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技档案编研
(档案文献编纂学)
课程编研资料
第一编档案文献编纂的理论
第一章档案文献编纂的理论
第一节档案与历史研究的关系
书籍:《科技档案编研的原理与方法》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
主要完成人贺真沈永年宫晓东
1993年3月正式出版的,为当时我国最早的系统研究科技档案编研工作的学术著作之一.
总结了科技档案编研工作的实践经验,揭示了科技档案编研工作的规律,系统地阐述了一系
列反映我国科技档案编研工作特点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正在兴起的科技档案信息开发工
作,丰富科技档案管理学理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提出了适合科技档案编研工作特点的理论,强化了科技档案编研工作的科学性;
第二,积极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指导思想具有前瞻性;
第三,概括出一套科技档案信息开发的基本方法;
第四,拥有独特的内容知识结构;
第五,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A档案词义溯源
一、“档案”称谓的演变
1,清以前:典、册、简牍、简策、书(图籍)、文书、公文、文卷、文案、案牍、文牍、
薄书、文档、案卷等等。
2,清开始:档子、档册、档案。档子:清陆陇其《三鱼堂日记》卷上:“又《陕西提督李
思忠墓志铭》注云:本朝用薄版五六寸,作'满'字其上,以代簿籍。每数片,刺(用牛皮贯
之,谓之档子。”《红楼梦》第十一回:“礼单都上了档子了。”
杨宾《柳边纪略》(1707):“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曰’牌子',以削木
若牌故也;存贮年久者日'档案',曰'档子',以积累多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然今
文字书于纸者,亦呼为‘牌子‘、'档子’矣,犹之中土文字。”
档册:《清会典事例•八旗都统•户口》:“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分析档册,其
间人丁多寡不同。”
档案:最初出现《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坐此议,众人同谋盗金,故不计档案,俱应论死……
赫世密系值日官,皆记档案,……阿尔拜系值月笔帖式,他物皆记档案。”康熙十九年(1680)
《起居注册》:“马哈喇之父、叔阵没,皆系松山等处事,部中无档案,故控告部议不准。”
档:本义指器物上用以分格或撑的横木条。《正字通》:“横木框档”。
案:本义指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脚托盘。《正字通》:“凡官府典(同兴)除成例及狱
讼论定者皆曰案。又著书起义亦曰案。"
二、现代档案定义
1对其属概念的论断及其代表人物
文件、文件材料:国外学者、20世纪80年代陈兆禊等;
历史记录、原始记录:《档案法》;
文献与历史文献:《档案工作基本术语》(1992年颁布版本);
固化信息、信息资源:冯惠玲、张辑哲等。
2学术界比较公认原始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
三、关系密切的概念
1档案与史料
2档案与文献
3档案与文物
4档案与口述
B档案与历史研究
四、档案是历史研究的主要依据和基础
如,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汇编,中华书局出版的《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所辑资
料均选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军机处、内阁、内务府及外部等的档案文件
第一编1981年出版。
从顺治十年(1653)至雍正十二年(1734)。记载了:
17世纪中叶沙俄东侵和雅克萨战争;
中俄边界谈判和尼布楚条约的缔结;
沙俄对中国喀尔喀地区的蚕食和恰克图条约的缔结;
两国边境案件的处理;
清平定准喝尔叛乱时的中俄关系等。
第三编1979年出版,
记载了从咸丰元年(1851)至咸丰十一年期间:
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的订立;
格尔毕齐河及沿海地区设立界碑的问题;
沙俄入侵中国黑龙江水域、侵占海口、签订度库条约的经过;
沙俄对中国乌苏里江和绥芬河地区的侵占;
中俄勘分东界约记和中俄乌苏里江至海交界记文的签订;
重新勘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的经过等珍贵历史内容。
五、档案是历史研究的主要信息来源
《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天地会》《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太平诏书》
《太平天国文书汇编》《吴煦档案选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海防档》
《第二次鸦片战争》《戊戌变法档案史料》《东北义和团档案史料》《矿务档》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文献丛编》《史料旬刊》《明清史料》《两汉诏令》
《三朝北盟会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
第二节档案文献编纂学释义
重要概念:档案信息资源档案文献档案文献信息编纂档案文献编纂
档案文献编纂中的著作权科技档案编研中的著作权
一,档案信息与档案文献信息
(一)、档案信息与档案信息资源
1资源的含义
《辞海》: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所谓资源,特别是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期、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
然因素和条件。
马克思:劳动和土地,是财富两个原始的形成要素。恩格斯: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
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
资源: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它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利人类
社会中,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或能够给人类带来财富的财富。或者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中一种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如土
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石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
2信息
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基本概念之一,指信息源发出的信号经信道传递到控制系统,并为
控制系统所理解的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特殊方式,其本质属性是物质性。
