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九)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供应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A.缺少近代化色调 B.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C.不够系统和完善 D.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B[依据材料可知《海国图志》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向西方学习仅停留在“器物”层面,故B项正确。]2.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撰文指出:林则徐只是旧时代的精英,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此观点意在说明()A.林则徐仍旧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代表B.林则徐思想主见的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C.林则徐是主见向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家D.林则徐是晚清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的精英B[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故A项错误;林则徐是清政府中主见禁绝鸦片、反抗外国侵略的代表,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故B项正确;林则徐并未主见全面学习西方,故C项错误;林则徐是晚清地主阶级中的“精英”,故D项错误。]3.张鸣教授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下列救国思想中能印证此观点的是()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C.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 D.设议会、开国会A[近代中国的救国主见是只要了成品——白菜,而没有拿到其种子和种植方法,这喻指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故A项正确;B项是早期开明地主阶级的思想主见,未涉及经济改革;C项中“德先生”和“赛先生”属于“种子”方面;D项设议会、开国会属于“种植方法”方面,故B、C、D三项错误。]4.(2024·安阳一模)康有为“从崇尚经典走向怀疑经典,又从怀疑经典转向‘大讲西学’,最终吸取了西学中的近代精神,又回过头来重新说明经典”。这反映了康有为()A.欲使儒家思想近代化 B.借传统文化推行变法C.主见以西学取代中学 D.调和了中西文化冲突A[依据材料“崇尚经典走向怀疑经典……吸取了西学中的近代精神……重新说明经典”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康有为对儒家思想重新说明和整合,使其走向近代化,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康有为借传统文化推行变法的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以西学取代中学的主见,故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解除。]5.《时务报》是维新派创办的一个影响较大的报纸,梁启超曾说,他在主笔该报时“记事则西多而中少,译报则政详而艺略”。这说明梁启超()A.反对学习西方器物技艺B.热衷于报道西方的政闻C.注意营造维新舆论环境D.借报刊批驳洋务派主见C[材料中“艺略”不等于反对学习,故A项错误;B项忽视了材料中“记事则西多而中少”,故B项错误;“《时务报》是维新派创办”,是为了营造维新舆论环境,与材料中“西多而中少,译报则政详”的侧重点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时务报》是维新派创办”,重在批驳反对维新变法的顽固势力而非仅仅是洋务派,故D项错误。]6.(2024·银川一中二模)1901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指出:“两同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两不同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梁启超意在()A.说明国际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B.阐释道理是同等与权力的基础C.强调民族同等有利于世界进步D.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D[“权力即道理也”指出国际关系与国家实力的关系,故A项错误;“两不同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阐述了国家实力的重要性,故B项错误;“两不同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强调没有实力就没有同等,故C项错误;“两同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两不同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可得出国家有实力才能立足,从而激发人们救国救民的意识,故D项正确。]7.(2024·沧州质检)19世纪末,严复首次在中国系统地介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斯鸠的法哲学思想等,他还借卢梭的人权论反对君权。1909年,他欣然接受了清政府所赐“进士出身”的荣誉称号。对此合理的说明是()A.严复主见推翻君主制度B.资产阶级的民权主义思想日益深化人心C.清末新政符合历史潮流D.近代学问分子的思想有新旧杂陈的特点D[依据题干可知,严复提倡西学,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但他也接受了清政府“进士出身”的称号,这体现出了他的思想亦新亦旧、新旧杂陈的特点,D项正确。]8.(2024·廊坊中学联合体联考)1917年5月,陈独秀说若就“吾国之复原帝政,垂辫缠足,罢学校,复科举,一切布旧除新之事”。征诸国民,难保“不为多数赞成”。材料可用来说明()A.专制主义已为社会所淘汰B.传统文化孕育着巨大价值C.国人仍有深厚的封建思想D.民主政治是社会发展潮流C[材料“复原帝政”反映专制主义在确定条件下回潮,说明国人仍有深厚的封建思想,故解除A项,选C项;材料中复辟帝制是开历史的倒车,不是传统文化的精华的体现,解除B项;材料中复辟帝制是逆民主政治的潮流,故解除D项。]9.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学问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沉没了的传统重现光线。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高校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C.充分确定了文言文的价值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D[材料认为新文化运动不但没有全盘否定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沉没了的传统重现光线,据此可以推断该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继承并发展了旧文化,故D项正确。]10.1918年,胡适在文章中指出:“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建一种国语的文学。……国语没有文学,便没有生命,便没有价值,便不能成立。”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A.根本目的在于彰显文学的价值B.被给予了民族主义的使命C.把斗争矛头直指外国文化侵略D.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B[结合材料信息以及所学学问可知,胡适作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思想启蒙,以挽救民族危亡,故A项错误,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把斗争矛头直指中国传统的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故C、D两项错误。]11.(2024·重庆调研)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民众处于受治的地位。