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入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全册)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雪
课堂展示1
一'情景导入Th成问题
同学们,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以其博大恢弘、奇恣纵肆的激情,成为当代
诗坛一曲个性强烈,色彩斑斓的绝唱。吟诵豪放之作,令人热血沸腾、精神昂扬。《沁园春•雪
》便是他文情并茂、最有气魄之作。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词作,去感受毛泽东的豪放之风
。(板书)
二、自我研学Th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⑴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
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
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⑵背景链接
本词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
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而国民党反动派奉行不抵抗主义,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6
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
毛泽东曾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嫄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ft,诗人满
怀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豪情激荡地写下了这首气吞ft河的壮丽诗篇。
2.生难字词
⑴字音
分外(fGn)稍逊(xiln)折腰(zh6)数风流人物(sh。)
妖烧(rAo)竞折腰(Jing)成吉思汗(hdn)原驰蜡象(chi)
一代天骄(jiao)略输文采(shU)
(2)词义
【折腰】弯腰行礼,文中是倾倒的意思。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顿失滔滔】指黄河因结冰而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
这里指红日照耀大地。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大地。
【风流人物】文中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ft舞银蛇,原驰蜡象】群ft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
在奔跑。蜡象,白色的象。原,作者自注:“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妖娇】娇艳美好。
【俱往矣】都过去了。俱,都。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⑴学生听录音跟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方法指导:沉稳大气,注意停顿,语气一直为上扬,语速要缓慢,音要重,这样才
能体现出一代伟人的大气与豪迈。
⑶注意朗读节奏。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
滔滔。ft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燃。
江ft/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
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
明确: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
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下片:分
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三'合作探究Th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
1.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视野的辽
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2.“望”字统领到哪一句?"ft舞银蛇,原驰蜡象",ft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
么像白象在奔跑?
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
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
的辽阔&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拟手法,把,1r“原”动态化。说北原在“舞”、在
“驰”是形象地写出了群ft和高原丘陵在万里雪飘中的恢宏景象,此句变静为动,使画面生
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3.“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姨”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
4.“惜”字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
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明确: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
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
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者与后者比,褒贬
的程度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5.作者在下片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无
产阶级革命英雄主宰河ft的历史影响。
步骤四深层探究赏析语言
1.这首词描绘了一个白雪皑皑的银色世界,作者用了哪些词来表现洁白?
明确:冰、雪、银、蜡、素。
2.这首词中有哪些词语用得准确精练、极富形象、饱含感情?
明确:动词封、飘舞驰。
形容词:睁、滔滔。
副词:惟、顿、略、稍。
3.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请在文中找出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北国冬季寒威之烈。"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以一个特征性的动作代指军事武功,具体可感,并增添了对人物的戏谑之
意。“ft舞银蛇,原驰蜡象。”用比喻手法,既形象又增加了动感。
4.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联系前面的内容谈谈自己的
感受。
明确:上片写景部分,严寒的冬天没有一点凄凉枯槁,恰恰相反,是人的乐观使北国冬
天的风光雄壮朴素、美丽动人,令人心气豪爽,精神奋发,虽然句句写景,可是抒情的味道
很浓重。下片评论人物,不流于俗,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理有情,极有分寸。写景、议论、
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四、当堂獭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这首词热情赞美祖国壮丽河丑,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
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词的画面妖姨雄伟,意境壮阔,气势磅礴,感情奔放
,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之作。
2.拓展延伸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诗(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ft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
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江雪》表现的是一幅老头雪夜垂钓的画卷,通过对画卷的描写,表现出一种孤
独、清高,所以感情基调就是孤独、寂寞。
《沁园春•雪》表现的是诗人面对壮丽的雪景,所产生的豪迈激亢之情,感情基调是畅
快、豪迈。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⑵体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明确:说明过去的历史人物毕竟有很大的局限性,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是今天的无
产阶级和革命人民。只有他们,才是祖国河ft的真正主人,才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
⑶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板书设计心
沁您,雪
写景:北国风光长城内外大河上下
ft舞原驰红装素裹
抒情:江ft如此多娇
议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教学反思岭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学生积极的调动不尽如人意。
2.学生诵读指导不够细致和充分。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改进:进一步缩减教学内容,重点放在朗读上,并
将朗读与关键词的品味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问题设计上少提一些问题,也没有必要引导学
