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检验 4.2017-骨髓细胞学检查-陈学东 学习资料_第1页
血液检验 4.2017-骨髓细胞学检查-陈学东 学习资料_第2页
血液检验 4.2017-骨髓细胞学检查-陈学东 学习资料_第3页
血液检验 4.2017-骨髓细胞学检查-陈学东 学习资料_第4页
血液检验 4.2017-骨髓细胞学检查-陈学东 学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

第二临床医学院

陈学东临床血液学检测骨髓检查诊断技术

骨髓活体组织检查血细胞免疫标记技术血细胞染色体检验分子生物学技术造血干、祖细胞培养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急性白血病分型的历史沿革FAB分型1976年法国(French)、美国(Amerian)和英国(Britain)等三国血细胞形态学专家讨论、制订了关于急性白血病的分型诊断标准,简称“FAB”分型。将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分成M1-M7共七个亚型,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成L1-L3三型。MIC分型1986年在FAB分型基础上,又提出了形态学(Morphology)、免疫学(Immunology,)和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分型MICM分型2001年,WHO在MIC分型基础上又建立了MICM分型,即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分型相结合对白血病进行分型。y骨髓检测技术的临床用途免疫学形态学遗传学分子学白血病诊断分型、治疗方案选择、预后评价及复发突变的指标伴有染色体或基因重现性异常的AMLMICM白血病诊断分型、治疗方案选择、预后评价、排除或鉴别诊断良恶性疾病鉴别,白血病分型,尤其是淋巴系统疾病,微小残留白血病利用分子诊断技术对血液病基因进行检测,用于白血病诊断分型、治疗方案选择、预后评价及复发突变的指标骨髓检查主要内容骨髓细胞学检查-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免疫表型分析-染色体分析-基因分析骨髓病理学检查-组织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hytodoHowtodoHowtoapply骨髓细胞学检查步骤

①确诊某些造血和非造血系统疾病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霍奇金病,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骨髓转移瘤,增生性贫血,戈谢病,尼曼-匹克病,疟疾、黑热病等

②辅助诊断某些造血系统疾病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殖性疾病

③鉴别诊断

不明原因发热,肝和脾、淋巴结肿大、骨痛、黄疸,紫癜、贫血、白细胞增高、消瘦等;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类白血病反应,嗜酸细胞增多症④血液系统疾病的定期复查、化疗后的疗效观察骨髓细胞学检查步骤Whytodo骨髓细胞学检查步骤Howtodo骨髓细胞检查骨髓穿刺骨髓涂片和染色骨髓和外周血涂片的显微镜观察组织细胞化学检查综合分析填写骨髓细胞学报告骨髓穿刺适应症和禁忌症①出现不明原因的外周血细胞数量及成分异常②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肝肿大,脾肿大,淋巴结肿大③出现不明原因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癜,

血沉明显增加④血液系统疾病定期复查,化疗后的疗效观察⑤骨髓活检,微生物培养,寄生虫检查、微量残留白血病等

骨髓穿刺禁忌症①有出血倾向或凝血时间明显延长者不宜做,严重血友病患者禁忌②晚期妊娠的妇女应慎做③穿刺部位有异常,如炎症、畸形,应避开。

骨髓穿刺术

bonemarrowaspirate部位:胸骨,髂后上棘,髂前上棘;3岁以下可选胫骨头内侧(膝关节下3cm);此外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定位穿刺胸骨穿刺髂后上棘穿刺骨髓穿刺术常规消毒,2%碘酒,75%乙醇,无菌操作骨髓穿刺术局部麻醉,2%的利多卡因1-2ml,皮内注射后垂直进针直达骨膜注射。骨髓穿刺术按确定好的部位,垂直进骨髓穿刺针(胸骨穿刺针和胸骨面呈45度角)骨髓穿刺术抽吸骨髓液0.2ml以内,制备骨髓片(熟练快速,骨髓易凝),8-12张同时制备外周血涂片3-4张骨髓穿刺的注意事项心理疏导:

做好讲解,消除恐惧、紧张心理,取得配合防止感染:

术前最好洗澡、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术后3日内勿洗澡。穿刺时机:

治疗前进行,死亡病例在0.5小时内进行。骨髓涂片制备情况涂片制备良好涂片制备良好涂片制备不佳涂片制备差骨髓小粒骨髓涂片染色涂片染色:瑞特-姬姆萨染色(Wright-Gyms)偏酸偏碱骨髓细胞学诊断注意事项必须结合病史:注意年龄、性别、症状、体征、治疗经过、用药史。必须结合末梢血象:对骨髓中不易辨认的细胞做出正确判断。对某些局灶性病变可能需多次多部位穿刺如:恶组,再障、骨髓转移癌,骨髓瘤等骨髓细胞学诊断注意事项某些疾病须结合病理学检查如:骨髓纤维化,某些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瘤等干抽:常见于骨髓纤维化、再生障碍性贫血、M7型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真红、极度增生的白血病骨髓细胞学诊断注意事项细胞形态学的多样性,需胞体、胞核、胞浆全面观察,注意和周围细胞比较注意涂片制作、染色、观察部位对细胞形态的影响,全片细胞观察和比较对于个别鉴于两系统间的细胞,难以判断,按大数归类法归类。骨髓细胞学诊断注意事项对于个别鉴于两阶段间的细胞,难以判断,一般按成熟方向归类对于鉴于两系统间的细胞群,难以判断,注意伴随出现更成熟的细胞,按推测法归类或结合组化结果分类见到难以识别的细胞,可归入分类不明细胞。最好寻求帮助如组化、集体读片、会诊、结合其他诊断方法等骨髓涂片镜下观察1、判断涂片制作、染色、取材情况2、判断骨髓增生程度(有核细胞/红细胞)3、计数并分类全片巨核细胞正常成人在1.5cm×3cm,可见巨核细胞7~35个4、观察体积较大或成堆分布的异常细胞如:异常组织细胞,转移癌细胞,Gauche细胞等BACK低倍镜观察×10好的涂片红细胞分开排列好的染色淋巴细胞分辨紫红色核和淡兰色浆粒细胞能数清核分叶数,颗粒清晰BACK涂片和染色判断标准增生低下增生活跃增生明显活跃增生极度活跃BACK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增生程度判断方法1增生程度判断方法2分级有核细胞数/HP常见疾病增生极度活跃>100各种白血病等增生明显活跃50-100各种白血病增生性贫血等增生活跃20-50健康人、贫血、细菌感染等增生减低10-20造血功能低下,低增生性白血病

增生极度减低<10典型的再生障碍性

低倍镜下浏览路径低倍镜下计数巨核细胞,高倍镜下分类细胞back低倍镜下×10异常细胞观察戈谢细胞淋巴瘤寄生虫马尔尼菲青霉菌利什曼原虫骨髓中的癌细胞肝癌细胞肺癌细胞胃癌细胞神经母细胞瘤病例骨髓涂片镜下观察

1.有核细胞计数及分类

a.骨髓片200-500个有核细胞;对于增生极度减低的可以分类100个,甚至50个;血涂片100个有核细胞。

b.计算各系列细胞极其不同发育阶段细胞分别占有核细胞百分比

c.计算M:E比值

2.观察各系统细胞的形态特点:成熟情况,有无异常细胞

成熟情况(胞体、染色质、核仁、颗粒、胞浆颜色、)3.观察有无特殊细胞、异常细胞及寄生虫油镜观察×100倍骨髓粒细胞系统骨髓像粒细胞系统约占有核细胞的40%-60%;其中原粒细胞<2%,早幼粒细胞<5%,中幼粒细胞<8%、晚幼粒细胞<10%,,杆状核约20%,分叶核约12%,成熟粒细胞中杆状核多于分叶核。成熟嗜酸性粒细胞小于5%,成熟嗜碱性粒细胞小于1%.

细胞形态未见异常。骨髓红细胞系统骨髓像红细胞系统幼红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20-25%,其中原红细胞﹤1%,早幼红细胞﹤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约各占10%.

