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全一册)_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全一册)_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全一册)_第3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全一册)_第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全一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以及影响因素;

2.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一一淮河一线的意义;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课型综合课

※教具准备地图、多媒体。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假期大家有的会留在家度过,有些同学可能跟家里人出

去旅游,那么能分享一下在家或者到了外地的假期感受吗?现在请几

位介绍一下那些地方情况好吗?

学生:好!(同学们鼓掌欢迎,烘托课堂气氛)

展示中国地图,指出同学介绍的地方,引导同学们分享当地的植

物、河流、建筑、饮食等状况。[讲授新课]

通过大家的分享,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不同的地方自然环

境、人文环境都不同的;今天我们就一齐来认识中国的地理差异。

板书: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课堂活动:将每大组的学生分为三小组,通过阅读图5.1,分别

讨论我国自南向北的气温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在东南沿海向西北内

陆的降水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自西向东的地势变化以及其景观差

异,并发表小组讨论结果。

板书:1.自然方面:

自南向北(气温):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东南沿海往西北内陆(降水):距海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自西向东(地势):西高东低,呈阶用状分布,逐级下降

总结: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过渡:这样的变化规律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环境差异的

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我国各地形成了富有地方风情

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

板书:2.人类活动方面:衣、食、住、行的差异

阅读:阅读第三页文字与“阅读材料”,归纳人类活动方面的差

异:

学生归纳:

人口、城市、交通:东密西疏

经济:东部高、西部低

活动:同桌间演示图5.2,并思考作息差异的原因:

学生:发表意见

师生总结:温差造成作息的不同

展示:展示节日、农业生产、饮食等图片,进一步体现地理差异

的显著。

总结并过渡:自然环境的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差异,使得我国地理

差异很显著;有些自然地理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尤其是山

脉;秦岭一淮河是我国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

板书:3.地理分界线:秦岭一一淮河

课堂活动:

活动一:请同学们观察书本第四页图5.3、5.4,并完成第五页

活动题1。归纳“秦岭一淮河”一线以南和以北地区的地理差异。

多媒体展示:南方、北方的自然环境差异:

活动二:让同学们做活动2,了解“秦岭一一淮河”一线在我国

自然区划分方面的重要意义。

活动三:让同学们做活动3,分析“秦岭一一淮河”以北和以南

地区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师生小结:活动中,了解到秦岭一淮河重要的地理意义,通过对

主导因素的分析我们对中国的地理差异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更加具

体。下面来巩固练习:

课堂练习:展示多媒体练习题目,学生思考并回答。

总结:中国的地理差异很大而且类型多样,今天我们主要了解了

一部分,今后我们主要学习不同区域的位置、自然、人文环境等,

希望我们能带着激情、好奇心去认识大中国。

作业布置:完成相关练习

X板书设计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方面:

自南向北(气温):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东南沿海往西北内陆(降水):距海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自西向东(地势):西高东低,呈阶睇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类活动方面:衣、食、住、行的差异

3.地理分界线:秦岭一一淮河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增城根据发展方向的不同划分了各个区域:南部的新塘、永宁地

区是经济区,中部的荔城中心为文化、行政区,北部的派潭、正果、

小楼主要为自然生态区。我们学校在增城的中心区,请一位新塘的同

学说一下新塘跟增城中心区的差异

学生:[讲授新课]

同学们学习的知识越多,对于地理的差异描述也越来越具体了,

增城区内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的;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

国的地理差异很大,为了方便认识,人们根据不同的标准,把我国划

分成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我国根据气候、干湿、温差的不同也有不

同的划分了气候类型区、干湿区、温度带等。今天我们主要来学习四

大地理区域。提问:同学们知道我国地大区域有哪四大区域吗?是

以什么标准来划分的?学生:阅读、思考并回答

师生归纳: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划分为: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板书:二、四大地理区域

1.标准: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

2.四大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展示:

多媒体展示四大区域的分界线、具体位置、范围、名称。

活动:根据多媒体展示的我国四大区域,同学们也可以观察书本

P6图5.5,下面小纪为单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活动1、2、3o

学生:观察、讨论并汇报小组成果。

师生归纳:通过我们的观察,了解到四大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主

要有:降水、气温、地势等。过渡:既然四大区域的划分跟降水、

气温、地形地势有关,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四大地理区域的地形、气

候特点,究竟各个区域有哪些地形和气候类型呢?板书:

■IMK

«*4

活动:请同学们观察图5.5,利用学习过的知识,把表格完成。

舄・Ml

A».urn

RB山修1・

提问:东部主要是季风气候,那么南方跟北方的气候差异是什么

因素影响的?

学生:纬度因素。

提问:北方跟西北地区纬度位置相差不大,为什么北方是季风气

候,西北地区是大陆性气候呢?学生:海陆因素影响造成的。

提问:青藏地区的高原山地气候主要是什么因素影响?

