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颜渊)阅读题_第1页
论语(颜渊)阅读题_第2页
论语(颜渊)阅读题_第3页
论语(颜渊)阅读题_第4页
论语(颜渊)阅读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颜渊)阅读题一、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①矣夫。”(6.27)子曰:“奢则不孙②,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③。”(7.36)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④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⑤斯语矣。”(12.1)(1)下面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B、在孔子看来,与其越礼,则宁可寒酸,以维护礼的尊严。C、孔子说:“只要你有一天克服了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事,天下的人就会称赞你是仁人了。”D、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别人。(2)在孔子看来,“仁”与“礼”二者关系如何?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B.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C.孔子认为,仁应以礼为基础,礼应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D.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2)仲弓问仁时,孔子的回答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仁”的理解。(3分)三、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②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③。”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12.1•颜渊》)⑴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认为,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就是仁。B.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同时也靠别人来完成。C.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D.孔子以礼来规定仁的内容,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⑵对于孔子提出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你是如何理解的?(3分)四、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②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③。”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1)下面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论语》这一章阐述了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主张,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可见“克己复礼”是孔子以前就有的古语,儒家用之作为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B、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而核心是指人与人的相亲相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实行“仁”的主要方法。C、“礼”,人类社会行为的法则,标准、仪式的总称。包括了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长期形成、又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礼节仪式;人们相互之间表示尊敬谦让的言语或动作,也包括社会上通行的法纪、道德和礼貌。D、孔子以礼来规定仁,认为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克己复礼为仁”,即: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实行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谈到自己虽然不聪敏,但请老师孔子让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做。(2)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礼”与“仁”具有怎样的关系?(请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五、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①。”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虽回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篇》)【注】①目:纲目,条目,具体要点。(1)下面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这一章阐述了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主张,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可见“克己复礼”是孔子以前就有的古语,儒家用之作为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B.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而核心是指人与人的相亲相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实行“仁”的主要方法。C.“礼”,人类社会行为的法则,标准、仪式的总称。包括了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长期形成、又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礼节仪式;人们相互之间表示尊敬谦让的言语或动作,也包括社会上通行的法纪、道德和礼貌。D.孔子以礼来规定仁,认为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克己复礼为仁”,即: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实行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谈到自己虽然不聪敏,但请老师孔子让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做。(2)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礼”与“仁”具有怎样的关系?(请用自己的话回答)六、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平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按礼的要求来克制、约束自己,就可以使人人成为君子,全社会也就可以弘扬仁道,实现理想的大同世界。B.“仁”作为道德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外化,具有约束性的特点。C.“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D.孔子一贯主张以礼驭情,以礼约束自己言行,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即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2)孔子还谈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述你对孔子“仁”的理解。七、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①。”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虽回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篇》)(1)下面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论语》这一章阐述了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主张,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可见“克己复礼”是孔子以前就有的古语,儒家用之作为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B.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而核心是指人与人的相亲相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实行“仁”的主要方法。C.“礼”,人类社会行为的法则,标准、仪式的总称。包括了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长期形成、又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礼节仪式;人们相互之间表示尊敬谦让的言语或动作,也包括社会上通行的法纪、道德和礼貌。D.孔子以礼来规定仁,认为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克己复礼为仁”,即: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实行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谈到自己虽然不聪敏,但请老师孔子让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做。(2)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礼”与“仁”具有怎样的关系?(请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八、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②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以礼来规定仁,认为克制自己、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B.仁就在自己的身心上;修养仁德,既在于自己,也在于别人。C.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D.君子践仁存礼,是一个基于仁和礼的人,也就是懂得爱与敬的人。(2)结合上面选段,你认为孔子和孟子在“仁”和“礼”的关系上有什么不同的看法?(3分)九、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①为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②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③。”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④斯语矣。”(《论语·颜渊》)(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一切都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孔子认为,一旦大家这样做了,天下就可以归于仁道。B.孔子认为,仁德的修为,既要靠自己来实行,也要依靠别人的检查督促来完成。C.孔子用克己复礼来回答颜渊所问的“仁”,实际上就是强调人们要通过道德修养来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D.这一章,孔子以礼来回答“仁”,实际上就是用礼来规定仁,在他看来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2)结合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于孔子提出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理解。(3分)答:十、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曾子①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②不习乎?”(1.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17)司马牛③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12.4)(1)下面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B、曾子认为,作为君子每天应该多次反省自己是否尽力为他人谋事,对朋友是否诚实守信,是否认真温习名家著作。