3档案信息资源
由社会上所有档案所蕴含的档案信息构成的一种信息资源。主要包括档案内容信息和档
案载体信息。
(二)文献与档案文献
1文献
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即固化在一定
物质载体上的知识。现今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合。
因此,古代对文献的解释一般包括两个含义:关于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和多闻熟悉掌故
的人;专指有历史价值或参考的图书资料
首先使用文献一词: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
能徵之矣。
----《论语•八僧》
东汉郑玄注:“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南
宋朱熹《四书集注》:“杞,夏之后:宋,殷之后。徵,证也。文,典籍也;献,贤也。言
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
以证吾言矣。”
最早以文献命名的文献: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微者从之,乖异传异
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
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
也。”
一一马端临(元)《文献通考》
2档案文献
刊载档案原文,或以揭示、报道、摘编以及综述等方式说明档案信息内容或特征的各种
文献成果。
1981年在我国开始出现。与档案在概念上既有联系又有质的区别。档案文献在信息上主
要源于档案原件,力求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反映原始档案信息。
3档案文献信息
由编纂者所提供的、经过加工处理的、以档案文献为载体的有关档案文献出版物的所有
信息。如编者、编纂时间、编纂的意义和目的、编纂的体例、编纂中出现的问题和未解决的
问题等等。
文献信息包括两个层次:
一是文献所载的一切内容,即其内载信息。
二是仍以文献形式反映的关于文献的信息,包括关于文献内容的信息和其载体的信息,
也称表征文献属性信息。
(三)档案文献编纂学释义
1编纂
编,古代穿连竹简的绳子,后指书的一部分或成书的过程。
纂,古指五彩条带,含束帛为卷之意。两者合称指对知识信息从次序和内容上加以整理的过
程,现多指按照一定的题目、体例和方法编辑档案文献的活动。
白居易《河南元公墓志铭》:“观其述作编纂之旨,岂止於文章刀笔哉?”文莹《玉壶清话》
卷五:“其枢密院事涉机密,亦令本院编纂,至月终送史馆。”俞檄《〈茶香室丛钞〉序》:
“遇罕见罕闻之事,必以小纸录出之。积岁馀,得千有馀事,不忍焚弃,编纂成书。”孙犁
《秀露集•关于纪啊的通信》:“他编纂的书,不叫《四库备要》,叫《四库全书》。”
2编著
一种著作方式,基本上属于编写,但有独自见解的陈述,或补充有部分个人研究、发现
的成果。(编纂性与著作性)
3编辑
编辑二字,即从收集编连简策而来。可作名词和动词。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组织、采
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的工作和从事
这项工作的人员。古义指顺其次第,编列简策而成书。近20年来,学术界对编辑一词
提出的解释多达百种.
4编辑活动与著述活动
叶向荣认为著述活动与编辑活动是“属”与“种”的关系。著述活动中有原创性著述活
动和再创性著述活动,编辑与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为同一序列,属再创性著述活动,其
作用的对象是原创作品(或现成作品),而不是“材料”、“资料”。
•编辑活动的创造与著述活动
编辑的创造是显性的,成果是独立的,编者劳动及创造都融在作者作品之中,不易被外
人了解。编辑劳动及其成果的这种隐蔽性和非独立性特点,影响人们对编辑活动的深刻了解
和认识,在漫长的编辑活动史中,编辑的学问迟迟没有成为显学。
著作活动指创造在内容或形式上具有独创性的新作品;
编辑活动则选择加工已有作品,而不改变作品内容、观点和风格,不破坏作品完整性。
出版业形成以前,编辑活动包含书籍的著述、校理、研究注释等活动中,是一种成书方式,
由文人学者或政府官员兼任;一种书既是著作活动的产品,又是编辑活动的产品。
5编研
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主要在档案学界广泛使用,目的在于强调档案编纂活动的研究性。
使用上乃至实际工作内容上基本等同于编纂一词。但不被包含在汉语词典和《中华人民共和
国档案工作基本术语》中,仅在学术文章或者学科教材中出现,并被解释为:档案馆、档案
室根据一定的题目、对馆藏档案的有关内容进行研究、综合、加工、编写出“档案参考资料”。
6科技档案编研与科技档案开发利用
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是指以满足国家、社会的客观需求为目的,运用科学有效的工作
方法挖掘、揭示、报道科技档案信息及其价值,充分发挥科技档案的积极作用以促进国家和
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科技档案业务工作。
(四)档案文献编纂学
1档案文献编纂定义
编纂者按照一定的题目要求,对档案信息进行搜集、筛选、审核、加工、整序、评介,
最终以文献出版物的形式向社会用户提供档案文献信息的工作。其基本要素包括:编纂者、
档案信息、编纂程序、档案文献出版物。
2档案文献编纂学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概括档案文献编纂活动的历史发展和其理论基础,分析、评价档
案文献出版物的价值和公布意义,阐述编纂的原则、方法,揭示其规律的档案学分支学科之
O
3档案文献编纂学的发展史
(1)古代的编纂活动一一史官修史
孔子纂“六经”,司马迁作《史记》,刘向、刘歆撰《别录》《七略》,司马光组编《资
治通鉴》等。
(2)近现代档案文献编纂活动明清内阁大库档案的编纂
(3)新中国的档案文献编纂活动
4档案文献编纂学的确立
1954年,人大档案专修科开设“档案公布学”课程,李毅、赵践等编写了《文献编纂学
讲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科体系进一步完善,并诞生了一批比较成熟的档案文献编纂
学教材。
5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主要内容及其工作机理
(1)主要工作内容
编纂选题:根据社会的客观需要、档案的客观状况、编者的水平进行选题。
搜集档案:完整性、系统性和全面性。
筛选档案:依据国家法律,根据人、物、财实际情况确定选编档案范围。
加工:忠于原文的转录加工。
修拟标题:根据汇编要求修改或撰拟文献标题。
编排档案:按照汇编要求和档案的内在联系对档案材料进行分类排列。
辅文的撰写:注释、按语、序言等评述性辅文:年表、插图、备考、编辑说明等查考性
材料•;目录、索引、专题概要等检索性材料。
(2)工作机理(见P13图L1)
客观基础:社会实践活动中积累的档案及其价值;
主导地位:编纂者,受到社会实践、档案信息状况、用户需求的制约;
核心:编纂过程,说道编纂者、社会实践以及外部条件的制约;
物化承载者:编纂成果。
中介:编组者和编纂成果为档案信息与用户之间的搭建桥梁。图l.doc
(五)档案文献编纂与著作权保护
1背景知识:
1990年9月颁布,2001年10月修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体现了科学性、
适时性、民主性和合法性的立法原则,与同时修订的《商标法》、《专利法》共同构成了我
