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上语文第五单元知识梳理_第1页
部编版七上语文第五单元知识梳理_第2页
部编版七上语文第五单元知识梳理_第3页
部编版七上语文第五单元知识梳理_第4页
部编版七上语文第五单元知识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上语文第五单元知识梳理16.猫一、作者简介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二、背景资料《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11月间出版的《文学周报》(文学研究会会刊)第199期上。它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其内容已经触及到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从而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品中主人公我有知错求改和实事求是之心,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等观念的影响。三、重点字词逗dòu

缕lǚ

倚yǐ

妄wàng消耗xiāohào

忧郁yōuyù

懒惰lǎnduò

安详ānxiáng

乞丐qǐgài

预警yùjǐng叮嘱dīngzhǔ

惩戒chéngjiè

悲楚bēichǔ

断语duànyǔ冤枉yuānwang

虐待nüèdài芙蓉鸟fúróngniǎo

怅然chàngrán蜷伏quánfú

怂恿sǒngyǒng畏罪潜逃wèizuìqiántáo

妄下断语wàngxiàduànyǔ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②段):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第二部分(第③一⑭段):写第二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格和丟失。第三部分(第15-34段):写第三只猫被“我”冤枉并打伤,最后死“我”痛悔不已。五、问题解疑1.“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在内容上交代了“我”家养的猫的结局,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起着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2.跳读课文,在文中标记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及对我的影响的语句等,理解文章内容,给三只猫建立小档案。第一只猫第二只猫第三只猫来历从隔壁要来的从舅舅家抱来的张妈捡来的外形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浑身黄色毛色花白,很瘦,毛被烧脱好几块性情很活泼更有趣,更活泼天性忧郁,不活泼,懒惰家中地位宠物宠物若有若无,大家都不喜欢结局病死亡失被冤打致死对“我”的影响活着时:“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死后:“心里感着一缕的酸辛”活着时:丰富“我”的生活,“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亡失:怅然、愤恨,好久不养猫为猫因自己的失误而死感到痛悔,“自此,我家永不养猫”3.“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这句话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将猫称为伴侣,说明“我”对它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免不了为它的不幸而难过。“酸辛”,既有对小猫死去的惋惜,也有失去小猫的痛苦。4.“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这只小猫太活泼了,以至于让人提心吊胆,生怕它丢了。三妹的玩笑话表现了她对这只小猫的喜爱之情。为下文这只小猫的亡失埋下伏笔。5.“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这只猫在为“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的同时,还为家庭作了贡献,它的活泼、能干,更增添了“我”及家人对它的喜爱之情。6.“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这句话能否删去?不能,因为这句话表明由于太喜爱这只猫了,找不到它,心中难免会有不祥之兆,也为下文写小猫的亡失作了铺垫。7.“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这句话可以看出,我们都在批评什么人?三妹埋怨邻居家的丫头,“我”诅骂捉走猫的人,实际是批评了两类人:一类是事不关己、不闻不问、麻木不仁的旁观者;另一类是损人利己、自私自利、横刀夺爱的小人。这两类人都会给善良的人带来伤害,而有时这种伤害是长久的。8.读课文15段——34段第三次养猫的故事,完成下列题目。(1)芙蓉鸟事件——庭审现场案发现场情况:①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②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犯罪嫌疑人:第三只猫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案发前的表现: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案发后的表现: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我”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杀死鸟的真正凶手是

:一只黑猫

。(2)第三只猫的“冤情”被澄清后,“我”的感受如何?“我”从这件事中感悟到了什么道理?十分难过,良心受伤,自我忏悔。感悟到的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凭主观臆断,否则,就会出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9.小组讨论: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