学生:地形因素影响的。

总结:根据同学们的观察以及回答,我们基本能掌握影响中国地

理差异的因素。

课堂练习:完成多媒体练习题,巩固知识。

课堂小结:今天您的收获是什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的内容

进行小结。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作业布置:完成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二、四大地理区域

1.标准: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

2.四大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目标

1.利用地形图,找出北方与南方、青藏、西北地区的界线,指出

北方地区的范围;

2.掌握北方地区气候、地形、子让景观等自然特征;

3,了解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于和不利自然条件和主要的农

作物;

4.理解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解决措

施。

※教学重点

1.北方地区的范围与自然特征;

2.北方地区旱作农业的条件以及农作物。

※教学难点

L北方地区自然特征的分析;

2.北方地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

※课型综合课

※教具准备多媒体展示台、景观图片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顾:展示我国四大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四大地理区域分别是:

小结:前面我们学习了中国的地理差异以及四大地理区域划分,

通过练习看来同学们掌握情况也不错;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北方,了解

北方。

[讲授新课]

展示:多媒体展示北方的景观图,增强学生对北方地区的感性认

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阅读:阅读第8页第一段的文字,归纳

北方地区冬季的特点。

学生:北方地区冬季寒冷。

过渡:通过图片的欣赏以及文字的阅读理解,我们对北方地区有

了初步的了解,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冰雪世界,了解那里的

自然特征以及农业吧。

板书: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北方的概况

1.范围:

2.地形;

3.气候:

活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结合图6.3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及第9

页的文字,归纳北方的范围、地形、气候。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派代表汇报小组成果。

教师:适当引导并及时提醒学生划重点内容,板书并提醒学生做

笔记

过渡: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不错,能把北方的范围找出来,

区域的位置确定下来

因此三大地形区能清晰可见,所以北方的主要地形我们也能确

定,气候类型也没问题;下面我们来完成第10页活动题,通过活动

分析,我们来认识北方的气候差异。

活动:观察图片并回答:

学生:完成活动任务,汇报小组讨论成果。

过渡:我们需要借助学习过的知识来思考现在的问题,学以致用;

通过活动我们更加了解北方的气候;好,在气候、地形等影响下,北

方是什么类型的土壤,成因是什么?下面请同学们在书本中找出来。

板书:二、黑土地黄土地

1.土壤:

学生;举于发言。

归纳并板书:

1.土壤:东北:黑土地(冷湿环境)

华北:黄土地(冲积扇平原)

教师小结:东北地区的冷、湿环境形成黑色土壤;黄河、海河从

黄土高原挟带大量的黄色泥沙在下游形成冲积扇平原,逐渐形成今大

的华北平原;所以东北是黑土地、华北是黄土地。

过渡:通过对北方土壤的了解,结合我们上学期学习过北方的耕

地利用方式以旱地为主,会种植什么作物:农业生产会遇到怎样的困

难以及解决措施是什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11页文字,了解北方的

农业。

学生:阅读并发言。

归纳并板书:三、重要的旱作农业区(旱地)

1.主要的农作物:

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

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

2.问题:春旱

3.措施:南水北调、节水农业

师生活动:完成12页活动题:认识华北地区春旱的成因及其影

响。

※课堂练习:多媒体展示题目,学生思考并回答。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地理概况

1.范围:

2.地形:

3.气候:

二、黑土地黄土地

L土壤:东北:黑土地(冷湿环境)

华北:黄土地(冲积扇平原)

※教学反思:

三、重要的旱作农业区(旱地)

1.主要的农作物: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经济作物:甜

菜、棉花、大豆

2.问题:春旱

3.措施:南水北调、节水农业

第六章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教学目标

L加深认识东北三省的范围、位置,能归纳地形、河流和气候等

自然环境特征;

2.说明东北三省的纬度位置、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对东北三省雪

期和积雪厚度的影响;

3.掌握东北三省的农业生产历史、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与湿

地保护的关系;

4.掌握东北三省工业的地位、工业发展条件、工业布局和工业面

临的问题。

※教学重点

1.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

2.东北三省的农业与工业的地位与发展条件。

※教学难点

1.东北三省地理特征的分析;

2.工农业发展的条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述法、练习法。

※课型综合课

※教具准备多媒体展示台、景观图片等。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回顾:根据北方地图,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主要的气候:

三大地形区:

土壤类型:

耕作类型:

农业作物:(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

教师小结: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农业,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东北三省,看看里面的环境跟我们学习北方地区

的有什么相关。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白山黑水”一一东北三省

提问:什么是白山、黑水?

学生:发表看法

教师:白山黑水的白山是指:长白山,黑水是指:黑龙江;说到

东北三省,大家想到什么,或者说东北三省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东北三省的地理特征,包

括范围、地形、河流、气候等特征。学生:小组通过观察、归纳,小

组上讲台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适当引导并板书:

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1.范围:黑龙江、吉林省、辽宁省一一东北三省

2.

,山环,人.小兴玄岭、长白山

水绕,黑龙江、乌苏里江、

j图们江、判绿江

]沃力千取:三江平以

松嫩W也

、辽河平原

山环3大、小兴'女岭、长白山

J水绕:黑龙江、马苏胆江.

