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航空航天行业航天器动力系统技术创新方案TOC\o"1-2"\h\u3906第1章绪论 3248991.1航天器动力系统概述 3181111.2技术创新背景与意义 329441.3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41679第2章航天器动力系统设计理念与要求 4324182.1设计理念 4192202.2系统要求 5139322.3设计与验证方法 530287第3章火箭发动机技术创新 653963.1液体火箭发动机 6125233.1.1高功能推进剂研究 6313953.1.2燃烧室设计优化 6298723.1.3涡轮泵技术改进 6133433.2固体火箭发动机 649903.2.1复合材料壳体研究 6268943.2.2燃烧室结构优化 6264373.2.3推力矢量控制技术 687333.3混合火箭发动机 7313783.3.1双组元推进剂研究 766343.3.2燃烧稳定性分析 7139933.3.3高效能量转换技术 720810第4章航天器推进系统技术创新 7192654.1化学推进系统 7272574.1.1高功能推进剂研发 7259574.1.2燃烧室设计优化 7110354.1.3推进系统小型化与轻量化 7138214.2电推进系统 8171434.2.1离子推进技术 836034.2.2霍尔推进技术 896814.2.3磁等离子体推进技术 8178744.3新型推进技术 8309284.3.1太阳帆推进技术 832684.3.2核推进技术 8226074.3.3空间电磁推进技术 8299314.3.4多效应耦合推进技术 88464第5章能源系统技术创新 9224325.1太阳能帆板技术 9405.1.1高效率太阳能帆板设计 9272245.1.2可展开与自适应结构 9263955.2太阳能电池技术 9191485.2.1砷化镓太阳能电池 9117735.2.2高效率多结太阳能电池 9176795.3储能技术 9152625.3.1锂离子电池技术 9275375.3.2氢燃料电池技术 930785.4能源管理系统 961925.4.1动力系统能源优化管理 9286135.4.2航天器能源自主管理技术 926298第6章控制系统技术创新 10294226.1飞行控制技术 10318856.1.1自适应控制算法 1042716.1.2智能控制技术 10200296.1.3分布式飞行控制技术 10166126.2导航与制导技术 10234016.2.1惯性导航技术 1059196.2.2卫星导航增强技术 10230706.2.3高精度制导技术 1099676.3推进与姿态控制技术 10221446.3.1微推进技术 10162446.3.2多变量控制技术 11124336.3.3自适应姿态控制技术 1124705第7章热控系统技术创新 11290007.1热防护技术 1176437.1.1高温材料研发与应用 11310717.1.2热防护涂层技术 1123847.1.3热防护结构设计优化 11244397.2热管理与热控制技术 11170917.2.1热管理系统设计 11165227.2.2热控制策略与算法 1113777.2.3航天器热控制设备小型化与集成化 1273657.3热泵与热辐射技术 129137.3.1热泵技术在航天器热控制中的应用 12277007.3.2高效热辐射材料与结构 12121337.3.3热泵与热辐射技术的集成 1212787第8章结构与材料技术创新 12152538.1轻质高强结构设计 12188778.1.1轻量化结构设计理念 12167138.1.2高功能结构设计方法 12192128.2新型复合材料 1264618.2.1复合材料在航天器动力系统中的应用 12302528.2.2复合材料连接技术 13110178.3结构健康监测与维修技术 137478.3.1结构健康监测技术 13193378.3.2结构维修技术 139680第9章航天器动力系统仿真与验证 13193979.1仿真模型与算法 1320459.1.1仿真模型 1391519.1.2算法 1438799.2仿真系统与平台 14166629.2.1硬件平台 14323289.2.2软件平台 14326089.3验证方法与实验 14319989.3.1验证方法 14165469.3.2实验方案 1417068第10章航天器动力系统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15367410.1新型动力系统技术 151941810.1.1核热推进技术 151227010.1.2电推进技术 152954510.1.3太阳能帆技术 151881510.2智能化与自主控制技术 152216710.2.1智能故障诊断与预测 152827610.2.2自主导航与控制技术 152505810.3航天器动力系统产业应用与发展前景 151157410.3.1商业航天市场 16571110.3.2国防建设 16152610.4国际合作与竞争态势分析 162089710.4.1国际合作 16318510.4.2竞争态势 16第1章绪论1.1航天器动力系统概述航天器动力系统作为航天器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功能直接关系到航天器的任务成败。航天器动力系统主要包括推进系统、能源系统以及相关辅助子系统。推进系统负责为航天器提供推力,实现轨道机动、姿态控制等功能;能源系统为航天器提供所需的电能、热能等,保证航天器各部件的正常工作;辅助子系统则涉及热控、通信、导航等领域,以保证航天器在复杂环境下的稳定运行。1.2技术创新背景与意义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航天器任务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对动力系统的功能、可靠性和经济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传统的航天器动力系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能源利用效率低、系统重量体积大、维护成本高等。