我家永不养猫。”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偷猫的人叫人恨意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不想马上养的想法。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致死,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由于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反而触发自己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于是才有永不养猫的想法。10.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两个语句。(1)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运用比喻手法,将猫比作带着泥土的白雪球,突出猫的颜色特征以及可爱的形态。(2)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运用比喻手法,把“我的暴怒、我的虐待”比作刺“我”良心的“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因冤枉花白猫而产生的深深的自责和愧疚之情。11.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因守护不住生命而产生的痛心与惋惜之情。那种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作者不想再让自己品尝失去美好事物的痛楚。从对上文两只小猫的叙述过渡到对第三只小猫的叙述,结束上文,为第三只小猫的出现埋下伏笔。12.“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手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永不”则抒发了决然毅然的情绪。并且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照应,使文章在结构上具有了首尾照应的特点。13.本文用第一人称来叙事,有何好处?作品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我”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我”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的制造者。用第一人称叙述,可以极其自然地借“我”之口,抒发真实感情,揭示作品主题,引起读者共鸣。14.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什么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仔细体味词语的含义。作者用了“难过”一词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达的痛苦要强烈得多。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我”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15.写第二只猫的文字中还提到了周家丫头和“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作者有何用意?“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类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16.本文一共写了三次养猫,删去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吗?为什么要重点写第三只猫?三次养猫的故事层层推进,写花白猫、小黄猫是为详写第三只可怜猫作必要的铺垫,也是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布局,有利于更好地刻画形象、凸现中心。因为写第三只猫最能表现主旨。17.

作者在写三次养猫经历的详略安排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①写三次养猫,详略是依次递增的。第二次养猫比第一次写得详细一些,第三次养猫比第二次养猫写得更详细些。②文章重点写第三只猫,对其着墨最多。因为第三只猫最让“我”忏悔和内疚,难以忘怀。它告诉人们,仅仅根据一点可疑的迹象就得出主观臆断是错误的,依靠自己的强势和暴力进行随意的惩戒只会伤害无辜。18.

本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有何好处?本文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我”喜欢前两只猫,不喜欢第三只猫;“我”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见证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的制造者。用第一人称叙述,可以自然地直接抒发真情实感,揭示作品主题,引起读者共鸣。19.

最让“我”难过的是第三只猫的亡失,为什么还要写前面两只猫呢?为什么用前面两只猫而不是一只猫来衬托第三只猫?前面两只猫与第三只猫的特点、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用前面两只猫的惹人喜爱来衬托第三只猫的遭人冷遇,以喜衬悲,突出第三只猫的悲苦命运。写前面两只猫的受宠,层层递进,更能突出第三只猫的悲剧命运及造成悲剧命运的原因:凭着个人的好恶、私心、偏见处理事情,容易造成错误、悲剧。这样写更能引人深思和耐人寻味。20.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形象?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文中的“我”是一个善良的、正义的、严于自省的、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作者借自己的悔恨,呼吁人们:不要主观臆断,妄下结论,要理性客观,弄清事实,要善待生命,关爱弱小者。文章体现了作者勇于自我反省的精神以及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六、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本文中,作者抓住猫的形态进行了生动的描写,三只猫各有各的特点,令人难忘。请你运用细节描写,写一段有关小动物的文字,一定要写出它的特点。写作策略:①细致观察:从外形、动作等方面对描写对象进行细致观察,抓住其特征。②生动描写:选择恰当的动词、形容词等,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也可适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生动性。写作实践:我们家养了一只沙皮狗,它的毛色黑黄,眼睛黑亮,耳朵耷拉,脸上堆满褶子,一副忧郁的样子。可你若是见过它与猫夺食的场景,便不会这样觉得了。它先是小心翼翼地从猫的身后绕到旁边,再伏着上半身,歪着脑袋向前伸,试图抢上那么几口。这时,要是猫不耐烦,发出警告的低吼,它就立马窜走,躲到一边窥伺。而当它与其他狗针锋相对时,又全然不同。你若在,它就成了“狗中豪杰”,气焰嚣张得要上天,似有十足的底气、充沛的精力可以战胜对手;你若不在,它就会夹着尾巴仓皇逃走。七、课文主题文章通过对三只猫不同结局的叙述,抒发了“我”对三只猫的不同情感,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内疚、自责,进而也揭示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即做事不能主观臆断,那样会留下痛苦的回忆;如果冤枉了别人,而对方又难以辩解,那会给自己留下更大的痛苦。17.动物笑谈一、作者作品简介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山东人,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相传蒲松龄曾摆过一个茶摊,为过往路人提供休息解渴之地,但是路人需要留下一个故事,久而久之,蒲松龄搜集了如此丰富的资料,写成了此书。《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或揭露官府黑暗,或批判科举弊端,或表达婚姻自由。它语言简练,描写细腻,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郭沫若也曾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二、重点字词敛liǎn