图们江、衿绿江

I沃野千胆:三江平断

松嫩平原

辽河平麻

3.降水较多且集中在夏季,冬季以降雪为主

多媒体展示: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基本了解了东北的概况,

下面来看屏幕,欣赏东北的自然特征。

课堂活动:通过大家小组的探讨以及汇报,再结合老师的讲解归

纳,相信大家基本对东北三省的地理环境有了深刻了解,现在同学们

一起来完成16页活动题:认识东北三省的冷湿气候(教师:简单解

释雪期始期和终期以及雪厚数据)。

学生:观察地图,根据活动题目,发表小组看法;教师及时给予

指导。

提问:根据小组的共同学习以及活动探讨,对于东北三省的自然

地理环境我们基本能掌握,下面我们思考: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对生

产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展示: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对东北三省穿、住等特点。

课堂练习:巩固课堂知识。

课堂小结: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学生:分享

※作业布置:完成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1.范围:黑龙江、吉林省、辽宁省一一东北三省

2.地形与河流:

3.气候: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

降水较多且集中在夏季,冬季以降雪为主

第二课时

讲述: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理环境

能影响我们的生活,,那么东北三省这样的地理环境下的农业又是怎样

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东北三省“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变化。

板书: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阅读:阅读书本17页文字,归纳东北三省的环境以及发展农业

的条件。

学生:阅读、讨论并发表意见。

展示:多媒体展示框架图,教师适当给予引导并板书:

板书:

1.农业发展的条件:人口、河流、气候、科技……

提问:东北三省地区通过改善从北大荒发展到北大仓,那么主要

的农作物有哪些?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并板书:

2.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

展示:东北三省人口、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图

过渡:通过图表数据显示可知东北三省经过大力开荒,成为了我

们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开发能带来发展,但我们必须在保证不破坏

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开发;东北在开发的过程中带来了哪些生态问

题?

学生:阅读课本,并归纳生态问题。

教师指导并板书:

3.生态问题:湿地锐减、生态恶化

过渡:面对这样的生态问题,国家进行了怎样的调整?

学生:结合农业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对学生的想法给予肯定并适当给予指导并板书:

4.合理开发利用:建立自然保护区

过渡:了解了东北农业的发展,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东北工业

的发展历史吧!

展示:播放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创造的“工业之最”的图片和资

料,导入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的学习。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东北三省发展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发表个人想法。

教师:多媒体展示东北三省工业发展的主要条件并板书。

板书: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1.发展条件:资源、科技、政策等

阅读:分析肯本图中主要城市的产业结构特点。

学生:观察图片并总结归纳。

师生归纳:东北三省工业特点是以重工业为主。

讲述:东北的工业在我国地位重要,对我国奉献甚大,但发展过

程当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

一等,对于这样的“东北现象”,国家出台了政策:振兴东北老工业

基地。

板书:

2.问题: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等

3.政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怎样振兴?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引导)

课堂活动:

1.对于“活动”第1题,首先告诉学生城市是重要的工业中心,

然后让学生完成第1题,要引导学生从铁路、水路两方面分析。总结

工业中心大多分布在交通便利地区。

2.对于“活动”第2题,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图6.20,找出东

北三省主要的矿产资源,

说出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地区,然后再对教材图6.21,分析主

要矿产地和铁路线的关系。并让学生充分讨论,积极发表甲、乙修建

铁路的可能原因。

3.对于“活动”第3题,分析的思路首先依据教材明确该城市的

主要工业部门,再依据教材找出该城市的主要自然资源,然后分析两

者的对应关系。教师先选择其中一个城市为案例讲解,剩下的城市由

学生完成。

课堂练习:多媒体展布相关练习题。

课堂小结:同学们,对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你还有哪些疑问吗?

或者你可以分享你今天最大的收获。学生:分享收获或提出疑问。

(教师适当给予指导或给予解疑)

※作业布置:完成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第六章第二节“白山黑水”一一东北三省

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农业发展的条件:人口、河流、气候、科技……

2.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

3.生态问题:湿地锐减、生态恶化

4.合理开发利用:建立自然保护区

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1.发展条件:资源、科技、政策等

2.问题: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等

3.政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1.通过地图分析,初步认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点和意义;

2.结合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

例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

形成;

4.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进一步了解黄

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流失的措施。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2.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

的措施。

※教学难点

1.黄土高原的成因;

2.水土流失的成因以及黄土高原水土探持措施。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述法、练习法、演示法。

※课型综合课

※教具准备多媒体展示台、景观图片等。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信天游》视频,让学

生感受黄土风情,通过视频简单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状况。

讲述:歌词以及视频画面有简单介绍了当地的一些景观,今天我

们就一齐走进黄土高原地区,了解该地的位置范围、历史文化、民风

民俗、地貌特征、环境问题以及措施等,学习任务比较多,希望我们

能通过图片结合自己拥有的地理知识,分析学习地理现象。

[讲授新课]

板书:一、文明的摇篮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本内容,文本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

请共同归纳主要的知识点。

学生:阅读、讨论,教师巡堂并检查学生讨论情况,适当给予指

导。

教师:请小组在黑板上把小组的探讨结果板书出来。剩下的同学

完成25页活动题。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评价小组板书,纠正、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形成知识框

架:

板书:一、文明的摇篮

1.位置范围:

东起太行山脉

西至乌鞘岭

北连内蒙古高原

南低秦岭

2.地形:高原

3.河流:黄河(黄河流域)

4.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5.对历史文明、风俗的影响:

I多彩的文化

1幺肚力眩----►“中上风情

I文化遗存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小组学习,对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

历史文明、民俗风情等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

发祥地之一,下面我们通过活动题,认识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民风民

俗,看看这些“黄土风情”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展示:展示图片并请学生举例分析。

教师小结:通过大家一起的探究分析,我们对黄土高原环境有了

更深刻的认识,大家都清楚知道黄土高原地表有着厚厚的黄土和干沟

万壑的大地景观,那么大家知道黄土高原表层的黄土怎么来的吗?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同学们都有个人的看法,希望通过更多的学习,我们有充

分的证据证明自己的看法是可靠的。对于黄土的来历,我们来认识前

人的推测“风成说”。

板书;二、风吹来的黄土

1.风成说

”黄土城

J黄土梁

黄上即

【黄上川

J多彩的文化—►

J名胜古途“黄士风MT

I文化遗存

学生:阅读教材“阅读材料”,认识“风成说”。

课堂活动:通过阅读,请同学们继续来完成27页活动题第1题。

学生:阅读活动题材料,思考并分析材料说明的情况。

八风吹来的黄上

1.风成说

2.地貌特征:地貌破碎、沟用纵横

3,形成过程,

wn场

i♦

黄J

f

黄L

一A

I-土川

1•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

的各种地形上。

2.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

3.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下面的基岩成分不一样。

教师:好,通过阅读理解,“风成说”对黄土高原中黄土的来历

这样一种解释,大家认同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关注下去。

过渡:我们知道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由于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

受流水的侵蚀,因此形成了地表破碎,沟壑纵横的地貌特征,下面我

们来阅读图6.29,认识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过程:

板书:

1.地貌特征:地貌破碎、沟壑纵横

2.形成过程:

展示:展示图6.29,为学生解释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过程。

课堂练习:完成多媒体展示的练习题,巩固知识。

课堂小结:通过我们一起学习,黄土高原的历史文明以及环境特

征都基本了解了,重点把握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千沟万壑、支离破

碎,以及“风成说”的看法,和黄土高原地区的民风民俗。希望同学

们能够通过知识框架把握重难点,下一节课我们会继续学习黄土高原

的环境问题,希望同学们预习。

※作业布置:完成相关练习

派板书设计: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一一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1.位置范围:

东起太行山脉

西至乌鞘岭

北连内蒙古高原

南低秦岭

2.地形:高原

3.河流:黄河(黄河流域)

4.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5.对历史文明、风俗的影响: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教材29页活动题: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及其危害。

1.阅读图6.34说出水土流失于地表植被的关系。

学生:观察图,初步了解植被覆盖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越强,

水土流失的状况相对不会特别严重。

2.讨论不同的土质(沙土和黏土)、不同的坡度(陡坡和缓坡)、

不同的降水强度(暴雨和小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学生:判断

[讲授新课]

讲述: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氟、支离破碎,主要是这里长期的水

土流失;通过活动分析和判断,我们简单了解到水土流失的原因,下

面我们来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阅读教材28页,既有自

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请同学们小组内完成阅读理解.:

学生:小组讨论、归纳并反馈。

教师:适当引导并板书。

板书: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一一黄土高原

严重的水土流失

1.原因:

自维:上限秋松、饱&裸露.WF水集中等

{人为,过渡开味・放牧,双甲.修路3

过渡:通过大家的合作探讨,相信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

因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继续要探讨,水土流失会带来什么样的

后果,请同学们看多媒体展示的图片,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展示:

多媒体展示图片

教师:一边展示图片,一边引导学生归纳水土流失的后果并板书。

板书:

2.后果:①带走肥沃的土壤②破坏农田、村庄③生态环境恶化

④河流含沙量上升,淤塞河床等过渡:黄土高原位于黄河流域,作

为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环境问题一定要寻找解决

措施,请同学们为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献策略,下面看哪个小组

想到的策略最多。学生:思考、整理小组想法,教师巡堂并给予指

导与肯定。

教师:请小组发表看法,并归纳板书。

板书:水土保持

1.方法:

活动:同学们的看法非常好,下面我们来阅读3、31

Irm:上质放怆,地入醒雨.际水集中f

I人为:过祓开嵯、放牧,果。二修塔等

页活动题,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学生:阅读理解

教师:凡事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黄土高原的治

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坚持长期进行,相信一定有效果的,我们来看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成效。

卞皆研,,恰樽断0

T加研崎,地

{介汽安猾'im舟丑料蚤林汪草.介克放牧

展示:多媒体展示图:黄土高原变绿了一一大规模植被建设前后

对比。

小结:同学们的学习也一样,需要坚持不懈的态度,努力奋发,

相信一定有收获。

课堂练习:多媒体展示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课堂小结:黄土高原的学习到这里,通过板书,我们能清楚今天

的知识框架,重点把握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以及措施。

第六章第四节祖国的首都——北京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积等及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对北京

的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使学生了解二匕京的历史文化传统,掌握北京的城市职能和未来

发展方向。

※教学重点

1.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

2.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

1.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

2.北京市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展示台、景观图片等。

※课型综合课

※课时安排二课忖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北京奥运歌曲《北京欢迎你》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营

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讲述:通过视频,我们应该清楚今天我们主要学习的区域是:北

京。

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为了经济发展和管理方便,共划分了

三级行政区划,其中最高级别的共34个。分别为直辖市4个,省23

个,自治区5个,特别行政区2个。那么,大家知道在这34个省级

行政区中,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哪个吗?

