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市、徐州市联盟校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唐诗在读者心目中之所以获有那么普遍的荣誉,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语言方面的成就,则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唐诗语言是高度诗化的,又是日常生活的,这种语言更深的基础,则是唐人的现实生活。唐代从分裂中获得统一,又摆脱了六朝门阀势力的残余,使得唐帝国走上古代封建社会的高峰,一种生活的信念、高瞻远瞩的气概、青春的旋律、少年人的精神,朝气蓬勃地展现在眼前。所谓“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种丰富而健康的生活气息,反映着时代的生活本身就近于诗。语言的诗化,正如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它的语法,一是它的词汇。以前者为基础的如五七言形式的成熟、虚字的可以省略、新鲜的表现手法等,使得语句更精炼、更自然、更解放;而后者则是它的丰富的词汇。这些词汇是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基于生活而形成的。一个诗人写一首诗,很少同时都由他自己来创造诗的形式、诗的语法、诗的词汇等,而是基于前人以及他自己在这方面所累积的无数成果而创作的。所谓诗的词汇,并非在生活的词汇之外另外有什么词汇。诗歌中的形象最好是直接从事物本身得来。《诗品》说:“‘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这些话至少说明了最平常的真理。而诗坛的普遍繁荣,正是要建立在这最平常的真理之上的,可是一般生活语言中的词汇怎样能成为富于诗意的词汇呢?这仍然是与实际生活分不开的。中国封建社会从汉帝国发展到唐帝国,生活内容五百年来没有发生剧烈的变化,只是更成熟地走向封建社会所能达到的高峰而已。在这样长年累月的生活中,累积了生活经验,也累积了生活感受,仿佛一个住了几十年而没有剧烈变化的家乡,其中一木一石,都能唤起生活中的丰富的感受和联想。“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个“月”、这个“关”、这个“山”,从秦汉一直到唐代,其中累积了多少人的生活史,它们所能唤起的生活感受的深度与广度,有多么普遍的意义!正是这样,这首诗才能如此形象地典型地被歌唱出来。且不说一首完整的诗,就仅仅“关”“山”“月”三个字连在一起,也会产生相当形象的联想。这难道不是唐人普遍的感受吗?至如“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个“柳”又是何等地为生活所熟悉。然而诗化的过程也不单纯是生活的熟悉,正如上层建筑与基础的关系一样,一个民族心理和特征的形成,虽决定于它的生活,也渊源于它的文化传统。从《小雅·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古诗十九首》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柳”的形象开始是偶然地而非很普遍地在诗中出现。然而“柳”已经与“春天”、与“游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也逐步深入人的情感世界。《三辅黄图》说:“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陶渊明则自称为五柳先生,王恭则被人称道为“濯濯如春月柳”。而“柳”在诗中大量的出现,则仍要到北朝《折杨柳》歌辞出现之后。接着隋、唐进入了统一,随着春风得意的时代,随着游子以至边塞的生活,“柳”就成了生活中最富于诗情画意的联想,它是生活也是诗的语言。直到今天我们还有“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生活谚语。如果说这也可以算是广义的民族形式,我们所能学习的就更多了。“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寒雨连江夜入吴”“鸬鹚山头微雨晴”,一直到“清明时节雨纷纷”“江雨霏霏江草齐”,这个“雨”也不过就是普通的雨,然而到了诗歌语言中它又逐渐成为多么富于联想的一个词,而它的丰富性、普遍性,也是直到唐代才更为突出的。所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关”“山”“月”,这里的“雨”“柳”“酒”“关”这些词语的出现,也就无怪乎它之成为最富于感染力的赠别诗了。而“客舍”的旅人之情,“青青”的欣欣生意,与那最后二句的巧妙构思,交织成阳关三叠的歌唱。而从此“渭城”也就被赋予了鲜明的诗意,所谓:“僧寻野渡归吴岳,雁带斜阳入渭城。”这样诗与生活的反复交织充实着、丰富着诗的词汇,唐代诗人们以豪迈的生活信念、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吸取着、创造着这些词语,这就使诗歌的语言步入更为鲜活广阔的天地。