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防护器具技术参考手册_第1页
呼吸防护器具技术参考手册_第2页
呼吸防护器具技术参考手册_第3页
呼吸防护器具技术参考手册_第4页
呼吸防护器具技术参考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呼吸防护器具技术参考手册目录............................................................................................................................

I表目录

............................................................................................................................

II附录

............................................................................................................................

III壹、前言

.....................................................................................................................

1贰、名词定义..............................................................................................................

2参、呼吸防护计划订定时机

.................................................................................

4肆、呼吸防护计划订定与管理注意事项

...........................................................

5伍、呼吸防护计划内容及采行措施.....................................................................

7一

、危害辨识及暴露评估

..................................................................................

7二、呼吸防护具之选择

.......................................................................................

10三、生理及医学评估

...........................................................................................

17四、密合度测试

....................................................................................................

20五、呼吸防护具之使用

.......................................................................................

26六、供气式呼吸防护具供气质量

.....................................................................

30七、呼吸防护具之维护及管理

........................................................................

34八、呼吸防护教育训练

.......................................................................................

37九、成效评估及改善

...........................................................................................

40陆、参考资料..............................................................................................................

61目

录I附表

一、指定防护系数

(APF)..............................................................................

41附表二、作业场所危害调查及呼吸防护具选用参考表格............................

46附表三、生理评估问卷...........................................................................................

47附表四、生理评估结果汇整参考表格

................................................................

55附表五、定性密合度测试结果参考表格

...........................................................

56附表六、定量密合度测试结果参考表格

...........................................................

57附表七、密合度测试结果汇整参考表格

...........................................................

58附表八、供气式呼吸防护具供气质量检测结果纪录参考表格...................

59附表九、呼吸防护具领用纪录参考表格

...........................................................

60表目录II附录

、各国净气式呼吸防护具气体滤材规范..............................................

62附录二、滤罐、滤匣使用寿命推估经验法则

...................................................

64附录三、各国防尘面

(

)

罩之分类标准

.........................................................

65附录四、各国防尘面

(

)

罩性能测试标准.....................................................

66附录五、自愿使用呼吸防护具之建议管理事项

..........................................

67附录六、呼吸防护计划及采行措施相关

Q/A..................................................

68附

录III壹、前言工作场所空气中可能存在着不同形式的有害物

,包括气体

、蒸气

、粉尘

、雾滴

燻烟

、纤维

、烟雾等

,而当工作者吸入这些物质时

,有可能引起疾病

、伤害

、失能或死亡

氧化碳

,不但无色

、无味

,而且有可能在几分钟的暴露后

,就会造成立即的不良

健康效应

;另外

,有些有害物在暴露之后

,则是需要经过多年的潜伏才会造成疾病

例如暴露于石绵纤维所引起的石绵肺症与肺癌等疾病。为了防止原料

、材料

、气体

蒸气

、粉尘

、溶剂

、化学品

、含毒性物质或缺氧空气等引起之危害

,劳动部依职业安全

卫生法第

6

条规定

,要求雇主应有符合规定之必要安全卫生设备及措施。有关危害之预防可由工程控制

、行政管理及健康管理三方面着手

,其中改善作业

环境

,为最有效的危害预防对策

,因此

,应以工程控制为第

优先

,其次为行政管理

。工程控制是将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去除

,以使作业环境符合职业卫生条件与舒适为目标。

在化学性因子危害预防方面

,可实施的各项工程控制措施之优先级为

:消除

、取代、

密闭

、隔离等

;其次

,行政管理则是透过管理的手段以减少工人的暴露

,包括

:暴露

时间的调整,如缩短工作时间

、轮班工作。呼吸防护具的使用也是属于行政管理的手段

,但是对于

般例行性作业而言

,只有当空气中有害物浓度无法藉由前述的诸多

方法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时

,才会考虑使用

,如此

,呼吸防护具的使用便成为防止

保护工人的最后

道防护措施。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如临时性作业

、作业时间短暂或作业期间短暂

,包括进行作业

场所清扫或通风装置的维护

、保养

、修护工作

,或进入坑道

、储槽

、管道

、船舱内部等

以及紧急应变处置时

,呼吸防护具更是维护工人生命或健康的唯

保障。实际使用时

,要让呼吸防护具发挥预期的功能且持续有效

,并非

件容易的事

必须同时考量人员

、环境

、与设备等多方面的因素

,而前述因素缺

不可。因此

,职业安全卫生设施规则第

2

77

条之

1

规定

,雇主使工人使用呼吸防护具时

,应指派专人采取呼吸防护措施

,同时规范事业单位工人人数达

2

0

0

人以上者

,应依中央主管机关公告之

指引

,订定呼吸防护计划

,并据以执行。订定呼吸防护计划之目的

,是为了协助雇主有

系统地将上述各项因素作

面的检

视与

评估

,使其能够在保护工人的前提下

,让各个

相关因素之间能够获得最佳的协调。劳动部业于

108

1

0

16日以劳职授字第

1080

2040772

号令发布「呼吸防护计划及采行措施指引」,而本手册即针对呼吸防护计划应订定之章节

,补充详细说明其

内容及提供相关信息

,事业单位可参考此份手册更详细了解呼吸防护计划之内容

,以订

出适合自身使用之计划。1贰、名词定义一

、立即危害人体生命与健康(Immediately

Dangerousto

Lifeor

Health,IDLH)可能造成生命或健康立即危险性

;立即危害人体生命与健康之浓度(简称

立即致危浓度

,IDLH

Values)为

3

0

分钟内不会引起不可恢复健康效应之最大

浓度

,或不可逆之健康效应即将发生之浓度。立即致危浓度之值可参考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NIOSH)所公布之标准(https://www.cd/niosh/idlh/intridl4.html)。二、危害比(Hazard

