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必刷常考题之古诗词赏析_第1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必刷常考题之古诗词赏析_第2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必刷常考题之古诗词赏析_第3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必刷常考题之古诗词赏析_第4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必刷常考题之古诗词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3页(共43页)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期中必刷常考题之古诗词赏析一.诗歌阅读(共15小题)1.(2024春•让胡路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擢第后入蜀经罗村路,见海棠盛开,偶有题咏郑谷上国休夸红杏艳,深溪自照绿苔矶。一枝低带流莺睡,数片狂和舞蝶飞。堪恨路长移不得,可无人与画将归。手中已有新春桂,多谢烟香更入衣。(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标题点明写作缘起,诗人及第后入蜀,途中看到海棠盛开引发诗兴。B.在长着绿色苔藓的石矶旁,溪畔的海棠花如美人般临水自照,妩媚多姿。C.黄莺睡在海棠枝头,蝴蝶与飘落的花瓣一起飞舞,动静结合,别具生趣。D.既无法移栽、也无人能描画,甚至不能带走海棠一缕芳香,诗人很遗憾。(2)诗中写到红杏和春桂,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2024春•松山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①柳宗元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②,不学荆州利木奴③。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注】①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②皇树,即柑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③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新”“遍”二字写出柑叶的嫩绿与繁盛,点出诗人逐树观赏的兴致。B.颔联“怜”“利”二字,形成对比,“不学”一词,足以看出诗人的态度。C.颈联“几岁”“何人”,表明诗人百无聊赖,孤独落寞,只得关注柑橘树。D.本诗语调平缓,语言浅淡,却意味深远,诗中隐含着诗人内心的不平静。(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2023春•叙州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注】①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诗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上继续升高。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的全貌。B.诗歌五六句中,前句形容琵琶声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后句是空旷而又多风的西北地区夜晚带给人的感受。C.“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两句中,诗人有感于时光流逝,叹老嗟卑,体现了他内心的怅惘。D.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边城,写秋天,写少数民族音乐,但二者表现的时代气氛有很大不同。(2)评论家认为本诗“充满了盛唐的时代气象”,请结合诗句分析这种“盛唐气象”在诗中有哪些体现?4.(2024春•西安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浪淘沙陈著有约泛溪篷,游画图中。沙鸥引入翠重重。取抱琴人住处,水浅山浓。一笑两衰翁,莫惜从容。瓮醅①灰芋雪泥菘②。直到梅花飞过也,桃李春风。【注】①醅:酒。②菘:白菜。(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沙鸥自在飞翔,引着词人渐入山水深处;“翠重重”描绘出景色的层次和色彩。B.词的上片写得颇为轻灵,泛舟溪上,抱琴人住处,水浅山浓,亦含隐逸之趣。C.“衰翁”指年老男子,词人以哀伤口吻称呼自己与友人,颇有年华不再的感叹。D.“瓮醅灰芋雪泥菘”写出词人与老友享用薄酒蔬菜的愉悦,气氛融洽,画面温馨。(2)请简要赏析“直到梅花飞过也,桃李春风”。5.(2024春•临淄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咏梅投所知戴复古洁白无瑕美不娇,炯如珠玉粲林皋。独开残腊与时背,奄胜众芳其格高。欲启月宫休种桂,如何仙苑却栽桃。不将品质分优劣,痛饮花前读楚骚[注]。【注】《世说新语•任诞》中记载:“名士不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也。”后用此典形容所谓的名士风度。(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把这首咏梅诗投寄给相知的朋友,借此抒写自己的情怀,表达与众不同的性情。B.首联直接切题,表现梅花的洁白无瑕、美而不娇,如同珠玉一般在山林中光鲜灿烂。C.“独开”表明梅花与“众芳”的不同,暗示了梅花不与百花争艳、不和世俗同流的品格。D.颈联运用了衬托手法,借对桂花和桃花的贬抑,突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情感鲜明。(2)戴复古曾提出“陶写性情为我事,留连光景等儿嬉”的作诗主张,意思是作诗要陶写自己的性情,仅仅留连于美景就会显得肤浅。请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在这首诗中体现这一主张的。6.(2024春•东莞市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晨起陆游孤梦忽自惊,小窗初送明。珍禽语庭树,可爱不知名。向者事宦游,尘土过半生;传呼束带出,冬冬尚残更[注]。山居虽自由,晨起亦有程。洗砚拂书几,一笑惬幽情。【注】冬冬:咚咚敲打更鼓的声音。残更:即五更。(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将如今的山居生活与过去在官场的奔波劳碌对比,突出对当下生活的满足。B.“孤梦忽自惊,小窗初送明”写诗人被噩梦惊醒后发现晨光已透过窗户照了进来。C.“传呼束带出”这一动作细节描写,真实再现了诗人昔日官场生活的身不由己。D.“晨起亦有程”是说自己现在并非生活懒散、无所事事,而是有自己的安排规定。(2)诗人的“惬幽情”源于哪些因素?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7.(2024春•青铜峡市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古从军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①幽怨多。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②。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③入汉家。【注】①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②轻车:轻车将军,汉代将军名号。③蒲桃:葡萄。汉武帝时为求天马,开通西域,启动战端。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有蒲桃和苜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弥望皆是。(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四句写紧张的从军生活,其中“公主琵琶”句写夜晚琵琶声如泣如诉,与《燕歌行》“美人帐下犹歌舞”句表达的情感相同。B.“野营……连大漠”句渲染边陲环境,军营所在无城郭可依,大雪霏霏弥漫了辽阔无边的沙漠,表现出边塞的荒凉和寒冷。C.两个“胡”字句写当地物和人,用以烘托“行人”之苦,胡雁胡儿土生土长,尚且哀啼落泪,行人远戍至此,其苦更不必说。D.“闻道”“应将”两句写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没有了归路,将士只能跟着本部的将军与敌拼命,透露出无可奈何之情。(2)古典诗歌里“空”字用得较多,本诗“空见蒲桃入汉家”和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中的“空”字,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8.(2024春•双城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晚泊岳阳①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②。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注]①这首诗为诗人途经岳阳所写。②失江路,指江水苍茫,看不清江上行船的去路。