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环境与安全管理作业指导书TOC\o"1-2"\h\u10103第一章企业环境与安全管理概述 312931.1环境与安全管理定义 3279131.1.1环境管理定义 3243321.1.2安全管理定义 3180601.1.3管理体系要求 3258931.1.4法规要求 48448第二章环境管理 486231.1.5环境因素识别 4208131.1企业应建立环境因素识别程序,明确识别范围,包括生产过程、产品生命周期、服务过程、办公活动等环节。 45391.2识别环境因素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内容: 4293541.2.1环境因素评价 446752.1企业应建立环境因素评价程序,对识别出的环境因素进行评价,确定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4125682.2环境因素评价应考虑以下因素: 5100912.2.1环境目标 5104753.1企业应制定环境目标,明确企业环境管理的总体方向,包括以下内容: 582413.1.1环境指标 529403.2企业应制定环境指标,对环境目标进行细化,保证环境目标的实现。环境指标包括以下内容: 5186763.2.1环境监测 5313454.1企业应建立环境监测制度,对生产过程、排放污染物等进行定期监测,保证排放污染物符合国家和地方环保标准。 5124134.2环境监测内容包括: 5220814.2.1环境改善 6222574.3企业应针对环境监测发觉的问题,制定环境改善措施,包括以下内容: 625053第三章安全管理 6126294.3.1目的 6278164.3.2范围 636264.3.3安全风险识别 6320354.3.4安全风险评价 630504.3.5安全风险控制 625474.3.6目的 762524.3.7范围 7317954.3.8安全生产责任 7267504.3.9安全生产责任考核 7197524.3.10目的 744064.3.11范围 7253054.3.12安全教育与培训内容 7309104.3.13安全教育与培训方式 8107714.3.14安全教育与培训要求 817077第四章职业健康 886734.3.15目的 8154434.3.16范围 8275304.3.17内容 8120184.3.18目的 9193284.3.19范围 9296204.3.20内容 9109974.3.21目的 9146674.3.22范围 9263514.3.23内容 1013630第五章处理与应急预案 10248454.3.24分类 1010564.3.25报告 10100734.3.26调查 11226624.3.27处理 11296674.3.28应急预案制定 11222224.3.29应急预案演练 122551第六章环保设施与设备管理 12112464.3.30设计原则 12261484.3.31设计内容 1281614.3.32管理措施 1380584.3.33维护保养原则 13103584.3.34维护保养内容 1329724.3.35管理措施 13265014.3.36设备更新原则 1311934.3.37设备更新内容 1361014.3.38技术改造措施 1426362第七章安全生产标准化 14179824.3.39目的与意义 14200434.3.40建设内容 14247774.3.41建设步骤 1553314.3.42评审目的 15132734.3.43评审内容 15277194.3.44评审步骤 15280754.3.45改进原则 16266014.3.46改进内容 16170594.3.47改进措施 1618442第八章环境与安全文化建设 17249024.3.48安全文化理念的确立 1768284.3.49安全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1768724.3.50培训内容 1787454.3.51培训方式 1735614.3.52安全文化活动 18148494.3.53安全宣传 1819038第九章环境与安全监督管理 18295114.3.54监管体系概述 18252754.3.55组织架构 18115874.3.56制度措施 18155394.3.57管理流程 19215624.3.58监督检查 19172314.3.59考核 19326474.3.60改进措施 19284534.3.61持续改进 1912649第十章法律法规与合规管理 19321204.3.62法律法规概述 19200054.3.63环境与安全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20136334.3.64企业环境与安全法律法规的遵循 20198324.3.65合规性评价 20208314.3.66风险控制 201164.3.67合规管理措施 2185894.3.68合规管理实施 21第一章企业环境与安全管理概述1.1环境与安全管理定义1.1.1环境管理定义环境管理是指企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对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产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因素进行有效识别、评价、控制与监测的过程。环境管理旨在降低企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1.1.2安全管理定义安全管理是指企业为实现生产安全,预防发生,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对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产生安全风险的因素进行有效识别、评价、控制与监测的过程。安全管理旨在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降低发生率,保证企业安全稳定运行。第二节管理体系与法规要求1.1.3管理体系要求(1)企业应建立健全环境与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与权限,保证体系有效运行。(2)企业应制定环境与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各项管理要求,保证制度得到有效执行。(3)企业应开展环境与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使其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4)企业应定期对环境与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评估和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生产经营环境和法规要求。1.1.4法规要求(1)企业应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保证企业生产活动符合法规要求。(2)企业应关注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与安全的政策动态,及时调整企业环境与安全管理工作。(3)企业应按照法规要求,定期向有关部门报送环境与安全相关信息,接受部门的监管与检查。(4)企业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公益活动,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第二章环境管理第一节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1.1.5环境因素识别1.1企业应建立环境因素识别程序,明确识别范围,包括生产过程、产品生命周期、服务过程、办公活动等环节。1.2识别环境因素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内容:(1)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及废弃物产生情况;(2)生产过程中的排放污染物;(3)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环境影响;(4)产品废弃后的处理、处置方式;(5)其他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因素。