生从上片说到下片,而是将上下片的品读任务分配给各小组,由他们先品再读,在这个过程
中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指导,我想这样的话,品和读会结合得更好,既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又
能提高课堂的效率,效果可能会更好。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可以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先读先品,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品和读的实践,谈朗读处理,这样学生的参与度会提高,
学生由于有了说的实践,课堂发言可能也会积极和精准一些。
2我爱这土地
课堂展示地
一、情景导入Th成问题
同学们,我一直对一句歌词很感兴趣,那就是:“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我
昂起头,深情常望土。”这描写的是风雨中昂头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
原因在于有一片海阔天空,更因为有一方实实在在的土地。土地给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感触,
今天我们将要来学习的是《我爱这土地》。(板书)
二'自我研学Th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⑴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加、克阿等。浙江金华人。1932
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
的。
⑵背景链接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
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已经到了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
2.生难字词
⑴字音
嘶哑(siya)温柔(r6u)喉咙(h6ul6ng)
汹涌(xi6ngyong)吹刮(guW)腐烂(ftl)
(2)词义
【嘶哑】声音沙哑。
【温柔】温和柔顺。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腐烂】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激怒】停止、停息。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⑴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⑵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明确: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
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一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
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全诗共分两节。第一节诗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
二节诗一问一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三'合作探究加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明确:诗歌第二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理由: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
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
解。
明确:诗中以“一只鸟”的形象来表达感情。“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
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
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
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
3.诗中的“鸟”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明确:内容有“土地”“河流”“风”“黎明”。(学生朗读,感悟)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
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
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表达了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
和希冀。
步骤四深层探究领悟感情
1.这首诗一、二节在结构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第一节是对“爱土
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可看作是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让读者更
能感受到这种真挚的感情。
2.讨论: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谈谈你的理
解。
明确: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
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
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
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
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首诗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读了这首诗,相信同学们一定感受到了那个苦难的年代,诗人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2.布置作业
⑴完成课后练习
⑵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ii&,
f河洛
鸟嘱哑的喉咙歌唱(
.黎,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
泪水?因为我对这
土地爱得深沉”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教学反思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进而进行朗
读训练是非常关键的。在朗读中,生生之间互相进行评价,使师生双方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
态,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3乡愁
课堂展示冷
一、情景导入Th成问题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
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
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
乡之作《乡愁》。(板书)
二、自我研学Th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2017),台湾诗人、散文家,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
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代表作《乡愁》。
(2)背景链接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与亲人的多次聚散离合之中度过的。1971
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2.生难字词
(1)字音
邮票(y6u)窄(zh%)矮(di)
大陆(1U)乡愁(ch6u)坟墓(mQ)
(2)词义
【乡愁】思乡的愁闷。
【邮票】邮政部门发行的、用来贴在邮件上表明已付邮资的凭证。
【海峡】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个海或两个洋的狭窄通道。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是缓慢的。
⑵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明确: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1)师述:诗歌的语言无时不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
⑵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
明确:母子分离、夫妻分别、母子死别、家国分离。
三、合作探究Th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乡愁萦绕了诗人一生?
明确:“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
段,概括了诗人整个人生,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诗人哪四个人生阶段?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
小时候(少年)一一母子分别一一家愁(亲情)
长大后(青年)一一夫妻离愁一一家愁(爱情)
后来(中年)---丧母哀愁---家愁(亲情)
现在(老年)-----思归浓愁一国愁(祖国情)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
达的?
