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
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
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
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
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
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
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注释凌寒:冒着严寒。
遥:远远地。知:知道。为(w点i):因为。暗香:指梅花的幽香。译
文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冒着严寒独自盛开。远远的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
是雪,因为有梅花的幽香传来。古诗赏析此诗语言朴素,对梅花的形象
也不多做描绘,却自有深致,耐人寻味。他的《北陂杏花》对杏花花、
影俱妖烧的形象大加渲染,用"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来
强调杏花的高洁、坚持的精神,写得很张扬外露。而这首写梅花的诗,
其思想内涵实是相通的,写得则非常平实内敛。前两句写墙角梅花不惧
严寒,傲然独放,"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
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
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形态。体现出诗人所处环境恶劣,却依旧坚持自己
的主张的态度。"凌寒独自开",这里写梅花没写她的姿态,而只写她
"独自开",突出梅花不畏寒,不从众,虽在无人偏僻的地方,仍然凌
寒而开,写的是梅花的品质,又像写人品。"独自",语意刚强,无惧
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屹立不倒。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
信念。后两句,重点放在梅花的幽香上,"遥知不是雪","遥知"说
明香从老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诗人嗅觉灵敏,独具慧眼,善于发
现。"不是雪",不说梅花,而梅花的洁白可见。意谓远远望去十分纯
净洁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诗意曲折含蓄,耐人寻味。暗香清幽
的香气。"为有暗香来","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以梅拟人,凌
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气谯溢。雪本身也是很美
很白的,但是这还不够,很美好很清白,却不能给别人送去幽香,"雪
却输梅一段香"。这好比一个人:你光长得美长得帅,却没有好品德好
才学,那就没有什么了不起。你不仅长得美长得帅,还品德高尚才学出
众,但却仅仅洁身自好,没有多少奉献,没有带给他人愉悦的幽香,那
也是很可惜。立在僻静甚至冷清的墙角,冲破严寒静静开放,远远地向
世人送去浓郁的幽香,这是绝世之梅,也是绝世之人。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作者简介
胡令能(785-826年),唐诗人,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唐贞元、
元和时期人。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钱"。他
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唐贞元、
元和时期人。莆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馔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
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钱。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
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注释蓬头:形容小孩可爰。稚子:
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莓:一种野
草。苔:苔辞植物。映:遮映。借问:向人打听。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理睬。译文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
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
忙远远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儿在水
边学钓的情景,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
垂钓别有情趣。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
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
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
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爰。"纶"是钓丝,"垂纶"即
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
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爰与真实可信。
"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
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
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他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
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
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
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
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
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
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一一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
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
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
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
"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
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
就戛然而止。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
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
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此
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3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年一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
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
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
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注释鹳(gu
)雀(qu点)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
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白日:太阳。依:依傍。尽:
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
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
目:眼界宽阔。更:再。译文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
大海汹涌奔流。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
楼。古诗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
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
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
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
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
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
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
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
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
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
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
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
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
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
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
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
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
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
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
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
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
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
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
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
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
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
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
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
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
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
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
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
"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
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
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
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
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
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
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
熟的。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胃)九
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爰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
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
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
发白帝城》等多首。注释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
望如紫色的烟云。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疑:怀
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
生起紫色烟霞,从远处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高崖上飞腾直
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古诗赏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
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
爰。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
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
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
"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
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
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
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
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
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第
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
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
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诗人犹嫌
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
"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
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
