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春统编版(2024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各单元每课知识点归纳目录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要点单元主题与语文要素本单元以“杰出人物”为主题,选取了四篇风格各异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杰出人物的风采与精神品质。《邓稼先》通过对比与排比,将邓稼先的一生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突出其为国家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以诗化的语言,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刻画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形象;《列夫・托尔斯泰》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通过细腻的外貌和神态描写,展现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孙权劝学》则以对话描写为主,简洁生动地塑造了孙权和吕蒙的形象。在语文要素方面,本单元要求学生学习精读,了解人物传记和回忆性散文在写法上的特点,通过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与精神品质,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借鉴课文的写作手法,通过选取典型事例,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人物的特点。分课知识点梳理《邓稼先》1.字词积累重点字词读音:需准确掌握“元勋(xūn)”“选聘(pìn)”“殷红(yān)”“鲜为人知(xiǎn)”等字词的读音,其中“殷”和“鲜”为多音字,要结合语境正确认读。“殷”在表示颜色时读“yān”,如“殷红”;在表示富裕、深厚等意思时读“yīn”,如“殷实”“殷切”。“鲜”在表示少的意思时读“xiǎn”,如“鲜为人知”;在表示新鲜等意思时读“xiān”,如“鲜美”“鲜花”。重点字词书写:注意“鞠躬尽瘁”的“瘁”不要写成“粹”,“妇孺皆知”的“孺”不要写成“儒”。可通过形近字对比,如“瘁(心力交瘁)—粹(纯粹)”“孺(孺子牛)—儒(儒家)”,加深对易错字的记忆。重点词语释义:理解“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等词语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可通过造句的方式,如“他为了国家的航天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文章结构与内容文章采用小标题的形式,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分为六个部分,脉络清晰。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通过列举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引出邓稼先对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巨大贡献,为后文的叙述奠定了历史背景。第二部分“两弹元勋”,简要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主要贡献,点明他在我国核武器事业中的重要地位。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通过对比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突出邓稼先朴实忠厚、真诚坦白的品质。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叙述了作者得知中国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时的激动心情,从侧面烘托了邓稼先的杰出贡献。第五部分“‘我不能走’”,通过描述戈壁滩上的恶劣环境和邓稼先不顾个人安危,身先士卒的工作场景,展现了他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第六部分“永恒的骄傲”,作者以挚友的身份,对邓稼先的一生进行了高度评价,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在复习时,可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写作手法对比手法: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奥本海默锋芒毕露,而邓稼先忠厚平实、从不骄人。通过对比,突出了邓稼先的高尚品质和独特人格魅力。排比手法:如“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突出了邓稼先卓越的才能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引用手法:文中多处引用他人的话和诗句,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度概括了邓稼先的一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1.情感主旨文章通过对邓稼先生平事迹的叙述,展现了他为国家核武器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的敬仰和赞美之情,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1.字词积累重点字词读音:准确掌握“梳头(shū)”“抱歉(qiàn)”“秩序(zhì)”“锲而不舍(qiè)”等字词的读音,注意“锲”不要误读为“qì”。重点字词书写:“沥尽心血”的“沥”不要写成“历”,“心不在焉”的“焉”不要写错。可通过易错字专项练习,如“沥()血、心不在()”,强化对易错字的记忆。重点词语释义:理解“沥尽心血”(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目不窥园”(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等词语的含义,并能在具体语境中正确运用。可通过词语接龙、造句等方式,巩固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文章结构与内容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说”和“做”,他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潜心学术研究,“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作者选取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唐诗、《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事例,表现了他的刻苦钻研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说”和“做”,他为了争取民主,反对独裁,大声疾呼,“说了就做”。作者选取了闻一多先生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参加游行示威等事例,展现了他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在复习时,可采用表格的形式,对比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不同表现,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写作手法夹叙夹议:文章在叙述闻一多先生的事迹时,穿插了作者的议论,如“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高度评价。细节描写:如“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通过对闻一多先生目光的描写,表现了他对学术研究的执着和热爱。诗化语言:文章运用了许多富有诗意的语言,如“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将闻一多先生的学术研究比作“救济的文化药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的爱国情怀。1.情感主旨文章通过对闻一多先生言行的叙述,展现了他作为学者的严谨刻苦和作为革命家的英勇无畏,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敬仰和赞美之情,同时也激励读者学习闻一多先生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列夫・托尔斯泰》1.字词积累重点字词读音:正确认读“胡髭(zī)”“长髯(rán)”“黝黑(yǒu)”“藏污纳垢(gòu)”等字词,注意“髭”“髯”等字的读音。重点字词书写:“器宇轩昂”的“轩”不要写成“宣”,“诚惶诚恐”的“惶”不要写错。可通过形近字辨析,如“轩(轩昂)—宣(宣传)”“惶(惶恐)—慌(慌张)”,加深对易错字的记忆。重点词语释义:理解“鹤立鸡群”(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正襟危坐”(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等词语的含义,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描述人物形象。