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质量安全监管与风险防控方案_第1页
农业生产质量安全监管与风险防控方案_第2页
农业生产质量安全监管与风险防控方案_第3页
农业生产质量安全监管与风险防控方案_第4页
农业生产质量安全监管与风险防控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生产质量安全监管与风险防控方案TOC\o"1-2"\h\u3267第一章总论 217931.1监管与风险防控的意义和目标 2113641.1.1监管与风险防控的意义 2166561.1.2监管与风险防控的目标 3289291.1.3监管与风险防控的原则 3250921.1.4监管与风险防控的方法 327750第二章农业生产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构建 4218101.1.5总体架构 4251941.1.6框架设计 414341.1.7监管机制 557401.1.8监管流程 592181.1.9监管部门 5280511.1.10人员配置 525240第三章农业投入品监管 6215831.1.11监管目标与原则 6314971.1.12监管内容与措施 622221.1.13监管目标与原则 6148331.1.14监管内容与措施 6144631.1.15监管目标与原则 7253491.1.16监管内容与措施 76484第四章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 770261.1.17风险识别 745861.1.18风险评估 8133721.1.19风险预警 819221.1.20风险应对 8155351.1.21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 9141121.1.22优化农业生产过程管理 9176811.1.23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94811.1.24加强风险交流与协作 915421第五章农业生态环境监管 932531.1.25政策背景 9263251.1.26政策目标 9223461.1.27政策内容 1095051.1.28监管体系构成 10191751.1.29监管体系运行机制 1094391.1.30风险类型 1124411.1.31风险防控措施 1118057第六章农业生产过程监管 11180491.1.32监管目标 11311991.1.33监管内容 12320971.1.34监管措施 12132421.1.35技术规范制定 12166401.1.36技术规范实施 12285271.1.37质量控制目标 13276011.1.38质量控制措施 1374第七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1310111.1.39监测体系目标 13235311.1.40监测体系构成 13308701.1.41监测体系运行机制 1432151.1.42监测方法 14193681.1.43监测流程 14129311.1.44监测结果处理 1445931.1.45监测结果应用 1530295第八章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 15176681.1.46概述 1565421.1.47构建原则 15321701.1.48构建内容 154731.1.49追溯技术 1688831.1.50追溯平台 16151371.1.51监管应用 16141651.1.52企业应用 1638201.1.53消费者应用 163458第九章农业生产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 179931.1.54提升农业生产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179801.1.55实现农业生产质量安全数据共享 17282791.1.56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安全预警能力 17297041.1.57构建农业生产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体系 17174291.1.58搭建数据资源共享平台 17240931.1.59开发智能化监管系统 17113051.1.60推广农业生产质量安全信息化技术 17321401.1.61开展农业生产质量安全信息化培训 18263681.1.62加强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质量安全监管中的应用 1885101.1.63完善农业生产质量安全信息化政策体系 188298第十章农业生产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提升 1892511.1.64监管人员培训与素质提升 18134211.1.65监管技术与方法创新 1950221.1.66监管体系优化与完善 19第一章总论1.1监管与风险防控的意义和目标1.1.1监管与风险防控的意义农业生产质量安全监管与风险防控工作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加强农业生产质量安全监管与风险防控,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1)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农业生产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通过监管与风险防控,有助于降低农产品中有害物质残留,保证人民群众食品安全。(2)促进农业产业升级。通过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安全水平,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3)提升农业品牌形象。加强农业生产质量安全监管与风险防控,有利于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4)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生产质量安全监管与风险防控有助于保证粮食生产安全,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1.1.2监管与风险防控的目标(1)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监管与风险防控,降低农产品中有害物质残留,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2)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通过监管与风险防控,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3)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监管与风险防控,推动农业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第二节监管与风险防控的原则和方法1.1.3监管与风险防控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以科学为基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保证监管与风险防控工作的有效性。(2)动态性原则。根据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监管与风险防控策略,保证工作适应农业发展需求。(3)系统性原则。将监管与风险防控工作纳入农业生产全过程,构建完整的监管体系。(4)公平性原则。保证监管与风险防控工作公正、公平,维护各方利益。1.1.4监管与风险防控的方法(1)法律法规手段。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对农业生产质量安全进行规范,保证监管与风险防控有法可依。(2)行政手段。通过部门对农业生产质量安全进行监管,保证政策落实到位。(3)技术手段。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农业生产质量安全进行监测、预警和评估。(4)社会监督。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推动农业生产质量安全监管与风险防控工作的公众参与。(5)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农业生产者主动参与监管与风险防控工作,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安全水平。第二章农业生产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构建第一节监管体系框架设计1.1.5总体架构农业生产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旨在保证农产品从生产源头到消费终端的质量安全。本节主要阐述监管体系的总体架构,包括监管目标、监管原则、监管范围和监管内容。(1)监管目标: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2)监管原则:遵循预防为主、源头治理、过程控制、全程追溯的原则。(3)监管范围:涵盖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全过程。(4)监管内容:主要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业生产环境监测、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等。