1.2.1环境因素评价2.1企业应建立环境因素评价程序,对识别出的环境因素进行评价,确定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2.2环境因素评价应考虑以下因素:(1)环境因素的排放浓度、排放量、排放频率;(2)环境因素对周边环境、人体健康的影响;(3)环境因素的合规性;(4)环境因素的可控性。第二节环境目标与指标2.2.1环境目标3.1企业应制定环境目标,明确企业环境管理的总体方向,包括以下内容:(1)降低能源消耗;(2)减少污染物排放;(3)提高资源利用效率;(4)保护生态环境;(5)提高环保意识。3.1.1环境指标3.2企业应制定环境指标,对环境目标进行细化,保证环境目标的实现。环境指标包括以下内容:(1)能源消耗指标:包括用电、用水、用气等;(2)污染物排放指标:包括废气、废水、固废等;(3)资源利用效率指标:包括原材料利用率、废弃物回收率等;(4)环保投资指标:包括环保设施投资、环保技术研发投入等;(5)环保培训指标:包括员工环保知识培训覆盖率、环保培训效果评估等。第三节环境监测与改善3.2.1环境监测4.1企业应建立环境监测制度,对生产过程、排放污染物等进行定期监测,保证排放污染物符合国家和地方环保标准。4.2环境监测内容包括:(1)排放污染物的浓度、排放量;(2)环境质量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3)环保设施运行状况;(4)环保法律法规遵守情况。4.2.1环境改善4.3企业应针对环境监测发觉的问题,制定环境改善措施,包括以下内容:(1)优化生产工艺,降低污染物排放;(2)加强环保设施运行维护,保证设施正常运行;(3)开展环保技术研发,推广绿色生产技术;(4)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环保意识;(5)加强与社区、供应商等合作,共同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第三章安全管理第一节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价4.3.1目的本节旨在明确企业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价的方法和流程,以保证企业能够及时发觉和防范潜在的安全风险,降低发生的可能性。4.3.2范围本节适用于企业内部所有可能导致安全风险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4.3.3安全风险识别(1)依据企业生产流程、设备设施、作业环境等因素,采用现场巡查、安全检查表、作业指导书等方式进行安全风险识别。(2)对识别出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包括但不限于:机械伤害、火灾、爆炸、中毒、触电等。(3)建立安全风险清单,明确各风险点的性质、可能产生的危害及影响范围。4.3.4安全风险评价(1)采用定性、定量或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对安全风险进行评价。(2)评价安全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确定风险等级。(3)根据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和管理措施。4.3.5安全风险控制(1)对识别和评价出的安全风险,采取工程技术、管理措施、教育培训等手段进行控制。(2)定期对安全风险控制措施进行评估,保证其有效性。第二节安全生产责任制4.3.6目的本节旨在明确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安全职责,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4.3.7范围本节适用于企业内部所有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4.3.8安全生产责任(1)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实际控制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企业安全生产全面负责。(2)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并监督实施。(3)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保证本部门(车间、班组)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4)从业人员应严格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积极参与安全生产活动,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负责。4.3.9安全生产责任考核(1)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制度,定期对各级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进行考核。(2)考核结果作为管理人员选拔任用、从业人员职称评定、薪酬待遇等方面的重要依据。第三节安全教育与培训4.3.10目的本节旨在明确企业安全教育与培训的内容、方式和要求,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保障企业安全生产。4.3.11范围本节适用于企业内部所有从业人员。4.3.12安全教育与培训内容(1)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及标准。(2)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3)安全风险识别与控制知识。(4)案例分析及处理程序。(5)职业健康知识及个人防护措施。4.3.13安全教育与培训方式(1)集中培训:定期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2)在职培训:结合实际工作,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技能培训。(3)现场教学:以实际生产现场为例,进行安全风险识别与控制培训。4.3.14安全教育与培训要求(1)企业应制定年度安全教育与培训计划,保证从业人员接受相应的安全教育与培训。(2)安全教育与培训应结合企业实际,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3)从业人员应积极参加安全教育与培训,提高自身安全意识和技能。(4)企业应定期对安全教育与培训效果进行评估,持续改进培训内容和方式。第四章职业健康第一节职业病危害防治4.3.15目的为了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保障员工身心健康,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公司规章制度,制定本节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4.3.16范围本节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可能导致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环节。4.3.17内容(1)加强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和评估,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岗位进行定期监测,保证作业环境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2)对新入职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了解其健康状况,发觉患有职业禁忌症的员工,应及时调整工作岗位。