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培训课件:《CT检查技术》_第1页
医院培训课件:《CT检查技术》_第2页
医院培训课件:《CT检查技术》_第3页
医院培训课件:《CT检查技术》_第4页
医院培训课件:《CT检查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T检查技术

内容提要●CT发展简史●CT检查相关概念和术语●CT检查前准备●CT扫描方法●各部位CT检查方法●CT设备维护与保养CT发展简史CT的名称CT是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Tomography)的简称中文名:计算机体层扫描仪亦称X-CT,X线计算机体层扫描CT是一种能够清晰显示人体内部组织器官解剖结构的大型医学影像检查设备通过观察CT图像,可以对人体内部的病灶进行定位、定量、定性诊断CT的发明X摄影的局限性:三维人体投影到二维的胶片或荧光屏,结构重叠,组织分辨率差理论基础1917年,奥地利数学家RadonJ发表论文“论如何根据函数在流形上的积分来确定函数”,系统论证了由积分值(投影函数)确定被积函数(重建图像函数)的整套理论方法,为CT技术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旋转位移实验1961年,oldendorf采用放射源I131完成了著名的旋转位移试验,向人们揭示了获得投影数据的原理和方法人体模型扫描1963年,美国的CormackAM在应用物理杂志发表论文“用线积分表示函数的方法及其在放射医学上的应用”,采用X线进行人体模型扫描试验,研究出了重建图像的数学方法Hounsfield成功发明CT机1961-1970年,HounsfieldGN提出了体层成像的具体方法:仅从单一平面获取投影读数,每个X线束通道所获得的投影数据都可建立联立方程,通过求解所有投影的联立方程组就能获得该平面的图像1971年,第一台CT在英国EMI公司诞生Hounsfield和Atkinson-Morley医院的Ambrose共同完成了CT机的临床试验CT正式诞生

1972年4月,在英国放射学家年会上Hounsfield和Ambrose宣告EMICT机诞生11月在RSNA向全世界宣告早期的头颅CT机和图像CT发明的意义自从伦琴1895年发现X线以来,在放射医学、医学物理和相关学科领域里,没有能与之相比拟的发明HounsfieldGN和CormackAM共同获得1979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CT成像技术的发展1974年,Ledly研制出第一台全身CT机1983年,超高速CT机成功应用于临床1985年,滑环技术问世1989年,螺旋CT机(SpiralCT)诞生1998年,双层螺旋CT机问世2004年,64层螺旋CT机应用于临床2005年,双源CT、能谱CT问世体素与像素(VoxelandPixel)体素是体积单位,根据设置的厚度、矩阵的大小,能被CT扫描的最小体积单位体素有三要素:长、宽、高。通常体素的长和宽都为1mm,高度或深度则根据层厚可分别为10、5、3、2、1mm等像素又称像元,是一个二维概念(面积单位)是构成CT图像的最小单位,等于显示野除以矩阵CT检查相关概念和术语采集矩阵与显示矩阵(ScaningandDisplayingMatrix)