因此,开展航天器动力系统技术创新,提高其功能和可靠性,降低成本,对于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3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国内外在航天器动力系统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以下从推进系统、能源系统和其他辅助子系统三个方面进行概述。推进系统方面:国内外研究人员在化学推进、电推进、核推进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化学推进技术相对成熟,但推进剂携带量大,限制了航天器的任务寿命;电推进具有高比冲、低推力等特点,适用于长时间在轨运行的航天器;核推进具有极高的比冲,但技术难度大,安全性和可靠性尚需进一步研究。能源系统方面:太阳能光伏发电、燃料电池、核电源等技术在航天器能源系统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果。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成熟,但受太阳光照影响较大;燃料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低重量等特点,但寿命和可靠性有待提高;核电源具有长期稳定供电的能力,但面临核辐射防护和安全问题。其他辅助子系统方面:热控技术、通信技术、导航技术等在航天器动力系统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大突破。热控技术保证了航天器在极端温度环境下的稳定运行;通信技术和导航技术提高了航天器的在轨控制精度和任务执行能力。当前,航天器动力系统技术发展趋势表现为:高效、低污染、小型化、轻量化、智能化和模块化。未来航天器动力系统研究将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新型动力技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航天任务需求。第2章航天器动力系统设计理念与要求2.1设计理念航天器动力系统设计理念应以满足航天器任务需求为基础,同时注重系统的高可靠性、高效率、轻质化和长寿命。本章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航天器动力系统的设计理念:(1)模块化设计: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动力系统组件的通用性和互换性,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研制效率。(2)冗余设计:在关键部件采用冗余设计,提高系统可靠性,保证航天器在极端环境下正常工作。(3)集成化设计:优化系统布局,实现各组件的高度集成,降低系统体积和质量,提高航天器整体功能。(4)智能化设计: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动力系统的自适应调节和故障诊断,提高系统智能化水平。(5)绿色环保设计:注重动力系统的环保功能,降低有害排放,减小对空间环境的影响。2.2系统要求根据航天器任务需求,动力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1)功能要求:动力系统应具有足够的推力,以满足航天器发射、轨道转移和姿态控制等需求。(2)可靠性要求:系统可靠性应达到规定指标,保证航天器在任务周期内稳定运行。(3)寿命要求:动力系统寿命应满足航天器设计寿命,以降低维修和更换成本。(4)安全性要求:保证动力系统在极端环境下具备良好的安全功能,防止发生意外。(5)经济性要求: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降低动力系统成本,提高航天器整体经济性。2.3设计与验证方法为保证航天器动力系统设计满足上述理念与要求,本章节提出以下设计与验证方法:(1)理论分析与仿真: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动力系统进行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2)实验验证:开展地面模拟实验,验证动力系统在实际工作条件下的功能和可靠性。(3)热力学分析:对动力系统进行热力学分析,保证系统在高温、高压等极端环境下正常工作。(4)环境适应性分析:分析动力系统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包括温度、湿度、辐射等。(5)安全性评估:对动力系统进行安全性评估,包括故障模式分析、故障树分析等。(6)寿命预测:结合实际工况,对动力系统进行寿命预测,保证满足航天器设计寿命要求。通过以上设计与验证方法,为航天器动力系统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持,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第3章火箭发动机技术创新3.1液体火箭发动机3.1.1高功能推进剂研究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推进剂研究重点在于提高比冲和降低成本。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高功能推进剂,通过优化推进剂组分和添加剂,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低的冰点。3.1.2燃烧室设计优化为提高燃烧效率,降低压力损失,本文对燃烧室进行了设计优化。