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天水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甘肃省天水市天水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甘肃省天水市天水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甘肃省天水市天水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甘肃省天水市天水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水市天水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摘编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材料二: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本源的问题,是主要的第一方面的内容。依据哲学家们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两大派剐;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认识、反映存在,对此所作的不同回答,哲学家们被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种。毛泽东的“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思想,是对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根本原则的坚持和发挥。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一开头就写道:“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在这里,毛泽东通过批判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两种基本形式,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原则,对物质和精神、社会存在和人们的思想的先后秩序、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问题,作了十分清楚、明白的回答。“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一科学命题,正是在肯定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存在的反映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对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所作的高度概括。“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不仅肯定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原理,而且阐明了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关系。首先,物质变精神,就是把物质作为第一性的东西精神作为第二性的东西来看待的。这就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确立了物质对精神、客观对主观的根源性地位。即使是经过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改造过的物质,也同样具有这种不依赖于精神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性和认识的根源性。精神变物质以物质变精神为前提,没有物质,没有客观外界及其规律性,就不会有任何的精神现象的产生,当然也就无精神变物质的问题可言。这一方面表明了精神反映物质,对物质有反作用,另一方面表明精神没有变成第一性的东西,精神只能从物质中产生、变来,在任何的时间地点条件下,都不存在独立于物质之外的精神实体。这也是对认识论的唯物论的反应。其次,“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思想,更深刻地反映了认识过程中物质和精神的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的认识论的辩证法问题。列宁说:“不仅从物质到意识的转化是辩证的,而且从感觉到思想的转化等等也是辩证的。”列宁在这里所讲的“物质到意识的转化”,也就是物质变精神的意思。物质变精神是一个过程,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能动的飞跃,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是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转化为人的主观认识的内容。精神变物质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即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人们认识和掌握了客观规律以后,并在其指导下,按照人的需要来创造、改变物质世界。