哺乳bǔrǔ羞怯xiūqiè

写照xiězhào

匍匐púfú

原委yuánwěi鹦鹉yīngwǔ

温驯wēnxùn禁锢jìngù

滑翔huáxiáng

余晖yúhuī俯冲fǔchōng柠檬níngméng嗔怪chēnguài

蹒跚pánshān怪诞不经guàidànbùjīng大相径庭dàxiāngjìngtíng

神采奕奕shéncǎiyìyì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指明了“逗笑的主角”是观察者自己。第二部分(2—19)具体记叙我与动物之间发生的趣事。第一层(2—9)写“我”与水鸭子的趣事;第二层(10—19)写“我”与可可的趣事。五、问题解疑1.作者以《动物笑谈》为题,是什么意思呢?“动物笑谈”,意思是谈论和动物有关的趣事、笑话。“笑”字既是题眼,又是文眼。2.第1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本段开篇点题,总领下文。“逗笑”是全文的文眼,后文即围绕“逗笑”讲述了两个“怪诞不经”的故事。3.快速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我”与动物之间哪几件“笑谈”?①作者做有关小鸭子的科学实验。②作者在公共场合,为了唤回皇冠大鹦鹉,模仿大鹦鹉叫声。③大鹦鹉咬掉老教授的扣子。④大鹦鹉把毛线缠到门前的柠檬树上。4.为什么艾顿堡的居民都把“我”当疯子了?因为“我”太专注于动物行为学研究工作,完全忘记了自己身处的环境,和动物俨然融为一体。而“我”在研究动物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得出实验结果,经常会做出一些在旁人看来十分怪诞的行为。因此艾顿堡的居民都把“我”当疯子,这也从侧面表现出“我”对科学研究的严谨、专注、忘我的态度。5.为了探求真理,作者不惜放下人类“高贵的身段”与动物打成一片,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科学态度?(用文中具体语句作答)示例:小凫一出壳,羽毛刚干,我就学着母水鸭的叫声,不停地唤着它们。这体现了作者热爱自己的业并对此具有忘我的精神,献身精神,专注于科学研究。6.仔细阅读课文,谈谈你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作者的做法在今天来看有何现实意义?这篇课文用幽默风趣的文字,讲述了有关动物的趣事、笑话,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的热爱。在环境破坏、物种面临灭绝的今天,劳伦兹用行动告诉我们该怎样善待生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7.“他在脖子上挂个铃铛,嘴里发出哞哞的叫声,小牛就以为他是母牛。”此处引用布什的诗句有什么作用?引用布什的诗句有力地说明了作者得出的结论,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富有感染力。8.“可是,等我一旦站起来试着带它们走,它们就不动了;它们的小眼睛焦急地向四周探索,却不会朝上方看,没有多久,就像被弃的小鸭子一般,发出细细地尖叫,哭起来了。”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鸭子们找不到“妈妈”时的反应,表现了它们的可爱。9.“猛一抬头,却看见园子的栏杆边排着一排人,他们全都脸色煞白。”此处写栏杆外人们的反应有什么作用?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作者专注于动物行为研究,为了“探求真理”,不惜放下人类的“高贵身段”,与动物们打成一片,不明原委的人却把这种行为视为怪诞或发疯,极富喜剧效果。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科学工作者专注、忘我的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10.可可由“我”养后有什么变化?从中你看出了什么?从长期被禁锢所受的精神虐待中恢复过来;由不知道可以随意行动,想飞不敢飞,变得活泼而神采奕奕,对“我”不舍。从中可以看出“我”对它的关爱,反衬出它以前所受的精神虐待的严重。11.第13段的心理描写有何作用?我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心理?第13段的心理描写,是“我”反复的思想斗争,活画出“我”看到可可后叫与不叫的矛盾心理。可可飞得高,肯不肯听话无从确定,因为鸟通常不喜欢直直地从上往下飞;如果可可不理“我”,“我”无法向旁人解释。12.写可可将母亲的毛线缠绕在树上,有什么作用?可可将母亲的毛线缠绕在树上,表现出可可想象力的丰富和它的聪明,照应前文。13.这篇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有什么好处?本文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的,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同时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14.本文语言诙谐,充满情趣,有力地体现了题目《动物笑谈》中的“笑”字,请举例赏析。示例①:“要是这时我不继续叫唤,它们就要尖声地哭了。好像只要我不出声,它们就以为我死了,或者以为我不再爱它们了。这真是值得大哭特哭的理由呢!”用风趣的语言写出了小鸭对母亲的需索不休和“我”哭笑不得的心理。