国严谨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对信息服务领域的著作权问题得到了广泛重视。
2编纂利用中的著作权保护
(1)区别受著作权保护的档案。
“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形式复制的智力
仓U作成果。“
作品内容包括“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美术、建
筑作品;摄影作品;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
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计算机软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等
九大类。”
----《著作权法》第二条
“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
方正式译文;时事新闻;历法、通用表格和公式等不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范围”。
——《著作权法》第五条
(2)档案与《著作权法》中的“作品”的不同,及两者关系
第一,档案包含了大量具有著作权意义的作品档案。如:书稿、教学档案、科研档案、
口述档案、人物档案、科技档案、个人档案等。
第二,应根据《著作权法》的精神,合理、准确区分受著作权法保护的档案范围。法律、
法规、时事新闻、历法、通用表格和公式等不受著作权保护;已过著作权保护期的历史档案
也
第三,受到档案馆(室)馆(室)藏档案的来源、作者、所有者不同,其著作权状态也
各不相同。著作权归属于形成档案的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归属于其他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属
于作者个人、归属于非作者个人、归属于国家、归属于档案馆等,需要仔细分析,按其归属
状态提供可能的服务,避免侵权纠纷的发生。
3档案文献编纂工作中涉及的著作权问题
(1)“利用、公布档案,不得违反国家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规定。”“汇编若干作品、
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者其他材料,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
品,为汇编作品,其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
一—《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四章第二十六条、《著作权法》第十四条
(2)档案文献编纂首先涉及档案公布权。
档案公布权是指特定的权力主体决定是否公开档案的内容,以及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公布档
案的权利。
《著作权法》中的作品发表权:指著作权人决定其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是著作人
一系列权利中处于首位的权利,出版、表演、演奏、朗诵、广播、展览、建筑作品的建造都
属于发表作品的形式。两者有非常强的关联性。
(3)一般讲,档案馆中属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档案,其公布权附属于档案所有者,由档案所
有者行使。按照归属者不同,公布权也不同:国家、集体和个人。
(4)在编纂工作中,涉及档案原件修改权、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改编权等,
需获得其权力,才能对其进行加工编辑和出版。
4档案文献编纂成果的著作权
《著作权法》对作品原创性的划分:原创作品和演绎作品。演绎作品又包括改编作品、
注释作品、整理作品、编辑作品、汇编作品等。
•对档案文献编纂成果著作权的认识:
(1)档案文献编纂成果享有完整的著作权。
完整的著作权:是指《著作权法》赋予每件保护作品应享有的各项权利,包括人身权和
财产权。
人身权是因作者创作了特定的作品,具有作者身份所形成的精神权利,含署名权、发表
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等;
财产权是作者为其经济利益,使用、处分其作品的权利,包含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
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站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等。
应注意的问题:
不能简单将汇编作品的著作权理解成‘'汇编权"。对作品完整的著作权不能机械理解成
一部编纂成果具备上述各项权利。作品是否享有著作权,应看考察的对象是否包含了作者的
独创性劳动,不能笼统认为肯定或否定。
(2)编纂成果和档案原件著作权的关系。
编纂成果作为演绎作品的一种,在档案原件基础上经过独立脑力劳动创造而成,与档案
原件作者的权利义务关系至关重要
一方面,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尊重和保护档案原件中所包含的著作权;另一
方面,档案编纂成果的著作权是独立的,它是经过再创作而形成的编纂作品,享有著作权(法
规汇编、商标汇编等不适用《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除外)。
(3)编纂成果著作权的归属。
编纂成果著作权的归属,是指受著作权保护的编纂成果的权利主体属于谁。著作权利主
体:公民、法人或其他合法组织,根据作者(实际完成者)与作品的关系加以判断编纂成果
的归属。
其关系包括自由创作、合作创造、委托创作、职务创作等,关系不同,权利主体和权利
划分也不同。在档案编纂中,涉及最多的是职务作品,指完成法人或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
作的作品,其著作权归属各国有所不同。中国:“主要是利用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
件,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计算机软件等职务
作品”,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合同约定著作权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的职兔作品”,
“作者享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给
与作者奖励。”
档案编纂成果著作权的保护期、权利的限制、著作权许可使用和转让、作品的传播和播
放、相关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和执法措施等问题,依据《著作权法》及其《实施办法》参照
一般作品处置。
5科技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中的相关法律问题
(1)科技档案开发利用与保密
1科技档案开发利用与保密的关系
根本上,科技档案信息的提供利用工作中,档案信息的利用与保密工作是一对对立统一
的矛盾关系,即档案信息的提供利用和保密是对立,但又是统一的。
其中,档案信息的利用是档案工作的目的,科技档案只有通过利用才能发挥作用,使自
身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档案信息的保密则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即在遵守保密的原则下,加强科技档案的利用工
