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语文月考1教师卷_第1页
高二下语文月考1教师卷_第2页
高二下语文月考1教师卷_第3页
高二下语文月考1教师卷_第4页
高二下语文月考1教师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玉溪一中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学科试卷(教师卷)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命题人:高2026届语文备课组审题人:高2026届语文备课组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有人说,书本上的文艺作品,古代的和外国的文艺作品,不也是源泉吗?实际上,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文学艺术中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否则你的劳动就没有对象,你就只能做鲁迅在他的遗嘱里所谆谆嘱咐他的儿子万不可做的那种空头文学家,或空头艺术家。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是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例如一方面是人们受饿、受冻、受压迫,一方面是人剥削人、人压迫人,这个事实到处存在着,人们也看得很平淡;文艺就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造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就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如果没有这样的文艺,那么这个任务就不能完成,或者不能有力地迅速地完成。(摘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我国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古诗源》收集的反映远古狩猎活动的《弹歌》,《诗经》中反映农夫艰辛劳作的《七月》等,都是从人民生活中产生的。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等等,也都是深刻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和佳句。世界上最早的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史诗,反映了两河流域上古人民探求自然规律和生死奥秘的心境和情感。《荷马史诗》赞美了人民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品质。《神曲》《十日谈》《巨人传》等作品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蒙昧主义,反映人民对精神解放的热切期待。因此,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不能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而是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摘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革命文艺应该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前进。人民指向一个一个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文艺工作者应去贴近和反映他们,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作品,无论是属于封建阶级还是资产阶级,只要是优秀的,我们都可以批判性学习。无论古代现代、中国外国,只要是反映社会生活、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的作品,都可做文艺创作的源泉。1.答案:D【解析】:“只要是反映社会生活、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的作品,都可做文艺创作的源泉”错误。根据材料一“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可知,文艺创作的源泉是社会生活,而不是反映社会生活、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的作品。故选D。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铁凝的《哦,香雪》折射了山村生活新变化,反映了时代要求和人民的心声。王愿坚的《党费》体现了革命斗争的艰险和革命者对党的忠诚,是典型的革命文艺作品。