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南贡院导游词(4篇)
江南贡院导游词(通用4篇)
江南贡院导游词篇1
历史上南京秦淮河的两岸,一边是勾栏瓦舍,一边是江南贡院,河上有桥相通。如此安排甚是有趣,才子佳人,各得其所。如今,勾栏瓦舍早无踪影,贡院还留下些许痕迹。历史上南京秦淮河的两岸,一边是勾栏瓦舍,一边是江南贡院,河上有桥相通。如此安排甚是有趣,才子佳人,各得其所。如今,勾栏瓦舍早无踪影,贡院还留下些许痕迹。
历史上南京秦淮河的两岸,一边是勾栏瓦舍,一边是江南贡院,河上有桥相通。如此安排甚是有趣,才子佳人,各得其所。如今,勾栏瓦舍早无踪影,贡院还留下些许痕迹。
乡试的考棚才有资格叫贡院,乡试是省级考试,明清时南京是省会,而江南贡院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贡院,有两万多间房,比北京贡院大上一倍。如今南京有一所科举博物馆,建在原址的地下,秦淮河的边上。
展览中规中矩,该说的都说了。在结尾部分是中外名人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观点非常对立。有的说是史之创举,中国第五大发明,是治国安邦的基石;有的说是毒药毒瘤,不仅拖了社会进步的后腿,而且腐蚀了知识分子的心灵。
科举制度也就是官员选拔制度。从秦朝开始,中国就进入了中央集权官僚时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有的官员都是给皇帝一个人打工的,官员选拔制度就是给皇帝选拔打工仔,科举是选拔程序,设立门槛和模板。科举制度历经1300年,仅是在元朝中断过几十年,按理说一个制度能持续了上千年,应该是一个好制度。换句话说,人们在上千年里,还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制度来替代它。由此说来,科举制度没有什么大问题。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他以极为严厉的手段整肃官员队伍,对贪官斩立决,绝不姑息。据说被他杀掉的官员有十几万,以至于到了政府机关严重缺员,无人办公的地步,后来有的“带病官员”甚至在狱中戴罪办公。即使如此,贪官还是层出不穷,前仆后继。官员大面积贪腐,一定在哪里出了问题,如果科举制度没有问题,那就是教育方针出了问题。
教育方针决定了教育的方向和目标,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掌握什么样的技能。千百年来,中国的教育方针只有一个目标,读书做官。读书为了做官,做官必须读书,这是读书人唯一的路线图。历史上许多读书人屡试不第,后来放弃做官,退隐山林,有的成了诗人或画家,不过他们的第一选择仍是科举入仕。李白的父亲是商人,商人的后代不能参加科举,李白连科考的资格都没有,更别提入仕了,断了当官的念想,只能踏踏实实做他的诗仙。读书不是为了做官,只是单纯为了增长学识,完善自我,当时这种人应该很少,或者干脆没有。
十年寒窗苦读,做官的成本很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旦通过了科举的门槛,如愿做了官,接下来就该捞黄金,捞美女了,不枉十年寒窗苦读。读书-做官-捞钱,顺理成章,规定动作而已,应该是社会的普遍现象。记得小时候听说书,常有这么一句,“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读书与做官,本来就是一笔交易,有投入就该有回报。
为什么明朝的贪官格外多?元朝停了几十年科举,积压下了一大批人才,而且汉人一直受到蒙古人的打压,抬不起头,读书做官的路变得非常窄。到了明朝,恢复科举制度,又开通了读书做官的路,官员要抓紧时间弥补损失,自然大捞特捞。还有一种说法,明朝官员的俸禄微薄,逼得官员贪腐。其实各朝各代的贪官都不少,大多数皇帝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像是乾隆对和珅那样。只不过朱元璋是苦孩子出身,对贪官格外痛恨。
教育与权力捆绑在一起,使得教育成了权力的通道,台阶,断绝了教育多样发展的可能,也使得教育偏离了正确的方向。人们读书,并非是热爱知识,传承文化,而仅仅是打造一块入仕做官的敲门砖。由于教育方针锁定了读书做官,人们把入仕做官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视做官以外的途径为旁门左道。
唐宋科考主要考诗赋,明清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格式为八股文,依据须出自朱熹的《四书集注》。科考注重选拔政治军事人才,忽视了经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人才。