1.1.6框架设计(1)政策法规层面:制定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级部门、企业和个人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责任和义务。(2)组织架构层面: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组织体系,明确各级监管部门的职责和任务。(3)技术支撑层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技术体系建设,提高监管能力。(4)监管手段层面:采取行政、经济、技术、舆论等多种手段,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格局。第二节监管机制与流程1.1.7监管机制(1)主导机制:充分发挥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主导作用,加强政策引导和制度创新。(2)企业自律机制: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质量控制体系,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3)社会监督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形成多方共治格局。(4)资源整合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形成监管合力。1.1.8监管流程(1)监管前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定监管计划和措施。(2)监管过程: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证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质量安全。(3)监管后期:对监管结果进行总结和反馈,持续改进监管工作。第三节监管部门与人员配置1.1.9监管部门(1)国家级监管部门:农业农村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2)省级监管部门: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厅等。(3)市级监管部门: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4)县级监管部门: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等。1.1.10人员配置(1)监管部门人员:根据监管任务和职责,合理配置监管人员,保证监管力量。(2)技术人员: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技术队伍建设,提高监管能力。(3)专家顾问:聘请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为监管工作提供技术支持。(4)社会监督员: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第三章农业投入品监管第一节农药监管1.1.11监管目标与原则农药监管旨在保证农药的安全、高效使用,防止农药滥用和环境污染,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监管原则包括:(1)科学合理:依据农药的性质、用途、使用技术等因素,科学制定监管政策。(2)公平公正:保障农药生产、销售、使用各环节的公平竞争,维护消费者权益。(3)动态调整:根据农药市场变化和农业生产需求,适时调整监管策略。1.1.12监管内容与措施(1)农药生产监管:对农药生产企业实行许可证制度,加强生产过程监管,保证产品质量。(2)农药销售监管:实施农药销售许可证制度,规范市场秩序,防止假冒伪劣农药流入市场。(3)农药使用监管:加强对农药使用的技术指导,推广生物农药和低毒、低残留农药,限制高毒、高风险农药的使用。(4)农药残留监测:建立健全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体系,保证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第二节化肥监管1.1.13监管目标与原则化肥监管旨在保障化肥的安全使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减少环境污染。监管原则包括:(1)资源节约:合理利用化肥资源,提高化肥利用效率。(2)环境友好:降低化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生态环境。(3)公平竞争:维护化肥市场秩序,保障农民利益。1.1.14监管内容与措施(1)化肥生产监管:对化肥生产企业实行许可证制度,加强生产过程监管,保证产品质量。(2)化肥销售监管:实施化肥销售许可证制度,规范市场秩序,防止假冒伪劣化肥流入市场。(3)化肥使用监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合理使用化肥,减少化肥过量施用。(4)化肥残留监测:建立健全农产品化肥残留监测体系,保证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第三节农业生产资料监管1.1.15监管目标与原则农业生产资料监管旨在保障农业生产资料的安全、高效使用,维护农业生产秩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监管原则包括:(1)科学合理:根据农业生产需求,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资料资源。(2)质量优先:保证农业生产资料质量,保障农业生产安全。(3)公平竞争:维护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秩序,保障农民利益。1.1.16监管内容与措施(1)农业生产资料生产监管:对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企业实行许可证制度,加强生产过程监管,保证产品质量。(2)农业生产资料销售监管:实施农业生产资料销售许可证制度,规范市场秩序,防止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流入市场。(3)农业生产资料使用监管: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使用的技术指导,推广环保、高效农业生产资料,减少农业生产资料对环境的影响。(4)农业生产资料残留监测: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资料残留监测体系,保证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第四章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第一节风险识别与评估1.1.17风险识别农业生产质量安全风险识别是风险防控的基础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安全风险进行梳理、分类和识别。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投入品风险识别:包括农药、兽药、饲料、种子等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安全风险。(2)农业生产过程风险识别:包括种植、养殖、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的风险。(3)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风险识别:包括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质量安全标准的风险。(4)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风险识别:包括监管制度、监管手段、监管力度等方面的风险。1.1.18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确定风险程度和可能带来的损失。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风险程度评估: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影响范围、损失程度等因素,对风险程度进行评估。(2)风险损失评估:分析风险发生后可能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3)风险防控效果评估:对采取的防控措施进行效果评价,为优化防控策略提供依据。第二节风险预警与应对1.1.19风险预警风险预警是指通过对农业生产质量安全风险的监测、评估和预警,提前发觉风险,为决策者提供信息支持。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包括信息采集、数据分析、预警发布等环节。(2)完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包括农业生产环境、投入品质量、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指标。(3)加强风险预警技术研究:研究适用于农业生产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的新技术、新方法。1.1.20风险应对风险应对是指针对识别和评估出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风险防控方案: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风险防控措施。(2)落实风险防控责任:明确各级部门、企业、农户等在风险防控中的责任。(3)加强风险防控宣传:提高农民、企业和社会公众的风险防控意识。