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每节都设有小标题,类似章回小说的一回,具有教条主义特点。文学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将文艺作品内容等同于现实生活并不恰当。2.答案:C【解析】:“具有教条主义特点”错误。材料一指出“文学艺术中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客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汲取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长处是为了更好地创作,不是硬搬和模仿,不具有教条主义特点。故选C。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杜甫的著名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李煜早期创作的词句“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氓》反映了一位女子在爱情婚姻中的悲苦,《琵琶行》表达了对琵琶女悲惨遭遇的极大同情。《无衣》反映了士兵同仇敌忾、忘生轻死的豪情,《木兰诗》歌颂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姿。3.答案:B【解析】:材料二的观点是:人民的需要是文艺的根本价值所在,文艺要扎根生活,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李煜早期创作的“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主要是描写宫廷生活的奢华,没有体现人民的生活、心声,也没有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的情感,不适合作为材料二观点的论据。A、C、D这些作品都从人民生活中产生,体现了文艺作品植根于人民生活,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心声,体现了文艺作品对人民的关切。适合作为材料二观点的论据。故选B。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画线句子在论证上的作用。(4分)4.答案:这句话是一个设问句。在论证上的作用如下:①通过设问引起读者的思考,强调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是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②引出后文关于文艺作品和社会生活关系的阐述,使论证更有逻辑性,结构更加紧密。(每点2分)习近平总书记说:“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请根据材料谈谈如何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民族和时代的优秀作品。(6分)5.答案:①从源泉角度: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把社会生活作为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如毛泽东所说,要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等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②从继承借鉴角度:要批判地继承和借鉴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不能毫无批判地硬搬和模仿,要把借鉴作为创作时的辅助,不能替代自己的创造。③从创作目的角度:要满足人民的需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文艺作品要关注人民的关切、冷暖、幸福、喜怒哀乐,发现美和创造美。通过作品推动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改造自己的环境,坚定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每点2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一个站立在悬崖边的族群晓华①在鸟儿的鸣叫里醒来,窗外微雨初歇,我们的梅州之行正式开始。②踏上梅州的土地,客家话便不绝于耳了,女孩子们说起来曲折婉转,男人们则带着浓重的喉音。虽然注意听了半天,一句也没能听懂,但总算是学会了一个第一人称的字“”,客家人就是这样称呼自己的,这个字连字库里都没有,是单人旁加一个“悬崖”的“崖”的下半部分。在客家博物馆,迎面而来的就是这个巨大的“”字,占满了一面墙,可见这个字在客家文化里的分量,用讲解员的话来说,它就是客家精神的体现。客家人创造了这个字,人站在悬崖的边上,每走一步都如临深渊,客家人时刻在提醒自己身处危机之中,需要不停地奋斗。的确,这个族系在历史上就是一个不安定的群体,据说他们曾经历过六次大迁徙。