学生齐答:北京

对,北京。北京简称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大家对

北京了解多少?有谁去过北京?请举手。好,我们请XX同学给大家

介绍他所了解的北京。

学生介绍。(略)

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大家对北京有了一些印象,但还

不全面、不系统。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认识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北京。

板书:第六章第四节祖国的首都一一北京

[讲授新课]

北京之所以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它的位置、范围、地理

环境等密不可分。

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42“北京的地形”和图6.44“北京

古今城区的地理位置示意”,以及相关文字内容。

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黑板附板书)

1.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2.北京市及其周围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

3.北京市属哪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

4.流经北京市的河流有哪几条?

板书:

1.地理位置;2地形地势;3.气候;4.河流。

学生讨论:(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教师巡回参与指导。(根据时

间要求,可安排1、2组讨论1、2题,3、4组讨论3、4题等)

提问,小组代表回答,组员补充。(略)

总结讲述: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东部距渤海150km;东

南临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围。北京市的地理坐标为40°N,

116°Eo北京市面积L68万km,现有人口2189.3万人()。

板书:一、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理位置:(板书)

纬度位置上,北京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区,干湿适中。海陆位置

违约,居于内陆,但距离海洋较近。交通位置上,海路交通便利,对

外联系方便。

2.地形(板书)

指图(显示北京市地形图)讲述:北京的地势西北部和东北部三

面环山(板书),地势较高。西部的山地总称西山,是太行山的余脉,

由几条东北?西南走向的褶皱山岭组成。门头沟西部的灵山海拔2303

米,是北京的最高峰。北部山地属燕山山脉,统称军都山。闻名世界

的万里长城沿着燕山山脉蜿蜒起伏,雄伟壮丽。越山地,北与内蒙古

高原相连,西与黄土高原衔接。在重叠的群山之中,由于河流侵蚀,

形成了不少隘口,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

北京的东南是华北平原(板书)的西北角。由于靠近燕山和太行

山,平原大部分为山麓冲积扇。北京城就位于永定河的脊部。平原东

南地势低洼,属于冲积平原,整个平原自西北向东南平缓倾斜。

板书:3.北京的气候

(显示北京市气候特征文字)

讲述:北京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秋短,冬夏长。

北京的春季气温回升迅速,多风;夏季当东南季风来临时,形成

7~8月间的高温多雨天气。夏季降水占全年的70%,对农业生产极为

有利;秋季云淡、天高、气爽,为北京最舒适的季节;而冬季则盛行

西北风,经常出现大风、降温、寒冷、干燥天气。

板书:4.北京的河流

讲述:北京市的河流属海河水系(板书)。永定河、温榆河和潮

白河是全市三条大河,分别自西北和东北向东南流入天津,汇入海河,

最终流入渤海。

注:以上各部分内容的讲述顺序可在学生回答了相应问题之后,

内容的详略程度视学生接受程度和时间而定。

在了解了北京的自然环境以后,我们来看作为一国之都的北京的

交通。

综上所述,我们就可以分析概况出北京市位置的优越性。

完成35页活动题

提问,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述:北京位置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L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优越。北京地处中纬度暖温带,地处内陆

但距海不远,这样的位置使北京有适合城市发展的冷热、干湿都适中

的气候优势。

2.战略位置优越。北京的地形地势决定了北京市战争年代易守难

攻,和平年代适宜经济发展、城市建设。

3.经济区位优越。北京西部背靠我国黄土高原的能源、原材料基

地,南邻粮、棉、汨等物产丰富的黄淮海平原,北抵我国最大的牧区

内蒙古牧区,这些区域为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奠

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承转:止是由于北京的地理位置优越,所以北京自古就是我国的

战略重镇,金、元、明、清先后在此建都,新中国成立后,又一次定

都北京。

提问:作为一国之都,北京最重要的职能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讲述:(板书)二、政治文化中心

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和图6.40、6.41,看看从哪几个方面可

以说明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提问,学生回答,略。

归纳: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中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中国的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以及党中央等在北京。

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北京有北大、清华、人大、中科院等数

百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还有众多的体育场馆,各类博物馆,众多

国家级文艺团体等。

北京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北京有许多外国大使馆、国际

组织代表机构,海外企业代表机构,外国新闻驻京记者站等国际交往

机构,各种国际会议也在此频繁召开。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北京的位置、地形、气候等地理环境特征,

知道北京位置优越,掌握了北京的城市职能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

国际交往城市。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已经成为中华儿女最向往的地

方。

[反馈练习]