作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既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原则,批判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的错误,而且也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体现了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摘编自唐梅芳、周以俊《重读<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跃,也是毛泽东所认为的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B.正确思想的形成过程是曲折的,就社会斗争层面而言,主要源于先进势力的斗争力量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C.“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一认识,体现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可知论的基本思想。D.毛泽东对于认识过程两个阶段的认识,既是对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根本原则的坚持,又有自己的阐发。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类与自然界的斗争结果,相比于社会斗争中的结果,更能直接反映出认识正确与否。B.“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中的“正确思想”,需要实践和理论多次交替验证才能形成。C.认为人的正确思想是主观自生的以及是上天的启示,这可能是唯心主义认识论所持的观点。D.人们常说的“相由心生”体现了精神可以变成物质,即精神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一认识论。3.下列选项中,符合材料一中所说的第一次飞跃或第二次飞跃的一项是(3分)()A.学校组织同学们观察春天的植物生长,某同学种下了向日葵种子,每天记录下了植物生长的高度,并以绘画的形式记录了叶片形状、大小及颜色。B.某科研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环保建筑材料,通过理论计算证明其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随后便在全国范围内全力投放。C.医生观察到患者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的症状,在收集大量病例数据之后,运用医学知识进行分析,发现这是一种攻击人体呼吸系统等器官的新型病毒。D.教育专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从理论上证明了它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于是开始大力推广到各级学校。4.基于重读视角,第二则材料对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作出了哪些阐释与拓展?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5.有人认为“人工智能(chatgpt、豆包、deepseek……)只是思想的搬运工”。请根据材料一对这句话进行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终以身死问苍天孙皓晖太阳出来了。汨罗江畔晨雾渺渺,青山绿水陷在了无边无际的迷蒙之中。屈原从茅屋中走出来了,扶着一支青绿的竹杖,消失在弥漫的晨雾里,登上了那座高高的孤峰。晨雾消散,那个身影像一座石刻的雕像,久久地伫立着,久久地仰望着湛蓝深邃的天空。渐渐地,苍翠青山吻住了半边红日,晚霞彤云飞金流彩,天空充满一种深不可测的神秘,一种主宰一切却又永恒地保持着沉默的威严。山下,汨罗江水被霞光照得青绿中透着金红,渔船正在江中缓行晚靠,隐隐有问答酬唱的渔歌传来。那位圣哲般的老渔夫,依然肩扛鱼叉鱼网,漫不经心地从江畔走来。偶然,他抬头看了一眼那熟悉的茅屋,眼神闪过一丝惊异。那柱像渔火一样准时点燃的炊烟没有了,茅屋上挑着一幅长长的白幡,门前也没有了那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老渔夫目光缓缓地向山顶移动着,木然地站住了。白发飘飘的老人伫立在高高的孤峰顶端,山下是湍急的汨罗江。老人仰起了高傲而执拗的头颅,凝视着流云飞动的长空,长长叹息一声,沉重极了。上天呵上天,你醒着吧?不!你定然睡着了,睡着了。你有双眼吗?不!你定然没有生得双眼,没有!没有!那你为何要做天?为何要受人的顶礼膜拜?上天呵上天,都说你是太古自生,不是人造,不受人制,洞察奸邪,惩恶扬善。真是这样么?不!你混混沌沌,无边无际,不识人间是非功过,全然没有公平、正义与爱心!你,你还是天么?天空神秘而沉默,七彩流云的漩涡仿佛积淀着久远的愚昧,平静、麻木而又诡异。太阳完全沉没于山后了,天际陷入了茫茫昏暗。老人仰天大笑,笑一阵又大哭一阵,摇着头,拭着泪,释然而又迷惘地喃喃着:“上天呵上天,不要责怪屈原骂你问你。你要有灵魂,有双眼,你可能早早都悲伤死了,激愤死了,对么?是了,你听不见屈原的话,你不过一片流云一汪大气而已!真想让你变成威力无边的神座。你?你答应了?答应了?呵,上天答应屈原了!上天开眼了!啊哈哈……”老人大笑着,从高尚的峰顶跃入了一片幽明的汨罗江。“屈原大夫,回来了——”老渔人悠长的喊声响彻河谷,“渔哥们,救屈原大夫!屈原大夫投江喽——”顷刻间山鸣谷应,江面上点点渔火竞相而来,渔人们在船上喊成了一片:“屈原大夫,你在哪里——”山间火把也从四面八方涌来,人们边跑边喊:“快救屈原大夫!快,跳水了——”茫茫江面上,渔人们的喊声渐渐变成了无边无际的哭声。鲁仲连与春申君闻讯赶来时,已是三日之后了。汨罗江的春水静静地流淌着,空旷的山谷唯有大片的水鸟在那座孤零零的茅屋上空盘旋飞舞,嘶哑悠长地嘎嘎鸣叫,弥漫出无尽的悲怆。