文章结构与内容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突出了他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如“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第二部分通过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展现了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作者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凡,再突出他眼睛的犀利和深邃,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在复习时,可通过绘制人物外貌图,标注出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各部分的描写,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写作手法欲扬先抑:先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的丑陋,给读者留下一个平凡的印象,然后通过对他眼睛的描写,展现他的非凡气质和深邃思想,使文章波澜起伏,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喻和夸张: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如“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将托尔斯泰的胡子比作“滔滔白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胡子的浓密;“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细节描写:如“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通过对托尔斯泰耳朵的细节描写,进一步突出了他外貌的平凡。1.情感主旨文章通过对托尔斯泰外貌和眼睛的描写,展现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深邃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孙权劝学》1.字词积累重点字词读音:准确掌握“邪(yé)”“更(gēng)”“涉猎(shèliè)”“孰(shú)”等字词的读音,注意“邪”在文中是语气词,通“耶”,读“yé”。重点字词释义: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如“当涂”(当道,当权)、“辞”(推托)、“孤”(古时王侯的自称)、“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但”(只,只是)、“见往事”(了解历史)等。可通过制作文言实词、虚词卡片,强化记忆。通假字:“邪”通“耶”,语气词,可译为“吗”。在复习时,要注意通假字的读音和释义。文章结构与内容文章以对话为主,简洁生动地叙述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最后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的故事。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吕蒙学习后,才略大有长进,令鲁肃惊叹,吕蒙的答话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既表现了他的自信,又流露出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在复习时,可通过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人物的语气和心理。写作手法对话描写:文章通过孙权、吕蒙和鲁肃之间的对话,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孙权的善劝,吕蒙的好学,鲁肃的爱才,都在对话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侧面烘托:通过鲁肃“大惊”“结友而别”的表现,侧面烘托了吕蒙学习的成效显著,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1.情感主旨文章通过叙述孙权劝学和吕蒙就学后才略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同时也赞扬了孙权的善劝和吕蒙的好学。单元综合知识点复习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了解杨振宁、臧克家、茨威格、司马光等作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国籍、代表作等。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邓稼先》一文饱含对挚友的深情与敬意。臧克家是现代诗人,被誉为“农民诗人”,代表作有诗集《烙印》等,《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以独特视角展现闻一多先生的风采。茨威格是奥地利作家,擅长心理描写,代表作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列夫・托尔斯泰》通过精妙描写凸显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孙权劝学》便出自此书。文体知识:了解人物传记、回忆性散文和文言文的特点。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文学体裁,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回忆性散文是作者回忆过去经历的散文,带有浓厚的主观情感;文言文则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文章,语言简洁,内涵丰富。1.字词专项复习多音字辨析:对本单元出现的多音字,如“殷”“鲜”“得”“更”等,进行分类整理,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多音字在不同语境中的读音和用法。形近字辨析:整理本单元的形近字,如“瘁—粹”“孺—儒”“轩—宣”等,通过对比字形、字义,让学生准确区分形近字。词语运用:选取本单元的重点词语,如“可歌可泣”“锲而不舍”“鹤立鸡群”等,设置词语运用练习题,如选词填空、成语接龙等,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阅读能力提升精读方法复习回顾精读的方法,如圈点批注、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等。在复习过程中,选取本单元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运用精读方法进行分析,如分析《邓稼先》中对邓稼先工作场景的描写,体会其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分析《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对闻一多先生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把握其人物性格特点。人物形象分析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文章的情节和背景,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选取本单元的人物,如邓稼先、闻一多、托尔斯泰、吕蒙等,让学生进行人物形象分析,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特点,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写作手法运用复习本单元所学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排比、欲扬先抑、细节描写、夹叙夹议等,分析这些写作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让学生选取一篇课外文章,分析其运用的写作手法,并进行仿写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训练写出人物特点回顾本单元课文在刻画人物方面的方法,如选取典型事例、运用细节描写、抓住人物的外貌和语言特点等。让学生以身边的人为对象,通过选取典型事例,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人物的特点。在写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叙事的条理和语言的表达,突出人物的个性。作文批改与讲评组织学生进行作文互评,让学生从内容、结构、语言、书写等方面对同学的作文进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教师进行作文讲评,选取优秀范文和存在问题的作文进行分析,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复习方法建议知识梳理法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制作思维导图或知识卡片,将字词、文学常识、文章内容、写作手法等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构建知识体系,便于记忆和复习。练习巩固法选取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字词专项练习、阅读理解练习、写作练习等,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在练习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要点《黄河颂》——奏响民族精神的激昂乐章基础知识作者及背景: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39年,他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歌词,经冼星海谱曲后,在抗日根据地广为传唱,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了解这一创作背景,有助于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与时代呼声。生字词积累字音:“巅(diān)”“澎湃(péngpài)”“狂澜(lán)”“屏障(zhàng)”“哺育(bǔyù)”“九曲连环(qū)”等。可以通过制作字音卡片,反复认读,强化记忆。字形:“巅”上部为“山”,下面是“颠”的右半部分,不要写成“颠”;“澜”是三点水旁,与水有关,区别于“斑斓”的“斓”。