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8篇】_第1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8篇】_第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8篇】_第3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8篇】_第4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8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8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琥珀的形成及特有价值。

2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合作交流

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不明白的同桌交流。

三品读体验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老师小结: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继续学习课文

1.思考讨论: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呢?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六、齐读最后一段

四、巩固延伸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板书设计:琥珀

时间———形成松脂球(松树、炎热、巧合)

形成化石(时间之长、地质变化、陆沉水浸、海沙淹没)

被人发现——科学价值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读通顺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知英雄杨靖宇的精神品质。

3、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英雄杨靖宇的精神品质,学习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坚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八年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了千千万万民族英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风雪重围》,就是发生在抗战中一个真实的故事。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2、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听写字词,纠正读音,辨别字形。

2、理解词义。

3、指名读课文,回答问题。

四、再读课文,深化理解。

1、自读课文,思考:

(1)杨靖宇给你什么样的。印象?你是从文章的哪些地方感知的?

(2)口述课文,理清思路。

2、交流讨论。

3、班内交流汇报:

(1)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来感悟英雄的精神品质。

人物的动作、语言、行为的描写。

日军的反衬。

(2)记人叙事的写法。

4、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感情朗读。

5、学习英雄的事迹后,你想说些什么呢?

板书设计:

3风雪重围

山林三尺深的积雪零下40摄氏度

杨靖宇吨周旋抗击殉国

日寇咬牙切齿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课文内容,学习字词,积累语言。

过程与方法

读懂课文,了解编钟的知识,学习抓住特点介绍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升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赞美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教学难点:

抓住编钟的主要特点体会古人超前的智慧。

教学准备:

查阅编钟资料及相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乐器入手,分别给学生出示现代和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乐器,例如:钢琴、小提琴、缶、古筝,让学生听音观形,从而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出读通读顺的要求,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解决疑难的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思考汇报

这一次仍然采用朗读地方法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流利,并把读懂的关于编钟的知识画出来,进行简单的汇报。

四、创设情境分析领悟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0xx年世界邮展要在洛阳举行,会迎来中外许多游客。假如有外国人看到了东周王城博物馆内陈列的编钟,他最想知道什么?

2、转换角色,设问采访

教师以记者身份采访学生,让学生站在一名不了解编钟和中国文化的外国人的角度说出最想知道的,趁机让学生以此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问题1、编钟是干什么用的?

问题2、编钟是用什么铸造的?它完整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问题3、编钟最独特的地方是什么?

问题4、编钟演奏的音乐好听吗?能不能听一下?

3、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让学生针对问题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为了满足外宾想听一听编钟演奏的愿望,让学生结合课文第5自然段制作一份曾侯乙编钟演奏音乐会的节目单,包括音乐会时间和宣传词,从中升华感情。

5、播放编钟演奏的音乐,然后让学生站在外宾、国人等不同的角度谈一谈心中的感受,激发民族自豪感,赞美古人高超的智慧和先进的工艺。

五、拓展延伸

课后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古代的其他乐器,选择一种抓住其特点完成一篇小练笔,进行简单的介绍,在全班汇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篇四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将《怀疑与学问》印发下来或做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纵观漩涡敏锐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洗澡花圃推理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

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

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

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3.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学生可能会谈到曾经学过的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4.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出标注。

5.交流令自己深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受到的启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二、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例举具体事实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

三、拓展阅读,随文练笔

1.下面我们再来阅读一篇论说文,看一看这篇文章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围绕同一本书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收获。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人说话要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有条理地进行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2。导入新课。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使同读一本书,不同的读者,心得体会也可能不一样。今天让我们一起开展班级读书会,围绕同一本书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的收获。

二、明确交际要求。

1。读教科书,说说这次口语交际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开展班级读书会,围绕同一本书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收获。)

2。互相交流,说说这次口语交际可以选择哪些方面的内容来讲。(①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②你怎样评价主人公?你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③有没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困惑,或是感到奇怪?有没有完全出乎意料、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情节?④读这本书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些相似的书,或是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⑤故事的结局你喜欢吗?如果你来写这个故事,你会怎么写?……)

3。小组交流:本次口语交际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①引用原文说明观点,使观点更有说服力。②分辨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讲的理由是否充分。)

三、互动交流,汇报心得。

1。选定主题。(选择一个主题交流读书心得)

2。交流读书心得的基本要求。(①可以借助批注梳理思路,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②表达观点时要以内容为依据,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③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哪怕你的想法与大多数人都不一样。)

3。组内交流:根据选定的主题,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和同学讨论:在交流读书心得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什么?