示例②:“我跑到‘犯罪’现场一看,果然,可可不但把这位老教授身上的扣子全咬下来了,而且还整整齐齐地排在地上”活化出鹦鹉可可聪明、调皮的形象,令人忍俊不禁。15.本文多处运用了衬托的写法,衬托很好地突出了人物(动物)的形象特征,凸显了文章的主旨。请任选一处简析。①作者用外地来的观光客的震惊,侧面烘托了“我”这个科学工作者专注、忘我的精神和为了科学研究不顾尊严的优秀品质。②用小鸭子和大鹦鹉对“我”的亲热态度来衬托“我”对动物的爱心。③用老教授的“生气”和客人们的疑惑来衬托大鹦鹉的聪明、机智。16.

学习完这篇文章,作者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带给你怎样的启示?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都是大自然的儿女,动物和人类一样拥有在地球上安定生活的权利,敬畏自然是人类正确的生存态度,人类亲近自然、与其他动物友好相处,是地球宜居环境存在的保证。我们每个人都有维护生态平衡发展的责任和义务。不妄自尊大,不任意胡为,用心地去尊重神圣的生命,是人类的最佳选择。六、如何运用侧面描写《动物笑谈》一文中,通过写观光客、火车站的旅客见到“我”的怪异行为后的表现,从侧面表现了“我”专注忘我的科学精神。请你运用这种手法写一个片段。写作策略:猛一抬头,却看见园子的栏杆边排着一排人,他们全都脸色煞白。……我四周的人一个个都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写作策略:运用侧面描写时要注意:①慎重选择侧面描写的对象(人或者物);②侧面描写的内容是为了衬托或突出所要描写的对象的特征。写作实践:吃完午饭,教室里正是一派懒洋洋的景象。突然,张杨帆风风火火地冲进来,扯起嗓子喊:“快快快,三班的篮球赛快开始了!听说是老将高鹏程打前锋!”几乎所有的女生都激动地嚷嚷起来,然后三五成群地往外跑。男生则“腾”的一下直接从座位上蹦起来,也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出教室。一大群人如同脱了缰的小马驹,狂飙着席卷过走廊。操场上原本或走或坐的同学,也正向着篮球场涌了过去。一眨眼人群就将篮球场包围得水泄不通。七、课文主题本文介绍了作者在做有关水鸭子的实验和饲养大鹦鹉可可时发生的趣事,不仅表现了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专注忘我的科学精神,还表现出人与动物之间平等共处的心境、人对动物的尊重和热爱。18.狼一、作者作品介绍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山东人,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相传蒲松龄曾摆过一个茶摊,为过往路人提供休息解渴之地,但是路人需要留下一个故事,久而久之,蒲松龄搜集了如此丰富的资料,写成了此书。《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或揭露官府黑暗,或批判科举弊端,或表达婚姻自由。它语言简练,描写细腻,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郭沫若也曾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二、课文翻译1.原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译文】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2.原文: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译文】屠户害怕了,把一块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扔给另一只狼一块骨头,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就停了下来,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了上来。骨头已经被扔完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3.原文: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译文】屠户处境困迫,非常为难,恐怕前后一起受到它们的攻击。他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4.原文: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译文】过了一会,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面前。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杀死它。屠户正要上路,转身看柴草堆的后面,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从通道进入攻击屠户的背后。(狼的)身子已经进入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杀死了它。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5.原文: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译文】狼也够狡猾的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三、文言知识梳理(一)古今异义1.一狼径去

