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方案_第1页
内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方案_第2页
内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方案_第3页
内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方案_第4页
内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肺复苏术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

心电图机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

血压计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

心电除颤监护仪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

骨髓穿刺术操作规程..............错误!未定义书签。

腹腔穿刺术......................错误!未定义书签。

心包穿刺术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

动脉及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

临时心脏起搏器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

胸腔穿刺置管术..................错误!未定义书签。

电动吸引器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

呼吸机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

无创性正压机械通气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

气管插管术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

肺功能检查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

呼吸骤停的复苏技术..............错误!未定义书签。

痰和呼吸道分泌物标本采集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

动脉血气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血液透析疗法....................错误!未定义书签。

急性肾衰的透析疗法错误!未定义书签

血液滤过........错误!未定义书签

血液透析滤过....错误!未定义书签

血液灌流........错误!未定义书签

心肺复苏术操作规范

【适应症】

因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呼吸、循环骤停(涉及心搏骤停、

心室纤颤及心搏极弱)。

【禁忌症】

胸壁开放性损伤;

肋骨骨折;

胸廓畸形或心包填塞;

凡已明确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无法逆转者,

可不必进行复苏术,如晚期癌症等。

【操作规程】

一、迅速诊断

L忽然丧失意识并全身抽搐。

2.大动脉搏动消失。

3.心音消失。

4.呼吸不规则或停止。

5.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6.皮肤及粘馍紫绡。

7.血压测不到,切忌为反复测试血压延误急救。

二、急救措施

1.初级心肺复苏:分为CABD四个环节

C.(circulation)循环:一方面判断有否循环征象,如

呼吸、咳嗽、身体移动、对救生呼吸的反映等。若无循环征

象则立即胸外按压,采用对的的按压姿势,两手掌根重叠

置于病人胸骨中下1/3处,按压使胸骨下陷至少5cm,按压

频率应为至少100次/分,无论单人或双人心肺复苏,按压

与呼吸比均为30:2,吹气时不按压。吹气与按压之间应衔接

紧密,不得延搁超过数秒,因急救需要如心内注射,做心

电图等,停止按压不要超过15秒,按压5个循环周期约2

分钟对病人做一次判断,按压有效指标为:①能触及大动

脉(股、颈动脉)搏动,上肢收缩压>60mniHg;②患者颜面、

唇、皮肤色泽转红润;③瞳孔缩小;④呼吸改善或浮现自主

呼吸;⑤睫毛反射恢复;⑥肌张力改善;⑦昏迷变浅,患者

开始挣扎。

A.(airway)开发气道:清除异物,保持呼吸道畅通。

B.(breathing)救生呼吸:如无自主呼吸,立即口对

口(鼻)吹气,可迅速反复4次。查颈动脉有无搏动,如有

则继续吹气,每5秒1次,直到自主呼吸恢复。有条件者可

使用面罩或简易呼吸器。

D.(defibrillation)电复律:鉴于急救成功率和预后

与电除颤的及时限度密切有关,对不明因素的心脏骤停,

可立即盲目除颤。

2.高档心肺复苏

⑴保证气道畅通呼吸:使用呼吸辅助装置(面罩、简易

呼吸器)保证供氧。

⑵经基本复苏未能建立自主呼吸且具有技术和设备条

件时,应尽早采用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

⑶起搏:确有严重过缓性心律失常,可行紧急临时起

搏。

⑷脑复苏:其核心是防治脑水肿。此时要加强有效循环

功能,维持平均动脉压,取头位高30。位以增长脑静脉回

流,维持足够的脑灌注压(80-lOOmmHg)。可采用冬眠降温、

利尿、脱水等措施增进初期脑血流灌注。

①止痉:浮现抽搐、躁动时,用安定5Tomg,肌注或缓

慢静注。效果不佳则改用苯妥英钠50-100鹤,经20nli生理

盐水溶解后缓慢静注。伴频繁呕吐时,可给氟哌醇5mg肌注。

②浮现寒颤或去大脑僵直状态,在人工呼吸和升压药

维持下,少量使用肌松药。

③维持红细胞压积在30%-35%之间,血浆渗入压及电解

质于正常水平。

④钙阻滞剂的应用:维拉帕米、尼莫地平以及镁盐等钙

阻滞剂。

⑤心肺复苏成功后仍昏迷不醒的患者,予以20%甘露醇

250ml迅速静滴,2小时后改善可反复1次。心肺复苏6-12

小时内,中脑反射开始恢复,则预后一般较好。

3,复苏用药

⑴盐酸肾上腺素:无论基本心律失常是室颤、停博或电

-机械分离,均应尽快予以盐酸肾上腺素0.5Tmg(1:10000

溶液5-10ml)静脉推注,无效时每隔5分钟可反复使用。亦

可从气管内滴入,但剂量需相应增大。该药不应与碳酸氢钠

混合,以免活性减低。

⑵盐酸胺碘酮:合用于除颤后的室速/室颤、血流动力

学稳定的室速。用法:负荷量150mg,lOmin内注入。室颤

急救时可300mg静推。维持量Img/min,6小时后减至

0.5mg/min,每日总量可达2g。重要副作用是低血压和心动

过缓。

⑶普鲁卡因胺:用于转复多种室上性心律失常,禁用

于QT间期延长及尖端扭转性室速。用法:lOOmg静注,速度

20mg/n)in,总量达1g后改为l-4mg/'min静滴维持。浮现低

血压、QRS增宽>50%或室速复发时QT延长等,均应停用°

⑷盐酸利多卡因:可用于治疗室早、室速或室颤,特别

合用于心梗病人。常用措施:首剂75mg静注,后来每隔

5-10min追加50mg,累积达300mg后,改为l-4mg/min维持

静滴。其疗效目前受到质疑,作为次选药放于胺碘酮、普鲁

卡因胺之后。

⑸碳酸氢钠:心肺复苏最初15min内重要发生呼酸而非

代酸,充足的通气及恢复组织灌流是控制心脏停博时酸碱

平衡的重要方面。碱性药物应用指征有:原有代谢性酸中

毒、高钾血症;长时间心脏停博或长时间复苏者;除颤、心

脏按压、插管及1次以上的肾上腺素注射后。应用原则:宜

小不适宜大,宜晚不适宜早,宜慢不适宜快。

