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卷07 变异与进化(解析版)_第1页
单元检测卷07 变异与进化(解析版)_第2页
单元检测卷07 变异与进化(解析版)_第3页
单元检测卷07 变异与进化(解析版)_第4页
单元检测卷07 变异与进化(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变异与进化单元练(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下表是2005-2008年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某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使用情况统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年份2005200620072008住院患者该类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g0.0740.120.140.19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性/%2.66.1110.925.5A.该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体现了生物的适应性B.抗生素直接对细菌的耐药性基因进行选择使耐药基因频率增大C.滥用抗生素是细菌耐药性增强的重要原因D.开发新的抗生素有助于解决细菌耐药性增强的问题【答案】B【分析】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题中使用抗生素,就是对细菌的一种选择,使具有抗药基因的细菌保留下来。【详解】A、随着抗生素的使用,细菌的耐药性增强,体现了细菌对环境改变的适应,A正确;B、抗生素的直接选择对象是抗药性状,而非基因,B错误;C、滥用抗生素使细菌耐药性基因频率增大,导致耐药性增强,C正确;D、开发新的抗生素有助于解决细菌对现有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问题,毕竟耐药性增强需要一个过程,D正确。故选B。2.某昆虫种群由于外界因素的改变,被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分割后的两个种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原种群个体的基因型可能不只一种B.甲种群中的显性性状个体更适应所处的环境C.0~T过程中,甲、乙种群均发生了进化D.T时刻将甲、乙种群混合,A基因的基因频率恢复到0.5【答案】D【分析】由图可知,甲、乙两个种群A基因频率往不同的方向改变,表明两者所在环境有所区别,对于A基因的选择作用不一样,在T时刻后两个种群的A基因频率趋于稳定。【详解】A、由于基因频率为0.5,则可能在环境改变前,该种群只有杂合子,也可能AA∶Aa∶aa=1∶2∶1,A正确;B、甲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定向增大,说明显性性状是有利变异,更加适应环境,B正确;C、甲种群和乙种群在0~T的过程中,基因频率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说明两个种群发生了进化,C正确;D、由于甲种群和乙种群的种群数量不一定在T时刻相同,混合后A的基因频率不一定能恢复到0.5,D错误。故选D。3.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丙的顶芽细胞中纺锤体的形成受到抑制,染色体数目加倍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细胞中含有18条染色体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答案】A【分析】根据题意分析,油菜物种甲、乙(2n=20,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将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因此幼苗丙的染色体为18条;再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则幼苗丁的染色体为36条;丁自交获得的戊的染色体为36条。【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因此丙的顶芽细胞中纺锤体的形成受到抑制,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A正确;B、幼苗丁染色体为36条,其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可加倍到72条,B错误;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而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C错误;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而不是地理隔离,D错误。故选A。4.科学理论的形成往往需要科学观察与归纳概括的结合,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施莱登和施旺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提出了细胞学说B.艾弗里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得出DNA是主要的进传物质C.“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这一结论的得出运用了归纳法D.根据比较解剖学证据可归纳得出部分生物有共同祖先【答案】B【分析】归纳法是指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例如,从观察到植物的花粉、胚珠、柱头等的细胞都有细胞核,得出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这一结论,运用的就是归纳法。归纳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根据部分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而得出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这一结论,实际上就是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详解】A、施莱登和施旺研究动植物细胞的时,观察了部分细胞,用不完全归纳法提出了细胞学说,A正确;B、艾弗里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得出DNA是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B错误;C、“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这一结论建立在研究多种物质结构的基础上,运用了归纳法,C正确;D、多种证据显示生物有共同的祖先,根据观察大量的比较解剖学证据,可得出部分生物有共同祖先,D正确。故选B。5.地球上现存的细胞生物具有共同祖先。下列不属于该观点的分子水平证据的是(