明确:邮票一写信可寄家愁
船票一一乘船可解相思
坟墓一一生死隔绝,哀思难诉
海峡一海水无尽,忧思无尽
步骤四深层探究领悟感情
1.这首诗诗人借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形象具体的事物来表达看不见、摸
不着的抽象的乡愁离绪。其实呢,除了这些形象的事物,还有很多物象能触动你心中的痛,
触发你的情感,引起你的愁绪。请你以“乡愁是……”为乡愁打个比方。
明确:乡愁是一根长长的电话线。
乡愁是一封小小的电子邮件。
乡愁是一缕轻烟,缭绕在游子心头。
2.“乡愁”应该是一种很有份量的感情。同学们找找看诗歌中都用了哪些形象的修饰
语,它们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它们又突出了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着怎样的表达效
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
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
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3.《乡愁》四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明确:节与节之间完全均衡对称,每一节均为四行,第一行三字,第二行十字,第三行
四字,第四行五字,各节对应位置上的诗行字数相等。乡愁在保持节与节之间的均齐对称时,
注意到每节内部诗句的长短参差变化,从而透出自由错落的活泼感:整齐而不僵化,自由而
不冗杂。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明确: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古诗中有许多像余光中的这
首“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最后,让我们
一齐来吟诵这首深情的恋歌,再一次体会诗人内心涌动的思乡爱国情感。
2.布置作业
⑴背诵《乡愁》。⑵
完成课后练习。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长大后1船票——夫妻分别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一■海峡一家与大陆分置
个人的思乡之情
升华为渴望祖国
早日统一的爱国
之情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教学反思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认为朗读非常重要。因为《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
诗歌,教师用心去教,用感情教,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入作者浓浓的乡
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振。因此学生对这篇诗歌非常喜爱,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4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一一句爱的赞颂
课堂展ZK"
一、情景导入Th成问题
有这样一种美丽逾越漫长的时空,仿佛定格在回眸的瞬间,有这样一种聪慧绕过激荡
的暗流,徜徉在岁月的长河。她走过北平的尘烟,穿过康桥的夜雾,遥望远方时,便落进徐
志摩的诗页;她着一件青衫,在古雅的庙店,低眉沉思时,便绘入梁思成的图纸。她就是中
国现代历史上集佳话、传奇、才艺、美貌于一身的林徽因。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
林徽因的一首轻灵舞动、清新唯美的诗歌一一《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板书)
二'自我研学Th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福建闽县(今福州)人,中国著名的建筑师、诗人、作家,中国第
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和丈夫梁思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
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⑵背景链接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林徽因的经典诗作,最初发表于《学文》一卷一期(1934年4
月5日)。关于本诗的创作意图,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
而作。对此,其子梁从诫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月
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
2.生难字词
⑴字音
娉婷(pingting)鲜妍(xidnydn)冠冕(gi而]mign)
呢喃(rdnan)轻灵(qlngling)柔嫩(r6un3n)
(2)词义
【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鲜妍】鲜艳。
【柔嫩】指质地柔和鲜嫩。
【冠冕】文中是王冠的意思。冕,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后来专指帝
王的礼帽。
【呢喃】象声词,形容像燕子叫声那样的轻声细语。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朗读指导
1《你是人间四月天》通常理解为是林徽因写给她儿子的一篇精美的诗歌,要诵读得优
美、深情,充满爱和希望。
2第一遍朗读基调为深沉;第二遍朗读基调为喜悦。
3节奏划分。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
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一一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
月天!
三'合作探究Th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
1.诗歌以什么为喻?突出了“你”的哪些特点?
明确:以“四月天”为喻;特点:轻灵、软、娉婷、鲜妍、天真、庄严、柔嫩,
等等。
2.本诗使用了一种我们不常用的表达方式,叫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明确:句法偏离。句法偏离是指违背常规的表达方式,这其中有句法结构的
倒装、前置和混乱。句法偏离比常规句法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有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修辞效
果,起到强调作用,能更好地表达文意。
步骤四深层探究领悟感情
1.诗中第一行和最后一行是什么关系?有何作用?