⑹阿托品:用于纠正过缓性心律失常和改善微循环可

0.5-lmg静注,每隔5分钟反复1次至总量达4mgo使用该

药既要达到阻断迷走神经的目的,又不能过量,否则会诱

发室速/室颤。

⑺吗啡:复苏成功后,可用来控制心肌梗塞和/或肋骨

骨折的疼痛,缓和肺水肿,在严密观测呼吸和血压的状况

下,可每5T5min静注2-5mg,小量递增为妥。

⑻硝酸甘油:复苏初期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高血压及

与心梗有关的心衰。复苏成功后还可用于控制高血压、肺水

肿和心肌缺血。用法:10-20ug/min开始静滴,每5-10min

可增长5-10ug/min直至症状控制满意。小剂量30-40ug/min

引起小静脉扩张,减少心肌氧耗,高剂量150-500ug/min扩

张小动脉。持续应用24小时易产生耐药性。

⑼硝普钠:只用于复苏成功后控制高血压、肺水肿或充

血性心力衰竭。静脉滴注的浓度为500ml溶液中加入25-50mg,

速度为8滴/分如下,需视血压变化随时调节。长时间使用

应避光。

⑩维拉帕米:仅用于复苏成功后浮现室上性心动过速

者,用法:5mg稀释后缓慢静注,15分钟后可反复1次。该

药引起的低血压和传导障碍会严重干扰血流动力学,有也

许诱发室颤。过量可用氯化钙拮抗。

QDB受体拮抗剂:治疗与心肌缺血、高血压危象、儿茶

酚胺大量释放以及洋地黄中毒有关的室速/室颤。

⑫去乙酰毛花昔:只用于复苏成功后控制过速的心室

率。用法:0.2mg-0.4mg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2小时后可

酌情增长半量。

【注意事项】

1.口对口吹气量不适宜过大,一般不超过1200毫升,

胸廓稍起伏即可°吹气时间不适宜过长,过长会引起急性胃

扩张、胃胀气和呕吐。吹气过程要注意观测患(伤)者气道

与否畅通,胸廓与否被吹起。

2.胸外心脏按术只能在患(伤)者心脏停止跳动下才干

施行。

3.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应同步进行,严格按吹气和

按压的比例操作,吹气和按压的次数过多和过少均会影响

复苏的成败。

4.胸外心脏按压的位置必须精确。不精确容易损伤其她脏

器。按压的力度要合适,过大过猛容易使胸骨骨折,引起气

胸血胸;按压的力度过轻,胸腔压力小,局限性以推动血液

循环。

5、施行心肺复苏术时应将患(伤)者的衣扣及裤带解松,以

免引起内脏损伤。

心电图机操作规范

目的:描述心电图机的原则操作规程及一般维护。

范畴:合用于心电图机的操作。

规程:

心电图检查是我科的常规检查。

【准备工作】

1.检查心电图机各项工作性能与否正常,各附件与否

齐全。

2.检查电源和地线或充电状态。

3.调节走纸速度的电压于原则状态。

【操作措施】

1.手动方式操作

⑴将电源开关拨至ON位置,打开电源。

⑵按下AUTO/MANU键,消灭显示屏上的AUTO批示,使

本机处在手动方式操作

(3)校正心电图机的走纸速度、画笔的位置和温度,并

打击原则电压,校正后使其10mm=lmVo

(4)按导联旋钮开关顺序,逐个拨动开关,按顺序记录

I、II、III、aVR、aVL、aVF、VI、V2、V3、V4、V5、V6十

二个导联的心电图。

(5)检查完后再核对一遍有无漏掉、伪差等,并在心电

图纸上标好导联名称,受检查姓名及检查时间。

(6)将导联开关旋回到〃OFF〃位,关闭电源开关,然后

撤除各个导线。手动方式自动方式的转换,只可在心电图机

处在停止状态时(即START/STOP键处在STOP位置时)才干

变化。

2.自动方式操作

(1)打开电源,直至显示屏上浮现AUTO。

(2)按下START/STOP键,键上的绿灯发亮,这时动作按

照自动操作的规则来操作,在完毕12个导联记录后,自动

停止工作。

(3)关电源,在以自动方式作记录时,导联选择键和

Imv键不起作用。只有当START/STOP键处在STOP位置时,才

容许操作方式选择从自动(AUTO换到手动(MANU)。

常规心电图

操作环节:

1.给受检查者解说检查心电图的意义,告知检查无疼

痛,无损害,打消顾虑,消除紧张情绪,使其肌肉放松,

嘱其仰卧在检查床上。

1)2.接好地线,并再检查一遍接地与否可靠。

2)3.接好电源线,打开电源开关,进行机器预热。

3)4.按规定接好导联线,先将受检者的双侧腕部及两

侧内踝上部暴露,并用酒精纱布擦洗脱脂,使皮肤发红。然

后涂上导电液体,保持皮肤与电极良好接触。

a)肢体导联位置:将电极板按照右上肢一红线、左上

肢一黄线、左下肢一绿线、右下肢一黑线(此线与地线相通)。

b)胸导联监测电极位置:

c)VI,胸骨右缘第4肋间。

d)V2,胸骨左缘第4肋间。

e)V3,V2与V4两点连线中点。

f)V4,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相交处。

g)V5,左腋前线V4水平。

h)V6,左腋中线V4水平。

i)V7,左腋后线V4水平。

j)V8,左肩胛线V4水平。

V9,左脊旁线V4水平。

V3R~V6R,右胸部与V3〜V6对称处。

5.校正心电图机的走纸速度、画笔的位置和温度,并

打击原则电压,校正后使其lOmwlmV,记录纸速度一般为

25mm/s.

6.按导联旋钮开关顺序,逐个拨动开关,按顺序记录

I、II、IILaVR、aVL、aVF、VLV2.V3.V4.V5.V6十二个导

联的心电图。

7.检查完后再核对一遍有无漏掉、伪差等,并在心电

图纸上标好导联名称,受检查姓名及检查时间。

8.将导联开关旋回到〃OFF〃位,关闭电源开关,然后撤

除各个导线。

【临床意义】

(-)心电图波形及各部分的意义:

1.P波:代表心房激动时的电位变化。

正常心电图I、II导联P波向上,而aVR导联P波倒置;

aVL,III及VLV2等导联P波可向上,倒置,或呈双向。

正常向上的P波顶部圆滑,时限<0.12s,振幅<0.25mV。

2.PR间期,表达激动通过心房,房空结,房室束达到

心室的时间。正常时限。12〜0.20s,婴儿及心跳较速者,PR

间期可较短。PR间期延长常代表房室传导阻滞。

3.QRS波群:代表心室激动时的电位变化。正常QRS波

群时间<0.12s。在肢体导联,每个导联QRS波群振幅的绝对

值相加20.5mV,若<0.5mV称低电压。胸导联每个导联QRS

波振幅绝对值相加应三0.8mVo在胸导联中VI的R波一般W

LOmV,V5的R波一般W2.5mV,若电压过高,常提示心室肥

大。

4.J点:QRS波群的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接点。

5.ST段:起自QRS波群终点至T波起点,代表心室缓

慢复极,应在零电位线,可稍向上或向下偏移(向下偏移W

0.05mV,向上WO.lmV,但在VI.V2导联中向上偏移可达

0.3mV,V3W0.5mV)。若ST段上下偏移超过正常范畴,可见

于心脏病变等。

6.T波:代表心室迅速复极时的电压变化。正常状况下,

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一致(如在aVR导联T波倒置,

而V5导联T波向上)。T波振幅在肢导联一般是0.2~0.6mV,

在胸导联也许高达1.2~1.5mV,一般T波振幅应不不不小于

同一心动周期R波的1/10。T波变化的意义需结合临床资

料加以解释,一般可见于心肌病变。

7.QT间期:代表心室激动开始到复极完毕所需的时间,

此段时间随心搏速率而变化。心率快,QT间期短;心率慢,QT

间期较长。正常范畴0.32^0.44soQT间期延长可见于心肌

病变。

8.U波:是在T波之后的一种较低的波,形成机制尚不

甚明了。一般方向与T波一致,应较T波为低,一般不超过

0.05mV,但V3导联的U波有时可达0.3mV,U波特别明显时

可见于低血钾状况。

9.电轴:正常心电轴一30°〜+110。;电轴左偏一

30°---90°;电轴右偏>+110。o

(二)心电图的测量和分析措施:

