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天津专用202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1页
新课标天津专用202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2页
新课标天津专用202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3页
新课标天津专用202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4页
新课标天津专用202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专题提升训练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提升训练第2页

一、选择题1.(2024课标全国Ⅲ,24)“教民敬爱,莫擅长孝;教民礼顺,莫擅长悌;移风易俗,莫擅长乐;安上治民,莫擅长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突出了孝、悌、乐、礼,强调了血缘关系,这是中国古代宗法制产生的影响,故A项正确。2.〔2024江苏海门一模(改编)〕在西周分封的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启以商政,疆以周索”,要实行文王“德明慎行”的方针,广求商代哲王的保民方法。材料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稳定政局,巩固统治B.阻碍了西周势力的拓展C.导致了诸侯独立,王权衰弱D.不利于文化的沟通和认同答案:A解析:材料“启以商政,疆以周索”表明周王接着殷商的法律,敬重殷商的传统,实行怀柔政策,图求殷商旧族的合作与归顺,故A项正确;“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有利于稳定政局,有利于西周势力的拓展,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分封制有利于稳定政局,没有涉及诸侯独立,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分封制有利于文化的沟通和认同,故D项错误。3.秦以郡县治东方最终激起东部的抗拒。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刘邦一方面必需“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需敬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这反映出()A.汉朝时中华文化尚未出现交融的趋势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其合理性C.秦朝未从俗而治导致灭亡D.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答案:B解析:题干提及秦朝实行郡县制而激起东部的抗拒,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而封国主要在东方,故选B项;A项说法错误,解除;秦朝灭亡的主要缘由是暴政,解除C项;依据题干材料“另一方面又必需敬重东方社会之习俗”,可知汉朝秉承秦制有肯定的弹性,解除D项。4.(2024安徽“江淮十校”联考)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选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A.地主士绅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选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可知这一时期,地主士绅照旧是秦王朝基层政权的根基,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富庶家族仅仅是占据着乡、里、亭这些基层政权而非各级政权,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学问,可知秦朝特别注意基层政权的建设,故C项错误;依据所学学问,可知秦朝完全废除了之前的分封制而代之以郡县制,故D项错误。5.(2024安徽“皖南八校”联考)杜佑在《通典》中写道:“(安)禄山称兵内侮,未必素蓄凶谋,是故地逼则势疑,力侔则乱起,事理不得不然也。”据此,杜佑认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缘由是()A.边疆军事力气强大 B.统治阶层更迭频繁C.中心官吏管理疏漏 D.地方管理体系不当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安)禄山称兵内侮,未必素蓄凶谋,是故地逼则势疑,力侔则乱起,事理不得不然也”强调安禄山在地方拥兵自重造成叛乱的局面,故选D项。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6.(2024天津新华中学期末)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很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指()A.分科考试 B.以文治国C.学而优则仕 D.公允竞争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科举制与以往的选官制度相比,最重要的改变是打破了血缘关系的影响,采纳相对公正客观的考试方式进行选拔,所以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指的是公允竞争。分科考试、以文治国和学而优则仕都不是科举制“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解除A、B、C三项。故选D项。7.唐玄宗时规定,“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台省(中心)官”;宋朝有一条规定,“举非州县之职,则毋以台谏选焉”。由此可知,当时的高层官员选拔()A.强调对中心政令的听从 B.注意出身和门第C.以官员的德和才为标准 D.注意基层实践阅历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没有提及高层官员对中心政令的看法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高层官员的出身和门第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论述的是高层官员的选拔标准,但不是强调以德和才为标准,故C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唐玄宗时期的高层官员必需有担当州县官的经验,在宋朝,高层官员必需从“州县之职”中产生,这说明在唐朝和宋朝,中心高层官员必需有基层经验,故D项正确。8.(2024课标全国Ⅲ,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限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宋朝的募兵制。题干材料描述了宋朝募兵制的状况,即士兵待遇优厚、兵员数量多,这就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故A项正确;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解除;宋朝军队中的精锐力气都干脆限制在中心手中,这一措施强化了对地方的限制,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军费是政府支出,与社会上贫富分化现象无干脆关系,故D项错误。