4。评议谁最棒。小组评议,看同学说的是否符合要求,能否说服别人。根据每个同学的表现说说谁是最佳分享者。

5。上台交流,分享收获。小组内选定代表,上台交流读书心得。

四、欣赏范例。

示例:《夏洛的网》这本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朱克曼家的谷仓里,快乐地生活着一群小动物,其中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建立了最真挚的友谊。然而,一个可怕的消息打破了谷仓的平静,威尔伯未来的命运竟然是成为熏肉火腿。作为一只猪,悲痛绝望的威尔伯似乎只能接受任人宰割的命运。然而,看似渺小的夏洛却说:“我一定会救你的。”不起眼的蜘蛛居然说它可以救一只猪,一开始我也不信,但看着看着,我终于相信了夏洛,因为夏洛真的实现了它的诺言!它用它的网织出了“王牌猪”“了不起”和“谦卑”这几个字。这几个字改变了小猪威尔伯的命运。然而蜘蛛夏洛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多么感人的故事啊!我跟很多人一样,平时特别讨厌蜘蛛,但看了这个故事后,我就不那么讨厌蜘蛛了。蜘蛛夏洛说过:“你一直是我的朋友,我为了救你而死去,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为你结网,因为我喜欢你。再说,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啊?我们出生,我们活上一阵子,我们死去。一只蜘蛛,一生只忙着捕捉和吃苍蝇是毫无意义的,通过帮助你,也许可以提升一点我生命的价值。谁都知道人活着该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是的,它渺小、瘦弱,但它有一个宽大的胸怀和一颗善良的心。它为了不让威尔伯成为熏肉火腿,那么努力,那么勇敢,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夏洛这种高贵的品质让人感动、让人敬佩。

示例:读了《夏洛的网》,我心潮澎湃。这本书主要写了小女孩弗恩救下了一只小猪,并给他取名威尔伯,当她把威尔伯养到父母不再同意养时,威尔伯就被送到了朱克曼家的谷仓里。在那里,小猪威尔伯与蜘蛛夏洛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当夏洛知道威尔伯的命运将是成为熏肉火腿时,义无反顾地编织出被人类视为奇迹的文字,救下了小猪。从此,威尔伯有了一个安享天年的未来,但夏洛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为了小猪,夏洛奉献了太多太多。当威尔伯孤单时,是夏洛陪伴它一起走过了无数个漫长、难熬的黑夜,给威尔伯带来了快乐;当威尔伯面临被宰杀的命运时,还是夏洛,用爱编织了大网,拯救了小猪……至今我依然记得夏洛在临死前编织的“谦卑”二字,它们正是赞美夏洛的语言。

五、小结。

办一期读书交流会。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

内容

教学反思

1。本次口语交际主要以学生的表达为主,重视学生之间的互评,让学生在评价中改进表达,使表达更流畅、更有条理。

2。教师列举各类话题,拓展学生思路,让学生有章可循,发散思维,丰富了学生口语交际的内容。

六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义,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知战士们的精神品质,从而受到思想熏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想象情境,探究课文内容。

2、品读、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体会其对祖国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海防战士的爱岛爱国之情,激发我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想象、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2、反复朗读,品析将士的言行,体会将士们第祖国海岛的热爱。

教学准备:

礁盘的有关资料、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祖国母亲;驻扎在海岛上的边防战士,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海岛的爱。我们一起来阅读《礁盘》,感受边防战士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

2)理解词义,了解文章的内容。

2、小组交流讨论。

3、班内交流讨论。

1)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

驮(tuo)蔬(shu)熬(ao)罐(guan)秧(yang)筷(kuai)构(gou)

2)理解词语。

凝视:聚精会神的看。

沉吟:低声吟咏(文辞、诗句等);(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3)文章的内容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相关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中心事件。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10)将士们在礁盘上借助大棚种出了蔬菜。

第二部分(11~25)将士们共享劳动成果。

第三部分(26)将军向“地图”,行了一个军礼。

三、再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归纳疑难问题。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所表达出来的同学形象,体会同学间浓浓的情意。

2、体会如何描写每位同学的特点。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抓住人物特点,领悟本课的写法。

教学重点:学习通过笑声写出人物特点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教学难点:感受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情感,学习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揭题:

1、年的小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家都结交了许多好朋友,这些朋友便是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小伙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和同学间那《忘不了的笑声》。——板书课题

2、读一读课题,说一说这个课题是围绕什么来写?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一)、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习要求(一)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并思考:

(1)主要写了那几个人的笑声?

他们的笑声各有什么特点?

填空:余晓的笑声()、鲁珊的笑声()、方平的笑声()、陈立的笑声()。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交流思考题:主要写了那几个人的笑声,他们的笑声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二)、朗读课文,体会情感,领悟写作方法。

过渡:他们的笑声别具一格,他们的笑声里包含着什么呢?

1、学习要求(二)

(1)请用“——”画出他们不同笑声的句子读一读。从中你感受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方法:读——思考——交流)

过度:课文除了写四个同学的笑声,还写了什么笑声?

(2)从这些笑声中包含着同学间什么样情谊。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从中你感受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为了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它采用了什么描写。并有感情的读一读这些句子。

(2)课文中除了写他们四个人的笑声,还写了什么笑声?从这些笑声中包含着同学间什么样情意。

(3)采用不同方式读课文的最后两段,读中领悟情感。

(4)师小结: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要学习那些写作方法?(此处出示课件——写作方法:抓住特点突出性格塑造形象)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写法。按照这个思路,请同学们也抓住每个同学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来突出他的性格。

四、小练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