1.波幅及时限的测量:心电图纸上印有一系列大小的

方格,由横线和竖线构成。横线的间隙是1mm,1mm等于0.ImV,

每五条横线有一较粗的横线,代表0.5mV,横线用以测量心

电图波的波幅即电压(一般用mm或mk,/SPAN》来表达)。竖

线的间隔是1mm,相称于0.04s,每五条竖线有一粗线,两

粗线间的时间是0.2s,心电图各波及段的时限均以秒为单位

表达。心电图的测量用两脚小分规进行。

2.分析心电图的措施:

⑴将各导联心电图按原则肢导联,加压单极肢导联及

胸前导联排列。检查心电图描记质量与否完好,有无漏掉及

伪差。

⑵分析每个心动周期与否有P波,P波与QRS波群关系

与否正常,拟定心脏的节律。

⑶分析QRS波群形态及时限,拟定其为室上性形态(正

常形态)还是室性形态(畸形、宽敞),或是室内差别传导。

(4)分析P波与QRS波的关系,拟定房室间传导关系、

传导时间,是有固定关系、不固定关系、或完全无关。

⑸分析p波与QRS波群节律的规律性,有无提早或推

后浮现,并依其形态特点及P-R的关系,判断节律与否异

堂rpo

(6)分析PR间期、ST段、QT间期及T波形态和方向,拟

定心肌有无损害或缺血、电解质紊乱、约物影响等。

(三)心电图报告书写措施:

1.根据申请单填写一般项目及临床诊断。

2.根据心电图的测量分析措施,测出心房率、心室率、

PR间期、QT间期,P-QRS-T与否顺序发生等拟定心律,并测

出心电轴。

心率计算措施:60秒除以P-P间隔时间,即得每分钟

心率。例如p—p间隔为0.8秒,则心率=604-0.8=75次/

分。如遇心房颤抖等心律不齐,则计3秒内QRS波群数,乘

以20,即为每分钟心室率。用同法可测心房率。

3.通过对P波、QRS波的形态大小和它们间的关系,以

及ST段、T波、QT间期的分析,精确简要写出心电图特点。

4.总结以上心电图特点,写出心电图诊断意见,可大

体划分为:

节律(心律)

心电轴与否偏移必要时注意度数;心电图与否正常

或心电图大体正常、心电图可疑;心电图不正常(列出不正

常的名称)。

5.对有争议的问题,最后可写出2个诊断或建议,然后

签名。

血压计操作规范

目的:描述呼吸机的原则操作规程及一般维护。

范畴:合用于呼吸机的操作。

规程:

【血压测试时注意事项】

L测压前半小时内不要进食或吸烟,排空膀胱,不饮

酒、咖啡和浓茶。

2.室内要保持安静,室温最佳保持在20℃左右。要精神

放松,最佳休息20〜30分钟后再测。

3.测量血压时要摆正姿势,保持精神和肌肉处在放松

状态,测量时不要说话,更不要运动,刚做过剧烈活动后

要休息至安静状态至少10分钟。

4、采用坐式,两脚平放,被测的上肢应当裸露,手掌

向上平放,肘部及前臂舒服地放在与心脏大概平行的位置

上;袖带的高度应当和心脏的高度处在同一水平,测量时裸

露手臂,如果穿有较厚的上衣,测量时不要卷长袖,应将

上衣脱去,仅穿贴身薄衣进行测量。

5、两次测量血压的间隔不得少于3分钟,并且部位、

体位要固定,一般每天早、晚各测一次,上午测量定在起床

后1个小时内、排空小便后、进早餐和服降压药前,晚上测

量定在睡觉前。

【手动血压计使用措施】

血压计分银汞血压计和电子血压计,银汞血压计就是

一般所说的手动血压计,其使用措施如下:

(1)室内要保持安静,测量前,受检者要精神放松,最

佳休息20〜30分钟,排空膀胱,不饮酒、咖啡和浓茶,并

要停止吸烟。

(2)病人可采用坐式或卧式,两脚平放,其肘部及前臂

舒服地放在与心脏大概平行的位置上。让病人脱下衣袖露出

右上臂,如衣袖单薄宽敞,可向上卷到腋窝处。

(3)打开血压计盒,放在接近视线水平处(倾斜的落地

血压计除外),并使水银柱垂直到零点。

(4)选择合适大小的袖带、气囊宽度应至少为上臂周径

的40%。找至位于上臂内侧的肱动脉。在缠血压计气袖时,先

将气袖内空气挤出,再缠在右上臂肘关节上2~3公分处,

不能太松或太紧。将听诊器听头放在肱动脉上,打气测压。

(5)关紧气球上的气门,迅速充气,待触知槎动脉脉搏

消失后,再加压4kPa(30mmHg)即可停止充气,微开气阀门,

使水银缓缓下降,当听到第一声脉搏跳动的声音时为“高

压”,即收缩压c继续微微放气(以每秒下降2mm的速度放

气),水银缓缓下降到水银柱上的某一刻度,声音忽然变弱

或消失时为“低压”,即舒张压。听诊音完全消失后继续向

下听诊10-20mmHg以确认听诊音的确消失,然后迅速放气

至完全。

(6)第一次测量完毕后应完全放气,至少等一分钟后,

再反复测量一次,取两次的平均值为所得到的血压值。比外,

如果要拟定与否患高血压,最佳还要在不同的时间里进行

测量,一般觉得,至少有3次不同日的偶测血压值,才可以

定为高血压。

(7)整顿好袖带、听诊器,把水银柱恢复至零点关闭,

以备再用。

【有关血压的阐明】

正常人的血压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正常成年人的收缩

压应低于140毫米汞柱(医生写为mmHg)或18.6千帕(简称为

kPa)o舒张压应低于90毫米汞柱(或12.0千帕)。收缩压和

舒张压之差为“脉压差”。脉压差为30〜40毫米汞柱(或

4.0~5.3千帕)。

浮现休克状况的病人,血压会迅速下降,甚至测不出来(即

血压为0)O

心电除颤监护仪操作规范

【简介】

用较强的脉冲电流通过心脏来消除心律失常、使之恢复

窦性心律的措施,称为电极除颤或电复律术C重要应用于严

重迅速心律失常时,如心房扑动、心房纤颤、室上性或室性

心动过速等。

【适应症】

1.心室颤抖是电复律的绝对指证。

T曼性心房颤抖(房颤史在1年以内),持续心房扑动、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速等常规治疗无效而伴有明显

血液动力学障碍者或预激综合征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而用

药困难者。

【禁忌症】

1.缓慢心律失常,涉及病态窦房结综合症。

2.洋地黄过量引起的心律失常(除室颤外)。

3.伴有高度或完全性传导阻滞的房颤、房扑、房速。

4.严重的低血钾暂不适宜作电复律。

左房巨大,心房颤抖持续一年以上,长期心室率不快

者。

【对电源和使用环境的规定】

1.工作环境温度:0—55℃;

2.相对湿度:15%—95%

电源:单相220V三线(带单独接地线):频率50HZ;电

池供电:机内12V,12AH;

【使用前准备】

1.检查电源电压与否在容许范畴内:如使用I电池供电

必须保证电池充足。

2.检查电源接地与否良好

3.所有地电缆与否对的连接,有无裸露、破损等;