采用数值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燃烧室形状、喷嘴分布等因素对燃烧功能的影响。3.1.3涡轮泵技术改进涡轮泵是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核心部件,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高效涡轮泵设计。通过优化叶轮形状、提高材料功能和改进密封技术,实现了高流量、高效率、低磨损的目标。3.2固体火箭发动机3.2.1复合材料壳体研究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在高温、高压环境下承受巨大应力,本文针对复合材料壳体的功能进行了研究。通过优化纤维布铺层顺序和树脂体系,提高了壳体的承载能力和耐烧蚀功能。3.2.2燃烧室结构优化为提高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燃烧效率,本文对燃烧室结构进行了优化。通过改进药柱形状、优化喷嘴分布和采用新型隔热材料,降低了燃烧室内的热应力,延长了发动机寿命。3.2.3推力矢量控制技术固体火箭发动机推力矢量控制技术对飞行器的控制。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推力矢量控制装置,通过改进喷管结构和控制算法,实现了快速、精确的推力矢量调节。3.3混合火箭发动机3.3.1双组元推进剂研究混合火箭发动机采用液体和固体推进剂相结合的方式,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双组元推进剂。通过优化推进剂比例和添加剂,实现了高比冲、低污染、易于控制的目标。3.3.2燃烧稳定性分析混合火箭发动机燃烧稳定性是影响其功能的关键因素。本文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燃烧室内流场、湍流特性及燃烧稳定性,为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3.3.3高效能量转换技术混合火箭发动机在能量转换过程中存在一定损失,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高效能量转换技术。通过优化燃烧室与喷管结构,降低能量损失,提高发动机整体功能。第4章航天器推进系统技术创新4.1化学推进系统4.1.1高功能推进剂研发化学推进系统作为航天器的主要动力来源,其功能直接影响航天任务的成败。针对现有推进剂的不足,本研究围绕高功能推进剂的研发,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工作。通过优化推进剂组分,提高能量密度,降低燃烧产物对航天器的污染。4.1.2燃烧室设计优化为提高化学推进系统的燃烧效率,对燃烧室结构进行优化设计。采用数值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燃烧室内部流动、传热和化学反应特性,实现燃烧过程的优化。4.1.3推进系统小型化与轻量化针对航天器对推进系统小型化、轻量化的需求,开展推进系统设计方法研究。通过采用新型材料、结构及一体化设计技术,实现推进系统在保证功能的同时减小体积、降低重量。4.2电推进系统4.2.1离子推进技术离子推进技术具有高比冲、低功耗的优点,是电推进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本研究针对离子推进器中的关键问题,如离子源、加速器等,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推进功能。4.2.2霍尔推进技术霍尔推进器具有结构简单、工作稳定的特点。针对现有霍尔推进器存在的问题,如效率低、寿命短等,开展霍尔推进技术研究,提高推进器功能。4.2.3磁等离子体推进技术磁等离子体推进技术具有高比冲、低功耗的优势,是未来航天器推进系统的发展方向。本研究围绕磁等离子体推进技术,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为航天器提供高效、可靠的推进手段。4.3新型推进技术4.3.1太阳帆推进技术太阳帆推进技术利用太阳光压作为动力来源,具有无需携带推进剂、寿命长等优点。本研究针对太阳帆的设计、制造及控制等问题,开展技术创新,为航天器提供一种新型推进方式。4.3.2核推进技术核推进技术具有高比冲、长寿命等特点,是未来深空探测任务的重要动力来源。本研究围绕核推进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等问题,开展关键技术研究。4.3.3空间电磁推进技术空间电磁推进技术利用电磁场对航天器进行加速,具有高效、无污染的优点。本研究针对空间电磁推进技术的关键问题,如电磁场产生与控制、推进效率等,进行技术创新。4.3.4多效应耦合推进技术多效应耦合推进技术结合多种推进原理,实现高效、灵活的航天器推进。本研究围绕多效应耦合推进技术,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提高航天器推进系统的综合功能。第5章能源系统技术创新5.1太阳能帆板技术5.1.1高效率太阳能帆板设计本节主要介绍高效率太阳能帆板的设计理念、结构特点及其在航天器动力系统中的应用。高效率太阳能帆板通过优化材料选择、表面纹理设计以及光电转换效率的提升,实现更高的能量收集能力。5.1.2可展开与自适应结构分析可展开与自适应结构在太阳能帆板中的应用,以实现航天器在不同任务阶段和环境条件下的最佳能量收集。5.2太阳能电池技术5.2.1砷化镓太阳能电池本节阐述砷化镓太阳能电池的优势,如较高的转换效率和良好的耐辐射功能,以及在未来航天器动力系统中的应用前景。5.2.2高效率多结太阳能电池介绍高效率多结太阳能电池的设计原理和功能特点,以及如何提高其在航天器上的实用价值。5.3储能技术5.3.1锂离子电池技术深入探讨锂离子电池在航天器储能方面的应用,包括电池材料、结构设计以及安全管理等方面。