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气象灾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气象灾害,如暴雨、洪水、台风、干旱、寒潮等。了解各种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特点和危害。掌握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含义,并能正确识别不同级别的预警信号。学会一些基本的气象灾害预防和应对措施。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看视频、图片、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气象灾害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估,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热情。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责任感。让学生认识到气象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灾害观和应对灾害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常见气象灾害的类型、形成原因、特点和危害。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识别和理解。气象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措施。2.教学难点不同气象灾害形成机制的理解。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气象灾害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特点和危害等知识,使学生对气象灾害有初步的认识。2.直观演示法: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方式,直观地呈现气象灾害的发生过程和危害场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气象灾害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气象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1.播放一段气象灾害的视频片段,如暴雨引发的洪水、台风肆虐的场景等,引起学生的兴趣。2.提问学生:从视频中看到了哪些自然灾害?这些灾害给人们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象灾害。
(二)气象灾害的类型(10分钟)1.利用PPT展示常见的气象灾害图片,如暴雨、洪水、台风、干旱、寒潮、雷电、大风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气象灾害的名称。2.讲解气象灾害的定义: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常见的气象灾害主要有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大风、雷电、高温、低温冷冻等。3.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气象灾害,进一步加深对气象灾害类型的认识。
(三)主要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特点和危害(30分钟)1.暴雨洪涝形成原因:讲解暴雨洪涝的形成需要具备充足的水汽、强烈的上升运动和持续的降水三个条件。暖湿空气在某些天气系统的作用下,强烈上升冷却凝结,形成大量降水,当降水强度超过下垫面的排水能力时,就会引发洪涝灾害。特点:通过PPT展示一些暴雨洪涝的监测数据和图片,讲解暴雨洪涝具有季节性明显(我国主要发生在夏季)、范围广、历时短、来势凶猛等特点。危害:结合案例分析,如某地区因暴雨引发的洪水冲毁房屋、道路,淹没农田,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让学生了解暴雨洪涝对农业、交通、水利设施、居民生活等方面的严重危害。2.干旱形成原因:解释干旱是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主要原因包括大气环流异常、太阳辐射异常、地形地貌等因素。例如,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控制某一地区,使得该地区盛行下沉气流,难以形成降水,从而引发干旱。特点:讲解干旱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渐变过程等特点。通过展示一些干旱地区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直观感受干旱对土地、植被、水资源等的影响。危害:举例说明干旱对农业生产的严重影响,如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对水资源的影响,如河流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土地沙漠化加剧、植被退化等;以及对人们生活用水的影响,如供水困难等。3.台风形成原因:利用动画演示台风的形成过程,讲解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当海水温度在26.5℃以上,且有合适的流场和垂直风切变条件时,大量的水汽不断地向中心辐合上升,形成深厚的对流云团,逐渐发展成为台风。特点:介绍台风具有中心风力强、移动速度快、破坏力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通过播放台风来袭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台风的强大威力。危害:结合实际案例,如台风登陆造成的房屋倒塌、树木折断、人员伤亡、海上船只受损等,分析台风对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农业、渔业、居民生命财产等方面的危害。4.寒潮形成原因:讲解寒潮是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冰冻等天气的过程。冷空气的源地通常是极地或寒带地区,当冷空气堆积到一定程度,在有利的大气环流形势下,就会爆发南下形成寒潮。特点:说明寒潮具有降温幅度大、风力强、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展示一些寒潮来袭时的气象数据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寒潮对气温、风力等气象要素的影响。危害:通过案例分析,如寒潮导致农作物遭受冻害、牲畜死亡、交通受阻、水管冻裂等,让学生认识到寒潮对农业、畜牧业、交通运输、居民生活等方面的危害。5.雷电形成原因:利用PPT讲解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放电现象。它产生于积雨云中,当云层中的电荷分布不均匀时,就会形成电场,使云层与云层之间、云层与地面之间的空气被击穿,形成导电通道,产生强大的电流,同时发出光和热,这就是雷电现象。特点:介绍雷电具有突发性、瞬时性、强烈性等特点。播放雷电发生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雷电的壮观和危险。危害:结合实际案例,如雷电击中建筑物、树木、人体等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分析雷电对建筑物、电力设施、通信设备以及人们生命安全的危害。6.大风形成原因:讲解大风是指瞬间风速达到或超过17.2m/s的风。大风的形成与气压梯度力、地形、海陆分布等因素有关。例如,冷锋过境时,冷空气快速移动,导致气压梯度增大,容易引发大风天气。特点:介绍大风具有风力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短等特点。展示一些大风天气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大风对物体的破坏作用。危害:通过案例分析,如大风刮倒广告牌、吹翻车辆、损坏建筑物等,让学生了解大风对交通、建筑、户外设施等方面的危害。