Ratio,HR)指空气中有害物浓度高于容许浓度值之倍数

,代表所选择之呼吸防护具必须具

有之最低防护系数值

,可作为呼吸防护具选用依据之

;利用危害比选择适合

之呼吸防护具时

,该呼吸防护具之指定防护系数必须大于危害比。※

危害比

=

空气中有害物浓度/

该有害物之容许浓度暴露标准。三、最大使用浓度(Maximum

UseConcentration,MUC)为工人在戴用特定防护等级之呼吸防护具时

,欲使该防护具发挥防护效能时

现场空气中有害物不可超越的最大浓度。※MUC=

防护系数

×

有害物容许浓度。四、指定防护系数(Assigned

Protection

Factor,APF)在确实执行呼吸防护计划之下

,呼吸防护具可用来降低有害物浓度之最大倍数

(相对于容许浓度)。五、净气式呼吸防护具(Air

Purifying

Respirator

,APR)带有滤材或滤毒罐以去除环境空气中有害物之呼吸防护具。六、过滤面体式口罩

(Filtering

Facepiece

Respirator,FFR)过滤面体式口罩

,亦称抛弃式防尘口罩

,是指带有滤材的负压式防粒状有害

物的呼吸防护具

,其滤材是口罩的组成部分

,或整个口罩由滤材组成

,但是

不包含平面式口罩

(例如一

般医用口罩或外科手术口罩)

。为紧密贴合负压2净气式的呼吸防护具

,可以用来过滤粒状有害物

,但不具有防止气状有害物的功能

。七、动力净气式呼吸防护具(PoweredAir-Purifying

Respirator,PAPR)动力净气式呼吸防护具(PAPR)

是以动力送风

,将过滤后的干净空气经由软

管送至面罩或头罩

、头盔内

,其中头罩

、头盔属于宽松面体

,不需要进行密合

度测试

;如果是紧密贴合式的半面体或全面体面罩

,由于其具有由橡胶或树脂

制成的紧密贴合式弹性面罩

,因此必须经过密合度测试。八、供气式呼吸防护具(Supplied

Air

Respirator,SAR)配戴者所呼吸的空气或氧气非由环境空气供给

,而由其他来源供给空气或氧气

的呼吸防护具。九、输气管式呼吸防护具(Airline

Respirator)经由软管或中度压力软管及面体等

,将供气源的清净空气供给配戴者使用的呼吸防護具

。十、自携式呼吸防护具(Self-Contained

Breathing

Apparatus

,SCBA)由配戴者自行携带呼吸用空气的呼吸防护具总称

,其组成包括面体、压缩空气

钢瓶及输气连结管线

。十

一、8

小时日时量平均容许浓度(Permissible

Exposure

Limit-TimeWeightedAverage,PEL-TWA)为工人每天工作

8

小时

,一

般工人重复暴露此浓度以下

,不致有不良反应者。十二、短时间时量平均容许浓度(Permissible

Exposure

Limit-ShortTerm

Exposure

Limit,PEL-STEL)为

般工人连续暴露在此浓度以下任何

1

5

分钟

,不致有不可忍受之刺激

、慢

性或不可逆之组织病变

、麻醉昏晕作用

、事故增加之倾向或工作效率之降低者

。十三、最高容许浓度(Permissible

Exposure

Limit-Ceiling,PEL-Ceiling)3为不得使

般工人有任何时间超过此浓度之暴露

,以防工人不可忍受之刺激或生理

病变者

。参、呼吸防护计划订定时机一

、雇主使工人从事职业安全卫生相关法规所要求

,需戴用呼吸防护具之作业时。二

、依呼吸防护计划及采行措施指引第

2

点规定

,雇主使工人于有害环境作业需

使用呼吸防护具时

,应依其作业环境空气中有害物之特性

,采取适当之呼吸

防护措施

,订定呼吸防护计划据以推动

,并指派具有呼吸防护相关知能之专人

负责

执行

。有关前述指引内容所称之有害环境

,是指无法以工程控制或行政管理有效控制

空气中之有害气体

、蒸气及粉尘之浓度

,且符合下列情形之

:(

一)作业场所之有害物浓度超过

8

小时日时量平均容许浓度之二分之

一。(

二)

作业性质具有临时性

、紧急性

,其有害物浓度有超过容许暴露浓度之虞

,或

无法确认有害物及其浓度之环境。容许暴露浓度包括

8

小时日时量平均容许

浓度(PEL-TWA)

、短时间时量平均容许浓度(PEL-STEL)

与最高容许浓度

(PEL-Ceiling)。(

)

氧气浓度未达百分之十八之缺氧环境

,或其他对工人生命

、健康有立即

危害之虞环境。前述所指之呼吸防护具并未包含消防用途之呼吸防护具

。因涉及火场环境之消防装备

,应依消防主管机关之相关规定办理

,所以予以排除

,但未排除于发生

事故紧急应变时

,需进入灾区执行抢救

、止漏或其他非火场环境紧急处置时所

使用之呼吸防护具。4肆、呼吸防护计划订定与管理注意事项一、计划订定与管理雇主应视其事业之规模、性质

,依劳动部公告之呼吸防护计划及采行措施指引

,订定呼吸防护计划

,透过规划

、实施

、查核及改进等管理机制

,以落实

呼吸防护计划。(

一)

呼吸防护计划订定事项依呼吸防护计划及采行措施指引第4

点规定

,呼吸防护计划应包含下列事项

:1.

