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行业城市景观设计方案_第1页
设计行业城市景观设计方案_第2页
设计行业城市景观设计方案_第3页
设计行业城市景观设计方案_第4页
设计行业城市景观设计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设计行业城市景观设计方案TOC\o"1-2"\h\u32627第一章概述 3285541.1项目背景 3290921.2设计目标 4130311.3设计原则 47261第二章现状分析 431792.1现状调研 4231322.1.1地理环境调研 4276282.1.2城市规模与人口结构 410282.1.3经济发展水平 4226782.1.4城市规划与政策法规 5150402.2现状评价 544352.2.1生态环境评价 5852.2.2城市景观评价 5238872.2.3城市文化评价 54662.2.4城市居民满意度评价 5301172.3问题诊断 5314962.3.1生态环境问题 5311032.3.2城市景观问题 5324242.3.3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问题 5102872.3.4城市居民需求问题 64226第三章设计理念与策略 6145993.1设计理念 6108643.1.1人本主义原则 699793.1.2可持续发展原则 6189373.1.3文化传承原则 6139083.1.4创新与实用原则 6214253.2设计策略 6279023.2.1空间布局策略 6171133.2.2植物配置策略 6148993.2.3水景设计策略 737963.2.4设施配套策略 7124353.3设计创新点 7157183.3.1智能化设计 735593.3.2融合艺术元素 740663.3.3低碳环保设计 7261523.3.4互动性设计 727299第四章空间布局 7131784.1总体布局 7208794.2功能分区 8233514.3空间组织 826995第五章景观要素设计 8308005.1植物配置 8116405.2水景设计 9321215.3铺装设计 9166395.4小品设施 95634第六章绿色基础设施 10188576.1生态绿化 1087906.1.1设计原则 10231276.1.2绿化布局 10218656.1.3植物配置 10326106.2雨水管理 10252476.2.1设计原则 10157086.2.2雨水收集与利用 11266166.2.3雨水排放与调蓄 1179636.3生态修复 11241916.3.1设计原则 1153416.3.2生态修复方法 11274716.3.3生态修复案例 1113765第七章公共设施与交通 11321757.1公共设施布局 11158727.1.1设计原则 11192147.1.2设施布局 12141637.2交通组织 12327467.2.1设计原则 12263407.2.2交通组织措施 12299277.3无障碍设计 13129217.3.1设计原则 13290897.3.2无障碍设计措施 13132第八章灯光与夜景 1348568.1灯光设计 13291078.1.1设计原则 13227678.1.2设计内容 1420158.2夜景照明 14164718.2.1设计原则 14116588.2.2设计内容 14119838.3灯光效果 14272228.3.1灯光氛围营造 14276308.3.2灯光色彩搭配 15133318.3.3灯光动态效果 1530861第九章文化与旅游 1523899.1文化传承 15239459.1.1保护与继承 15106809.1.2文化展示 1554989.1.3文化教育 1585019.2旅游开发 1543979.2.1旅游产品创新 15182349.2.2旅游基础设施 1553489.2.3旅游宣传推广 1659859.3文化活动 16237249.3.1文化节庆 16145839.3.2文化演出 16103099.3.3文化交流 1629624第十章实施与维护 16498210.1实施计划 1687310.1.1工程概述 16146710.1.2工程进度计划 17235510.1.3质量控制 17734610.1.4安全管理 17433610.2施工组织 172015210.2.1施工单位选择 17455210.2.2施工队伍组织 171217310.2.3施工现场管理 171966510.2.4施工材料供应 172021910.2.5施工工艺及设备 171678210.3维护管理 171070610.3.1维护目标 172854210.3.2维护内容 171017510.3.3维护队伍 18540910.3.4维护制度 181350010.3.5维护资金保障 18第一章概述1.1项目背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行业城市景观设计已成为提升城市品质、优化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本项目旨在针对某特定行业城市,结合其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及产业发展需求,进行景观设计方案的研究与制定。项目背景如下:(1)城市发展趋势: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行业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景观设计需求日益凸显。(2)产业特点:该行业城市具有鲜明的产业特色,产业发展与城市景观设计紧密相连,景观设计需充分体现产业优势。(3)地域文化:该行业城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景观设计应挖掘和传承地域文化,提升城市内涵。1.2设计目标本项目的景观设计方案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提升城市形象:通过景观设计,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增强城市吸引力。(2)优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3)促进产业发展:通过景观设计,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城市经济持续发展。