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山东省济宁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山东省济宁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山东省济宁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山东省济宁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济宁一中2023级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材料一:传统的儒家教育明确地把“乐”作为“六艺”教育的一部分,使人们在“乐”的熏陶和洗礼中不断巩固其主流和统一的价值观、礼仪习俗、行为规范等社会文化体系。始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了周代大约五百年间的各种社会生活场景。孔子称之“《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说明了《诗经》在孔子时期的儒家正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核心作用。《诗经》通过诗、乐结合的方式,打开了人类听觉的审美之门。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诗经》应该是当时的歌词集而已,由于当时的记谱问题和传承断代,古代诗歌的音乐表演形式并没有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使得今人所见之《诗经》其实只是这部诗歌总集的文字部分。这一说法,我们也可以从《诗经》的写作手法上得到验证。赋、比、兴是《诗经》的三大基本写作手法。赋,即平铺直叙,我们在古文中常见的就是直接叙事。比,即比方,有时拟人,有时拟物,有时拟事;有的明喻,有的暗喻,这种写作手法增加了古诗文中所描写对象的神秘感和抽象性,也给读者带来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兴则在古文中起到调节韵律,营造一种上下文层层递进的氛围感的作用。加之《诗经》在语言上多用四言句和语气助词,使今人在朗诵时,更有歌唱的韵味。另一方面,《尚书·舜典》中记载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也证明了中国古代的诗词都是可以歌唱或吟唱的;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诗乐思想上的“诗乐相达”和“诗乐异理同功”的学术观点也印证了《诗经》是具有歌唱属性的乐诗;明代音乐家朱载堉在《乐律全书》中明确记录了关于《诗经》各个不同部分的调式调性。诗歌通过诗、乐结合的方式,达到语言文学和音乐的融合艺术高度,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教化人心的同时,提升了华夏民族的整体审美素养。其次,在关于中国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中,叶嘉莹要求她的学生都要掌握诗词的吟诵技巧规律,其中蕴含中华民族传统音律的声调特点,这一点,在叶嘉莹的学术讲学中也被提及。再次,通过对燕南芝庵《唱论》的研究发现,古代的声乐创作与诗词歌赋的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歌唱时“声有四节”和诗词写作的韵律相似;“歌之格调:抑扬顿挫、顶叠垛换”等的要求,在诗歌的韵律中也同样存在。由此证明,古时的《诗经》文化与音乐密不可分,大量史载也表明《诗经》本就是以唱诵的形式,让人们记住世间的处世哲学和万物的规律法则。(摘编自龙秒《〈诗经〉中美育元素在声乐作品中的当代叙事》)材料二: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在进行诗歌创作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诗歌韵律的使用。《诗经》在其韵律的把握方面非常自由和灵活,因此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没有固定的章法可以遵循,其实不然。在《诗经》中,随处可以看到实词用韵的情况,这种实词用韵的方式多建构在句尾。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在其著作《日知录》中,将《诗经》中的用韵分为三种情况讨论,第一种是比较常用的用韵方式,即在诗歌的第一、第二、第四句中运用韵律。比如《诗经》中为众人所熟知的《关雎》就是采用这样的一种用韵形式,所谓“鸠、洲、逑”,这也是著名学者王力所说的首句押韵。此外一种情况的用韵是指隔一句押一个韵的方式,比如《诗经》中的《卷耳》就是采用这样的用韵方式,第二句末尾字“筐”和第四句末尾字“行”属于一个相同的声部。最后一种情况的用韵是指诗歌自始至终一直在用韵,从诗歌的第一句到诗歌的最末句都运用了押韵的方式,这样的用韵方式使得诗歌格式公正,句与句之间对称。《诗经》利用韵律,形成了一种对称之美。在《诗经》的“颂”这一部分也多采用虚词用韵的方式,比如其中的《敬之》。首四句采用的是虚词押韵的写法。在诗歌中用韵,可以协调曲调之间的关系,而且用韵的诗歌更能辅之以乐器进行演奏。《诗经》中的虚词用韵,可以和谐诗歌的声韵。在《诗经》之后的一些民间歌谣,也多采用这一原则进行用韵,比如抗战时期的河北民歌《小白菜》就采用了虚词用韵的方式,使得歌曲节奏更舒缓,音乐性更强。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对《诗经》中为什么采用虚词用韵的方式的白话文解释是,深刻隽永,说话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其声音绕梁,而三日不绝。由此可见,在诗歌中采用虚词用韵的方式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情感感染力,使得诗歌更加悠扬绵长,达到琴瑟和谐的效果。学者顾炎武对《诗经》的转韵做了详细的介绍。其指出在转韵方面,《诗经》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也传达了不同的韵律美感。首先《诗经》中的转韵具有各自为韵的形式美感。比如在《采薇》中,其第一节的一、三句的最后一个字,《薇》和《归》属于同一部,而该首诗歌的韵脚用在二、四两句上面,也就是“作”和“莫”字上。这就是各自为韵的情况,也是著名学者王力所说的上下“交韵”。此外《诗经》中还有一种转韵的方式是首句和末句为同一韵,中间的语句为单独的一韵。这种用韵的方式也被王力先生称之为环抱为韵。《诗经》中采用这种转韵方式的诗歌很少见,但并非没有。如在《车攻》的第五节中,就采用了这种转韵的方式。转韵还有一种形式为,诗歌的前半章为一个韵律,诗歌的后半章则为另外一个韵律。比如“风”中的《东方未明》,该首诗歌的三个部分都采用这种形式进行转韵。此种转韵的方式是和诗歌所追求的音乐性紧密联系的。使用不同的押韵方式,更容易表达诗歌的情感,而且读者读起来会更朗朗上口,仿佛歌唱,这也是《诗经》之外的民歌用韵律之目的所在。(摘编自王燕《论〈诗经〉的音乐特征与韵律之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孔子时期,《诗经》在儒家正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核心作用与《诗经》的思想的纯洁性和《诗经》所包含的音乐性有关系。B.现在的《诗经》其实是一部歌词集,原本的音乐表演形式没有留传下来,这是很多学者通过研究《诗经》的写作手法得出的结论。C.《诗经》赋、比、兴三大写作手法中,赋是平铺直叙,音乐性最弱;比是修辞手法,可以给读者带来无限的想象的空间,音乐性比赋强。D.抗战时期的河北民歌《小白菜》,采用虚词用韵的方式,使得曲调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并且可以使用乐器进行演奏,增强其流行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从《诗经》的写作手法、历代文献的论述和现代的一些事例研究三个角度进行论证。B.材料一引用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的观点和对燕南芝庵《唱论》的研究成果,是为了论证《诗经》提升了华夏民族的整体审美素养。C.《诗经》的用韵方式多样,如“隔句押韵”和“全诗押韵”,这种多样性体现了《诗经》在韵律设计上具有灵活性和音乐性。D.《诗经》采用转韵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既能够“各自为韵”,也能够“环抱为韵”,都是为了流畅地传达韵律的美感。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材料二第三段论据的一项是()A.