客家先民发源于中原河洛一带,自东晋以来,为躲避战乱和灾荒,数次被迫大批向南迁移,辗转到闽、粤、赣交界之地,由于不断迁移,每到一处都如同过客,当地人称他们为“客”或“客人”,他们自己也以“客”自居,最终“客家”成了这个族群的代称。③一个以“客”为称的族群注定是会有一种不安定、不安全之感的,所以他们抱团取暖的心情才特别迫切。这种感觉在我一次次走进他们的围屋时越来越强烈。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大埔的蓝氏泰安楼,这个已经有700多年历史的建筑,至今依然稳稳地站立在那里,它的外墙像城墙一样的高大威武,有十几米高,近一米厚,大大小小的石块嵌在墙里,给人坚硬、稳固、凛然不可侵犯之感。大门和窗都很小,与房屋的整体很不相称,与采光和通风相比,客家人一定是认为防御更为重要。走进大门,里面别有洞天,中间是方形的二堂二横的祖祠,外环是一个三层的弧形小楼,青砖黑瓦,在远处青山的衬托下,气势巍然。=4\*GB3④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期待的林氏花萼楼的参观临时取消了,我只能在图片和书籍中一睹它的面目。花萼楼比我们看到的泰安楼还要早建一百多年,与泰安楼前方后圆的造型不同,它是标准的圆形土楼,而且是三个大圆,内环是一层的平房,二环是两层楼,三环是三层楼,这与我想象中的客家人的守城建筑相吻合,越中心,越低矮,越安全;越外围,越高拔,越抵御。据说它的门楼上还有蓄水池,有孔眼导出,那是为了防御火攻的装置,外墙开的是窄竖的长窗,平时通风,战时则可以作为枪孔,可见客家人为了族群的安全真是煞费苦心。⑤客家人把他们的住处统称为“客家围”,客家围屋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礼制、伦理观念、阴阳五行、风水地理和哲学思想,也是客家文化的精华所在,而它的建筑艺术更是让人叹为观止。我们在梅州的南口镇,就看到了这样一个别致而完整的围屋——“南华又庐”。⑥我没有去细数它有多少间屋子,在里面转得真有点晕,从堂屋到花园,再从花园到走廊,从楼下到楼上,一间一间的屋,一个一个的天井,楼和楼之间还有天桥相连,它们既各自独立,又连成一体,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再加上点缀其间的小花园和树木盆景,真是有目不暇接之感。尤其让人感到诧异的是围屋的两侧还各有一个戏台,是当年看戏打牌的地方,现在或许已作别用,但仍可以想象当年的热闹场面,八个大家庭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老老小小也有上百号人吧,如今安静的老屋里曾经是怎样的人头攒动,欢声笑语。⑦在一个小天井墙壁的老照片上,我看到了一群风流倜傥、自信满满的年轻人,他们穿着西装旗袍,在南华又庐原先的铁艺大门前摆出各种随意的姿势,很文艺的样子,这张颇有现代感和西洋感的照片与老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客家人就是这样,走出去再走回来。但是,我总感觉到,这群看似走出村落、走出国门的人,当他们重新回到客家的聚集地,重新来修建自己的家园的时候,他们的危机感和不安全感会再次涌上心头,因为我分明看到了这座房子与其他的围屋一样,防御工事修得相当仔细,它除了在最高处建了两个炮楼外,在围屋的四周都有观察口和射击口,从观察口往外望,周围的情况一目了然,而从房屋的外观整体上看,这些小洞却不易被人发觉,所以,当危险尚未到来之时,他们已经早早地做好了准备。这真是一个站立在悬崖边的族群。⑧走出南华又庐,已是黄昏,四周是稻田,青青的稻谷映着夕阳,宁静,安详。曾经在外族进犯时被迫南迁的客家人饱尝过颠沛流离之苦,如今风调雨顺,那种危机感也许不那么强烈了吧。但是我想,保全自己、不妥协、不受辱的客家传统和精神恐怕已经深入骨髓,他们会不停地奋斗的。无论是有意识地、顽强地保留方言母语的语言心理,还是建造庞大的族群聚居的围屋,还是那些振聋发聩的名字,都让我们油然而生敬意。(有删改)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文章第二段通过分析客家人第一人称“”的字形和寓意,引出了对客家人迁移历史、忧患意识和奋斗精神的阐说。文章重点介绍客家建筑,这一律的三层的弧形小楼,青砖黑瓦,气势巍然,令人叹为观止,是客家文化的精华所在。描写客家围屋时,作者在各个建筑中都重点提到了围楼出色的防御功能,围楼的防御功能与客家先民的遭遇及客家文化的由来密切相关。文章第六段是对“南华又庐”的叙述和描写,既写了它当下的安静状态,又写了它曾经的热闹与和谐,表达了作者对客家文化的认同与赞美之情。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与概括作品的思想内容。A项,文章第二段先介绍客家人的称谓中第一人称是“”,又进一步介绍其寓意“它就是客家精神的体现。客家人创造了这个字,人站在悬崖的边上,每走一步都如临深渊,客家人时刻在提醒自己身处危机之中,需要不停地奋斗”,揭示了客家人的忧患意识和奋斗精神。接着说明这种精神意识的由来“的确,这个族系在历史上就是一个不安定的群体,据说他们曾经历过六次大迁徙”,引出对客家人迁移历史的介绍。A项正确。B项,根据原文第三段描写的大埔的蓝氏泰安楼,及第五段“客家人把他们的住处统称为‘客家围’,客家围屋……也是客家文化的精华所在”可知,“这一律的三层的弧形小楼,青砖黑瓦……是客家文化的精华所在”中“一律”的表述过于绝对。B项错误。