骤然之间,春申君变得枯瘦苍老,软瘫在茅屋前竟是泣不成声了。“春申君,屈原大夫不足效法。”鲁仲连平静得有些冰冷。“没有屈原,黄歇何堪!楚国何堪!”春申君猛然跳起,竟对着鲁仲连大喊起来。“立国不赖一贤。”鲁仲连依旧平静得冷漠,“屈原之心,已经在放逐岁月中衰朽了。纵是秉政变法,也是刻舟求剑了。君自思之。告辞了。”春申君大急:“噢呀,仲连,你如何能在此时离开我了?”“春申君,时也,势也。”鲁仲连笑了一下,分明是无奈地苦笑,“我接到密报:燕国乐毅正在奔走联络,意在灭齐。本想扶楚带齐,不想楚国衰颓如山倒。仲连总得尽力周旋,保住齐国,给天下抗秦留得一线生路。”春申君惊愕了,良久沉默,低声道:“仲连,黄歇纵然无能,也要拼力撑持住楚国了。齐国若有急难,也好有一片根基。”“春申君,仲连先行谢过。”鲁仲连叹息了一声,“春申君,临别一言,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君姑妄听之:要撑持楚国,便不能效法屈原。屈原之失,在于愚忠。楚怀王之颟预昏聩,正是楚国衰落根源,屈原却始终寄予厚望。最终如何?楚王悲惨地死了,屈原也跟着悲惨地死了。仲连以为:谋国良臣,绝非一个“忠”字所能囊括,忠而无能,照样误国害民!撑持危局,更根本者是胆略,是勇气,是见识!君若奋力振作,联结各方,挺身朝堂,拥立新君,疾呼国难而声讨国贼,昭雎们纵然阴险狡诈,安知不会铲除?但有此举,楚国岂能瘫倒灭亡?若一味效法屈原伸颈等死,非但君身败名裂,楚国又岂能不亡?”鲁仲连戛然打住,对着春申君深深一躬,飞身上马,风驰电掣般去了。春申君痴痴地望着鲁仲连的背影,骤然一个激灵,向着茅屋深深一躬,猛然飞身上马,飞出了幽静空旷的汨罗江。(节选自《大秦帝国》,有删改)6.下列列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来用人物独白、对话等多种手法,刻画了不同人物的状态,使表达丰富灵动:增强了文本的可谈性。B.老渔夫从江畔走来,由“漫不经心”到“闪过一丝惊异”,源于熟悉的环境发生变化及他对屈原的好奇。C.“向着茅屋深深一躬”,春申君在茅屋前表达对屈原的敬意,也对自己撑持楚国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D.屈原登上江边的孤峰,眼前所见天空奇异而神秘,流云繁复变动,也是屈原在投江之前复杂心境的写照。7.关于文中谈论屈原之死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仲连对屈原之死表现出“平静得有些冰冷”,认为“立国不赖一贤”,这源于他性格的冷漠。B.春申君认为屈原对楚国有着巨大的意义与价值,故而对屈原之死表现得很悲痛,瞬间枯瘦苍老。C.渔人们哭喊,春申君对着鲁仲连大喊,两次呼喊背后所蕴含的对屈原的情感是完全不同的。D.屈原以身死问苍天,渔人们放歌于江上,一壮烈,一悠闲,其实质都是对楚国现实不满。8.在投江之前.屈原通过两次问天宣泄了自己的情绪,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4分)9.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写屈原之死:“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本文增加了渔人搜救、仲连话别等情节,有何文学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节选自班固《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商鞅用于秦,变法定令,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侯毕贺。苏子曰:此皆战国之游士邪说诡论,而司马迁暗于大道,取以为史。自汉以来,学者耻言商鞅,而世主独甘心焉,皆阳讳其名,而阴用其实。甚者则名实皆宗之,庶几其成功,此司马迁之罪也。秦固天下之强国,而孝公亦有志之君也,修其政刑十年,不为声色畋游之所败。虽微商鞅,有不富强乎!秦之所以富强者,孝公敦本力穑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而秦之所以见疾于民,如豺虎毒药,一夫作难,而子孙无遗种,则鞅实使之。夫尧、舜、禹、汤,世主之父师也;谏臣弼士,世主之药石也;恭敬慈俭,勤劳忧畏,世主之绳约也。今使世主日临父师而亲药石,履绳约;非其所乐也。故为商鞅之术者,必先鄙尧笑舜而陋禹也,曰:“所谓贤主者,专以天下适己而已。”此世主所以人人甘心而不悟也。用商鞅之术破国亡宗者,皆是也。然终不悟者,乐其言之美便,而忘其祸之惨烈也。(节选自苏轼《论商鞅》)材料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而众怒之不可犯,众怨之不可任,亦易喻矣。商鞅之言,何为至今而不绝邪?无他,商鞅者,乍劳长逸之术也。用此而谏争绝,桎梏脱,则虽目劳于刑名文籍之中,而耽酒嗜色、佚游骄乐,可晏享而不辍。苟未忘逸豫之情者,恶能不以此为两得之术哉!孰谓秦之法密,能胜天下也?法愈密,吏权愈重;死刑愈繁,贿赂愈章。涂饰以免罪罟,而天子之权,倒持于掾吏。设大辟于此,设薄刑于彼,细极于牛毛,而东西可以相窜。见知故纵,蔓延相逮,而上下相倚以匿奸。闰位之主①,窃非分而寐寝不安,籍是以钳天下,而为天下之所钳,固其宜也。受天命,正万邦,德足以威而无疚愧者,勿效尔为也。宽斯严,简斯定。吞舟漏网而不敢再触梁笱何也法定于一王狱吏无能移也。(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注】①闰位之主:非正统的帝位。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吞舟漏网A而不敢再触B梁笱C何也D法定于一E王F狱吏无能G移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倾,使……倾覆,使动用法,与《过秦论》中“外连衡而斗诸侯”中的“斗”用法相同。B.