(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途经岳阳而暂泊,听到岳阳城里的钟声,诗人闲卧舟中,心中不由生发思绪。B.“空江”,写出了洞庭湖口冷寂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从遐想中回过神来的茫然。C.诗人的视线由明月转向江面,江面云水茫茫,烟霭沉沉,诗人探寻那归去的水路。D.当诗人的注意力重返现实时,夜已深,诗人眼前呈现一片“江月弄清辉”的美景。(2)这首诗的后四句与杜甫《登岳阳楼》的后四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表达的情感和情感抒发的方式均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9.(2024春•雁峰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春尽韩堡①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注】①韩堡:晚唐大臣、诗人。本诗写于朱全忠篡唐、诗人南逃寓居福建南安之时。(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因春尽而连日醉酒,首联抓住醉酒这一行为反复渲染,突出了“惜春”之情。B.颔联写景,落花归别涧,云雨入孤村。“别”“孤”用词精炼,暗含伤春悲己之情。C.颈联抒情。人处悠闲,易萌春逝之憾。身在闽南,难以滋生自古人臣的忧国之心。D.这首诗扣住“春尽”抒述情怀,语言流畅优美,格律工整,融情入景,沉挚动人。(2)周邦彦《苏幕遮》的“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句同样用拟人手法描写了鸟儿的形象,请问本诗尾联在鸟儿特点及作用上与《苏幕遮》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10.(2024春•绥棱县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泛湖至东泾①陆游春水六七里,夕阳三四家。儿童牧鹅鸭,妇女治桑麻。地僻衣巾古,年丰笑语哗。老夫维②小艇,半醉摘藤花。[注]①作于绍熙二年(1191)春,诗人时年六十七岁,在故乡山阴三山别业。湖,指镜湖。②维:拴,系。(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春水”“夕阳”交代了泛舟的时间,“六七里”“三四家”突出了此地的偏僻。B.第二句以“夕阳”为背景,虽使景色显得绚丽无比,但也略带一丝苍凉之感。C.颔联描写诗人泛舟所见,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隽永有味的乡间劳作图。D.颈联将声音摄入景中,上句中的“衣巾古”与“衣冠简朴古凤存”意蕴相似。(2)尾联表现了诗人的愉悦心情。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其原因。11.(2024春•宿豫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各题。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①,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②,我亦是行人。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③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注】①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②逆旅:旅店。③只应:只以为,这里指“岂止”。(1)下列对两首宋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别”三句,写词人与朋友分别虽久,可相见甚欢,情谊深厚,如春日之和煦。B.“惆怅”二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恰当地表现了词人与友人分别的心情。C.“浮天”二句,写水天相接,似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山掩埋了一半。D.“今古恨”三句,运用了反问手法,表达了古往今来离别与相聚总是牵动着人们的悲欢之情这一感慨。(2)同是写送别友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与辛弃疾《鹧鸪天•送人》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中画线语句作简要分析。12.(2024春•武汉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过故斛斯校书①庄(其二)杜甫燕入非傍舍,鸥归只故池。断桥无复板,卧柳自生枝。遂有山阳作②,多惭鲍叔知③。素交零落尽,白首泪双垂。【注】①斛斯校书:指作者居于草堂时的邻居斛斯融,其人死后方授一官。斛斯,复姓。校书,职官名,古代掌理校勘典籍的官吏。②山阳作:《晋书》载,向秀经嵇康山阳旧居,作《思旧赋》。③鲍叔知:《史记》载,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燕入旧居、鸥归故池,好友斛斯融却已离开人间,颇有物是人非之感。B.颔联写断桥不修,卧柳生枝,暗指故庄人迹罕至,呈现出一片破败荒凉景象。C.颈联化用典故,表明心迹,“多惭”二字点明二人相知之深令管鲍自叹不如。D.全诗写景寓情,借古叙事,步步咨嗟,字字入情,景、事、人、情浑然一体。(2)有人评此诗“哀人亦复自哀矣”,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13.(2024春•凉州区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天末怀李白①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②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注】①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当时李白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天末:天边。②魑魅: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联以“秋风”起兴,作者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李白,不经意的寒暄实则言浅情深。B.本诗在“风”“水”物象前分别添加“凉”和“秋”两字,共同构建了萧瑟凄凉的意境。C.诗歌的颈联饱含哲理,写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D.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自然地想到写诗向被谗放逐的屈原的冤魂倾诉好友相似的遭遇。(2)明代唐汝询评杜甫此诗“是一片真情写成”,请结合全诗分析杜甫的“真情”。14.(2024春•酒泉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卖花声•题岳阳楼①张舜民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②?【注】①元丰五年张舞民贬谪郴州,途经岳阳楼,登楼而作本词。②长安,代指宋都汴京。(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山落叶纷飞,洞庭湖水天一色,辽远空阔,此景作为离别宴会的背景,蕴藏着词人无尽的幽思。B.“敛芳颜”指收起笑容,变得严肃,用一个细节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凝重、悲伤。C.“天淡云闲”描绘了一幅天气晴好、浮云悠闲的画面,体现出词人从被贬的忧愤情绪中解脱的心理感受。D.“何人此路得生还”概括出古往今来无数迁客的命运,倾吐了词人压在心底的心声,具有悠久的历史感。(2)本词结尾“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15.(2024春•薛城区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水龙吟西湖怀古宋•陈德武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天吴①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注:①天吴,古代中国神话故事中的水神。(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望海潮》相似,这首词开篇即总览了杭州历史名气之大,西湖自然风光之隽美。B.词人选取西湖最具代表性的荷花和桂花,用不同时节的开放,极言西湖四季之美。C.词人“登临形胜”感怀古今,联想到正是古代传说中的力士和天吴推山、移水开辟了西湖。D.虽然都用铺叙手法,但《望海潮》用以赞美杭州,是投赠之作,而此词写作目的却并不相同。(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意加以分析。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期中必刷常考题之古诗词赏析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诗歌阅读(共15小题)1.(2024春•让胡路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擢第后入蜀经罗村路,见海棠盛开,偶有题咏郑谷上国休夸红杏艳,深溪自照绿苔矶。