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
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
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
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这首诗极其成功地
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
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
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5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
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
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
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
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
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轻。注释
绝:无,没有。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人踪:人的脚印。孤:孤零
零。蓑笠(sudli):蓑衣和斗笠笠:用竹蔑编成的帽子。独:独自。
译文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所有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江
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垂钓。
古诗赏析《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于永州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
运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选择千山万径,人鸟绝迹这种最能表现山野严寒
的典型景物,描绘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接着勾画独钓寒江的渔
翁形象,借以表达诗人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全诗
构思独特,语言简洁凝练,意蕴丰富。此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公
元805年一81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
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
放十年。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他把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志
趣,通过诗歌来加以展现。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
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
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
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
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胃)九
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爰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
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
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
发白帝城》等多首。注释宿:住,过夜。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
庙。危:高。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星辰:天上的
星星统称。语:说话。恐:唯恐,害怕。惊:惊动。译文山上寺院好似
有百丈之高,站在上边仿佛都能摘下星辰。不敢高声说话,唯恐惊动了
天上的仙人。古诗赏析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发现寺院后面有
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于是他登了上去。凭栏远眺,星光闪烁,李白诗性
大发,写下了这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此诗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描
写了寺中楼宇的高耸,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庙宇工程艺术的惊叹以及对神
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此诗语言自然朴素,却形象逼真。全诗无
一生僻字,却字字惊人,堪称"平字见奇”的绝世佳作。诗人借助大胆
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恐惧写的很逼真,从而
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
觉。发端一个"危"字,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确切、生
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了出
来;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给人旷阔感,以星
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三、四两句,"不敢"
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
7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
《敕勒歌》:敕勒(ChiIe):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
北部)一带。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
山西、内蒙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阴
LU: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穹庐(qionglu):用毡布搭成的帐篷,
即蒙古包。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苍苍:青色。苍,青。天苍苍:天
蓝蓝的。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见(xian):同"现",显露。译文
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阴山脚下。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笼罩着草
原的四面八方。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风
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古诗赏析这
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爰家乡热爰
生活的豪情,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
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天
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
其阔大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
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一一"风
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
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
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
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
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
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
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
备加欣赏。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
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
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
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
景。这首歌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的色彩,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从语言
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质直朴素、意韵真淳。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
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游牧民族骁勇善战、彪悍豪迈的情怀。
1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作者简介
孟浩然,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
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
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生了六子。诗与王维
并称"王孟"。
注释
移舟:划动小船。泊:停船靠岸。
烟渚(zh。):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I。烟:一作"幽"。
渚:水中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日洲,小洲日渚。"
客:指作者自己。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原野。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译文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了心头。
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
更与人相亲。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
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
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首句中"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
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
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
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
又是"客愁新"的原因。"客”是诗人自指。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
转、合的格式,这第二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
少见的一格。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诗
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t时,日之夕矣,
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
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
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本来行船停
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
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接下去诗人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似乎要将一颗愁心化入那空旷寂寥的
天地之中。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第三句写日暮时
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
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
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
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
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
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
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
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
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
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
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
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
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展示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
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背后却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
思潮翻腾的海洋。"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
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
美。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
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
秋色历历在目。
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朝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
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
注释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
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又名钱