词义:“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也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狂澜”指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哺育”指喂养,也比喻培养。结合语境理解词义,能更好地把握诗歌内涵。内容与主题结构梳理:诗歌开篇点明黄河的伟大坚强,作为序曲。主体部分先描绘黄河的自然景象,从“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等语句中,展现黄河的磅礴气势;接着歌颂黄河对中华民族的重要贡献,如“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结尾发出向黄河学习的誓言,升华主题。主题探究: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表达了对祖国母亲河的热爱,以及渴望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坚定决心。在复习时,可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如何将对黄河的赞美与民族精神的弘扬紧密结合。艺术特色修辞手法:大量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将黄河人格化,赋予其英雄的气魄。“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把黄河比作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养育之恩。排比句的使用,如“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气势。抒情方式:诗歌采用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啊!黄河!”反复出现,直接抒发对黄河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同时,通过对黄河景象的描绘和对其贡献的叙述,间接表达对民族精神的歌颂。《老山界》——翻越艰难险阻,铭记革命精神基础知识作者及背景:陆定一,无产阶级革命家。《老山界》以长征为背景,讲述了红军战士克服重重困难,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展现了红军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生字词积累字音:“瑶(yáo)民”“歇(xiē)脚”“军阀(fá)”“缴(jiǎo)租”“攀(pān)谈”“苛(kē)捐杂税”等。利用多音字、易错字专项练习,加深对字音的记忆。字形:“攀”字笔画较多,注意上部“樊”的写法;“缴”是绞丝旁,不要写成“激”。词义:“攀谈”指拉扯闲谈;“苛捐杂税”指反动统治下苛刻繁重的捐税。结合文本理解词义,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内容与主题情节梳理:文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从“下午才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到“半夜里,忽然醒来……”再到“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清晰展现了红军战士从傍晚到第二天黎明的行军过程,以及途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应对方式。主题探究:通过对红军战士翻山过程的描写,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复习时,引导学生思考红军战士在面对困难时的表现,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写作特色线索清晰:以时间和地点的变化为线索,将红军战士的行动串联起来,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如“天色晚了……我们到瑶民家攀谈”“天黑了才到山脚,果然有许多竹林”等语句,清晰地交代了时间和地点的转换。细节描写:文中运用了大量细节描写,如“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通过听觉描写,烘托出深夜山林的寂静,同时也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通过视觉描写,展现了红军队伍的壮观和翻山的艰难。《谁是最可爱的人》——致敬抗美援朝英雄,传承爱国精神基础知识作者及背景:魏巍,当代诗人、散文作家。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魏巍随志愿军来到朝鲜战场,深入了解志愿军战士的生活和战斗情况,创作了这篇通讯,热情歌颂了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质。生字词积累字音:“摁(èn)”“迸(bèng)裂”“豁(huō)亮”“犁耙(pá)”“过瘾(yǐn)”等。通过朗读、听写等方式,巩固字音记忆。字形:“摁”是提手旁,不要写成“恩”;“迸”下面是“并”,注意与“进”区分。词义:“豁亮”指宽敞明亮,也形容嗓音响亮;“过瘾”指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结合文本理解词义,感受其表达效果。内容与主题选材与组材:作者选取了松骨峰战斗、马玉祥火中救小孩、防空洞中的谈话三个典型事例,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志愿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崇高品质。松骨峰战斗体现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马玉祥火中救小孩展现了战士们的国际主义精神;防空洞中的谈话则揭示了战士们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主题探究:文章通过对志愿军战士英雄事迹的描写,高度赞扬了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激励着人们热爱祖国,珍惜和平。复习时,引导学生分析三个事例如何共同体现文章主题。写作特色叙议结合:在叙述英雄事迹的过程中,作者适时地进行议论和抒情。如在叙述松骨峰战斗后,作者写道:“朋友们,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通过议论和抒情,深化了主题,引起读者的共鸣。语言生动:作者运用了大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修辞手法,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地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地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地美丽和宽广!”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表达了对志愿军战士的赞美之情。《土地的誓言》——抒发对故土的眷恋,激发爱国热情基础知识作者及背景: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现代作家。“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强占东北三省,大批东北人民被迫流亡关内。作者怀着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和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写下了这篇文章。生字词积累字音:“碾(niǎn)”“誓言(shìyán)”“嗥鸣(háomíng)”“斑斓(bānlán)”“谰语(lányǔ)”“亘古(gèngǔ)”等。通过制作易错字音清单,进行针对性复习。字形:“碾”是石字旁,不要写成“辗”;“谰”是言字旁,与语言有关,区别于“斑斓”的“斓”。词义:“嗥鸣”指(野兽)大声嚎叫;“斑斓”指灿烂多彩;“谰语”指没有根据的话。结合语境理解词义,体会其在文中营造的氛围。内容与主题情感脉络:文章以倾诉式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沦陷的故乡土地深深的眷恋之情,以及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开篇“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直抒胸臆,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接着,作者回忆了故乡的美好景象,如“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进一步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最后,作者发出誓言:“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主题探究:文章通过对故乡土地的深情描绘和对侵略者的控诉,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念,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复习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强烈情感。写作特色直接抒情:作者运用了大量直接抒情的语句,如“我有时把手放在胸膛上,知道我的心是跳跃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血液吧,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将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词语和修辞手法,如“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土地比作母亲,表达了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感染力。《木兰诗》——领略巾帼英雄风采,传承传统文化基础知识文学常识:《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乐府诗是汉朝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乐府所采集、编制的乐歌,后来就称这类诗歌为乐府诗。