危害辨识及暴露评估。2.呼吸防护具之选择。(1)

生理及医学评估。(2)

密合度测试。3.呼吸防护具之使用。4.呼吸防护具之维护与管理(含供气式呼吸防护具的供气质量监测)

。5.呼吸防护教育训练。6.

成效评估及改善

。(

二)

呼吸防护计划修正与管理雇主于引进或修改制程

、作业程序

、材料及设备时

,应重新评估其工人

暴露之风险

,并检视及修正其呼吸防护计划。(

三)建立文件化管理机制雇主依各种不同工作型态订定专属之呼吸防护计划后

,其执行

、查核

评估

、修正等过程

,应予以文件化

。文件化可使安全卫生工作的审查与

管理更容易执行

,亦有助于确保计划执行的内容符合工作现场需求

,也可

协助管理人员全面评估工人正常的工作或合理可预期的危急事件

,并记录相關的訊息

。二、计划执行团队事业

单位对于呼吸防

护计划之

执行与

管理

,应为团队共同

推动

,其成

员主要由

职业安全卫生人员、从事工人健康服务之医护人员及相关部门主管等人员

所组成

,以共同执行呼吸

防护计划。5雇主应指派受过呼吸防护专业训练或是具备足够经验的专人

,担任计划管理人员

,负责执行呼吸防护计划

,该计划管理人员对于作业场所存在之危害物

应具备危害认知

、评估

、控制等之能力

。例如

,若作业环境状况达到立即致危

浓度等级

,计划管理人员必须要有能力选用供气式呼吸防护具或自携式呼吸

防护具

。若是作业场所危害较小

,如只有厌恶性粉尘或毒性较低之有害物

,或所需使用

的呼吸防护具较为单纯

,则本技术手册或厂商所提供的讯息也许已足够使用

但如果作业环境中危害显著且复杂

,或使用较为进阶的呼吸防护具(如指定

防护系数较高的呼吸防护具)

,执行呼吸防护计划人员则需要接受更专业的

训练

,建议应寻求外部专业资源提供协助。三、呼吸防护计划执行纪录与保存事业单位于执行呼吸防护计划相关工作事项时

,应将执行情形予以记录汇总

并建立文件化管理机制

,相关纪录文件应留存

3

年。6伍、呼吸防护计划内容及采行措施一、危害辨识及暴露评估(一)确认工人可能暴露的呼吸危害雇主应辨识作业场所可能存在的呼吸危害因子

,掌握工人作业型态及

内容

,以评估其危害暴露情境

,作为选择呼吸防护具之依据

。危害辨识

应包含下列事项

:1.

空气中有害物之名称及浓度应先

调查作

业环境

所使用之化学品及

其产生

有害物之名称

及浓度

,并查阅其安全资料表及确认是否属「工人作业场所容许暴露标准」规范之物质

以了解有害物之危害

,界

,作

暴露之危害辨识参考

。2.

有害物在空气中之状态(1)

粒状有害物A.粉尘及纤维

:经由机械式制程(如冲击

、磨制

、钻孔

、摩擦

、振动或

爆破等)产生,并散布在作业环境中的固态粒状物

,例如

:结晶型

游离二氧化硅、袋式除尘器中的金属粉尘或石绵纤维等

。当个别工人

的手

、衣服

、鞋子或呼吸防护具受铅尘或石绵纤维污染时

,其他工人

会经由处理和接触这些受污染的设备而暴露。B.生物性气胶

:包含有机微生物

,如细菌

、病毒

、霉菌和其它微生物

以及死亡微生物或其相关物质

(如孢子)和动物的组织

(如致过敏的

动物皮屑

、毛发等)等。C.燻烟

:由气态物质凝结生成的固体物质

。例如冶炼或銲接时产生的

金属燻烟

,塑形或挤压成型的制程中所形成的燻烟等。D.雾滴

:为悬浮在空气中的细小液滴。例如操作金属切割时所用的润滑

油可能会产生油雾滴

、电镀时会产生酸性雾滴

,以及喷漆作业时产生的

雾滴等

。(2)

气状有害物A.

气体

:在室温下

,以单分子存在于空气中的物质

。如局限空间常见的硫化氫氣體

、引擎燃烧所产生的

氧化碳等。B.蒸气

:在常温常压下通常为固体或液体的物质

,这些物质可升华或7挥发形成气体

,大多的溶剂会产生蒸气

,如甲苯和二氯甲烷等

。3

.

了解工人作业型态及内容

,包括经常性作业及非经常性作业。4

.是否为缺氧环境(指空气中氧气浓度未满1

8

%

之状态)或对工人生命

健康造成立即危害之环境。5

.作

中是否有

体、易

,或

高低温等影响。(

二)评估工人之暴露危害风险依有害环境及有害物之属性

,及呼吸防护计划及采行措施指引第

5

点规定

参考国内外文献或安全资料表等相关危害信息

,实施暴露评估

,并依下列事项

办理

:1

.符合工人作业环境监测实施办法所列之作业场所

,依规定办理作业环境监测

之评估。若有害物发散的过程中

,非尖峰的浓度明显小于尖峰时的状态

则呼吸防护具的选择必须根据尖峰时的状况

,才能提供足够的防护

,因此

8

小时日时量平均容许浓度(PEL-TWA)

,应依作业环境特性增加

短时间时量平均容许浓度(PEL-

STEL)

与最高容许浓度(PEL-

Ceiling)

评估

。2

.