一枝低带流莺睡,数片狂和舞蝶飞。堪恨路长移不得,可无人与画将归。手中已有新春桂,多谢烟香更入衣。(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诗歌标题点明写作缘起,诗人及第后入蜀,途中看到海棠盛开引发诗兴。B.在长着绿色苔藓的石矶旁,溪畔的海棠花如美人般临水自照,妩媚多姿。C.黄莺睡在海棠枝头,蝴蝶与飘落的花瓣一起飞舞,动静结合,别具生趣。D.既无法移栽、也无人能描画,甚至不能带走海棠一缕芳香,诗人很遗憾。(2)诗中写到红杏和春桂,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1)D(2)①用红杏的艳丽来衬托海棠的清雅;②用春桂的香气来衬托海棠的芬芳。【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前,既要对诗歌内容做出整体把握,又要对诗歌局部做出具体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分析诗中写到的红杏和春桂的作用,然后要回顾写景的作用有哪些,最后结合具体的景物分析。【解答】(1)D.“甚至不能带走海棠一缕芳香,诗人很遗憾”说法错误。“多谢烟香更入衣”,表明了诗人在科举高中之后又逢到海棠香气泌入自己的衣服,让诗人更为欣喜高兴。故选:D。(2)首先分析红杏,从诗歌标题来看,“擢第后入蜀经罗村路,见海棠盛开,偶有题咏”,诗人是看到海棠盛开后才写这首诗的,可见红杏是诗人看到的实景,而诗人又用“上国休夸红杏艳”来写红杏,由诗人的“休夸”可知,诗人是贬斥红杏的,结合后文“堪恨路长移不得,可无人与画将归”可知,诗人看到红杏后,想到的是“堪恨路长移不得”,诗人希望把红杏移走,但是路途遥远,不能移走,由此可知,诗人在这里是借红杏来衬托海棠,以红杏的艳丽来衬托海棠的清雅,突显海棠的特点;再分析春桂,诗人说“手中已有新春桂”,意思是“手中已经有了新春的桂花”,由“已有”可知,诗人手中拿的是桂花的香气,“多谢烟香更入衣”意思是“感谢桂花香气息更加浓烈沁入衣中”,这里写出桂花的香气浓烈,诗人以此来衬托海棠的香气,突出海棠的清幽。答案:(1)D(2)①用红杏的艳丽来衬托海棠的清雅;②用春桂的香气来衬托海棠的芬芳。2.(2024春•松山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①柳宗元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②,不学荆州利木奴③。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注】①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②皇树,即柑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③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联“新”“遍”二字写出柑叶的嫩绿与繁盛,点出诗人逐树观赏的兴致。B.颔联“怜”“利”二字,形成对比,“不学”一词,足以看出诗人的态度。C.颈联“几岁”“何人”,表明诗人百无聊赖,孤独落寞,只得关注柑橘树。D.本诗语调平缓,语言浅淡,却意味深远,诗中隐含着诗人内心的不平静。(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C.“百无聊赖……只得关注柑橘树”错误,颈联意思是“多少年才能闻到那像喷雪般白色的花香?又是谁来摘下那像垂珠般的果实呢”,想象几年后柑树开花,花香四溢,结出硕果,用果林的热闹长眠反衬诗人孤寂、落寞的境遇,没有“百无聊赖”。故选C。(2)首联写“我亲自种植黄柑二百株,春天到来时枝叶青翠,城西北隅一派碧绿。首句特别点明“手种”和株数,可见诗人对柑树的喜爱和重视。次句用“新”字来形容柑叶的嫩绿,用“遍”字来形容柑叶的繁盛,不仅状物候时态,融和骀荡,如在目前,而且把诗人逐树观赏、遍览城隅的兴致暗暗点出,洋溢着诗人对柑树的喜爱。颔联说我像屈原一样喜爱这天生的美树,不学李衡那样把柑树当作木奴来谋利。用屈原的典故,表达与屈原一样秉持高洁品行;用李衡的典故,表达自己不像李衡一样谋利,表现了淡泊清高之情。颈联感慨多少年才能闻到那像喷雪般白色的花香?又是谁来摘下那像垂珠般的果实呢?想象几年后柑树开花,花香四溢,结出硕果,用果林的热闹场面反衬诗人孤寂、落寞的境遇,表达被贬的伤感、孤寂之情。尾联说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的。但这是托词,实际上的意思是感伤自己迁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这可以说是自我调侃的旷达之情,或前途未卜的担忧之情。答案:(1)C(2)①对柑橘树喜爱之情。从“新”可见柑树青翠,“遍”可见柑树茂盛种得多,洋溢着诗人对柑树的喜爱。②淡泊清高之情。用屈原的典故,表达与屈原一样秉持高洁品行;用李衡的典故,表达自己不像李衡一样谋利,而是淡泊宁静。③被贬的伤感、孤寂之情。颈联与尾联,想象几年后柑树开花,花香四溢,结出硕果,用果林的热闹场面反衬诗人孤寂、落寞的境遇。④自我调侃的旷达之情(或前途未卜的担忧之情)。尾联感伤自己也许迁谪的日子要很久,要在这里待到柑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果实味道。译文:我亲自种植黄柑二百株,春天到来时枝叶青翠,城西北隅一派碧绿。我像屈原一样喜爱这天生的美树,不学李衡那样把柑树当作木奴来谋利。多少年才能闻到那像喷雪般白色的花香?又是谁来摘下那像垂珠般的果实呢?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那一天,它的美味还能够让我这个老叟滋养受益。赏析:苏东坡曾说柳宗元的诗歌“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卷二),能做到“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此诗正是这样一首好诗。诗题点明写作时间是在贬官柳州时期。诗的内容是抒发种柑树的感想。开头用叙事语泛泛写来:“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首句特别点明“手种”和株数,可见诗人对柑树的喜爱和重视。次句用“新”字来形容柑叶的嫩绿,用“遍”字来形容柑叶的繁盛,不仅状物候时态,融和骀荡,如在目前,而且把诗人逐树观赏、遍览城隅的兴致暗暗点出。关于自己对柑橘树怀有如此深情的原因,诗人这样说:“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原来他爱柑橘是因为读“楚客”屈原的《橘颂》引起了雅兴,而不是像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那样,想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事见《太平御览》果部三引《襄阳记》)心交古贤,寄情橘树,悠然自得,不慕荣利,诗人的心地是很淡泊的。然而透过外表的淡泊,正可以窥见诗人内心的波澜。屈原当年爱橘、怜橘,认为橘树具有“闭心自慎,终不过失”和“秉德无私”的品质,曾作颂以自勉。今天自己秉德无私,却远谪炎荒,此情此心,无人可表。只有这些不会说话的柑橘树,才是自己的知音。这一联的对偶用反对而不用正对,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分别灌注到两个含意相反的典故中去,既做到形式上的对称,又做到内容上的婉转曲达,并能引起内在的对比联想,读来令人感到深文蕴蔚,余味曲包。接着,诗人从幼小的柑树,远想到它的开花结实:“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几岁”“何人”都上承“怜”字来。“怜”之深,所以望之切。由于柑树已经成了诗人身边唯一的知音,所以愈写他对于柑树的怜深望切,就愈能表现出他的高情逸致,表现出他在尽力忘怀世情。这一联用“喷雪”形容柑树开花,下一个“闻”字,把“喷雪”奇观与柑橘花飘香一笔写出,渲染出一种热闹的气氛;用“垂珠”形容累累硕果,展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但这毕竟出于想象。从想象回到现实,热闹的气氛恰恰反衬出眼前的孤寂。他不禁向自己的心灵发问道:这幼小的柑橘树究竟要过多久才能开花?将来由谁来摘它的果实?言外之意是:难道自己真的要在这里呆到柑橘开花结果的一天吗?尾联本可以顺势直道胸臆,抒发感慨,然而诗人仍以平缓的语调故作达观语:“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字面的意思是说: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的。但这是托词,实际上的意思是感伤自己迁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清人姚鼐说:“结句自伤迁谪之久,恐见甘之成林也。而托词反平缓,故佳。”(《唐宋诗举要》卷五引)这首诗的整个语调都是平缓的,而在平缓的语调后面,却隐藏着诗人一颗不平静的心。这是形成“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的重要原因。其妙处,借用欧阳修的话来说,叫做:“初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全诗言淡意远,韵味深厚。3.(2023春•叙州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注】①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诗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上继续升高。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的全貌。B.