(摘编自林庚《唐诗的语言》)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语言是高度诗化的,又是日常生活的,这是唐诗在读者心中获得普遍荣誉的重要原因。B.“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反映了当时丰富健康的生活,这种生活本身就是诗。C.随着唐代语法的发展,五七言形式的成熟、虚字的省略等都体现并促进了诗歌语言的诗化。D.“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虽不是严格的诗句格式,但说明“柳”仍然贴近我们的生活经验。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时期,社会从分裂中获得统一,走上古代封建社会的高峰,精神气质如少年般健康、昂扬。B.作者赞同《诗品》的分析,认为有诗意的词汇往往既要借鉴经史典故,又取材于现实生活。C.在长年累月的生活中累积经验和感受,唐人读到“关”“山”“月”便能唤起丰富形象的联想。D.唐诗与生活的不断交织丰富着诗的词汇,诗人们不断吸取和创造这些词汇,使唐诗语言广阔鲜活。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B.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C.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D.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4.请结合材料梳理“柳”这一形象诗化的过程。5.杜甫的《登高》体现了唐诗语言高度诗化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太阳发芽红柯老人一直望着外边的树,整个夏天他都这样看树。夏天悄悄逝去,秋天闯了进来,树叶一下子变黄了。两个中年人走进院子,一个是老人的儿子,一个是连里的木匠。他们从东边空房子里抬出又宽又厚的干木板。全是白松木,一条一条摆开,院子里亮晃晃。女孩问老人:“这是干什么呀?”老人说:“给爷爷做棺材。”“爷爷你很健康呀。”女孩眼睛湿了。“健康的时候才能做出好棺材。”几年前,木料从林场拉回来的时候是湿的,女孩可以闻到树液的清香。那时她只有十岁,现在她十五岁了,跟一棵小白桦树一样了,走到哪里都是亮亮的。女孩说:“爷爷你不害怕吗?”“爷爷不怕,爷爷打过仗种过地,爷爷用枪和锄头对付过死亡。”“可它又缠上你了。”“这可不一样,爷爷自己去,”老人敲敲那些木料,“爷爷坐车去。这是我的坦克。”木匠说:“咱给你弄个好坦克。”院子里全是叮叮的斧子凿子声和嗡嗡的锯子声,两个中年人叼着烟卷一声不吭干活儿。老人坐在小板凳上,半闭着眼睛,里边有一种柔和沉静的光,跟海子里的水一样。老人又干又瘦,可老人很结实。太阳和风把他打磨成现在这个样子。他老得不能再老了,太阳和风也啃不动他了。他坐在阳光和风里,他就跟外边的大戈壁一样,坚硬而辽阔。院子里的木料不见了,棺材蹲在地上,让人望而生畏,就像那里蹲着一头金黄的狮子,威风凛凛。女孩从来没见过这么厚实的木头,女孩用手卡一下,板子很厚,把她的手都卡疼了。老人说:“薄板子盛不下爷爷,爷爷会把它压塌。”来一帮人抬棺材,他们都是连里最壮实的汉子,他们给棺材捆上粗绳,前后两根杠子,壮汉们嘿嘿用劲往前挪。棺材离地面只一道缝,昂首挺胸就像要下水的巨轮。棺材滑进屋里。连长揭掉黄帽子:“当年咱们的万吨巨轮就是这样下水的。”女孩不懂这些,连长叔叔就告诉她:“那是一艘很大很大的船,是咱中国人的骄傲。”女孩说:“我爷爷就是连里的骄傲。”“爷爷打过仗,爷爷在战场上就跟狮子一样;爷爷也能种地,爷爷种的庄稼个个都是好样的。”爷爷说。“你把它们说得跟人一样。”“庄稼是有生命的,只要是你种的你就能听见它们拔节抽穗长个子。”阳光一下子把窗户挤破了,跟彩釉一样浇在棺材上,棺材雄浑而明亮。女孩回到自己屋里画画。她喜欢画画,她的画在整个团中学还是挺有名的,有小画家之称。老人听见梨子咚咚的落地声。梨子很黄很肥,就像毛色光滑的鼠趴在树上。老人吃了一个很大的梨子。他的牙齿只剩下几颗,他的嘴巴几乎是个黑洞洞,梨子喜欢这个黑洞洞,梨子一直钻到老人的脚后跟,老人浑身上下甜丝丝的。有些梨子大半埋在土里,甜甜的梨肉让虫子咬得千疮百孔。梨子在下沉。沉没的地方梨肉变成棕褐色,那已经接近泥土的颜色了。老人看自己的手脚,干硬粗糙黑乎乎的。他也在接近泥土。老人穿过果园,来到荒凉的墓地。他们刚来这里的时候,地上只有一寸厚的土,撒下的种子长不出庄稼。就在上级命令他们撤离的时候,老连长病逝了,老连长成了大漠深处第一个死者。他们挖很深的墓坑,里边全是沙石。大家就刮地上那层薄土,垫在墓坑里,在棺材上也覆了土。他们严守入土为安的古训,谁也不想让自己的老连长风干成木乃伊。他们要看着青草长出来再撤走。那已经是第二年春天了,青草果然爬上连长的坟头。这无疑是一种信号,一种绿色田园的信号。地上的土变厚起来。土是从连长的坟墓开始变厚的,就像连长身上长出来的。老兵们说:“人都要变成土,埋在新疆变的土就更多。”老兵们全都躺在那里了。活着的寥寥无几,他是这里唯一的老兵。他得好好看看这个秋天。天是青的地是黄的,天地之间的那颗太阳丰满而悠闲。太阳再也不是狮子了,狮子蹲在他家里。女孩问老人:“你干吗要离开我们?”老人说:“人老了就得死,爷爷已经活得太久了。”“我会死吗,爷爷?”“你不会死,死亡不认识你。”“死亡认识你吗?”