千百年以来,中国搞出过一些伟大的发明,也出过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人才,像张衡、郭守敬、陶弘景、沈括等人,但这纯属民间行为,在政府的教育方针之外,是在野生状态自然成长的。在近500年,近代科学产生于西方,而与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无缘。曾有一个著名的“李约翰难题”,说的就是“中国有技术没科学”。这与中国古代的教育方针不无关系。历代科举基本上没有自然科学的内容,私学和官学也没有自然科学的课程,不教也不考,中国的自然科学人才完全没有成长的土壤。中国的技术来自“工匠文明”和“民间发明”,通过个人兴趣和经验积累,或是行业的知识传播和培养,如道家对于医学和药学的挖掘和传播,如陶瓷行业对烧瓷技术的提升。此外,还有一种“御用科技”,如皇帝对某一领域感兴趣,会积聚人才,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像中国的天文学卓有建树,与历代皇帝关注星象,设立钦天监不无关系。
19世纪末,科举做出调整,增设了自然学科和经济学科。科举实施了1300年,在临终前意识到了问题,可惜大势已去,于事无补了。
在历史上绍兴盛产师爷。绍兴的一些读书人科考不中,转而去给官员做师爷,放在现在就是专业顾问,有法律方面的、经济方面的、工程方面的、事务方面的,总之地方上方方面面的工作靠他们在支撑,由他们在运转,朝廷命官只是一个摆在前台的牌位。从另一个角度看,通过科考当上官的大老爷们,既没有专业知识,也没有处理事务的能力,不是他们低能,而是教育方针的标准产品。
夫子庙也在秦淮河畔,临考的学子当然要先拜祖师爷。孔夫子说过:学而优则仕。孔夫子也曾奔波于列国,希望被哪一位国君看中,给他个一官半职。祖师爷况且如此,一脉相承,徒子徒孙还有什么可说的。
江南贡院导游词篇2
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当时只是府一级的贡院,主要供州县考试之用,规模并不大。明初,江南乡试和全国性会试都集中在应天府举行。即使迁都北京之后,实行南、北两京制,故以在南京举行的应天乡试为“南闱”,以别于在北京举行的顺天乡试“北闱”。由于南闱往往选拔出许多特别有才华的举人,江南乡试以出江南才子著称,受到全国的注目。江南贡院也是各省贡院效法的对象,明代《应天府新建贡院碑记》便说:“贡举有院,内外通制也。南京应天府为天下贡举首,其制度亦必为四方所取法。”
清代是江南贡院的极盛时期,人才辈出,先后走出了一大批中国历史上的一流人物,郑板桥、方苞、秦大士、翁同龢、张謇等人曾在江南贡院中举,吴承恩、吴敬梓、陈独秀等人也有过在其中参加乡试的经历。清代在江南贡院中举之后赴京考中状元者共有58名,占全国状元总数的一半以上,而袁枚、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等人曾在此主持过考务或对贡院的建设发展做出过贡献。因此,清代是南闱最为辉煌的时代。
由于入场举子逐渐增加,清代江南贡院也一再扩建,到同治十二年(1873),“贡院通计房屋四百九十九间,披厂七十四间,号筒二百九十五字,共号舍二万零六百四十四间”。号巷又称号筒,以千字文编排顺序,故云“号筒二百九十五字”。江南贡院是号舍数最多的贡院,成为清代四大贡院之首,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由于“贡院为抡才重地,理宜闳敞整肃,用光重典”,因此各省贡院占地都相当大,各省会城市中贡院一般都是最大的建筑群。从贡院规模大小、号舍数量多寡基本上就可以判断该省文风繁盛程度和文化发展水平。
不过,江南贡院是江苏和安徽两省合闱的贡院,所以规模特别大。清代有过两次分闱。雍正元年,清廷下诏两湖分闱,允许湖南设立贡院、单独举行乡试。光绪元年,陕甘也实行分闱。作为江苏和安徽联合举办乡试的场所,江南贡院在两湖分闱的触动下,也曾有过分闱的动议,但最终坚持合闱,使江南贡院成为清代唯一的两省合闱的贡院。
相对于其他省的贡院,江南贡院形制在各省贡院中相当特殊。在1994年以前,许多人都以为整个贡院呈正方形,连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的江南贡院模型也是长方形。其实,到晚清时期江南贡院的平面为扇形,这从同治十二年(1873)绘制的《江南贡院全图》可以看出来。该图是现存历代各种贡院平面图中最准确者,原因是采用了传入中国的近代绘图法绘制。《江南贡院全图》右下方的中文“贡院图说”声明:“江南贡院向无善图,坊间刊版,条理不分,观者未能了如指掌,是未得其法故也。夫绘图必先布算,布算必先知积,求积必先定形,求形必先知各处丈尺。贡院全址略似梯田,东西广,南北窄,兼以四面围墙及各路中钝锐诸角,层累叠出,非用象限、勾股、三角诸法,参量比例,其角不明,又非截积布算,其积不得。故另布截积图,以明全形,积数、角积皆得,而后准丈尺长短广狭,布置房屋、号舍、道路、天井,条分缕析,不相紊淆,庶令观者一览了然焉。”该图说称“贡院全址略似梯田”,从各省贡院平面图来看,号舍(文场)部分确实形如梯田。