作,大力开发科技档案的信息资源,为科研生产服务。
2科技档案开发利用中保密的重要性
宏观上,科技档案是科学技术信息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
科技档案信息的利用和保密主要涉及到国家的根本利益和企事业单位的经济利益两个方面。
一是在政治层面上,主要涉及到国家利益,遵守《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
规定》,严格保密科技档案中的科学技术信息对于保守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利益具有更重要
的政治意义。
二是在经济层面上,特别是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于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
来说,保护科技档案中的科学技术信息秘密,对于维护企业经济利益,保护企业在市场竞争
的地位,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2)科技档案开发利用与知识产权
1科技档案与知识产权的关系
广义上,知识产权指人类智力创造的一切成果,包括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人类一切活
动领域内的发明、科学发现、商标、服务标记、禁止不正当竞争等,以及在工业、科学、文
学或艺术领域内其他一切来自智力活动的权利。
狭义上,知识产权主要包括工业产权和文学产权两部分:工业产权又包括专利权、商标
权、禁止不正当竞争等权利;文学产权则包括著作权及其邻接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
学技术价值内含有的知识产权比重日益增长。
科技档案管理和科技档案开发利用与知识产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往往涉及了大量的
知识产权内容,如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与专有技术等。
2科技档案开发利用中的知识产权
科技档案开发利用中的著作权
依据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就是通过各种形式,有针对
性地开发科技档案信息为社会各项事业服务,本质上属于在一定范围内的科技档案的公布。
结合著作权法,在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著作权主要涉及:发表权、署名
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
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等。
科技档案开发利用中的专利权
专利权(PatentRight)是发明创造人或其权利受让人对特定的发明创造在一定期限内
依法享有的独占实施权,是知识产权的一种。
开发利用科技专利档案信息过程中,既要采取一定相应措施保护好专利内容不被泄密、
侵权,又要保证专利信息的合法利用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在专利保护期满以后,根据有关
法律法规适当及时提供专利信息的开发和利用,为社会科技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发明创造是指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
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10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1984年公布)
科技档案开发利用中的商标权
商标是用以区别商品和服务不同来源的商业性标志,由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
标志、颜色组合或者上述要素的组合构成,主要作用在于维护产业活动中的秩序。
商标权是商标专用权的简称,是指商标主管机关依法授予商标所有人对其注册商标受国
家法律保护的专有权。
科技档案开发利用中要严格商标的复制、借阅的手续,尽力避免人为故意为侵犯注册商
标专用权的行为提供便利条件的,或给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故意或非故意
的商标侵权行为的发生,保护商标注册人的合法权益。
科技档案开发利用中的专有权
科技档案开发利用中涉及的专有权,需要从知识产权保护法和专有技术两个方面进行理
解。
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有时也被称为知识产权的独占性、排它性或垄断性,是指知识产
权专为权利人所享有,非经法律特别规定或者权利人同意,任何人不得占有、使用和处分。
专有性的本质是一种垄断性,由知识产权的私权性质决定。
专有性对知识产权的客体一一知识产品的利用需要借助于知识产权法律明确地界定知
识产权人行使权利的特定范围,这种行使权利的特定范围就是知识产权的“专有领域”,即
直接通过法律进行规定。
科技档案中包含了大量的科学技术信息,是科技档案形成者知识的结晶,依法享有知识
产权保护法律制度关于知识产权专有性保护的规定。
专有技术,也称“技术秘密”、“技术诀窍”等,是随着技术援助合同的大量涌现而在
合同书上频繁使用的用语,但目前还没有公认的定义。
“专有技术是有一定价值,可利用、未被公众所知,可以转让或传授而未取得专利权的
技术知识、技术情报、经验、方法或其组合。”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经济法辞典》
狭义上,通常把专有技术仅限于工业目的,是指用于工业生产的技术知识,例如设计图
纸、工艺流程、配方、公式、生产数据等等。
广义上,则扩展到工业、商业和管理三个方面,即包括工业技术、生产管理和商业经营
三方面的知识,即从事生产、管理和财务等活动领域的一切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秘密知识、
经验和技能,包括工艺流程、公式、配方、技术规范、管理和销售的技巧与经验等。
在实际中,专有技术经常援引民法、合同法、知识产权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刑法,
以约束和限制技术受让双方对专有技术保密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科技档案开发利用与专有技术的保护密切相关,科技档案信息主要是由专有技术信息构
成的。由于专有技术未经法律认定,法律对其的保护力度相应比较小,如若没有对专有技术
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制定相关保密制度,很容易导致专有技术侵权或泄密的发生。
第二章档案文献编纂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本章导引:“挟书律”:秦始皇进行焚书时实行的一项法令,除了允许官府有关部门可以藏
书外,民间和个人一律不得藏书。西汉王朝初期,制度基本上是继承秦朝,“挟书律”也不
例外,直至汉惠帝才废止。
宋绶: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赐同进士出身。仁宗时为兵部尚书,参知政事。谥
宣献。笔札精妙,帝多取其书字藏禁中。倾朝学之,号曰:「朝体」。书法森严,实传钟、
张古学。黄庭坚云:“宋宣献用徐季海(浩)摆落右军(王羲之)父子规模,自成一家。”
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夏竦所撰慈孝寺碑,仁宗亲自篆额,为绶所书。卒年五十。宋绶去