细胞形态未见异常。骨髓淋巴、单核、浆、系统骨髓像淋巴细胞系统约占20-25%,小儿偏高,可达40%,原始淋巴和幼稚淋巴细胞极罕见,多为成熟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系统一般均小于4%,均系成熟阶段的细胞。浆细胞系统一般均小于2%,均系成熟阶段的细胞。巨核细胞系统骨髓像巨核细胞系统通常在1.5cm×3cm的片膜上(全片),可见巨核细胞7~35个,

原巨核细胞不见或罕见,幼巨核细胞0~5%,颗粒巨核细胞10%~27%,产生血小板巨核细胞44%~60%,裸核8%~30%。血小板易见、形态正常,散在或成堆存在正常骨髓其他类细胞可见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偶见组织细胞、成骨细胞、吞噬细胞、退化细胞。分裂相少见不见寄生虫不见异常细胞(如癌细胞)骨髓报告格式病人信息:姓名、性别、科室、床号、采集日期、采集部位、临床诊断等骨髓片和血片的分类数据骨髓片和外周血片的描述性报告涂片的取材、制备、染色评价骨髓增生程度的评价、粒/红各系统各阶段细胞的比例、形态,尤其是具有诊断意义的细胞形态描述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诊断意见和建议报告人签名和报告日期结果计算1.计算各系统总百分比及各阶段细胞百分比;2.粒/红比值(M/E)正常人M/E2~4:1粒、红比值正常

可见于正常骨髓象、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系统和红细胞系统同时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粒、红比值增高

见于幼稚红细胞减少(如单纯红细胞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粒细胞增多、类白血病样反应、粒细胞系统白血病等。粒、红比值降低或比例倒置

见于粒细胞减少(如粒细胞缺乏症)、各种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失血后贫血、溶血性贫血等)、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如恶性贫血、营养性巨细胞性贫血、胃切除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3.计算各阶段巨核细胞百分比或各阶段巨核细胞的个数;各系统各阶段细胞的比例粒系细胞:约占总有核细胞的40%~60%,其中原粒<2%,早幼粒<5%,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15%,杆状核粒细胞百分率高于分叶核粒细胞,嗜酸粒细胞<5%,嗜碱粒细胞<1%。红系,占20%,其中原红细胞<1%,早幼红细胞<5%,中幼和晚幼红细胞各占10%。淋巴细胞:约占20%,小儿可达40%。单核细胞<4%,浆细胞2%。血片观察内容白细胞分类计数成熟红细胞有无异常略估血小板形态与数量注意有无寄生虫(如疟原虫)骨髓细胞学检查报告单1.描述骨髓片:

取材增生程度粒/红比值各阶段细胞比例及巨核细胞数2.描述血片:

各系统细胞特点3.细胞化学染色4.诊断意见骨髓细胞检查-诊断意见诊断意见:肯定性诊断: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骨髓转移癌、寄生虫符合性诊断:骨髓形态学可以解释临床表现,增生性贫血、ITP,骨髓增殖性疾病、粒细胞缺乏、MDS排除性诊断:血小板减少症。判定是原发性血小板较少还是继发性。描述性诊断:骨髓象有改变,但对临床提不出支持或肯定意见。应做进一步检查。血片检查的重要性

1.不同疾病时,骨髓象相似而血象有区别(浆白和MM)

2.不同疾病时,骨髓象有区别而血象相似(骨纤和CML)

3.同一患者骨髓象变化不显著,血象有异常(传单)

4.同一患者骨髓象异常,血象无变化(MM)

5.骨髓象易辨认,血象难辨认(类白血病)病例分析

1病例分析

1.该患应考虑为血液系统疾病根据是:

(1)临床病史、症状(面色苍白、心慌、头晕,下肢有出血点,偶有鼻血,低热)

(2)体格检查(T37.50C,轻度贫血貌,胸骨压痛阳性)

2.为了明确诊断,应做以下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RBC、WBC、PLT)

(2)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穿刺检查)