矩阵是像素以二维方式排列的阵列,它与重建后图像的质量有关。在相同大小的采样野中,矩阵越大像素也就越多,重建后图像质量越高。常用的采集矩阵为:512*512,CT图像重建后用于显示的矩阵称为显示矩阵,通常为保证图像显示的质量,显示矩阵往往是等于或大于采集矩阵准直宽度、层厚与有效层厚(Collimation,SliceandEffectiveSlice)√准直宽度是指CT机球管侧和病人侧所采用准直器的宽度,在非螺旋和单层螺旋扫描方式时,所采用的准直器宽度决定了层厚的宽度,即层厚等于准直器宽度√多层螺旋扫描方式下层厚由探测器排的组合方式决定:4个2.5mm或16个6.25mm10%~50%误差,层厚越小,误差越大螺距(Pitch)

√单层螺旋螺距的定义是:扫描机架旋转一周检查床运行的距离与射线束宽度(层厚)的比值该比值是扫描机架旋转一周床运动的这段时间内,运动和层面曝光的百分比在单层螺旋CT扫描中,床运行方向(Z轴)扫描的覆盖率或图像的纵向分辨力与螺距有关√多层螺旋螺距的定义基本与单层螺旋时相同。即扫描旋转架旋转一周检查床运行的距离与全部射线束宽度的比值。但在单层螺旋扫描螺距等于1时,只产生一幅图像(不考虑回顾性重建),而多层螺旋扫描螺距等于1时,根据不同的CT机,可以同时产生4、8、16、64或更多的图像原始数据与显示数据(rawdataanddisplaydata)√原始数据是透射X线经探测器吸收转变为模拟信号,经模数转换成数字信号,再经计算机预处理,尚未重建成横断面图像的数据√显示数据是将原始数据经权函数处理后所得到的构成组织层面图像的数据重建与重组(reconstructionandreformation)√原始数据经计算机特定的算法处理得到用于诊断的一幅横断面图像,其特定的算法处理称为重建重建技术可通过改变矩阵、视野、层厚、选择不同滤波函数或改变算法等方式进行图像处理多种算法(algorithm):标准、软组织、高分辨√重组是不涉及原始数据处理的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如多平面图像重组,三维图像处理等。由于重组是使用已形成的横断面图像,重组图像与已形成的横断面图像关系密切,尤其是层厚的大小和数目,扫描层厚越薄,重组图像的效果越好窗宽和窗位(windowwidthandwindowlevel)√窗宽(W)是指CT图像上的显示灰阶所包含的CT值范围。窗宽内的组织结构按其密度高低从白到黑分为16个灰阶以供观察对比√窗位(C)又称窗中心,是指窗宽的中心位置选择不同的窗宽和窗位可获得观察不同组织结构的灰阶图像03:13人体正常CT值范围窗口技术(windowtechnology):CT图像为灰度显示,CT设备通过调节窗宽、窗位放大某个范围内灰度的技术窗口范围的上限为全白,下限压缩为全黑窗宽与窗位的关系:窗位是窗口的中心位置,同样的窗宽,由于窗位的不同,所包含的CT值范围也不同例如:取窗宽为+100Hu,窗位为0Hu,其CT值范围为-50Hu~+50Hu;当窗位为+

50Hu时,其CT值范围为0Hu~+100HuWW85WL0WW85WL45噪声和信噪比(noiseandsignalnoiseratio)√噪声指均匀物体的影像中CT值在平均值上下的随机涨落,图像呈颗粒性,影响密度分辨率,与图像质量成反比,分为随机噪声和统计噪声,通常指统计噪声√信噪比即信号与噪声之比,和噪声同时存在,比值越大噪声影响越小,信息传递质量越好纵向分辨力(Z-Resolution)过去与CT有关的质量参数主要由空间分辨力和密度分辨力表示。空间分辨力主要表示CT扫描成像平面上的分辨能力(或称为平面内分辨力,横向分辨力,即X、Y方向)。在螺旋CT扫描方式出现后,由于多平面和三维的成像质量提高,出现了应用上的一个新概念即纵向分辨力。