微,指微小,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中的“微”意思不同。C.本,指根本,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抑本其成败之迹”中的“本”意思不同。D.“见疚于民”与《屈原列传》中“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中的“见”意思和用法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班固认为,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更法令,改变土地制度,仍坚持以农业为根本,秦国实力得以增强。B.苏轼认为,秦国富强得益于商鞅变法、周天子把祭肉赐给秦孝公,诸侯都来祝贺等说法,并不可信。C.苏轼指出,圣君明主应师法尧、舜、禹、汤,察纳谏言,做到恭敬慈爱,节俭勤恳、忧心国事,懂得敬畏。D.王夫之相信人性本善,众怒难犯,反对法律条文巨细靡遗,认为在法律执行过程中要宽严相济。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甚者则名实皆宗之,庶几其成功,此司马迁之罪也。(4分)(2)苟未忘逸豫之情者,恶能不以此为两得之术哉!(4分)14.苏轼认为,“自汉以来,学者耻言商鞅,而世主独甘心焉”。“学者耻言商鞅”和“世主独甘心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李商隐露如微霰下前池,月过回塘万竹悲。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①生涯独酒知。岂到白头长知尔,嵩阳松雪有心期。【注】①濩落:空虚冷落的意思。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二两句的意思是露凝如细小的冰粒,说明露重天寒。风摇翠竹,飒飒作响,也像在悲泣一般。B.第三句“聚散”重点是在“散”上,第四句叹惜池中红蕖不解诗人情怀,犹在风中盛开。C.第五句“悠扬”形容“归梦”的悠长,“惟灯见”使人仿佛看到一盏孤灯伴着诗人朦胧入梦的景象。D.亲朋会饮,本为乐事,但此诗所写不是宴饮之乐,而是由此引发的诗人的幽怨悲情。16.清代学者钱良择评论此诗“情深于言”。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本诗“情深”的具体表现。(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书愤》中,“▲,▲”是用三国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2)《伶官传序》中,阐述不注重小节、贪图享乐的后果的句子是:“▲,▲。”(3)《过秦论》中,“▲,▲”两句写出陈涉起义得到了天下人的热烈响应。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DeepSeek火爆出圈,有望加速降低AI的使用成本,从而促进应用端百花齐放,蓬勃发展:对于急缺可用、好用、价格便宜的算力和数据的国内AI圈来说更是及时雨。受益于巨大的市场空间、海量的消费者和无数敢作敢为的创业者,国内在科技行业应用环节的发展速度一直不慢,只要有可用的底层技术支持,就能在应用环节“卷”出浪花朵朵。早期,与DeepSeek有直接合作关系的公司会率先在市场、行业内展现出较强的实力,获得更多关注,崭露头角。但长期来看,国内底座大模型一旦成熟,建立起完善的生态圈后,对各行各业都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DeepSeek模型发布后,华为、腾讯、三大电信运营商等龙头企业以及政务、教育、能源、保险等领域已迅速接入,不仅为其提供了更好的算力方案和配套环境,也通过多场景、多产品应用推动DeepSeek模型不断完善优化。DeepSeek打破了那道长期以来横亘在AI研发领域里阻碍诸多科研团队试图突破传统算法瓶颈以实现跨场景精准应用的屏障的僵局。开源开放加速了技术创新与生态构建,缩短了产业转化的创新周期。受DeepSeek影响,国内外多家人工智能大模型从原本的闭源转向开源。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开源应用市场,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开发者群体,将与全球开发者一同为DeepSeek等开源大模型建筑大厦添砖加瓦,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我国对AI领域的探索之路虽然相比欧美等领先国家起步稍晚,但凭借着庞大的数据资源、坚实的产业基础、持续增长的科研投入以及政策的大力扶持,近年来发展势头突飞猛进。尽管我国人工智能在部分底层技术、核心算法、高端芯片、关键基础软件等方面弱于世界领先国家,但具备完整产业链优势。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未来还有无限可能。DeepSeek再次让我们竖定,着眼未来,我们既要在前沿技术上对标世界领先水平,也要推动大模型应用快速落地,发挥产业生态的竞争优势,一定有望在人工智能领域缩小差距甚至后来居上。18.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及时雨”构词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A.糊涂虫B.滚刀肉C.意中人D.鸭舌帽19.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卷”字用在这里有哪些表达效果?