“死亡认识年纪大的人,它不认年轻人,好孩子你好好活吧,活着是很有意思的。”“我还是感到害怕,爷爷。”“活得越有意思,死亡才会有意思。”“我知道了爷爷,我要画画。”女孩回到她的小屋,继续画画。老人一个人坐在屋里,棺材蹲在他的身边,就像一匹骏马在等待骑手跨上去。老人睡着了。睡眠中的老人依然能听见梨子咚咚的落地声,梦中的梨子金光灿烂,又圆又大,散发甜丝丝的芳香。酥软的梨子一点一点融入泥土,跟积雪消融一样。太阳也是酥软的,太阳的一半被地平线咽下去了,大地在吮吸黄澄澄的阳光,太阳被大地吸到肚子里去了。老人告诉他的孙女:“爷爷睡一会儿就起来。”老人相信他还会升起来。别人不信,女孩绝对信。这时候,女孩已经画出了那颗太阳。女孩画的是一颗梨形太阳,一头大一头小,大的那头沉下去了,地面露出一点点金黄,太阳好像在发芽。太阳确实在发芽。只有成熟而饱满的种子,才能顶破泥土从大地里长出来。女孩用笔在画面下边写一行字:太阳发芽。(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一直盯着树看,在感受到时节微妙变化的同时,他已然知道自己剩下的生命时光不多。B.“爷爷坐车去。这是我的坦克”把棺材比作“坦克”,形象地表现了爷爷丰盈的精神状态。C.“薄板子盛不下爷爷,爷爷会把它压塌”表明爷爷认为只有厚棺材才配得上他辉煌的一生。D.“你把它们说得跟人一样”,表明孙女此刻其实并不太理解爷爷对庄稼地那份独特的感情。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孩面对爷爷不同阶段的生命状态,产生了情感体验的变化,文章用女孩的天真烂漫和独特的想象力淡化了死亡的悲剧色彩。B.文中加点的字“闯”“挤”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形象生动地分别写出秋天到来的突然迅速、阳光的强烈。C.全文按照时间的推移进行叙述,节奏舒缓自然;同时注重场景的细节描写,为读者呈现了边疆的独特风貌。D.爷孙的对话充满情趣与哲思,展现了祖孙二人的深厚情感、老人对孙女进行生命教育的历程,既有人情味也给人以启迪。8.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叙述“老兵们安葬老连长”这一情节有何用意。9.本文标题“太阳发芽”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昔在孝武,博览古文,淮南王安叙《离骚传》,以“《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皭然泥而不滓,推此志,与日月争光可也”。斯论似过其真。及至羿、浇、少康、二姚、有娀氏佚女,皆各以所识,有所增损,然犹未得其正也。故博采经书传记本文,以为之解。且君子道穷,命矣,故潜龙不见,是而无闷。《关雎》哀周道而不伤,蘧瑗持可怀之智,宁武保如愚之性,咸以全命避害,不受世患。故《大雅》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非其人,忿怼不容,沈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然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自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刘向、扬雄,骋极文辞,好而悲之,自谓不能及也。虽非明智之器,可谓妙才者也。(摘编自班固《离骚序》)材料二: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以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其子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辞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摘编自王逸《离骚经序》)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然A其B文C弘D博E丽F雅G为H辞I赋J宗K后L世M莫N不O斟P酌Q其R英S华T则U象V其W从X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故博采经书传记本文,以为之解”与《氓》中“秋以为期”中的“以为”含义不同。B.材料一中的“且君子道穷”中的“道”与《离骚》中“悔相道之不察兮”中的“道”含义不同。C.“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中“景”的含义与《过秦论》中“赢粮而景从”中“景”的含义不同。D.“冀君觉悟”中的“冀”与《孔雀东南飞》中“多谢后世人”中的“谢”都是“希望”的意思。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班固阐释自己创作《离骚序》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刘安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是错误的。B.材料一中班固举《关雎》、蘧瑗、宁武等人的例子意在对屈原选择以死殉国的做法提出委婉批评。