生字词积累字音:“机杼(zhù)”“军帖(tiě)”“可汗(kèhán)”“鞍鞯(ānjiān)”“辔头(pèitóu)”“燕山(yānshān)”等。注意多音字的读音,如“帖”在“军帖”中读“tiě”,在“字帖”中读“tiè”。词义:“机杼”指织布机;“军帖”指军中的文告;“可汗”是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鞍鞯”指马鞍下的垫子;“辔头”指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结合课下注释,准确理解词义。内容与主题情节概括:诗歌讲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辞官还乡的故事。从“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平静生活,到“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的战争爆发,木兰毅然决定代父从军。在战场上,木兰历经艰辛,“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展现了她的英勇无畏。战争结束后,木兰拒绝了高官厚禄,回到家乡,恢复女儿身。主题探究: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歌颂了她勤劳善良、坚毅勇敢、不慕名利的品质,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复习时,引导学生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体会诗歌所传达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详略得当: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出征前的准备、辞官还乡等内容详写,对木兰的征战过程略写。详写代父从军的缘由,突出了木兰的孝顺;详写辞官还乡,表现了木兰不慕名利的品质。略写征战过程,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修辞手法:诗歌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排比和互文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木兰出征前的忙碌和有条不紊;“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运用比喻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以双兔奔跑难辨雌雄,比喻木兰女扮男装难以辨认,富有情趣。写作:学习抒情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把内心强烈的情感直接表达出来。如《黄河颂》中“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作者直接抒发了对黄河的赞美之情。在写作中,当情感达到高潮时,可以运用直接抒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等方式抒发情感。如《土地的誓言》中,作者通过对故乡土地的描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在描写中融入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在写作时,可将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使情感表达更含蓄、更耐人寻味。抒情技巧选择合适的抒情对象:抒情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人、事、景、物,也可以是某种抽象的情感或理念。在选择抒情对象时,要确保其能够承载自己的情感,并且与文章的主题相契合。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可以使抒情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我的思念像风一样,在空气中蔓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思念比作风,生动地表达了思念的强烈。结合细节描写:细节描写能够使抒情更加真实、细腻。如“她的手微微颤抖着,紧紧握住我的手,眼中闪烁着泪光”,通过对人物动作和神态的细节描写,表达了人物内心的情感。专题学习活动与我的语文生活专题学习活动可以围绕本单元的主题,开展“英雄事迹报告会”“红色文化探寻”等专题学习活动。在“英雄事迹报告会”中,学生可以收集英雄人物的事迹,进行整理和汇报,学习英雄们的崇高品质。在“红色文化探寻”活动中,学生可以参观革命纪念馆、红色文化遗址等,了解革命历史,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我的语文生活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标语、广告、招牌等,分析其中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如“小草青青,脚下留情”这一标语,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呼吁人们爱护草坪。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等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演讲比赛中,学生可以围绕本单元的主题,表达自己对英雄精神的理解和感悟。第三单元知识点复习要点一、课文要点回顾《阿长与〈山海经〉》作者与背景: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创作于1926年,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内容梳理:文章围绕阿长展开,先介绍阿长名字的由来,描述她喜欢“切切察察”、睡相不好等令人厌烦的行为习惯;接着讲述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使“我”对她产生敬意;然而阿长踩死“我”的隐鼠,又让“我”对她的敬意消失;最终阿长为“我”买来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人物形象:阿长是一个饶舌多事、粗俗、不拘小节,但又善良淳朴、真诚热情,关心孩子的劳动妇女形象。通过对阿长一系列行为和语言的描写,如“元旦辟头的磨难”“切切察察的毛病”,生动地刻画了她的粗俗;而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情节,则体现了她对“我”真诚的关爱。写作特色: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对阿长的不满,后写对她的感激与敬意,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同时,运用细节描写,如对阿长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让阿长的形象跃然纸上,如“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山地回忆》作者与背景: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本文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通过回忆自己在阜平的一段生活经历,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的生活与精神风貌。内容梳理:文章以“我”与一位阜平农村姑娘妞儿的交往为主线,从妞儿在河边洗衣服时与“我”发生争执开始,到后来妞儿为“我”做袜子,再到“我”多年后回忆起妞儿,展现了一段质朴纯真的军民情谊。人物形象:妞儿是一个性格爽朗、泼辣、勤劳能干,同时又善良热情的农村姑娘。她在河边与“我”争吵时,言语犀利,展现出泼辣的性格;而她为“我”做袜子的举动,则体现了她善良热情的一面。写作特色:孙犁善于运用白描手法,通过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如“这女孩子穿一件短上衣,光脚穿着草鞋,在抽着一根小烟袋,望着我笑”;同时,小说语言富有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充满了浓郁的乡土风情。《台阶》作者与背景:李森祥,当代作家。《台阶》以农村为背景,围绕“台阶”这一核心事物,展现了中国农民特有的坚韧不拔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内容梳理:小说讲述了父亲为了建造高台阶的新屋,付出了一生的努力。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社会地位低,于是决心建造高台阶的房子。他终年辛苦劳作,终于攒够钱建新屋、砌高台阶。然而,新屋建成后,父亲却感到失落与迷茫。人物形象:父亲是一位勤劳、坚韧、朴实,有着强烈自尊心和追求的农民形象。他不辞辛劳地劳动,积攒材料,体现了他的勤劳与坚韧;对高台阶新屋的执着追求,反映出他的自尊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写作特色:小说以“台阶”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同时,通过细节描写,如对父亲劳动时的动作、神态的描写,深刻地刻画了父亲的形象,如“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卖油翁》作者与背景: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出自《归田录》,通过卖油翁和陈尧咨的故事,揭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内容梳理:陈尧咨擅长射箭,自认为当世无双。一次他在园子里射箭,卖油翁放下担子站在一旁观看,对陈尧咨的射箭技术只是微微点头。陈尧咨质问卖油翁,卖油翁以自己倒油的经验,展示了“惟手熟尔”的道理,让陈尧咨心服口服。人物形象:陈尧咨是一个技艺高超、骄傲自满,但又能知错能改的人;卖油翁则是一位朴实谦逊、技艺精湛、深谙生活哲理的老者。文中通过对两人语言、动作的描写,如陈尧咨的“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以及卖油翁的“无他,但手熟尔”,生动地刻画了两人的性格特点。