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B.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C.大燕麦,出穗着,索罗罗吊;穗穗里,钻了个,水了。D.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儿骂。4.根据材料二,分析“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用韵方式及表达效果。5.下面的诗句使用了“兴”的手法,请根据材料一阐述的“兴”与音乐的观点,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秦风·蒹葭》)(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放蜂人与火车非鱼在我家的后山上,有无边无际的树。有了树,就有了花,连翘花、槐花、野桃花、杏花、杜鹃花,争着抢着开。春天来的时候,花似乎在一夜之间就开了。在花开之前,放蜂人先来。放蜂人是老石。我不知道他是通过什么办法把那一箱箱蜜蜂运来的,等我看到时,那些蜂箱就在村外的林子里摆着了。他的蜜蜂整天绕着村子嗡嗡嗡地飞。老石搭一顶绿帆布的帐篷,里面有锅碗瓢盆,有一只小小的煤油炉子、一个地铺。菜是不用带的,路边随便拔点野菜就够吃了。水没法带,老石就要经常来我家给他的塑料桶里灌水,来灌水时,他会带一点甜掉牙的蜂蜜,或者给我带几块硬糖,他有很多水果硬糖,是防止蜜蜂采不到蜜的时候饿着,专门喂蜜蜂的。老石每次来,总要和父亲坐上一袋烟的时间,在我家的杏树下,像老朋友一样说说话,给父亲讲讲山外的事。我也经常去他的蜂箱那儿转转,蹭一口蜜或者两块糖吃。花年年开,老石年年来。有时候眼看花都要开了,老石的蜂箱还没到,我父亲就着急得不行,托人捎信给老石。可老石经常是收不到口信的,他和他的蜂在另一个有花的地方呢。老石到了,听说我父亲给他捎了几趟口信,怕赶不上最好的花期,他就一个劲儿地给父亲让烟,说对不住,好像他放的是我家的蜂。那年夏天过完的时候,我开始在家里帮父亲干活,因为我没考上高中。父亲说,上完初中也算读书人了,认得自己名字,会算账,就行了。我自己没考上,也不知道除了种地还有别的什么出路,于是,每天跟着父亲在山坡上刨那几分地,在料姜石地里种和我一样细瘦的玉米,晒得汗流浃背。半年下来,我越干越丧气,越不想干。我对父亲说:“我还是想上学。”父亲说:“算了吧,你就不是读书的料。”我经常爬上山,在山顶上望着远处。可山的那边还是山,除了呼呼飘过的白云、偶尔飞过的鸟,就剩下没心没肺的风了。第二年花开的时候,老石按时来了,他看见了躺在屋里的我。“根娃咋不上学,搁屋里背炕呢?”父亲说:“没考上高中,干活没力气还懒。”①“哎,根娃还小着嘞,能干个啥嘛。娃还得上学哩,不上学就窝死在这山里了。”在老石的劝说下,山后一茬一茬的花都开败的时候,山外来了一辆大马车,我跟着他和他的蜂箱走了。他说先往北走走,再赶几个花期,等回到他的村了,他帮我找个学校,上高中去。我父亲觉得老石走南闯北是见过世面的,终于同意了。我不知道老石是怎么办到的,总之,到那年秋天开学时,老石告诉我可以去他镇里的高中上学了。学校是联中,初中和高中在一起,有时候老师也是混着教。老石说:②“根娃,剩下就看你的本事了,学好了去考大学,学不好了回家跟你爹刨地。”老石继续在外面放他的蜂,他的蜂箱慢慢地越来越多。放假了我会去帮忙,跟着他放蜂、采蜜、收蜂。我喜欢他到处跑的生活,我说:“石叔,真考不上大学了,我拜你为师,学放蜂,也走南闯北去。”他说:“娃呀,你看见镇南边那条铁路了吗?铁路上跑着火车,火车可是能跑全国各地的。全国有多大,你学过地理,知道吧,靠一双脚跑、靠马车跑,才能跑多远啊。”火车能跑多远呢?我开始琢磨这个问题。放学了就去铁路边等火车,捡铁轨边散落的烟盒,看长长的绿色的、铁黑色的火车拉着一车车人、一车车货咣当咣当奔向我没见过的远方。火车减速的时候,还能看见坐在车厢里悠闲吃着东西的人,他们看着我笑。我想,我只有考上大学才能坐上这样的火车,才能离开永远也捡不干净的料姜石地,去看看更广阔的天地。三年后,我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省城的一所大学。老石说:③“我就说嘛,根娃有出息。回去告诉你爹,要请我喝酒哩。”我告别了老石,告别了父亲、母亲和料姜石地,第一次坐上火车,大睁着眼睛,盯着窗外的黑暗和一个又一个亮着灯光的车站,咣当咣当了整整一个晚上。来到了崭新的省城,我开始了崭新的生活。老石给我带了一罐槐花蜜,他说:“这是你家后山上的槐花蜜,最好的蜜。”大学一年级放暑假时,我已经习惯了省城,习惯了火车。我用干家教赚的钱,从大商场里给老石和父亲、母亲买了烟和点心。可我回到家,父亲却告诉我:“老石再也放不了蜂了。”父亲说:“老石在铁路边看见一窝野蜂,他去收蜂,结果从树上掉下来,摔断了腰,再也动不了。”我带着给老石买的烟和点心去看他,跟他说了很多话。我们都刻意回避了“放蜂”的话题,不过要离开的时候,老石笑着和我说:④“我当年说得没错吧,读了书,上了学,能跑的地儿可多了。”离开的时候,我又去他出事的铁路边坐了很长时间。逐渐模糊的双眼间,火车依然咣当咣当地奔向远方。(有删改)附录材料:好的小说“有一种氛围感”,读者一时或许不能理解某个故事,但常常会被“一种氛围感紧紧抓住”。我们或可对“氛围感微型小说”做出如下定义:小说并非拥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光鲜亮丽的主人公或让读者“心满意足”的结局,故事“内核”和错综复杂的情感也很难清晰讲述,且结尾往往戛然而止;但整篇小说却从生活本身出发,拥有光泽的语言、精巧的结构、独特的精神气质和难以言表的绝佳意境。(节选自陈思宇《短篇小说的氛围与留白》)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的开头交代“在我家的后山上,有无边无际的树”,春来竞相开花,营造了宜人的环境,引出了放蜂人,可谓一石二鸟。B.小说结尾“逐渐模糊的双眼间,火车依然咣当咣当地奔向远方”类似于诗歌的以景结情,仅是为了凸显“我”对老石不幸的同情。C.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即先对故事的整体背景、主要人物、总体情况等进行概括性的介绍,然后再采用顺叙故事的手法。D.小说即小见大,选取生活中的小插曲,主要表现了人与人、人与蜜蜂间的和谐关系,传达了乐观地面对生活、积极进取的主题。7.关于小说标题“放蜂人与火车”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将两个互不相干的概念“放蜂人”与“火车”组合在一起,作为标题,有激趣之效。B.放蜂人是小说中出现的人物,“火车”是组成情节的重要构件,它们与“我”关系紧密。C.“放蜂人”“火车”是小说故事情节的线索,小说借此将故事情节有机地串联起来。D.“放蜂人”是“我”人生路上重要的引路人,“火车”则象征走向外部世界的载体。8.“言,心声也。”(汉·扬雄《法言》)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小说中四处画横线句子表达老石怎样“心声”。9.请结合“附录材料”和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营造“氛围感”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材料二:《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节选自《毛诗序》)材料三: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繁;《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礼记·经解》)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吟咏情性A以风B其上C达于事D变E而怀其旧F俗者也G故变风H发乎情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淫,过度,无节制,与《屈原列传》“《国风》好色而不淫”中的“淫”意思相同。B.经,规范,建立秩序,与成语“天经地义”中的“经”意思不相同。C.哀,为……而哀伤,与《离骚》中“哀民生之多艰”中的“哀”意思不相同。D.材料二“三曰比”中的“比”,意为比喻,与材料三“属辞比事”中的“比”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毛诗序》提出“六义”中“风”与“雅”区别在于:“风”以个人情志映射一国之事,“雅”以四方风俗统摄天下兴衰。B.“变风变雅”的作者因身处礼崩乐坏之世,所以情感的表达就突破了礼义的束缚,从而揭露了邢政之苛与人伦之废。C.《毛诗序》提出太平时代的音乐安详欢快是政治和谐的反映,乱世的音乐怨恨愤怒体现政局混乱,亡国之音哀伤忧思则暗示民生困苦。D.《礼记·经解》提到,学者如果学《诗》学过了头,就会愚蠢,这可能是因为过度依赖《诗经》教化或片面理解其内容。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2)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14.