(4)彰显地域文化: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1.3设计原则在进行景观设计方案制定时,遵循以下原则:(1)生态优先原则:充分考虑生态保护与恢复,保证景观设计的可持续性。(2)以人为本原则: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出发点,关注人的感受,提高景观设计的亲民性。(3)地域特色原则: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体现行业城市特色,形成独特的景观风貌。(4)产业发展原则:紧密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以产业为载体,推动景观设计与产业融合。(5)创新设计原则:注重景观设计的创新性,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结合实际需求,形成具有特色的景观设计方案。第二章现状分析2.1现状调研2.1.1地理环境调研通过对目标城市的地理环境进行详细调研,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分布、植被类型等,为城市景观设计提供基础数据。同时对城市周边的自然景观资源进行梳理,以便在设计中充分利用。2.1.2城市规模与人口结构对城市规模、人口数量、人口结构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城市发展趋势,为景观设计提供合理的人口容量预测。还需了解城市居民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基本情况,以便在设计过程中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2.1.3经济发展水平调研目标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包括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产业结构、投资状况等,为景观设计方案提供经济基础。同时关注城市经济与景观建设的关系,保证景观设计方案与城市经济发展相协调。2.1.4城市规划与政策法规研究城市规划和相关政策法规,了解城市发展方向、功能布局、用地规划等,保证景观设计方案与城市规划相契合。同时关注政策法规对城市景观建设的影响,为设计提供政策支持。2.2现状评价2.2.1生态环境评价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状况、生物多样性等。分析城市生态环境现状,为景观设计提供生态环境优化方向。2.2.2城市景观评价从城市整体景观、局部景观、景观节点等方面进行评价,分析城市景观现状的优点与不足,为景观设计提供改进方向。2.2.3城市文化评价研究城市文化内涵,包括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艺术特色等。评价城市文化现状,为景观设计提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方向。2.2.4城市居民满意度评价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城市居民对现有景观环境的满意度,分析居民需求,为景观设计提供依据。2.3问题诊断2.3.1生态环境问题诊断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如空气质量污染、水环境污染、土壤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为景观设计提供解决方案。2.3.2城市景观问题分析城市景观存在的问题,如景观布局不合理、景观特色不突出、景观节点不足等,找出问题根源,为景观设计提供改进策略。2.3.3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问题诊断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问题,如文化内涵缺失、文化传承断裂、文化创新不足等,分析问题原因,为景观设计提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建议。2.3.4城市居民需求问题分析城市居民需求问题,如休闲空间不足、景观设施不完善、景观环境质量不高等,找出问题症结,为景观设计提供满足居民需求的方案。第三章设计理念与策略3.1设计理念本章所探讨的行业城市景观设计方案,其设计理念立足于以下几个核心原则:3.1.1人本主义原则设计以人为核心,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心理需求,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在景观设计中,注重营造宜人的空间尺度,提供舒适的休憩场所,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3.1.2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关注景观的生态效益,提高城市环境的整体质量。在设计中,注重运用绿色环保材料,采用生态景观设计手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3.1.3文化传承原则深入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将地域文化特色融入景观设计中,展现城市独特的风貌。同时注重保护和利用历史遗迹,传承历史文化。3.1.4创新与实用原则在设计中,追求创新与实用的平衡,充分考虑景观的功能性、美观性和经济性。通过创新设计手法,提升景观的价值和品质。3.2设计策略为实现上述设计理念,以下设计策略:3.2.1空间布局策略根据城市规划和地形地貌,合理划分景观空间,形成有序、丰富的景观格局。在空间布局上,注重景观与建筑、道路、公共设施等元素的协调统一。3.2.2植物配置策略根据地域气候、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注重植物的季节变化和色彩搭配。