诗歌五六句中,前句形容琵琶声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后句是空旷而又多风的西北地区夜晚带给人的感受。C.“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两句中,诗人有感于时光流逝,叹老嗟卑,体现了他内心的怅惘。D.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边城,写秋天,写少数民族音乐,但二者表现的时代气氛有很大不同。(2)评论家认为本诗“充满了盛唐的时代气象”,请结合诗句分析这种“盛唐气象”在诗中有哪些体现?【答案】(1)C(2)①凉州城人烟阜盛,民族和谐,繁华安定。“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写出了凉州人口密集、歌舞升平,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包容开放的景象,表现了盛唐气象。②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奋发有为。“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表现诗人想要建功立业、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之情。③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豪迈乐观。“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中的“笑”,表现出对生活、前途的信心,“醉倒”是豪迈乐观的醉,让人感受到了盛唐的时代脉搏。【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C.“叹老嗟卑,体现了他内心的怅惘”错误。“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的意思是:时光飞逝,又到了秋天秋草枯黄的季节。岁月催人,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呢?言下之意是要赶快建功立业。这两句诗人不是叹老嗟卑,而是有着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感,表现出积极奋发的人生态度,而非表现他内心的怅惘。故选C。(2)凉州城人烟阜盛,民族和谐,繁华安定。“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这是随着月光的照耀,更清晰地呈现了凉州的全貌。唐前期的凉州是与扬州、益州等城市并列的第一流大都市。“七里十万家”,正是大笔淋漓地勾画出这座西北重镇的气派和风光。而下一句,就更见出是甘肃凉州了。凉州在边塞,居民中少数民族很多。他们能歌善舞,多半会弹奏琵琶。不用说,在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这里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同时带着浓郁的边地情调。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奋发有为。“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花门楼”在这里即指凉州馆舍的楼房。二句接“故人别来三五春”,意思是说:时光迅速,又到了秋天草黄的季节了。岁月催人,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呢?言下之意是要赶快建立功业。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豪迈乐观。“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一个“笑”字,写出岑参和他朋友的本色。宴会中不时地爆发出大笑声,这样的欢会,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老朋友们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能不为之醉倒。表现出对生活、前途的信心,“醉倒”是豪迈乐观的醉,让人感受到了盛唐的时代脉搏。答案:(1)C(2)①凉州城人烟阜盛,民族和谐,繁华安定。“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写出了凉州人口密集、歌舞升平,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包容开放的景象,表现了盛唐气象。②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奋发有为。“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表现诗人想要建功立业、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之情。③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豪迈乐观。“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中的“笑”,表现出对生活、前途的信心,“醉倒”是豪迈乐观的醉,让人感受到了盛唐的时代脉搏。译文:弯弯的月儿升起悬挂在凉州城头,皎洁的月光照亮整个凉州。凉州方圆七里住着数十万人家,这里的胡人半数懂得弹琵琶。一首的琵琶曲令人肝肠欲断,只觉得风声萧萧,长夜漫漫。河西幕府里我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分别以来已有三五春。如今在花门楼前又见到秋草,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呢?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今日相逢斗酒人人必须痛饮醉倒。赏析:这首诗中所说的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府设于此地。馆,客舍。从“河西幕府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等诗句看,岑参此时在凉州作客。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诗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此诗写作者赴北庭途经凉州在河西节度府作客,与老朋友欢聚宴饮的景况,同时写到了凉州的边境风格及民俗风情。全诗格调豪迈乐观,尤其把夜宴写得兴会淋漓,充满了盛唐的时代气象。“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首先出现的是城头弯弯的明月。然后随着明月升高,银光铺泻,出现了月光照耀下的凉州城。首句“月出”,指月亮从地平线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头上继续升高。“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这是随着月光的照耀,更清晰地呈现了凉州的全貌。“凉州”,有的本子作“梁州”(今陕西汉中市)。这是因为后人看到“七里十万家”,认为甘肃凉州没有这种规模而妄改的。其实,唐前期的凉州是与扬州、益州等城市并列的第一流大都市。“七里十万家”,正是大笔淋漓地勾画出这座西北重镇的气派和风光。而下一句,就更见出是甘肃凉州了。凉州在边塞,居民中少数民族很多。他们能歌善舞,多半会弹奏琵琶。不用说,在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这里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同时带着浓郁的边地情调。“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仍然是写琵琶声,但已慢慢向夜宴过渡了。这“一曲琵琶”已不是“胡人半解弹琵琶”的满城琵琶声,乃是指宴会上的演奏。“肠堪断”形容琵琶动人。“风萧萧兮夜漫漫”,是空旷而又多风的西北地区夜晚所给人的感受。这种感受由于“琵琶一曲”的演奏更加增强了。以上六句主要写环境背景。诗人吸取了民歌的艺术因素,运用顶针句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的、咏唱的情调,写出凉州的宏大、繁荣和地方色彩。最后一句“风萧萧兮夜漫漫”,用了一个“兮”字和迭字“萧萧”“漫漫”,使节奏舒缓了下来。后面六句即正面展开对宴会的描写,不再句句用韵,也不再连续使用顶针句法。“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两句重复“故人”二字,见出情谊深厚。因为“多故人”,与各人离别的时间自然不尽相同,所以说“三五春”,下语是经过斟酌的。“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花门楼”在这里即指凉州馆舍的楼房。二句接“故人别来三五春”,意思是说:时光迅速,又到了秋天草黄的季节了。岁月催人,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呢?言下之意是要赶快建立功业。“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一个“笑”字,写出岑参和他朋友的本色。宴会中不时地爆发出大笑声,这样的欢会,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老朋友们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能不为之醉倒。