孔子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评价《关雎》,《毛诗序》更以“发乎情,止乎礼义”总结《诗经》的抒情特征。请分析这种特征在《氓》中是如何体现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奉和圣制太行山中言志应制张说六龙①鸣玉銮,九折步云端。河络南浮近,山经北上难。羽仪映松雪,戈甲带春寒。百谷晨笳动,千岩晓仗攒。皇心感韶节,敷藻念人安。既立省方馆,复建礼神坛。扈跸参天老,承荣忝夏官②。长勤百年意,思见一胜残。【注】①六龙:古代天子车驾为六匹马,古人认为马八尺以上为龙,所以称天子车驾为六龙,这里指代皇帝出行的车驾。②夏官:古代官职名,在《周礼》中为六官之一,掌军政和军赋等,这里指代诗人自己担任的官职。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龙鸣玉銮,九折步云端”以宏大的场面描写,展现天子车驾在曲折盘旋的太行山上如行云端,既显地势险要,又衬天子威严。B.“河络南浮近,山经北上难”,对仗精巧,从河流萦绕、山路崎岖角度,生动展现出太行山行程艰难,同时侧面烘托出皇帝出行的庄严与威仪。C.“百谷晨笳动,千岩晓仗攒”运用视听结合手法,山谷中清晨笳声回荡,皇帝仪仗于太行千岩万壑间聚集行进,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D.“皇心感韶节,敷藻念人安”写出诗人在美好时节作诗,表达对百姓的挂念,体现皇帝的仁君形象,同时流露期待得到重用的愿望。16.诗中“羽仪映松雪,戈甲带春寒”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其艺术特色。(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遥远古蜀文明笼罩着重重历史迷雾,李白就曾在《蜀道难》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叹古蜀国神秘而渺茫。(2)“穷困”是典型的古今异义词,其古义为“处境艰难,走投无路”。《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屈原忧愁烦闷、走投无路的境况。(3)古人写诗填词,常喜欢使用问句,以激发读者思考,加强表达效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赛珍珠(PearlS.Buck,1892—1973年),出生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是美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女性获得者。她在出生几个月之后便随父母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程,这一去,便是与东方大国一生的不解情缘。赛珍珠先后在江苏、上海、安徽、江西等地生活和工作了近40年。在镇江,这个江南水乡的小城里,赛珍珠度过了她童年至青春的近20年岁月,那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深深烙印在她的记忆里,成为她今后文学创作和回忆中永不褪色的背景,因此她称镇江是她________的“中国故乡”。1973年3月6日,①赛珍珠在美国佛蒙特州的丹比城安然辞世。②尤为________的是,③其墓碑之上非但没有英文刻记,④反而以古朴典雅的篆体隽刻着“赛珍珠”三个汉字。⑤这一独特之举,体现出她对中国的浓厚情感和深切眷恋。在她的笔下,⑥中国不仅是一种文化的认同,更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1938年,⑦赛珍珠因“对中国农民生活进行了丰富与真实的史诗般描述”(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评语),⑧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⑨成为用英语写作中国提材获奖的首位西方作家,并在颁奖仪式的演说中直言,“我相信中国小说于西方小说和小说家是有启发的”。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错别字和两处表述不当,请分别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文字准确、语言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序号⑦处的括号能否改为破折号,为什么?请回答能否改动并说明理由。(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自我设障,又称自我妨碍、自我设限。有时候,人们会通过设置障碍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是在故意破坏自我吗?当然不是,(甲),也就是告诉别人:我并没有真的失败——要不是因为这个,我肯定能做好。之所以要用自我挫败行为来妨碍自己,是因为人们常通过把失败归于外因以保护自我形象。当自我形象和行为表现紧密相连时,“全力争取却失败了”要比“因耽搁而失败”更让人泄气。如果在重重阻碍下失败了,仍可以相信自己能力绝对没问题;(乙),那正好可以提升自我形象。自我设障有利于人们把失败归于一些暂时的或外在的因素,(丙),从而可以保护自尊。自我设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行动式自我设障,指个体为了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归因而事先采取的行为策略;二是自陈式自我设障,指个体在从事任务之前,主动声称存在一些可能会影响自己发挥水平的因素,没有不利于表现的实质行为,因此对表现不会产生真正的影响,也不会减少个体成功的机会。自我设障是一种主动的行为选择,从短期情感调节角度来看是一种适应性策略,但从长远来看是一种非适应性策略,它可能导致个体自信和成就降低,使人产生更大的自我设障需要,并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从而损害心理健康。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小明在期末考试之前晚上疯狂玩游戏,白天到处闲逛,却不抓紧时间复习;小红在背课文之前跟老师说面对老师自己太紧张可能背不下来《陈情表》。文中将自我设限分为两类,小明和小红分别属于哪类?你认为自我设障能否帮助同学适应现有学习环境和未来的社会生活呢?请简述你的理由。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不久的将来,假如人类的大部分工作都可以由人工智能来代替,今天我们学习知识的意义在哪里?这引发了你这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个人体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济宁一中2023级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材料一:传统的儒家教育明确地把“乐”作为“六艺”教育的一部分,使人们在“乐”的熏陶和洗礼中不断巩固其主流和统一的价值观、礼仪习俗、行为规范等社会文化体系。始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了周代大约五百年间的各种社会生活场景。孔子称之“《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说明了《诗经》在孔子时期的儒家正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核心作用。《诗经》通过诗、乐结合的方式,打开了人类听觉的审美之门。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诗经》应该是当时的歌词集而已,由于当时的记谱问题和传承断代,古代诗歌的音乐表演形式并没有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使得今人所见之《诗经》其实只是这部诗歌总集的文字部分。这一说法,我们也可以从《诗经》的写作手法上得到验证。赋、比、兴是《诗经》的三大基本写作手法。赋,即平铺直叙,我们在古文中常见的就是直接叙事。比,即比方,有时拟人,有时拟物,有时拟事;有的明喻,有的暗喻,这种写作手法增加了古诗文中所描写对象的神秘感和抽象性,也给读者带来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兴则在古文中起到调节韵律,营造一种上下文层层递进的氛围感的作用。加之《诗经》在语言上多用四言句和语气助词,使今人在朗诵时,更有歌唱的韵味。