通过合理配置植物,提升景观的生态效益和美观度。3.2.3水景设计策略充分利用水资源,打造富有特色的水景景观。在设计水景时,注重水系的连贯性和亲水性,同时考虑水体的生态治理和水质保护。3.2.4设施配套策略完善景观配套设施,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在设施配套上,注重功能性、舒适性和美观性的结合,提高景观的整体品质。3.3设计创新点本方案在设计过程中,力求实现以下创新点:3.3.1智能化设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实现景观设计的智能化。通过智能系统,实时监测景观环境,调整景观布局和配置,提高景观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3.3.2融合艺术元素将艺术元素融入景观设计,打造具有艺术气息的景观空间。通过艺术化的处理,提升景观的美感和文化内涵。3.3.3低碳环保设计注重景观的低碳环保特性,采用绿色环保材料,降低景观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同时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提高景观的节能性。3.3.4互动性设计强调景观与人的互动性,通过设置互动设施、举办各类活动,激发人们参与景观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富有活力的景观空间。第四章空间布局4.1总体布局在设计行业城市景观方案时,总体布局的合理性是关键。需考虑城市的历史文脉、地理环境以及产业发展定位,以实现景观与城市的和谐共生。本章所提出的方案将城市景观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辐射区三个层级,形成有机的整体。核心区:位于城市中心,主要包括城市广场、公园、步行街等公共空间,是城市景观的亮点和象征。缓冲区:环绕核心区,承担着过渡和衔接的作用,主要包括绿化带、水体、休闲设施等。辐射区:连接核心区和缓冲区,向城市周边延伸,涵盖居住、商业、文化等功能。4.2功能分区根据城市景观的功能需求,本方案将景观分为以下五个分区:(1)生态保护区:以城市绿地、水体、植被等自然景观为主体,强调生态效益,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养生、观光的场所。(2)历史文化区:挖掘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恢复历史建筑、遗迹,打造特色文化街区,弘扬城市文化。(3)商业休闲区:以商业、娱乐、餐饮等服务业为核心,为市民和游客提供购物、休闲、娱乐的场所。(4)居住区:以居住功能为主,结合绿地、公园等景观元素,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5)交通枢纽区:以公共交通设施为中心,打造高效、便捷、安全的交通网络,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4.3空间组织空间组织是城市景观设计的核心环节,本方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空间组织:(1)开敞空间:在城市核心区设置大型广场、公园等开敞空间,增加公共活动场所,提升城市品质。(2)景观轴线:以城市主干道、河流、山脉等为轴线,串联各个景观分区,形成有序的空间格局。(3)景观节点:在城市关键位置设置景观节点,如城市广场、地标建筑等,形成独特的视觉焦点。(4)步行系统:构建完整的步行系统,连接各个景观分区和节点,提供便捷的出行方式。(5)绿化网络:以绿地、公园、绿化带等为基础,构建城市绿色网络,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6)照明设计:结合城市夜景照明,营造舒适、美观的夜景观,提升城市形象。第五章景观要素设计5.1植物配置植物配置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还能改善生态条件。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遵循生态适应性原则,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植物,以保证植物的生长和景观效果的持久性。(2)注重物种多样性,合理搭配不同类型的植物,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性。(3)考虑植物的生长周期和景观效果,合理配置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保证四季景观的丰富性。(4)注重植物造景与地形、建筑、道路等元素的协调,形成和谐统一的景观效果。5.2水景设计水景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美化环境、调节气候、提供休闲空间等多重功能。水景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尊重自然,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景观。(2)结合地形地貌,合理布局水景,形成独特的景观效果。(3)注重水景的安全性和环保性,保证水质清洁,避免污染。(4)考虑水景的观赏性和实用性,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5.3铺装设计铺装设计是城市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具有美化环境、提高使用功能、引导交通等作用。铺装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注重材料的选择,选用环保、耐用的铺装材料,降低维护成本。(2)考虑铺装图案和色彩,与周围环境协调,形成独特的景观效果。(3)注重铺装结构的稳定性,保证铺装面层的平整度和耐久性。(4)考虑铺装的使用功能,满足行人、车辆等不同使用需求。5.4小品设施小品设施是城市景观中的点缀元素,具有美化环境、提供休闲设施等作用。