(3)对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员工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发觉疑似职业病症状的员工,应立即暂停其从事有害作业,并及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检查。(4)对确诊患有职业病的员工,公司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医疗救治、康复和赔偿。(5)加强员工职业卫生培训,提高员工自我防护意识,保证员工掌握职业病防护知识和技能。(6)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保证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第二节职业健康监测4.3.18目的为了及时掌握员工健康状况,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公司规章制度,制定本节职业健康监测措施。4.3.19范围本节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员工的职业健康监测。4.3.20内容(1)建立员工健康档案,记录员工入职、定期健康检查及职业病检查等健康状况。(2)对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员工进行定期监测,发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处理。(3)对新入职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了解其健康状况,对不符合健康要求的员工进行及时调整。(4)对患有职业病的员工进行重点监测,保证其得到及时治疗,防止病情恶化。(5)对员工进行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员工健康意识,积极参与职业健康监测。第三节职业健康促进4.3.21目的本节主要旨在促进员工职业健康,提高员工对职业病的认识,以便员工在职业病的及时预防和控制。4.3.22范围本节适用于公司内部员工职业健康监测。4.3.23内容(1)对员工进行职业健康宣传,使员工充分认识到职业病的危害,提高员工对职业病的重视。(2)鼓励员工参与职业健康促进活动,通过活动了解员工职业病状况,提高员工对职业病的认识。(3)对患有职业病的员工进行重点关注,制定针对性职业健康促进方案,保证员工得到及时治疗和康复。(4)定期组织员工进行职业健康培训,提高员工对职业病的防范意识和能力。(5)加强与医疗机构合作,对患有职业病的员工提供及时救治,保证员工职业健康。通过以上措施,公司致力于为员工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职业环境,保障员工身心健康,共同打造美好企业。第五章处理与应急预案第一节分类与报告4.3.24分类分为以下几类:(1)安全生产:指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因操作不当、设备故障等原因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者环境污染等事件。(2)职业病:指因职业危害因素导致的劳动者身体健康损害事件。(3)环境污染:指因生产、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排放或者突发事件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事件。(4)其他:指除上述三类之外的其他。4.3.25报告(1)发生后,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向企业安全管理部门报告,安全管理部门应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向企业负责人报告。(2)企业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救援,并及时向当地有关部门报告。(3)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2)的性质、类别、规模;(3)造成的伤亡、损失情况;(4)原因初步分析;(5)已采取的应急措施。第二节调查与处理4.3.26调查(1)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应组织调查组,对进行调查。(2)调查组应按照以下程序开展工作:(1)现场勘查:调查组应在发生后24小时内完成现场勘查,收集相关证据;(2)询问笔录:调查组应对当事人、见证人等进行询问,制作询问笔录;(3)技术鉴定:调查组应对原因进行技术鉴定,必要时委托专业机构进行鉴定;(4)分析原因:调查组应分析原因,提出防范措施;(5)撰写调查报告:调查组应撰写调查报告,提交企业负责人审批。4.3.27处理(1)企业负责人应根据调查报告,对责任人进行相应处理。(2)处理措施包括:(1)对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经济处罚;(2)对单位进行通报批评、考核扣分;(3)对单位及责任人进行约谈、警示教育;(4)对单位进行安全整顿,保证安全生产。第三节应急预案制定与演练4.3.28应急预案制定(1)企业应制定prehensive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体系、应急资源、应急响应流程等内容。(2)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企业基本情况及风险评估;(2)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3)应急资源配备及调度;(4)应急响应流程及措施;(5)应急预案的启动、终止条件。4.3.29应急预案演练(1)企业应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2)演练内容应包括:(1)应急响应流程;(2)应急资源调度;(3)应急处理措施;(4)应急协调与沟通。(3)演练结束后,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应撰写演练总结报告,对演练中发觉的问题进行整改,不断完善应急预案。第六章环保设施与设备管理第一节环保设施设计与管理4.3.30设计原则(1)环保设施设计应遵循国家及地方环保法规、政策和标准,保证设施正常运行,满足环保要求。(2)设计应充分考虑企业生产工艺、设备功能及环保要求,保证设施与生产过程相匹配。(3)设计应注重技术创新,采用先进、成熟、可靠的环保技术,提高设施运行效率。(4)设计应考虑设施的安全、稳定、经济、实用,降低运行成本。4.3.31设计内容(1)根据企业生产工艺及环保要求,确定环保设施的种类、规模、布局和参数。(2)确定环保设施的工艺流程、设备选型、构筑物设计、电气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等。(3)编制环保设施的设计方案,包括设计图纸、技术说明书、设备清单等。(4)对设计方案进行评审,保证设施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4.3.32管理措施(1)建立环保设施管理制度,明确设施运行、维护、检修、更新等环节的管理职责。(2)定期对环保设施进行功能评估,发觉问题及时整改。(3)加强环保设施运行监测,保证设施稳定运行,达标排放。(4)定期组织环保设施培训,提高员工操作技能和环保意识。第二节环保设备维护与保养4.3.33维护保养原则(1)设备维护保养应遵循“预防为主、维修为辅”的原则,保证设备正常运行。(2)维护保养工作应定期进行,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清洁、润滑、紧固等。(3)发觉设备故障应及时排除,防止发生。4.3.34维护保养内容(1)定期检查设备运行状况,发觉问题及时处理。