另一方面,《尚书·舜典》中记载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也证明了中国古代的诗词都是可以歌唱或吟唱的;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诗乐思想上的“诗乐相达”和“诗乐异理同功”的学术观点也印证了《诗经》是具有歌唱属性的乐诗;明代音乐家朱载堉在《乐律全书》中明确记录了关于《诗经》各个不同部分的调式调性。诗歌通过诗、乐结合的方式,达到语言文学和音乐的融合艺术高度,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教化人心的同时,提升了华夏民族的整体审美素养。其次,在关于中国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中,叶嘉莹要求她的学生都要掌握诗词的吟诵技巧规律,其中蕴含中华民族传统音律的声调特点,这一点,在叶嘉莹的学术讲学中也被提及。再次,通过对燕南芝庵《唱论》的研究发现,古代的声乐创作与诗词歌赋的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歌唱时“声有四节”和诗词写作的韵律相似;“歌之格调:抑扬顿挫、顶叠垛换”等的要求,在诗歌的韵律中也同样存在。由此证明,古时的《诗经》文化与音乐密不可分,大量史载也表明《诗经》本就是以唱诵的形式,让人们记住世间的处世哲学和万物的规律法则。(摘编自龙秒《〈诗经〉中美育元素在声乐作品中的当代叙事》)材料二: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在进行诗歌创作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诗歌韵律的使用。《诗经》在其韵律的把握方面非常自由和灵活,因此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没有固定的章法可以遵循,其实不然。在《诗经》中,随处可以看到实词用韵的情况,这种实词用韵的方式多建构在句尾。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在其著作《日知录》中,将《诗经》中的用韵分为三种情况讨论,第一种是比较常用的用韵方式,即在诗歌的第一、第二、第四句中运用韵律。比如《诗经》中为众人所熟知的《关雎》就是采用这样的一种用韵形式,所谓“鸠、洲、逑”,这也是著名学者王力所说的首句押韵。此外一种情况的用韵是指隔一句押一个韵的方式,比如《诗经》中的《卷耳》就是采用这样的用韵方式,第二句末尾字“筐”和第四句末尾字“行”属于一个相同的声部。最后一种情况的用韵是指诗歌自始至终一直在用韵,从诗歌的第一句到诗歌的最末句都运用了押韵的方式,这样的用韵方式使得诗歌格式公正,句与句之间对称。《诗经》利用韵律,形成了一种对称之美。在《诗经》的“颂”这一部分也多采用虚词用韵的方式,比如其中的《敬之》。首四句采用的是虚词押韵的写法。在诗歌中用韵,可以协调曲调之间的关系,而且用韵的诗歌更能辅之以乐器进行演奏。《诗经》中的虚词用韵,可以和谐诗歌的声韵。在《诗经》之后的一些民间歌谣,也多采用这一原则进行用韵,比如抗战时期的河北民歌《小白菜》就采用了虚词用韵的方式,使得歌曲节奏更舒缓,音乐性更强。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对《诗经》中为什么采用虚词用韵的方式的白话文解释是,深刻隽永,说话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其声音绕梁,而三日不绝。由此可见,在诗歌中采用虚词用韵的方式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情感感染力,使得诗歌更加悠扬绵长,达到琴瑟和谐的效果。学者顾炎武对《诗经》的转韵做了详细的介绍。其指出在转韵方面,《诗经》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也传达了不同的韵律美感。首先《诗经》中的转韵具有各自为韵的形式美感。比如在《采薇》中,其第一节的一、三句的最后一个字,《薇》和《归》属于同一部,而该首诗歌的韵脚用在二、四两句上面,也就是“作”和“莫”字上。这就是各自为韵的情况,也是著名学者王力所说的上下“交韵”。此外《诗经》中还有一种转韵的方式是首句和末句为同一韵,中间的语句为单独的一韵。这种用韵的方式也被王力先生称之为环抱为韵。《诗经》中采用这种转韵方式的诗歌很少见,但并非没有。如在《车攻》的第五节中,就采用了这种转韵的方式。转韵还有一种形式为,诗歌的前半章为一个韵律,诗歌的后半章则为另外一个韵律。比如“风”中的《东方未明》,该首诗歌的三个部分都采用这种形式进行转韵。此种转韵的方式是和诗歌所追求的音乐性紧密联系的。使用不同的押韵方式,更容易表达诗歌的情感,而且读者读起来会更朗朗上口,仿佛歌唱,这也是《诗经》之外的民歌用韵律之目的所在。(摘编自王燕《论〈诗经〉的音乐特征与韵律之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孔子时期,《诗经》在儒家正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核心作用与《诗经》的思想的纯洁性和《诗经》所包含的音乐性有关系。B.现在的《诗经》其实是一部歌词集,原本的音乐表演形式没有留传下来,这是很多学者通过研究《诗经》的写作手法得出的结论。C.《诗经》赋、比、兴三大写作手法中,赋是平铺直叙,音乐性最弱;比是修辞手法,可以给读者带来无限的想象的空间,音乐性比赋强。D.抗战时期的河北民歌《小白菜》,采用虚词用韵的方式,使得曲调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并且可以使用乐器进行演奏,增强其流行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从《诗经》的写作手法、历代文献的论述和现代的一些事例研究三个角度进行论证。B.材料一引用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的观点和对燕南芝庵《唱论》的研究成果,是为了论证《诗经》提升了华夏民族的整体审美素养。C.《诗经》的用韵方式多样,如“隔句押韵”和“全诗押韵”,这种多样性体现了《诗经》在韵律设计上具有灵活性和音乐性。D.《诗经》采用转韵方式来表达情感,既能够“各自为韵”,也能够“环抱为韵”,都是为了流畅地传达韵律的美感。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材料二第三段论据的一项是()A.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B.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C.大燕麦,出穗着,索罗罗吊;穗穗里,钻了个,水了。D.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儿骂。4.根据材料二,分析“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用韵方式及表达效果。5.下面的诗句使用了“兴”的手法,请根据材料一阐述的“兴”与音乐的观点,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秦风·蒹葭》)【答案】1.A2.B3.C4.用韵方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属于实词用韵,末尾的“华”与“家”押韵。表达效果:形成了声音上的回响,增强了诗句的音乐性,使得整首诗在音乐性上更加对称和谐。5.在《诗经》的重章叠句结构中,“兴”句的反复出现可以强化韵律。诗中的“兴”句“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在每一章的开头反复出现,不仅在内容上强化了芦苇在不同状态下的形象,而且在韵律上形成了一种呼应。“苍苍”“萋萋”“采采”的变化,配合着后面白露状态的变化和伊人位置的变化,使诗歌的韵律如同波浪一样层层推进,产生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感。【解析】【导语】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诗经》的音乐性与韵律之美。材料一通过《诗经》的写作手法、历史文献和现代研究,论证了《诗经》与音乐的紧密联系,强调了其在儒家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审美价值。材料二则聚焦于《诗经》的韵律设计,分析了其多样的用韵方式和转韵技巧,展现了《诗经》在音乐性和情感表达上的独特魅力。【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现在的《诗经》其实是一部歌词集,原本的音乐表演形式没有留传下来,这是很多学者通过研究《诗经》的写作手法得出的结论”错,材料一的意思是可以通过《诗经》的写作手法印证《诗经》具有音乐性。C.“音乐性最弱”“音乐性比赋强”错,材料一没有比较《诗经》赋、比、兴三大写作手法的音乐性的强弱。D.