这首诗把边塞生活情调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结合了起来。全诗由月照凉州开始,在着重表现边城风光的同时,那种月亮照耀着七里十万家和城中荡漾的一片琵琶声,也鲜明地透露了当时凉州的阔大的格局、和平安定的气氛。如果拿它和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相比,即可见同样是写边城,写秋天的季节,写少数民族的音乐,但那种“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的描写,所表现的时代气氛就完全不同了。至于诗所写的夜宴,更是兴会淋漓,豪气纵横,不是盛唐的人不能如此。“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不是有感于时光流逝,叹老嗟卑,而是有着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感,表现出奋发的人生态度。“一生大笑能几回”的笑,更是爽朗健康的笑。它来源于对前途、对生活的信心。同样,末句“须醉倒”,也不是借酒浇愁,而是以酒助兴,是豪迈乐观的醉。以酒助兴,兴浓欢悦,笑声爽朗,豪迈乐观,读者从人物的神态中,能感受到盛唐的时代脉搏。4.(2024春•西安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浪淘沙陈著有约泛溪篷,游画图中。沙鸥引入翠重重。取抱琴人住处,水浅山浓。一笑两衰翁,莫惜从容。瓮醅①灰芋雪泥菘②。直到梅花飞过也,桃李春风。【注】①醅:酒。②菘:白菜。(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沙鸥自在飞翔,引着词人渐入山水深处;“翠重重”描绘出景色的层次和色彩。B.词的上片写得颇为轻灵,泛舟溪上,抱琴人住处,水浅山浓,亦含隐逸之趣。C.“衰翁”指年老男子,词人以哀伤口吻称呼自己与友人,颇有年华不再的感叹。D.“瓮醅灰芋雪泥菘”写出词人与老友享用薄酒蔬菜的愉悦,气氛融洽,画面温馨。(2)请简要赏析“直到梅花飞过也,桃李春风”。【答案】(1)C(2)①意象优美。“梅花”“桃李”“春风”营造出一种优美的意境。②意蕴丰富。这两句既写出了季节的更替,还寄寓着对春天的期盼。③心境旷达。词人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变迁。【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C.“哀伤”“年华不再的感叹”皆不准确。“一笑两衰翁,莫惜从容”写出两位老友内心的洒脱与旷达。故选C。(2)①意象优美。选择了“梅花”“桃李”“春风”等美好的意象,描写春风桃李,梅花飞过,意境优美。②意蕴丰富。“梅花飞过”写初春之景,“桃李春风”就是盛春的景象,这两句既写出了季节的更替,还寄寓着对春天的美好期盼。③心境旷达。以春风桃李,梅花飞过作结,以景结情,词人用动景含蓄表达了词人乐观的心态以及对生命变迁的感悟。答案:(1)C(2)①意象优美。“梅花”“桃李”“春风”营造出一种优美的意境。②意蕴丰富。这两句既写出了季节的更替,还寄寓着对春天的期盼。③心境旷达。词人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变迁。5.(2024春•临淄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咏梅投所知戴复古洁白无瑕美不娇,炯如珠玉粲林皋。独开残腊与时背,奄胜众芳其格高。欲启月宫休种桂,如何仙苑却栽桃。不将品质分优劣,痛饮花前读楚骚[注]。【注】《世说新语•任诞》中记载:“名士不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也。”后用此典形容所谓的名士风度。(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诗人把这首咏梅诗投寄给相知的朋友,借此抒写自己的情怀,表达与众不同的性情。B.首联直接切题,表现梅花的洁白无瑕、美而不娇,如同珠玉一般在山林中光鲜灿烂。C.“独开”表明梅花与“众芳”的不同,暗示了梅花不与百花争艳、不和世俗同流的品格。D.颈联运用了衬托手法,借对桂花和桃花的贬抑,突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情感鲜明。(2)戴复古曾提出“陶写性情为我事,留连光景等儿嬉”的作诗主张,意思是作诗要陶写自己的性情,仅仅留连于美景就会显得肤浅。请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在这首诗中体现这一主张的。【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及作诗主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D.“借对桂花和桃花的贬抑”错误。本诗借桂花和桃花衬托梅花的不俗,没有贬抑。故选D。(2)戴复古认为,作诗要陶写自己的性情,仅仅留连于美景就会显得肤浅。联系诗文内容分析诗人抒写的个人性情,看这一主张如何体现。首联,“洁白无瑕”突出梅花的特点,“美不娇”赞美梅花美丽而不脆弱,质朴,有生机。“炯如珠玉粲林皋”是说梅花开在山林,如珠玉般闪耀着明亮的光华。颔联,“独开残腊与时背”写梅花开放在一年的岁暮,与时乖违,表现梅花的傲寒独立,不与百花争艳。“奄胜众芳其格高”突出梅花的品格高洁胜过百花。诗人以梅寄情,表达了自己不迎合世俗、坚守自我的性情和品质。颈联,“欲启月宫休种桂,如何仙苑却栽桃”,诗人借桂树、桃花两个意象衬托梅花的不同凡俗。尾联,“不将品质分优劣,痛饮花前读楚骚”,写不将品质评定高下好坏,就在梅前痛快地喝酒,读《离骚》感悟名士风度,表现诗人咏梅不局限于梅花的外表,而是重在写其独有的品格。总之,诗人以梅喻人,借梅的形象表达自己的追求,借咏梅抒写自己的真性情,很好地体现了作诗的主张。答案:(1)D(2)①诗人写梅花时重点突出了梅花高洁无瑕、凌寒独放的特点和品格。②诗人借写梅花,表达了自己不迎合世俗、坚守自我的性情和品质。③诗人咏梅不局限于梅花的外表,而是重在写其独有的品格,抒写个人性情,很好地体现了作诗的主张。赏析:这首诗《咏梅投所知》是宋代诗人戴复古创作的作品。诗人以梅花为主题,表达了对梅花高洁、坚韧与品格的赞美,并通过对比其他花朵,强调梅花的独特之处。诗中描绘了梅花洁白无瑕,不娇媚,犹如珠玉一般在林间闪烁。梅花独自在寒冷的冬季绽放,与其他花朵背道而驰,展示了其坚强和不随波逐流的个性。在这样的环境下,梅花仍然能够绽放出高尚的品格,被诗人认为是格调最高的花朵。诗人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他提到了欲启动月宫,不再种植桂花,而是选择在仙境园中种植桃花。这是一种对梅花品质的肯定,使得梅花成为了他心中的首选。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他不愿将花朵之间的品质分为优劣,而是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对待它们。他在花前痛饮,读着楚国的《离骚》,显示出他对于美的追求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总体而言,这首诗以梅花为象征,通过对梅花高洁、坚韧品格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独特个性和高尚品质的追求,并展示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观和情感态度。6.(2024春•东莞市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晨起陆游孤梦忽自惊,小窗初送明。珍禽语庭树,可爱不知名。向者事宦游,尘土过半生;传呼束带出,冬冬尚残更[注]。山居虽自由,晨起亦有程。洗砚拂书几,一笑惬幽情。【注】冬冬:咚咚敲打更鼓的声音。残更:即五更。(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诗人将如今的山居生活与过去在官场的奔波劳碌对比,突出对当下生活的满足。B.“孤梦忽自惊,小窗初送明”写诗人被噩梦惊醒后发现晨光已透过窗户照了进来。C.“传呼束带出”这一动作细节描写,真实再现了诗人昔日官场生活的身不由己。D.“晨起亦有程”是说自己现在并非生活懒散、无所事事,而是有自己的安排规定。(2)诗人的“惬幽情”源于哪些因素?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B(2)①没有公务劳烦,睡到天亮才醒;②山居环境幽静,有珍稀鸟儿在院子树上啼啭;③有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可做。【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B.“写诗人被噩梦惊醒”错。“孤梦忽自惊”的“惊”是指诗人的梦被小窗透进的晨光惊醒,并非被噩梦惊醒。从整首诗的意境来看,诗人山居生活是很惬意的,怎么会做噩梦呢?故选B。(2)由“孤梦忽自惊,小窗初送明”可知,没有公务劳烦,睡到天亮才醒;由“珍禽语庭树,可爱不知名”可知,山居环境幽静,有珍稀鸟儿在院子树上啼啭;由“山居虽自由,晨起亦有程。洗砚拂书几,一笑惬幽情”可知,有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可做。答案:(1)B(2)①没有公务劳烦,睡到天亮才醒;②山居环境幽静,有珍稀鸟儿在院子树上啼啭;③有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可做。7.(2024春•青铜峡市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古从军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①幽怨多。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②。