写作特色: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陈尧咨的骄傲自满与卖油翁的朴实谦逊进行对比,突出了人物形象;同时,语言简洁生动,通过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短短篇幅就揭示了深刻的道理。阅读综合实践阅读方法指导分析人物形象:阅读记叙文时,要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例如,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通过阿长的语言“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可以看出她对“我”的关心和朴实的性格。把握文章线索: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抓住线索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如《台阶》以“台阶”为线索,串联起父亲建造新屋的过程,展现了父亲的一生。理解文章主旨:通过分析文章的内容、人物形象、写作背景等,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主旨。例如,《山地回忆》通过描写军民之间的交往,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阅读练习策略精读文本:仔细研读文章,品味语言,分析写作手法,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对于经典段落,如《卖油翁》中卖油翁倒油的描写,要反复诵读,体会其精妙之处。拓展阅读:选择与教材文章主题、风格相似的文章进行拓展阅读,加深对同类文章的理解。例如,阅读鲁迅的其他散文,了解其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涵。写作——抓住细节细节描写的作用刻画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细微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如《阿长与〈山海经〉》中对阿长睡相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她不拘小节的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细节描写可以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使情节更加合理、连贯。例如,《台阶》中父亲对台阶高度的在意,为后文他建造高台阶新屋的情节做了铺垫。表达情感:借助细节描写,能够更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如《山地回忆》中妞儿为“我”做袜子的细节,体现了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细节描写的方法仔细观察:留意生活中的细微之处,积累写作素材。比如观察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穿着等,为写作提供真实的细节。巧用修辞: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细节描写的感染力。如“他的眼睛瞪得像铜铃一样”,形象地写出了人物惊讶的神态。多角度描写: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个角度进行细节描写,丰富文章的表现力。例如,描写春天的花园,可以从看到的花朵颜色、听到的鸟鸣声、闻到的花香等方面入手。整本书阅读——《骆驼祥子》圈点、批注、做笔记圈点批注的方法圈点符号:使用不同的符号,如圆圈、横线、波浪线等,对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段落进行标记。例如,用圆圈圈出描写祥子外貌的句子,用横线划出表现祥子性格变化的关键语句。批注内容:批注可以包括对词语的解释、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对写作手法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价等。如在描写祥子第一次买车的段落旁批注“通过‘哆嗦’‘几乎要哭出来’等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祥子买车时的激动心情”。做笔记的方式提纲式笔记:梳理小说的情节发展,列出提纲,明确故事的脉络。如按照祥子“三起三落”的经历,将其买车、失车的过程详细列出。人物分析笔记: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祥子、虎妞、刘四爷等,进行深入分析,记录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主题探讨笔记:思考小说的主题,分析作者通过小说想要表达的思想,如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对人性的思考等。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王维诗歌内容:全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营造出清幽宁静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艺术特色:诗人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弹琴”“长啸”是动态描写,“幽篁”“深林”“明月”是静态描写,动静相衬,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同时,诗歌语言简洁自然,却意境深远。《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诗歌内容:这首诗写诗人在春夜听到笛声,引发了思乡之情。笛声仿佛无处不在,勾起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艺术特色: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散入春风满洛城”,极言笛声传播之广;同时,通过“折柳”这一意象,表达了离别的愁绪和思乡之情。《逢入京使》——岑参诗歌内容:诗歌描写了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托使者给家人带口信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和报国之志难以两全的复杂情感。艺术特色: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通过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家人的牵挂。《晚春》——韩愈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晚春时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景象,同时也蕴含了诗人对春天的珍惜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艺术特色: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赋予草树以人的情感和行为,使诗歌充满生机和活力。第四单元知识点复习要点《驿路梨花》——追寻雷锋精神,感受人性之美基础知识作者及背景:彭荆风,当代作家,其作品多涉及边疆生活。《驿路梨花》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社会积极倡导雷锋精神,作者以此为背景,通过讲述哀牢山深处小茅屋的故事,展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发芽、代代相传的动人景象,歌颂了人们互帮互助的美好品质。生字词积累字音:“驿(yì)路”“寨(zhài)子”“撵(niǎn)走”“扛(káng)着”“驿路梨花处处开(chù)”等。在学习时,可借助拼音多读多记,注意多音字“扛”,在表示用肩膀承担重物时读“káng”,如“扛着锄头”;在表示用两手举重物时读“gāng”,如“力能扛鼎”。字形:“驿”不要写成“译”或“绎”,“驿”本意与交通、驿站有关,所以是马字旁;“撵”是提手旁,意为驱逐、追赶,与手部动作相关,不要写错。词义:“迷茫”形容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在文中“我们正在迷茫之际,忽然发现了一片梨花林”,描绘出“我们”在山中迷路时的困惑状态;“修葺”指修理(建筑物),“小茅屋经过一番修葺,焕然一新”,表明对茅屋进行了修缮。理解这些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有助于把握文章内容。内容与主题情节梳理:文章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展开。“我们”在暮色中找不到住处,发现了小茅屋,在茅屋中得到帮助;之后遇到瑶族老人,以为他是主人,老人却否定;接着又遇到哈尼小姑娘,经她讲述,才知道小茅屋最初是解放军为方便路人建造,梨花姑娘照料,后来哈尼族姑娘们接力照料。文章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主题探究:通过对小茅屋故事的叙述,歌颂了雷锋精神的延续和发扬,展现了边疆少数民族的淳朴善良,以及人们互帮互助的美好品德,启示人们在生活中要学习雷锋精神,关爱他人,传递温暖。复习时,可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如何通过层层设疑、步步解疑来揭示主题。写作特色设置悬念与误会:文章开篇写“我们”在山中发现小茅屋,却不见主人,引发读者对茅屋主人的好奇,设置了悬念。随后,“我们”与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的相遇,一次次产生误会,又一次次解开误会,使情节波澜起伏,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以花喻人:文中多次描写梨花,既实写自然界的梨花,如“白色的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又虚写梨花姑娘和具有梨花般美好品质的人。以梨花的洁白、美丽象征人物纯洁、善良的心灵,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加突出。