符合国家标准

CNS15030

化学品分类

,具有健康危害之化学品者

,依危害性化学品评估及分级管理办法规定

,办理暴露评估。3

.

从事临时性

、短暂性或维修保养等非经常性作业之劳

工,应视其不同作业

环境及特性

,实施必要之监测及评估

,掌握工人实际暴露实态。例如工人

若在有害物发散源附近从事非经常性的轮班作业

,即便是经常移动

、非在

固定点作业

,也可参考有害物发生源附近的量测值选择呼吸防护具

,以确保

选用的防护具可提供

工人适当的防护。4

.

于发生事故紧急应变时

,需进入灾区执行抢救

、止漏或其他紧急处置任务之

,应评估其可能之最严重暴露情境

,确保依各状况所选用之防护具可

提供戴用人员

充分之防护。而立即致危浓度之环境

,则可考虑选择直读式仪器进行即时性监测。另外可参酌

其他研究或文献之数据评估工人之暴露状况

,包括相似工作场所之评估数据

相关厂商提供的研究数据。当经由上述方法或藉由业界调查得到数据时

,必须指出參考的資料中

,哪些状况与工作场所相似

,如制程

、原料类型

、控制方法

工作实务及环境状况等。另需注意每日之间或个别工人之间的暴露量可能会有相当大的差异

,因此

,宁可较严格的检视这些事项

,也不可妄自判断结果而

忽略了该注意的事项。在进行暴露评估时

,应视需求咨询职业卫生专业人员。8请确认是否已完成下述事项□

1

.

了解作业环境空气中有害物之名称及浓度。□

2

.

了解有害物在空气中之状态。□

3

.

了解工人作业型态及内容

,包括经常性及非经常性作业。□

4

.

评估工人暴露时

,必须考量暴露环境是否属立即致危浓度或缺氧之环境。□

5

.

有害物属「工人作业场所容许暴露标准」所列物质者

,应实施作业环境监测或

定量暴露评估。□

6

.

从事非经常性作业之工人

,应以较严格的方式评估其暴露风险

,确保选用的防护

具可提供足够防护。□

7

.

评估工人暴露时

,必须考量作业环境中是否有易燃气体

、易爆气体

,或环境易受

不同大气压力

、高低温等影响

。□

8

.

依有害环境及有害物之属性

,及呼吸防护计划及采行措施指引第

5

点规定

,参考

国内外文献或安全资料表等相关危害信息

,实施暴露评估。最大使用浓度(MUC)的信息应能提供适当的证明及合理的假设

,确保不会发生

立即致危浓度的情况。用来评估及假设的这些信息会取代实际作业工人暴露的量測,但必須寫入計畫書中

。若未来使用新的原料

,或原料状态(如固态

、液态、氣態)

、环境

、制程改变

,或有新的物质产生时

,则须重新检阅并更新

计划书

。若工人需进入不明危害及暴露浓度之环境时

,应假设须使用呼吸防护具之环境

属于立即致危浓度的环境。危害辨识与暴露评估检核事项91.

计算危害比

(HR

)

:HR=

有害物浓度/

容许暴露浓度。2.

确认指定防护系数

(APF)

:依据

HR

值选择具有适当指定防护系数之防护具,指定防护系数建议值必须大于

HR。二、呼吸防护具之选择呼吸防护具的选择

,应先评估作业现场是否为缺氧环境

、有无立即致危浓度

再依有害物之状态及暴露程度

,选择适当的呼吸防护具

,选用流程如下图

:粒状物粒状物

气状物气状物防尘

/

防毒防毒面具兼用式全面体正压或压力需求型自携式呼吸防护具正压或压力需求型输气管面罩

+

辅助呼吸防护具防尘面罩

动力净气式呼吸防护具净气式净气式净气式非立即致危浓度

环境紧急状况或立即

致危浓度环境输气管式

/净气式复合输气管式

/净气式复合呼吸防护具选用流程图缺氧有害物危害输气管式输气式10(一)非立即致危浓度环境使用之呼吸防护具1

.依危害辨识及暴露评估结果

,于一般状况或可预测的紧急状态下

,选择

适当的呼吸防护具

,除可参考安全资料表(SDS)

,也可寻求专家协助

确认工作场所中所使用的物质是否为有害物

,此时适用的情境为作业

场所之氧气浓度高于

1

8

%

以上。呼吸防护具选用需考量之相关因素如下

:(1)

根据指定防护系数挑选呼吸防护具选

数(APF)

、工

暴露因子

。雇主可依附表一之指定防护系数

,选择符合或优于工人

所需防护等级之呼吸防护具

。当使用复合式呼吸防护具

(含有净气

滤材之输气管呼吸防护具)时

,雇主必须确认其指定防护系数是否

合适

。另应注意的是

,动力净气式呼吸防护具(PAPR)

及供气式呼吸防护具

(SAR)搭

时,经

过「

数」

或「

作业现场防护系数」测试后

,其指定防护系数可达

1

,

0

0

0

,但若上述

防护具组合没有经过测试

,则仅能以宽松式面体的标准视之

,即指定

防护系数等于

25。

动力净气式呼吸防护具(PAPR)搭配头盔

气式呼吸防护具

(SAR)

搭配头盔11(2)

根据最大使用浓度

(MUC)

挑选呼吸防护具MUC

浓度

;通

浓度(

如PEL-TWA、

PEL-STEL、PEL-Ceiling

国外管理系

使

(peak

limit)或

值)

算出。基

在使用最大使用浓度作为选取呼吸防护具的规范时

,雇主须确定

:A.