世后,皇帝多取其书字,藏於禁中。《天圣卤簿记》十卷《内东门仪制》五卷《五服敕》一
卷(刘筠、宋绶等撰)《岁时杂咏》二十卷《常山祐殿集》三卷《本朝大诏令》二百四十卷。
宋敏求:(公元1019年至1079年)字次道,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北宋文学家、
史地学家。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卒于神宗元丰二年。赐进士及第。官至史馆修撰、累迁龙
图阁直学士。
尝预修唐书(新唐书);
私撰唐武宗以下六世实录148卷;
编《唐大诏令集》130卷。著有《长安志》20卷,为地市志之宗。该书考订详备,详于
记载长安城郭、宫殿、坊市等,是我国古代有关长安地志的重要著作;
笔记《春明退朝录》,记掌故时事,文献价值颇高;治平中,为宋仁宗实录检讨官,起
居注,知制诰。以忤王安石外迁;
著春明退朝录三卷,又有唐大诏令集及长安志,均《四库总目》并行于世。
第一节古代档案文献编纂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一、孔子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
(-)孔子简介
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春秋后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
二十七日)生于鲁国瞰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
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年轻时
做过几任小官,但一生大部分时间在从事教育。
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曾任鲁国司
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
圣人”,被后世尊为至圣、万世师表。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
作《春秋》。
(二)孔子的编纂思想
1选题上,主旨鲜明,目的明确,政治性强一一宣扬“仁”政,并要“克己复礼"为''仁政";
2搜集材料上,重柱下之所藏;
3选材上,“不语怪、力、舌L、神”,“信而好古,并''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强调
“无徵不信”,“敏以求之”。
4进行加工编写时“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要“述而不作”,“多闻阙疑”。
5体例编排上讲究按分类并按时序排比材料;
6强调言之有物,言之有序,重归纳、序赞,主张“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
备,人事淡”。
(三)评价
1中国古代正式编纂活动的开始;
2第一次私人编纂活动,具有自发性;
3孔子的编纂思想为以后中国档案编纂活动提供了宝贵经验;
4其所编纂的主要是对当时的历史档案进行编纂。
5编纂活动及其成果,无形反映着孔子本人的政治思想。
6其编纂成果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
二、刘向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
(一)刘向、刘歆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人,
汉高祖弟楚元王刘交第四代孙。宣帝时为谏议大夫。元帝时任宗正。成帝即位得任光禄大夫,
改名“向”,官至中垒校尉。
曾奉命领校秘书,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骰梁传》。著《九
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有《五经通义》
是清马国翰辑本。
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
刘向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了《战国策》。
刘歆:约前53-后23,西汉末古文经学家、目录学家、天文学家。字子骏,后改名秀,
字颖叔。刘向之子。成帝时为黄门郎。后受诏与其父总校群书,讲六校传记。刘向死后,刘
歆复任中垒校尉。哀帝即位,王莽荐举为侍中太史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继承
父业,撰成《七略》,为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曾建议为《左传》、《毛诗》、《古文
尚书》等古文经设立学官,遭今文博士反对。因得罪执政大臣,出任河内、五原、涿郡等地
太守。王莽新政,累官至京兆尹,封红休侯、国师。王莽败,遂自杀。明人辑有《刘子骏集》。
(二)刘向的编纂思想
1广罗异体,仔细校对,以备考校:利用官府民间百余年积累藏书,进行校对,作为参
考。如,据《管子叙录》,所据“书”有389篇之多,利用大夫卜圭书27篇,臣富参书41篇,
射声校尉立书11篇,太史书96篇。凡中外书564篇。
2校对脱简,订正伪文:主要采用“本校法”和“互校法”,仔细校雕全文,校对脱漏
遗失之处并订正错字、别字、讹文。
《别录》:“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故
日臃也。”
3相互补充,去其重复;推弃异号,确定书目(名)。对诸本从内容、篇目和书目三方
面进行勘对,或删除重复,或保留原名,或重新命名,确定合适书名,对简册则根据逻辑顺
序或时间顺序确定各篇次第。如,《晏子》,保留原书名,但删重复22篇638章而定8篇315
章。
4杀青定校毕,缮写叙录:按照规定编纂一书完毕,则缮写叙录,以方便阅览。
(三)评价
1其编纂活动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保留了大批整理有序的珍贵典籍:
2其编纂活动孕育和催生了中国目录学、校勘学和版本学的基础知识;
3刘向、刘歆父子的编纂活动主要是围绕历史典籍和历史档案展开,其编纂思想为中国档案
编纂思想所吸收,成为档案文献编纂学,特别是历史资料的整理工作提供了较为系统的理论
基础。
三、刘知己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
(一)刘知己简介
公元661-721,唐史学家,字子玄。彭城(今徐州)人。高宗永隆元年(680)中进士。武周
时,任著作佐郎、左史等职,兼修国史。中宗时官凤阁舍人,暂停史职,后除著作郎,仍兼
修国史。参与纂修《则天皇后实录》,因与武三思不合,请辞史馆职,不久又三度入馆。
自幼笃爱史籍,入仕后数入史馆得以博览群籍,又洞悉史馆利弊。因和监史大臣宗楚客
等屡相悖悟,不能自行其道,乃私撰《史通》以见志。
一生著述很多,有《刘氏家乘》、《刘氏谱考》、《睿宗实录》、《刘子玄集》等,认
为史家须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长,尤以史识为重要。
对著史强调直笔“不掩恶,不虚美”,表现了进步的史学思想。所著《史通》20卷,为
中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在中国史学史上影响极大。
(二)刘知己的编纂思想
1打破尊经抑史的传统思想束缚,强调历史典籍和文书在编书中的重要性。
2明确提出“史才三长”理论,要求史学家须有史才、史学、史识,即搜集、分析资料、
撰写著作的能力;对历史资料、历史知识的掌握能力;作者自己的判断取舍能力。
3对前代史著的思想观点、语言文字、人物评价、史事记述及体式等进行了评述,并提