当本机与其他设备合用时,应检查各机器的配合与否

完好。

【操作程序】

(1)L心电监护操作规程

(2)电除颤仪使用中,应先观测病人心律失常状况,

先将电极贴片粘贴在病人地对的部位,注意电极片与病人

皮肤的良好接触,如有必要可以对病人的响应部位进行清

洁解决,以减少干扰信号和肌肉运动对心电信号的影响。

(3)将导线与电极片连接,将导联固定在床边或病

人身上,以避免电极或导联线脱落。

将心电除颤监护仪的电源与医院供电插座对的连接,

并确认地线连接良好,如使用机内蓄电池,则可直接将开

关置于“ON”位置。

(1)用“导联选择”按键选择但愿观测病人的导联,

观测病人心电波形与否在显示屏上显示,用“心电波形波

幅”按键调节QRS波的波幅到合适的高度,用“心律报警范

畴”按键将心律报警的上下限调节到合适的数值。

(2)2.除颤仪操作规程

(3)通过“输出能量设定”开关,选择合适的除颤能

量。

(4)根据病人状况选择R波同步除颤或非同步除颤

模式。

(5)从除颤仪取下除颤电极,在电极表面涂以导电

凝胶,并注意不要让电极膏涂到医生手上或除颤电极手柄

上。

(6)将除颤电极按在病人对的的部位,在病人皮肤

上小幅度的来回移动电极,以增长电极与病人皮肤之间的

良好接触,然后保持电极静止,并施加11—14kg的压力。

(7)按下除颤电极或控制版面的充电按钮进行充电,

等待除颤仪提示通电完毕。

(8)在充电完毕后,如果需要变化能量大小,可直

接将“能量设定”开关调节到需要的数值,并等待除颤仪提

示充电完毕。

(9)适度调节并确认电极安放的位置和施加的压力

合适。

(10)确认没有其别人员与病人有身体接触,没有其

他也许形成电流回路的途径,如监护电极盒、导联线、床栏

等,高声提示所有人员与病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11)同步按下除颤电极的两个“除颤”按钮。

检查打印除颤后病人心电图,拟定除颤效果。

【使用后的工作】

1.使用完后,务必将电源开关设定在“OFF”状态,以

保证除颤仪自动释放存储能量。

2.将除颤仪放回响应的位置,并连接电源插头到合适

的电源上,及时充电,确认“电池充电”和“外接电源”批

小灯亮。

3.清洁所有的电极板和接线盒,清点并保管好所有附

件,做好使用记录。

4.拟定有充足的记录纸、电极膏或除颤垫供下一次使

用。

【平常维护和避免维护】

1.更换记录纸:及时检查记录纸与否用完,发现打印

纸已将用完,及时放入新的热敏打印纸,确认热敏的一面

安装对的。

2.内置打印机的打印头:如果打印机打印出的心电图

较淡,或浓度不均匀,则需要对打印头进行清洁,可用酒

精或四氯化碳棉球擦拭打印头。

3.外表面的清洁:可以用90%的酒精、中性肥皂水清

洁外表,但应避免液体流入机内,导致损坏。每次使用后彻

底清除极板上的电极膏保持电极板清洁。用软布清洁外表。

4.功能测试:每月进行下列功能测试。

5.交流电源,将除颤仪器电源开关置于“0N”,

“BATTER”灯点亮,阐明蓄电池供电正常,接入交流电,

“电池充电”灯点亮。

6.用“输出能量设定”开关选择100J或360J的测试

能量,按下“充电”按键,显示屏滚动显示能量数值,并稳

定在所选能量,同步有文字或声音提示充电完毕,充电周

期一般应不不小于lOSo

7.单独按下每个除颤电机板上的放电按钮,除颤仪应

不会放电,然后同步按下两个电极板上的放电按钮,除颤

仪应能通过内部负载放电。

8.用电安全测试仪进行漏电安全测试并做记录。

【电除颤的注意事项】

1.保证操作中的安全,患者清除假牙。

2.导电物质不得连接,涂抹均匀,避免局部皮肤灼

伤.

3.掌握好手柄压力,

4.保持电极板的清洁、间隔》lOcmo

5.为了可以精确计时,记录应以一种钟表为准。

6.避开溃烂或伤口部位。

7.避开内置式起搏器部位。

8.误充电须在除颤器上放电。

9.尽量避免高氧环境。

CPR过程中除颤时,应在病人呼气终时放电除颤,以

减少跨胸动电阻抗。

r电除颤的并发症】

i.心律失常:早搏、室颤、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

阻滞等。

2.低血压。

3.肺水肿。

4.栓塞。

5.心肌损伤。

6.皮肤灼伤等。

骨髓穿刺术操作规程

骨髓穿刺术(bonemarrowpuncture)是采用骨髓液的

一种常用诊断技术。

适应症

各类血液病的诊断及治疗随访;

不明因素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增多或减少及形态

学异常;

不明因素发热的诊断,可做骨髓培养,骨髓涂片找寄

生虫等;

4.部分恶性肿瘤的诊断,如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

骨髓转移瘤等;

理解骨髓造血机能,指引抗癌药及免疫克制剂的合用;

骨髓干细胞培养或骨髓移植

(二)禁忌症

1.血友病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如无特殊需要,勿作

骨髓穿刺检查。

2.穿刺部位皮肤有感染者。

体位和穿刺点

①骼前上棘穿刺点,位于骼前上棘后1〜2cm,该部骨

面较平,易于固定,操作以便,无危险性;患者取仰卧位。

②骼后上棘穿刺点,位于舐椎两侧,臀部上方突出的

部位,距后止中线约4~6cm;患者取侧卧位或俯卧位。

③胸骨穿刺点,胸骨柄或胸骨体相称于第1、2肋间隙

的位置(胸骨较薄,约1.0cm左右,其后方为心房和大血管,

穿刺深度一般不超过1cm,严防穿通胸骨发生意外);患者取

仰卧位,肩下可置枕头,使胸部略为突出。由于胸骨骨髓液

含量丰富,当其她部位穿刺失败时,仍需作胸骨穿刺。

④腰椎棘突穿刺点,位于腰椎棘突突出处,一般选择

第1广12胸椎或第1、2、3腰椎棘突为穿刺点。患者取坐位

或侧卧位,前者患者反坐于靠背椅上、双臂向前伏势式,使

腰椎明显暴露;侧卧位时体位同腰穿。

⑤2岁如下小儿选胫骨粗隆前下方。

术前准备

1.病人准备

①术前向患者阐明穿刺目的,消除顾虑,获得患

者的理解和配合°

②询问患者有无麻醉药物过敏史,并签手术批准

书。

③过敏体质者,需行利多卡因皮试,阴性者方可实行;