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③入汉家。【注】①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②轻车:轻车将军,汉代将军名号。③蒲桃:葡萄。汉武帝时为求天马,开通西域,启动战端。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有蒲桃和苜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弥望皆是。(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开篇四句写紧张的从军生活,其中“公主琵琶”句写夜晚琵琶声如泣如诉,与《燕歌行》“美人帐下犹歌舞”句表达的情感相同。B.“野营……连大漠”句渲染边陲环境,军营所在无城郭可依,大雪霏霏弥漫了辽阔无边的沙漠,表现出边塞的荒凉和寒冷。C.两个“胡”字句写当地物和人,用以烘托“行人”之苦,胡雁胡儿土生土长,尚且哀啼落泪,行人远戍至此,其苦更不必说。D.“闻道”“应将”两句写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没有了归路,将士只能跟着本部的将军与敌拼命,透露出无可奈何之情。(2)古典诗歌里“空”字用得较多,本诗“空见蒲桃入汉家”和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中的“空”字,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案】(1)A(2)李诗:空,白白地,没有结果。不肯罢战,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白白地牺牲了许多人的生命,换来的只是西域的葡萄,一个“空”字有力地讥讽了帝王的好大喜功和草菅人命。陆诗:空,徒然,空自劳苦,白费心力。早年曾自比“塞上长城”,然而如今壮志未酬,一切都是徒然的。一个“空”字凸出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炼字及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诗句,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情感相同”赏析错误。“公主琵琶”句言昏暗的风沙中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流露的是思乡厌战的情绪。而《燕歌行》里的“美人帐下犹歌舞”句是写战士浴血奋战的时候,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是对将军们的控诉之情,二者情感不同。故选A。(2)“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入汉家。空,白白地,没有结果。“年年”极言战争之久,可以想象荒野里因战争而丢了性命的士兵的累累尸骨。牺牲了如此多人的性命本以为是为国家扩疆辟土,原来只取得了“葡萄、苜蓿籽”而已。一个“空”字有力地讥讽了帝王的穷兵黩武、好大喜功和置臣民性命于不顾的行为。“塞上长城空自许”,写诗人自己当年曾以守城大将檀道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已成空谈。“空”是白白地、徒然的意思,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内心满是悲怆,表达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答案:(1)A(2)李诗:空,白白地,没有结果。不肯罢战,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白白地牺牲了许多人的生命,换来的只是西域的葡萄,一个“空”字有力地讥讽了帝王的好大喜功和草菅人命。陆诗:空,徒然,空自劳苦,白费心力。早年曾自比“塞上长城”,然而如今壮志未酬,一切都是徒然的。一个“空”字凸出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译文:白天登山观望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到交河边饮水。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中巡夜的打更声,还有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也触景生情,潸然泪下。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去与敌军拼命。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赏析:“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写当世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一个“古字”。它对当时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一、二句是说,白天士卒们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黄昏为了饮马他们又靠近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三、四句是说,行人在风沙昏暗中听到刁斗敲击的凄厉声,又听到远嫁乌孙国的汉家公主的幽怨的琵琶声。诗一开头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警报;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三、四句的“刁斗”,是古代军中的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公主琵琶”是指汉朝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一、二句是写“白日”“黄昏”的情况,那么夜晚又如何呢?三、四句接着描绘: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景象是多么肃穆和凄凉!“行人”是指出征将士,这样就与下一句的公主出塞之声,引起共鸣了。“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五、六句是说,野营万里广漠荒凉得不见城郭;大雪霏霏弥漫了辽阔无边的沙漠。这里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万里”极言其辽阔;雨雪纷纷,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亦可想见。以上六句,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七、八两句是说,胡地的大雁惊飞着哀鸣不停;胡人的士兵痛哭着个个流泪滂沱。诗人并不从正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而是别出机杼,背面敷粉。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哀啼落泪,何况远戍到此的“行人”呢?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九、十两句是说,听说玉门关的交通还被关闭阻断,大家只得豁出性命追随将军去拼搏。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谁不想班师复员呢?可是办不到。“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据《史记•大宛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这里暗刺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随后,诗人又压一句,罢兵不能。“应将性命逐轻车”,只有跟着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拼命。这一句其分量压倒了上面八句。“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汉家:汉宫。最后两句是说,年年征战不知多少尸骨埋于荒野;徒然见到的是西域葡萄移植到汉宫。拼命死战的结果如何呢?无外乎“战骨埋荒外”。诗人用“年年”两字,指出了这种情况的经常性。全诗一步紧一步,由军中平时的生活,到战时的紧急情况,最后说到死,为的是什么?这十一句的压力,逼出了最后一句的答案:“空见蒲桃入汉家。”“葡桃”就是现在的葡萄。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今阿拉伯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当时随天马进入中国的还有“蒲桃”(葡萄)和“苜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旁边,弥望皆是。这里“空见蒲桃入汉家”一句,用此典故,讥讽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到的是什么呢?只是区区的葡萄而已。言外之意,可见帝王是怎样的草菅人命了。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步步逼紧,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第一句开头两字“白日”都是入声,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三、四两句中的“刁斗”和“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强音节美。