明确:本诗中第一行和最后一行重复,首尾照应,有一种循环往复之感。第一行中诗人
直接提出“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个主题,但“我说”二字表明诗人的态度是含蓄而矜
持的,通过中间一系列的比喻论证,最后诗人非常直接而肯定地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重复强调,再次表明主题。
2.第三节的描述了怎样的画面?试作简要描述。
明确:第三节的描述让人觉得“你”仿佛是一个带着花冠的婷婷少女,姿态婀娜,在
四月的万花丛里翩翩起舞,那种娉婷轻盈之美给人以无限遐想。“你”不仅有天真可爱的一
面,也有庄严肃穆的一面。“夜夜的月圆”有一种庄严且朦胧的感觉。
3.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说说它们带给你的阅读感受是怎样的。
明确第四节中,“鹅黄”与“绿”两种明亮的颜色放到了一起,给读者提供了视觉
转化和想象的空间。“雪悄然融化”与“嫩芽静静绽放”的情景浮现眼前。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林徽因,是“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传奇女子,以其优雅娴熟的文字
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人间四月天的美丽画卷,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情感流露,有着道
不尽的真情礼赞,诉不完的绵绵爱怜,让我们尽情领略了爱的无限美丽。
2.拓展延伸
读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觉得很美,简析它的美在何处。
明确:三个方面: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3.布置作业
⑴背诵默写这首诗。
⑵完成课后练习题。
⑶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板书设计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句爱的赞颂
林徽因
云烟百花——绘画美
天真庄严——建筑美
呢喃喜悦-----音乐美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教学反思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一首新格律诗,该诗充分体现了新
诗创作的“三美”原则一一音乐美、绘画美与建筑美。本着以人为本、对学生发展负责的精
神,今后要深入研究学情,依据学情,更加有效地选择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地设计教学环节,
进一步优化课堂结构,增强教学针对性,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科学化、效益最大化,促进学
生的最大最快发展。
5我看
课堂展K-
一、情景导入Th成问题
一年四季,最美的要数春天。阳光明媚,万紫千红,生机盎然,给人以无限希望。
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经描写过春天醉人的景色。杜甫笔下的春雨善解人意“润物细无声”,
王安石笔下的春风,浩荡千里“又绿江南岸”,那么在诗人穆旦的笔下,春又是怎样的呢?
二、自我研学Th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⑴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笔名梁真。浙江海宁人,生于天津。诗人、翻译家。
(2)背景链接
从1937年10月,穆旦开始听燕卜药的《当代英诗》课,对叶芝、艾略特和奥登为
代表的英国现代诗,有了精确的了解。1938年6月创作了《我看》。《我看》借鉴的是英国
现代诗的“玄学思辨”,即一种思辨想象力。是一种对自然意象和意境的感悟,对社会现代
生活的思辨。但这种思辨,又不同于纯理性的思辨,而是充满着肉体感觉和情感。即所谓的
“思想知觉化”。
2.生难字词
(1)字音
丰润(run)沉醉(ch6nzui)凝望(ning)忧戚(ql
枉然(wang)飘逸(pidoyi)勃发(b6)摇曳(ye)(2)
词义
【丰润】(肌肤等)丰满滋润。
【沉醉】比喻深深地沉浸在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
【忧戚】忧伤烦恼。戚,悲伤。【枉然】白白地。
【飘逸】漂浮,飘散。【流盼】转动目光观看。盼,看视。
【摇曳】摇荡,晃动。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2)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1)抽生读课文,读出一定的感情。
(2)齐读课文,揣摩每节的意思。
(3)教师小结:全文共五节,每节为一层。
三、合作探究Th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
L“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明确:春风吹拂,春草荡漾,仿佛春潮涌动,描绘出一幅绿油油的晚春图。
2.为什么说青草是丰润的?
明确:因为草长得茂盛。
3.“悄悄揉过”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风的轻柔。
4.第三节里的'‘你"指什么?
明确: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
5.“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季节的更替,时间流逝得快。
6.抽生读诗,理解其中的意思。
7.男女生分读。
8.全班齐读,读出氛围,读出感情。
步骤四深层探究领悟感情
1.“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明确: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作用:使句子更有张力,显得生动、形象。
2.诗人把“生命的飞奔”比喻成什么?
明确: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3.诗人在诗中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发出怎样的愿望?
