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教学设计_第1页
国殇-教学设计_第2页
国殇-教学设计_第3页
国殇-教学设计_第4页
国殇-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国殇》,准确理解诗句含义,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深入体会屈原诗歌的语言特色,如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培养语感。借助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诗歌中塑造的英雄形象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诗歌鉴赏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视生命,崇尚正义,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体会诗人对为国捐躯将士的赞美和崇敬之情。掌握诗歌中的文言知识,如实词"殪""絷""霾""絓"等,虚词"之""以""兮"等,以及特殊句式"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等。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悲壮雄浑的风格、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等。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这种精神在当今时代的意义。引导学生透过诗歌的文字,感受古代战争的残酷,体会诗人在描绘战争场景时所倾注的复杂情感。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文言字词、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3.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思想感情、艺术特色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4.情境教学法:创设与诗歌相关的情境,如展示古代战争图片、播放战争音效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所描绘的场景。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播放一段激烈的古代战争视频片段,画面中战火纷飞,喊杀声震天。视频结束后,提问学生:"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古代战争的场景,在这样残酷的战争中,将士们为了国家和人民奋勇杀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你们知道哪些关于古代将士英勇作战、保家卫国的故事呢?"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所知道的故事。2.由此引出课题《国殇》,介绍"国殇"的含义:"殇"原指未成年而死或在外死去的人,在这首诗中,"国殇"指为国捐躯的将士。屈原在诗中怀着崇敬和悲痛之情,描绘了这些英勇无畏的战士形象,表达了对他们的深切哀悼和赞美。(二)作者及背景介绍(5分钟)1.简要介绍作者屈原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他出身贵族,学识渊博,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然而,他的政治主张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流放沅、湘流域。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代表作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2.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战国时期,楚国在政治、军事上不断遭受秦国的侵略和压迫。楚国将士们为了保卫国家,与秦军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斗,但大多以失败告终。屈原目睹了楚国将士们的英勇牺牲,怀着悲愤的心情创作了《国殇》,以悼念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同时也表达了对楚国命运的忧虑和对侵略者的愤恨。(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0分钟)1.教师范读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国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在范读过程中,通过声音的高低、强弱、快慢变化,展现诗歌的悲壮氛围。例如,在"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中,"操""被"要读得干脆有力,"车错毂""短兵接"读得紧凑急促,突出战争的紧张激烈。2.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跟随教师范读的节奏和语调,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教师巡视,纠正个别学生的读音错误和朗读节奏不当之处。3.全班齐读全班学生齐读诗歌,要求声音洪亮,整齐划一,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气势。读完后,请学生谈谈初读诗歌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悲壮雄浑的情感基调。(四)疏通文意,理解诗歌内容(15分钟)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诗歌,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2.小组合作交流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在自主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提出小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3.教师讲解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进行集中讲解。重点讲解以下文言字词和句式:实词殪(yì):死。絷(zhí):绊住,引申为拴住。霾(mái):通"埋",掩埋。絓(guà):牵挂,引申为绊倒。援玉枹(fú)兮击鸣鼓:援,拿着;枹,鼓槌。虚词之:助词"的",如"旌蔽日兮敌若云";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矢交坠兮士争先"。以:介词"用",如"既替余以蕙纕兮";连词"来",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此处虽非本诗例句,但可借此帮助学生理解"以"作连词的用法)。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或"呀",在诗句中起到舒缓语气、增添诗歌韵律美的作用。特殊句式凌余阵兮躐余行: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凌余阵兮躐余行",意思是"敌人侵犯我们的阵地,践踏我们的队伍"。左骖殪兮右刃伤:被动句,"伤"表示被动,意思是"左边的骖马倒地而死,右边的骖马被兵刃所伤"。4.学生再次翻译诗歌,教师巡视指导,确保学生能够准确通顺地翻译全诗。(五)分析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20分钟)1.分析诗歌描绘的战争场景提问学生:"诗歌中描绘了一场怎样的战争?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诗句进行分析。明确:诗歌描绘了一场激烈残酷的战争。如"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通过描写楚军将士手持吴戈、身披犀甲,战车交错、短兵相接,旌旗蔽日、敌众如云,箭矢交坠、战士争先等场景,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的紧张激烈和残酷无情。2.分析诗歌塑造的英雄形象组织学生思考:"诗中塑造了怎样的将士形象?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诗中塑造了一群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他们在战场上毫不畏惧,奋勇杀敌,"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即使身首分离,心中的斗志也不会熄灭;他们怀着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既有勇气又有武力,始终刚强不屈,不可侵犯。3.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问:"诗人通过描绘战争场景和塑造英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为国捐躯的将士们怀着无比崇敬和沉痛哀悼之情。他赞美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和爱国精神,为他们的牺牲感到悲痛,同时也表达了对楚国命运的忧虑和对侵略者的愤恨。这种情感通过诗歌悲壮雄浑的语言和激烈紧张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六)体会诗歌艺术特色(10分钟)1.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对偶、夸张、比喻等,并体会其表达效果。明确:对偶:"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等,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激烈。夸张:"旌蔽日兮敌若云",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敌人之多,势力之强大,衬托出楚军将士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依然奋勇作战的英勇无畏。比喻:"敌若云",将敌人比作云,形象地写出了敌人数量众多、来势汹汹的样子。2.体会诗歌的风格特点提问学生:"读完这首诗,你觉得它的风格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情感、描写的内容等方面进行思考。总结:这首诗具有悲壮雄浑的风格特点。诗歌语言简洁有力,用词精准,如"殪""絷""霾""絓"等动词,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场景;情感表达深沉而强烈,既有对英雄的赞美,又有对战争的悲痛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描写战争场景气势磅礴,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充分展现了屈原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七)课堂小结(5分钟)1.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诗歌的作者及背景、文言知识、诗歌内容、情感以及艺术特色等。2.强调《国殇》这首诗的重要价值:它不仅是一首悼念为国捐躯将士的挽歌,更是一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赞歌。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了解了古代战争的残酷,感受到了屈原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和对英雄们的崇高敬意,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激励着我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八)布置作业(5分钟)1.背诵并默写《国殇》。2.以"读《国殇》有感"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要求结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联系现实生活,表达出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识和感悟。3.收集其他古代爱国诗词,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包含作者介绍、古代战争图片、诗歌朗诵音频、视频等资料。2.相关教材及参考书籍。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国殇》这首诗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诵读法的运用让学生较好地体会了诗歌的韵律和情感,但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所蕴含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