当工人戴用所选择的呼吸防护具时

,现场空气中有害物浓度

(以呼吸

防护具外侧测量值作为判断依据)必须小于或等于最大使用浓度。B.

若现场环境属于立即致危浓度环境下

,不能以最大使用浓度作为选取

呼吸防护具的依据

,必须依据本章节

(

)

之「立即致危浓度或缺氧环境使用之呼吸防护具」所述方式选择防护具。C.

若依据前述方式计算所得之最大使用浓度高于有害物质之立即致危

浓度

,或高于该型防护具所选配滤罐或滤匣可适用之环境浓度时,

应以立即致危浓度或该滤罐或滤匣适用上限之浓度

,作为可接受之

最大使用浓度。2.

气状有害物的呼吸防护对于气体与蒸气有害物之防护

,可使用净气式呼吸防护具与供气式呼吸

防护具。若欲使用净气式呼吸防护具应符合下列规定之

:(

1

)

计(End

of

Service

Life

Indicator,

ESLI)。(2)

若没有

ESLI

,雇主需自行计算滤罐或滤匣之使用寿命。有关各国净气式呼吸防护具气体滤材规范可参考附录一

,为避免因滤罐

或滤匣的饱和或破出

,而使有害物进入工人的呼吸防护具内

,滤罐或滤匣

的使用寿命可参考附录二的经验法则推算

。当滤罐饱和或有害物破出时,

应停止使用并更换滤匣

。一般来说

,经验法则较为粗略且保守

,在运用

经验法则计算使用寿命时

,除滤罐或滤匣本身的使用条件信息外(由制造

提供)

,还需搭配工作环境状况的信息。12考虑油雾滴负荷对滤材所造成的影响

,美国将防尘滤材分为

N

、P

R

油(not

resistant

to

oil)

、抗

油(resistant

to

oil)

(oil

proof)

,并依防护效果分为

95%

、99%

1

00%3

种等级

,其中

N

代表的是滤材不能使用于含有油气的环境

;R

级代表的是滤材具有

8

小时

以内隔离油气的能力

(使用一

,或者是连续或间断使用

8

小时

,但使用

8

小时的条件为不致使滤材过滤效率降低

,或者是使微粒于滤材上的累积量

超过

200mg)

;P

级代表的是可完全隔离油气。日

(口

)

准(Standard

for

Dust

Mask,2000)将

面(口

)罩

式(Replaceabletype)及

式(Disposable

type)

,3.

粒状有害物的呼吸防护对于粒状有害物之防护

,可使用净气式呼吸防护具与供气式呼吸防护具。

净气式

呼吸防护具

,包括

:(1)

过滤面体式口罩

,如

N95

口罩

。(2)

防尘面

(

)

罩(面体与滤材分离)

。13再依测试性能不同

,分为

S

(非油性)及

L

(油性)之两种次类型

3

,其

为8

0

%

、95%

、99

.

9%

防尘

(

)

(

面体与滤材分离

)

过滤面体式口罩欧

EN149

:2

0

0

1

标准适用于非油性及油性微粒防护

,可

FFP1、FFP2

FFP3

三级等级

,其过滤效率分别为

80%

、94%

、99%

。我

CNS

14755

Z2125

抛弃式

防尘

,则将抛弃式防尘口罩分为

D1

、D2

D3

三种等级

,其过滤效率分别为

80%

、95%

、99%

。有关各国防尘面

(

)

罩之分类及性能测试标准可参考附录三及附录四。4.

生物性微粒或气胶的呼吸防护在

具有高

生物

微粒

胶暴

风险之

工作

,必

须依

赖呼吸防

具的

护需

,建

议可

符合呼吸防

具标

具过

微粒

能之呼吸防护

具或供

气式呼吸防

护具。以具过

滤微粒功能

之呼吸防护

具而言

,如

N95

(或同

级)

以上

或其

具同性

能規格

,且通過國際標

准認证之

(口

)

罩為宜(N95

口罩在粒径范围

0

.

02

~10μm

之捕集效率最低可达

9

5%

以上)

以达呼吸防护功效。另此类呼吸防护具倘符合医用面

(口

)

罩功能用途

应依我省医疗器材

管理办法相关规定

,取得医疗器材许可。此类工作场所应针对作业环境危害特性与暴露情形

,依危害辨识评估结果

来选用适当呼吸防护具

,并考量具较高质量与较低呼吸阻抗之防护具以利

人员戴用

,并建立必要之管理机制

,且对使用呼吸防护具之人员施予足够的

教育训练且持续教育

,以符合正确穿戴的要求

,确保有效防护。(二)立即致危浓度或缺氧环境使用之呼吸防护具1

.

呼吸防护具种类在

环境

条件

立即

致危

浓度的

状况

,需

使用

最高

等级

可信赖的防护

,例如以下设备

:(

1

)

型自

具(full-facepiece

pressure-demand

SCBA)

,其供气时间需至少

30

分钟。(2)

组合式全面体压力需求型供气式呼吸防护具搭配辅助自备空气源(combination

full-facepiece

pressure-demand

supplied-air

respirators

withauxiliaryself-containedair

supply)。142

.