明确:诗人写这首诗时是抗战的第二年,他愿中国大地只有鸟语花香,生机勃发,远离
战争。
4.体会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
明确:一是对春天的着色自然明亮,意象的选择贴近春天的丰满气质,另一方面却布
满诗人心灵里的荒寒,这使诗中的词句呈现出跌宕之美,丰富张力,具有丰富错落的层次感。
5.穆旦的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人的爱,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人的爱又将回归于大自然之中去。
6.默读诗歌,体悟诗歌感情。
7.再次回顾全诗内容,轻声地自由朗读诗歌。
8.闭上眼睛,体味诗人题目中的“看”。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春天里到处是诗歌,大自然里到处是诗歌。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里的风、草、鸟、天空、
流云等美景,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命的敬畏,对
万物的期待。
2.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搜集写春天的诗句。(至少4句)
明确:
①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
南春》)
②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二首》)
③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④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王涯《春游曲》)
⑶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板书设计
我看
祸且
春风春草)
飞鸟流云|赞美自然
欢乐热望第颂生命
勃发飞奔I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教学反思冷
整个教学过程,我尽量用诗意的语言,撩拨学生诗意的情怀;用诗人的情怀,拥抱孩子
纯真的想象;用丰富的想象,碰撞学生创作的灵感;用创作的灵感,编织烂漫的诗篇。学生
们笔下涌动的是自己的思想,抒写的是焕发生命色彩的诗句。
第二单元
6敬业与乐业
课堂展示
一、情景导入加成问题
同学们,神奇教练米卢”态度决定一切”的论断,启迪的不仅是奋进中的中国足球,在
更大程度上引发的是人们对生活态度、处事原则的深层思考。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近代思想
家梁启超的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一《敬业与乐业》,在感知先哲思想风采中,
去观照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领悟人生价值。(板书)
二、自我研学Th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⑴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子、哀时客、饮冰室主人、自由
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
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2)背景链接
这篇文章是作者作为大学教授给学生作有关人生与事业演讲的演讲词。当时作者经历
无数政治风波后退出政坛,赴欧洲考察,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的弊端。回国后,即宣
布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由于作者丰
富的人生经历和广阔的文化视野,所阐述的观点具有深刻的哲理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也
从侧面说明了作者推崇传统文化的缘由。
2.生难字词
⑴字音
旁鹫(w€i)亵渎(xiGdu)强聒不舍(gu6)蛀(zhii)
赦(shG)言不及义(ji)调和(tiWoh6)妄想(wMg)(2)
词义
【断章取义】不顾全篇文章的内容,而只根据需要,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门径。常用来指最好的或独一无
二的方法。
【征引】引用。
【旁鹫】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鹫,追求。
【亵渎】轻慢,不敬。
【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敬业乐群】语出《礼记•学记》。意思是专心于学业,与朋友和睦相处。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⑴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字音。
(2)学生默读课文。疏解字词,并圈点勾画文中表现作者对敬业与乐业的观点、看法的
语句。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
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本文运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明确:结构形式是“总一分一总”。第一部分(第1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8段):论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9段):总结全篇,勉励人们“敬业乐业”。
三、合作探究Th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
1.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找出来,试做具体的分析说
明。
明确:一是举例论证。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例子,说明有业的必要性。二是道理论证。
引用儒门和佛门的话,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
2.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先解释什么是“敬”。引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
心致志、心无旁鹫;接着,用设问句提出“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最后用
设问句“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过渡并引导,再次回到“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
“是敬”。
在这部分中,作者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的方法。引用朱子的话解释什
么是“敬”,是道理论证;举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的例子;举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论证忠
实才能做到敬业。引用曾文正的话、孔子的话和庄子的话,都是为了强调一个道理:“敬业
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3.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
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请联系自己
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
明确:很多平凡人都忠实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事情,他们都可以称为“天地间第一等
人”。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中学生怎样做才算天地间第一等人呢?学
生即席发言交流,其他学生做适当的评析。
步骤四深层探究质疑问难
1.理清作者论证“乐业的重要性”的结构。
明确:作者先摆出司空见惯的反面的现象,进行批驳分析,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
都要淘神费力,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出乐趣;然后运用设问句“凡
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为什么呢”,转入论述为什么要乐业,列出了四个理由。
2.在8〜9段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明确:作者主要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3.文中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
该是怎样的。
明确: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要生
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鹫,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达到“乐
以忘忧”的境界。
4.探讨文章的语言特色。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语言通俗,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特色。试从文中举出例子,
并做说明。
提示:可以先让学生各抒己见,并举出文中相应的例子。教师做适当补充,最后多媒体
出示:
⑴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例如对孔子的两句话:“饱食终日,无
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做了生动而饶有趣味的
