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中语文20:一滴水经过丽江(简案)_第1页
2025年初中语文20:一滴水经过丽江(简案)_第2页
2025年初中语文20:一滴水经过丽江(简案)_第3页
2025年初中语文20:一滴水经过丽江(简案)_第4页
2025年初中语文20:一滴水经过丽江(简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一滴水经过丽江◎文化自信:了解丽江的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情,感受其美丽、淳朴、厚重、和谐的特点,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感。◎语言运用:理解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思维能力:把握课文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视角,理解这种写法的妙处,体会作者的感情。(难点)◎审美创造:品味作品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语言。(重点)一、导入新课这里有白雪皑皑的玉龙雪山,有浪漫神秘的泸沽湖,有历史悠久的古城。对,这里就是丽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去感受丽江的魅力。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字词积累。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矗立”“苍劲”“目眩神迷”等重点字词。◎作者简介阿来,1959年生,藏族,四川马尔康人,当代作家。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中篇小说《蘑菇圈》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主要作品有小说《空山》《尘埃落定》等。◎背景链接2012年6月,阿来第三次来到丽江,探访了当时还在建设中的高山植物园。回到丽江城后,受友人所赠十三卷本《云南史料丛刊》的“诱惑”,阿来应允写一篇“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有关丽江的文章。于是就有了这篇课文。2.目标任务二:梳理游踪,感知文章内容。◎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出表示时间推移或地点转换的词句,理清文章的行文线索,完成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单时间地点有一天玉龙雪山顶→树林→驿道→①____________→草甸→落水洞②____________黑龙潭→③____________→大水车→小店→纳西人院子黄昏时茶楼酒吧→果园菜地黎明时分④____________两条线索:时空交错移步换景,由高到低到平地,这是⑤____________顺序时空交错从古到今,由白天、晚上到黎明,这是⑥____________顺序[参考答案]①丽江坝②几百年后③四方街④金沙江⑤空间⑥时间◎作者按照时空顺序,讲述了水滴经过丽江的历程。一路上,水滴有哪些见闻感受?景物有什么特点?结合课后“阅读提示”和文章内容进行概括。(1)见闻玉龙雪山:山顶的雪花、冰川,山下的美景(优美的自然风光、特殊的地理环境)。丽江坝:美丽的山林风光,明代四方街的建成史和成名史(优美的风光、悠久的历史)。落水洞:很深的黑暗,曲折的水道,安静的深潭。黑龙潭:现在游人丛集、名声远播的盛景,远望晶莹夺目的玉龙雪山(优美的自然风光)。四方街:乘水车一览古城全貌(古城与自然融为一体)。中河:店铺里的手工艺、音乐、东巴文字的字画(深厚的传统文化)。纳西人的院子:民居建筑的形制,种植花卉的传统,主人与游客之间的谈话(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丽江人悠闲安然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穿城而过:丽江古城美丽的夜色和夜色中人的活动、心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城外:丽江城外果园、田地的夜景(静美的田园风光)。(2)感受:①“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表达了作者对古城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景的赞叹之情。②“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表达了作者对丽江的巨大魅力的赞叹之情。◎一滴水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饱览了丽江的自然风景、历史发展、当代风貌、文物古迹、民风民俗。请按照时空顺序,划分文章层次。第一部分(1—5):以水滴“自述往事”的方式,叙写历史。第一层(1、2):讲述一滴水的前生,描述丽江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周边最重要的地理标志——玉龙雪山。第二层(3—5):借一滴水的行程,描写丽江的山林风光,展现丽江城的建成史和成名史。第二部分(6—16):以水滴“旅途记事”的方式,描写丽江现在的风貌。第一层(6—9):写一滴水从黑龙潭出来后看见的景象。第二层(10—15):借一滴水的见闻,描写丽江古城的风貌特点。第三层(16):写一滴水离开丽江,奔向大海。3.目标任务三:再读课文,体会写法。◎本文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作品。请同学们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别具一格地写丽江之美的。丽江是一座以水见长的城市,水既是风景,也是丽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象征,作者选择“一滴水”的视角来写丽江,充分考虑了描写对象本身的特点:(1)“一滴水”既通古贯今,又由高而下,把时间和空间两条线索结合起来,使文章形成有机的整体。