缺氧环境下呼吸防护具选择缺氧环境

(氧气含量未满

1

8

%

)视同为立即致危浓度环境

,因此必须使用

供气式呼吸防护具。雇主可提供工人全面体压力需求型自携式呼吸防护具

或组合式全面体压力需求型供气式呼吸防护具搭配辅助自备空气源。综上

,事业单位应依作业场所危害及先期审查结果

,以系统化方法辨识及

评估工人暴露情形

,并依不同部门之危害

、作业特性

(例行性及非例行性

作业)及暴露型态

,以系统方法建立工人之暴露风险

,作为选用防护具之

依据

,相关

调查与结果可参考附表二进行记录。

组合式

全面体压力需求型输气管式

呼吸防护具搭配辅助自备空气源

全面体压力需求型自携式呼吸防护具15请确认是否已完成下述事项□

1

.

呼吸防护具已通过相关国际规范认证

,并在正确的情况下使用。□

2

.

已根据工作场所实际环境与使用者条件

,为使用者选择呼吸防护具。□

3

.

已根据指定防护系数(APF)及计算出的最大使用浓度(MUC)

,为使用者挑选呼吸防護具

。□

4

.

已提供足够样式与尺寸的呼吸防护具供使用者选择。※

非立即致危浓度环境下之呼吸防护

:□

1

.

选用的呼吸防护具规格需符合指定防护系数及最大使用浓度之需求。□

2

.

应依据有害物特性选择呼吸防护具。□

3

.

使用防毒面具过滤气态与蒸气有害物时

,滤罐或滤匣需具有更换指示计(ESLI)

,或

滤罐或滤匣更换时程

。□

4

.

使用净气式

防护具过

,该

通过

规范认证

。※

若暴露条件符合立即致危浓度状况

:□

1

.

具备供气式面罩、全面体压力需求型自携式呼吸防护具,可供气时间至少

30

分钟。□

2

.

具备供紧急逃生专用之呼吸防护具

,且须通过相关国际规范认证。□

3

.

缺氧环境视同立即致危浓度环境。呼吸防护具选择检核事项16三、生理及医学评估使用呼吸防护具可能会对工人造成额外的负荷

,而造成这些负荷的原因

,包括

负重作业

、呼吸防护具的呼吸阻抗等

,因此

,雇主使工人于须使用紧密贴合式

呼吸防护具

(如半面体或全面体呼吸防护具)的有害环境作业时

,应于初次

戴用前或每年至少

,实施生理评估

。具有以下疾病或生理状况者

,戴用呼吸防护具前须审慎评估

:1

.

心脏血管疾病

,例如高血压、心绞痛、心脏病及中风等。2

.

呼吸系统疾病

,例如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等。3

.

神经系统疾病

,例如癫痫症。4

.

肌肉骨骼疾病

,例如下背痛。5

.

心理及精神疾病

,例如幽闭恐惧症或严重的焦虑症。以上仅为部分可能使工人无法安全使用呼吸防护具的健康状态。此外

,也可能

会有特定的健康状态或药物使用而干扰使用呼吸防护具的安全性

,因此在使

工人戴用呼吸防护具之前

,需先进行相关之评估

,以避免戴用呼吸防护具后

造成健康

方面之伤害。(

一)生理评估程序由计划执行团队

,包括职业安全卫生人员

、从事工人健康服务之医护人员及

部门主

管等

人员

共同

探讨适合

公司作

业型态的生理评估

方法

,及共同合

作执行

与判定

,可参考附表三之问卷执行

,评估的问卷可分成四部分

,其使用及内容

说明如下

:1

.

第一部分问卷

:建议由受过呼吸防护具专业训练之职业安全卫生人员

或从事工人健康服务之医护人员等执行呼吸防护计划相关人员填写

,内容包含

工人

基本资料

、使用呼吸防护具类型

、工作类型及工作环境状况等。2

.

卷:由

写,内

包含

工作史

、用药情形

、过去病史及目前健康状态等。3

.

第三部分问卷

:由戴用「全面体面罩」及「

自携式呼吸防护具

」的劳工

填写

,而使用其它呼吸防护具者

,则由执行呼吸防护计划人员建议是否

需填写

。174

.

第四部分问卷

:生理评估至此步骤

,可由从事工人健康服务之医护人员

判定生理评估之结果

,或是否需进

步转介至职业医学科专科医师

、从事工人健康

服务医师或相关专科医师执行医学评估。经由以上问卷之调查

,若工人在第二部分问卷所列之健康状态中

,有勾选到需转介医学评估的项目时

,则应转介至职业医学科专科医师或请从事工人健康

服务医师做进一步的评估与检查

,以便于判定工人是否适合戴用呼吸防护具。(

二)

医学评估程序对于需进

步接受医学评估之工人

,雇主必须提供医师相关特定或补充之信息

以便他们决定工人是否可使用呼吸防护具

。这些信息包括

:1

.

呼吸防护计划复印件。2

.

工人生理评估问卷复印件。3

.

呼吸防护具的重量及类型

,其他防护具之种类(如防护衣)。

4

.

呼吸防护具使用的期限及频率(包括逃生及救援使用)

。5

.

工人戴用呼吸防护具时

,所需消耗体力的程度。6

.

在极端温度

、湿度的工作环境下戴用呼吸防护具。医师应提供下列信息之书面建议

,并给予接受医学评估工人书面建议的复印件

。1

.

以医学评估的结果判定工人是否适合戴用呼吸防护具。2

.

工人的健康状态或其工作环境对于呼吸防护具的使用限制。3

.

医学评估的追踪资料。4

.