出了以“人事“为历史主体的治史原则。
(三)评价
1所著《史通》分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各十卷。内篇主要叙述史书体例,辨别
是非;外篇论述史籍源流及杂品古人过失。对唐以前史籍作了全面梳理,是我国历史上首部
史学理论著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
2首次以理论形式确立史书编纂的体例:制册章表书,和纪、传、表、志相辅而行。
3《史通》建立了史学批评、史学史和史学编撰的原则和基础,与《文心雕龙》并称,
在我国史学发展史上有里程碑意义。
4奠定了档案文献编纂学提供了历史档案材料整理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四、司马光的编纂思想
(一)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自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深水乡人,世称“流
水先生”。仁宗二年进士,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等职,英宗朝进龙图阁直学士。神宗即位,
擢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熙宁四年判西京御史台,自此退居洛阳十五年,
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写。哲宗即位后召拜门下侍郎,主持朝政,罢黜新党,废除新法,
起用旧党,八个月后卒。谥“文正”,赠太师、温国公。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一部编年史,全书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
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全书依时
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
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
除《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80卷、《稽古录》20卷、《本朝百官公卿表》6
卷。此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
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
问》《凉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
(二)司马光的编纂思想
1丛目未成,不可遽然作长编,即丛目是作长编的基础。丛目以《实录》为基础,其它
史料”稍于时事者,借叙依年月注所出篇卷于逐事之下。
《实录》所无者,亦须依年月添附。无日者附于其月之下,称是月;无月者,附于其年
之下,称是岁;无年者,附于其事之尾;有无事可附者,则约其时之早晚,附于一年之下。
但稍于其事相涉者,即注之,过多无害。”
2大抵长编,宁失于繁,毋失于略:对每条事目所涉及到的史料均以丛目附注为线索,
仔细勘校,考证异同,辨别真伪,再决定是否收入长编正文。P19
3长编编次要严格符合《通鉴》的体例。长编是全书编纂的基础,作为编年体史书,须
严格以年月时序为根本,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三)评价
1其先编丛目后作长编的编纂方法,强调了编纂工作中检索工具编纂的重要性。
2编长编要求宁繁毋略,强调了搜集材料的重要性,”《实录》、正史未必皆可据,杂
史小说未必皆无凭,在高鉴择之”。
3编纂过程中要求求实考信。编纂过程中要求严格考订,不取迷信、怪诞、奇伟之材料,
体现了科学的原则和方法。
五、章学诚的编纂思想
(一)章学诚简介
章学诚(1738——1801)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字实斋。会稽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
进士,官国子监典籍。曾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书院,并为南北方志馆主修地方志。
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学术理论著作。其中《文德》、《文理》和《史德》
等篇中涉及文学理论见解最多。讲“义法”、“性灵”。
作文要“修辞立诚”,要“主敬”,敬即态度要严肃;“论古必恕”,即从事批评应设
身处地,知人论世,通情达理。
认为“是以学文之事,可授受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
强调“读书养气之功,博古通经之要,亲师近友之益,取材求助之方”才是论文前提,
批评舍本逐末的“文法论”。
提倡'‘文贵发明”“亦期用世”;反对“不达时势”、“画蛇添足”、“优伶演剧”、
“削足适履”等不良文风。
(二)章学诚的编纂思想
1提出“六经皆史”的史料观和原则:“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
2材料搜集要求博收而约取。
“有志著述,先猎群书,以为薪楣”:“故今学者计,札录之功,必不可少”,“然存
为功力,而不能可以为著作。亦俟类次既多,积久而兄有定识,然后贯穿前后,去其不合与
不定者,慎取而约收之”,“既以此为功力,当益进于文辞。”
“拘牵类例,取足成书,不与法律之外,多方购备,以俟之辨裁,一目之罗,得鸟无日,
则比次之业难于凭藉者其矣。”
3提出“比次之书”、“比次之法”、“比次之道”、“比次之业”等概念,将之置于
著述源流中,加以探讨。
“比次”即“整齐故事”,对档案内容加以梳理形成体系,以便使用。
“比次之书”是把档案按时间顺序排列;
“比次之法”指编纂的方法;“比次之业”指编纂的工作;“比次之道”指编纂的理论。
4人对于编纂工作的重要性:“夫村书俗学,既无良才,则比次之业难于凭藉者一矣。”
5选材上“传闻异辞,记载别出,不能兼收,并录以待作。”
6汇编档案史料选录范围要“图绘之学,不入史载,金石之文,但从目录,后人考核,征信
无从,则比次之业难于凭藉者五矣,专门之书,已成巨编,不为采录大凡,预防之逸,而听
取孤行,渐致湮没,则比次之业难于凭藉者六矣。”
7篡改原文的害处:“所征故实,多非本文,而好易字句,离其本质,以致学者宁习原
收,怠窥新录,则比次之业难于凭藉者二矣”
8汇编档案文献编写注释与备考要:“比类相从,本非著作,而汇收故籍,不作著所出
何书,一似己所独得,使人无从征信,则比次之业难于凭藉者三矣。”
(三)评价
1其编纂思想融于其研究史学著述源流和方志理论的过程,翔实而系统,“六经皆史”
理论的提出,扩大了史学、史料和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丰富了研究资料的来源,对史学家研
究历史搜集和鉴别史料的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2章学诚分析了“比次之书”的材料来源,基本特点、重要作用,以及其与别出心裁成
一家之言独断之学,钩稽疑难下判定结论的考索之功的区别。
3章学诚有关档案文献编纂方面的思想,继承前人,又超越前人,以从基本理论、概念、
体例、程序、方法诸方面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而丰富的有关档案文献编纂思想。
4首次提出史学著作和史料编纂区分。“史家有著作之史与纂辑之史。”著作之史,章氏
又称为“撰述”、“著述”;史料编纂,章氏又称之为“记注”、“比类”、“比次”。
5他关于编纂工作中存在的不同目的、不同层次、不同深度以及不同要求的阐述,对后
世辨析编纂类型具有启示作用。