)A.所有细胞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B.核糖体是所有细胞生物合成蛋白质的机器C.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所有细胞生物细胞的能量供应机制D.所有细胞生物的DNA均由脱氧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答案】B【分析】生物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多重证据表明当今生物具有共同祖先:(1)比较解剖学证据(个体水平):比较人、大猩猩、黑猩猩的骨骼,表明他们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统一的模式;比较人的手臂、猫的前肢、鲸的前鳍和蝙蝠的翼手,它们的外形和功能各不相同,却有着相似的结构模式,它们都是由同样类型的骨骼组成,有相似的肌肉和血管,说明所有脊椎动物之间存在着统一性。(2)细胞学证据(细胞水平):动物、植物、真菌等由真核细胞组成,它们的细胞结构十分相似,所有真核生物之间存在着统一性。(3)分子生物证据(分子水平):无论在真核细胞还是在原核细胞中,DNA、R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单体是相同的,连接方式也是相同的,在细胞中的作用也是相似的,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具有统一性。(4)化石证据:最直接的证据。(5)胚胎学证据:所有脊椎动物的胚胎具有一个相似的早期胚胎发育阶段,这是所有脊椎动物从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一个有力的证据。【详解】A、遗传密码是指在mRNA上每3个相邻的核苷酸排列成的三联体,决定一种氨基酸,“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说明在蛋白质的翻译过程,所有生物有共同点,属于分子水平证据,A不符合题意;B、核糖体是无膜的细胞器,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属于细胞水平证据,不属于分子水平证据,B符合题意;C、ATP、ADP属于化合物,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所有生物细胞的能量供应机制,属于分子水平证据,C不符合题意;D、DNA均由脱氧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表明所有细胞生物DNA结构单体相同,连接方式也相同,属于分子水平证据,D不符合题意。故选B。6.达尔文发现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生活着13种地雀,这些地雀的喙差别很大。DNA分析证实,约一百万年前,这些地雀的共同祖先从南美大陆迁徙至此,形成了不同岛上的初始种群。根据以上资料,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进化是生物个体表型的改变B.地雀喙的形态与结构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C.由于拥有共同的祖先,故不同岛屿上不同地雀初始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D.由于不同岛屿上食物种类不同,导致地雀喙的外形朝特定方向发生变异【答案】A【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进化是生物个体表型的改变,现代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B、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错误;C、不同岛屿上初始种群数量以及各种表现型的比例不同,不同岛屿上不同地雀初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一定相同,C错误;D、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随机的,环境条件只是对生物的变异进行选择,D错误。故选A。7.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可遗传的变异,但突变的基因不一定遗传给子代B.基因突变的随机性表现在一个基因可突变为多个等位基因C.基因重组一般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D.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基因,但可通过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等产生新的基因型【答案】B【分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个体的基因突变率低,但种群中个体数,其突变率较高)、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详解】A、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对于动物细胞而言,若基因突变发生在体细胞中,则不能遗传给后带,故突变的基因不一定遗传给子代,A正确;B、基因突变的随机性表现在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细胞内的不同的DNA分子上或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上,B错误;C、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C正确;D、基因重组没有产生新的基因,但可通过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等产生新的基因型,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D正确。故选B。8.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将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幼苗丙细胞中有18条染色体,属于单倍体B.通常幼苗丁以及它们的后代戊都应该是纯合子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答案】B【分析】根据题意分析,油菜物种甲、乙(2N=20,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将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因此幼苗丙的染色体为18条;再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则幼苗丁的染色体为36条;丁自交获得的戊的染色体为36条。【详解】A、幼苗丙细胞中有18条染色体,属于异源二倍体,A错误;B、将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幼苗丁,所以幼苗丁以及它们的后代成都应该是纯合子,B正确;C、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D、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新物种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D错误。