在成立以后相当多年,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人员不知道存在一目了然的《江南贡院全图》。1999年,我去参访时,赠送《江南贡院全图》复印件给该馆,使其完璧归赵、物尽其用。陈列馆明远楼一层左壁曾挂有《江南贡院全图》及其说明。其实,关于江南贡院形制的文字记载不少,包括有诗歌指出:“东接桃叶南抵淮,西邻状元北对牌。风水宝地贡院起,送过千般翰林派。”但由于没有直观的贡院图,所以之前很少人会想到江南贡院平面图是一个巨大的扇形。
明远楼是江南贡院硕果仅存的楼宇建筑,三层楼阁式,属于明代形制,与北京贡院明远楼类似。这类明远楼二三层只有柱子支撑,四周通透,可以毫无遮拦地观察周围动静。而楼房式的明远楼则是清代的形制,如另一座留存至今的建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广东贡院明远楼。福建贡院也是清代重修,所以也是楼房式。这种明远楼除了供监考登楼眺望考场的功能以外,还有休息等房屋的其他使用功能。
江南贡院是江苏和安徽两省士子的乡试场所,但因为其规模宏大、体制严正,许多方面成为其他省贡院效法的榜样,如江南贡院《三路点名定式》曾经成为一些省贡院的模范。光绪十七年(1891)辛卯正科福建乡试点名章程开头便说:“监临兵部尚书闽浙总督部堂兼管福建巡抚事为晓谕事:照得乡试点名章程,案经奏明,分中东西三路序点,兹仿照江南乡试章程,酌定时刻。”接下来说明某时初点某属,某时正点某属,每半时为一起,计分十二起,各士子查照名牌,按起按时,依序听点。最后是以图表显示的福建乡试分路点名单。其入场点名办法基本上是模仿江南贡院的产物。清康熙年间名士李渔所撰并题明远楼联:“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器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遗。”不仅是江南贡院明远楼的标志性楹联,而且在不少省的贡院中也采用。
江南贡院导游词篇3
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所站的地方便是贡院街。在这条贡院街上有中国古代影响最大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当时明清时期,中国有两大科举考场,一个是北京的顺天贡院,另外一个位于南京秦淮风光带的江南贡院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江南贡院的牌坊。这块牌坊在古代就是贡院第三道大门——龙门,有着鱼跃龙门这样吉祥的含义。江南贡院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是县府考试场所。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这里成了乡试、会试场所。明成祖永乐年间对贡院重新兴建,贡院规模逐渐增大。到清光绪时,贡院规模之大,占地面积达30万平方米。对此,我只要告诉大家一个数字,你就可想而知了——到清代同治年间,已建供考试用的“号舍”有20644间,可见数目之大。江南贡院一度成为当时各省之冠。
我们继续往这边走,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个水池,这方形的水池设计体现了科举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时该水池面积约1300㎡,象征着科举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延续达1300年之久。正前方的那座建筑叫做明远楼。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池水的映衬下,更凸显了明远楼的高大与威严。