纵向分辨力的含义是扫描床移动方向或人体长轴方向的图像分辨力,它表示了CT设备多平面和三维成像的能力CT检查前准备患者准备携带相关影像学检查资料去除扫描部位干扰检查的物品胃肠道准备和呼吸训练其他针对性准备护理准备提醒病人换衣服、饮水、胀尿、填塞等对接受增强扫描检查的病人,应询问患者的相关病史,签署知情同意书建立对比剂注射的静脉通道(留置针)准备对比剂急救药品和物品的准备技师准备认真阅读CT检查申请单,核对相关资料,确认检查患者各项内容无误与患者充分沟通,摆放体位,屏蔽非检查部位的重要器官制定扫描计划CT扫描方法平扫(普通扫描)常规检查手段扫描定位像后确定扫描范围,以轴扫或螺旋扫描方式(容积采集)完成检查注意层厚、层距、螺距、转速、mAs等参数的合理选择扫描过程中被检者的制动四肢扫描常规双侧对比必要的记录:包块位置、性状相关病史的补充、记录扫描号MSCT厚层扫描,必要时薄层重建确认扫描完成、签名增强扫描静脉注射水溶性碘对比剂(离子型、非离子型),主要经肾脏排泄,离子型碘对比剂使用前必须做碘过敏试验给药途径:前臂浅静脉(肘正中或手背静脉)使用高压注射器(单筒、双筒):可控制对比剂用量、流率、压力常规增强扫描静脉团注法对比剂用量:60~90ml(1.5~2ml/kg体重),流率:2.5~3ml/s预先设置扫描延迟时间,注射完毕后完成预定范围的扫描动态增强扫描:静脉团注对比剂后短时间内对感兴趣区进行快速连续扫描▲进床式动态增强扫描:覆盖整个器官双期和多期增强扫描,重点观察病变在不同时相的强化特点和变化规律▲同层动态扫描对感兴趣的同一层面按固定的时间间隔,连续进行多次扫描,获取时间密度曲线(TDC曲线)——靶血管的达峰时间-血管成像的基础▲多层动态扫描(8~12个层面)两快一长增强扫描脑灌注扫描:反映微循环的变化肝、肺、颈部等孤立结节或肿瘤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延迟增强扫描一次大剂量注射对比剂后延迟4~6小时增强扫描,主要用于肝内小病灶的检出,90年代有时采用现已被增强扫描后数分钟的常规延迟扫描所代替造影CT利用阳性或阴性对比剂使被检器官或结构与周围形成密度差,然后再行CT扫描的检查方法分CTA、血管造影CT和非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CT已较少使用MSCT尿路成像(CTU)MSCT结肠成像(CTC)MSCT小肠成像(CTE)CT特殊扫描技术薄层扫描:扫描层厚≤3mm优点:减少部分容积效应,提高图像的空间分辨力,更好显示图像内部结构和边缘形态的细节肾上腺、内耳、眼眶、鞍区(垂体)等靶扫描(靶重建)MSCT无须另外扫描,仅需改变重建中心或视野,重建矩阵相同可提高空间分辨力主要用于小器官和小病灶的显示内耳、肾上腺等高分辨力扫描:HRCT具有极好的空间分辨力,用于显示小病灶的细微结构多为常规CT检查的一种补充图像特点:空间分辨力高,边缘锐利,背景噪声较大用于肺部弥漫性病变、小结节、内耳MSCT的一种重建算法(algorithm)定量CT:QCT利用CT检查来测定感兴趣区内特殊组织的某一种化学成分含量的方法常用于测定骨矿物质含量,监测骨质疏松或其他代谢性骨病患者的骨密度单能量定量CT和多能量定量CT影响因素较多能谱成像(spectralCTimaging)能谱成像是利用物质在不同X线能量下产生不同的吸收系数来提供影像信息,通过单球管(双球管、双源)高低双能的瞬时切换(<0.5ms时间分辨率)获得时空上完全匹配的双能量数据,在原始数据空间实现能谱解析,可提供双能量减影、物质分离、单能量成像、能谱曲线及有效原子序数测定等功能分析碘图示左肺动脉主干栓塞F左侧栓塞血管供血的左下肺碘含量25.57mgI/g,右下肺对称区域碘含量43.42mgI/g,左侧下降。