故选B。9.东亚飞蝗是主要的农业害虫之一,生产中经常使用农药对东亚飞蝗进行防治。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农药会诱导东亚飞蝗产生多种抗药性突变类型B.农药的种类不同,东亚飞蝗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的方向可能不同C.农药的使用相当于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东亚飞蝗的基因型D.长期使用农药,必然会使东亚飞蝗进化成为一个新物种【答案】B【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变异具有不定向性,农药对东亚飞蝗的性状起选择作用,不是诱导变异,A错误;B、农药的种类不同,对东亚飞蝗种群的选择可能不同,东亚飞蝗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的方向也可能不同,B正确;C、农药的使用相当于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东亚飞蝗的表型,C错误;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了生殖隔离,长期使用农药,东亚飞蝗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但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D错误。故选B。10.某遗传病的遗传涉及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已知I1的基因型为AaBB,且II2与II3婚配的子代不会患病。根据系谱图,推断正确的是(

正常男性□正常女性O患病男性图患病女性A.I3的基因型一定为AABbB.II2的基因型一定为aaBBC.III1的基因型可能为AaBb或AABbD.III2与基因型为AaBb的女性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为3/16【答案】B【分析】分析题意,I1的基因型为AaBB,且该个体不患病,由此可知,基因型为A-B-的个体表现正常,也可推知患病的个体II2的基因型为aaB-。【详解】AB、该遗传病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I1的基因型为AaBB,表现正常,Il2一定有B基因却患病,可知当同时具有A和B两种显性基因时,个体才不会患病,而II2与II3婚配的子代不会患病,可确定II2和II3的排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所以I3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A错误,B正确;C、Ш1和III2的基因型均为AaBb,C错误;D、III2与基因型为AaBb的女性婚配,子代正常(A_B_)的概率是9/16,患病的概率应为7/16,D错误。故选B。11.2-氨基嘌呤(2-AP)是一种常见的碱基类似物,一般情况下与胸腺嘧啶配对,还与胞嘧啶配对。将野生型大肠杆菌培养在含有2-AP的培养基中,得到了精氨酸合成缺陷型、链霉素抗性、乳糖不能利用等多种突变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2-AP属于化学诱变剂,可以提高突变率B.突变体经2-AP处理后可能会得到野生型大肠杆菌C.突变体的出现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D.2-AP可使DNA分子发生碱基对C—G与T一A之间的替换【答案】C【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详解】A、由题意可知,2-AP属于化学诱变剂,可以提高突变率,A正确;BD、2-AP既可使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由C—G到T-A的替换,也可使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由T—A到C—G的替换,因此大肠杆菌突变体经2-AP处理后,可能会得到野生型大肠杆菌,B、D正确;C、精氨酸合成缺陷型、链霉素抗性、乳糖不能利用等多种突变体的出现属于同一DNA分子不同部位发生的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C错误。故选C。12.西瓜(2n)的黄瓤(R)和红瓢(r)是一对相对性状,育种人员培育三倍体黄瓤西瓜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F1中发现三倍体西瓜植株,则其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变异B.秋水仙素可滴在F1幼苗的芽尖部位,因为该部位有丝分裂旺盛,容易变异C.植株戊的基因型有四种,其中符合要求的三倍体黄瓤西瓜占1/2D.与植株甲相比,植株戊所结黄瓤西瓜较大,蛋白质和糖类等含量有所增加【答案】C【分析】题图分析:甲乙植株经杂交得到F1幼苗的过程是杂交育种,经该过程把两亲本基因集中在F1,F1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得到丁植株是多倍体育种,丙植株和丁植株杂交得到戊植株的过程也是杂交育种,戊植株经丙植株授粉得到无子西瓜。【详解】A、甲乙植株经杂交得到的F1幼苗基因型是Rr,为二倍体。如果发现了F1中三倍体西瓜植株,说明细胞中染色体组增加了一组,其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A正确;B、秋水仙素作用于分裂的细胞,抑制细胞纺锤体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秋水仙素滴在F1幼苗的芽尖部位,因为该部位有丝分裂旺盛,容易变异,B正确;C、植株F1、丙、丁的基因型分别是:Rr、Rr、RRrr,RRrr产生配子种类及比例为RR∶Rr∶rr=1∶4∶1,戊植株的基因及比例是1RRR:5RRr:5Rrr:1rrr,要培育的是三倍体黄瓤西瓜,所以符合要求的三倍体黄瓤西瓜基因型是rrr,占比为1/12,C错误;D、植株戊是三倍体,与正常的二倍体相比植株戊所结黄瓤西瓜较大,蛋白质和糖类等含量有所增加,D正确。故选C。13.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c-myc、p16等基因的异常改变会导致结肠癌的发生。其中c-myc基因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其过度表达可引起细胞癌变;p16基因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结肠癌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B.健康人的基因组中不存在c-myc基因和p16基因C.推测c-myc基因是抑癌基因,p16基因是原癌基因D.