中段转入声韵,“双双落”是江阳韵与入声的配合,犹如云锣与鼓板合奏,一广一窄,一放一收,音节最美。中段入声韵后,末段却又选用了张口最大的六麻韵。以五音而论,首段是羽音,中段是角音,末段是商音,音节错落,各极其致。全诗先后用“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叠字,不但强调了语意,而且叠字叠韵,在音节上生色不少。8.(2024春•双城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晚泊岳阳①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②。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注]①这首诗为诗人途经岳阳所写。②失江路,指江水苍茫,看不清江上行船的去路。(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诗人途经岳阳而暂泊,听到岳阳城里的钟声,诗人闲卧舟中,心中不由生发思绪。B.“空江”,写出了洞庭湖口冷寂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从遐想中回过神来的茫然。C.诗人的视线由明月转向江面,江面云水茫茫,烟霭沉沉,诗人探寻那归去的水路。D.当诗人的注意力重返现实时,夜已深,诗人眼前呈现一片“江月弄清辉”的美景。(2)这首诗的后四句与杜甫《登岳阳楼》的后四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表达的情感和情感抒发的方式均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答案】(1)B(2)情感:①欧阳诗的后四句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旅中思归的情感;②杜诗的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对自身老病漂泊、孤舟为伴的悲伤,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抒情方式:①欧阳诗的后四句借景抒情,月洒清辉,轻舟晚归。歌声传来,轻舟短楫,疾去如飞,诗人久久凝视,思归之情寄寓其中;②杜诗的后四句直抒胸臆,写自己羁旅漂泊,年老多病,孤舟为伴,亲朋故旧杳无音讯;而诗人还关注着关山以北的战争烽火,忧思国家安危。【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理解和赏析的能力。首先审读选项,把握内容,再结合诗歌进行分析,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比较分析情感和抒情方式的能力。首先通读两首诗歌理解大意;然后结合内容,分析两首诗后四句表达情感和情感抒发方式的不同之处;最后组织答案,概述作答。【解答】(1)B.“冷寂”理解错误,应是“空旷开阔”。故选:B。(2)夜深明月焕发光彩,舟人吟着歌回转,那一曲回家的歌儿又令作者听而不厌,只是轻舟转眼已如飞而去,留下的只有诗人独自面对江月江涛。作者以景寓情,表达了士人旅中思归的情感。“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后四句主要运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示情感。答案:(1)B(2)情感:①欧阳诗的后四句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旅中思归的情感;②杜诗的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对自身老病漂泊、孤舟为伴的悲伤,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抒情方式:①欧阳诗的后四句借景抒情,月洒清辉,轻舟晚归。歌声传来,轻舟短楫,疾去如飞,诗人久久凝视,思归之情寄寓其中;②杜诗的后四句直抒胸臆,写自己羁旅漂泊,年老多病,孤舟为伴,亲朋故旧杳无音讯;而诗人还关注着关山以北的战争烽火,忧思国家安危。译文:我躺在船上听到岳阳城里的钟声,航船就系在岳阳城边的树上。江面空阔,明月渐渐升起,天水相连,夜气漾漾,江路茫茫。夜深了,江上的月色特别皎洁,又传来舟子晚归时的歌声。一串长长的歌声还在耳边回响,可舟子荡起船桨,如飞似的驶过我停泊的地方。赏析:首联“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点染停舟的地点及周围的氛围。先用倒装句写出,因“系舟岳阳城下树”,才有“卧闻岳阳城里钟”的意境。诗人先以“岳阳城下树”做为定点,然后,才移动他的视点,从上下、左右把握舟系城外的佳景,写听觉的远闻、近闻,视觉的远观、近观,从左右远近俯仰的转向,描摹岳阳城外的月光水色,倾听城内的晚钟和水上的晚唱,这一切都显得洒脱,旷达,毫无贬途中的黯然神伤之情。诗人先从钟声写起,钟声唤起了诗人的遐想,他是在贬谪途中于城外闻城内的“钟声”,这“钟声”令诗人无法闲卧孤舟,那么诗笔就自然移到舟外江面上的天。颔联“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空江”二字,固然指洞庭湖口空旷开阔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刚从遐想中醒来时的一片茫然之情,天地的空阔正显出了孤舟(即诗人)的渺小孤独无助。但月亮却是有情有义的,能及时而来,与诗人默然相对,为诗人排解贬谪夷陵的失意情怀。“空江明月”正是为写“失江路”做好了铺垫。诗人似乎想到了王勃的“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面对皎皎明月,面对“云水苍茫”的大江,诗人情不自禁要发出“路在何方”的疑问和叹惋。继而颈联描绘月下晚唱: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诗人的注意力重返现实时,已是夜深月上,眼前呈现一片“江月弄清辉”的美景,令人想起唐代张若虚的诗句,“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月似乎看出了诗人心中的迷茫,于是故弄清辉,照明诗人高洁澄清的本心,提示诗人要坚守超拔脱俗的人生志趣。忽然水上传来舟子的渔歌,声音嘹亮悠远,这歌声与城里钟声又互相融合在一起,晚钟与晚唱,在浩渺江面上弥漫无际。结联的“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句,勾画了诗人被触动的心绪,当他蓦然听到归舟晚唱时,不禁在寂寞的旅途中获得一丝心灵的慰藉,陶醉于清辉江月及水上歌声之中。但是,由于轻舟短楫,疾去如飞,这一阕歌声还没听完,已经远逝了,岳阳城外的一切又归于宁静。诗人运用交错的声色描绘,以江面的歌声听不尽和轻舟疾行如飞的动态意象,给读者留下绵绵不尽的情思。诗人也以交错呼应之美,在实景的摹写中灵动地寄寓他旷达、孤寂的矛盾心境。诗写旅中思归,深藏不露;只是句句写景,然景中自有缕缕情思。以“城里钟”起,以月下歌止,拓前展后,留下足以使人驰骋想象的空间,同时以有意之“听”照应无意之“闻”,表现了感情的变化。全诗语句平易流畅,情意深婉曲折。9.(2024春•雁峰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春尽韩堡①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注】①韩堡:晚唐大臣、诗人。本诗写于朱全忠篡唐、诗人南逃寓居福建南安之时。(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诗人因春尽而连日醉酒,首联抓住醉酒这一行为反复渲染,突出了“惜春”之情。B.颔联写景,落花归别涧,云雨入孤村。“别”“孤”用词精炼,暗含伤春悲己之情。C.颈联抒情。人处悠闲,易萌春逝之憾。身在闽南,难以滋生自古人臣的忧国之心。D.这首诗扣住“春尽”抒述情怀,语言流畅优美,格律工整,融情入景,沉挚动人。(2)周邦彦《苏幕遮》的“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句同样用拟人手法描写了鸟儿的形象,请问本诗尾联在鸟儿特点及作用上与《苏幕遮》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前,既要对诗歌内容做出整体把握,又要对诗歌局部做出具体分析。(2)本题考查了学生比较诗歌的表达技巧和物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把握作者的内心感受。【解答】(1)C.错误有二:一是错在“悠闲”。此处“闲”,并非悠闲之意,而是表达一种无聊的心境。作者以无聊之“闲”紧承上联之景。如解作“悠闲”,与上联所写伤春之景完全断裂。二是错在“难以”。“难招”并非真的叙写自己现在很难产生忧国之情,这样脱离了全诗主旨,这里只是一种表达孤愤之情的方式而已。故选:C。(2)特点:本诗“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最感激流莺掀转深情厚意,每当清晨还特意飞到西园。诗句中流莺多情,善解人意,仿佛懂人心事,殷勤飞来安慰宽解诗人愁思;《苏幕遮》“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天刚亮鸟雀就在屋檐下探头探脑地唧唧喳喳叫个不停,在欢呼天放晴了。诗句中的“鸟雀”热闹欢快,活泼可爱,似乎在为雨后新晴而欢呼庆祝。作用:本诗中流莺相顾,表面上略解愁思,借流莺相顾、春愁略解,含蓄地表达了对“春尽”的感伤和悲叹之情。诗人在这里虽然没有具体写自己是如何苦闷,表面上冲淡了全诗的悲剧色调,但其无限苦闷之情却借流莺的形象地表现出来,更加含蓄深沉地表现了诗人自己的孤寂落寞,使结尾更加耐人寻味;《苏幕遮》中鸟雀在窗外欢呼着,庆祝天气由雨转晴。