速、高效、省药等优点,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气雾机,保证雾滴细小、均匀。(2)掌握气雾时机,一般在病虫害发生初期或防治指标达到时进行。(3)合理控制气雾量,避免过量或不足。5.2.3土壤处理法土壤处理法是将化学农药施用到土壤中,通过土壤微生物分解、植物吸收等方式,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此方法具有长效、环保等优点,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土壤处理剂,保证防治效果。(2)掌握土壤处理时机,一般在作物播种前或生长初期进行。(3)合理控制土壤处理剂量,避免过量或不足。5.2.4灌溉法灌溉法是将化学农药与灌溉水混合,通过灌溉系统施用到作物上的一种方法。此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省时省力等优点,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化学农药,保证防治效果。(2)掌握灌溉时机,一般在病虫害发生初期或防治指标达到时进行。(3)合理控制灌溉水量,避免过量或不足。5.2.5飞防技术飞防技术是利用无人机、直升机等飞行器将化学农药喷洒到防治对象上的一种方法。此方法具有高效、快速、灵活等优点,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飞行器,保证喷洒均匀、高效。(2)掌握飞防时机,一般在病虫害发生初期或防治指标达到时进行。(3)合理控制飞行高度和速度,避免过量或不足。5.2.6防治策略化学防治策略应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防治指标、生态环境等因素制定,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在病虫害发生前,采取农业、生物、物理等方法进行预防;在病虫害发生时,根据防治指标,采取化学防治。(2)合理轮作,调整作物布局:通过轮作、间作等方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3)保护利用天敌:保护和利用天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4)加强监测,及时防治:加强病虫害监测,及时发觉、及时防治。(5)交替使用化学农药:为防止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应合理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化学农药。第六章综合防治技术6.1农业防治措施农业防治措施是综合防治技术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6.1.1土壤管理土壤管理是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轮作、深翻、平整土地、清除杂草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6.1.2种子处理种子处理是预防植物病虫害的关键环节。在播种前,应选用无病虫害的种子,并进行消毒处理,如浸种、拌种等,以减少病原菌和害虫的传播。6.1.3水肥管理合理的水肥管理有助于提高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应按照植物需水规律进行灌溉,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同时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植物生长势。6.1.4修剪与清理及时修剪病弱枝、枯枝,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病原菌和害虫的繁殖场所。6.2草本植物防治方法草本植物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下为几种常用的草本植物防治方法:6.2.1草本植物覆盖在作物行间种植草本植物,如草木犀、苜蓿等,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降低病虫害的发生。6.2.2草本植物提取液将具有抗菌、驱虫作用的草本植物(如艾叶、薄荷等)提取液喷洒于作物表面,可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6.2.3草本植物诱集利用某些草本植物对害虫具有诱集作用的特点,将其种植在田间,以吸引害虫,便于集中防治。6.3轮作与间作防治方法轮作与间作是调整作物种植结构,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有效措施。6.3.1轮作轮作是指按照一定的顺序,在同一土地上交替种植不同类型的作物。通过轮作,可以切断病虫害的传播途径,降低病原菌和害虫的存活率。6.3.2间作间作是指在同一土地上,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合理搭配间作作物,可以增强作物间的互补作用,提高抗病虫害能力。例如,将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间作,可以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第七章病害防治技术7.1植物病原菌的识别与防治7.1.1植物病原菌识别植物病原菌是引起植物病害的主要生物因素,其识别对于病害的防治。植物病原菌主要包括真菌、细菌、放线菌和原生动物等。以下为几种常见的植物病原菌识别方法:(1)病害症状观察:观察植物病害的症状,如叶斑、叶枯、萎蔫、腐烂等,初步判断病原菌类型。(2)显微镜检查:采用光学显微镜对疑似病原菌进行观察,观察其形态特征,如菌丝、孢子等。(3)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DNA测序等,对病原菌进行精确鉴定。7.1.2植物病原菌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采取合理的农业措施,降低病原菌的侵染和传播风险,如轮作、清除病残体、调整种植密度等。(2)化学防治:使用化学农药对病原菌进行防治,如杀菌剂、抗生素等。在使用化学农药时,应遵循安全、高效、环保的原则。(3)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农药、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对病原菌进行防治,如抗真菌细菌、拮抗菌等。(4)物理防治:利用高温、低温、紫外线等物理方法,对病原菌进行灭活或抑制。7.2植物病毒病的防治7.2.1植物病毒病识别植物病毒病是由植物病毒引起的病害,具有传播速度快、危害范围广的特点。以下为几种常见的植物病毒病识别方法:(1)病害症状观察:观察植物出现的症状,如叶片畸形、花器变形、果实发育异常等。(2)显微镜检查:采用电子显微镜对病毒粒子进行观察,初步判断病毒种类。(3)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RTPCR、血清学检测等,对病毒进行精确鉴定。7.2.2植物病毒病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采取合理的农业措施,降低病毒侵染和传播风险,如选用抗病品种、清除病残体、减少传毒媒介等。(2)生物防治:利用植物病毒疫苗、抗病毒蛋白等生物资源,对植物病毒病进行防治。