C.材料二中王逸对“离骚”二字含义的理解与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此二字的理解不完全相同。D.材料二中王逸认为《离骚》“依诗取兴,取类譬喻”,这种手法上承《诗经》,下传《孔雀东南飞》。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非其人,忿怼不容,沈江而死。(2)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14.材料一中班固对屈原本人及其作品《离骚》的看法有褒有贬,请用自己的语言分别作简要概括。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塞上①高适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②岂长策,和亲非远图。惟昔李将军,按节③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④。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注]①本诗作于唐开元二十年(732年),诗人初次赴边塞欲从军立功之时。②转斗:连续作战。③[注]按节:持节。④纵横谟:合纵连横之策。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亭堠列万里”表现战线之长,与《燕歌行》中的诗句“旌旆逶迤碣石间”表达类似,都是以军中的场景写军队士气旺盛。B.“边尘”两句中前一句显示了敌军来势凶猛,后一句中“南驱”二字突出了敌方的强悍,表明其在战事上处于主动进攻的有利位置。C.“常怀”两句虽然未对“纵横谟”一词作具体的解说,但读者仍可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的那份抱负与自信。D.尾句中的“郁纡”一词一语双关,既写出了关河迂回的眼前景,同时又写出了诗人郁结不伸的心中情,情景妙合无间。16.本诗与《燕歌行》同为高适所作,但在表达的情感上有同有异,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红楼梦》林黛玉的形象创作与李贺《李凭箜篌引》有关联。潇湘馆、湘妃竹与李贺诗中的“”所用典故相同;林黛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及其芙蓉花签与李诗中的“”句存在文化关联。(2)屈原在《离骚》中,用“,”两句以互文写自己早晚采摘香草,来比喻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3)李白在《蜀道难》中,通过对行人的细节描写,从侧面展现蜀道高而险峻的句子是:,。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3小题)18.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周末,南京市振华中学的新芽文学社社长朱达昌,陪同在中国人民大学即将毕业、专攻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表哥,瞻仰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看到一幅图片。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当时影响力最大的报纸——《大公报》于头版用特大字号铅字刊登的报道,标题是《日本投降矣!》两人觉得这标题很有点意思,讨论起来。请你从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等方面,也来品赏其特色。19.去年12月,表哥参加了2025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个人成绩和国家分数线刚揭晓,朱达昌很好奇,表哥从网上调出一张《考研复试流程图》(如图)。请你用文字将此图给朱同学解说明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心理性疲劳也称精神疲劳或心因性疲劳,是由现代生活中的高强度紧张感与压力叠加造成的。除了外在压力,心理性疲劳还和人的认知密切相关。很多人的心理性疲劳源自其成就动机过强、目标太高,容易让自己处于一种“任务完不成”的焦虑状态。(甲)当出现“疲劳会让我工作效率一直低下”的想法时,就要思考是否存在其他因素影响效率,或者疲劳只是暂时的,通过适当休息,就可以得到解决。例如,可能是工作方法不当,而不是①;或者看看之前是否有过短暂休息后工作效率大幅提升的情况。此外,个体有时候会因不能承受来自外部环境和舆论压力而导致心理性疲劳,此时,②有助于摆脱心理性疲劳。比如,学习或工作中未取得理想成绩,可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做得好的方面,暗示“我已经做得很好了”。(乙)此举意义在于自身专注于可控制的因素上,不为自身不可控的因素牵拌。20.选文第二段中有一处错别字,文中标注(甲)、(乙)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均有语病,请分别指出并加以修改。