碘图示左肺动脉主干栓塞F左侧栓塞血管供血的左下肺碘含量25.57mgI/g,右下肺对称区域碘含量43.42mgI/g,左侧下降。碘图示左肺动脉主干栓塞F左侧栓塞血管供血的左下肺碘含量25.57mgI/g,右下肺对称区域碘含量43.42mgI/g,左侧下降。碘图示左肺动脉主干栓塞F左侧栓塞血管供血的左下肺碘含量25.57mgI/g,右下肺对称区域碘含量43.42mgI/g,左侧下降。碘分布图:左图示左肺动脉主干栓塞;右图示左侧栓塞血管供血的左下肺碘含量25.57mgI/g,右下肺对称区域碘含量43.42mgI/g,左侧下降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利用MSCT检查对冠状动脉的钙化灶进行定量测定Agatston积分法、容积积分法、质量积分法用于预测和评估冠心病风险颅脑颅脑横断层面扫描即轴位扫描(上下方向)扫描基线:听眦线(OML线)常规平扫体位:仰卧,头先进,头颅正中矢状面垂直于扫描床面并与其长轴的中线重合,下颌内收,听眦线垂直于床面各部位CT检查方法扫描范围:先扫侧位定位像,从颅底扫描至颅顶,扫描线平行于听眦线,常规用轴扫方式(Axial)层厚和层距:5mm/5mm扫描参数:120kV,130~180mAs1s/rotation窗宽和窗位:脑组织窗宽80~100Hu,窗位35~40Hu;骨窗窗宽1500~2000Hu,窗位250~300Hu增强扫描:体位、范围及扫描参数等均与颅脑平扫相同对比剂用量:60~80ml,流率:2~3ml/s,注射后75~90s扫描,必要时加扫局部延迟血管性病变选用CTA扫描参数颅脑冠状层面扫描主要用于鞍区,显示垂体的微小病变体位:头仰卧于冠状位专用头托上,下颌尽量上仰(颌顶位),听口线垂直台面扫描范围根据侧位定位像确定,应包括整个鞍区,扫描架需倾斜适当角度,使扫描线尽量与冠状面平行层厚和层距:采用薄层扫描:1~2mm/1~2mm●增强扫描:对比剂用量、用法同横断层面增强,主要用于鞍区病变,现已基本不用面颈部眼眶横断面扫描(体位同颅脑横断面扫描)扫描范围:以听眶线为基线,自眶底扫至眶顶层厚和层距:1.0~2.5mm/1.0~2.5mm窗宽250~300Hu,窗位35~40Hu;骨窗窗宽1500~2000Hu,窗位250~350Hu增强扫描启动扫描时间:注射对比剂后30~40s冠状位图像采用螺旋扫描后重组获得耳部横断层面扫描体位同颅脑横断位扫描扫描范围:侧位定位,以听眦线为基线,从弓(弧)状隆突扫至乳突尖下缘,逐层扫描层厚和层距:1~2mm/1~2mm窗宽和窗位:常规使用高分辨力骨算法骨窗窗宽1500~2000Hu,窗位250~350Hu鼻咽(鼻窦)横断层面扫描体位同颅脑横断位扫描范围:侧位定位,从上颌窦底壁(硬腭)扫至额窦上缘,鼻咽部检查仅需扫至上颌窦顶,常规采用螺旋扫描层厚和层距:2~5mm/2~5mm

窗宽和窗位:软组织窗宽:250~300Hu,窗位35~40Hu骨窗窗宽:1500~2000Hu,窗位250~350Hu扫描参数120kV,100~150mAs,1s/rotation增强扫描(延迟时间)启动扫描时间:注射对比剂后30~40s鼻咽(鼻窦)冠状层面扫描体位同颅脑冠状位扫描扫描范围:侧位定位,从额窦前缘向后扫至蝶窦后缘,鼻咽部应扫至椎体前缘层厚层距:2~5mm/2~5mm鼻窦冠状位扫描可用较小mAs窗宽窗位等同横断位颈部(包括喉部、甲状腺)体位:仰卧,下颌上仰,双肩自然放松,双上臂置于身体两侧。