现在,我们所见的这座三层建筑,就是明远楼了。“明远”二字,出自《大学》“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矣”之句。明远楼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虽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但仍保存完好,它是中国保留的最古老的一座贡院考场建筑。楼原为江南贡院的中心,也是贡院最高的一座建筑。科考期间,考官在此可以监视考生和贡院内执役人员,同时也是考官发号施令的场所。明远楼高三层,底层四面为门,楼上两层四面皆窗,站在楼上可以一览贡院,由于其地位与作用的特殊性,使得贡院内的建筑,包括贡院以外一定范围内的建筑,在高度上均一律不准超过明远楼。现在的明远楼内展出了江南贡院不同时期的历史照片和出土文物。并且楼内现扔留有康熙年间著名词人李渔(李笠翁)所题对联一副:“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嚣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遗。”同时在古代考试期间,监临、巡察等官员登楼监视,“白天摇旗示警,夜晚举灯求援。”以防止考生骚乱、作弊。开考前三天,照例便有僧道在“明远楼”上设坛打醮三昼夜,以祈祷上界、阴间,并立“祭旗”,令士兵日夜更番摇旗呐喊:“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其目的在于告诫应试考生平日里要行善禁恶,不然考场中必得报应。此外,每逢中秋佳节,监临、提调、巡察等官员还可登楼赏月,品茗行吟,凭窗眺望那名闻遐迩的秦淮灯火。从眼前的明远楼看过去,穿越时空,我仿佛看到了我国科举文化的曾经辉煌。
清末1905年废除科举后,贡院也随之失去了原来的作用。民国政府在1918年下令除留下明远楼和一部分号舍建筑用以陈列历史文物外,其余一并拆除,辟为市场。江南贡院中的《金陵贡院遗迹碑》详细地记载了这一史实。
江南贡院导游词篇4
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是中国唯一的一座以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它坐落在闻名遐迩的南京夫子庙地区原“江南贡院”遗址上。
贡院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物,为当时科举考试的重要场所。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起初只供县、府学考试,占地面积也不大,后经明、清两代不断扩建,鼎盛时期仅考试的号舍就拥有20644间,加上官房、膳房、库房、杂役兵房等数百间,占地近30万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占地之广居全国各省贡院之冠。明清两代在江南贡院应试的部分著名人物就有唐寅、郑板桥、吴敬梓、施耐庵、翁同龢、张謇、陈独秀等。
复建后的“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仍保留有“明远楼”、“贡院碑刻”等重要文物古迹。陈列馆大门“明远楼”,原为江南贡院的中心,也是贡院最高的一座建筑。登临四望,秦淮风月,历历在目。“明远”二字取自《大学》中“慎终追远,明德归厚”之意。楼内有清康熙年间著名词人李笠翁所题对联一副:“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嚣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余”。科考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吸塑盘生产加工项目报告表
- 跨区域销售协调机制考核试卷
- 日常巡防管理办法
- 政府电工管理办法
- 新建帐户管理办法
- 恒大材料管理办法
- 开放区域管理办法
- 改善案例管理办法
- 房屋自建管理办法
- 景区火灾管理办法
- 衔接资金项目协议书
- DB15T 3708-2024粉煤灰路基设计与施工规范
- 2025年河南郑州航空港科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油气藏精细描述与预测考核试卷
- 2025年冷却塔清洁维护年合同
- T-SZSA 015-2024 COB LED光源封装产品技术规范
- 芳香疗法芳香疗法课件
- 【★★】7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第4单元复习课件
- 消防整改维修工程施工方案范文模板
- 医用直线加速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