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译文赏析+练习(学生版+解析版)_第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译文赏析+练习(学生版+解析版)_第2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译文赏析+练习(学生版+解析版)_第3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译文赏析+练习(学生版+解析版)_第4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译文赏析+练习(学生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全解+练习

七年级上册(12首)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赏析】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

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

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

作之一。

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举目所及,只见一

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

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

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己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

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尽管萧瑟的秋风给

人以悲凉肃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

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

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

《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

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

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

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

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练习】

1.这首诗选自,是乐府诗中的第一章。这是曹操北伐乌桓胜利回师路过碣石

山时所作。诗中借大海形象表达了诗人。

2.汉乐府是配乐诗,最后八字是配乐时加上的,其中“歌以咏志”揭示诗歌的特点。

3.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

实景:;虚景:o

4.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5.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6.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7.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8.有人说,曹操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观沧海》算得上“慷慨悲壮”吗?若算不上,请你试作概括

(最好也是四个字),并指出这首诗表现了曹操怎样的理想和抱负。

9.选择题。

(1)对全诗简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借景抒情,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B.全诗呈总分结构,分写的层次为:岛上的树木和百草,海上的秋风和洪波,天上的日月和星汉。

C.诗人勾勒了大海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D.诗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表达了诗人观沧海之后的深切感受。

(2)对全诗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

以下十句,皆为观海所见。

B.“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

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D.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

杨花落尽,子规鸟儿不住地哀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酉溪、巫溪、

武溪、沅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随你一直飘到夜郎以西!

【赏析】

这首七绝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

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融情入景。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

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

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

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唯有明月

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予,别无他法。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

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

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她,

是多么的多情啊!想象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

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练习】

1.诗中没有单纯地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

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2.最后两句诗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

作用。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龙标野宴王昌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两首诗都有一个“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4.细读下列两首诗,完成(1)-(3)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两首都是写离愁别绪的诗,但诗的表现手法却不同,李白的诗偏重,表达了对友人

的深切思念;郑谷的诗则,抒发了友人之间的离别之苦。

(2)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

是O

(3)下面是对两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生动地表现了朋友分别之苦,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B.两首诗都极力通过描绘景物,渲染离别的气氛。

C.李白诗情感表现热烈奔放,而郑谷诗情感表现则含蓄委婉。

D.两首诗都着力强调分离的“距离之远”,突出了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

5.选择题。

(1)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愁心”形象地寄给“明月”,随朋友直到僻远之地。

B.朋友被贬僻远之地,诗人用夜郎之名,使人联想古夜郎国,以见其边远。

C.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与明月”一起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

D.这是一种艺术想象,最能体现诗人内心同情的深切和真挚。

(2)对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首句写景,杨花飘落,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情在

景中,情景交融。

B.第二句便直叙其事,“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艰难、道路之荒远,并能从中见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之

情。

C.后两句议论,人隔两地,心情难达,而明月在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

飘到夜郎西。

D.“夜郎”是古夜郎国,在现在贵州西北部及云南、四川省部分地区。这里联想到夜郎国,用以表现

友人被贬之远和诗人关心之切。

(3)选出对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

A.首句写景兼点时令。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和“不如归去”的子规入诗,含飘零、离别之恨在内,渲染

出凄苦哀愁的意境。

B.次句直抒胸臆。“闻道”表示惊异惋惜意;“五溪”用以指出迁谪地之荒远,道路之艰难。在叙事中

抒情,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C.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飘向

老友所去的遥远的龙标。

D.后两句诗所表现的艺术境界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句相似。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赏析】

首联写诗人作客江南,于岁末春初之季正舟旅兼程返还故乡。

颔联写诗人伫立船头眼前所见江面上的景物。“阔”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宽阔了。“悬”

反映了风顺而和,行船平稳。这一联,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风貌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颈联继续写诗人伫立船头眼前所见江面上的景物。“生”字和“入”字把自然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们以

人的意志和情思,使诗意更显得生动有趣。诗人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在诗中表现出具有普遍意

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透过诗句的描写,我们

可以想见出这样一幅清新宜人、鲜活生动的画面:在一个岁暮春初,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清晨,

诗人孤舟扬帆,行舟江上,但见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江水两岸春意已浓;远望

正见在水天相接处,一轮红日正跃出水面,冉冉升起。

尾联紧承前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写诗人因触景而生发出的思乡之情,使全篇诗意在清新明快中又笼

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练习】

1.从内容和写法上赏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这句诗。

2.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3.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阔”与“失”,哪个字更好,为什

么?

4.前人评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5.请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谈谈你对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理解。

6.有人根据诗句内容和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拟了一副对联。请你帮他对出下联。

上联:潮平正利行船;下联:

7.选择题。

(1)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2)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

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

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

的。

(3)品读本诗,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夕阳下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松上。

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反而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

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西风里那蹋而行。

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肠寸

断!