(3)化学防治:使用化学农药对植物病毒病进行防治,如抗病毒剂、抗生素等。在使用化学农药时,应遵循安全、高效、环保的原则。(4)物理防治:利用高温、低温、紫外线等物理方法,对植物病毒进行灭活或抑制。(5)综合防治:结合多种防治方法,对植物病毒病进行综合防治,以达到最佳防治效果。第八章虫害防治技术8.1常见害虫的识别与防治8.1.1农业害虫概述农业害虫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造成危害的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它们通过取食作物的叶、茎、果实等部位,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导致产量降低和品质恶化。为了有效防治农业害虫,首先需要了解其种类、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8.1.2常见害虫识别(1)螟虫:螟虫是危害粮食作物的主要害虫,如玉米螟、稻螟等。它们体型较小,体色通常为绿色或淡褐色,头部有触角,腹部末端有丝状物。(2)蚜虫:蚜虫体型微小,体色多样,通常为绿色、黑色或黄色。它们以刺吸式口器吸取植物汁液,导致叶片卷曲、生长受阻。(3)红蜘蛛:红蜘蛛体型微小,体色为红色或橙红色。它们在叶片背面吸取汁液,使叶片出现白斑,严重时导致叶片干枯脱落。(4)斜纹夜蛾:斜纹夜蛾体型较大,体色为灰褐色,翅膀上有明显的斜纹。它们以取食叶片为主,严重时会导致作物减产。(5)菜青虫:菜青虫体型较大,体色为绿色,头部有黑色斑点。它们以取食蔬菜叶片为主,造成叶片缺刻、孔洞。8.1.3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通过调整作物布局、轮作、间作等农业措施,减少害虫的发生和危害。(2)物理防治:利用灯光、色彩、气味等物理因素诱杀害虫,如设置诱虫灯、粘虫板等。(3)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等生物因素控制害虫,如释放天敌昆虫、施用生物农药等。(4)化学防治:在必要时,合理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要注意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严格遵守使用说明。8.2虫害监测与预警8.2.1监测方法(1)目测法:通过人工调查,观察作物田间的害虫种类、数量和危害程度。(2)诱捕法:利用诱虫灯、粘虫板等诱杀害虫,收集诱杀害虫的数据进行分析。(3)自动监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无人机、遥感技术等,对害虫发生情况进行实时监测。8.2.2预警系统(1)数据收集:收集害虫发生、危害程度、气象条件等数据。(2)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害虫发生的规律。(3)预警发布: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及时发布害虫发生预警信息,指导农民采取防治措施。(4)防治效果评价:对防治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为下一步防治工作提供依据。第九章土壤病虫害防治技术9.1土壤病原菌的防治9.1.1土壤病原菌的检测与识别土壤病原菌的防治首先需要对病原菌进行准确的检测与识别。这包括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血清学方法以及传统培养法等手段,对土壤中的病原菌进行鉴定,明确其种类和危害程度。9.1.2土壤消毒处理针对已检测出的土壤病原菌,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土壤消毒处理:(1)物理方法:利用高温、紫外线等方法对土壤进行消毒,杀灭病原菌。(2)化学方法:使用农药、生物农药等化学药剂对土壤进行消毒,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3)生物方法:利用拮抗微生物、植物提取物等生物制剂对土壤进行生物防治。9.1.3轮作与间作合理安排作物种植顺序,实行轮作与间作,降低土壤病原菌的累积。轮作可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存活率,间作可增加作物多样性,降低病原菌的传播风险。9.1.4土壤改良与修复对土壤进行改良与修复,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措施包括施用有机肥料、调整土壤pH值、改善土壤结构等。9.2土壤害虫的防治9.2.1土壤害虫的检测与识别对土壤害虫进行准确的检测与识别,明确其种类、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方法等。9.2.2物理防治采用以下物理方法对土壤害虫进行防治:(1)土壤翻耕:通过翻耕土壤,破坏害虫的生存环境,降低害虫密度。(2)设置障碍物:利用物理障碍物,如防虫网、地膜等,阻止害虫侵入农田。(3)捕杀害虫:利用诱虫灯、粘虫板等设备,诱杀害虫。9.2.3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创新创业(四)》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2030年中国IC卡行业运行态势及发展规划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ABS行业市场规模分析及投资建议研究报告
-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洪祥镇重点名校2023-2024学年中考试题猜想数学试卷含解析
- 2025新员工入职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加答案解析
- 2024-2025车间安全培训考试试题7A
- 2025年公司厂级员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 完整
- 2025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考试试题答案研优卷
- 2024-2025员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答案基础题
- 2024-2025企业员工岗前安全培训考试试题附参考答案(B卷)
- 【MOOC期末】《介入放射学》(东南大学)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DB50T 771-2017 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范
- 团结协作青春展新姿
- 防灾减灾培训(安全行业讲座培训课件)
- 2024年《BIM技术介绍》课件
- 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有效运用研究(开题报告)
- 花键计算公式DIN5480
- 《荷塘月色》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软著著作权单位与个人合作开发协议书(2篇)
- 2024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英语试卷(含答案解析)
- 下学期八年级期中考试家长会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