(3)肝、肾功能检查(以除外肝、肾疾病)血常规:WBC8×109/L

RBC3.90×1012/L,HGB80g/L,PLT32×109/L肝肾功能正常骨髓细胞学检查(如下所示)组织化学染色及意义诊断主观性客观性组织化学染色意义辅助判断急性白血病的细胞类型辅助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细胞化学染色检验细胞化学染色方法

酶脂类糖原铁固定

蒸汽固定—甲醛(40%),5-10min液体固定---甲醛、乙醇、甲醇、丙酮;细胞化学染色检验有色沉淀反应偶氮偶联法---NAP、SE、NSE、ACP联苯胺法-----POX普鲁士兰反应--Fe雪夫反应---PAS金属沉淀法---NAP-钙钴法细胞化学染色检验复染使各种细胞有明显的对比度中性红---铁染色甲基绿---糖原染色核固红---NAP、铁染色苏木素---POX、NAP甲绿----丁酸、双染细胞化学染色检验常见细胞化学染色铁染色(Fe)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过氧化物酶染色(POX)过碘酸-雪夫染色(PAS)氯乙酸AS-D萘酯酶染色(NAS-DCE)α-醋酸萘酚酯酶(α-NAE)α-丁酸萘酚酯酶(α-NBE)酸性磷酸酶(acidphoshataseACP)常用骨髓酶学染色(一)

细胞外铁存在于骨髓小粒中骨髓储存铁细胞内铁存在于中,晚幼红细胞及红细胞中,为骨髓内可利用的铁

铁染色一、铁染色原理:

4Fe3++3K4「Fe(CN)6」酸性

含铁物质亚铁氰化钾

Fe4「Fe(CN)6」3+12K+

亚铁氰化铁细胞化学染色检验结果判断细胞化学染色检验细胞外铁:根据存在于骨髓小粒的中的蓝色颗粒多少外铁:-、+、++、+++、++++参考区间:约2/3人+~

++;约1/3人(+)细胞内铁:存在于有核红和成熟红细胞内的铁;计数100个中、晚幼红细胞中铁粒幼红细胞百分比

铁粒幼红细胞阳性率:19%~44%无环形铁幼细胞及铁粒红细胞细胞外铁染色铁粒红细胞(Siderocyte):成熟红细胞中出现铁颗粒称为铁粒红细胞。铁粒幼红细胞(Sideroblast):胞质中出现蓝色铁颗粒的幼红细胞。环形铁粒幼红细胞(Ringedsideroblast):幼红细胞胞质内蓝色颗粒多于6个,围绕核周1/2以上的铁粒幼红细胞。环形铁粒幼细胞细胞内铁铁染色临床意义缺铁性贫血诊断和疗效:外铁阴性,内铁明显下降或0;铁剂治疗后可观察疗效变化非缺铁性贫血:溶性、巨幼贫、AA、红白血病、多次输血后等,内铁和外铁正常或增加感染、肝硬化、肾性贫血、血色病:外铁明显增加,内铁减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外铁常增加,环形铁粒幼﹥15%增生性贫血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neutrophilalkalinephosphataseNAP)

(偶氮偶联法)

[原理]

磷酸萘酚钠NAP萘酚+重氮盐偶联

PH9.6

(亮红色沉着于胞浆中)

[结果]

NAP主要存在于成熟中性粒细胞,其他血细胞均呈阴性反应。细胞化学染色检验常用骨髓酶学染色(一)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存在成熟中性粒细胞(分叶和杆状),阳性为红色颗粒,反应强度分1+,2+,3+,4+,图为3+。NAP阳性率:100个中性成熟粒细胞中阳性细胞总数NAP积分:100个细胞中阳性细胞的分数总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嗜酸粒细胞-NAP临床意义[参考值]

正常:阳性率:40~89%积分:14-113分[临床意义]NAP活性的变化常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增加:生理性增高:应急状态、新生儿、妊娠、经前期细菌性感染(类白血病反应)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A、贫血、骨髓增值性疾病、恶性淋巴瘤、骨髓转移癌、慢粒急变下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MDS、恶性组织细胞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慢粒白血病反应细胞化学染色检验NAP积分>200分NAP积分0分过氧化物酶染色(Peroxidase,POX)

