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贡市荣县启明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1页
四川省自贡市荣县启明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2页
四川省自贡市荣县启明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3页
四川省自贡市荣县启明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4页
四川省自贡市荣县启明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荣县启明集团第一学月巩固练习七年级语文练习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必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本试题卷由学生自己保留,只将答题卡交回。注意事项: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案标号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本题共4小题,10分)漫长的的历史长河中,烽烟(dié)起,总有人以非凡姿态鹤立鸡群。他们或直面变幻莫测的时代变局,或在不为人知的角落撕破蒙(mèi),用精神之火涤荡污(huì),照亮人类文明的星空。孙权以不可捉摸的权谋智慧,在群雄割据中开拓江东基业。他劝学吕蒙之举,看似寻常却暗含深意:当鲁肃惊叹"非复吴下阿蒙"时,实则是知识重构人格的生动注脚。这种超越刀光剑影的育人韬略,恰似春雨润物,在历史深处滋养出治国安邦的栋梁。而邓稼先隐姓埋名的二十八载,书写着鲜为人知的史诗。在罗布泊的风沙中,他撕破蒙(mèi)的迷雾,用算盘叩击核物理的大门,用沉默回应时代的拷问。当蘑菇云腾空而起时,这位"两弹元勋"依然俯首演算,将"至死不懈"四字镌刻在民族脊梁之上。这种深埋地下的根系精神,虽不见天日,却支撑起科技强国的参天巨树。闻一多则如闪电撕裂夜空,在昆明街头发出气冲斗牛的呐喊。面对特务的枪口与时代的黑暗,他以"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决绝,将文人的风骨淬炼成革命者的勋章。这种言行合一的生命姿态,至今仍在历史长河中激荡回响。历史的星空从不缺乏随波逐流者,真正永恒的,永远是那些在混沌中坚守精神坐标的觉醒者。他们或显或隐的身影,共同构筑着文明传承的精神等高线。根据文中的拼音将词语正确、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中。(3分)(dié)起蒙(mèi)污(huì)2.根据文意,文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A.鹤立鸡群B.不可捉摸C.鲜为人知D.至死不懈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这种深埋地下的根系精神,虽不见天日,却支撑起科技强国的参天巨树。B.这种深埋地下的根系精神,虽不见天日,却支撑起科技强国的巍峨丰碑。C.这种深埋地下的根系精神,虽不见天日,却支撑起参天巨树的科技强国。D.这种深埋地下的根系精神,虽不见天日,却支撑起科技强国的根基。4.仿写下列句子。(3分)当闻一多拍案而起撕裂黑暗,恰似闪电劈开混沌,他的呐喊便成为火炬照亮前路;,,。5.某校七年级(1)班以“名人风采”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5分)(1)邓稼先,安徽怀宁人,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在,安庆市五横乡“两弹元勋”邓稼先故居已入选《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请你为该景区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分)学校将于4月18日邀请省作家协会主席马识途来学校和同学们分享写作方面的心得。你代表全体文学社社员对马先生进行采访,你会问什么问题呢?(写出两个即可)(3分)二、现代文阅读(2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材料一】《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规定7-9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但目前初中生阅读名著的情况不容乐观。下面是某中学所做的该校初中生阅读情况调查:【材料二】我们读一本书,根据兴趣或读书目的的不同,可以分别采取精读或跳读的方法。精读指向细腻的感受。透彻的理解和广泛的联想;跳读则是主动地舍弃、有意地忽略,以求更高的效率。这两种方法在同一阅读过程中是可以交替使用的。在阅读一些长篇著作时可以将精读和跳读结合运用,抓住一部作品的重要内容、精彩片段,加以解读欣赏,忽略那些无关紧要或并不精彩的内容,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快速阅读是一种基本的阅读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尽快地把握全书的内容。特别是像《海底两万里》这样的科幻小说,往往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有扣人心弦的悬念,读者很急切地想知道故事或者人物的结局,这时不妨采用快速阅读的方式,先把小说读完再说。快速阅读可以从平时的阅读中开始训练,做到以下几点:集中精力,专心致志:以默读为主,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不少于400字:读的时候视域要宽,不回视,扫视范围要随训练逐渐扩大;善于抓住书中的关键信息和主要线索,有所取舍。(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有删改)【材料三】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工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关于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各人天资习惯不同,你用哪种方法收效较大我用哪种方法收效较大,不是一概论的。你自己终究会找出你自己的方法,别人决不能给你一个方法,使你可以依法炮制。(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6.对以上内容材料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初中生阅读课外书中。对文学名著的喜爱度最低、阅读时长最短、自觉阅读的积极性最低。B.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名著阅读方法和没有充足时间,还有一部分学生是读了也记不住,少数学生是阅读速度太慢。C.根据兴趣或读书目的的不同,选择精读、跳读、速读等不同的阅读方式,提高阅读效率。D.中学课程很多,所以初中生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7.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从某中学调查的结果看,目前该校初中生爱读网络小说。B.阅读一些长篇著作时,精读与跳读是可以结合起来交替使用的。C.快速阅读训练得法,可以使扫视范围越来越大,速度达到每分钟400字以上。D.朱光潜先生认为,读书都要采用快读加慢读的方法,至少要读两遍才行。8.针对当前初中生阅读课外书现状,请你结合材料和实际,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3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春走老山界谭谈