医师给予工人的建议。当工人告知其具有影响呼吸防护具使用的相关症状

,或工作环境改变

(如防护

、温度或工作负荷程度)

,导致增加工人生理负担

,经医师评估认为需要

实施进

步医学检查之必要时

,则再安排特定检查项目

,以厘清疾病诊断与

身体功能。完成生理及医学评估后

,应将评估结果汇整成总表

(如附表四)

,以能掌握

工人概况

,并且定期检视工人是否需要重新再评估

(如健康检查结果发现有新

的疾病

、作业环境改变可能造成工人生理负荷等)

,让工人不会因戴用呼吸

防护具而造成生理方面之伤害。18请确认是否已完成下述事项□

1

.

所有工人在初次戴用呼吸防护具及密合度测试前

,皆须被评估其是否适合戴用呼吸防護具

。□

2

.

生理评估所要求的信息足够。□

3

.

若工人有勾选「需转介给医师进一步评估」的问题时

,或从事工人健康服务医师認為需進

步检查时

,雇主须提供追踪检查

。□

4

.

生理评估需在工人正常工作时间执行

,且以工人可了解的方式进行。□

5

.

工人有机会和从事工人健康服务医师讨论生理或医学评估的结果。□

6

.

是否适合戴用呼吸防护具之评估结果是否提供给工人。□

7

.

经评估工人不适合戴用负压式呼吸防护具时,可以动力净气式呼吸防护具

(PAPR)取代之。※

下列补充信息需在决定使用呼吸防护具之前,提供给从事工人健康服务医师:□

1

.

呼吸防护具的类型及重量(含吸气阻抗、供气压力及供气流速等)。□

2

.

呼吸防护具使用的期限及频率。□

3

.

预期的劳动强度。□

4

.

穿戴防护衣的种类及其热蓄积性、透气性。□

5

.

潜在极端的温度及湿度。□

6

.

呼吸防护计划及工人生理评估问卷复印件。※

在下述状况中,工人需进行额外的医学评估或健康检查:□

1

.

当工人反应有影响呼吸防护具使用的相关症状时。□

2

.

当工作环境改变可能增加工人生理负荷,经从事工人健康服务医师评估认有必要

实施额外医学检查。生理及医学评估检核事项19四、密合度测试依呼吸防护计划及采行措施指引规定

,每位戴用紧密贴合式呼吸防护具的工人

都应进行密合度测试。密合度测试主要是判定呼吸防护具面体和使用者面部的

密合程度

,若未有良好的密合

,则呼吸防护具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防护效果

外界有害物可能会经由泄漏处进入面体内

,使戴用者吸入有害物质。密合度测

试必须在初次使用呼吸防护具前与往后的每年执行

次。有关密合度测试之施行

,建议由受过呼吸防护专业训练或是具执行呼吸防护相

关经验之人员执行

;另建议执行密合度测试之人员

,以事业单位内部人员或经

第三方认证机构认证通过之呼吸防护专业厂商为主

,必要时可洽请呼吸防护具

供应商或相关专业团体提供呼吸防护具选择、使用及教育训练等相关咨询

协助

,以确保测试结果之客观公正。(一)需要执行密合度测试之呼吸防护具必须确保任何戴用紧密贴合式呼吸防护具的工人皆已进行密合度测试。

试(

式口

N95)

,但

宽松式面体不需测试。(

二)

般测试的要求必须确保所有戴用紧密贴合式面体的工人

,在下列情形出现时进行密合度测试

:1

.

首次或重新选择呼吸防护具时。2

.

每年至少测试

次。3

.

之生

时。当

的生

贴合式面体的密合时

,需执行密合度测试

。生理变化可由戴用者自行

告知

,或者经医师

、现场主管或呼吸防护计划人员观察结果。其中

会影响密合度的生理变化包括:明显的体重变化、脸部有疤痕

、矫正牙齿、

掉齿或整形等。4

.

工人反映密合有问题时。(三)

呼吸防护具无法密合之工人进行密合度测试后

,若工人发现所使用的呼吸防护具无法确实密合

,则

必须提供不同的紧密贴合式面体供工人选择

。挑选新的呼吸防护具后

应再次进行

密合度测试。20在测试过程中

,除了透过定性或定量方法观察或量测密合度以外

,戴用者

本身亦可察觉并确认面体是否有效地密合。例如

:使用新的滤罐时

,感受

到工作场所的有害物

,或可能听到

、感觉到面体与脸部贴合处有泄漏情形。(

四)

密合度测试程序戴用紧密贴合式面体的工人

,应按照以下的标准程序进行密合度测试。标准程序

强调必须对工作场所中工人实际使用的呼吸防护具

(包含不同尺寸及样式)

进行密合度测试

,以确保每位使用呼吸防护具的工人都经过测试。详细的定性

及定量密合度测试标准程序

,可参照下列相关规范

:1

.

试(Qualitativefittesting,QLFT)定性密合度测试是利用苦味剂

、糖精

、刺激性烟雾或香蕉油作为测试剂

由受测者嗅觉或味觉主观判断是否有测试气体泄漏进入面体内。

过滤面体式口罩之定性密合度测试21定性密合度测试可用于正压式呼吸防护具

(供气式搭配紧密贴合式半面体)

但对于负压式呼吸防护具

,仅适用于密合系数等于或小于

100

的防护具。

全面体呼吸防护具之定性密合度测试

半面体呼吸防护具之定性密合度测试22若呼吸防护具之密合系数较高

(如全面体可达

5

0

0)

,因无法透过定性密合

度测试测定该等级之密合性

,对于密合系数大于

1

0

0

之负压式呼吸防护具

不适用定性密合度测试。此外

,密合系数为指定防护系数和安全系数的乘积

;计算时

,安全系数通常为

1

0

,主要是因为防护系数在实际作业时会远小于

密合度测试时的密合系数。因此所使用之呼吸防护具,其指定防护系数为

10

以下时

,可以使用定性密合度测试。2

.