(3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长句,请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中考、高考临近,个别不法企业虚假宣传其产品①,误导消费者;有些家长盲目选购使用保健食品,给考生健康带来隐患,也给不法企业非法牟利以可乘之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消费提示:国家从未批准过补脑、提高智商等功能的保健食品;有些保健食品原料不太适合考生使用。考生应考期间,随意服用外来化学物质,由于个体体质、生理状况存在差异,可能会打乱正常的身体规律,甚至会出现副作用,适得其反。不少补脑型保健品在推销时,几乎都宣称含有一种叫DHA的物质,成分提取自深海鱼油,从理论上讲,可以防止大脑衰老。虽然正常人是不需要专门摄入DHA的,也没有数据表明服用后可以提高智商与考试成绩的效果。有的保健品里还含有EPA,它可以减少血液中的中性脂肪,减少恶质胆固醇,增加良质胆固醇等,所以它更适合中老年人服用,②。医生表示,从营养学的角度,不建议考生服用此类保健品。考生考前集中用脑,身体比较疲劳,但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完全可以③,如肉蛋奶等富含优质蛋白,新鲜蔬菜和水果富含多种维生素……没有必要单独服用一些补品、保健品。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孔子曾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明初文学家刘基曾说:“知进而不知止者,虽得必失。”“进”与“止”体现了古人求学修业、立身处世的态度与智慧。这段语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生活,写一篇作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1.A2.D3.C4.①明确了毛泽东思想是对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的坚持和发挥。(突出哲学层面意义)②进一步阐释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本质。(强调物质决定精神)(深化对于唯物论的认知)③更为详尽地解析了认识的过程。(细化认识论的实践路径)④指出了相关理论在政治功用之外的价值。(开掘理论的多维价值)5.①人工智能“只是”思想的搬运工,指人工智能提供的并不是自己的思想。②因为人工智能依赖既有知识,本质是模仿(“搬运”)已有思想模式,缺乏独立实践基础。③同时人工智能无法像人一样通过实践积累经验并实现“感性到理性”的飞跃。④其本身无法主动将思想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6.B7.B8.①屈原斥责上天“不识人间是非功过”,以表达对上天行为的质疑与不满、对现实的悲愤。②屈原意识到上天“没有灵魂”又幻想其有灵魂,以表达对上天行为的释然与不解、对现实的绝望。9.①使故事情节更丰满,使故事内容更具悲剧效果。②黄、鲁二人对屈原之死的态度对比,使屈原形象更立体。③在感性叙写中融入人物的理性思考,深化了作品主题。④由习惯于扁平人物塑造转向了圆形人物塑造,作品创作别具一格。⑤打破了读者对履原的传统认知经验,带来新奇的阅读效果。10.CDF句意:人们如同吞舟漏网的鱼不敢再触碰捕鱼的工具,为什么呢?是因为法令由君王一人制定,而司法官吏不能改变。“不敢”是谓语,“再触梁笱”是宾语,语意完整,其后停顿,故C处断开。“何也”是一个独立的问句,其前其后都需要停顿,故D处断开。“法定于一王”是一个完整的表述,主语是“法”,“定”是谓语,“于一王”是后置的状语;后句的主语是“狱吏”,所以F处断开。故选CDF。11.B12.D13.(1)严重的则表面和实质都尊崇效法,希望能够成功,这是司马迁的罪过。(2)如果是一个没有忘记安逸享乐/安乐之情的人,怎能不把这(商鞅的法术)当作两全其美的方法呢!14.“学者耻言商鞅”的原因:①商鞅法令破坏了旧有的制度,致使社会秩序失范,百姓贫富悬殊,民不聊生;②商鞅法令的行致使王权旁落,贿赂风行,官吏相互勾结、贪赃枉法。“世主独甘心焉”的原因:①国君能够凭借商鞅之法倾覆邻国,称霸诸侯,使国家强盛,成就霸业。②国君可以借此一劳永逸,消除歧见,挣脱束缚,专事享乐。15.B16.【答案】①诗人用像冰粒一样的露水、悲泣的竹子,触动加深了心境的凄凉;②红莲的离披,也象征着颠沛流离、与妻子分离的悲凉;③客中苦酒,寒夜孤灯,表现出诗人孤独、失意之悲;④嵩山的松雪,好像也在召唤着诗人归去,表现出诗人的归隐之心,但这也体现出诗人无可奈何、壮志未遂的幽愤。总之,没有一物不解人意,不含着深情。因情见景,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融为一体,读之撼动人心。17.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18.A19.“卷”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竞争激烈,充满活力,比喻手法使语言活泼。20.示例:DeepSeek打破了长期以来横亘在AI研发领域的屏障。这道屏障阻碍了科研团队突破传统算法瓶颈的尝试,也限制了跨场景精准应用的实现。21.但(但是/然而/可是)正常人是不需要专门摄入DHA的,也没有数据表明服用后可以达到提高智商与考试成绩的效果。或:但(但是/然而/可是)正常人是不需要专门摄入DHA的,也没有数据表明服用后可以提高智商与考试成绩。原句语病有:一是“虽然”关联词使用错误。此句与前文应形成转折关系,故此处“虽然”改为“但/但是/然而/可是”皆可;二是“也没有数据表明服用后可以提高智商与考试成绩的效果”句式杂糅。在表达“没有证据能证实某事能达成某种结果”时,正确的结构应该是“没有……表明能达到……结果”,或者直接说“没有……表明能……”。故可改为“也没有数据表明服用后可以达到提高智商与考试成绩的效果”或“也没有数据表明服用后可以提高智商与考试成绩”。22.①具有补脑、提高智商等功能;②而不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