C项,原文在描写“蓝氏泰安楼”“花萼楼”“南华又庐”时都提到了其防御功能,也穿插说明了客家文化中“有一种不安定、不安全之感”,这与其先民的遭遇及文化由来有着密切的关系。C项正确。D项是对第六段内容的概括总结,第六段描写“南华又庐”的堂屋、花园、走廊、天桥、盆景、戏台这些景物,可以想象当年的热闹与繁华。“八个大家庭”“欢声笑语”等词,表明当时的和谐生活。结尾一句“如今安静的老屋里曾经是怎样的人头攒动,欢声笑语”用对比的方式和反问语气写出当下的安静状态。末段最后一句“无论是有意识地、顽强地保留方言母语的语言心理,还是……都让我们油然而生敬意”直接抒发自己对这一族群文化的认同与赞美之情,D项正确。故答案为B项。故选B。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文章开篇描写清晨的鸟叫、微雨等景象,为梅州之行营造静谧悠远的氛围,最后一段描写参观结束时宁静、安详的黄昏景象,首尾呼应。文章第五段说明了客家建筑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了客家文化的发展渊源和精神实质,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在标题和内容中,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客家人的生存状况喻为“悬崖”,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客家人曾经的艰难境遇。文章描写客家建筑与客家文化时,做到了虚实照应,以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扩充了文章的内容,大大增强了文章的高度和深度。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与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A项,文章第一段“在鸟儿的鸣叫里醒来,窗外微雨初歇”一句交代了梅州之行的天气状况及环境,营造了静谧的氛围;结尾段写“走出南华又庐,已是黄昏,四周是稻田,青青的稻谷映着夕阳,宁静,安详”,前后两段都写出了环境的宁静与安详,首尾呼应。A项正确。B项,第五段第一句从整体上介绍了客家建筑的文化内涵,即客家建筑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客家文化的精华,深化了主题;在结构上,这一段上承对“蓝氏泰安楼”“花萼楼”的介绍,下启对“南华又庐”的介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B项正确。C项,“文章在标题和内容中,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站立在悬崖边的族群”运用的不是比喻手法,而是象征手法,赋予“悬崖”象征意义,即“客家人曾经的艰难境遇”。C项错误。D项,文章第六段“尤其让人感到诧异的是围屋的两侧还各有一个戏台,是当年看戏打牌的地方……想象当年的热闹场面,八个大家庭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老老小小也有上百号人吧,如今安静的老屋里曾经是怎样的人头攒动,欢声笑语”就是通过想象和联想,将历史生活与现实建筑结构照应,彰显眼前建筑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使客家建筑与客家文化联系起来,令文章的思想高度更上一层。D项正确。故答案为C项。故选C。文章叙写了走出村落、走出国门的客家人,他们重新回到客家聚集地后的表现是怎样的?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4分)答案:表现:自信满满,意气风发;行为自由随性,有现代感;重修住宅,有危机感和不安全感。(2分)作者意图:意在表现客家人的传承意识,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环境如何改变,地域如何变化,客家人的危机意识和奋斗精神不会改变,并且会永远传承下去。(2分)(答出1点给2分,2点给满分)【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章内容,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第一问需要分析第七段的内容。适当摘取原文中的词语或句子,并整合概括,比如将原文中“我看到了一群风流倜傥、自信满满的年轻人”整合为“自信满满,意气风发”;将回乡后的穿着打扮和时髦的摆拍姿势等整合为“行为自由随性,有现代感”;将他们重修住宅、特别注重安全的做法整合为“重修住宅,有危机感和不安全感”。关于作者的创作意图,要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第七段已是全文结尾部分,作者在叙写了语言传承、建筑风格来表现客家人的危机意识和奋斗精神后,想通过客家的年轻人来表现这种意识和精神的传承问题。于是,作者水到渠成地写到了走出村落、走出国门、又重新回到客家聚集地的客家年轻人。这样写可以深化主题,更立体地展示客家人的精神文化及其历史传承。作者在文中反复描写客家人“站在悬崖边上”,简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9.