推测结肠癌患者体内的p16基因一定呈高表达状态【答案】A【分析】细胞癌变的原因:(1)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2)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详解】A、结肠癌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A正确;B、据题推测c-myc基因是原癌基因,p16基因是抑癌基因,正常人的体细胞中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因此c-myc基因和p16基因在健康人的基因组中也存在,B错误;C、由题意可知,c-myc基因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p16基因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因此c-myc基因是原癌基因,p16基因是抑癌基因,C错误;D、题意显示,c-myc基因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其过度表达可引起细胞癌变,据此可推测结肠癌患者体内的c-myc基因呈过度表达状态。p16基因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可推测结肠癌患者体内的p16基因表达较低,D错误。故选A。14.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如果在减数分裂I一条X染色体上出现了B和b,则一定是发生了隐性突变B.如果在减数分裂I后期,A和a没有分离,则该细胞完成减数分裂后可能会产生只含Y染色体的精细胞C.如果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一条染色体上含A和a,则一定是减数分裂I前期互换引起的D.如果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aXBY的精子,则发生的生物变异类型是染色体数目变异【答案】C【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其上相同的基因分离。若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发生基因突变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过交叉互换,则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也可能出现等位基因的分离。【详解】A、如果在减数分裂I一条X染色体上出现了B和b,而精原细胞的基因型是AaXBY,则一定是发生了基因突变中的隐性突变,不可能是基因重组,A正确;B、如果在减数分裂I后期,A和a没有分离,则该细胞完成减数分裂后可能会产生Y和AaXB染色体的精细胞,B正确;C、如果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一条染色体上含A和a,则可能是减数分裂I前期互换引起的或者是基因突变引起的,C错误;D、如果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aXBY的精子,由于精子中染色体数变成了三条,因此发生的生物变异类型是染色体数目变异,D正确。故选C。15.人类(2n=46)14号与21号染色体二者的长臂在着丝点处融合形成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该染色体携带者具有正常的表型,但在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其细胞中形成复杂的联会复合物(如图),在进行减数分裂时若该联会复合物的染色体遵循正常的染色体行为规律(不考虑交叉互换),下列关于平衡易位染色体携带者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上述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B.上述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C.男性携带者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23条染色体D.女性携带者的卵子可能有6种类型(只考虑图中的3种染色体)【答案】C【分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详解】AB、根据题干信息可知,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是由14号和21号两条染色体融合成一条染色体,通过染色体易位和连接形成,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该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AB正确;C、由于发生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男性携带者的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含有22或23条染色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含有44或46条染色体,C错误;D、女性携带者的卵子可能有6种类型(只考虑图6中的3种染色体)分别是:①含有14、21号染色体的正常卵细胞、②含有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的卵细胞、③含有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和21号染色体的卵细胞、④含有14号染色体的卵细胞、⑤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和14号染色体的卵细胞、⑥含有21号染色体的卵细胞,D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16.根据以下两段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若干年之后,此种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当人将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材料二:蛙是幼体生活于水中,成体生活于水中或陆地上的动物。由于剧烈的地质变化,使某种蛙生活的水体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若干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1)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2)这两则材料中发生的相似事件是___________。A.适应辐射 B.地理隔离 C.生存斗争 D.生殖隔离(3)在材料一中,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的结果。(4)下表为V基因在种群A和B中的基因型个体数。则Va在A种群中的频率是。基因型A种群/个B种群/个VaVb2000VaVa50120VbVc100200VcVc15050VaVc10080(5)材料二的两个种群是否形成新物种(是/否)。就新物种的形成而言,主要包括、自然选择、三个环节。