讲解:“孔子……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
(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例如提到百丈禅师的故事时,说“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
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
⑶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例如,“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
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
是一样在淘神费力?”演讲最后,“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更是对听众直接的心灵诉求。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
课文结构层次清晰。开头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下来,分别谈论
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旨意。
本文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
在语言上,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巧妙结合。
2.拓展延伸
课文口语和演讲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⑴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⑵语言通俗,如话家常。
⑶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关于论点的中考题型:“概括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答题技巧:看题目—看开头语段看结尾看中间过渡句
⑶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板书设计冷
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有业(前提):引用孔子和百丈禅师的话
“敬业”含义;专心致志,心无旁鹫
‘敬业卜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工”、匕、广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
作业(王日)上乐业”的四个理由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教学后,我在课外又设置了关于立足本职工作和树立远大理想的辩论,激发了
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兴趣,效果很好,是本节课的延伸和补充。在辩论中,大多数学生更赞
成应有远大理想,认为二者相矛盾。我做了点拨纠正,启发他们,如果不扎扎实实地做好本
职工作,远大理想就会成为空谈,启发学生要全面具体地看问题。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堂展示
一、情景导入Th成问题
在1856年至I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
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毁了圆明园。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
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
二'自我研学Th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⑴作者简介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品有小说《巴
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背景链接
1856年至I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攻占北京,掠夺并焚毁
圆明园。
2.生难字词
⑴字音
赃物(zdng)箱箧(qiG)制裁(由)给予(ji)
恍若(huAng)琉璃(lid11)法琅(falang)眼花缭乱(liWo)
惊骇(hAi)晨曦便)瞥见(迷)劫掠0话)
⑵词义
【赃物】通过贪污受贿或抢劫盗窃等非法手段得来的物品。
【箱箧】箱子。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字音。
(2)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结构。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并细细体味。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两大部分。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三'合作探究Th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
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⑴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
谴责和辛辣讽刺。(2)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
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明确: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3.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
目。
4.文中的两个强盗都做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出。
明确: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对圆
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
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5.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明确:作者毫不客气地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强盗行径,对其提出强烈的抗议和谴责,
指出他们终将受到历史制裁。
步骤四深层探究质疑问题
快速轻声地朗读课文,探究问题。
1.作者说:“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
所干的事情。”这句话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明确:作者这样说使用反语给予强盗以辛辣地讽刺,以文明和野蛮相对照,使世人一眼就
能看出正是自诩为文明人的欧洲人做出了毁灭文明、劫掠文明的野蛮行径,而创造了惊世文
明的中国人却遭受了侵略,圆明园这一人类文化瑰宝也荡然无存,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2.“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
笑嘻嘻地回到欧洲。”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一个什么事实?
明确: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两个胜利者在圆明园肆意毁灭文明,任意劫掠,不容抵赖的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木材封边热熔胶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新疆工程学院《数学游戏与折纸》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中国料斗秤数据监测报告
- 2025年中国数字单相交流电流表数据监测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一氧化碳行业运行规划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新疆警察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英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中历史二教案:第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 2025-2030年中国PHA工业行业竞争力发展研究及投资风险预测研究报告
- 新疆师范大学《中医经典临床能力跟师实训(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中国电脑程控全自动压线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公共停车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保安服务标准及工作流程
- 2024年中考数学几何模型归纳(全国通用):18 全等与相似模型之十字模型(学生版)
- 外科疾病分级目录
- 国家级教学成果的培育提炼与申报
- 海南师范大学《高等数学》2020-2021期末试卷B
- 2023年09月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黑龙江人才周”校园引才活动引进90名人员笔试历年难易错点考题荟萃附带答案详解
- 直播佣金直播合同带货
- 点凸焊操作工艺规程
- 跳频通信系统课件
- 兼职驾驶员审批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