答案:①在结构上,作为线索,串联全文;②在内容上,强调了客家人的危机意识,表现客家人保全自己、不妥协、不受辱的传统和永不停息的奋斗精神;③在情感上,表达作者对客家人这种精神的敬重和赞美之情;④手法上,“站在悬崖边上”象征着客家人的生存境遇,体现了他们的群体性危机感。(答出三点给满分,若从主旨或其它角度答,言之成理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重要句段及线索的作用。“站在悬崖边上”象征客家人的生存境遇,体现了他们的群体性危机感。文中四次出现“悬崖”,三次出现“危机”,四次出现“安全”,出现频次之多,可见作者用意之深。最直接最明显的意图是用“站在悬崖边上”作为串联全文的线索,标题中明确说出这个族群站在悬崖边上,第二段解读客家人第一人称用语时多次提到其象征意义,第七段结尾带着深厚的感情说“这真是一个站立在悬崖边的族群”。“悬崖”的寓意或明或暗地贯串全文。反复描写客家人“站在悬崖边上”,揭示了全文的主旨:无论在历史还是现实中,无论在语言传承还是建筑构造上,客家人都有很强的危机感和安全意识。同时,反复刻画客家人“站在悬崖边上”的形象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客家人保全自己、不妥协、不受辱的传统和永不停息的奋斗精神这一主题。作者运用这种写法,表达了对客家人精神的敬重和赞美之情。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武德九年冬,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以其众二十万,至渭水便桥之北,遣酋帅执矢思力入朝为觇,自张声势云:“二可汗总兵百万,今已至矣。”乃请返命。太宗谓曰:“我与突厥面自和亲,汝则背之,我无所愧。何辄将兵入我畿县,自夸强盛?我当先戮尔矣!”思力惧而请命。萧瑀、封德彝请礼而遣之。太宗曰:“不然。今若放还,必谓我惧。”乃遣囚之。太宗曰:“颉利闻我国家新有内难,又闻朕初即位,所以率其兵众,直至于此,谓我不敢拒之。朕若闭门自守虏必纵兵大掠强弱之势在今一策。朕将独出,以示轻之,且耀军容,使知必战;事出不意,乖其本图。制服匈奴,在兹举矣。”遂单马而进,隔津与语,颉利莫能测。俄而六军继至,颉利见军容大盛,又知思力就拘,由是大惧,请盟而退。(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征伐》)材料二:夫兵甲者,国家凶器也。土地虽广,好战则人凋;中国虽安,忘战则民殆。凋非保全之术,殆非拟寇之方,战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是以勾践轼蛙,卒成霸业;徐偃弃武,终以丧邦。何也?越习其威,徐忘其务也。孔子曰:“以不教人战,是谓弃之。”故知弧矢之威,以利天下,此用兵之职也。(节选自唐太宗《帝范》)材料三:汉武帝之告匈奴曰:“南越王头已悬阙下,单于能战,可来。”而匈奴远遁。故曰:不战而屈人之兵。”非不战也,战功成于彼,而威自伸于此也。中国之自寻兵也,则夷狄必乘之以讧。汉、唐之始,汉夷秦、项而冒顿益骄,唐平僭伪而突厥方骋。何也?斗不出于其穴,知其力之已疲也。夫夷狄强弱之情势虽辽绝而不相知,抑以其意揣而类推之。谓驰突无制之勇如风飘雨骤而不可御者,彼犹我也。中国能以其长,破其阻,歼其众,得其君长,郡县其部落,则我亦犹彼,而彼何弗惴惴焉?志曰:“先人有夺人之心。”非夺之于方战之谓也,夺之于未战之前。不战而屈,即战而已先馁,其衄败可八九得矣。(节选自王夫之《宋论》)参考译文:材料一:武德九年冬天,突厥的两位可汗——颉利和突利,率领着二十万大军抵达了渭水便桥的北面。他们派遣了酋长执矢思力进入朝廷进行侦察,执矢思力故意夸大其词地声称:“两位可汗统率着百万大军,现在已经到达这里了。”随后,执矢思力请求返回并报告情况。唐太宗对他说:“我曾与突厥可汗当面订立和约结为亲家,但你们却背信弃义,我对此并无愧疚。你们为何擅自率领军队侵入我的京城地区,还自夸强大?我应当先杀掉你以示惩罚!”执矢思力听后感到恐惧,请求饶命。萧瑀、封德彝则建议太宗以礼相待后将其遣送回去。但唐太宗说:“不能这样。如果现在放他回去,他们肯定会认为我们害怕。”于是下令将他囚禁起来。唐太宗接着分析道:“颉利听说我们国家最近发生了内乱,又听说我刚即位,所以率领军队来到这里,认为我不敢抵抗。如果我关闭城门坚守不出,敌人肯定会放纵士兵大肆掠夺。当前形势的强弱,关键在于我们的应对策略。我将亲自出城,以此表示对他们的轻视,同时展示我们的军威,让他们知道我们一定会战斗;出乎他们的意料,打乱他们的原计划。制服匈奴,就在此一举了。”于是,唐太宗独自骑马前进,隔着渭水与颉利对话,颉利无法揣测唐太宗的意图。不久之后,唐朝的六路大军相继赶到。颉利看到唐军阵容强大,又得知执矢思力已被囚禁,因此感到非常害怕,于是请求订立盟约后撤退。(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征伐》)材料二:兵器甲胄,是国家的凶器。国家虽然领土广阔,但如果喜好战争,就会导致百姓疲惫不堪;中原地区虽然安宁,但如果忘记战备,民众就会陷入懈怠之中。使百姓疲惫并不是保国安民的方法,让民众懈怠也不是应对外敌的策略。战争这种手段不能彻底废除,也不能频繁使用。因此,在农闲之时要组织军事演习,以训练军队的礼仪和威严;每隔三年要整顿军队,以明确军队的等级和编制。正因如此,越王勾践能够激励将士,最终成就了霸业;而徐偃王却放弃了武备,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越国注重培养军威,而徐国却忘记军备这个根本。