《青春之光》——展现青春风采,肩负时代使命基础知识作者及背景:祝红蕾聚焦青年群体,用文字激励青年追逐梦想。《青春之光》在时代呼吁青年担当的背景下创作,旨在展现青春的活力与价值,激励当代青年为实现梦想拼搏奋斗。生字词积累字音:“炽(chì)热”“迸(bèng)发”“镌(juān)刻”“澎湃(péngpài)”等。注意“炽”不能误读为“zhì”,“迸”不能误读为“bìng”。字形:“镌”字笔画较多,右边“隽”不要写错;“澎湃”的“湃”是三点水旁,与水有关。词义:“炽热”形容温度极高,极热,在文中象征青春的热情;“镌刻”指雕刻,“青春的奋斗历程镌刻在岁月的长河中”,形象地表达了青春奋斗的深刻意义。内容与主题结构分析:文章开篇点明青春的重要性,引出对青春价值的思考。主体部分通过列举不同青年群体在各自领域的奋斗事迹,如科研青年攻克技术难题、创业青年开拓市场等,展现青春的多元价值。结尾呼吁当代青年在新时代绽放青春光芒,升华主题。主题领悟:文章通过对青春奋斗故事的讲述,赞美了青春的活力与创造力,鼓励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奋斗实现人生价值,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复习时,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如何在青春时期实现自我价值。写作特色事例论证:作者选取多个具有代表性的青年奋斗事例,如航天领域青年科研人员的突破、体育赛场上青年运动员的拼搏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使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青春的力量。情感充沛:文章字里行间充满对青春的赞美和对青年的期望,如“青春是一首激昂的歌,奏响时代的最强音”,富有感染力,能激发读者的共鸣。《有为有不为》——明辨是非界限,坚守道德准则基础知识作者及背景:季羡林,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有为有不为》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引导人们在复杂的社会中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选择。生字词积累字音:“嫉(jí)妒”“卑鄙(bǐ)”“豁(huò)达”“趋(qū)炎附势”等。注意“嫉”不能读成“jì”,“豁”在“豁达”中读“huò”,在“豁口”中读“huō”。字形:“嫉”是女字旁,“忌”上半部分是“己”;“卑鄙”的“鄙”不要写错。词义:“嫉妒”指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趋炎附势”指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理解这些词语有助于把握文章中作者对不同行为的批判与思考。内容与主题论点阐述: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要分清是非,明白什么是有为,什么是有不为”。接着从多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在面对道德和利益的抉择时,要坚守道德底线,不为私利而丧失原则。主题理解:通过对“有为”与“有不为”的分析,教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辨是非善恶,在生活中坚守道德准则,做一个有良知、有担当的人。复习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有为有不为”的理念。写作特色逻辑严谨: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提出论点,中间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结尾总结全文,强调坚守“有为有不为”的重要性,层次分明,逻辑清晰。语言质朴:作者用平实的语言阐述深刻的道理,如“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在该做的事情上全力以赴,在不该做的事情上坚决抵制”,易于理解,却发人深省。《短文两篇》——领略古代文人情怀,传承经典文化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陋室铭》作者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其诗文俱佳,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爱莲说》作者周敦颐,北宋思想家、理学家,他的理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1.生字词积累字音:“馨(xīn)”“苔(tái)痕”“鸿儒(rú)”“淤(yū)泥”“濯(zhuó)清涟(lián)”等。注意“馨”的韵母是“in”,“濯”不能读成“zhái”。词义:“馨”指香气,在文中“惟吾德馨”表示品德高尚;“鸿儒”指博学的人;“淤泥”指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濯清涟而不妖”中“濯”是洗涤的意思,“清涟”指清水。结合课下注释,准确理解词义。内容与主题1.《陋室铭》内容分析:文章开篇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类比,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陋室的环境、交往的人物、日常生活等方面进行描写,“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绘了陋室清幽的环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体现了主人交往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展示了主人高雅的生活情趣。结尾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自比,再次强调陋室不陋。主题领悟: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体现了作者对精神追求的重视。1.《爱莲说》内容分析:文章开篇点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引出对莲花的描写。接着从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体现了莲花的高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描绘了莲花的正直、芬芳。然后将菊花、牡丹与莲花进行对比,“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突出莲花的君子形象。主题领悟:通过对莲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批判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写作特色托物言志: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寄托了作者的道德情操和人生追求;《爱莲说》借莲花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的志向和品格,使抽象的志向和情感变得具体可感。骈散结合:《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同时又间以散句,使文章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爱莲说》也在散句中穿插骈句,增强了文章的韵律美。写作:怎样选材选材原则围绕中心:选材要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选择能够突出中心的材料。如写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可选取母亲在生活中关心自己的具体事例,如生病时的悉心照料、考试前的鼓励等,而不应选择与母爱无关的内容。真实典型:选择真实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能够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如写“坚持就是胜利”的主题,可选取运动员在比赛中克服困难、坚持到底最终夺冠的典型事例,更能体现主题。新颖独特:避免选择陈旧、千篇一律的材料,尽量选取新颖独特的素材,使文章脱颖而出。如写“校园生活”,可从独特的视角出发,描写校园中的一次科技活动或文化交流,展现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选材方法从生活中选材: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从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寻找素材。如家庭中的一次争吵、学校里的一次运动会、社会上的一次公益活动等,这些真实的生活经历都能成为写作的素材。从阅读中选材:通过阅读书籍、报刊、杂志等,积累丰富的素材。可以引用名人故事、名言警句、历史事件等,为文章增添文采和说服力。拓展思维选材:对已有的素材进行拓展和延伸,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写“挫折”主题,不仅可以写自己遭遇挫折的经历,还可以从他人面对挫折的态度和方法中获取灵感。专题学习活动:孝亲敬老,传承家风活动内容收集孝亲敬老故事:组织学生收集古今中外孝亲敬老的故事,如“黄香温席”“卧冰求鲤”等古代故事,以及身边普通人孝亲敬老的事迹。通过讲述这些故事,让学生感受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开展家风调查:引导学生调查自己家庭的家风,了解家族的传统和价值观。可以通过采访长辈、查阅家谱等方式,收集家风故事和家训家规,分享各自家庭的优良家风。举办主题班会:以“孝亲敬老,传承家风”为主题,举办主题班会。在班会上,学生可以分享自己收集的故事和调查结果,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孝亲敬老的美德,传承优良家风。