“可以使用乐器进行演奏”错,材料二提到了抗战时期的河北民歌《小白菜》采用虚词用韵的方式,增强了曲调之间的关系和音乐性,但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可以使用乐器进行演奏这一点。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是为了论证《诗经》提升了华夏民族的整体审美素养”错,材料一引用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的观点和对燕南芝庵《唱论》的研究成果是为了论证《诗经》具有音乐性。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述的是《诗经》的转韵形式及特点,具体包括各自为韵、环抱为韵、前半章后半章不同韵律等形式及其美感和作用,并且指出使用不同押韵方式的目的在于表达情感、读起来朗朗上口等。A.出自《诗经・豳风・七月》,主要体现的是《诗经》在叙事上的特点,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不同时间的景象,没有明显体现转韵等与第三段论述核心相关的内容,不能作为第三段的论据。B.出自《诗经・陈风・东门之杨》,主要展现了一种场景和等待的情绪,从用韵角度看,主要是句尾常规押韵,没有体现出材料二第三段中所说的各种转韵形式等内容,不适合作为论据。C.“大燕麦,出穗着,索罗罗吊;穗穗里,钻了个,水了”这句歌词中,“着”“个”“了”作为虚词在句尾押韵,与材料二第三段中提到的虚词用韵方式相吻合。此外,该句也体现出了虚词用韵能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情感感染力的特点,因此最适合作为该段的论据。D.这是现代的民歌歌词,与《诗经》的转韵等内容无关,不能作为材料二第三段关于《诗经》转韵论述的论据。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用韵方式:从材料二可知,《诗经》存在实词用韵的情况,且多建构在句尾。“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中,“华”和“家”都是实词,位于诗句的末尾且相互押韵,所以属于材料二中所说的实词用韵方式。表达效果:诗歌押韵能够使诗句在诵读时产生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美,“华”与“家”押韵,让诗句在声音上有了呼应和回响,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增强了诗句的音乐性。在古代诗歌中,韵律是营造对称和谐之美的重要手段。这里的押韵使得诗句在音韵上相互呼应,与诗歌整体的句式结构等相配合,形成了一种对称和谐的美感。【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兴”在古文中起到调节韵律,营造一种上下文层层递进的氛围感的作用。《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等句,以蒹葭和白露的不同状态起兴,在每一章的开头反复出现,符合“兴”的手法特点,这些“兴”句的反复出现强化了韵律。“苍苍”“萋萋”“采采”等词的变化,配合着后面白露状态和伊人位置的变化,使诗歌的韵律如同波浪一样层层推进。这就像音乐中的节奏变化,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让读者在诵读时仿佛能感受到音乐的起伏和流动,富有感染力。(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放蜂人与火车非鱼在我家的后山上,有无边无际的树。有了树,就有了花,连翘花、槐花、野桃花、杏花、杜鹃花,争着抢着开。春天来的时候,花似乎在一夜之间就开了。在花开之前,放蜂人先来。放蜂人是老石。我不知道他是通过什么办法把那一箱箱蜜蜂运来的,等我看到时,那些蜂箱就在村外的林子里摆着了。他的蜜蜂整天绕着村子嗡嗡嗡地飞。老石搭一顶绿帆布的帐篷,里面有锅碗瓢盆,有一只小小的煤油炉子、一个地铺。菜是不用带的,路边随便拔点野菜就够吃了。水没法带,老石就要经常来我家给他的塑料桶里灌水,来灌水时,他会带一点甜掉牙的蜂蜜,或者给我带几块硬糖,他有很多水果硬糖,是防止蜜蜂采不到蜜的时候饿着,专门喂蜜蜂的。老石每次来,总要和父亲坐上一袋烟的时间,在我家的杏树下,像老朋友一样说说话,给父亲讲讲山外的事。我也经常去他的蜂箱那儿转转,蹭一口蜜或者两块糖吃。花年年开,老石年年来。有时候眼看花都要开了,老石的蜂箱还没到,我父亲就着急得不行,托人捎信给老石。可老石经常是收不到口信的,他和他的蜂在另一个有花的地方呢。老石到了,听说我父亲给他捎了几趟口信,怕赶不上最好的花期,他就一个劲儿地给父亲让烟,说对不住,好像他放的是我家的蜂。那年夏天过完的时候,我开始在家里帮父亲干活,因为我没考上高中。父亲说,上完初中也算读书人了,认得自己名字,会算账,就行了。我自己没考上,也不知道除了种地还有别的什么出路,于是,每天跟着父亲在山坡上刨那几分地,在料姜石地里种和我一样细瘦的玉米,晒得汗流浃背。半年下来,我越干越丧气,越不想干。我对父亲说:“我还是想上学。”父亲说:“算了吧,你就不是读书的料。”我经常爬上山,在山顶上望着远处。可山的那边还是山,除了呼呼飘过的白云、偶尔飞过的鸟,就剩下没心没肺的风了。第二年花开的时候,老石按时来了,他看见了躺在屋里的我。“根娃咋不上学,搁屋里背炕呢?”父亲说:“没考上高中,干活没力气还懒。”①“哎,根娃还小着嘞,能干个啥嘛。娃还得上学哩,不上学就窝死在这山里了。”在老石的劝说下,山后一茬一茬的花都开败的时候,山外来了一辆大马车,我跟着他和他的蜂箱走了。他说先往北走走,再赶几个花期,等回到他的村了,他帮我找个学校,上高中去。我父亲觉得老石走南闯北是见过世面的,终于同意了。我不知道老石是怎么办到的,总之,到那年秋天开学时,老石告诉我可以去他镇里的高中上学了。学校是联中,初中和高中在一起,有时候老师也是混着教。老石说:②“根娃,剩下就看你的本事了,学好了去考大学,学不好了回家跟你爹刨地。”老石继续在外面放他的蜂,他的蜂箱慢慢地越来越多。放假了我会去帮忙,跟着他放蜂、采蜜、收蜂。我喜欢他到处跑的生活,我说:“石叔,真考不上大学了,我拜你为师,学放蜂,也走南闯北去。”他说:“娃呀,你看见镇南边那条铁路了吗?铁路上跑着火车,火车可是能跑全国各地的。全国有多大,你学过地理,知道吧,靠一双脚跑、靠马车跑,才能跑多远啊。”火车能跑多远呢?我开始琢磨这个问题。放学了就去铁路边等火车,捡铁轨边散落的烟盒,看长长的绿色的、铁黑色的火车拉着一车车人、一车车货咣当咣当奔向我没见过的远方。火车减速的时候,还能看见坐在车厢里悠闲吃着东西的人,他们看着我笑。我想,我只有考上大学才能坐上这样的火车,才能离开永远也捡不干净的料姜石地,去看看更广阔的天地。三年后,我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省城的一所大学。老石说:③“我就说嘛,根娃有出息。回去告诉你爹,要请我喝酒哩。”我告别了老石,告别了父亲、母亲和料姜石地,第一次坐上火车,大睁着眼睛,盯着窗外的黑暗和一个又一个亮着灯光的车站,咣当咣当了整整一个晚上。来到了崭新的省城,我开始了崭新的生活。老石给我带了一罐槐花蜜,他说:“这是你家后山上的槐花蜜,最好的蜜。”大学一年级放暑假时,我已经习惯了省城,习惯了火车。我用干家教赚的钱,从大商场里给老石和父亲、母亲买了烟和点心。可我回到家,父亲却告诉我:“老石再也放不了蜂了。”父亲说:“老石在铁路边看见一窝野蜂,他去收蜂,结果从树上掉下来,摔断了腰,再也动不了。”我带着给老石买的烟和点心去看他,跟他说了很多话。我们都刻意回避了“放蜂”的话题,不过要离开的时候,老石笑着和我说:④“我当年说得没错吧,读了书,上了学,能跑的地儿可多了。”离开的时候,我又去他出事的铁路边坐了很长时间。逐渐模糊的双眼间,火车依然咣当咣当地奔向远方。(有删改)附录材料:好的小说“有一种氛围感”,读者一时或许不能理解某个故事,但常常会被“一种氛围感紧紧抓住”。我们或可对“氛围感微型小说”做出如下定义:小说并非拥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光鲜亮丽的主人公或让读者“心满意足”的结局,故事“内核”和错综复杂的情感也很难清晰讲述,且结尾往往戛然而止;但整篇小说却从生活本身出发,拥有光泽的语言、精巧的结构、独特的精神气质和难以言表的绝佳意境。(节选自陈思宇《短篇小说的氛围与留白》)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的开头交代“在我家的后山上,有无边无际的树”,春来竞相开花,营造了宜人的环境,引出了放蜂人,可谓一石二鸟。B.小说结尾“逐渐模糊的双眼间,火车依然咣当咣当地奔向远方”类似于诗歌的以景结情,仅是为了凸显“我”对老石不幸的同情。C.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即先对故事的整体背景、主要人物、总体情况等进行概括性的介绍,然后再采用顺叙故事的手法。D.小说即小见大,选取生活中的小插曲,主要表现了人与人、人与蜜蜂间的和谐关系,传达了乐观地面对生活、积极进取的主题。7.