弘)所建。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遮:遮盖,遮挡。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
显得白而透明。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
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
百鸟皆飘浮。"忽:突然。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译文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
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
明媚温柔。
古诗赏析
诗写的是坐船时所见。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他那时是
坐在船上。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忽见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黑云,就像泼
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这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向湖上奔来,
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倾盆大雨。只见湖面上溅起无数水花,那雨点足有
黄豆大小,纷纷打到船上来,就像天老爷把千万颗珍珠一齐撒下,船篷船
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声响。船上有人吓慌了,嚷着要靠岸。可是诗人
朝远处一看,却知道这不过是一场过眼云雨,转眼就收场了。远处的群山
依然映着阳光,全无半点雨意。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这片黑云,顺着风
势吹来,也顺着风势移去。还不到半盏茶工夫,雨过天晴,依旧是一片平
静。水映着天,天照着水,碧波如镜,又是一派温柔明媚的风光。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
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抓
住几个要点,把一场忽然而来又忽然而去的骤雨,写得非常鲜明,富于情
趣,颇见功夫。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
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卷地风"说明
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
烘托得好。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
"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这二十八个字,
随笔挥洒,信手拈来,显示出作者功力的深厚,只是在表面上不着痕迹罢
了。
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
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
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
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
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
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
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
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作者简介
辛弃疾,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
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
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鸣蝉:蝉叫声。
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
故日社林。
见:同"现",显现,出现。
译文
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
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
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
出现在眼前。
古诗赏析
这首词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
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
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
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
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
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
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
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
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
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
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
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
"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
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
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不过,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
景的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由于上阕结
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
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
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
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
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
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
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
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
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
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
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
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
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
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
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浪淘沙(其一)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
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
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注释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
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
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上下簸动。
自天涯:来自天边。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
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
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译文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古诗赏析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
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
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
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见唐•刘禹锡《浪淘沙》。淘:
用水冲洗。簸:摇动。自:来自。这两句大意是:九曲黄河之中有无数的
砂砾,它们随同黄河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的冲洗和狂风的簸荡,从天涯
一直来到这里。诗人歌咏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沙,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
往无前的顽强性格。我们引用时可取其象征意义,歌颂与它们有着共同特
点的事物或人们。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采用了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
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
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这首诗通俗易懂,常见诸儿童读物。刘禹锡写诗常借物抒情言志,牛郎
和织女是天上的星宿名称,和高高在上、距己遥远的朝中之位相似。刘禹
锡本在高处任职,由于谗言遭到贬谪下放的不公待遇,但诗人为苍生造福
的社会理想永不改变。刘禹锡渴望回到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位,有一番
作为,纵然是恶浪频袭也不改入世的初衷。由此可见,诗人百折不挠、积
极进取的精神是多么让人欣羡!这首诗用夸张等写作手法抒发了诗人的浪
漫主义情怀,气势大起大落,给人一种磅礴壮阔的雄浑之美,一不留神就
会落后于诗人的思路。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
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
商隐并称"小李杜"。
注释
莺啼:即莺啼燕语。
郭:外城。此处指城镇。
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政权。
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
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
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
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译文
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
动。
南朝遗留下的许多座古寺,如今有多少笼罩在这蒙胧烟雨之中。
古诗赏析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
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
一番情趣。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
荡了。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有众多意象和景物,有植物有动物,有声有
色,景物也有远近之分,动静结合,各具特色。全诗以轻快的文字,极具
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
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千百年来素
负盛誉。
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诗一开头,诗人放开视野,由眼前春景而想
象到整个江南大地。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
的景象。在写作上,诗人首先运用了映衬的手法,把"红花"与"绿叶"
搭配,并用一个"映"字,从视角上突出了"江南春"万紫千红的景象。
同时,诗人也从声音的角度,通过听觉,表现出江南春天莺歌燕舞的热闹
场面。诗句中的"千里"下得很妙,也很分量,不但空间上扩大诗歌的审
美境界,而且为后面的描写奠定了基础。
第二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山郭"山城。指修建在山麓的城池。"酒
旗”指古代酒店外面挂的幌子。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在临水的村庄,依山
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这里,诗人运用了列锦的修辞手法,
描写了进入眼帘的物象一一水村、山郭、酒旗。这几个物象由大到小,不
但表现出一定空间位置,突出了"村"和"郭"依山傍水的江南独有的建
筑特色。特别是一个"风"字,不但增添了诗歌的动态感,而且更好地突
出了"酒旗",从而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人文气息。
第三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南朝"指东晋以后隋代以前的宋、齐、
梁、陈四个朝代,都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南朝。"四百八十
寺”是形容佛寺很多。因为那时,南朝佛教非常盛行,寺庙也建得很多。
这句意思是说,南朝遗留下了四百八十多座古寺。这里,诗人在"水村山
郭酒旗风"上一转,视线集中在"寺庙"上,想象空间拉大,思维回溯到
"南朝",这样,给增强了诗歌历史文化意蕴,而且提升了诗歌的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学生心理健康十六讲(第3版) 课件 樊富珉 第1讲 心理健康知多少-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第7讲 人际关系你我他-人际交往
- 农业资源共享及协作发展协议
- 跨境支付结算合作协议
- 销售采购协议书
- 2025至2030军事增强现实(AR)头盔行业市场深度研究与战略咨询分析报告
- 网站盈利合同协议书范本
- 水管材料订购协议书范本
- 领土买卖协议书范本
- 2025至2030锦纶行业市场深度研究与战略咨询分析报告
- 胸外科护理健康
-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ERAS与围手术期护理
- 大华- 能源 电动汽车充电站可视化监控系统 解决方案
- 教师招聘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试题
- 2024-2024年同等学力计算机综合真题答案解析
- 培训网格员课件
- EXCEL函数宝典应用实例
- 矿井通风与安全课件
- 我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之旅
- 2023年北京市海淀区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真题
- 物流分拣中心劳务承揽服务方案(投标方案)
- 配产配注方法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