(2)按照设备使用说明书,定期对设备进行清洁、润滑、紧固等。(3)定期检查设备的安全防护设施,保证安全可靠。(4)对设备进行定期维修,更换磨损、损坏的零部件。4.3.35管理措施(1)制定设备维护保养制度,明确维护保养职责、周期和标准。(2)建立设备维护保养档案,记录设备维护保养情况。(3)加强设备维护保养培训,提高员工维护保养技能。(4)对设备维护保养工作进行考核,保证工作质量。第三节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4.3.36设备更新原则(1)设备更新应遵循“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原则。(2)更新设备应结合企业生产需求、市场状况、技术发展趋势等因素进行。(3)更新设备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设备利用效率。4.3.37设备更新内容(1)根据企业生产需求,选择合适的新型设备替代老旧设备。(2)对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提高设备功能和运行效率。(3)引进先进技术,优化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4.3.38技术改造措施(1)制定技术改造计划,明确改造项目、内容、目标和进度。(2)对技术改造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保证改造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3)加强技术改造过程管理,保证改造质量。(4)对技术改造效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为今后改造提供借鉴。第七章安全生产标准化第一节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4.3.39目的与意义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旨在规范企业安全管理行为,提高安全生产水平,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4.3.40建设内容(1)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企业各级领导和员工的安全生产职责,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2)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实际需要,制定完善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保证安全生产各项要求得到有效执行。(3)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与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保证员工具备岗位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4)安全生产投入加大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安全生产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5)安全生产设施与设备保证企业生产设施和设备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安全生产要求,定期进行检测、维修和保养。(6)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开展安全生产风险识别、评估和管控,制定针对性的安全生产措施。(7)应急管理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证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4.3.41建设步骤(1)制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方案明确建设目标、任务、责任、进度等。(2)组织实施按照方案要求,有序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3)监督检查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过程进行监督检查,保证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第二节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4.3.42评审目的通过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情况的评审,评估企业安全生产水平,促进企业不断改进和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4.3.43评审内容(1)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2)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制定与执行情况(3)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情况(4)安全生产投入情况(5)安全生产设施与设备情况(6)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情况(7)应急管理情况4.3.44评审步骤(1)自评企业按照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要求,进行自评。(2)内部评审企业内部组织评审组,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情况进行评审。(3)外部评审邀请第三方评审机构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情况进行评审。(4)评审结果反馈将评审结果反馈给企业,帮助企业找出不足之处,指导企业进行整改。第三节安全生产标准化持续改进4.3.45改进原则(1)遵循PDCA循环原则,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2)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安全生产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改进。(3)注重实效,保证改进措施能够真正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4.3.46改进内容(1)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调整和优化安全生产责任体系。(2)优化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根据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实际需求,不断修订和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3)提高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质量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4)增加安全生产投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合理增加安全生产投入,提高安全生产水平。(5)加强安全生产设施与设备管理定期对生产设施和设备进行检测、维修和保养,保证其安全可靠。(6)深化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持续开展风险识别、评估和管控,降低安全生产风险。