关于小说标题“放蜂人与火车”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将两个互不相干的概念“放蜂人”与“火车”组合在一起,作为标题,有激趣之效。B.放蜂人是小说中出现的人物,“火车”是组成情节的重要构件,它们与“我”关系紧密。C.“放蜂人”“火车”是小说故事情节的线索,小说借此将故事情节有机地串联起来。D.“放蜂人”是“我”人生路上重要的引路人,“火车”则象征走向外部世界的载体。8.“言,心声也。”(汉·扬雄《法言》)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小说中四处画横线句子表达老石怎样的“心声”。9.请结合“附录材料”和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营造“氛围感”的。【答案】6.A7.C8.①处,表达了老石对“我”年龄尚小不应过早劳作的怜惜,以及希望“我”继续上学,不要被困在山里的殷切期望。②处,老石提醒“我”上学要靠自己努力,学好了有光明的前途,学不好只能回家种地,体现了他对“我”的鞭策与鼓励。③处,老石为“我”考上大学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同时也有对自己眼光的肯定,并且期待与“我”父亲分享这份喜悦。④处,老石再次强调读书上学能让人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表达了对自己当初劝“我”上学这一行为的欣慰,以及对“我”未来的美好期许。9.①从生活本身出发:小说讲述了“我”的成长故事,从“我”没考上高中在家干活,到在老石帮助下上学、考上大学,以及老石意外受伤等情节,都源自平凡生活,没有跌宕起伏的传奇情节。②拥有光泽的语言:如“在我家的后山上,有无边无际的树。有了树,就有了花,连翘花、槐花、野桃花、杏花、杜鹃花,争着抢着开”,语言简洁生动,描绘出美丽的自然景象,富有画面感和感染力。③精巧的结构:以“我”的成长经历为线索,将老石帮助“我”、“我”对火车的向往、老石的意外等情节串联起来,层次清晰,结构严谨。④独特的精神气质:老石热心帮助“我”改变命运,鼓励“我”通过读书走出大山,展现出善良、有见识的品质;“我”在老石的影响下积极进取,努力学习考上大学,体现出对梦想的追求,这些都赋予小说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质。⑤难以言表的绝佳意境:结尾“逐渐模糊的双眼间,火车依然咣当咣当地奔向远方”,营造出一种既饱含对老石的复杂情感,又充满对未来憧憬的意境,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想,韵味悠长。【解析】【导语】《放蜂人与火车》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放蜂人老石与“我”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我”在老石的引导下走出山村、追寻梦想的历程。小说以乡村生活为背景,通过放蜂人与火车的象征,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文章语言质朴而富有诗意,情节平淡却充满温情,结尾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遐想。【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仅是为了凸显‘我’对老石不幸的同情”错误。小说结尾“逐渐模糊的双眼间,火车依然咣当咣当地奔向远方”,这一描写不仅仅是体现“我”对老石不幸遭遇的同情。从整个小说的情节和情感发展来看,老石对“我”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帮助“我”走出大山,改变了“我”的命运。此时“我”看到火车,还包含着对老石引领自己走向更广阔天地的感恩之情,同时火车代表着外面的世界和未来的希望,“我”也会因老石的遭遇而对未来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憧憬等复杂情感,并非仅仅是同情。C.“倒叙”错误。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而在这篇小说中,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叙述“我”没考上高中在家干活,老石来放蜂并劝说“我”上学,“我”跟着老石离开去上高中,在高中努力学习考上大学,以及后来老石受伤等情节,是典型的顺叙手法,并非倒叙。D.“主要表现了人与人、人与蜜蜂间的和谐关系”错误。小说主要围绕“我”的成长经历展开,重点讲述了老石如何热心帮助“我”,鼓励“我”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让“我”走出大山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我”在老石的影响下积极进取,实现了人生的转变。虽然文中也有对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描写,以及放蜂人与蜜蜂的相关内容,但这并非小说的主要表现内容,其主要表现的是老石对“我”人生的影响以及“我”的成长和对梦想的追求。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标题含义和作用的能力。C.“小说借此将故事情节有机地串联起来”错误。在这篇小说中,是以“我”的成长经历为线索,从“我”没考上高中的迷茫,到在老石帮助下上学、努力学习考上大学,以及后来老石的意外等情节,都是围绕“我”的成长展开的。虽然“放蜂人”老石和“火车”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并非是贯穿始终的线索,不能将故事情节完全串联起来。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①老石说“根娃还小着嘞,能干个啥嘛”,体现出他对“我”年纪尚小却被迫在家干活的怜惜之情。他深知在山里如果不读书,就很难有更好的出路,所以又说“娃还得上学哩,不上学就窝死在这山里了”,表达了他希望“我”能够继续上学,走出大山,不要被困在这封闭的环境中的殷切期望。②老石帮助“我”找到了上学的机会,他明白上学最终还是要靠“我”自己的努力。“根娃,剩下就看你的本事了”是对“我”的提醒,让“我”意识到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学好了去考大学,学不好了回家跟你爹刨地”则是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结果,激励“我”努力学习,学好了就能有更好的前途,学不好就只能像父亲一样在家种地,体现了他对“我”的鞭策与鼓励。③“我就说嘛,根娃有出息”表明老石对“我”考上大学这件事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他相信“我”有能力取得好成绩,如今“我”真的考上了大学,也证明了他的眼光。“回去告诉你爹,要请我喝酒哩”则流露出他希望与“我”父亲分享这份喜悦的心情,同时也有对自己当初帮助“我”的一种肯定。④老石在“我”当初面临困境时,就鼓励“我”读书上学,认为这样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此时他说“我当年说得没错吧,读了书,上了学,能跑的地儿可多了”,是再次强调读书上学的重要性,表达了对自己当初劝“我”上学这一行为的欣慰。同时,也是对“我”未来的美好期许,希望“我”能凭借读书所获得的机会,去更多的地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表现手法和多角度探究文本意蕴的能力。①从生活本身出发:小说所讲述的故事是非常贴近生活的,“我”没考上高中后在家帮忙干活,这是很多农村孩子可能会面临的情况。老石作为放蜂人来到村里,与“我”和父亲的交往,以及后来帮助“我”上学等情节,都没有夸张或离奇的成分,完全是源自平凡的生活,让读者能够产生共鸣,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从而营造出一种真实可感的氛围。②拥有光泽的语言:文中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如“在我家的后山上,有无边无际的树。有了树,就有了花,连翘花、槐花、野桃花、杏花、杜鹃花,争着抢着开”,通过简洁的描写,生动地展现出后山春天花开的繁茂景象,“争着抢着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花以人的情态,使画面更加鲜活,富有感染力,让读者仿佛能看到那一片花海,从而营造出一种优美的氛围。③精巧的结构:小说以“我”的成长经历为线索,将各个情节有机地串联起来。