【赏析】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

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二

是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

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像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

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

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

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

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

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

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

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

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

【练习】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天净沙”是,“秋思是"散曲的0

2、《天净沙•秋思》作者,是—代著名—家、—家。他与、、被

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中原音韵》誉为“

3.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

4.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5.展开想象的翅膀,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改写成一段散文。

6.“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7.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8.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9.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江上(元)张可久

喧口邕落雁平沙,依依孤鹫残霞,隔水疏林几家。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

[勤邕(yong):雁鸣叫声]

(1)简要概括这两首词的内容。

马致远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可久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枯藤老树昏鸦”与“依依孤鹫残霞”描绘的景象,其基调是否一致?为什么?

10.选择题。

(1)对本小令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

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2)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词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词

人的疲惫、困乏。

D.“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词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词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

充分的表现。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我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平羌江水之中,像一

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我思念不已。

【赏析】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以“秋”字又

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

“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

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

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

下渝州”写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一平羌江一清溪一渝州一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

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

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穿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

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

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处,共十二字,这在万首

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

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

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练习】

1.请简要地概括一下这首诗的内容,前两句写,后两句写O

2.你认为引发作者对友人思念的景物是,你的依据是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4.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5.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6.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

用。

7.试从时间、空间角度切入,对本诗进行赏析。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到你的艺术。

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

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赏析】

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湖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

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此诗。此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诗中抚今思昔,

世境的离乱,年华的盛衰,人情的聚散,彼此的凄凉流落,都浓缩在这短短的28字中。语言极平易,而含

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昔盛今衰,构成了尖锐的对比,使读者感到诗情的深沉与凝

重。

诗的开首两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

蕴含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

经常雅集之处,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集中的地方,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诗人对“全盛

日”的美好回忆。

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落花时节”,如同是即景书事,又如同是别有寓托,寄

兴在有意无意之间。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漂泊,但诗人丝毫没有刻意设喻,

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

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离乱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

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动乱,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

是很深的,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40年

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

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

【练习】

1.请写出你对“落花时节”的三种理解。

2.清朝衡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请举例说明诗人是

用什么手法表现出上述意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赏析后

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4.请你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对本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

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赏析】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

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

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唐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至德

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

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

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

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

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正因为此处巧用典

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

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

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

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

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

“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

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

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

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

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

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

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

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练习】

1.这首诗写了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等词语可以看出。

2.“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感情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

愁之情。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

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

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

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

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

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

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

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处。“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

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

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

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

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

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练习】

1.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

2.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3.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试分析这样运笔的妙处。

4.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吹芦管”是理解本诗思想的关键,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5.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春夜闻笛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这两首诗都因笛声而起思归之情,但具体情感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

(2)两首诗都写了景,但作用却不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

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白鹤冲破云层,一飞冲天,

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

【赏析】

“诗言志”。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他虽被贬谪,却不悲观消沉。在这首

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

对秋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

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

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自古逢秋悲寂寥”,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

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

固。''我言秋日胜春朝”,“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

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论调的有力否定。

后两句借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晴空一鹤排云上”,

“排”,推,这里是冲的意思。这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你看,秋高气爽,

万里晴空碧蓝蓝的,一只雪白的仙鹤穿云直上,色彩多么绚丽,动作多么矫健,充满了勃勃生机。这幅画

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便引诗情到碧霄”这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

的情景,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

情怀,昂扬的斗志呼之欲出。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

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练习】

1.诗歌前两句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表现手法是,表达诗人的心境

是o

2.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3.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4.从写景抒情的角度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5.这首诗一翻悲秋成案,谱成一曲高亢的秋歌。请简要评析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6.比较阅读。

秋词刘禹锡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同是写秋,两首诗表露出诗人的心境有何不同?

(2)两首诗

相比较,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在表现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7.选择题。

(1)对《秋词》品读有误的一项是()

A.从古到今文人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寥,这是因为他们只看到秋天气象肃杀,而作者则看到了秋天正是

喜获丰收的美好季节。

B.第三句中的一个“排”字,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

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C.第一句应诵读得深沉旷远,使人们联想到从古到今众多“悲秋”的名句名篇,给人一种厚重的沧桑

之感。

D.后三句,显示出乐观上进、气冲霄汉的豪迈气概和开阔雄健、明净爽朗的意境,所以诵读时应愈来

愈高昂有力。

(2)阅读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第一、二句形成了鲜明对比,自古以来人们是逢秋悲寂寥,而作者却认为秋日比春天更为美好,诗

乐观明快的风格已定。

B.第三句是一幅豪迈高旷的图画,晴空万里,排云而上的白鹤,其实也是作者高远爽朗心情的反映,

所以第四句诗情就和白鹤一样直达碧霄了。

C.“秋日”喻指改革成功后晴天丽日的美好前景,而“春朝”喻指未经改革时社会上的混沌状态。

D.全诗立意新颖,意境开阔,情调高昂。这首诗抓住“一鹤排云”的典型形象,体现了作者激越向上

的思想感情。

(3)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一改传统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B.诗歌第一、二句写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受,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一个“春”字

点出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

C.诗歌第三、四句借景抒发诗人昂扬进取的精神,更让人体会到一种“解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D.本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先写景再抒情,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赏析】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

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后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

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

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

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

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

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

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

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

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

之时的幸福欢乐。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

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练习】

1.首句中两个“期”字连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诗中两次出现“巴山夜雨”,从写作角度和表达作用上看有什么不同?