活动意义培养道德品质:通过参与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孝亲敬老的内涵,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关爱他人的道德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传承传统文化: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收集故事和调查家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家庭和谐:活动有助于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家庭和谐。第五单元知识点复习要点一、课文要点回顾(一)《井冈翠竹》作者与背景:作者袁鹰,当代著名作家。《井冈翠竹》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彼时国家建设如火如荼,作者通过描绘井冈山的翠竹,歌颂了井冈山人民乃至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坚韧不拔的精神。内容梳理:文章开篇描绘井冈山翠竹的壮丽景色,引出对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的回忆。在革命时期,井冈山的翠竹被制成武器、扁担,为革命胜利立下汗马功劳;新中国成立后,翠竹又被运往全国各地,支援国家建设。文章以竹喻人,展现了井冈山军民的革命精神以及这种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象征手法:作者巧妙运用象征手法,以井冈翠竹象征井冈山军民坚定的革命意志、无私的奉献精神。如“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表面写竹,实则写人,生动地展现了井冈山军民在艰苦斗争中不屈不挠的品质。语言特色:文章语言饱含情感,富有感染力。大量运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如“井冈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地等待着你们!”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表达了对翠竹奉献精神的赞美。(二)《紫藤萝瀑布》作者与背景:宗璞,当代女作家。本文写于1982年,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内心焦虑悲痛。看到盛开的紫藤萝花,作者深受启发,感悟到生命的顽强与美好。内容梳理:文章描绘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从花瀑、花穗写到花朵,细腻地刻画了紫藤萝花的形态、颜色和香气。作者由眼前的花,回忆起十多年前家门外的紫藤萝花,那时花朵稀落,与眼前盛开的紫藤萝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作者从紫藤萝的生命历程中获得启示,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托物言志:作者通过对紫藤萝花的描写,托物言志。紫藤萝花从稀落到盛开的变化,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不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作者借花的经历,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细腻的描写:作者运用细腻的描写,从视觉、嗅觉等角度,生动地展现了紫藤萝花的美。如“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将紫藤萝花在阳光照耀下的样子描绘得栩栩如生。(三)《外国诗二首》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与背景:普希金,俄国伟大的诗人。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当时他生活艰难,精神压抑,但依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诗歌主旨:诗歌以劝说的口吻,告诉人们在生活中遭遇挫折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表达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艺术特色:诗歌语言简洁质朴,情感真挚。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直击人心,给人以鼓舞和力量。整首诗节奏舒缓,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2.《未选择的路》作者与背景:弗罗斯特,美国诗人。这首诗表面描绘了选择道路的场景,实则蕴含着对人生选择的思考。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两条分岔的路,诗人站在路口,面临选择。他在经过思索后,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人迹更少的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通过对选择道路过程的描写,引发人们对人生选择的思考。象征意义:诗中的两条路象征着人生的不同选择。诗人通过描写选择道路的过程,告诉人们人生充满选择,而选择往往会对人生产生重大影响,要慎重做出选择。(四)《古代诗歌五首》1.《登幽州台歌》作者与背景:陈子昂,唐代文学家。这首诗是陈子昂随军出征时,因报国无门,登上幽州台有感而发。诗歌内容:诗人登台远眺,感慨天地悠悠,自己却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又孤独悲凉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对生命短暂、宇宙无穷的感慨。艺术手法:诗歌语言苍劲奔放,意境雄浑开阔。短短四句,通过时空的对比,营造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痛苦。2.《望岳》作者与背景: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期游历泰山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泰山雄伟景象的赞美和对未来的豪情壮志。诗歌赏析:诗歌开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以设问的形式,从宏观角度描绘了泰山横跨齐鲁大地的磅礴气势。“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赋予其情感;“割”字则突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最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3.《登飞来峰》作者与背景: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这首诗是王安石初涉宦海,借登飞来峰所见所感,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对前途的信心。诗歌理解:“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描绘了飞来峰的高耸和日出时的壮观景象。“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借景抒情,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表现出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4.《游山西村》作者与背景:陆游,南宋爱国诗人。这首诗是陆游罢官归故里后,在一次游玩中所作,描绘了乡村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风。诗歌解读:“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描绘了农家在丰年热情好客的场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仅描绘了山村曲折多变的景色,还蕴含着在困境中坚持,就会迎来转机的哲理,成为千古名句。“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展现了乡村的民俗风情。5.《己亥杂诗(其五)》作者与背景: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这首诗是龚自珍辞官南归途中所作,表达了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怀。诗歌分析:“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描绘了诗人离开京城时的离愁别绪。“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会关心国家的命运,为国家贡献力量。二、阅读综合实践(一)阅读方法指导把握文章主旨:阅读时,通过分析文章的标题、关键语句、写作背景等,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如《紫藤萝瀑布》,通过对紫藤萝花生长变化的描写,揭示了生命的顽强与美好这一主题。在阅读这类文章时,留意作者情感的变化和抒情议论的语句,有助于理解文章主旨。赏析写作手法:了解常见的写作手法,如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并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用。以《井冈翠竹》为例,作者运用象征手法,使抽象的革命精神和奉献精神通过翠竹这一具体形象得以生动展现,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品味诗歌意象:在诗歌阅读中,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是把握诗歌情感和主旨的关键。如《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折柳”,象征着离别的愁绪;《望岳》中的泰山,象征着诗人的雄心壮志。通过分析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二)阅读练习策略精读文本:对教材中的文章进行精读,逐字逐句分析,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精妙之处。