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科目授课时间节次--年—月—日(星期——)第—节指导教师授课班级、授课课时授课题目(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教学内容教材: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
内容:探究燃烧的条件,包括可燃物、氧气和温度,通过实验验证燃烧的三个条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习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了解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核心素养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理解燃烧条件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培养交流与协作精神。学习者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燃烧的基础知识,包括燃烧的定义、常见燃烧现象以及燃烧的产物等。此外,学生对氧气和温度在燃烧过程中的作用也有初步的认识。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学生对化学实验通常具有浓厚的兴趣,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索科学现象。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逐渐增强,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实验步骤。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实验直观感受科学原理,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更偏好理论学习和分析。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理解燃烧条件时可能遇到以下困难:一是如何区分燃烧的三要素(可燃物、氧气、温度)之间的关系;二是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正确进行实验操作;三是如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科学结论。此外,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如燃烧产生的热量、火焰的不可控性等,也需要特别注意和引导。教学资源准备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拥有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以便查阅相关知识点。
2.辅助材料:准备燃烧条件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直观理解。
3.实验器材:准备酒精灯、火柴、燃烧的固体(如木炭)、氧气瓶等实验器材,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和安全性。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安排实验操作台,方便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一、导入(约5分钟)
1.激发兴趣: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图片,如火焰、烟雾等,引导学生思考燃烧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回顾旧知:提问学生关于燃烧的基本概念,如燃烧的定义、燃烧的条件等,帮助学生回顾已有知识。
二、新课呈现(约20分钟)
1.讲解新知:详细讲解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及其相互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燃烧的原理。
2.举例说明:通过具体例子,如蜡烛、木材等,说明燃烧条件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3.互动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燃烧现象的变化,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实验等方式探究燃烧条件。
三、巩固练习(约15分钟)
1.学生活动: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
2.教师指导: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四、拓展延伸(约10分钟)
1.提问学生:燃烧对环境有哪些影响?如何减少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2.学生讨论:分组讨论,提出减少燃烧对环境影响的方法,如节能减排、使用清洁能源等。
五、总结与反思(约5分钟)
1.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燃烧条件的三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学生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环保意识。
六、作业布置(约5分钟)
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燃烧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燃烧反应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
七、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实验操作能力、合作学习情况等。
2.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整性、准确性、总结能力等。
3.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学资源拓展1.拓展资源:
-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介绍常见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碳的燃烧、氢气的燃烧等,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
-燃烧热的定义与应用:解释燃烧热的定义,探讨燃烧热在能源利用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热能转换、燃料评价等。
-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介绍燃烧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探讨燃烧反应的热力学性质。
-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探讨燃烧产生的污染物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如二氧化碳排放、酸雨、温室效应等。
2.拓展建议:
-学生可以查阅相关书籍或资料,深入了解燃烧反应的类型和特点,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
-通过互联网资源,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燃料的热值和燃烧效率,比较不同燃料的环保性能。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燃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布置学生进行小实验,如制作燃烧火箭、燃烧瓶等,观察燃烧现象,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组织的环保活动,了解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引导学生关注燃烧技术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如钢铁冶炼、石油化工等,了解燃烧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科学家讨论燃烧机理,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制作燃烧条件相关的科普视频或海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提高科普教育的效果。
-安排学生参观相关企业或实验室,实地了解燃烧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板书设计①燃烧的定义与条件
-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伴随发光、放热。
-燃烧条件:可燃物、氧气、达到着火点的温度。
②燃烧的三要素
-可燃物:能够燃烧的物质,如木材、煤炭、汽油等。
-氧气:支持燃烧的气体,通常指空气中的氧气。
-着火点: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③燃烧反应的特点
-发光、放热:燃烧过程中释放能量,表现为光和热。
-生成新物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水等产物。
④燃烧的类型
-完全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充分反应,生成稳定产物。
-不完全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反应不完全,产生一氧化碳、烟尘等。
⑤燃烧的应用与控制
-应用:能源利用、工业生产、日常生活等。