他没有明确提出创建编纂之学,但是他关于编纂工作的一系列论述以及体现出来的思
想,可说是中国古代档案文献编纂思想之集大成者。
第二节近现代档案文献编纂活动及其代表人物
一、中华民国时期
(-)编纂活动及其代表人物
1这一时期有几次重大的史料发现和史料汇编活动:甲骨卜辞、敦煌遗书、居延汉简、
明清内阁大库档案及太平天国文献等。
这一时期的史料整理工作,可说是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学术界对这些
新史料的编纂公布活动上,出现了具有近现代意义的文献编纂,并催生了一系列编纂思想。
(-)代表人物及其编纂思想
1蔡元培
1868-1940,浙江绍兴人,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数次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
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曾任
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人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
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其主要学术活动是在两次留学国外期间进行的,主要编著哲学、伦理学和美学等大批学
术著作。
在档案文献编著上的主要成就是:提出档案整理目的一是为更好保管档案,二是公布于
世以资学术;把国外很多先进的档案管理理念介绍到国内;主持1925年成立的故宫博物院文
献馆的明清档案文献编纂和出版工作。
•故宫博物院文献馆
位于北京故宫东华门内。
1925年10月北洋政府成立故宫博物院,设古物、图书两馆,图书馆又设图书、文献二部。
图书馆馆长陈垣,副馆长沈兼士、袁同礼,沈兼士主持文献部。
1927年6月文献部改称掌故部。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派易培基接收故宫后颁布组织条
例,设古物、图书、文献三馆。1929年2月掌故部改文献馆,馆长张继、副馆长沈兼士。
1934年修改组织条例,沈兼士任馆长,定文献馆职掌:对明清档案、实录及历史物品整
理编目、保管陈列、收集整理、摄影编辑。
文献馆档案按来源分为:内阁大库组(兼管清史馆档案)、军机处档案组、内务府档案
组、宗人府档案组以及事务组。
另设专门委员会,由院方聘专家学者为特约专门委员和通讯专门委员,负责审查文献馆
编辑出版的史料,先后聘有陈垣、孟森、傅斯年、顾颉刚、叶恭绰、陈寅恪、朱师辙、蒋廷
酸、许宝衡、罗家伦、翁文潮等30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成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北大国学门和清华研究院
创建于1921年底,存在仅四五年时间,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国学门组织结构包括三室五会,“三室”谓登录室、研究室和编辑室,“五会即歌谣研
究会、明清史料整理会、考古学会、风俗调查会和方言研究会。
陈以爱认为其工作性质与目标乃“兼具今日大学研究所与专门研究机构这两种性质的机
构”。
“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以致国内一些高校纷起而效之。
同时,高校出现了另一类学术机构,最具代表性的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创建于1925年,
1929年6月停办,先后延续四年,孙敦恒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纪事》中,汇集相关档案资料
和文献,作了较系统记载。
2王国维和郭沫若:
主要成就在于对殷墟甲骨档案、居延汉简、敦煌经卷等的研究和汇编出版。为我国古代
文书档案、文字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3太平天国时期的档案文献大部分由我国留学生从流失到国外的档案抄录。
主要代表人物有程演生、萧一山、王重民等,编纂出版了《太平天国史料》、《太平天
国丛书》、《太平天国官书》、《敦煌曲子词集》等等,开启了中国学者到国外挖掘历史文
化档案信息的先河。
二、新中国时期
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界和其他学术界在编纂工作中起了先导作用,其实践和理论成果对
我国档案文献编纂学的创建起了推动作用。
1956年严中平在集体讨论基础上,写出的长达25000字的《编辑中国近代经济参考资料
工作的初步总结》则是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总结编纂工作实践经验的首篇重要论文。
1962年荣孟源讲《文献编纂学诸问题》中,从史料编纂工作的意义、基本原则、题目选
择、史料收集、筛选、考订、加工和辅文编写等方面,系统总结了近代史研究多年来的编纂
工作经验。
同年,彭泽益《关于国近代经济史资料整理方法问题》,从编纂体例,综合整理,地方
志、古代文书以及档案的利用等方面探讨了经济史资料整理工作的特点。
(-)史学界的开创性工作
翦伯赞: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致力于新中国史学建设,首先发起编纂《中国近代史资
料丛刊》,并亲自主编其中《戊戌变法》和《义和团》两个专题。1961年春开始,兼任全
国高等学校历史教材编审组组长,主编通用教材《中国史纲要》和《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资
料》。
先后发表《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和《目前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等
论文,批评史学界从5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的极左思潮。他是我国最早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
义研究历史的史学家之一,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资料收集工作的系统与有序。
范文澜:撰写《中国通史》,当时以“为某些干部补习文化之用”。体例“略前详后,
全用语体,揭露统治阶级罪恶,显示社会发展法则等几条”作为准绳。
上册(上古到五代)1941年出版,中册(宋辽到清中叶)于1942年出版,下册只完成鸦片战
争到义和团运动部分,题名为《中国近代史》上册,于1946年出版,上、中册合称《中国通
史简编》。《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近代史》是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地叙述中
国通史的著作。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民族特点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风格。对于历史研究,提出学习
理论、掌握资料、文字表达、言行一致四个问题,勉励后学。
(二)档案界的档案文献编纂活动
1第一历史档案馆
张德泽:明清档案专家,号洵如。河北省东光县人。1925年1月起在清室善后委员会工
作,10月调故宫博物院总务处任书记,1929年转文献部参加对清代宫廷档案的整理、编辑和研
究。1959年任国家档案局档案学研究室副研究员,1961年任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副研究员,
1971年12月退休.