4.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虚写的妙处。

5.诗人在巴山夜雨时是什么样的心绪?这种心绪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6.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7.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8.“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用得极其生动,说说妙在哪里。

9.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第(1)〜(2)题。

【甲】绝句杜甫【乙】夜雨寄北李商隐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借景抒情是诗文中一种常用的抒情方式。甲乙两诗都借景抒发了诗人之情。

(2)甲诗侧重写眼前景,一个“欲”字妙在采用了手法,化静为动,赋予花朵以动态美;乙

诗既写了眼前景“",又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0.选择题。

(1)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归期临近时无法抑制的激动心情。

B.“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涨满秋池之景,作者没说什么愁,而愁苦之情自然

显现。

C.“何当共剪西窗烛”中“何当”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中引发而来,“共剪”是对未来欢乐的憧

憬。

D.“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

的苦又成了未来的谈话材料。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像用诗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写诗人羁旅他乡对妻子思念的深情。

B.一、二句诗人将自己与妻子的深情厚谊和异乡的夜雨景色贴切地融合在一起,绵绵雨中,更见两地

相思情重。

C.三、四句写在巴山秋雨之夜,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彻夜畅谈的欢聚场面。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3)找出有关解读中说法不妥当的一项()

A.第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妻子、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

纸上。

B.一个“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C.后两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许诺妻子,不仅是暂且宽慰自己,

也是安慰妻子。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令人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的时空之间徘徊不己,如此表达

思“君”的深情,觉得有点累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成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译文】

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

了,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踏过冰冻的黄河奔赴前线。

【赏析】

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

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

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

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的气概。

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这两句

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得形象感人。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

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成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

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练习】

1.诗中前两句一“僵”道出了诗人;一“孤”表明诗人;一“僵”一“孤”

写出了诗人凄凉的处境;一个“思”字又集中表现了诗人o

2.诗歌第三句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了。

3.从全诗看,侧重写出了诗人的什么愿望?

4.选择题。

(1)对本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僵卧孤村”,而且风雨大作,所以诗人情不自禁的哀叹连连。

B.“风吹雨”既是实写,扣题“风雨大作”,又象征了南宋朝廷风雨飘摇。

C.诗中两次写到北疆战事,但都是诗人的臆想,并非身临疆场。

D.全诗奔放雄浑而又略带苍凉,爱国之情,感人肺腑。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

那高天的浮云似乎久远不散地簇拥着这座处于半山腰的历史名城,往昔的金戈铁马之声已被秋风吹散

了。

黄河在广阔的西北大原野上奔流还嫌其空间狭窄,秦岭山脉拔地而起,似乎一进潼关压根儿就不晓得

世界上还有平地了。

【赏析】

这首诗写于谭嗣同随父亲赴甘肃上任途中。此时中国正陷于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

热潮日益加剧,而满清王朝腐朽昏耳贵,气息奄奄。风华正茂的诗人登临潼关这座千古雄关时,抚今思昔,

不由发出声声历史的浩叹。

起句就气势磅礴,像异峰突起,令人神往,形象地突出了潼关居高临下的险峻地势。潼关城孤悬在崇

山峻岭之中,如果正面去写它的高度,那就太实太板,容易流于平庸。诗人用侧笔去写它被云所包围,不

言高而高度自见矣。一“簇”字,写高云密布城关的情景,极富动感。

次句浑脱自然,而豪气充盈。它显示一个空旷廖廓的境界,使人想见诗人在潼关道上单骑孤行而峭然

兀然的神情,又似乎蕴含着一种历史的悲凉感。

第三句最有气魄,最见功力。古人诗云:“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星垂平野阔,月涌

大江流”(杜甫),都写了江河在大野里欢畅奔腾的情景。谭嗣同不肯依傍古人,翻其意而别开生面,说

它犹嫌拘束,这就把河的不驯服的性格发展了,写绝写活了。

结句含蓄凝练,给人以启迪和思考。是的,过了潼关,将是重重叠叠、浩渺无际的秦岭山脉,再没有平

坦之路。诗人瞻望着,思索着,感叹着。

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

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激情,这愿望,同

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这首七绝从高城、秋风、黄河、群山四个方面展示了潼关的独特景象,抒发了作者博大昂扬的情怀,

豪情壮志溢于言表。诗歌形象鲜明,意境开阔,言辞激越,笔力遒劲,是歌咏潼关的名篇之一。

【练习】

1.请对“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全解+练习

七年级上册(12首)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