在词人眼里,鸟雀仿佛有着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她们也会“呼”也爱“窥”,如同调皮的孩子一般活泼可爱。诗人心情由此转好,目光由此从室内转到室外,这几句描写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作者是在为下面写荷花的美丽做感情上的铺垫。答案:(1)C(2)特点:本诗的流莺多情,善解人意,仿佛懂人心事,殷勤飞来安慰宽解诗人愁思。《苏幕遮》的“鸟雀”热闹欢快,活泼可爱,似乎在为雨后新晴而欢呼庆祝。作用:本诗中流莺相顾,表面上略解愁思,实际上更加含蓄深沉地表现了诗人自己的孤寂落寞,使结尾更加耐人寻味。《苏幕遮》中檐下鸟雀呼晴欢语,心情由此转好,目光由此从室内转到室外,自然过渡到下文对荷花的描写(为下面写荷花的美丽做感情上的铺垫)。译文:惜别伤春连日来酒醉昏昏,醒来之后衣裳上全是酒痕。细水上漂着落花流入另涧,阴云带雨飘入那远处孤村。闲居无聊恨芳时白白流去,异地千里难招来古人精魂。最感激流莺掀转深情厚意,每当清晨还特意飞到西园。赏析:这是韩偓晚年寓居南安之作,与《安贫》表现同一索寞情怀,而写法上大不相同。《安贫》直抒胸臆,感慨万端;此篇则融情入景,兴寄深微。春尽,顾名思义是抒写春天消逝的感慨。韩偓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政治变故,晚年寄身异乡,亲朋息迹。家国沦亡之痛,年华迟暮之悲,孤身独处之苦,有志难骋之愤,不时袭上心头,又面临着大好春光的逝去,内心的抑郁烦闷自不待言。郁闷无从排遣,唯有借酒浇愁而已。诗篇一上来,就抓住醉酒这个行为来突出“惜春”之情。不光是醉,而且是连日沉醉,醉得昏昏然,甚且醉后还要继续喝酒,以致衣服上溅满了斑斑酒痕。这样反复渲染一个“醉”字,就把作者悼惜春光的哀痛心情揭示出来了。颔联转入写景。涓细的水流载着落花漂浮而去,片断的云彩随风吹洒下一阵雨点。这正是南方暮春时节具有典型特征的景象,作者把它细致地描画出来,逼真地传达了那种春天正在逝去的气氛。不仅如此,在这一幅景物画面中,诗人还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那漂浮于水面的落花,那随风带雨的片云,漂泊无定,无所归依,正是诗人自身沦落无告的象征。扩大开来看,流水落花,天上人间,一片大好春光就此断送,也可以看作诗人深心眷念的唐王朝终于被埋葬的表征。诗句中接连使用“细”“浮”“别”“断”“孤”这类字眼,更增添了景物的凄清色彩,烘托了诗人的悲凉情绪。这种把物境、心境与身境三者结合起来抒写,达到融和一体、情味隽永的效果,正是韩偓诗歌写景抒情的显著特色。颈联再由写景转入抒情。为什么要说“人闲易有芳时恨”,大凡人在忙碌的时候,是不很注意时令变化的;愈是闲空,就愈容易敏感到季节的转换,鸟啼花落,处处都能触动愁怀。所以这里着力点出一个“闲”字,在刻画心理上是很精微的。再深一层看,这个“闲”字上还寄托了作者极深的感慨。春光消去,固然可恨,尤可痛心的是春光竟然在人的闲散之中白白流过,令人眼瞪瞪望着它逝去而无力挽回。这正是诗人自己面临家国之变而不能有所作为的沉痛告白。下联“地迥难招自古魂”,则把自己的愁思再转进一层。诗人为惜春而寄恨无穷,因想到:如有亲交故旧,往来相过,互诉心曲,也可稍得慰藉,怎奈孤身僻处闽南,不但见不到熟悉的今人,连古人的精灵也招请不来,更叫人寂寞难堪。当然,这种寂寥之感虽托之于“地迥”,根本上还在于缺乏知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韩偓此时的孤愤心情,同当年的陈子昂确有某种相通之处。七、八句抛开议论事理,转入抒情。借流莺相顾、春愁略解,含蓄地表达了对“春尽”的感伤和悲叹之情。诗人在这里虽然没有具体写自己是如何苦闷,表面上冲淡了全诗的悲剧色调,但其无限苦闷之情却形象地表现出来。这首诗有叙述,有描写,有议论,三者紧密结合是其主要特点。这首诗描写景物具体形象,“细水浮花归别洞,断云含雨入孤村”这些诗句,真实地描绘出春天雨前农村的美景,有很大的艺术魅力。这首诗语言流畅优美,对仗工整。通篇扣住“春尽”抒述情怀,由惜春引出身世之感、家国之悲,一层深一层地加以抒发,而又自始至终不离开春尽时的环境景物,即景即情,浑然无迹,这就是诗篇沉挚动人的力量所在。10.(2024春•绥棱县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泛湖至东泾①陆游春水六七里,夕阳三四家。儿童牧鹅鸭,妇女治桑麻。地僻衣巾古,年丰笑语哗。老夫维②小艇,半醉摘藤花。[注]①作于绍熙二年(1191)春,诗人时年六十七岁,在故乡山阴三山别业。湖,指镜湖。②维:拴,系。(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首联中“春水”“夕阳”交代了泛舟的时间,“六七里”“三四家”突出了此地的偏僻。B.第二句以“夕阳”为背景,虽使景色显得绚丽无比,但也略带一丝苍凉之感。C.颔联描写诗人泛舟所见,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隽永有味的乡间劳作图。D.颈联将声音摄入景中,上句中的“衣巾古”与“衣冠简朴古凤存”意蕴相似。(2)尾联表现了诗人的愉悦心情。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其原因。【答案】(1)B(2)①景物美。时值春日,湖面水涨。夕阳衔山,藤花绽放。美景让诗人喜悦;②风俗淳朴。当地虽然偏僻,但民风淳朴,人们各司其职,安居乐业,这些都让诗人心醉;③年成好。农事顺利,年成丰收,百姓欢声笑语,这些也让诗人高兴。【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B.“但也略带一丝苍凉之感”错误。“夕阳”意象在很多诗词中确实带有苍凉之感,但不可一概而论。结合全诗来看,本诗中的“夕阳”,使整个画面都笼罩在温暖的色调之中,没有苍凉之感。“绚丽无比”也不准确,词义过大。故选B。(2)尾联“老夫维小艇,半醉摘藤花”描写了驾船打鱼归来的老人在岸边系船、饮酒、摘藤花的一派田园风光。①景物美。“春水六七里,夕阳三四家”“摘藤花”时值春日,湖面水涨。夕阳西下,岸边藤花绽放,这样的田园美景让诗人喜悦。②风俗淳朴。“儿童牧鹅鸭,妇女治桑麻”,描绘了一幅隽永有味的乡间劳作图,从这些生活状态可以看出,当地虽偏僻,远离闹市,但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安定祥和,这些都让诗人心醉。③年成好。“年丰”表明农事顺利,年成丰收,“笑语哗”描写百姓欢声笑语,这样的和谐的乡村场景也让诗人高兴。答案:(1)B(2)①景物美。时值春日,湖面水涨。夕阳衔山,藤花绽放。美景让诗人喜悦;②风俗淳朴。当地虽然偏僻,但民风淳朴,人们各司其职,安居乐业,这些都让诗人心醉;③年成好。农事顺利,年成丰收,百姓欢声笑语,这些也让诗人高兴。赏析:这是一首描绘乡村生活景象的诗,给人以宁静、和谐的感觉。诗人以自然流畅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春水荡漾、夕阳映照、儿童牧鹅鸭、妇女治桑麻的乡村生活图景。首联“春水六七里,夕阳三四家”描绘了春天的乡村景象,水波荡漾,夕阳西下,几家农舍在夕阳下显得格外宁静,展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颔联“儿童牧鹅鸭,妇女治桑麻”进一步描绘了乡村生活的细节,儿童在放牧鹅鸭,妇女在整治桑麻,生动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谐,同时也反映了乡村生活的朴素和艰辛。颈联“地僻衣巾古,年丰笑语哗”描绘了乡村的偏僻和古朴,同时也反映了丰收年份的喜悦气氛。尾联“老夫维小艇,半醉摘藤花”则以诗人自己的形象作为结尾,描绘了一位老者在半醉状态下维护小艇,摘取藤花的情景,进一步强化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和谐。整首诗以生动的形象和流畅的语言,描绘了乡村生活的美好景象,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11.(2024春•宿豫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各题。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①,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②,我亦是行人。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③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注】①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②逆旅:旅店。③只应:只以为,这里指“岂止”。(1)下列对两首宋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一别”三句,写词人与朋友分别虽久,可相见甚欢,情谊深厚,如春日之和煦。B.“惆怅”二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恰当地表现了词人与友人分别的心情。C.“浮天”二句,写水天相接,似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山掩埋了一半。D.“今古恨”三句,运用了反问手法,表达了古往今来离别与相聚总是牵动着人们的悲欢之情这一感慨。(2)同是写送别友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与辛弃疾《鹧鸪天•送人》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中画线语句作简要分析。【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可先分析两首诗的思想情感,然后进行比较。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