(1)对明清档案及其整理方法进行研究,发表10余篇论文,其中有对清代档案内容的介绍与
分析,对清代档案整理、分类诸问题的研究,对清代档案编辑方法的探讨。
(2)1948年所撰《档案分类研究》一文,是对档案分类理论的探索;1944年所撰《清军机
处所藏清册之分类》,是以图书十进分类法对档案进行分类的尝试;20世纪60年代初
编著《清代国家机关考略》一书,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清代国家机关的构成、性
质及沿革、职掌等,是一部研究清代国家机关的资料性参考书。
(3)1959年《明清档案编辑出版工作方法之商榷》,是对我国档案馆界写的首篇有关档案
文献编纂学的学术论文。
朱金甫:明清档案专家,清史专家,研究馆员,曾用名朱玉鑫,江苏武进县人。I960
年分配到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工作。1980年以后,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室主任、《历
史档案》杂志社主编等职。
主要学术成果:主编《第一次鸦片战争档案史料》、《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
《康熙起居注》、《明清档案论文选编》、《清代帝王陵寝》:任《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
选辑》、《郑成功档案史料选辑》副主编。
论文20余篇,对明清档案文献编纂工作各环节的实践经验做了全面科学的总结。
2第二历史档案馆
(1)王可风
中国现代档案专家,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主要创建者之一。1950年奉派南京接收国民党
政府机关档案,次年任南京史料整理处主任。1964年任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馆长。自担任
南京史料整理处主任后,致力于民国档案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曾亲赴重庆、昆明等地
收集数量庞大的国民党政府中央机关散失在各地的档案,对民国档案文献的编纂工作做出了
奠基性贡献。
(1)主持制定了一套整理历史档案的方法,组织整理了大批档案,在1956年《关于南
京史料整理处12年远景规划的意见》中,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把档案文献编纂工作正式纳入
档案馆工作规划中,并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服务方
向。
(2)主持编写了《历史档案的整理方法》,并主持编辑了《中国现代政治史档案资料
汇编》等约24万多字的资料,1987年由档案出版社出版发行《王可风档案史料工作文集》。
3曾三
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无线电通信事业先驱、新中国档案事业的开拓者和杰出领导
人,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中央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中
央办公厅副主任。
从建国初到“文革”前,致力于档案事业的开创、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关于我国档案工
作管理体制、基本原则和方针任务的意见,主持制定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档案工作规章
制度,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档案干部专修班、档案工作刊物和档案科研机构,积极倡导建立各
级各类档案馆。
在其组织领导下,一个自上而下的全国档案工作组织系统、门类齐全的档案馆网络初具
规模,使档案工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曾长期担任国家档案局局长,1963年全国省档馆工作会议上就把“熟悉档案内容,汇编
档案史料,参加历史研究,提高服务质量,使档案馆能够在历史科学研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作为档案馆三项基本任务之一。
1979年提出开放历史档案的问题,亲自起草了《关于开发历史档案的意见》。
1980年5月在全国省以上档案馆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从政治、历史传统以及档案实践工
作的角度强调了历史档案编纂工作的重要性,为我国20世纪八十年代档案文献编纂事业的兴
盛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档案文献编纂学术委员会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研究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学术性组织,属于中国档案学会的分
支。
目的:广泛深入开展档案文献编纂学的研究和交流,提高档案文献编纂学的理论水平,
比较正确地解决实践中所发现和发生的问题,使各级档案管理机构能够编纂出更多更好的档
案文献出版物,为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的学术繁荣、为更进一步地推动历
史学的深入研究提供条件,作出贡献;
学术组织,主要任务只是研究和探讨学术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不干予行政领导。
另一方面,要通过学术委员会联系和团结国内外从事档案文献编纂、出版工作的同行以
及与此有关的学术界人士,为切磋学问、交流经验提供机会和创造条件。同时,中国档案学
会本身有关档案文献编纂学方面的工作和任务,学术委员会也要密切配合,积极承担。
2007年10月中国档案学会、档案文献编纂学术委员会在四川成都举行年度工作年会,讨
论了2008年档案文献编纂学术委员会的工作规划,对编纂《中国档案文献提要总汇》进行了
商议筹划,对最新出版的《档案编研论稿》进行了评析研讨,并围绕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等重
大选题及将重点编研项目经费列入抢救费等事宜作了商讨。
附加:古代文献编纂思想
一、古代文献编纂思想代表人物之魏晋南北朝
萧统(501〜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维摩,南朝梁代文学家,南兰陵(今江苏常
州)人,梁武帝萧衍长子,母亲丁令光,又称丁贵嫔。
天监元年(502年)十一月被立为太子,未即位即于531年去世,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