小品设施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注重小品设施的造型、色彩和材质,与周围环境协调,形成独特的景观效果。(2)考虑小品设施的功能性,满足市民的使用需求。(3)注重小品设施的耐久性和安全性,保证设施的使用寿命。(4)适当运用创新设计,提升小品设施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第六章绿色基础设施6.1生态绿化6.1.1设计原则在设计行业城市景观方案中的生态绿化部分,我们遵循以下原则:(1)尊重自然规律,保护原生植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注重生态效益,提高绿化覆盖率,提升城市环境质量;(3)注重景观美学,实现绿化与城市风貌的协调统一;(4)兼顾功能性与经济性,实现绿化与城市基础设施的有机结合。6.1.2绿化布局(1)城市公园与绿地:在城市核心区域设置大型公园,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运动等空间。同时合理布局小型街头绿地,提高绿化覆盖率,增加城市景观美感。(2)道路绿化:对城市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等进行绿化,形成连续的绿色景观带。注重选用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植物,提高绿化效果。(3)居住区绿化:在居住区设置集中绿地,为居民提供休闲、交往的场所。同时充分利用建筑间距进行绿化,提升居住环境质量。6.1.3植物配置(1)植物种类: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植物,注重乔、灌、草的合理搭配,提高生态效益。(2)植物色彩:运用不同色彩的植物,营造丰富的视觉景观效果。(3)植物形态:注重植物形态的搭配,形成高低起伏、层次分明的景观效果。6.2雨水管理6.2.1设计原则(1)遵循生态优先,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2)提高雨水收集与排放能力,减少城市内涝;(3)注重景观美学,实现雨水管理与城市景观的协调统一;(4)降低雨水径流污染,提高城市环境质量。6.2.2雨水收集与利用(1)雨水收集系统:设置雨水收集池,收集建筑屋面、道路等区域的雨水。(2)雨水利用:将收集的雨水用于绿化、景观水体、道路清洗等。6.2.3雨水排放与调蓄(1)优化城市排水系统,提高雨水排放能力;(2)设置雨水调蓄设施,如雨水花园、调蓄池等,实现雨水的合理分配和利用;(3)采用透水铺装,提高地表水的渗透能力,减少径流量。6.3生态修复6.3.1设计原则(1)尊重自然,保护原生生态环境;(2)注重生态效益,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3)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城市环境质量;(4)兼顾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6.3.2生态修复方法(1)植被恢复:对受损植被进行修复,提高绿化覆盖率;(2)土壤改良:对污染土壤进行治理,改善土壤质量;(3)水环境治理:对城市水体进行治理,提高水质;(4)生态廊道建设:构建城市生态廊道,提高生态系统连通性。6.3.3生态修复案例(1)城市棕地修复:对城市棕地进行生态修复,提高土地利用率;(2)矿山生态修复:对废弃矿山进行生态修复,实现资源再利用;(3)湿地保护与恢复:对受损湿地进行保护与恢复,提升生态功能。第七章公共设施与交通7.1公共设施布局7.1.1设计原则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公共设施的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1)实用性原则:公共设施应满足市民日常生活需求,为市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2)美观性原则:公共设施的造型、色彩、材质等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形成和谐统一的景观效果。(3)安全性原则:公共设施应保证市民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避免造成意外伤害。(4)环保性原则:公共设施的布局应充分考虑环保要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7.1.2设施布局(1)休息设施:在城市广场、公园、街头等地设置休息设施,如长椅、石凳等,方便市民休息。(2)信息设施:在交通枢纽、公共场所设置信息指示牌、导览图等,为市民提供便捷的出行信息。(3)娱乐设施:在公园、绿地等区域设置儿童游乐场、健身器材等,丰富市民的业余生活。(4)服务设施:在商业区、居住区等区域设置公共服务设施,如公厕、垃圾箱、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等。(5)文化设施:在城市广场、公园等地设置雕塑、喷泉等文化设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7.2交通组织7.2.1设计原则(1)系统性原则:交通组织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形成高效、有序的交通网络。(2)安全性原则:交通组织应保证市民的出行安全,降低交通发生率。(3)环保性原则:交通组织应充分考虑环保要求,减少交通污染。(4)可持续性原则:交通组织应考虑城市长远发展,为未来交通需求预留空间。7.2.2交通组织措施(1)道路规划: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网络,形成主次分明、功能明确的路网结构。(2)交通信号:科学设置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规范交通行为,提高道路通行效率。(3)公共交通:优化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出行。(4)非机动车交通:合理规划非机动车道,保障非机动车出行安全,鼓励市民采用低碳出行方式。