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大全2024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这体现了教育的本质。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表现为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3.教育起源学说:-神话起源说:这是最古老的观点,认为教育是由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体现神或上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利托尔诺、沛西·能,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米丁斯基、凯洛夫,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4.古代教育的特点:-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教育具有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5.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强调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教育的全民化: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民主化:包括教育机会均等、师生关系民主化、教育方式和内容的民主化等。-教育的多元化:表现为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6.教育学萌芽阶段代表人物及观点:-孔子: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中,主张“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强调“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荀子:主张“性恶论”,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重视实用技术的传习。-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苏格拉底:产婆术,包括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哲学王。-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7.教育学创立阶段代表人物及观点:-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代表作《大教学论》(1632年)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泛智教育”,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普通教育学》(1806年)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杜威: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新三中心论,即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倡导“从做中学”。8.教育学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及观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有凯洛夫,其《教育学》是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赞科夫: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其五条教学原则是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布鲁纳: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学习。-瓦·根舍因:创立范例教学理论。-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全面和谐教育理论,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9.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10.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教育可以促进民主。1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1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13.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14.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15.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和教育投入。-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16.教育对人口的影响(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质量。-教育可以改善人口结构。17.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及教育启示:-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发展,不能“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教育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不能搞“一刀切”。-不平衡性: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教育要抓住关键期,及时施教。-互补性:一方面是生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的互补;另一方面是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之间的互补。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个别差异性:个体之间的发展存在差异,群体之间也存在差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18.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原因包括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19.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20.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等,认为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有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认为教育目的应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是杜威,他认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21.我国的教育目的:-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强调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22.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23.学制的类型:-双轨学制:一轨是学术教育,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另一轨是职业教育,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代表国家有英国、法国、前西德等。-单轨学制: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代表国家是美国。-分支型学制:在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到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代表国家是苏联。24.我国现代学制的发展:-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颁布,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只颁布而没有实行。-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颁布,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颁布,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并将学堂改为学校。-壬戌学制:1922年颁布,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25.教师职业的性质:-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26.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和创造性:复杂性体现在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创造性体现在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教师需要“教育机智”。-连续性和广延性: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长期性和间接性: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间接性是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主体性和示范性:主体性是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示范性是指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27.教师的专业素养:-道德素养:包括对待事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对待集体(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对待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能力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心理素养:包括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28.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关注生存阶段: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处理人际关系或者管理学生。-关注情境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关注学生阶段: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某些教学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29.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微格教学。-进行专门训练。-反思教学经验(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30.师生关系的内容:-教学上的授受关系: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真正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与帮助的关系。-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人”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智力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31.课程的类型:-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分科课程是单科形式,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综合课程是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根据课程的实施要求,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共性,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设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选修课程是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有选择地学习的课程。-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国家课程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地方课程是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及各地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根据课程的呈现方式,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校风、学风等。32.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33.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目标评价模式:由泰勒提出,以目标为中心展开,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由斯克里文提出,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CIPP评价模式:包括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34.教学的意义:-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35.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36.教学过程的结构:-引发学习动机:是教学的起始阶段。-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巩固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运用知识:通过联系或有组织的实践,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检查知识:检查学习效果。37.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直观性原则: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直观手段包括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启发性原则: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巩固性原则: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量力性原则: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38.教学方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方法。-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的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39.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轮流地教,教师在教某个学生时,其余学生均按教师要求进行复习或作业。-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是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缺点是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分组教学:按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知识和能力;道尔顿制是教师不再通过上课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它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40.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一堂好课的标准包括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语言艺术、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作业形式主要包括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问答、各种书面作业、各种实践作业。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是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课外辅导:是上课必要的补充,其形式一般有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和集体辅导三种。-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检查的方法主要有考查和考试两种,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一般有百分制计分法和等级制计分法。41.德育的意义:-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4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知即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情即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意即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行即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43.德育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知行统一原则: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德育工作中应主动协调多方面的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的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因材施教原则: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普通型服装剪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纯中药祛屑洗发露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方形室外空调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数控机床配套用回转油缸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中生物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
- 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中历史一:第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教案
- 2025-2030年中国PC钢棒行业发展态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岁》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新疆维吾尔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2024-2025学年数学三下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2030年中国SMZ磺胺甲恶唑原料药行业运行态势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猪伪狂犬病净化方案
- 湖北省第十届湖北省高三(4月)调研模拟考试化学试卷及答案
- 【电动汽车两档AMT自动变速器传动结构计算设计9800字(论文)】
- 演出经纪人员资格必考题含答案2025
- 四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龟兔赛跑》教学设计+说课稿-人教(新版) (2份打包)
- X中学2024年初中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方案
- 肺癌的手术治疗方案
- 医院医用耗材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2024年
- 湖水水质监测方案
- 山西地质集团招聘笔试真题2024
- 塔吊司机岗位责任制样本(2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