孔子说:“让没有受过训练的人去作战,这是抛弃他们,让他们去送死。”由此可知,弓箭(武器)的威力,是用来造福天下百姓的,这就是用兵的真正要领。【注】勾践轼蛙:相传,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打仗,将士斗志不足,恰好勾践的战车下有一只青蛙蹲坐在雨里,怒目而视,威风凛凛。于是勾践命令停车,行“轼礼”,向这只怒蛙表示敬意。身旁的人迷惑不解,勾践解释道:“我盼望军队士气高涨已经很久了,但至今还没有人令我满意。青蛙不过是一种无知的动物,见到敌人却能鼓腹而怒,所以我要向它致敬。”将士因此感奋不已,从此莫不拼死报国。后因以“越王轼蛙”为激励士卒锐气之典。(节选自唐太宗《帝范》)材料三:汉武帝对匈奴宣告说:“南越王的头颅已经悬挂在宫阙之下,单于如果能战,就尽管来。”而匈奴听后却远远逃遁。所以说:“不战而使敌人屈服。”不是不进行战斗,而是战功在那里完成,威势自然从此处显露。中原王朝如果自己挑起战争,那么夷狄必定会趁机作乱。汉朝、唐朝的开国之初,汉朝与秦、项争斗时,匈奴冒顿单于更加骄横;唐朝平定伪政权时,突厥正肆意驰骋。为什么呢?因为夷狄看到中原内部争斗不休,就知道中原的力量已经疲弱。至于那些夷狄国家的强弱情势,虽因相隔遥远而无法了解,但也可以用心揣摩而进行类推。认为奔驰突进、无法控制的勇猛,如同风飘雨骤般无法抵御,他们和我方是一样的。如果中原王朝能发挥长处,突破他们的阻碍,歼灭他们的军队,俘获他们的首领,将他们的部落设为郡县,我方也像他们一样,他们又怎能不感到恐惧不安呢?兵书上说:“用兵时要必须抢先在声势上压倒对方。”这并不是指在战斗的过程中要从气势上压倒对方,而是在战斗之前就要先压倒对方。这样就使得敌人未开战就屈服,等到战斗开始已经先失去了勇气,那么他们战败的可能性就有八九成了。(节选自王夫之《宋论》)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朕若闭门A自守B虏C必纵兵D大掠E强弱F之势G在今H一策10.答案BEG【解析】:原句:朕若闭门自守,虏必纵兵大掠。强弱之势,在今一策。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津,渡口,与《桃花源记》“后遂无问津者”的“津”意思相同。就,被、受,与《劝学》“金就砺则利”的“就”意思不同。务,要务、事务,与《过秦论》“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务”意思不同。郡县,使……成为郡县,与《赤壁赋》“侣鱼虾而友麇鹿”的“侣”用法相同。11.答案:D【解析】:侣,以……为伴侣,意动用法。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两位可汗率领大军直逼京城,他们派遣的酋长执矢思力在入朝觐见时,通过虚张声势来给太宗施压,借机窥探朝廷的虚实。对突厥的使者,太宗敢于斥责、囚禁,而萧瑀、封德彝却劝说太宗要好好招待再遣送回去,表明两人对突厥有所畏惧。唐太宗能够以史为鉴,由越国培养军威而成就霸业、徐偃放弃军备终走向灭亡的史实,认识到“弧矢之威”的重要性。王夫之认为,夷狄和我方一样,会避免直接面对那些难以抵御的攻势;我方也可以与夷狄一样,凭借强大的武力来征服敌人。12.答案:B【解析】:不能由太宗故意囚禁使者以避免示弱,就反向推出萧瑀、封德彝建议“礼而遣之”是出于畏惧。因为不斩来使是外交惯例,萧瑀、封德彝反对太宗杀使者,是为了维护这种“礼”,也是为了维护大唐的形象。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故知弧矢之威,以利天下,此用兵之职也。(4分)(2)非夺之于方战之谓也,夺之于未战之前。(4分)13.答案:(1)由此可知,弓箭(或:武器,战争)的威力,是用来造福天下百姓的,这就是用兵的真正要领。(“弧矢”“利”2分,大意2分,共4分。)(2)这并不是指在战斗中压倒对方的气势,而是指在战斗之前就先从气势上压倒对方。(“方”“于”2分,大意2分,共4分。)唐太宗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得益于其头脑清醒、举措得当。请结合材料分析(3分)14.答案:①平时积极开展军事训练,不断地壮大军威。②故意囚禁对方的使者,决不流露畏惧之意。③单枪匹马与敌人对峙,表现对敌人的轻蔑之心。④展示强大军容,打乱敌人计划,保持威压之势。(一点1分,三点即可)(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咏雪①