④协助病人摆好体位,小朋友或不能合伙者由其她人

协助固定体位。

术者准备

①核对患者信息(姓名、床号),明确适应症,排除禁

忌症,对患者行出、凝血时间检查,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

需输血浆或相应凝血因子改善后再实行。

②自我简介,洗后后对患者认真体检,测患者心率、血

压。

③备齐穿刺物品,同步检查各物品的消毒状态机有效

日期:

a一般物品:血压计、听诊器、一次性口包、帽子、无

菌手套(2个)、消毒凝胶、消毒液(碘伏)1瓶、棉签1包。

b.骨穿物品:2%利多卡因(1支)、砂轮1枚、载玻片

10张、推玻片1张、骨髓穿刺包。骨穿包内应有:18号、

16号或12号骨髓穿刺针1个、弯盘1个、5ml和20ml注射

器、无菌洞巾、纱布、干棉球、持物钳。按需要准备肝素抗

凝管、细菌培养瓶等。

c.急救物品:肾上腺素、阿托品、可拉明、洛贝林、阿

拉明,乃至输液装置、吸氧装置。

④洗手:术者按7步洗手法认真清洗双手后,双手涂抹

消毒凝胶,准备操作。

⑤戴口包、帽子。

具体操作

1.按上述措施摆好体位,拟定穿刺点。(临床上以骼前

上棘、骼后上棘为最常用,特别骼后上棘骨质薄、骨髓腔大、

量多,难于稀释)。

2.穿刺点周边常规皮肤消毒,取3-4支棉签醮取碘伏,

以穿刺点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消毒局部皮肤3遍,直径大概

15cm,每1圈压上一圈1/3,第二次的消毒范畴不要超过第

一次的范畴。

3.打开穿刺包,术者戴无菌手套。检查穿刺包物品齐

全;检查骨髓穿刺针与否畅通,成人用16或18号穿刺针,

小朋友用12号穿刺针,将骨髓穿刺针的固定器固定在合适

的长度上(骼骨穿刺约1.5cm,胸骨穿刺约L0cm);检查注

射器有无漏气;覆盖消毒洞巾。

4.术者与助手核对麻药无误;用5nli注射器抽取2%利

多卡因5ml;左手拇指、食指固定穿刺部位皮肤,用2%利多

卡因做局部皮内、皮下和骨膜麻醉。注意先倾斜5-10度进

针、针头斜面朝上,打始终径约0.5cm-L0cm的皮丘,再垂

直骨面始终麻醉到坚硬的骨膜,注意回抽无血后推麻药,

骨膜水平应上、下、左、右多点麻醉,重点麻醉皮肤与骨膜,

以充足麻醉减少穿刺时患者的疼痛;纱布覆盖穿刺点右手拇

指稍用力按压以充足浸润。

5.确认麻醉效果,穿刺操作者左手拇指和示指固定穿

刺部位,右手持骨髓穿刺针与骨面垂直刺入,若为胸骨穿

刺则应与骨面成30〜45度角刺入(穿刺针向头侧偏斜)。当

穿刺针针尖接触坚硬的骨质后,沿穿刺针的针体长轴左右

旋转穿刺针,并向前推动,缓缓刺入骨质(注意向下压的力

量应不小于旋转的力量,以防针尖在骨面上滑动)。当感到

穿刺阻力消失,且穿刺针已固定在骨内时,表白穿刺针已

进入骨髓腔。如果穿刺针尚未固定,则应继续刺入少量以达

到固定为止。注意观测病人反映并解决。

6.拔出针芯,放于无菌盘内;接上干燥的20ml注射器,

用合适力量抽吸,当穿刺针在骨髓腔时,抽吸时病人感到

有锋利酸痛,随后便有红色骨髓液进入注射器。抽取的骨髓

液一般为若用力过猛或抽吸过多,会使骨髓液

稀释。如果需要做骨髓液细菌培养,应在留取骨髓液计数和

涂片标本后,再抽取2-4ml,以用于细菌培养。

7,涂片:将20nli注射器水平移至载玻片上方,迅速将

骨髓液滴在载玻片上,助手立即制备骨髓液涂片数张作形

态学和细胞化学染色检查。注意推片与载玻片呈:30〜45度

角,稍用力推开,制备的髓片应头、体、尾分明并有一定的

长度,使细沙样浅肉色的骨髓小粒分布均匀。如临床疑有败

血症,则于骨髓涂片后,再接上注射器抽取骨髓液4nli于培

养瓶中,送骨髓培养。

8.如未能抽出骨髓液,则也许是针腔被皮肤或皮下组

织块堵塞,此时应重新插上针芯,稍加旋转或再钻入少量

或退出少量,拔出针芯,如见针芯带有血迹时,再行抽吸

即可获得骨髓液。如仍吸不出骨髓成分或仅吸出少量稀薄血

液,则称为“干抽”,此种状况多见于骨髓纤维化、恶性组

织细胞病、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等,需要更换其她部位再穿。

9、加压固定骨髓液抽取完毕,重新插入针芯。左手取

无菌纱布置于穿刺处,右手将穿刺针(稍旋转)拔出,并将

无菌纱布敷于针孔上,按压1〜2min后,对有出血倾向者,

避免骨膜下血肿形成或流血不止,局部碘伏消毒,换消毒

纱布覆盖,胶布加压固定。

10.穿刺后注意局部有无出血,一般静卧2〜4小时,无

任何变化可照常活动,术后2日内勿用水洗,避免感染。

11.外周血涂片:选中指或无名指指尖,局部酒精棉球

消毒,左手捏紧指尖,右手持注射器针头迅速刺破指尖皮

肤,擦除第一滴血后,制备血涂片2-3张一并送检。

(六)术后物品的解决:

1.穿刺针、注射器等锐器须放入专门的医疗锐器收集

箱;

2.骨穿包、无菌手套、注射器等外包装纸放入黑色生

活垃圾袋,其他物品投入标有放置医疗废物的黄色垃圾袋

中。

(七)注意事项

1.注意无菌观念,已避免感染,穿刺过程中注意“爱

伤观念二

2.术前行出、凝血时间检查,有出血倾向患者操作时

应特别注意,对血友病患者严禁作骨髓穿刺。

3.注射器与穿刺针必须十燥,以免发生溶血。

4.穿刺针头进入骨质后避免摆动过大,以免折断;胸

骨穿刺不可用力过猛、过深(胸骨外板厚仅L35mm,髓腔

7.5mm),以防穿透内侧骨板伤及心脏、大血管。

5.抽吸液量如为作细胞形态学检查不适宜过多,以免

影响有核细胞增生度判断、细胞计数及分类成果。

6.由于骨髓液中具有幼稚细胞,极易发生凝固。因此,

穿刺抽取骨髓液后立即涂片。骨髓液取出后应立即涂片,否

则会不久发生凝固,致涂片失败。

7.如穿刺过程中,感到骨质坚硬、穿不进髓腔,提示

也许是大理石骨病,应作骨骼X线检查,不可强行操作,以

防断针。

8.骨髓穿刺成功的标志:

①抽吸时有短暂的痛感;

②骨髓液中可见淡黄色骨髓小粒或脂肪滴;

③涂片检查有骨髓特有细胞,如巨核细胞、网状细胞、

浆细胞等;