【答案】(1)种群(2)D(3)自然选择(适者生存)(4)33%(5)是突变和基因重组隔离【分析】分析材料:生殖隔离是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隔离机制;材料一中“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和材料二中“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都说明种群间产生了生殖隔离。【详解】(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通过种群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2)材料一中“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说明产生了生殖隔离;材料二中“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也说明这两个种群之间产生了生殖隔离,D正确,ABC错误。故选D。(3)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这说明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结果。(4)种群基因频率是指某个基因占其全部等位基因的比值,Va的频率=(200+50×2+100)/600×2×100%≈33%。(5)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做生殖隔离,材料二中若干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因此推测两个种群形成了新物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17.我国盐碱地规模大,但主要粮食作物难以生长。下图是某科研小组尝试利用普通水稻(2n=24)培育耐盐水稻新品种的育种方案,据图回答:

(1)过程①所示育种方法称为该方法能创造人类需要的生物新品种是因为基因突变能产生.(2)若过程①处理并筛选得到的耐盐植株经基因检测是由于单基因突变导致的,且耐盐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则过程②的目的是。(3)过程③中花药离体培养形成的单倍体植株与正常植株相比,表现出的特点,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4)互花米草是我们常见的耐盐植物,在沿海滩涂大量分布。有人尝试利用互花米草与水稻杂交获得耐盐水稻,但很难成功,这是因为互花米草与水稻之间存在着。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决定进化的方向。通过漫长的过程形成了生物多样性,互花米草有许多相对性状,体现了多样性。【答案】(1)诱变育种新基因(2)提高纯合子的比例(3)植株弱小,而且高度不育抑制纺锤体的形成(4)生殖隔离自然选择协同进化/共同进化基因/遗传【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中碱基对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利用基因突变原理进行育种属于诱变育种。【详解】(1)过程①用γ射线处理萌发的种子,所示方法为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进而产生新性状,从而创造人类需要的生物新品种。(2)过程②是连续自交并筛选的过程,由于需要筛选的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故过程②的目的是提高纯合子的比例。(3)与正常植株相比,单倍体的特点是植株矮小、高度不育;秋水仙素作用于分裂前期,原理是抑制纺锤体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4)生殖隔离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不能相互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互花米草与水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因此二者不能杂交产生可育后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协同进化(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的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形成了生物多样性;互花米草有许多相对性状,是同种生物内部的不同,体现了基因(遗传)多样性。18.非洲大草原不仅草木茂盛,而且还生活着多种食草动物(如羚羊、大象、犀牛等)和食肉动物(如狮子、猎豹等),这些动物都具有自己生存的技能,如羚羊通过快速奔跑躲避猎豹的捕食,而猎豹以更快的奔跑速度进行捕猎。回答下列问题:(1)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有性生殖作为一种新的繁殖方式出现后,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原因是。(2)大型食草动物的食性比较广,会啃食多种植物。这种捕食活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非洲草原上犀牛数量近几年明显减小,专家提出要加以保护,这是在层次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而生物多样性是的结果(3)比较草原上几种不同动物的DNA序列,可以确定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如图为编码甲、乙、丙三种动物呼吸酶的部分基因片段、DNA单链及DNA单链中的碱基序列。如果让c′链和b′链分别与a链混合,根据实验结果可推测:与甲的亲缘关系较近的动物是,上述研究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水平上的证据。(4)若该草原发生了严重的火灾,则可能会导致层次的生物多样性降低。(5)草原上某昆虫灰体(B)对黑体(b)为显性,在没有迁入迁出、突变和选择等条件下,一个由纯合昆虫组成的大种群个体间自由交配得到F1,F1中灰体6400只,黑体3600只。F1中b的基因频率为,Bb的基因型频率为;如果该种群出现个体迁出现象,那么该种群会不会进化?为什么?。【答案】(1)有性生殖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其产生的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和更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避免出现一种或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物种协同进化(3)丙细胞和分子(或分子)(4)基因和物种(5)0.60.48会,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分析】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丰富多彩的基因库,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详解】(1)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有性生殖作为一种新的繁殖方式出现后,出现了基因重组,有性生殖