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下列句子中的“控制”与文中加点的“控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完全控制金融市场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金融市场受到多种因素影响。B.控制了霍尔木兹海峡,就控制住了波斯湾通往阿拉伯海的喉。C.情绪好坏会影响工作和生活,所以,学会控制情绪显得特别重要。D.经过反复争夺,志愿军战士控制了597.9高地主峰及几个要点阵地。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正以不同的方式渗透进来,它既展现出强大的辅助能力,为人类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诸多便利。但同时,人工智能在工业、商业、驾驶、金融、法律服务等行业取代了大量的人力,也造成了大量的失业,它又仿佛是潜在的竞争者,让人们对自身的价值和未来发展产生忧虑。那么,人工智能是人类的辅助者,还是人类的竞争者呢?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答案】1.B2.B3.A4.①“柳”是贴近古代人们生活的事物;②《诗经》(先秦)开始,偶然地出现“柳”;③“柳”与春天、游子相联系,逐步深入人的情感世界;④北朝开始,“柳”在诗中大量出现;⑤隋唐及之后,“柳”成为诗中最富诗情画意的联想。5.唐诗语言高度诗化体现在语法成熟和词汇丰富两个方面。语法:《登高》是对仗工整的七言律诗;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词汇:“风、天、猿、渚、沙、鸟”等词汇贴近生活,为人熟知;运用这些典型意象,融入诗人情感,营造了雄浑高远、肃杀凄凉的意境。【答案】6.C7.C8.①情节上:插叙了老人梦境的内容,补充交代上文中爷爷打过仗以及种过地的经历,暗示爷爷已然老迈,自然引出后文中爷孙的对话,提供拓宽了文本的叙述空间,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②人物上:老兵们安葬老连长的情节,体现了老连长和爷爷这一辈人的团结和奉献精神,同时也展示了爷爷不平凡的人生经历;③主旨上:老连长的坟头长出青草的细节,承载着老兵的期望,激励战士长期守土,接续奋斗。而爷爷在此重要经历中也获得了生命的意义,丰富了文章主题,深化读者的思考和感悟。9.①实指文本中女孩画出的那颗一端露出金黄的好似发芽的太阳;②象征老人的精神永恒。文中三次太阳的变化寓意老人生命的变化,老人就如落下又升起的太阳。即使肉体消亡,但老人面对死亡的达观和安然的精神永远丰盈;③寓意老人的精神得以延续和传承,女孩从老人那里感悟到生之希望,老人成为小女孩心中永恒的太阳。结尾处描写“太阳发芽”的奇异景象以及小女孩为画命名的情节,表明女孩感悟到生命是有价值的,从而勇敢地面对生活,珍惜生命。【答案】10.GKT11.D12.A13.(1)(屈原)却指责数落楚怀王,埋怨朝廷,强烈指责诽谤他的人,和小人们仇恨对立互不相容,投江而死。(2)所有的君子,没有不仰慕他的清高,赞赏他的文才,为他的怀才不遇而哀伤,并同情他的志向的。14.①对屈原的褒:不与小人同流合污,很有才气。对屈原的贬:显露才能炫耀自己,不明智。②对《离骚》的褒:文辞宏大华丽高雅,是辞赋的正统鼻祖。对《离骚》的贬:内容上记载了一些虚无缥缈的事,不合法度、文章经义。材料一:从前在孝武皇帝时期,淮南王刘安博览古文,写成了《离骚传》,认为“《国风》多描写女色但是不过分,《小雅》多描写忧愁牢骚但是不造成社会骚乱,像《离骚》这样的,可以称得上两者都具备了。从混浊污秽的环境中超脱出来,飘浮遨游在尘世之外,咀嚼泥土而没有渣滓。推想作者的志向,就算和日月争光也可以了”。这个结论好像过大了。后来羿、浇、少康、二姚、有娀佚女等人,都以各自的见解有所增减,但是仍然没有体会作者的本意。所以我博览经书、传记、文章,来给它注解。况且君子的才能不能发挥(君子的主张、理想行不通),这是天命。所以潜藏的龙不出现在世间也不感到憋闷,《关雎》为周朝悲哀却不感伤同情,蘧瑗隐藏着自己的才智,宁武保持像愚人一样的品性,都是为了保全性命规避灾难,不受到俗世的迫害。所以《大雅》说:“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明哲保身)。”这是很可贵的。像屈原这样的,显露才能炫耀自己,在危难的国家里和一群小人争宠,因为小人的谗言被国君(楚怀王)迫害,却指责数落楚怀王,埋怨朝廷,强烈指责诽谤他的人,和小人们仇恨对立互不相容,投江而死,也贬低了那些高洁狂狷有高尚情操的人。他的《离骚》多写昆仑、冥婚、宓妃等虚无缥缈的事,都不合法度、文章经义。说他兼备了《诗经》的风雅,能和日月争光,就太过了。但是他的文辞宏大华丽高雅,是辞赋的正统鼻祖,后世的人没有不仔细琢磨它的精华,模仿它的从容。从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之后,汉朝兴盛,又有枚乘、司马相如、刘向、扬雄等人,文辞极好,喜欢《离骚》并为屈原悲哀,自认为比不上他。屈原虽然不是明智的人,却可以称得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