从“我”没考上高中的迷茫开始,到遇到老石,在老石的帮助下上学,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以及后来考上大学,再到老石意外受伤等情节,都围绕着“我”的成长展开,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这种结构使得故事的发展自然流畅,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我”的成长变化和情感历程,从而营造出一种连贯而有序的氛围。④独特的精神气质:老石这个人物形象展现出了善良、热心和有见识的品质。他看到“我”没上学,主动劝说“我”继续读书,并帮助“我”找到上学的机会,体现了他的善良和热心。他还鼓励“我”通过读书走出大山,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说明他有一定的见识。而“我”在老石的影响下,从最初的迷茫、丧气,到后来积极进取,努力学习考上大学,体现了对梦想的追求和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这些人物的品质和精神赋予了小说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质,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鼓舞和力量,营造出一种充满希望和奋斗的氛围。⑤难以言表的绝佳意境:小说结尾“逐渐模糊的双眼间,火车依然咣当咣当地奔向远方”,“模糊的双眼”既可能是因为“我”对老石的不幸遭遇感到难过,也可能包含着对老石帮助自己的感恩等复杂情感。而“火车依然咣当咣当地奔向远方”,火车象征着外面的世界和未来的希望,它的继续前行又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憧憬。这种描写营造出了一种既饱含情感又充满希望的意境,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想,让读者在这种意境中去体会“我”的情感和对未来的思考,韵味悠长,营造出一种独特而难以言表的氛围。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材料二:《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节选自《毛诗序》)材料三: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繁;《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礼记·经解》)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吟咏情性A以风B其上C达于事D变E而怀其旧F俗者也G故变风H发乎情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淫,过度,无节制,与《屈原列传》“《国风》好色而不淫”中的“淫”意思相同。B.经,规范,建立秩序,与成语“天经地义”中“经”意思不相同。C.哀,为……而哀伤,与《离骚》中“哀民生之多艰”中的“哀”意思不相同。D.材料二“三曰比”中的“比”,意为比喻,与材料三“属辞比事”中的“比”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毛诗序》提出“六义”中“风”与“雅”的区别在于:“风”以个人情志映射一国之事,“雅”以四方风俗统摄天下兴衰。B.“变风变雅”的作者因身处礼崩乐坏之世,所以情感的表达就突破了礼义的束缚,从而揭露了邢政之苛与人伦之废。C.《毛诗序》提出太平时代的音乐安详欢快是政治和谐的反映,乱世的音乐怨恨愤怒体现政局混乱,亡国之音哀伤忧思则暗示民生困苦。D.《礼记·经解》提到,学者如果学《诗》学过了头,就会愚蠢,这可能是因为过度依赖《诗经》教化或片面理解其内容。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2)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14.孔子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评价《关雎》,《毛诗序》更以“发乎情,止乎礼义”总结《诗经》的抒情特征。请分析这种特征在《氓》中是如何体现的。【答案】10.ACG11.C12.B13.(1)《关雎》这首诗,是赞美后妃美德的,是《国风》的开篇,是用来教化天下、匡正夫妇伦理的。(2)“颂”,就是赞美(君王的)盛大德行,并把君王成就的功业禀告给神明的艺术表现形式。14.①抒情特征:诗歌抒发了人内心的真实情感(欢乐、哀愁、怨恨等),但同时情感的抒发有节制,受社会道德规范(即“礼义”)的约束。②《氓》的体现:女子遭遇氓的背叛,心生怨恨,但最终以理性的反思来约束情感的宣泄,冷静克制。【解析】【导语】这三则材料展现了《诗经》的多重内涵与教化功能。材料一强调《关雎》的情感节制,体现了儒家“中和”之美;材料二从“六义”出发,阐释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强调“发乎情,止乎礼义”;材料三则通过孔子之口,揭示《诗》教的核心在于培养“温柔敦厚”的人格。【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作诗来吟咏心中的情性,以委婉地讽喻、劝诫人君,这是通达于世事的变迁和感怀于旧时的风俗啊。所以“变风”之诗是发乎人的情性。“吟咏情性”动宾结构,“吟咏”是谓语,“情性”是宾语,故在A处断开。“风其上”是动宾结构,“其上”是“风”的宾语,故在C处断开。“达于事变”和“怀其旧俗”是并列结构,共同描述这类诗作的特点,“者也”是句末语气词,其后停顿,且“故”是表结果的连词,一般放在句首,故在G处断开。故选AC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表达快乐却不过分。/《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B.正确。规范,建立秩序/准则、法则。句意:先王用它来规范夫妇。/指正确、不容怀疑的常道正理。C.错误,词义相同。句意:为苛酷的刑罚政令而哀伤。/为百姓生活的艰难困苦而哀伤。D.正确。比喻/排列,编排。句意:三是比(比喻)。/连缀文辞,排比史事。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情感的表达就突破了礼义的束缚”错误。文中提到“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可知“变风变雅”的作者虽然身处礼崩乐坏之世,但情感的表达还是受到礼义的约束,并没有突破礼义的束缚。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第一个“风”,指《国风》;第二个“风”,教化;“正”,匡正。(2)“美”,赞美;“形容”,外在表现,这里指表现形式;“告”,禀告。【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①文中提到孔子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评价《关雎》,《毛诗序》以“发乎情,止乎礼义”总结《诗经》的抒情特征,可知这种抒情特征强调诗歌既要抒发人内心的真实情感,如欢乐、哀愁、怨恨等,又要使情感的抒发有所节制,受到社会道德规范(即“礼义”)的约束。②在《氓》中,文中“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等词句,体现出女子遭遇了氓的背叛,内心充满了怨恨。然而,诗中并没有让这种怨恨无节制地宣泄,而是如“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所展现的,女子最终以理性的反思来约束情感的宣泄,表现得冷静克制,这充分体现了《诗经》“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抒情特征。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关雎》这首诗,表达快乐却不过分,表达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材料二:《关雎》这首诗,咏叹的是后妃之德,为《国风》的开篇,是有关劝告天下之民而端正男女之事的诗篇,所以用之于人民,用之于国家,(供劝告教化之用)。风,就是“讽”,就是“教”。“讽”是委婉劝告以打动人,“教”是光明正大以化育人。诗,是人情感的所在,在心里是“志”,发出来成为优美的言语就是“诗”。情感鼓荡在人心中,就会通过言语表达出来;如果言语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嗟叹来表达;如果嗟叹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歌唱来表达;如果歌唱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情不自禁地通过手舞足蹈来表达。情感通过宫商之声表达出来,声声相应而成韵律或文采就是音。