扫描时嘱患者平静呼吸,不做吞咽动作扫描范围:先扫正侧位定位定位像,根据临床要求从颅底扫描至颈根部(锁骨下)层厚和层距:5mm/5mm扫描参数:120kV,120~150mAs窗宽和窗位:标准算法,窗宽250~300Hu,窗位35~40Hu增强扫描:对比剂用量65~70ml,流率2.5~3ml/s,注射对比剂30~35s扫描动脉期,70~75s扫描静脉期,必要时3分钟左右加扫局部延迟胸部CT检查适应症肺部良恶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肺部急慢性炎症及弥漫性病变肺血管性病变纵隔肿瘤和大血管病变胸膜病变胸部外伤气管和支气管内异物胸部职业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胸部手术后疗效的评价体位被检者仰卧检查床上,胸部正中矢状面垂直于扫描床并与床面中线重合,双上肢上举。开始扫描前应训练患者吸气、屏气,通常采用深吸气后屏气,不能屏气者应嘱其平静呼吸,避免咳嗽扫描范围:先扫正位定位像,扫描范围包括肺尖至肺底(膈肌)肺癌患者建议扫至肾上腺层面层厚和层距:5mm/5mm扫描参数:螺旋扫描,120kV,50~60mAs0.4~0.5s/rotation,pitch:1.25~1.75重建算法:常规使用标准算法,重点观察肺的弥漫性、间质性病变时采用或局部加用高分辨率重建算法,层厚:1~2mm窗宽和窗位:肺窗:窗宽1000~1500Hu,窗位-500~-650Hu纵隔窗:窗宽250~300Hu,窗位35~40Hu骨窗:窗宽1500~2000Hu,窗位250~350Hu★选择纵隔窗测量CT值,应选择病灶的中心层面,测量病灶的实质部分,以免部分容积效应影响,平扫和增强图像应测量同一层面的相同区域★怀疑肋骨骨折应使用薄层图像作3D后处理(横断位显示不佳)低剂量扫描(lowdosescan)低剂量扫描指在保证诊断要求的前提下,降低螺旋CT的扫描参数,既能较清楚地显示组织及组织内部结构,同时又降低X线球管的消耗,并极大地减轻受检者的辐射剂量。目前主要用于肺癌高危人群筛查(胸部CT平扫、薄层图像)胸部增强扫描技术体位、扫描范围、层厚和层距、扫描参数等与胸部平扫相同常规增强扫描对比剂用量60~70ml,流率2.5~3ml/s,注射对比剂后30s扫描动期,必要时2~3分钟加扫病灶局部延迟如需显示肺动脉、支气管动脉、胸主动脉等,需选用CTA扫描参数腹部CT检查检查前准备

检查前3~5天不做胃肠道钡剂造影,停服含重金属的药物,如需观察胃十二指肠,应禁食4~6小时。常规饮用清水800~1000ml,使胃肠道壁在阴性对比剂衬托下显示更为清楚体位被检者仰卧检查床上,腹部正中矢状面垂直于扫描床并与床面中线重合,双上肢上举

开始扫描前应训练患者吸气、屏气,通常采用平静吸气再呼气后屏气,不能屏气者嘱其平静呼吸,以减轻呼吸运动伪影扫描范围肝脏、脾脏自膈顶扫至肝、脾下缘胆囊、胰腺应扫至胰腺钩突下缘(平十二指肠水平段)肾脏扫描范围自肾上腺区至肾下极下缘全腹:自膈顶扫至耻骨联合下缘层厚和层距5mm/5mm,肾上腺应采用薄层扫描:1~2mm/1~2mm扫描参数腹部组织器官均为软组织,缺乏良好的天然对比,应选用较高的扫描条件,常规使用螺旋扫描120kV,120~150mAs,0.6s/rotation,pitch:1窗宽和窗位常规选用软组织窗宽窗位,但重点观察的组织、器官不同,患者腹部脂肪的多少对窗宽窗位的选取也有很大影响肝脏窗宽:130~180Hu,窗位50~60Hu增强扫描后观察肾脏(肾盂)应选用类骨窗,窗宽1000~1500Hu,窗位250~350Hu胰腺、肾上腺等窗宽250~350Hu,窗位35~45Hu,观察腹膜后结构时窗宽可稍宽腹部CT增强扫描技术体位、扫描范围、层厚和层距、扫描参数等与腹部平扫相同,观察增强图像时需将窗位值增加10~20Hu常规增强扫描对比剂用量90ml,流率3ml/s,注射对比剂后25~30s扫描动脉期,65~70s扫描门腔静脉混合期;重点观察肝脏病变(肝硬化、肝癌)可加扫门静脉期常规3~4分钟加扫病灶局部延迟,怀疑血管瘤者延迟时间可推迟至8~10分钟,肾脏病变实质期扫描时间为85~90s,并于5分钟左右加扫排泄期(肾盂期)如需显示肝、肾动脉等,需选用CTA扫描参数(智能对比剂示踪技术)盆腔CT检查检查前准备:检查前半小时常规饮用清800~1000ml,憋尿,已婚女性病人用纱布条作阴道填塞体位:同腹部检查扫描范围:先扫正位定位像。