④作分类计数时,骨髓片中杆状核与分叶核之比不小

于血涂片。

腹腔穿刺术

腹腔穿刺术(abdominocentesis)是借助穿刺针直接从

腹前壁刺入腹膜腔的一项诊断技术。确切的名称应当是腹膜

腔穿刺术。

目的

①明确腹腔积液的性质,找出病原,协助诊断。

②适量的抽出腹水,以减轻病人腹腔内的压力,缓和

腹胀、胸闷、气急,呼吸困难等症状,减少静脉回流阻力,

改善血液循环。

③向腹膜腔内注入药物。

④注入广定量的空气(人工气扳)以增长腹压,使膈肌

上升,间接压迫两肺,减小肺活动帽废,增进肺空洞的愈

合,在肺结核空洞大出血时,人工气腹可作为一项止血措

施。

⑤施行腹水浓缩回输术。

⑥诊断性(如腹部创伤时)或治疗性(如重症急性胰腺

炎时)腹腔灌洗。

适应证

1.腹水因素不明,或疑有内出血者。

2.大量腹水引起难以忍受的呼吸困难及腹胀者。

3.需腹腔内注药或腹水浓缩再输入者。

禁忌症

1.广泛腹膜粘连者。

2.有肝性脑病先兆、包虫病及巨大卵巢囊肿者。

3.大量腹水伴有严重电解质紊乱者禁忌大量放腹水。

4.精神异常或不能配合者。

5.妊娠。

术前准备

(一)术前指引

1.穿刺前排空小便,以免穿刺时损伤膀胱。腹穿一般无

特殊不良反映。

2.穿刺时根据病人状况采用合适体位,如坐位、半坐卧

位、平卧位、侧卧位,根据体位选择合适穿刺点。

3.向病人解释一次放液量过多可导致水盐代谢紊乱及

诱发肝昏迷,因此耍谨慎。大量放液后需束以多头腹带,以

防腹压骤降,内脏血管扩张而引起休克。放液前后遵医嘱测

体重、量腹围,以便观测病情变化。

4、在操作过程中若感头晕、恶心、心悸、呼吸困难,应

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解决。

(二)术前准备

1.操作室消毒

2、核对病人姓名,查阅病历、腹部平片及有关辅助检

查资料

3.清洁双手(双手喷涂消毒液或洗手)