治世之音安静而愉悦,它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也平和;乱世之音怨恨而愤怒,它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也乖戾;亡国之音哀婉而忧思,它所反映的民风民俗也困苦。所以要端正得失、惊动天地、感动鬼神,诗歌是最贴近不过得了。先王就是用它来规范夫妇、成就孝敬、敦厚人伦、纯美人文教化以及移风易俗的。所以《诗经》有“六义”,一叫“风”,二叫“赋”,三叫“比”,四叫“兴”,五叫“雅”,六叫“颂”。上则人君以“风”来教化臣民,下则臣民以“风”来劝告人君,通过诗文来含蓄而温婉地批评和劝谏,从而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所以叫“风”。待到王道衰微、礼义荒废、政教散失以及国家的政治和习俗相异有别时,于是失去《风》《雅》之正的诗歌就出现了。(采诗的)国之史官是明晓于人君之善恶得失的,(诗人)伤怀于人伦的废弃,哀叹于法政的苛刻,作诗来吟咏心中的情性,以委婉地讽喻、劝诫人君,这是通达于世事的变迁和感怀于旧时的风俗啊。所以“变风”之诗是发乎人的情性而又合于人之礼义的。发乎情感,是百姓的生性所致啊;合乎礼义而止,是先王的教化所致啊。一国之政事都寄托于一人之心,这样作的诗就叫“风”;说天下之政事而观察发现四方之习俗,这样作的诗就叫“雅”。雅,就是正,是说王道政治的兴衰变废的。政治有大有小,所以有《小雅》和《大雅》。颂,是比拟和赞美盛大之德的容貌,以人间万物群生的各得其所来虔敬地告诉神明。——风、小雅、大雅、颂,叫做“四始”,《诗》的义理全都在这些四类里面了。材料三:孔子说:“进入一个国家,就可以知道它的教化情况了。那里人们的为人:如果温柔敦厚,那是《诗》教化的结果;如果疏通知远,那是《书》教化的结果;如果广博易良,那是《乐》教化的结果;如果洁静精微,那是《易》教化的结果;如果恭俭庄敬,那是《礼》教化的结果;如果作文纪事,那是《春秋》教化的结果。所以《诗》教的不足在于愚钝;《书》教的不足在于言过其实;《乐》教的不足在于奢侈;《易》教的不足在于迷信害人;《礼》教的不足在于烦琐;《春秋》教的不足在于乱加褒贬。如果为人能做到温柔敦厚又不愚钝,那就是深谙《诗》教的人了;如果能做到疏通知远又不言过其实,那就是深谙《书》教的人了;如果能做到广博易良又不奢侈,那就是深谙《乐》教的人了;如果能做到洁静精微又不迷信害人,那就是深谙《易》教的人了;如果能做到恭俭庄敬又不烦琐,那就是深谙《礼》教的人了;如果能做到属辞比事又不乱加褒贬,那就是深谙《春秋》教的人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奉和圣制太行山中言志应制张说六龙①鸣玉銮,九折步云端。河络南浮近,山经北上难。羽仪映松雪,戈甲带春寒。百谷晨笳动,千岩晓仗攒。皇心感韶节,敷藻念人安。既立省方馆,复建礼神坛。扈跸参天老,承荣忝夏官②。长勤百年意,思见一胜残。【注】①六龙:古代天子车驾为六匹马,古人认为马八尺以上为龙,所以称天子车驾为六龙,这里指代皇帝出行的车驾。②夏官:古代官职名,在《周礼》中为六官之一,掌军政和军赋等,这里指代诗人自己担任的官职。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龙鸣玉銮,九折步云端”以宏大的场面描写,展现天子车驾在曲折盘旋的太行山上如行云端,既显地势险要,又衬天子威严。B.“河络南浮近,山经北上难”,对仗精巧,从河流萦绕、山路崎岖角度,生动展现出太行山行程艰难,同时侧面烘托出皇帝出行的庄严与威仪。C.“百谷晨笳动,千岩晓仗攒”运用视听结合手法,山谷中清晨笳声回荡,皇帝仪仗于太行千岩万壑间聚集行进,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D.“皇心感韶节,敷藻念人安”写出诗人在美好时节作诗,表达对百姓的挂念,体现皇帝的仁君形象,同时流露期待得到重用的愿望。16.诗中“羽仪映松雪,戈甲带春寒”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其艺术特色。【答案】15.D16.①内容上,写太行山上的松雪与仪仗的羽饰辉映,甲胄在春寒中凛然生寒;②手法上,“羽仪”运用比喻手法,将仪仗的羽饰比作松雪,“戈甲”运用借代手法,以甲胄借指军队;③情感上,写出了皇帝出行的排场、威严,暗含诗人对皇帝的赞美。【解析】【导语】张说《奉和圣制太行山中言志应制》以宏大的场景描绘皇帝出行,展现了太行山的险峻与天子的威严。诗中巧妙运用对仗、视听结合等手法,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同时表达了皇帝对百姓的关怀,体现了仁君形象。【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流露期待得到重用的愿望”错误。根据“皇心感韶节,敷藻念人安”可知,诗人是借皇帝的心境来表达其对百姓的关怀与祈愿,并非直接流露自己期待得到重用的愿望。此处主要是颂扬皇帝在美好时节中感受到自然之美的同时,仍不忘关注民生、祈求人民安居乐业的仁君形象,而非诗人的个人诉求。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句的能力。①内容上:诗句描绘了太行山上的自然景观与皇帝出行的仪仗相互辉映的画面。“羽仪映松雪”写出了仪仗中的羽饰在白雪覆盖的松树间闪烁生辉,“戈甲带春寒”则描绘了士兵的甲胄在春日微寒中显得凛然威严。这两句通过具体的意象(松雪、羽仪、戈甲)生动展现了太行山的壮丽景色与皇帝出行时的恢弘气势。②手法上:“羽仪”本指仪仗中的羽毛装饰,这里将这些羽饰比作松雪,形象地表现出其洁白、闪耀的特点,增强了画面的美感。“戈甲”原本是指武器和铠甲,在这里借指军队或随行的卫士队伍。这种借代手法不仅简洁明了,还突出了军阵的整齐划一和威武庄严。通过这比喻、借代手法的运用,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象融为一体,使画面更加生动立体。③情感上:这两句诗通过对皇帝出行场景的细致描写,展现了皇家仪仗的盛大排场和威严气势。从“羽仪映松雪”的华丽到“戈甲带春寒”的肃穆,无不体现出对皇帝的崇敬与赞美之情。诗人借此表达对皇权的尊崇以及对国家安定昌盛的美好祝愿,同时也暗含了自己作为臣子的忠诚之心。(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遥远的古蜀文明笼罩着重重历史迷雾,李白就曾在《蜀道难》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叹古蜀国神秘而渺茫。(2)“穷困”是典型的古今异义词,其古义为“处境艰难,走投无路”。《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屈原忧愁烦闷、走投无路的境况。(3)古人写诗填词,常喜欢使用问句,以激发读者思考,加强表达效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答案】①.蚕丛及鱼凫②.开国何茫然③.忳郁邑余侘傺兮④.吾独穷困乎此时也⑤.丞相祠堂何处寻⑥.锦官城外柏森森(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凫、侘傺、巉、遥、那。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赛珍珠(PearlS.Buck,1892—1973年),出生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是美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女性获得者。她在出生几个月之后便随父母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程,这一去,便是与东方大国一生的不解情缘。赛珍珠先后在江苏、上海、安徽、江西等地生活和工作了近40年。在镇江,这个江南水乡的小城里,赛珍珠度过了她童年至青春的近20年岁月,那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深深烙印在她的记忆里,成为她今后文学创作和回忆中永不褪色的背景,因此她称镇江是她________的“中国故乡”。1973年3月6日,①赛珍珠在美国佛蒙特州的丹比城安然辞世。②尤为________的是,③其墓碑之上非但没有英文刻记,④反而以古朴典雅的篆体隽刻着“赛珍珠”三个汉字。⑤这一独特之举,体现出她对中国的浓厚情感和深切眷恋。在她的笔下,⑥中国不仅是一种文化的认同,更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1938年,⑦赛珍珠因“对中国农民生活进行了丰富与真实的史诗般描述”(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评语),⑧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⑨成为用英语写作中国提材获奖的首位西方作家,并在颁奖仪式的演说中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