试(Quantitativefittesting,QNFT)目前定量密合度测试可以分成气胶技术法与负压控制法两种

,前者是利用

仪器分别量测呼吸防护具面体内

、外气胶微粒的浓度后

,取其比值

(密合

系数)作为密合程度的评估指标

;后者则是在受测者摒住呼吸的期间

,利用

下(

53.8

L/min)

,直接量测泄漏的气体流率后

,再

53

.

8L/min

密合系数值。使用定量密合度测试紧密贴合式呼吸防护具时

,所得之密合

系数需达以下等级才算通过

:(1)

半面体

,其密合系数应要大于

100。

以仪器量测方法进行

N95(

半面体呼吸防护具

)

之定量密合度测试23可参照下列或同等效力之方法

,进行定量密合度测试

:(

1

)

法(GeneratedAerosolQNFT

Protocol)(

2

)

法(AmbientAerosolCondensation

NucleiCounterQNFT

Protocol﹐

CNC)(

3

)

法(Controlled

Negative

PressureQNFT

Protocol﹐

CNP)(

4

)

REDON

法(Controlled

Negative

Pressure

REDONQNFT

Protocol﹐

CNP

REDON)当使用定量密合度测试时

,其测试微粒必须无毒

,并依原厂建议之测试程序及

步骤实施测试

,另外量测仪器应依原厂规定之校正频率

,定期实施校正。(五)

供气式呼吸防护具之密合度测试任何供气式或净气式搭配紧密贴合式面体之呼吸防护具

,执行密合度测试时

皆需在负压下量测。虽然供气式呼吸防护具为正压式

,但考量密合度测试执行

的可行性

,因此测试时改为负压状态进行。1

.

供气式呼吸防护具之定性密合度测试24供气式呼吸防护具进行定性密合度测试时

,需留意下列事项

:(

1

)

利用合适的

滤材将使用者的面体暂时

转换成负压式呼吸防护具。若不知如何

执行

,可参考或洽商供应商的说明。

以仪器量测方法进行全面体

呼吸防护具之定量密合度测试(2)

全面体

,其密合系数应要大于

500

。请确认是否已完成下述事项□

1

.

工人在使用紧密贴合式呼吸防护具前已通过密合度测试。□

2

.

密合度测试时使用的呼吸防护具需与工人实际使用的相同。□

3

.

密合度测试需每年实施

,且于呼吸防护具使用条件改变时重新测试。□

4

.

当工人因生理状态改变而影响密合度时

,需进行额外的密合度测试。□

5

.

呼吸防护计划管理者应提供多种类型、尺寸的呼吸防护具给使用者选择

且当工人认为呼吸防护具的密合不佳时

,可重新进行密合度测试。□

6

.

当定性密合度测试用于

PAPR

、SCBA

APR

,其密合系数最大值为

1

00

。□

7

.

在有害物浓度超过

10

倍容许浓度时

,需对负压式呼吸防护具进行定量密合度

测试

。□

8

.

当定量密合度测试用于呼吸防护具的密合度测试时

,半面体紧密贴合式呼吸防护

具的密合系数应大于

1

00

;全面体呼吸防护具的密合系数应大于

500

。※

对于供气式呼吸防护具与动力净气式呼吸防护具采用紧密贴合式面体者

:□

1

.

密合度测试采用负压方式操作

。□

2

.

定性密合度测试之进行,是藉由装上滤材以负压状况测试

,或使用同款的负压

净气式防护具(即改装滤材)来替代测试。□

3

.

定量密合度测试之进行

,是藉由在面体上加装采样转接头

,以同时监测面体内

外相关参数。若面体在测试过程中有打洞

,则此呼吸防护具不可在工作场所内

使用

。(2)

使用适合的负压式面体(尺寸、样式、厂牌)

。(3)

如为净气式搭配紧密贴合式面体之呼吸防护具

,可将

PAPR

之风扇关闭

,形成负压状态。2

.

供气式呼吸防护具之定量密合度测试供气式呼吸防护具进行定量密合度测试时

,需在面体上加装采样转接头

采样转接头的取得可向呼吸防护具之制造商或供应商咨询。任何对于呼吸

防护具进行密合度测试时之修改

,需于正式使用呼吸防护具之前移除

;若

无法以暂时性的修改

,而需要改变面体的型态以利测试时

(如在面体上穿孔

进行采样)

,则型态改变后的呼吸防护具就无法重复使用

,仅能用于密合度

测试

。雇主应将每位受测者之检测结果进行记录(仪器产出的表单亦可)

,依所采用之测试

方法参照附表五与附表六格式自行设计调整

,并应于测试后给予工人检测结果之副本。此外

,也应将所有受测者之检测结果汇整成总表(附表七)。密合度测试检核事项25五、呼吸防护具之使用事业单位于订定呼吸防护计划时

,必须建立并执行常态工作下与紧急状况时

正确使用呼吸防护具的程序

,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

一)密合检点(fitcheck)雇主使工人于每次戴用呼吸防护具进入作业区域前

,应使其实施密合检点

确实调整面体及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