5.3.2氢燃料电池技术分析氢燃料电池在航天器动力系统中的优势,如高能量密度、长寿命以及环境友好性,并探讨相关技术难题及解决方案。5.4能源管理系统5.4.1动力系统能源优化管理本节主要阐述如何通过能源优化管理提高航天器动力系统的整体功能,包括能源需求预测、能量分配策略和能源利用效率评估。5.4.2航天器能源自主管理技术探讨航天器能源自主管理技术的发展,包括智能监控、故障诊断和预测性维护等方面的创新。通过实现能源系统的智能化管理,提高航天器的安全性和任务成功率。第6章控制系统技术创新6.1飞行控制技术6.1.1自适应控制算法针对航天器在复杂环境下的飞行控制需求,研究自适应控制算法以提高飞行控制系统对不确定性和干扰的鲁棒性。该算法能够实时调整控制器参数,保证航天器在极端工况下的稳定性和功能。6.1.2智能控制技术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飞行控制系统,实现航天器自主飞行控制。通过深度学习、模糊逻辑等算法,提高飞行控制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实现对复杂环境的在线学习和自适应调整。6.1.3分布式飞行控制技术针对大型航天器或多航天器集群,研究分布式飞行控制技术,实现航天器间的协同控制。该技术通过航天器间信息共享与协同决策,提高整体飞行功能和任务执行效率。6.2导航与制导技术6.2.1惯性导航技术研究高精度惯性导航技术,提高航天器在空间环境中的定位与导航能力。通过对惯性测量器件的误差分析和补偿,降低导航误差,提升航天器自主导航功能。6.2.2卫星导航增强技术结合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研究卫星导航增强技术,为航天器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导航信号。通过信号预处理、多模多频接收等技术,提高航天器导航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定位精度。6.2.3高精度制导技术针对航天器交会对接、轨道转移等任务,研究高精度制导技术。通过优化制导律设计,提高制导精度,保证航天器在复杂空间环境下的任务成功。6.3推进与姿态控制技术6.3.1微推进技术研究微推进技术在航天器姿态控制中的应用,实现航天器的高精度、低能耗姿态调整。通过优化微推进器布局、控制策略及推进剂管理,提高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功能。6.3.2多变量控制技术针对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中的多变量耦合问题,研究多变量控制技术。该技术通过解耦或利用耦合关系,实现航天器姿态与推进系统的协同控制,提高控制功能。6.3.3自适应姿态控制技术研究自适应姿态控制技术,以应对航天器在空间环境中遇到的不确定性和干扰。该技术能够实时调整控制器参数,保证航天器在复杂工况下的稳定性和功能。第7章热控系统技术创新7.1热防护技术7.1.1高温材料研发与应用本节主要介绍航空航天行业中,针对航天器热防护方面的新型高温材料研发及其应用。包括新型陶瓷复合材料、高温结构合金以及纳米材料等在热防护系统中的应用。7.1.2热防护涂层技术分析目前热防护涂层技术的发展趋势,如纳米涂层、陶瓷涂层等,以及这些涂层技术在提高航天器热防护功能方面的优势。7.1.3热防护结构设计优化探讨热防护结构设计的优化方法,如采用仿生设计、拓扑优化等,以减轻重量、提高热防护功能。7.2热管理与热控制技术7.2.1热管理系统设计介绍航天器热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法,包括热管、液冷系统等,以提高航天器在复杂环境下的热控制能力。7.2.2热控制策略与算法分析目前航天器热控制策略与算法的发展,如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等,以实现更高效、更可靠的热控制。7.2.3航天器热控制设备小型化与集成化探讨航天器热控制设备小型化与集成化的技术途径,包括微型热管、热控制集成电路等。7.3热泵与热辐射技术7.3.1热泵技术在航天器热控制中的应用介绍热泵技术在航天器热控制中的应用,包括制冷热泵、加热热泵等,以及热泵系统的优化设计。7.3.2高效热辐射材料与结构分析高效热辐射材料与结构在航天器热控制中的应用,如选择性辐射器、热辐射涂层等。7.3.3热泵与热辐射技术的集成探讨热泵与热辐射技术的集成方法,以实现航天器热控制系统的更高效率、更低重量和更优功能。第8章结构与材料技术创新8.1轻质高强结构设计8.1.1轻量化结构设计理念在航天器动力系统设计中,轻质高强结构对于提高航天器的运载能力及降低发射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本章首先介绍轻量化结构设计理念,包括拓扑优化、形貌优化及尺寸优化等,旨在实现结构在满足力学功能要求的同时达到减轻自重的目的。8.1.2高功能结构设计方法本节重点探讨高功能结构设计方法,如采用先进的力学分析及计算方法,对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及抗疲劳功能。还将介绍多学科优化设计方法,以实现航天器动力系统结构在多方面功能的全面提升。8.2新型复合材料8.2.1复合材料在航天器动力系统中的应用新型复合材料因其轻质、高强、耐腐蚀等特点,在航天器动力系统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节将介绍各类新型复合材料(如碳纤维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等)在航天器动力系统结构及部件中的应用。8.2.2复合材料连接技术复合材料连接技术是航天器动力系统结构设计的关键技术之一。