4、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向患者阐明穿刺的目的和大

体过程,消除病人顾虑,争取充足合伙。

5.测血压、脉搏、量腹围、检查腹部体征

6、术前嘱病人排尿,以防刺伤膀胱

7、准备好腹腔穿刺包、无菌手套、口罩、帽子、2%利

多卡因、5nd注射器、20ml注射器、50ml注射器、消毒用品、

胶布、盛器、量杯、弯盘、500ml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所

需药物、无菌试管数只(留取常规、生化、细菌、病理标本)、

多头腹带、靠背椅等。

8、戴好帽子、口罩。

9、引导病人进入操作室。

操作措施及程序

1.部位选择

(1)脐与耻骨联合上缘间连线的中点上方1cm,偏左

或右1〜2cm,此处无重要器官,穿刺较安全。此处无重要脏

器且容易愈合

(2)左下腹部穿刺点脐与左骼前上棘连线的中1/3

与外1/3交界处,此处可避免损伤腹壁下动脉,肠管较游离

不易损伤。放腹水时一般选用左侧穿刺点,此处不易损伤腹

壁动脉

(3)侧卧位穿刺点脐平面与腋前线或腋中线交点处。

此处穿刺多适于腹膜腔内少量积液的诊断性穿刺。

2.体位

根据病情和需要可取坐位、半卧位、平卧位,并尽量使

病人舒服,以便可以耐受较长的操作时间。对疑为腹腔内出

血或腹水量少者行实验性穿刺,取侧卧位为宜。

3.穿刺层次

(1)下腹部正中旁穿刺点层次皮肤、浅筋膜、腹白线或

腹直肌内缘(如旁开2cm,也有也许波及到腹直肌鞘前层、腹

直肌)、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进入腹膜腔。

(2)左下腹部穿刺点层次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腹

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进入腹

膜腔。

(3)侧卧位穿刺点层次同左下腹部穿刺点层次。

4.穿刺术

A消毒、铺巾a用碘伏在穿刺部位.自内向外进行皮

肤消毒,消毒范畴直径约15cm,待碘伏晾干后,再反复消

毒一次。b解开腹穿包包扎带,戴无菌手套,打开腹穿包

(助手),铺无菌孔巾,并用无菌敷料覆盖孔巾有孔部位。

c术前检查腹腔穿刺包物品与否齐全:8或9号带有乳胶管

的腹腔穿刺针、小镜子、止血钳、输液夹子、纱布、孔巾。

B局部麻醉a术者核对麻药名称及药物浓度,助手撕

开一次性使用注射器包装,术者取出无菌注射器,助手掰

开麻约安甑,术者以5ml注射器抽取麻药2ml,自皮肤至腹

膜壁层以2%利多卡因作局部麻醉。麻醉皮肤局部应有皮丘,

注药前应回抽,观测无血液、腹水后,方可推注麻醉药。

C穿刺术者左手固定穿刺部皮肤,右手持针经麻醉处

垂直刺入腹壁,待针锋抵御感忽然消失时,示针尖已穿过

腹膜壁层,助手戴手套后,用消毒血管钳协助固定针头,

术者抽取腹水,并留样送检。诊断性穿刺,可直接用20ml

或50ml注射器及合适针头进行。大量放液时,可用8号或9

号针头,并于针座接一橡皮管,以输液夹子调节速度,将

腹水引入容器中记量并送化验检查。

D术后解决a抽液完毕,拔出穿刺针,穿刺点用碘伏

消毒后,覆盖无菌纱布,稍用力压迫穿刺部位数分钟,用

胶布固定,测量腹围、脉搏、血压、捡查腹部体征。如无异

常状况,送病人回病房.嘱患者卧床休息。观测术后反映。

b书写穿刺记录。

E进针技术与失误防备a对诊断性穿刺及腹膜腔内药

物注射,选好穿刺点后,穿刺针垂直刺入即可。但对腹水量

多者的放液,穿刺针自穿刺点斜行方向刺入皮下,然后再

使穿刺针与腹壁呈垂直方向刺入腹膜腔,以防腹水自穿刺

点滑出。b定做要精确,左下腹穿刺点不可偏内,避开腹壁

下血管,但又不可过于偏外,以免伤及旋骼深血管。c进针

速度不适宜过快,以免刺破漂浮在腹水中的乙状结肠、空畅

和回肠,术前嘱病人排尿,以防损伤膀胱。进针深度视病人

具体状况而定。d放腹水速度不适宜过快,量不适宜过大。

初次放腹水者,一般不要超过3000ml(但有腹水浓缩回输设

备者不限此量),并在2小时以上的时间内缓慢放出,放液

中逐渐紧缩已置于腹部的多头腹带。e注意观测病人的面

色、呼吸、脉搏及血压变化,必要时停止放液并及时解决。

f术后卧床休息24小时,以免引起穿刺伤口腹水外渗。

注意事项

L术中密切观测患者,如有头晕、心悸、恶心、气短、

脉搏增快及面色苍白等,应立即停止操作,并进行合适解

决。

2.放液不适宜过快、过多,肝硬化患者一次放液一般不

超过3000ml,过多放液可诱发肝性脑病和电解质紊乱。放液

过程中要注意腹水的颜色变化。

3.放腹水时若流出不畅,可将穿刺针稍作移动或稍变

换体位。

4•术后嘱患者平卧,并使穿刺孔位于上方以免腹水继

续漏出;对腹水量较多者,为避免漏出,在穿刺时即应注意

勿使自皮肤到腹摸壁层的针眼位于一条直线上,措施是当

针尖通过皮肤达到皮下后,即在另一手协助下,稍向周边

移动一下穿刺针头,尔后再向腹腔刺入。如遇穿刺孔继续有

腹水渗漏时,可用蝶形胶布或火棉胶粘贴。大量放液后,需

束以多头腹带,以防腹压骤降;内脏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降

或休克。

5.注意无菌操作,以避免腹腔感染。

6.放液前后均应测量腹围、脉搏、血压、检查腹部体征,以

视察病情变化。

7、腹水为血性者于获得标本后,应停止抽吸或放液。

心包穿刺术操作规范

【适应证】

1.大量心包积液浮现心脏压塞症状者,穿刺抽液以解

除压迫症状。

2.抽取心包积液协助诊断,拟定病因。

3.心包腔内给药治疗。

【禁忌证】

1.出血性疾病、严重血小板减少症及正在接受抗凝治

疗者为相对禁忌证。

2.拟穿刺部位有感染者或合并菌血症或败血症者。

3.不能较好配合手术操作的患者。

【术前准备】

1.药物,2%利多卡因及多种急救药物。

2.器械,5ml注射器、50ml注射器、22G套管针、胸穿

包。如行持续心包液引流则需要准备:穿刺针、导丝、尖刀、

扩皮器、外鞘管、猪尾型心包引流管、三通、肝素帽2个、

纱布等。

3.心脏监护仪、除颤器。

4.术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协助拟定部位、进针方向与

深度。同步测量从穿刺部位至心包的距离,以决定进针的深

度。

5.开放静脉通路。

6.向患者及家属阐明手术目的及措施,解除紧张情绪。

7.签订手术知情批准书。

【操作措施】

1.心包穿刺术

(1)患者一般取坐位或半卧位,暴露前胸、上腹部。仔

细叩出心浊音界,选好穿刺点。选择积液量多的位置,但应

尽量地使穿刺部位离心包近来,同步尽量远离、避免损伤周

边脏器。必要时可由超声心动图来拟定穿刺方向。常用的部

位有胸骨左缘、胸骨右缘、心尖部及剑突下。以剑突下和心

尖部最常用。

(2)消毒局部皮肤,覆盖消毒洞巾,在穿刺点自皮肤至

心包壁层做局部麻醉。

(3)将连于穿刺针的橡胶皮管夹闭,穿刺针在选定且局

麻后的部位进针,具体措施为,①剑突下穿刺:在剑突与

左肋弓夹角处进针,穿刺针与腹壁成30。〜45。角,向上、

向后并稍向左侧进入心包腔后下部;②心尖部穿刺:在左侧

第5肋间或第6肋间浊音界内2cm左右的部位进针,沿肋骨

上缘向背部并稍向止中线进入心包腔;③超声定位穿刺:沿

超声拟定的部位、方向及深度进针。

(4)缓慢进针,待针锋抵御感忽然消失时,提示穿刺针

已进入心包腔,感到心脏搏动撞击针尖时,应稍退针少量,

以免划伤心脏,同步固定针体;若达到测量的深度,仍无液

体流出可退针至皮下,略变化穿刺方向后再试。

(5)进入心包腔后,助手将注射器接于橡皮管上,放开

钳夹处,缓慢抽液,当针管吸满后,取下针管前,应先用

止血钳夹闭橡皮管,以防空气进入。记录抽液量,留标本送

检。如果使用的是套管针,在确认有心包积液流出后,一边

退出针芯,一边送进套管。固定套管,接注射器,缓慢抽取

积液。记录抽液量,留标本送检。

(6)抽液完毕,拔出针头或套管,覆盖消毒纱布,压迫

数分钟,并以胶布固定。

2.持续引流

(1)心电、血压监测。

(2)取半卧位30度,暴露前胸、上腹部。

(3)消毒剑突下皮肤,覆盖消毒洞巾,在穿刺点自皮肤

至心包壁层做局部麻醉。

(4)一般选用剑突与左肋弓夹角处进针,穿刺针与腹壁

成30。〜45。角,向上、向后并稍向左侧进入心包腔后下

部;也可在超声心动指引下拟定穿刺针的方向和位置。

(5)沿穿刺针送入导丝,退针,尖刀切皮;可用扩皮器

扩张穿刺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沿导丝送入心包引流管,

退出导丝,观测引流效果,必要时可合适调节导管的位置,

保证引流畅通。

(6)封针固定,接引流袋,缓慢引流。

(7)覆盖消毒纱布,压迫数分钟,并以胶布固定。

【并发症及解决】

1.肺损伤、肝损伤最佳有超声心动图定位,选择合适

的进针部位及方向,避免损伤周边脏器。

2,心肌损伤及冠状动脉损伤引起出血选择积液量多

的部位,并尽量地使穿刺部位离心包近来,术前用超声心

动图定位,测量从穿刺部位至心包的距离,以决定进针的

深度,同步缓慢进针。

3.心律失常穿刺针损伤心肌时,可以浮现心律失常。