1.填空

(1)北京位于____平原北部边缘。

(2)北京属典型的气候,其特点表现为—、—o

(3)北京的地势表现为高低。、、—三

面环山,东南方向是平原。

2.判断

(1)北京三面被河北省包围,是河北省的一部分。—

(2)北京是个内陆城市,对外联系很不方便。—

(3)流经北京市的河流大多属黄河水系。____

(4)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因此它是我国的经济中心,经济发展

水平很

3.选择

(1)北吊西隔山就到局原()

A.太行山内蒙古高原B.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

C.太行山黄土高原D.大兴安岭黄土高原

(2)北京的城市职能是()

A.钢铁工业中心B.经济发展中心

C.政治文化中心D.国际交往中心

答案:1.(1)华北(2)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冬夏长、春秋短

(3)西北东南;东北西北西南;华北

2.(1)X(2)X(3)X(4)X

3.(1)C(2)CD

※作业布置:完成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一、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暖温带、半湿润区

海陆位置:居于内陆、但距离海洋较近

2.地形地势:华北平原的西北角,西北向东南倾斜。

3.气候: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秋短,冬夏长。

4.河流:海河水系:最终流入渤海。

二、政治文化中心

1.全国政治中心: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国务院等。

2•全国文化中心:北大、清大、科学院等。

3.国际交往中心:外国大使馆、国际组织等。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北京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城市职能,谁来说说北

京的主要职能是什么?提问,学生回答:北京的主要职能是全国的政

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讲述:北京的这种城市职能与它的历史文化有直接的渊源,同时

也决定着它的未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节的第二部分:(板书)历

史悠久的古城和现代化大都市两部分内容。

[讲授新课]

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和图6.47,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北京建城有多少年的历史?

2.北京旧城格局形成于哪两个朝代?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

样布局?

提问,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述:1,北京建城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建都800多年。

(板书:建城时间早)

2.至元、明两代,北京旧城的格局基本形成。北京旧城之所以这

样布局,从自然因素考虑,一主要是要利用现在北海和中海为城市提

供充足的水源。因为城市是人口集聚的大型聚落,每天需要大量的淡

水,因此水资源的分布会影响城市的布局;二是因为我国位于北半球,

北京位于我国北方,冬季严寒且常刮西北风,为了有充足的光照,以

利于房屋的避寒保暧,坐北朝南成为城市布局的主导方向。北京旧城

的这种布局特色还体现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将宫城和殿堂放在

城市中心体现了“普天之下,惟我独尊”的封建帝王思想;面向南方

体现了“面南而王”的传统观念。承转:北京旧城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它也曾不断变化。

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45,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自辽代以来,北京旧城在空间上是怎样变化的?

2.北京旧城城址的变迁与水源有什么关系?

学生读图,分析、讨论。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自辽代以来北京古城的空间变化有这样儿个

特点。首先,北京旧城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其次,空间分布上从辽

南京城原址逐渐向二匕、向东扩展,至明清时又向南缩,使旧城轮廓由

辽代的正方形到金、元的长方形,至明清时期演变为“凸”字形。

北京旧城城址的不断变化与水源有密力关系。从图中大家可以看

出,无论城址如何变迁,都要始终保证城市附近有丰富的水源,为城

市提供充足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因此,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

市职能的不断丰富,水源的丰裕程度直接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城址的

变迁。

承转:北京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为

北京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板书)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北京可以凭

借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

活动:请大家看图6.46,说说你所了解的北京的名胜古迹(板

书)。

(请一两位同学给大家介绍几个景点:教师可适当介绍代表性景

点,如天安门、故宫等。详细资料见备课资料。注意不要上成旅游课)

承转、提问:每个中国人都有到北京旅游的愿望,都想亲眼目睹

首都的风采,加之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影响力增强,人民

收入提高,文化品味要求提高,因此这几年到北京旅游的人数不断增

加,仅“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到北京故宫的日游容量达10

万人次,给故宫的保护带来很大压力。这又出现了一个新矛盾:这一

笔历史文化遗产到底如何得以充分利用,同时又能妥善保护,得以持

续利用下去呢?(板书)

活动:请大家阅读P38建议,说说你的看法。

归纳、承转:大家刚才谈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很好,有些想法还

颇有见地。大家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归纳整理以后,寄到北京市有关部

H,为北京的建设保护做一份贡献。课本的第四点“利用信息技术开

展虚拟旅游”就是一个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利用

和保护这一对矛盾的好主意。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北京也在不断发展。那未来北京

应如何发展呢?(板书)板书:现代化的大都市;

活动:请大家阅读P39课文及图6.48,回答以下问题:

1.结合你的认识和感受,说说你对城市现代化的理解。

2.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些什

么?