辛弃疾书窗夜生白,城角晓增悲。未奏蔡州捷②,且歌梁苑诗。餐毡怀雁使,无酒羡羔儿③。农事勤忧国,明年喜可知。【注释】①本诗写于诗人罢官闲居带湖(今江西上饶)时。②蔡州捷:用唐将李愬雪夜入蔡州平叛事。梁苑诗:指文人宴集赏雪赋诗。③“餐毡”句:用苏武牧羊事。羔儿:美酒名。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这首诗虽以“咏雪”为题,但不以咏物写景取胜,而是重在由雪生发,言志抒怀。第二句的“角”声,与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类似,都有渲染气氛的作用。颔联“未奏”“且歌”对举,表达了诗人既然不受重用,不妨暂且逍遥的洒脱豁达。尾联借下雪表达了对来年丰收的期盼,既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也丰富了诗人的形象。1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表达了诗人既然不受重用,不妨暂且逍遥的洒脱豁达”错误。“未奏蔡州捷,且歌梁苑诗”,意思是还没有奏报平定蔡州、淮西的胜利消息,权且以歌咏梁园的诗歌寄情。结合注释可知,诗人罢官闲居,不受重用,此处“未奏”是暗指国事多难,山河破碎,诗人无能为力,“且歌”是无奈之举,表达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故选C。“餐毡怀雁使”句借苏武故事来表达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苏武传》的相关内容对此作出分析。(6分)16.答案:①“餐毡”写苏武在匈奴嚼雪吞毡毛的经历,暗含诗人不会因处境艰难而屈服的顽强斗志。②“雁使”写汉朝以大雁传书为由,最终接苏武回国之事,表达了诗人重回朝廷效力的渴望;③诗句借苏武困守北海、持节不失,类比诗人闲居带湖、心忧国事,表达了诗人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①结合《苏武传》的相关内容来看,“餐毡”应当指苏武不肯投降之后,匈奴人“乃幽武置大窖中”,苏武“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这一故事,对照辛弃疾“罢官闲居带湖”的经历,其中暗含的应是诗人期望自己如苏武一样,虽遭遇艰难困苦的处境,也要保持顽强的斗志,不能轻言投降、不能轻易放弃的心志②“雁使”所指的内容,应是《苏武传》结尾部分所述苏武归国的故事,即“(常惠)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日:'武等实在”这一段内容。诗人以“怀”字搭配“雁使”一词,表达的就是自己也怀有等待“雁使”的言外之意,具体而说就是希望能像苏武一样,虽遭磨难,但最终能被进行牵挂,能够重新回归朝廷,再次为国效力。③诗人特意用苏武出使匈奴、牧羊北海、保持节操的故事,肯定也有以苏武勉励自己的用意,结合诗人在全诗中所要表达的心忧国事却报效无门的悲愤,即可推断出诗句用苏武典故,借以表达诗人要像苏武一样,对国家忠贞不渝的坚定情怀。【诗歌解析】:辛弃疾的《咏雪》以雪为引,抒发了他罢官闲居时的复杂情感。诗中既有对未建功业的遗憾,也有对田园生活的期许。通过“蔡州捷”“梁苑诗”等典故,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切与对个人境遇的豁达。(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6分)(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些描写与李白在《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3)《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__”。17.答案:(1)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这个比喻说的是,只有依靠扎实的学习来引导,(①)。学与才的辩证法,正是青年最应该思考的。一些人认为才能源于天赋,不用依赖后天的学习;另一些人认为学习源于实践,(②),这都是割裂了二者的联系。正如这句古语所说,学习是才能的引导,才能是学习的发挥。只有当学习的弓弩弯如满月,才能的箭镞才能飞似流星。“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青年毛泽东曾以此自警自励。可见,(③),不可能一蹴而就。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更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18.答案:①才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②无须考虑先天的才能③学习贵在坚持【解析】第一空:上文引用名言“学如弓弩,才如箭镞”,意思是学问的根基好比弓弩,才能好比箭头;下文说的是“学”与“才”之间是辨证的关系。括号的上一句说才能要依靠厚实的学识、见识来引导,下文应该说才能才可以发挥出来,根据上句关联词语“只有”的提示,本句也必须有相应的关联词语相照应。故填写“才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第二空:根据分号的提示可知,两句话应该是并列关系,要填的句子与“不用依赖后天的学习”内容相对,应该否定天赋,句式可采用“无需考虑……”,故填写“无须考虑先天的才能”。第三空:上文引有名言“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说明坚持的重要性。括号后面写到事情不能一下子完成。“可见”表明本空应为总结性的话语,总结上文的坚持不懈,故填写“学习贵在坚持”。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横线句子逻辑关系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