扫描范围自髂嵴上缘向下扫至耻骨联合下缘,如病变较大或腹腔内、腹股沟区有肿大的淋巴结,应扩大扫描范围层厚和层距:5mm/5mm检查前列腺、精囊、子宫、附件应采用薄层扫描:2~3mm/2~3mm扫描参数:同腹部窗宽和窗位:常规选用软组织窗宽窗位,窗宽比腹部软组织可稍宽,300~450Hu,窗位35~40Hu,如病变累及骨骼,需用骨窗观察时,窗宽窗位同前盆腔CT增强扫描技术对比剂用量90~100ml,流率3ml/s注射对比剂后40s扫描动脉期,75~90s扫描静脉期3~4分钟加扫病灶局部延迟脊柱CT检查常规用于外伤后检查或观察椎体、附件骨质改变或椎间盘病变,仅需平扫如怀疑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常规选用平扫+增强扫描体位:颈椎同颈部,胸椎同胸部、腰骶椎同腹部扫描范围:常规扫描正侧位定位像,范围视临床要求而定重点观察椎间盘时应使扫描层面与椎间隙平行(倾斜扫描机架或后处理)

层厚和层距:5mm/5mm,扫颈椎间盘可选用2~3mm/2~3mm扫描参数:扫椎体用螺旋扫描方式,扫椎间盘选用轴扫方式120kV,80~100mAs,1.0s/r窗宽和窗位:软组织窗宽250~350Hu,窗位35~45Hu,骨窗窗宽1000~1500Hu,窗位250~350Hu四肢及关节CT检查体位:常规仰卧,标准正位。腕关节扫描时,采用俯卧位,上肢平举过头,掌心向下放于头架上。四肢检查常需双侧同时扫描以便对比扫描范围:正侧位定位,扫描范围视临床要求及病变范围而定层厚和层距:5mm/5mm扫描参数:常规使用螺旋扫描(容积采集)方式,100~120kV,50~80mAs,0.6s/rotation窗宽和窗位:软组织窗宽250~350Hu,窗位35~45Hu,骨窗窗宽1000~1500Hu,窗位300~400Hu四肢一般仅需平扫,软组织包块或骨肿瘤可作增强扫描,只扫静脉期(70~75s)有效剂量E=6.9mSv有效剂量:0.51mSv各部位辐射剂量转换系数K值:美国标准和欧洲标准CT设备维护与保养

★螺旋CT的正确使用和维护保养,是提高螺旋CT良好率、开机率和使用率的有效手段,可以有效地降低故障的发生率★正确处理CT维护保养与维修的关系,改变故障发生后的被动维修为主动的预防性维护保养★注重维护保养制度、规程的制定和落实,实现CT维护保养的制度化、常规化和规范化螺旋CT运行环境恒温:要定期检查CT各房间的空调使用情况,定期清洁空调的过滤网,使机房温度控制在18-22℃恒湿:湿度过高,易致锈蚀和短路,过低易致静电。机房应配备除湿或加湿设备,使相对湿度保持在40-65%稳定电源:单独供电,单独接地,容量够大,电压频率稳定。电源不稳定地区需给计算机系统配备UPS防尘净化:随时保持机房清洁,通风,消毒。避免设备吸附灰尘,患者感染等螺旋CT的正确使用CT操作人员应按国家的相关规定,经过专门的CT上岗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严格遵守使用说明书中所规定的操作规程按要求进行X线管预热和空气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