近代某一时期平民主义思潮大起,“劳工神圣”、“平民神圣”的口号非常普遍。这一思潮兴起于()A.维新变法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C.五四新文化时期 D.抗日斗争时期C[维新变法运动期间资产阶级维新派并没有充分发动民众,不行能有材料中“劳工神圣”“平民神圣”的口号,故A项错误;同样,辛亥革命期间,资产阶级革命派也未能充分发挥民众,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期间,平民主义蓬勃兴起,故C项正确;抗日斗争期间,全民族抗日才是社会所最为广泛流行的口号,不行能有“劳工神圣”“平民神圣”之类的口号,故D项错误。]12.(2024·江苏高考)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其次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A[从材料信息看,陈独秀认为,劳动者的“觉悟”包括要求待遇和管理权,这表明马克思主义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故选A项;1920年,中国共产党并未诞生,解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解除C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解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24·湖南长郡中学月考)(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由张百熙、张之洞等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该学制涵盖了各级各类学校法规,共计22个。章程明确规定,学堂教化从蒙养院起先,相继分为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高校堂、通儒院(类似于现在的探讨生教化)。1905年清政府谕令设立学部,序列礼部之前,作为管理全国教化的最高行政机构。之后又建立了地方教化行政机构。在课程设置上,以中学课程设置为例,癸卯学制规定,中学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图画、体操、理化、法制理财共12门课。——摘编自戴根平《清末新政与中国教化制度近代化》材料二1872年,日本创立近代教化制度的《学制》颁布,它仿照法国的教化制度,是日本教化西洋化的第一步,但却以失败告终。1886年初,《学校令》颁布,它建立起了一个以小学为基础的完整的教化系统,直系是高等小学,到寻常中学,再到高等中学,最终到帝国高校;旁系则是高等小学到寻常师范学校,再进入高等师范学校。为了把军国主义思想渗透到学生的意识里,1890年,天皇颁布了《教化敕语》,提出日本“国体之精华”乃忠孝二字,教化以培育忠臣孝子为动身点。《教化敕语》被视作国家的“其次宪法”而倍受重视,它具有了超越其他敕令或法令的地位,在教化问题上既具有最高权威性,又具有不行修改性。——据马鸿、曹凤娇《从西洋化到日本化:日本教化近代化的探究》等整理(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中、日两国近代教化改革的相同与不同之处。(15分)(2)结合材料与所学学问,分析中、日两国近代教化改革各自的历史影响。(10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清政府颁布了由张百熙、张之洞等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和材料二“日本创立近代教化制度的《学制》颁布,它仿照法国的教化制度”可以看出两者都受西方影响,都由国家主导,以颁布法律的形式促进改革;材料一中“该学制涵盖了各级各类学校法规,共计22个。章程明确规定,学堂教化从蒙养院起先,相继分为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高校堂、通儒院”和材料二中“建立起了一个以小学为基础的完整的教化系统,直系是高等小学,到寻常中学,再到高等中学,最终到帝国高校”体现出两者建立起完整的教化系统;材料一中“以中学课程设置为例,癸卯学制规定,中学课程有修身……共12门课”和材料二“提出日本‘国体之精华’乃忠孝二字,教化以培育忠臣孝子为动身点”体现出两者在课程设置上都受本国文化影响。不同之处可从两者的发展模式概括。第(2)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从中日两国近代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分析即可。[答案](1)相同:受西方影响;由国家主导(国家建立教化机构);以颁布法律的形式促进改革;建立起完整的教化系统;在课程设置上都受本国文化影响。(9分,任答三点即可)不同:中国教化改革既仿照西方,又结合本国文化;日本教化改革走了一条从西洋化到日本化的道路,日本教化存在着军国主义内容。(6分)(2)影响:中国,培育了近代化所须要的人才,壮大了学问分子群体;传播了西方文化;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教化系统;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同等思想的传播,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爆发。(6分)日本,推动了日本近代化,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军国主义给亚洲和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4分)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他(杜亚泉)认为,近代以来,由于达尔文、斯宾塞进化论等所谓西方唯物主义学说的输入,引起了中国社会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急剧改变,而这个改变总的趋向不是主动的而是消极的。……他认为,近代国人学习西方的一大缺陷,就是完全仿照西方文明而缺乏以固有的“国性”进行必要的整合。……也即如何从中国“国性”动身,对外来文化进行必要的整合,以建立中国“独立之文明”的问题。——摘编自《新文化运动时期杜亚泉、陈独秀关于中西文化的论争》依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示例一:依据材料中“完全仿照西方文明而缺乏以固有的‘国性’进行必要的整合”,得出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观体现了对中国文化的珍视;阐述:依据材料中“新文化运动时期”结合所学学问分析论证,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二:依据材料中“对外来文化进行必要的整合,以建立中国‘独立之文明’”得出杜亚泉的中西文化整合观更适合当时中国的须要;阐述:依据材料中“新文化运动时期”结合所学学问分析论证,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示例一:论题: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观体现了对中国文化的珍视。(3分)阐述: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激进民主主义者为批判尊孔复古,提出了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而照搬西方文明的主见;(3分)杜亚泉针对此文化倾向,提出了西方文明对中国文化的消极影响和学习西方文化的不足,提出要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对外来文化进行确定融合;(3分)杜亚泉的观点尽管不利于彻底地摧毁封建传统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家庭赡养责任合同书
- 建筑施工安全监理合同范本
- 2024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工作人员招聘考试及答案
- 房产租赁委托合同协议
- 跨行业资源整合合作协议书
- 赔偿合同标准文本:权威指南与示例
- 计算机一级模考试题与参考答案
- 民事离婚无债权债务正式合同
- 物联网设备安全接入合同
- 度建筑装修工程承包合同
- YYT 1849-2022 重组胶原蛋白
-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英文版习题答案chapter1英文习题
- 红色资本家荣毅仁课件
- 酒店贷款报告
- 会计职业道德对职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 体育赛事推广方案
- 子宫肌瘤健康教育指导
- 手术室专案改善活动护理课件
- 公交驾驶员心理健康辅导培训
- 桩基施工安全培训课件
- 设立文化传播服务公司组建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