(5)停车设施:完善停车设施,合理设置停车位,缓解城市停车难问题。7.3无障碍设计7.3.1设计原则(1)人性化原则:无障碍设计应充分考虑弱势群体的需求,体现人文关怀。(2)可行性原则:无障碍设计应遵循可行性原则,保证设施能够实际应用。(3)系统性原则:无障碍设计应与城市公共设施、交通组织等形成有机整体。7.3.2无障碍设计措施(1)道路设施:在人行道、交叉口等区域设置盲道、坡道,方便视障人士和行动不便者出行。(2)交通设施:在公共交通站点、候车亭等区域设置无障碍设施,保证弱势群体能够便捷出行。(3)公共建筑:在公共建筑内部设置无障碍卫生间、电梯等,方便弱势群体使用。(4)休息设施:在公共场所设置无障碍休息设施,满足弱势群体的需求。(5)信息设施:在公共场所设置无障碍信息指示牌,为弱势群体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第八章灯光与夜景8.1灯光设计8.1.1设计原则灯光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以保证城市景观的照明效果与功能需求相结合:(1)实用性原则:灯光设计需满足城市景观的功能需求,如道路照明、景观照明等,保证夜间使用的安全与舒适。(2)美学原则:灯光设计应注重美观,充分展示城市景观的夜间魅力。(3)节能原则:在满足照明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能耗,采用高效节能的照明设备。(4)环保原则:灯光设计应考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避免光污染。8.1.2设计内容(1)灯光布局:根据城市景观的空间结构、功能分区和视觉需求,进行合理的灯光布局。(2)灯光选型:根据照明场景和功能需求,选择合适的灯光设备。(3)灯光控制: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灯光的远程控制、调光和自动切换等功能。(4)灯光色彩:运用色彩学原理,为城市景观营造丰富的视觉效果。8.2夜景照明8.2.1设计原则夜景照明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突出重点:通过灯光设计,凸显城市景观的核心元素,如地标建筑、广场、公园等。(2)丰富层次:通过不同亮度和色彩的灯光,营造丰富的夜景层次感。(3)营造氛围:根据不同场合和节日,营造相应的夜景氛围。(4)安全舒适:保证夜景照明满足安全、舒适的使用需求。8.2.2设计内容(1)城市地标照明:对城市地标建筑进行重点照明,凸显其独特魅力。(2)广场景观照明:通过灯光设计,营造广场空间的氛围和视觉效果。(3)道路照明:保障道路夜间照明需求,提高道路安全性。(4)水体照明:运用灯光打造水体夜景,展现城市景观的活力。(5)绿化照明:对城市绿化带进行照明,提升绿化景观的夜间效果。8.3灯光效果8.3.1灯光氛围营造(1)节日氛围:通过灯光设计,营造节日氛围,如春节、国庆节等。(2)商业氛围:针对商业区域,运用灯光打造繁华、活力四射的夜景。(3)文化氛围:结合城市文化特色,运用灯光展示城市的文化底蕴。8.3.2灯光色彩搭配(1)色彩搭配原则:根据场景和功能需求,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2)色彩搭配技巧:运用色彩学原理,实现灯光色彩的和谐与丰富。8.3.3灯光动态效果(1)动态灯光设计:通过灯光的动态变化,打造富有创意的夜景效果。(2)动态灯光控制系统: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灯光的动态切换和调节。第九章文化与旅游9.1文化传承9.1.1保护与继承在城市景观设计方案中,应重视文化的保护与继承。针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保证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延续性。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文物、遗址等,应采取科学、合理的修复和保护手段,使之得以传承。9.1.2文化展示城市景观设计应注重文化展示,通过艺术装置、雕塑、壁画等形式,将本土文化融入公共空间。同时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AR、VR等,让游客更直观地感受城市的文化魅力。9.1.3文化教育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应加强对本土文化的教育普及。通过设置文化主题公园、博物馆、展览馆等,让市民和游客了解城市的历史、民俗、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提高文化素养。9.2旅游开发9.2.1旅游产品创新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注重旅游产品的创新。结合城市特色,开发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如民俗体验、特色美食、创意手工艺品等,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9.2.2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游客的需求,合理规划旅游路线、交通设施、住宿设施等,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旅游环境。9.2.3旅游宣传推广加大旅游宣传推广力度,提升城市知名度。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开展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9.3文化活动9.3.1文化节庆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展示城市文化魅力。如举办民俗文化节、美食节、艺术展览等,吸引游客和市民参与。9.3.2文化演出开展文化演出活动,丰富市民和游客的业余生活。在城市景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