古义:离开今义:到某—地方2.少时

古义:稍微

今义:数量小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能有多少

今义:几何学的简称4.止增笑耳

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

今义:耳朵5.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

今义:大腿,自胯至膝盖的部分6.盖以诱敌

古义:原来是

今义:遮蔽、覆盖7.弛担持刀

古义:卸下今义:放松、松弛8.场主积薪其中古义:柴草

今义:工资9.屠暴起

古义:突然今义:强大(二)一词多义1.止:

(1)通“只”,只、仅仅。例句:止有剩骨。

(2)停止。例句:一狼得骨止。2.意:

(1)神情、态度。例句:意暇甚。

(2)意图。例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3.敌:

(1)攻击。例句:恐前后受其敌。

(2)敌人。例句:盖以诱敌。4.前:

(1)前面。恐前后受其敌。

(2)向前。狼不敢前。5.积薪:

(1)堆积柴草。例句:场主积薪其中

(2)堆积在那里的柴草。例句:转视积薪后(三)词类活用1.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2.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3.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5.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

6.苫蔽成丘(名词作状语,盖上)。7.一屠晚归(动词作名词,屠夫,宰杀牲畜卖肉的人)。8.一屠晚归(名词作状语,傍晚)。

9.弛担持刀(形容词作动词,卸下)。(四)重点虚词1.之:(1)复投之(代词,代狼)(2)又数刀毙之(代词,代狼)(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久之,目似瞑(助词,调节音节)

(5)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2.以:(1)投以骨(介词,把)

(2)以刀劈狼首(介词,用)(3)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介词,来)

(4)盖以诱敌(介词,用来)3.而:(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表转折)(2)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表转折)(3)而顷刻两毙(表转折)4.乃:(1)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2)乃悟前狼假寐(才)5.其(1)恐前后受其敌。(指狼)。

(2)场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3)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4)一狼洞其中。(指柴草堆)。(5)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6)屠自后断其股。(指狼)。(五)、通假字止有剩骨

止同“只”,只,只是,仅仅(六)、解释词的含义1、一狼仍从(从:跟随)

2、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起)(故:原来)

3、屠大窘(窘:困窘、急迫)4、恐前后受其敌(敌:胁迫、攻击)5、顾野有麦场。(顾:向旁边看

)6、场主积薪其中(积薪:堆积柴草)7、苫蔽成丘(苫蔽:覆盖)

8、弛担持刀(弛:卸下)

9、耽耽相向(耽耽:注视的样子)10、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少时:一会儿)

(径去:径直

走开)

(犬坐:像狗似的蹲坐)1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久之:过了一会儿)

(瞑:闭眼)

(意:神情、态度)

(暇:空闲)12、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暴:突然)

(毙:杀死)13、一狼洞其中

(洞:打洞)1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企图)

(隧:指从柴草堆中打洞)15、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寐:假装在睡觉)

(盖:原来)16、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黠:狡猾)

(顷刻:一会儿)

(变诈:巧变诡诈)

(几何:能有多少)17、止增笑耳(耳:罢了)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④段):叙事。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曲折。情节: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两狼:缀行——并驱——眈眈——被毙第二部分(第⑤段):议论。点明故事的主旨,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究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五、形象分析1.文中的狼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1)贪婪:①缀行甚远(尾随跟踪,寻找时机)②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交相吃骨,穷追不舍)(2)狡诈:

①眈眈相向(与人对峙,琢磨对策)②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相互配合,前后夹击)2.屠户是个怎样的人?文章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1)怯懦:①屠惧(通过心理描写“惧”直接写出屠户害怕的心理。)

②投以骨;复投之(动作描写:“投以骨”表明屠户最初采用退让策略;“复投之”表明屠户仍抱有侥幸心理,对狼继续妥协。)(2)聪明机智:顾野有麦场,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动作描写:“顾”“奔倚”“弛”“持”等动词,写屠户当机立断占据有利地形,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表现了他的机智。)(3)勇敢无畏: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自后断其股(动作描写:“暴起”“劈”“毙”“断”写出了屠户的勇敢与果断。他抓住时机,勇敢出击,杀死两狼。)(4)细心谨慎:①转视积薪后(动作描写:说明屠户细心,有较高的警惕性。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