其实,只有到了四月,山野里的春色才最浓烈、最灿烂,春的表演才最癫狂!嫩绿的新叶,压在深绿的老叶上,此时全部张开了身姿,展示着它的魅力,使山色具有鲜明的层次感。各种各样的野花,张狂地绽放,把或浓或淡的芳香,洒满坡坡岭岭。整个山野,都沐浴在芳香里。我们此行,是去拜会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老山界。

汽车,在一个“之”字接一个“之”字的山间公路上奔驰。我的双眼,贪婪地向前张望。只见前面山头上的一棵棵大树,仿佛一个个绿色的云团,浮动在天际。刚刚下过一场雨,山腰里升腾起一缕缕轻纱似的云雾。山头在这一缕缕云雾里时隐时现,像一个披着婚纱的祈娘,姿态娇美。老山界,深藏在舜皇山里。

我们一路奔山而上,去追寻老山界。汽车在一块平地上停下了。这里是紫花坪,一丛丛、一树树紫色的杜鹃花,正热烈地绽放着,璀璨一片。紫花坪,真是名副其实!沿着山谷,一条小溪一路叮咚而下。几场春雨过后,窜动在小溪里的溪水更充沛了,溪水蹦跳着勇猛向前。遇到高崖,一蹦而下,化身壮丽的瀑布;遇到巨石,委曲求全,绕道而行。它总是千方百计向前奔去,去探寻更广阔的世界……山东的溪,出山后注入湘江;山西的溪,下山后就汇入资江。最后,都走进洞庭、长江、大海,到达它们终极的目标。

终于,一块巨石立在我们面前。几个威严的大字,赫然入目:老山界。这里是1934年冬,红军长征经过惨烈的湘江之战后,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当年翻越这座山的陆定一,记下了这段难忘的经历。于是,一篇美文《老山界》进入中学课本,激励着一代代国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为纪念革命先辈,为宣传红军精神,傍着这座山的东安、新宁、城步三地,都立有老山界的碑石。那么,哪里才是真正的老山界?这座山很大,老山界也很大。红军穿山而过,陆老到底描绘的是哪一段?这并不重要了。或者应该说,三块碑石标示的,都是真的。

在这里,不时看到一队队游人艰难地走在这条山道上,追寻当年红军的足迹。我站在碑前,望着山间荆棘丛生的小道,陷入了沉思。当年,红军战士一路走去,走过二万五千里,经历了多少如湘江战役般惨烈的战斗,多少鲜活的生命倒在这条路上啊!

这时,又有一队着蓝色红军服的人,站在这块刻有“老山界”的巨石碑前宣誓,一个个神情庄重。每天,这块碑前,这条路上,总有人在追寻红军的足迹。他们中,有工人,有农民,有学生,有老者,更有青年……红军自有后来人啊!

如今,有一个汉子,走进了这座山,他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要与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山民手拉手,领着他们走一条新时代全民奔小康的长征之路。他要把散落在山谷深处的山货——野茶,带出山去,送进都市里家家户户的厅堂。从这座大山脚下走出去的山民之子老唐,放弃他在美国已有相当规模的事业,毅然回到家乡,寻找帮助乡亲走出贫困的道路。山民们在山中采到野茶叶,一担一担地送往茶叶加工厂。沉睡在大山里的野茶林,如今成了山民的取款机。

踏春舜皇山,追寻老山界,探访采茶人,让人发出由衷感叹:老山界人正奔走在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上!(有删改)第1段中作者笔下“山野里的春色”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10.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遇到高崖,一蹦而下,化身壮丽的瀑布;遇到巨石,委曲求全,绕道而行。11.文章写老山界时,还提及陆定一的《老山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3分)12.文章标题“春走老山界”意蕴丰厚,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3分)三、古代诗文阅读(2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0分)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选自《孙权劝学》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节选自《木兰诗》13.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愿为市鞍马市:购买B.但当涉猎但:但是C.关山度若飞度:越过D.蒙辞以军中多务辞:推托14.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木兰当户织卿今当涂掌事B.蒙辞以军中多务自以为大有所益C.蒙乃始就学乃悟前狼假寐D.见往事耳昨夜见军帖15.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木兰替父从军,既有“从此替爷征”的果敢,也有“对镜帖花黄”的女儿情态,人物形象立体丰满。B.《木兰诗》详写木兰战场杀敌的英勇,《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学习后的变化,均通过对比突出主题。C.孙权劝学善用反问句(如“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既显君主威严,又含对吕蒙的期许。D.“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以比喻收尾,赞美木兰的智慧与胆识,呼应开篇的“叹息”。1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5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7~18题。晚春韩愈〔唐代〕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17.下列对《晚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全诗以“知春不久归”开篇,暗含对春光易逝的敏锐觉察,奠定全诗惜时进取的基调。B.百般红紫斗芳菲”以色彩对比突出百花争艳,展现晚春的繁盛生机。C.诗中“草木”与“杨花榆荚”均不甘沉寂,以不同方式为晚春增添生机,暗含万物各尽其能的深意。D.“惟解漫天作雪飞”表达诗人对杨花榆荚徒增纷扰的无奈批评。18.本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三)名句名篇填写。(本题共1小题,5分)19.根据古诗文原文填空。(5分)(1),对镜贴花黄。(《木兰诗》)(2)双兔傍地走,。(《木兰诗》)(3)独坐幽篁里,。(王维《竹里馆》)(4),凭君传语报平安。(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