[原理]

联苯胺法

细胞内H2O2

POX联苯胺[O]联苯胺蓝+亚硝基氰化钠棕黑色颗粒(定位于胞浆内)

细胞化学染色检验过氧化物酶(POX)POX(+):原粒细胞Ⅱ型、早幼粒细胞、中性分叶核细胞、嗜酸粒细胞、幼稚和成熟单核细胞POX(-):原粒细胞Ⅰ型、原单核细胞、幼红细胞、淋巴细胞、巨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常用骨髓酶学染色(二)阴性:胞浆无颗粒弱阳性:细小颗粒,强阳性:粗大密颗粒。

阳性结果为棕黑色

过氧化物酶POXPOX染色临床意义POX染色时辅助判断急性白血病细胞类型的首选、最重要的细胞化学染色。POX(+)AML(M1-M5),M6POX(-)AML(M0,M7),M5,M6

ALLFAB分型规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OX的阳性率<3%.如果POX>3%即为急性髓性细胞白血病。POX(+)可排除ALL,但POX(-)并不能排除急性髓系白血病或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三、糖原染色(过碘酸-雪夫反应)

(periodicacid–Schiff,PAS)【原理】氧化

过碘酸+细胞内的含乙二醇基的糖原双醛基+无色品红(雪夫碱)紫红色沉淀细胞化学染色检验涂片于95%乙醇固定10min(DW冲洗)高碘酸氧化15~20min,冲洗,待干雪夫染液染色30~60min亚硫酸溶液冲洗3次,每次2min水洗,待干,镜检甲绿复染10~20min操作步骤注意事项1.雪夫氏试剂变红无效2.结果观察要及时,长期保存会褪色PAS糖原染色

糖原染色(PAS)过碘酸-雪夫反应胞质中出现红色者为阳性反应可呈颗粒状、小块状或弥漫状粒系:原粒(-)-分叶核呈阳性红系:有核红和成熟红呈阴性单核系:原单呈阴性、其他阴性或阳性淋巴系:少数呈阳性,约占20%巨核系:巨核和血小板呈阳性其他细胞:巨噬细胞呈阳性、少数浆细胞呈阳性PAS染色临床意义ALL呈阳性反应颗粒状红白血病强阳性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PAS反应对三种白血病类型的鉴别粗颗粒或块状细颗粒弥散状,边缘粗颗粒PAS染色的临床意义急性白血病鉴别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细胞白血病:PAS反应呈强阳性,呈粗大颗粒状或大块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AS反应呈阳性,颗粒粗大急性原粒细胞白血病为阴性或弱阳性,阳性反应物为细颗粒或匀红色。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可呈弥漫性、细颗粒状PAS反应弱阳性。幼红细胞增生性疾病鉴别:急性红白血病(M6)PAS反应阳性反应物质为粗大颗粒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幼红细胞PAS反应可呈阳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幼红细胞的PAS反应为阴性戈谢细胞强阳性,尼曼-匹克细胞弱阳性、淋巴瘤细胞阳性、骨髓转移的腺癌细胞阳性(四)酯酶染色esteraseA氯乙酸AS-D萘酚酯酶(NAS-DCE)tBα-醋酸萘酚酯酶(α-NAE)醋酸萘酚酯酶(NAS-DAE)CDα-丁酸萘酚酯酶(α-NBE)特异性酯酶

粒细胞酯酶中性非特异性

酯酶中性非特异性酯酶

单核细胞酯酶

非特异性酯酶酯酶染色EsteraseStaining方法

偶氮偶联法1特异性酯酶染色

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SpecificEsteraseStaining)2.非特异性酯酶染色

Non-SpecificEsteraseStaining)а-醋酸萘酚酯酶染色(a-NAE)а-丁酸萘酚酯酶染色(a-

NBE)

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

(NAS-DAE)(NAS-DCE)分类

(一)氯乙酸AS-D萘酯酶染色

naphytholAS-Dchloroacetate

esterase,NAS-DCE原理:

氯醋酸AS-D萘酚AS-DNCEAS-D萘酚

H2O

不溶性红色沉淀+坚牢酱紫

细胞化学染色检验氯乙酸AS-D萘酯酶染色(NAS-DCE)氯乙酸AS-D萘酯酶染色(NAS-DCE)胞质中出现红色沉淀为阳性反应。仅见于粒细胞系统(原粒-成熟粒细胞)嗜酸细胞和嗜碱细胞:阴性单核细胞:多阴性淋巴细胞:阴性其他:阴性特异性酯酶原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强阳性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均呈阴性NAS-DCE染色临床意义(二)α-醋酸萘酚酯酶(α-NAE)

(α-naphythyolacetateesterase)α-醋酸萘酚α

–NAEα-萘酚+重氮盐(坚牢蓝B)

棕黑或灰黑色(胞浆中)细胞化学染色检验α-醋酸萘酚酯酶(α-NAE)

α-醋酸萘酚酯酶(α-NAE)

α-NAE染色:为非特异性酯酶,此酶主要存在于单核细胞中、粒细胞、淋巴细胞。

2张相同标本同时固定后,配制2缸孵育液,其中一缸内加入NaF(抑制酶活性),然后将2张标本分别放入2个缸内各自染色。最后分别进行积分,求出抑制率。(﹥50%)鉴别白血病类型需做:氟化钠抑制试验(NaFInhibittest

)NaF抑制率=抑制前阳性率或积分抑制后阳性率或积分抑制前阳性率或积分×100%-细胞化学染色检验α-丁酸萘酚酯酶染色(α-NBE)α-NBE主要存在于单核细胞中,阳性可被NaF抑制。粒系:各阶段细胞均阴性酯酶双染色α-醋酸萘酚酯酶+氯乙酸AS-D萘酚酯酶α-丁酸萘酚酯酶+氯乙酸AS-D萘酚酯酶临床多用:ANLL-M4两种酯酶在同一张片子上染色五、酸性磷酸酶(acidphoshataseACP)原理:硫化铅法和偶氮偶联法结果:胞质内出现棕黑色颗粒者为阳性(硫化铅)

胞质内出现亮红色颗粒者为阳性(偶氮偶联法)

细胞化学染色检验结果

胞质中有棕黄或棕黑色颗粒状或片状沉淀为阳性。临床意义鉴别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呈阳性反应,而B淋巴细胞为阴性反应

鉴别多毛细胞白血病(强阳性),不被L-酒石酸所抑制细胞化学染色检验临床意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呈阳性,可被被L-酒石酸所抑制鉴别戈谢细胞(+)和尼曼-匹克细胞(-)组织化学染色鉴别

三种急性白血病细胞化学染色鉴别

急淋急粒急单

POX(-)

(+~+++)(-~+/-)

PAS粗颗粒(-)~(+)小颗粒

NAS-DAE(-)

-/+不被NaF抑制+被NaF抑制

AS-DCE(-)(+)(+/-)

NAP积分升高积分减低常见急性白血病的细胞化学染色结果POX染色-+或-~+++~++++--++-或+类型ALLM1、M2M3M4M5PAS染色粗颗粒状弥散状弥散状细颗粒状细颗粒状--++NAS-DCE-+或-+++~++++-,个别+a-NAS+DAE-或+不抑制-或+不抑制+++~+++不抑制--~+++部分抑制+~+++抑制本节主要内容

常见的细胞化学染色及临床应用(Fe、ANP、POX、PAS、NEC、ACP、)

骨髓细胞学检查

分析这些染色结果1.POX强阳性,α-NAE弱阳性,不被NaF抑制应该是:A粒细胞?

B单核细胞?

C淋巴细胞?2.为了鉴别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和类白血病反应,下列首选实验是:

1)

SB染色

2)

PAS染色

3)

NAP积分

4)ACP染色

5)POX染色

分析这些染色结果病例分析

1某男患,24岁,农民。

主诉:面色苍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