C、孔子认为,见到贤者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则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不足。D、孔子对心怀“忧”“惧”的司马牛说,只要自己问心无愧,就没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就可以成为一个君子。(2)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选段中强调的个人修养是“自省”,你认为这种方法对于放眼世界的现代人有何启迪?十一、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①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12.5)【注释】①子夏:名商,“孔子十哲”之一。(1)下面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牛耻其兄弟之行径,认为有失于礼,遂道其没有兄弟。B、子夏劝慰司马牛只要做一个君子,就不用发愁没有兄弟。C、在子夏眼里,君子是做事严肃认真,没有过失,待人接物恭敬有礼的人。D、子夏说,一个人的生与死是由命运决定的,一个人的富与贵是由老天爷安排的。(2)请概述子夏的观点,此观点对于“志在四方”的你有何启示?十二、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2.7)(1)下面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这三者是立国的根本。B、“民信”是“足食”“足兵”的前提和先决条件。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C、得民信,就是得民心,无往而不胜;失民信,就是失民心,“民无信不立”,一个得不到人民信任百姓拥戴的统治者,是不可能存在下去的。D、孔子认为在“必不得已而去”的特定情况下,三者之中的“足食”“足兵”可以作权宜的调整而暂时舍弃,但“民信”则始终要牢牢把握,这是孔子独具智慧的政治远见。(2)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上面的语段中“民无信不立”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思想?请简要说明。十三、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问:①如果从“义”和“利”关系角度来解读,孔子的观点是什么?重义轻利②你认同孔子的观点么?请做简要评析。十四、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1)、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三者中,“□”是最重要的。(2)、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十五、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十六、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①?”曰:“二②,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2.9)【注释】①盍彻乎:盍,何不。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抽取收获的十分之一。②二:指国家从耕地的收获中抽取十分之二作为田税。(1)下面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富民”的经济思想。B、有若认为削减田税的税率,以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C、有若认为国家用度不足不可怕,百姓不足才是关键,百姓不足国家就不能统治下去。D、有若认为要减轻百姓负担的观点同时也表现了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2)结合上面的语段,谈谈下面语段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政治思想。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3.9)十七、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①?”曰:“二②,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颜渊篇第十二》(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一章反映的是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基本核心核心是“富民”思想。B.有若认为,只有削减田税的税率,才能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C.按照时令,役民于时,老百姓才能服从君王的统治。D.君王不应搜刮民脂民膏来聚敛财富,老百姓富足君王才能富足(2)结合上面选段,分析本文所反映的经济思想的合理性。十八、(甲)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①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②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有若的观点中所包含的儒家思想。(乙)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能代表儒家思想。《论语》是他思想的精华,自然也就传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不管他要说什么东西,其最终目的就是教人们一定要仁慈,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一定要把自己的右脸伸过去,只有这样才显得仁慈。③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仁”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十九、阅读《论语》和材料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2008年7月22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数据,上半年全国税收达32553亿元,同比增长30.5%;同时,上半年个人所得税完成2135亿元,增长27.3%。相对于上半年GDP的同比增长数字(10%左右),这两个30%左右的增长,不能不令人忧心。(“纳税人俱乐部”)(1)用尽可能简洁的字眼概括“有若”的观点。(2分)(2)第二段材料“忧心”什么?这份“忧心”和“有若”的观点有联系吗?(3分)二十、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1.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2.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二十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23、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24、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23、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是天壤之别。24、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二十二、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有子的“为仁之本”,这里的“本”指的是“□、□”,立“本”的目的就是要使“□□”(2)、从第一章看,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是什么?二十三、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①。”(选自《论语·颜渊》)【注】①偃:仆倒,倒下。(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用“正”字铨释“政”字,忠告季康子,希望他为政能正本清源,以身作则,笃守正道。只有这样,人民才能归于正道。B.孔子认为季康子行为欠正,作为执政者不能起到表率作用。因此谴责他“杀无道”以“就有道”,必将导致“民免而无耻”。C.孔子认为,为政治本之道,本来不在于凶残很戾,专恃刑杀,而要以仁厚的情怀和道德礼法引导人民向上向善。D.孔子用“风”“草”的譬喻阐明君民关系,领导者若能以身作则,为民模范,自能收到上行下效、风行草偃的效果。(2)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为政观?(3分)二十四、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在本章中,孔子借用“风”与“草”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文中原句回答)(2)你是否赞成本章中孔子的观点?请联系实际做简要说明。二十五、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在本章中,孔子借用“风”与“草”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2)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盾?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3分)二十六、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①,以就有道②,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③,必偃④。”(12.19)【注释】①无道:指无道之人。②有道:指有道之人。③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④偃:扑倒。(1)下面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政治上实在无法可施时,当政者“杀无道以就有道”,是可取。B、“子欲善,而民善矣”既是孔子的反驳,也是对当政者的善意规劝。C、孔子认为要使民善关键在于当政者个人的道德表率作用。D、本文最后一句话用了贴切的比喻,形象化的语言增加了说服力。(2)结合上面的选段,如何理解下面选段中“政”与“正”的关系?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①以正,孰敢不正?”(12.17)【注释】①帅:率领,带头。二十七、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①,以就有道②,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③,必偃④。”【注】①无道:指无道的人。②有道:指有道的人。③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④偃:仆,倒。(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政治上实在无法可施时,当政者“如杀无道,以就有道”,是不得已而为之。B.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当政者个人的道德表率是非常重要的。C.“子欲善而民善矣”既是孔子的反驳,也是对当政者的善意规劝。D.最后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化的语言增强了说服力。(2)“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正人先正己。结合上面语段,谈谈你对“正”的看法。二十八、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从“何以伐为?”和“焉用杀?”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张,那么孔子提倡的是什么呢?(1分)(2)孔子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作用,但是他又叫他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可也!”,这样做不是自相矛盾的吗?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呢?(4分)二十九、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1)、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2),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3),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注释】(1)修慝:慝,音tè,邪恶的念头。修,改正。这里是指改正邪恶的念头。

(2)先事后得:先致力于事,把利禄放在后面。(3)忿:忿怒,气愤。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一章里孔子仍谈个人的修养中的三个问题,他对学生提出这一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B.孔子认为,要提高道德修养水平,首先在于踏踏实实地做事,不要过多地考虑物质利益;C.孔子认为严格要求自己,要指出他人的过错,但不过多地去指责别人,就能除去邪恶的念头;D.孔子重点强调强调感情冲动的毛病,不要以自身的安危作为代价,这就可以辨别迷惑。(2)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孔子强调要“忠信”和“义”,就能提高道德修养,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