3.为加快北京的发展速度,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问,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述:城市现代化表现在经济的方方面面(板书),如交通

方便快捷(板书)、信息通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先进、文

化、教育、科研水平很高等等。

北京是中国的心脏所在,是中国的象征,因此北京必须朝着现代

化大都市方向发展。因为北京是历史文化古城,历史深刻地影响着今

天,所以在北京的建设和发展中,应在注意保持旧城格局和原有风貌

的同时修建现代化建筑,这使得北京出现了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特殊景

观(板书)。

为了北京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服务功能,

北京一方面加大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方面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使北京越来越成为人地协调发展的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北京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文化

深深地烙印在北京的城市布局、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北京作为我国的

政治文化中心,决定了它必须朝现代化大都市发展。我们相信,未来

的北京一定是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历史与今天同现、传

统与现代并存的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

[反馈练习]

1.填空

(1)北京建城的历史已有年。

(2)北京旧城的格局形成于,两代,成

形。在这之前,旧城城区曾几度变迁,引起变迁的自然原因

主要是o

(3)未来的北京将成为一个o

2.判断

(1)北京是个文化古城”历史遗留建筑很多,严重阻碍了北京

的发展,应坚决拆掉。

(2)今天的北京城己一改过去的旧面貌,历史对北京的今天毫

无影响。

(3)北京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为提高旅游收入,应延长营业

时间,扩大游客量。

(4)为加快北京的发展速度,应加大工业发展的力度。

答案:1.(1)3000

(2)元明凸水源(3)现代化大都市

2.(1)X(2)X(3)X(4)X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第四节祖国的首都一一北京

二、历史悠久的古城

1.建城时间早

2.北京著名的历史古迹

三、现代化的大都市

1.北京的交通发展

2.现代化都市的建设与发展

第七章南方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目标

L能运用南方地区地形图,指出南方的范围;

2.掌握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灯自然地理特征;

3.了解南方地区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不利的自然条件和主要农

作物。

※教学重点

1.掌握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分析南方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方法:比较法、指导自学法、讲述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展示台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型:综合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播放南方地区典型的自然景观、农田景观图片,初

步引导学生感性认识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

讲述:生活在南方,除了我们日常所观察到的,通过南方景观图

的欣赏,我们对南方地区的环境更加熟悉了,今天就让我们进一步了

解我们居住的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农业。

板书: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活动一:利用教材45页图7.3南方地区的地形,学生自行在图

上找出南方地区的地理范围。学生完成观察地图并发言:略

教师指导并板书:1.地理范围:秦岭一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

东,东面和南面濒临东海和南海

活动二:多媒体展不教材45页图7.4南方地区东西地形差异的

三幅图,学生小组合作在图7.3地形图上找出三处地形区的大致位

置;并引导学生思考归纳这三副插图反映的我国南方地区的地形特

征,使学生认识地形差异是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内部差异的显著标志和

形成基础。

指明学生:在多媒体地图上把三处地形区指出来并归纳地形特

征。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

板书:2.地形:复杂多样

西部:高原和盆地为主

东部:交错分布的平原、低山、丘陵

沿江:平原和三角洲

过渡:地形上南方地区存在着东西地形的差异,就气候类型而言,

南方地区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请同学们观察我国气温以及降

水图,归纳南方的气候特征。

学生:观察图片,阅读教材,归纳南方气候特征。

教师指导并板书:

2.气候: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暖湿润水热充足:湿热

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了解到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是湿

热;由于水热充足,这里植被常绿;湿热的环境发育了红色的土壤,

因此南方被称为“红土地”(板书)。

过渡:南方地区地形复杂多样,对气候也有影响,因此并不是所

有地方都是红壤的,请同学们阅读“阅读材料”了解四川盆地以及云

贵高原。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材料,了解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地理特征。

活动三:引导学生完成教材46页活动题。

过渡: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我们已经认真地了解过了,这样

的自然环境下,发展怎样的农业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南方地区的

农业。

板书:二、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展示:丘陵地区、平原地区农业景观图,师生共同归纳南方地区

以水田农业为主并板书。

L类型:水田农业

展示:南方地区农作物图片,请同学们归纳南方地区粮食作物与

经济作物。

学生回答:略

教师指导并板书:

粮食作物:水稻

经济作物:甘蔗、油菜、橡胶、茶等

活动四:引导学生完成教材48页活动题。

※课堂小结:让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适当给予指导。

课堂反馈练习:

1.南方位于_____以南、以东、濒临______、—

2.主要的四大地形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气候,特征:_____、______;

4.农业,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5.下列表示南方农作物的一组是:()

A.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等

B.水稻、油菜、甘蔗、橡胶等

C.小麦、棉花、谷子、甜菜等

D.青棵、小麦、棉花、葡萄等

6.农作物收获次数的多少,与该地区生长期的长短有关。据此判

断,下列地形区农作物收获次数最多的可能是()

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答案:1.秦岭一淮河、青藏高原、东海南海

2、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南丘陵、长江中下游平原

3、亚热带季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4、水田,水稻;甘蔗、油菜、橡胶、茶

5、B6、C

※作业布置:完成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气候湿热的红土地

1.地理范围:秦岭一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面和南面濒临

东海和南海

2.地形:复杂多样

西部:高原和盆地为主

东部:交错分布的平原、低山、丘陵

沿江:平原和三角洲

3.气候: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暖湿润

二、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L类型:水田农业

2.作物

粮食作物:水稻

经济作物:甘蔗、油菜、橡胶、茶等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教学目标

1.能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

性。

2.掌握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

他区域。

3.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

活质量的影响。

4.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以及对当地旅游业

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一名同学朗读教材49页第一段的文字,将学生带入长江三角

洲这一地区的学习中,然后提问学生,说出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印象。

学生自由分享,教师总结并板书。

板书:第二节“鱼米之乡”一一长江三角洲地区

[讲授新课]