如在学习《外国诗二首》时,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分析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拓展阅读:选择与教材文章主题、风格相似的文章进行拓展阅读,拓宽阅读视野,加深对同类文章的理解。例如,阅读宗璞的其他散文,了解其写作风格和创作特点;阅读普希金、弗罗斯特的其他诗歌,感受外国诗歌的魅力。三、写作——语言要简明(一)简明的重要性提高表达效率:在写作中,语言简明能够让读者快速理解作者的意图,避免信息冗余,节省读者的时间和精力。如在写通知、报告等应用文体时,简明的语言能够准确传达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文章可读性:简洁明了的语言能够使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让读者更容易把握文章的重点,提升文章的整体质量。(二)做到语言简明的方法避免重复啰嗦:删除不必要的重复词语和句子,使文章简洁精炼。例如,“他经常回忆起过去的往事”,“过去”和“往”表意重复,应删去“过去”或“往”。合理使用修饰语:在写作时,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合理使用修饰语,避免过度修饰。如“他是一位非常、极其优秀的学生”,“非常”和“极其”语义相近,保留一个即可。组织清晰的语句:合理安排句子结构,使句子通顺连贯。如在描述事件时,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进行叙述,避免句子之间的混乱和脱节。四、整本书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阅读方法指导了解作品背景:在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前,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即苏联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社会状况,有助于理解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成长历程和精神品质。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保尔・柯察金、冬妮娅、朱赫来等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变化。如保尔・柯察金在面对战争、疾病等重重困难时,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展现出钢铁般的精神品质。关注情节发展:梳理小说的情节脉络,了解保尔从一个贫苦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革命战士的过程。注意小说中一些关键情节,如保尔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在建设时期的无私奉献以及与疾病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体会这些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的作用。(二)阅读笔记策略摘抄式笔记:摘抄小说中的精彩语句、段落,如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人物对话、富有哲理的句子等,并进行简单的赏析,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纲式笔记:梳理小说的情节发展,列出提纲,明确小说的结构和脉络。例如,按照保尔的成长经历,将小说分为不同的阶段,概括每个阶段的主要事件和人物的变化。感悟式笔记:在阅读过程中,记录自己对小说的感悟和思考,如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对书中所传达的精神的体会等,提升自己的阅读深度和思考能力。第六单元知识点复习要点课文要点梳理《太空一日》作者与背景:作者杨利伟,是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本文节选自《天地九重》,记录了杨利伟首次太空飞行的真实经历,不仅展现了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也体现了航天工作者勇于探索、无私奉献的精神。内容剖析:文章按时间顺序,讲述了杨利伟在太空飞行期间的一系列惊心动魄的经历。起飞阶段,火箭产生的共振让他极度痛苦,以为自己要牺牲;在太空中,他清晰地观察到地球的全貌,同时遭遇了神秘的敲击声;返回阶段,飞船出现的剧烈晃动和高温,再次让他面临生死考验。通过这些经历的叙述,全方位展现了太空飞行的艰难与危险。人物品质:杨利伟面对太空飞行过程中的重重困难,始终保持冷静、沉着,展现出强大的心理素质和高度的责任感。他细致的观察和准确的记录,为我国航天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写作特色:文章语言质朴平实,采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如“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生动地描绘出作者在火箭起飞时的紧张状态。此外,按照时间顺序叙事,使文章条理清晰,读者能清晰地跟随作者的经历感受太空飞行的全过程。《“蛟龙”探海》作者与背景:许晨,当代作家。本文围绕“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深海探索展开,记录了我国海洋科技工作者为实现深海探测梦想,不懈努力、勇攀科技高峰的历程。内容解读:文章介绍了“蛟龙号”的研发过程,从最初的设计理念到克服重重技术难题,最终成功进行深海下潜。详细描述了“蛟龙号”在深海下潜过程中的各种状况,如巨大的水压、复杂的海底环境等,同时展现了科研人员在背后付出的艰辛努力。精神价值:“蛟龙号”的成功研制和深海探索,体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他们的努力不仅推动了我国海洋科技事业的发展,也为人类探索海洋做出了重要贡献。写作特点: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如“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使读者对“蛟龙号”的性能有了直观的认识。同时,通过描写科研人员的对话和行动,展现了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奉献精神,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带上她的眼睛》作者与背景:刘慈欣,著名科幻作家,被誉为“中国科幻文学的领军人物”。本文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以独特的科幻视角,探讨了人类对自然、生命的思考。情节与主题:小说讲述了“我”带上一位被困在地心的女孩的“眼睛”,领略地球表面美好景色的故事。随着情节的发展,“我”逐渐了解到女孩的困境——她作为“落日六号”领航员,因飞船故障被困地心,无法返回地面。小说通过这样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故事,表达了对人类探索精神的赞美,以及对孤独、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艺术特色:小说构思巧妙,将科学知识与人文情感完美融合。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奇特的科幻场景,如地心的环境、“眼睛”的神奇功能等。同时,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刻画了“我”和女孩鲜明的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世界。科幻元素分析:小说中的“眼睛”这一高科技设备,以及地心探险的情节,充满了科幻色彩。这些科幻元素不仅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还引发了读者对科技发展的思考,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活板》作者与背景: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著有《梦溪笔谈》。《活板》一文详细记载了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文言知识梳理:实词积累:“板印书籍”中“板”通“版”,意为“用雕版”;“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中“和”读作huò,意为“混合”;“持就火炀之”中“就”意为“靠近”。虚词理解:“不以木为之者”中“以”意为“用”;“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中“为”表被动,意为“被”。特殊句式:“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是被动句;“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中“板印”是名词作状语,意为“用雕版”。内容分析:文章按照活字印刷术工作程序的顺序,依次介绍了活板的制作、印刷过程以及活字印刷术的优点。开篇点明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引出活板的发明;接着详细描述了活板制作过程,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物业酬金制服务合同范本
- 高档消费品买卖合同范本
- 高龄员工家属免责协议书
- 煤矿托管合同协议书范本
- 自动生鲜车购买合同范本
- 烘焙店加盟合同协议范本
- 深圳市拆迁协议合同模板
- 银行解除合同协议书范本
- 网店服装合伙人合同协议
- 煤矿股权出让协议书范本
- 食材配送供应商管理制度
- 大咯血的急救流程
- 2024年内蒙古阿拉善盟直事业单位专业人才引进真题
- 科创班考试题型及答案
- 光伏劳务分包合同范本
- T/GIEHA 034-2022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
- 劳工人权培训
- 2025竹山事业单位笔试真题
-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2025届小升初数学综合练习卷含解析
- 矿山融资居间合同协议
- 数智化背景下“知识图谱CDIO”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