(2)用“一滴水”贯串全文有利于获得自由的视角。作者在描写景物时,选用视角非常灵活,“看”的方式也很多样——时而居高瞰下,时而由远观近,时而升高远望,时而仰视天幕,时而抵近细察,时而一瞥即逝,使得文章对描写对象的表现既全面又灵动。(3)利用“水滴”的流动或跳跃,安排文章内容的详略。作者把重点放在表现丽江的人文内涵上,集中描写人创造的历史文化,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人与这座城的美好相遇。而对想“点到”却不愿详写的景、事,常利用“水滴”的流动或跳跃,点到即止,如东巴文字、游客在晚间的活动等。(4)简单交代“一滴水”的流动,就可以完成一个景物到另一个景物的过渡。(5)“一滴水”既是观察者,也是“丽江故事”的讲述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这种别具一格的写法有什么好处?作者以“一滴水”为视角,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丽江风貌,使得文章对丽江的描写全面、轻灵而生动。同时,使文章具有一种文化、社会意义上的厚度,表现出丽江独特的人文风情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另外,还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抒情性和交互性,使情感表达更加真切深挚。◎阿来的文学生涯是从写诗开始的,诗意是阿来文学风格的灵魂。他的散文的一个最大特色就是将客观的叙述、诗意的审美与文化的遐想并行,带给人非同寻常的审美感受。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任务。任务一:勾画出你认为最富有诗意的句子,说一说其妙处。(1)后来,我知道,那时是明代,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了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赏析:叙述四方街的建成史和出名史,语言凝练,非常有趣,毫无呆板之感。(2)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到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赏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古城全貌,“水车”“老柏树”“重重房屋”“蜿蜒老街”组成了一幅富有诗意美感的画面。(3)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赏析:用“依止”“美丽”表明古城建筑与自然的关系,语言凝练形象,耐人寻味。(4)我确实想停下来,想被掺入砚池中,被蘸到笔尖,被写成东巴象形文的“水”,挂在店中,那样,来自全世界的人都看见我了。赏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一滴水”的心愿,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情趣。任务二:请从句式节奏与抒情性、叙述性、哲理性等角度中任选其一,品析作者诗意的语言。(1)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了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赏析:既凝练又不失形象地概括了丽江古城建成后的“成名史”,语句的历史感很强,有着叙事诗般的厚重。(2)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到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赏析:连续使用“看到了”,赋予简略传神的描写一种抒情的意味,句子内部有短有长,有整有散,节奏多变,带着诗句一般的弹性。(3)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赏析:丽江古城里的建筑遵循自然法则而建造,同时它也给它所依托的自然增添了无尽的美丽,表现了丽江古城、丽江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之美。议论中蕴含着哲理:自然之美才是永恒的美。事物之间总是相互影响着,人类的行为遵循自然规律,必然也就吻合了美的规律,才会有永恒存在的价值。(4)我确实想停下来,想被掺入砚池中,被蘸到笔尖,被写成东巴象形文的“水”,挂在店中,那样,来自全世界的人都看见我了。赏析:连续的两个“想”、三个“被”,“那样”与“来自全世界的人都看见我了”断开,在有意识的重复中,在长短节奏的鲜明对比中,强烈地表达了“一滴水”的心愿。(5)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赏析: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丽江让人心灵宁静的特点。来自远方的人们,内心是浮躁、喧哗的,而他们一旦到了丽江,便可以释放自我,获得心灵的自然、宁静。结束语:人们常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或许此刻作为学生的你们受到条件的限制,不能到达远方,但希望你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存有一颗诗意的心,如一滴水一样用灵动的文字记录生活旅程的点滴。三、作业布置1.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随笔,选择一个恰当的视角,跨越时空,全面多角度展现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2.课外阅读阿来的《大地的阶梯》,体会融景物、历史、感悟、思考于一体的游记风格。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自读课文。本课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强化阅读方法,提升游记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