-控制:防火、灭火、节能减排等。作业布置与反馈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燃烧条件、燃烧类型和燃烧反应特点的理解。
2.选择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如烹饪、取暖等,分析其燃烧条件,并描述燃烧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3.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同时满足才能进行。
4.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短文,探讨燃烧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环保建议。
作业反馈:
1.对于课后练习题,重点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燃烧的定义、条件、类型等。对于错误或不完整的答案,及时指出并要求学生改正,确保学生对基本概念有清晰的认识。
2.对于分析日常燃烧现象的作业,评估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如燃烧效率、环境影响等,同时注意学生的表述是否清晰、逻辑是否严密。
3.对于实验方案设计,检查学生的实验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有效地验证燃烧条件。对于不合理的实验设计,指导学生进行改进,确保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4.对于撰写短文,评估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包括对知识的整合、观点的阐述和论据的支撑。对于文章中存在的问题,如论点不明确、论据不足等,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具体反馈内容如下:
-对于课后练习题,如果学生未能正确回答关于燃烧条件的问题,可以提供详细的解释和示例,帮助学生理解燃烧的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对于分析日常燃烧现象的作业,如果学生的分析不够深入,可以引导他们考虑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换效率,以及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
-对于实验方案设计,如果学生的实验设计存在安全隐患或无法验证燃烧条件,可以指导他们调整实验步骤,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对于撰写短文的作业,如果学生的文章结构不清晰或论据不足,可以提供写作模板和论据搜集的方法,帮助学生提升文章的质量。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的“燃烧的条件”这一节课,我觉得收获颇丰,但也发现了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觉得导入环节做得不错。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如蜡烛、火焰等,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我想,这样的导入方式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让他们对燃烧这一现象产生更深的兴趣。
在讲解燃烧条件时,我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我发现,当我把燃烧条件比作一个“三脚架”时,学生们更容易记住。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可燃物、氧气和温度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只有三者同时具备,燃烧才能发生。
在实验环节,我安排了两个小实验,一个是观察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燃烧情况,另一个是验证燃烧需要氧气。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非常投入,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操作,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让我感到很高兴,因为实验是化学学习的灵魂,通过实验,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
然而,在课堂互动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他们可能对实验不太感兴趣,或者对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此外,我还发现,在讲解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时,部分学生对此不太重视。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还不够强烈。因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教育,让学生明白燃烧对环境的危害,并鼓励他们从自身做起,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布置作业方面,我注意到一些学生在完成课后练习时,对燃烧条件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作业反馈时,不仅仅指出错误,还要给出正确的解答和解释,帮助学生彻底理解知识点。课后作业1.实验报告
完成以下实验报告,描述实验步骤、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得出的结论。
实验目的:验证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同时满足才能进行。
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蜡烛、铁丝、石棉网、烧杯、水、温度计。
实验步骤:
(1)将蜡烛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
(2)在蜡烛燃烧的同时,将烧杯倒扣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是否有水珠出现。
(3)将铁丝加热至红热,放入水中,观察铁丝的燃烧情况。
(4)将蜡烛熄灭,等待其冷却至室温,再次用酒精灯加热,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
实验现象:
(1)蜡烛在加热后能够持续燃烧。
(2)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说明燃烧产生了水。
(3)铁丝在加热后放入水中未燃烧。
(4)冷却后的蜡烛再次加热后能够燃烧。
实验结论:
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当这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时,燃烧才能发生。
2.燃烧类型分析
分析以下燃烧现象,判断其属于哪种燃烧类型,并解释原因。
燃烧现象:一个铁桶在野外被火烧得只剩下铁架。
燃烧类型: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
答案:燃烧类型:不完全燃烧
原因:由于氧气供应不足,铁桶内的燃料燃烧不完全,产生了大量的烟尘和一氧化碳等气体。
3.燃烧热计算
计算以下燃烧反应的热效应,并说明其类型。
燃烧反应:CH4+2O2→CO2+2H2O
已知:燃烧1摩尔甲烷放出890.4kJ的热量。
计算:燃烧10摩尔甲烷放出的热量。
答案:燃烧10摩尔甲烷放出的热量为8904kJ(即890.4kJ×10)。
4.燃烧环境影响
列举以下燃烧过程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
燃烧过程:汽车尾气排放
环境影响: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广西南宁三中中考物理模拟试卷(一)(含解析)
- 湖南女子学院《微积分BⅡ》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泰州市医药高新区达标名校2024-2025学年普通高中4月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
-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与服饰》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武夷学院《中国舞蹈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医学院《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海安县2025届普通高中第一次联考高三英语试题含解析
- 河北省省级示范高中联合体2024-2025学年4月高三阶段性检测试题考试英语试题含解析
-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第三中学2025年高考前模拟英语试题试卷含解析
- (二模)吕梁市2025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政治试卷(含答案详解)
- 试验检测单位安全培训课件
- 2000立方米液化石油气球罐设计
- 项目管理的角色与职责
- 如何进行植物的分株与繁殖
- 蛋白尿学习课件
- 电除颤并发症的处理及预防
- 《电子电工实习》课件
- (新湘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 13a-7建筑物照明全负荷通电试运行记录
- 空调维保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囊萤夜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