9.明朝内阁无定员,品级也没有限制,其选派或出于皇帝“钦定”,或是储君在东宫时的旧僚,或由阁臣隐私举荐,或由吏部举荐,经皇帝批准任用。这说明明朝内阁()A.决策机制具有随意性 B.没有固定的职责权限C.无法对皇权形成制约 D.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内阁成员选拔的随意性,即内阁无定员,品级无限制。据此,可知内阁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而是仅供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故选D项;题干材料没有强调内阁的决策机制问题,解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内阁的职责权限,解除B项;内阁无法对皇权形成制约,内阁的设置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但材料未涉及这方面,解除C项。10.(2024天津一中月考)洪武年间,大臣的奏章均由朱元璋亲阅。永乐年间,明成祖常常召内阁要员密议,批答则由其亲笔。正统年间,起草对六部大臣奏章的批复看法成为内阁的专职。这表明()A.内阁渐渐取得决策权B.六部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C.内阁影响力不断增加D.皇权事实上受到内阁的制约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正统年间,起草对六部大臣奏章的批复看法成为内阁的专职”,可知内阁影响力不断增加,C项符合题意。内阁不是中心一级的法定机构,无决策权,A项错误。内阁无决策权,是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不能统帅六部,B项错误。内阁是皇权专制加强的产物,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D项说法错误。11.(2024安徽“江淮十校”联考)中国古代的朝会制度历史悠久,皇帝上朝与否历来被当作是皇帝是否勤政的标记,与王朝兴衰治乱关系亲密。但多位皇帝不上朝的明朝却持续了276年,寿命仅次于唐朝。这主要得益于()A.政府运行机制日益完善B.皇权专制空前加强C.“无为而治”的治国模式有效D.宋明理学迅猛发展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学问,随着明朝废丞相、裁撤中书省,实现权分六部以及设内阁,古代中国政府统治和运行机制日益完善,方才出现材料中“但多位皇帝不上朝的明朝却持续了276年,寿命仅次于唐朝”的现象,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12.(2024天津杨柳青中学月考)我国古代中心集权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中反映强化中心集权的是()A.“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B.“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议,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D.“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A项反映的是周朝的分封制,B项反映的是宗法制,都不是强化中心集权的措施;C项反映的是隋唐三省六部制下发挥大臣集体的作用,集思广益,不涉及中心与地方的关系;D项反映的是元朝地方制度行省制度,这一制度有利于强化中心集权。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3.在中国古代,“家”(家族、宗族)与“国”(国家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制度示意图材料二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材料三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四秦朝政治制度示意图(1)结合材料和所学学问,分析材料一、材料二在“家”“国”关系上有何特点。(2)在“家”“国”关系上,材料三、材料四与材料一、材料二相比,有何持续性和改变?分析以上改变的缘由。参考答案:(1)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或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政治制度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周王获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贵族通过嫡长子继承制(世袭制或世卿世禄制)获得政治特权。(2)持续性:皇位世袭制持续了“家天下”的格局。改变: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官员任免制取代了贵族世袭制(或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缘由: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而分封制不利于统一;郡县制适应了秦始皇加强中心集权的须要。14.(2024江苏海门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制约察举选官的唯一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肯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心。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在察举制中,起确定作用的是举荐;在科举制中,起确定作用的是考试成果。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行。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了。隋唐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渐渐增加,到宋朝已占有肯定优势。——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材料三宋廷对于在任官员的课绩,以对德行、才能、劳效的综合检验为主要内容。“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地位,但不易操作;对于才能的核验,宋廷要求官员申报时填写特别详细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在宋朝,课绩与监察各为独立系统,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关系亲密。宋廷对官吏的考察方式多样:有课绩定等、有廉访会问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察举制出现的缘由。概括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2)依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发展趋势。科举制的发展是古代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