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其产生的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和更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2)食性广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避免出现一种或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分为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非洲草原上犀牛数量近几年明显减小,专家提出要加以保护,这是在物种层次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丰富多彩的基因库,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故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3)DNA分子具有特异性,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DNA的相似度越高,所以科学家可以据此判断各种生物在进化中的亲缘关系,由于c'链与a链互补的碱基数量较多,说明丙的基因结构与甲的基因结构相似性更高,即与甲的亲缘关系更近的生物是丙。DNA都属于生物大分子,上述研究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分子生物学(或分子)水平上的证据。(4)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若该草原发生了严重的火灾,会导致生物数量和种类减少,则可能会导致基因和物种层次的生物多样性降低。(5)F1中灰体6400只,黑体3600只,即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全部比例为0.36,即亲本中b基因频率有0.6,B基因频率为0.4,又因为该种群没有迁入迁出、突变和选择等,且个体全为纯合,个体间自由交配,则种群基因频率不变,F1中b基因频率仍未0.6,B基因频率为0.4,F1中Bb基因型频率为2×0.6×0.4=0.48;如果该种群出现个体迁出现象,可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进而导致该种群发生进化。19.根据下列材料回答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材料1: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此种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当人工使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材料2:蛙是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可生活在水中或陆地的动物。由于剧烈的地质变化,使某种蛙生活的水体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千百万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1中,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的结果。(2)材料2中的这两个种群是否已经进化为两个不同的物种?,其依据是。(3)在材料2中,若发生剧烈地质变化后,其中一个蛙种群生活的水体逐渐干涸,种群中个体数减少,导致该种群的变小。(4)下表为某基因在种群A和B中的基因型及其个体数。基因型XDXDXDXdXdXdXDYXdYA种群(个)20050100180170B种群(个)01602000270D基因在A种群中的频率为。你认为造成B种群的基因型分布的最可能原因是(合理即可)。【答案】(1)自然选择(2)是“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说明这两个种群之间产生了生殖隔离(3)基因库(4)60%含XD的雌配子不能存活【分析】生殖隔离是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隔离机制。材料一中“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和材料二中“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都说明种群间产生了生殖隔离。【详解】(1)材料1中,千百万年之后,此种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材料2中,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说明产生了生殖隔离,所以这两个种群进化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3)种群基因库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在材料2中,种群中个体数减少,这会导致该种群的基因库变小。(4)①D基因在A种群中的频率=(200×2+50+180)÷[(200+50+100)×2+180+170]=60%;B种群基因型类型中无XDXD个体和XDY个体,故最可能的原因是含XD的雌配子不能存活。三、非选择题组20.乳糖不耐受是因缺乏乳糖酶(LCT)而造成进食乳汁后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的现象。一对夫妇(Ⅱ-2和Ⅱ-3)发现其新生儿Ⅲ-1进食母乳后有乳糖不耐受现象,经医生诊断患有单基因遗传病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图7为该家庭相关的系谱图,相应的LCT基因用A/a表示。(1)为Ⅱ-2和Ⅱ-3夫妇进行遗传咨询,正确的流程是。①系谱分析确定遗传方式②了解家族成员患病史③提出预防措施④估计二胎患病风险率(2)据图分析,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的遗传方式是。II-3的基因型为,她的初级卵母细胞含有个致病基因。(3)若Ⅱ-2和Ⅱ-3再生育一胎,这个孩子患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的概率为。(4)Ⅱ-3怀二胎后经胎儿细胞检测确认胎儿的LCT基因型与Ⅲ-1相同。下列观点和建议合理的是__________。(多选)A、该胎儿出生后进食母乳易出现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B、患病儿肠道缺乏乳糖酶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建议产妇立即终止妊娠,避免患病儿出生D、建议产妇继续妊娠,提前准备乳糖水解配方奶粉大多数人和哺乳动物出生时LCT基因的表达量最大,断奶后表达量逐渐降低,至成年期时表现成年型乳糖不耐受。据调查,全球多数成年人口为乳糖不耐受,只有约25%因LCT基因中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而在成年后表现为乳糖耐受。(5)哺乳动物幼年期能耐受乳糖,至成年期时不食乳汁并表现对乳糖不耐受。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