一、江海交汇之地(板书)

1.教师引导学生读教材图7.13,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致范

围(板书),并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读图思考:长江三角

洲地区的发展有哪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板书:(一)地理范围:

上海、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并发表小组看法教师给予指导:

♦气候:长江三角洲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

雨,冬季温和少雨,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地形:长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

♦土壤:肥沃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板书并总结:结合地图以及以往学习过

的知识,我们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温和湿润,

土壤肥沃,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产区;同时河网密集、湖泊众多,又是

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因此这里自古就是我获著名的“鱼米之

乡”。

板书:(二)区域优势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

土壤:肥沃

2.结合教材图7.13,引导学生读图找出“江”、“海”,从而

进一步理解标题中的“江海交汇之地”的含义,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

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师总结并板书:

(三)江海交汇之地:

江海交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汇之地位置: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地处江海

交汇之地

长江中下游(联系内陆地区)

濒临黄海、东海(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根)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完成教材51页活动题第1、2题。教师通过

学生的反馈及时引导。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长江三角洲地地理范围以及自然

环境,包括:气候、地形、河流、土壤等,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此外

我们需要分析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影响,了解河流上、中、

下游对区域的影响作用。

※作业布置:完成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一、江海交汇之地

(一)地理范围:上海、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二)区域优势;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

土壤:肥沃

(三)江海交汇之地:

濒临黄海、东海(南北海上航运的中心)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播放: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的图片,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

区的血多城市都有悠久的历史。长江三角洲地区不仅有很多历史文化

名城,而且在当代的发展也很迅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的学

习。

[新课讲授]

师生互动:长江三角洲地区有很多历史文化名城,而且在当代的

发展也很迅速,师生共同列举名城并板书。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

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

市群一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板书)。由此转入对教材53页图

7.19的分析。让学生读图,分别找出不同等级规模城市的数量。学

生完成任务,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1.城市

教师讲述:通过图7.19,我们发现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

核心城市;上海是我国的超大城市,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

市,同时也是我国乃至世界的金融、贸易中心。

活动:请去过上海的学生给大家介绍对上海的印象。

活动:介绍浦东新区,教师提前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收集整理资

料,课堂期间教师收集各小组的资料并展示,让学生了解浦东新区发

展的巨大变化,及其给长江三角洲地区所带来的影响。

活动:创设情境,目的让学生认识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

活质量的影响,并完成教材55页活动题。

学生自由思考、讨论: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生活,工

作在一个地方,但经济的发展,快速、便捷的运输方式使人们可以更

加方便、便捷地往来于不同城市。交通时间的缩短,使得人们在不同

城市生活和工作成为可能,者在一些经济、交通发达的大城市表现得

更加明显。(板书)板书:

1.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同城效应: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经济发展

承转: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地方文化特色也相当有影

响力,所以旅游业的发展也很迅速。活动:学生课前分小组收集不同

的、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水乡文化特色与旅游的资料。课堂上小组介

绍自己小组的内容,突出侧重点。

教师:适当指导并板书。

板书:三、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大家一起收集资料以及课堂上的积极介绍,本节课顺

利完成各个学习任务,下面请同学分享收获,或者说出你认为的重难

点知识,提醒同学们注意。

学生:积极发言,分享收获或提出重难点知识。

※作业布置:完成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2.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同城效应”: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经济发展

第三节“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

※教学目标

1.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位置、范围等概况以及“一国两制”政策的

含义;

2.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人口密度、经济特点等人文地理特征;

3.了解香港澳门土地开发状况;

4.理解祖国大陆对港、澳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学重点

1.香港和澳门概况:位置、范围、人口等;

2.祖国内地与港、澳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

香港经济特点及与内地的联系。

※教学方法

比较法、指导自学法、讲述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不台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东方之珠》。伴随着舒缓的音乐讲述:在祖国

辽阔的土地上镶嵌着两颗璀璨的明珠,这曾引起欧洲列强的觊觎,被

迫流浪,现在她们回来了,在祖国宽阔的怀抱中,她们更加光彩熠熠。

这两颗明珠就是?

学生齐答:香港和澳门。(音乐停)

关于香港和澳门这两个地名大家耳熟能详,但对香港和澳门的详

细了解,可能为数不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第三节“东方明珠”一一香港和澳门

[讲授新课]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香港和澳门的面积、位置等大概情况。(板书:

一、概况)

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及图7.28,P59活动内容,回答以下

问题:

1.比较香港、澳门与北京、上海、新加坡的人口密度,深刻理解

“人多地狭”的含义。

2.说说香港是通过什么方式扩大土地面积的?对此你有什么看

法?

3.“寸土寸金”的香港为什么还要保留大片绿地?学生读书读

图、填表、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1,请个别学生到实物投影仪前展示所填表格内容,教师展

示表格内容,依次讲述或指图

香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