(7)优化应急管理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4.3.47改进措施(1)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改进机制设立专门的安全生产标准化改进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改进工作。(2)制定改进计划根据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改进计划。(3)落实改进措施将改进计划分解为具体任务,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间,保证改进措施得到有效落实。(4)持续跟踪与评价对改进过程进行持续跟踪,定期评价改进效果,及时调整改进策略。第八章环境与安全文化建设第一节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环境与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营造全员参与的安全氛围,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形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4.3.48安全文化理念的确立企业应确立以“安全第一”为核心的安全文化理念,将其贯穿于企业的各项工作中,使全体员工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4.3.49安全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1)制定安全规章制度,规范员工行为。(2)开展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技能。(3)设立安全奖励机制,激发员工安全积极性。(4)加强安全宣传,营造安全氛围。(5)开展安全文化活动,提高员工安全意识。第二节环境与安全教育培训环境与安全教育培训是企业提高员工安全素质、预防安全的重要手段。4.3.50培训内容(1)安全法律法规及标准。(2)企业安全规章制度。(3)安全技术知识。(4)安全操作技能。(5)应急处理能力。4.3.51培训方式(1)理论培训:通过授课、讲座等形式,使员工掌握安全知识。(2)实践培训:通过模拟演练、实际操作等形式,提高员工安全技能。(3)网络培训: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在线学习,方便员工随时学习。(4)交流互动:组织员工开展安全经验交流,取长补短。第三节安全文化活动与宣传安全文化活动与宣传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旨在提高员工安全意识,营造安全氛围。4.3.52安全文化活动(1)安全知识竞赛:激发员工学习安全知识的兴趣,提高安全意识。(2)安全演讲比赛:让员工表达对安全的认识,传递安全理念。(3)安全文艺演出:通过文艺形式,宣传安全知识。(4)安全志愿者活动:组织员工参与安全检查,提高安全素质。4.3.53安全宣传(1)制作安全宣传海报、展板,展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成果。(2)利用企业内部媒体,如报纸、杂志、网站等,宣传安全知识。(3)开展安全知识讲座,邀请专家为企业员工讲解安全知识。(4)利用社交媒体,如微博、等,传播安全信息。通过以上措施,企业可以不断提升安全文化建设水平,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九章环境与安全监督管理第一节环境与安全监管体系4.3.54监管体系概述企业环境与安全监管体系旨在通过建立健全的组织架构、完善的制度措施以及高效的管理流程,保证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遵循环境保护与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实现可持续发展。4.3.55组织架构(1)设立环境与安全监管领导小组,由企业高层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2)成立环境与安全监管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开展。4.3.56制度措施(1)制定企业环境与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工作流程和奖惩措施。(2)制定环境与安全应急预案,保证突发事件应对及时、有效。4.3.57管理流程(1)对企业内部环境与安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制定防范措施。(2)开展环境与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与技能。(3)对企业环境与安全工作进行定期检查、评估,发觉问题及时整改。第二节监督检查与考核4.3.58监督检查(1)环境与安全监管办公室对企业环境与安全工作进行日常监督检查。(2)定期组织专业机构对企业环境与安全状况进行评估。(3)对发觉的问题,及时发出整改通知,跟踪整改情况。4.3.59考核(1)设立环境与安全考核指标,对各部门环境与安全工作进行量化评估。(2)按季度、年度对环境与安全工作进行考核,对表现优秀的部门给予奖励。(3)对考核不合格的部门,采取约谈、通报批评等措施,督促其整改。第三节环境与安全监管改进4.3.60改进措施(1)分析环境与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方案。(2)建立环境与安全监管信息化平台,提高监管效率。(3)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协作,共同推进环境与安全监管工作。4.3.61持续改进(1)定期对环境与安全监管体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疆理工学院《书法创作训练》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市级名校2025年高中第一次统考数学试题含解析
- 2025-2030年中国DC电子负载器行业投资价值分析及市场规模预测研究报告
- 新疆政法学院《地图制图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星海音乐学院《技巧翻腾》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至2031年中国竹炭工艺品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达标名校2024届中考数学仿真试卷含解析
- 2024-2025车间职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带答案(精练)
- 2024-2025安全标准化安全培训考试试题答案4A
- 2025厂里安全培训考试试题附完整答案(全优)
- 2024-2030年中国军用掩蔽系统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2024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小中考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
- 百融云创风险决策引擎V5产品操作手册
- 顺丰控股成本控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 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九年级中考二模数学试题 (原卷版+解析版)
- 医疗质量信息数据内部验证制度
- 南宁市永安村发展规划方案
- 国测省测四年级劳动质量检测试卷
- 再回首合唱简谱
- 匠作匠场手风滇南“一颗印”民居大木匠作调查研究
- 2024年中国人保财险全系统广西分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