术中应缓慢进针,注意进针的深度。一旦浮现心律失常,立

即后退穿刺针少量,观测心律变化。

4.感染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穿刺部位充足消毒,避免

感染。持续心包引流的患者可酌情使用抗生素。

【注意事项】

1.严格掌握适应证,应由有经验的医师操作或指引,

并在心电监护下进行穿刺。穿刺及引流过程中要密切观测患

者症状和生命体征的变化。

2.为了避免损伤心肌和血管,最佳用套管针进行心包

穿刺。

3.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嘱其在穿刺过程中不要深呼

吸或咳嗽,麻醉要充足。

4.穿刺过程中如浮现期前收缩,提示也许遇到了心

肌;要及时外撤穿刺针。

5.引流液有血时,要注意与否凝固,血性心包积液是

不凝固的,如果抽出的液体不久凝固,则提示损伤了心肌

或动脉,应立即停止抽液,严密观测有无心脏压塞症状浮

现,并采用相应的急救措施。

6.抽液速度要慢,初次抽液量一般不适宜过大。

7.取下空针前应夹闭橡胶管,以防空气进入。

8.为了避免合并感染,持续引流时间不适宜过长。如

果需要长期引流,应考虑行心包开窗术等外科解决,并酌

情使用抗生素。

动脉及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操作规范

【适应证】

经动脉或深静脉途径进行的各项导管检查及治疗。

【禁忌证】

1.穿刺部位感染。

2.穿刺置管处血管闭塞或严重病变。

3.其她禁忌证分别见各项导管检查和治疗。

【操作措施和程序】

1.基本操作措施

⑴局部消毒:采用碘伏消毒局部皮肤。

⑵局部麻醉:采用2%的利多卡因溶液进行局部麻醉。

⑶穿刺和置管。

2.动脉穿刺和置管

(1)经股动脉穿刺置管:由于股动脉内径大、技术容易

掌握、血液循环不容易受损、可根据需要置入较大鞘管等长

处而成为经动脉介入检查与治疗最常选择的措施。

①穿刺点的选择:选择搏动最强侧的股动脉作为血

管入路。如果两侧腹股沟处股动脉搏动相称,则一般选择右

侧股动脉。如果段动脉在1周内曾被穿刺过,最佳使用对侧

股动脉。穿刺点应选择在股横纹下方约2cm处,股动脉搏动

正下方。

穿刺点过高也许使穿刺针越过腹殷沟韧带,使术后止

血困难。穿刺点过低,则因股动脉进入收肌管位置较深,穿

刺不易成功,且有动脉分支,另有股静脉走行于股动脉下

方,容易导致动静脉屡。

②采用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先在皮内注射形成

皮丘,然后沿穿刺方向进穿刺针,估计达到股动脉深度后,

在其周边进行浸润麻醉。每次注药前先回抽注射器,证明无

回血后再行注入。后来边退针边注入,以逐级麻醉皮下组

织。

③左手三个手指保持一条直线置于穿刺点上方股动

脉搏动最明显处,穿刺针与皮肤成30。〜45。角,中空穿刺

针斜面向上进针,当持针手感觉到明显的动脉搏动时,即

可刺破血管,待搏动性血流从穿刺针喷出,缓慢送入导引

钢丝,退出穿刺针,盐水纱布擦拭导引钢丝,沿导引钢丝

送入动脉鞘。肝素盐水冲洗鞘管。

(2)经楼动脉穿刺置管

①适应证:棱动脉搏动好,Allen实验阳性。Allen

实验用于评价穿刺侧手掌与否存在双重血供及其限度。同步

压迫同侧手掌的槎动脉和尺动脉30〜60s,随后松开对尺动

脉的压迫。松开后10s之内手掌颜色恢复正常,则该实验成

果阳性,提示该侧手掌有良好的双重血供。

更为客观的动脉循环评价可以通过改良的Allen实验

获得:采用示指或拇指进行血氧饱和度检测来替代手颜色

的恢复,可以持续评价槎一尺循环的完整性。尺动脉压力释

放后如果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则表白反映异常,不能采

用经槎动脉途径。如果患者需要再次经已经穿刺过的槎动脉

行介入治疗,则可行反式Allen实验:同步压迫槎动脉和尺

动脉后释放楼动脉以检测与否存在无症状性近端梯动脉梗

阻,如果异常,则不适宜选择该槎动脉途径再次行介入治

疗。

有如下状况者更宜选择梯动脉穿刺置管:腹积极脉如

下的血管病变(器动脉、股动脉),如严重狭窄或闭塞、

血管重度扭曲、夹层等,使之不能选择股动脉途径;服

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由于心功能差等因素患者不能长

时间平卧。

②禁忌证

绝对禁忌证:穿刺侧无梯动脉搏动;Alien实验阴性,

提示掌弓侧支循环不良;穿刺侧存在肾透析用的动静脉瘦

管。

相对禁忌证:槎动脉搏动差或细小,特别是身材矮小

的老年妇女;有大血管异常的病史(如锁骨卜动脉异常);

用6F或7F鞘管不能完毕的治疗;不能用右模动脉行右位心

冠状动脉造影或左内乳动脉的介入治疗,也不能用左梯动

脉行右内乳动脉的介入治疗。

③楼动脉鞘管置入技术:手臂外展70。角,手腕保持

过伸位。可以采用手腕下方垫小卷纱布或夹板样装置以充足

暴露动脉。手臂板应达到与患者呈45。角,并容许患者手臂

与手腕接近臀部放置。

取腕横纹近端3cm左右为穿刺点,予1%利多卡因浸润

麻醉,注意麻醉药不适宜过多,以免影响对槎动脉搏动的

触摸。

穿刺前一方面摸清槎动脉的走行,选择核动脉搏动最强、

走行直的部位穿刺。一般选择楼骨茎突近端1cm处。如果该

部位槎动脉纤曲,应向近心端移1〜2cm。采用21号穿刺针

进行穿刺,进针的方向应与槎动脉走行保持一致,角度为

30°~60°,可以在槎动脉壁的上方直接穿刺前壁或穿透

槎动脉,再缓慢退针至针尾部有血液喷出。注意尽量第一针

成功,反复穿刺会引起槎动脉痉挛,使穿刺更为困难。如果

穿刺部位浮现血肿,须按压5min或更长时间,再次穿刺需

要在前一次穿刺部位的近心端1〜2cm。穿刺成功后送入25cm

0.019英寸直导丝,若导丝不能插入,也许系钢丝顶在

动脉的内侧壁,稍微后撤穿刺针即可,有时需将穿刺针稍

微旋转,还可在直导丝的头端做一种小J形弯曲。其她导致

导丝送入困难的因素尚有血管弯曲、痉挛、模动脉闭塞或狭

窄、钢丝进入小的血管分支、肱动脉发出梯动脉的来源异常

或钢丝进入血管内膜引起夹层等。在这些状况下,可以经穿

刺针注入少量造影剂以查明因素,或换用亲水涂层的超滑

导丝,或经穿刺针予以血管扩张剂硝酸廿油。推送导丝的动

作应轻柔,一旦遇到阻力,应在透视下操作直到导丝超过

尺骨鹰嘴水平。刀刃朝上切开皮肤,送人Hcm5F或6F鞘管。

(3)经肱动脉穿刺置管:碘伏消毒肘窝处皮肤,仔细

触摸肱动脉搏动,在肘横线上方肱动脉通过处皮下注射2%

利多卡因浸润麻醉后做皮肤切口,采用改良Seidinger或微

穿刺技术将穿刺针送入血管腔,见血液从穿刺针尾部喷出

后,送人导丝及鞘管。一般来说,6F—-8F鞘管均很容易置

入。

3.深静脉穿刺和置管

深静脉穿刺途径有多种,涉及锁骨静脉、颈内静脉、颈

外静脉、股静脉及上肢静脉(如贵要静脉、头静脉、腋静

脉等)。穿刺途径的选择无严格的限制,常取决于术者的经

验和习惯,患者血管的解剖特点及特殊临床特点如病情与

否紧急、体型、体位、凝血功能、有无肺疾患等。最常选择

的途径为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穿刺置管。

(1)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颈内静脉途径的长处为,a.解

剖位置相对固定,插管的成功率较高;b.距右房距离短且

较直,易于将导管置入右房或上腔静脉;c.并发症少于锁

骨下静脉穿刺途径。由于右颈内静脉垂直地进入上腔静脉、

较左颈内静脉粗大、距颈内动脉又相对较远、右肺尖稍低于

左肺尖,胸膜损伤的也许性小、胸导管位于左侧等因素,临

床上往往采用右颈内静脉穿刺。穿刺措施如下。

①患者取Trendelenburg体位(平卧头后仰位),以

伸展颈部,减少空气栓塞。肥胖、肌肉发达或颈部较短的患

者,可在其肩下放置一小枕头以伸展颈部。患者头转向穿刺

静脉对侧(左侧);

②拟定穿刺部位,必要时做好标记;

③碘伏消毒后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④选择穿刺径路,常用的颈内静脉穿刺径路有前位径

路、中央径路和后侧径路。

A.中央径路:

用左手拟定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和锁骨头及锁骨所形

成的三角,触摸颈动脉搏动并在穿刺时固定皮肤。先用注射

器接20〜24G针头定位颈内静脉,以减少误穿颈动脉和定位

困难时的组织损伤。将针头置于前述三角的顶端,与皮肤成

35°〜45。角向同侧乳头方向进针。如未回抽到静脉血,可

将针头向外转或与中线呈平行方向进针。

定位成功后,将注射器接3英寸长的18G薄壁静脉穿

刺针,沿定位方向在持续负压吸引卜进针,抽吸到畅通的

静脉回血后,移去注射器。此时应注意迅速用手指堵住穿刺

针尾部,以防空气栓塞。经穿刺针置入45cm长的J形头导

引钢丝,导丝应在无阻力的状况下置入。导丝置入后推出穿

刺针。固定导丝位置并注意患者心律变化,由于导丝置人过

深会进入右心室刺激右心室壁,导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