本节主要讨论复合材料的胶接、焊接、机械连接等连接方法,以及连接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疲劳功能。8.3结构健康监测与维修技术8.3.1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结构健康监测技术通过对航天器动力系统结构的实时监测,评估结构的完整性及安全功能。本节将介绍基于光纤传感器、声发射、红外热成像等监测技术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以及相应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8.3.2结构维修技术在航天器动力系统长期运行过程中,结构可能出现损伤。本节主要探讨结构维修技术,包括现场修补、替换维修、自动修复等,以满足航天器动力系统对结构可靠性的要求。通过本章对结构与材料技术创新的探讨,为航天器动力系统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提高航天器功能及降低成本。第9章航天器动力系统仿真与验证9.1仿真模型与算法为了保证航天器动力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本章首先建立了精确的仿真模型,并采用了先进的算法进行模拟计算。仿真模型涵盖了航天器动力系统的各个关键组件,包括推进剂供应系统、发动机、控制器以及相关的传感器等。针对不同工作状态和故障模式,对模型进行了适当的优化与修正。9.1.1仿真模型(1)推进剂供应系统模型:根据实际工作原理,建立了推进剂泵、阀门、管道等组件的数学模型,以描述推进剂的流动特性。(2)发动机模型:基于化学反应动力学和传热学原理,建立了发动机的燃烧过程模型,考虑了燃烧效率、传热损失等因素。(3)控制器模型:根据控制策略和算法,建立了控制器模型,实现对航天器动力系统的实时监控与调节。(4)传感器模型:模拟了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包括压力、温度、流量等参数的测量。9.1.2算法(1)流体动力学算法: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推进剂流动、燃烧过程等进行数值模拟。(2)控制算法:采用现代控制理论,如PID控制、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等,实现航天器动力系统的稳定控制。(3)优化算法:应用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等,对仿真模型进行参数优化,提高系统功能。9.2仿真系统与平台为了进行高效的仿真分析,本章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仿真系统与平台,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9.2.1硬件平台采用高功能计算服务器、工作站等硬件设备,保证仿真计算的实时性和准确性。9.2.2软件平台(1)仿真软件:采用专业的仿真软件,如MATLAB/Simulink、AMESim、FLUENT等,实现仿真模型的搭建、计算与分析。(2)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应用Excel、Origin等软件,对仿真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9.3验证方法与实验为验证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本章设计了相应的验证方法与实验。9.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某知名某知名企业国际营销策略
- 2025年教育游戏化在儿童自我认知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报告
- 工业互联网IPv6技术升级在2025年智能工厂生产效率提升报告
- 2023镇中心小学德育工作实施方案九篇
- 2025年健身平台行业政策环境与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 2023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毕业总复习基础知识分类专项练习题
- 2023年统招专升本英语模拟试题及答案1
- 2023班级文化建设方案(20篇)
- 第三章 代数式 单元测试卷(含部分解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 二零二五版商业地产地板设计与施工合同模板
- 环保排污许可证培训课程
- 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单独招生(机电类)考试题(附答案)
- 2025年广东连州市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工作(第三批)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题库(附含答案)
- 品牌联名管理制度内容
- 2024年宝鸡市中心医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技术参数
- DB32-T 4289-2022 安全生产培训机构教学服务规范
- 幼儿园 中班语言绘本《章鱼先生卖雨伞》
- 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2024年版)解读
- 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药传统技能赛项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