(四)气象灾害预警信号(20分钟)1.利用PPT展示我国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图标和含义,向学生详细介绍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分类、级别及对应的图标颜色。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十六类。预警信号一般分为四级,分别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其中红色为最高级别。2.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如何根据预警信号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例如,当收到台风蓝色预警信号时,要密切关注台风动态,做好防风准备,如加固门窗、妥善安置室外物品等;收到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时,应尽量避免外出,确保自身安全。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在不同预警信号下,学校、家庭和个人应该采取哪些具体的应对措施,并派代表进行发言。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应对灾害的实际能力。
(五)气象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措施(25分钟)1.预防措施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讲解气象部门通过各种气象观测设备和卫星、雷达等先进技术手段,对气象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及时获取气象灾害信息可以为我们提前做好防范措施争取时间。基础设施建设:介绍加强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其抗灾能力的措施。例如,加固防洪堤坝、完善排水系统可以有效减轻暴雨洪涝的危害;加强电网和通信设施的抗风、防雷能力,可以减少大风、雷电等灾害对其造成的损坏。生态环境保护:讲解保护森林、植被、湿地等生态系统对于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降低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例如,植树造林可以增加空气湿度,减少干旱的影响;保护湿地可以调节洪水,减轻洪涝灾害。灾害知识宣传教育:强调加强气象灾害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的必要性。通过学校、社区、媒体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气象灾害的预防和应对知识,让每个人都了解如何在灾害来临时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2.应对措施暴雨洪涝:当遇到暴雨天气时,要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尽量避免外出。如果身处低洼地区,要尽快转移到高处安全地带。在室内,要关闭门窗,防止雨水倒灌;切断电器电源,避免触电事故。如果被困在车内,不要贸然涉水,应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干旱:在干旱期间,要节约用水,合理安排水资源的使用。农业生产中,可以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加强对农作物的田间管理,及时浇水、施肥,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同时,要注意防火,避免因干旱导致的森林火灾等事故。台风:台风来临前,要做好防风准备,如检查门窗是否牢固,收起阳台、窗外的花盆等物品。住在低洼地区或易受台风影响的地区的居民,要提前转移到安全地带。台风来袭时,要尽量避免外出,留在室内安全处。如果在户外,要远离广告牌、大树等危险物体,避免被风吹倒砸伤。寒潮:寒潮来袭时,要注意添衣保暖,特别是要保护好头部、颈部、手部和脚部等部位,防止冻伤。加强对农作物、牲畜的防寒保暖措施,如给农作物覆盖薄膜、给牲畜搭建保暖棚舍等。在室内,要注意用火、用电安全,防止一氧化碳中毒。雷电:在雷电天气时,要迅速躲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内,如汽车、房屋等。不要在大树下、电线杆旁、金属广告牌下等容易遭受雷击的地方停留。关闭电器设备,避免使用电话、电脑等电器。如果在户外,要立即停止活动,双脚并拢,下蹲,尽量降低身体高度,减少雷击的危险。大风:大风天气时,要减少外出,关好门窗。不要在广告牌、临时搭建物等危险区域附近逗留。如果在户外,要远离高大建筑物、电线杆等,避免被大风刮倒的物体砸伤。骑自行车时要注意减速慢行,避免被大风吹倒。
(六)课堂小结(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常见气象灾害的类型、形成原因、特点、危害、预警信号以及预防和应对措施等。2.强调气象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巨大,防灾减灾工作至关重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关注气象变化,学习气象灾害知识,提高自身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共同应对气象灾害带来的挑战。
(七)课后作业(5分钟)1.让学生制作一份手抄报,主题为"气象灾害预防与应对",内容可以包括本节课所学的气象灾害知识、预防措施和应对方法等,下节课进行展示和交流。2.要求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制定一份家庭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在不同气象灾害发生时家庭成员的分工和应对措施,下次课上进行分享。
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包含气象灾害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2.相关的气象灾害科普书籍和杂志。3.网络资源,如中国天气网、气象科普网等。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气象灾害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掌握了常见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特点、危害、预警信号以及预防和应对措施等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直观演示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同时,通过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