第三节风险防控措施1.1.21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1)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许可制度,加强生产环节监管。(2)完善农业投入品质量检测体系,提高检测能力。(3)加强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和流通环节监管。1.1.22优化农业生产过程管理(1)制定农业生产技术规范,推广绿色、有机农业技术。(2)加强农产品生产记录管理,提高农产品追溯能力。(3)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机制,及时发觉和消除安全隐患。1.1.23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1)加强监管制度建设,完善监管法规体系。(2)提高监管队伍素质,加强监管能力培训。(3)创新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效率。1.1.24加强风险交流与协作(1)建立风险交流平台,提高风险信息共享水平。(2)加强跨部门、跨地区协作,形成风险防控合力。(3)加强与国际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交流与合作。第五章农业生态环境监管第一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1.1.25政策背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1.1.26政策目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保障农业生产安全:通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2)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3)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4)促进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推动农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度融合,实现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1.1.27政策内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实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能力。(2)推进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绿色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绿色生产水平。(3)严格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监管。(4)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第二节农业生态环境监管体系1.1.28监管体系构成农业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监管:农业、环保、土地等相关部门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监管。(2)企业自律: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自觉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3)社会监督:公众、媒体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4)技术支持:科研机构、高校等提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支持。1.1.29监管体系运行机制(1)政策引导:通过制定政策、规划,引导农业生态环境监管工作。(2)法律法规保障: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保证监管工作依法进行。(3)监管措施实施:相关部门采取现场检查、遥感监测等手段,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监管。(4)社会参与:鼓励公众参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第三节农业生态环境风险防控1.1.30风险类型农业生态环境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农药、化肥污染风险: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壤、水体污染。(2)农业废弃物污染风险: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影响农村生态环境。(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风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可能引发生态环境问题。(4)气候变化风险: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产生影响。1.1.31风险防控措施(1)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定,保证政策体系完整、有效。(2)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加大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力度,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建立健全农业废弃物处理体系,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4)强化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及时发觉潜在风险,提前预警。(5)建立农业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机制,保证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第六章农业生产过程监管第一节生产环节监管1.1.32监管目标农业生产环节监管的主要目标是保证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防止和控制农业生产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1.1.33监管内容(1)生产环境监管:对农业生产环境进行监测,保证土壤、水质、空气等环境质量符合农业生产要求,防止污染源对农产品质量产生影响。(2)种植、养殖环节监管:对种植、养殖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管,包括种子、种苗、饲料、兽药、肥料等投入品的使用,以及病虫害防治、饲养管理等环节。(3)农业废弃物处理监管:对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监管,保证其无害化处理,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4)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对农产品进行质量安全检测,保证农产品符合国家标准,防止不合格农产品流入市场。1.1.34监管措施(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农业生产环节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监管职责和法律责任。(2)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制定农业生产环节监管制度,明确监管流程、标准和要求。(3)强化执法检查:加大执法力度,对违反农业生产环节监管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第二节农业生产技术规范1.1.35技术规范制定(1)制定农业生产技术规范,应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业效益为目标,遵循科学、实用、可操作的原则。(2)技术规范应涵盖种植、养殖、加工、储运等全过程,明确各环节的技术要求、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1.1.36技术规范实施(1)加强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对农业生产技术规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2)强化技术指导:建立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体系,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技术服务。(3)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及时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新成果,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第三节农业生产质量控制1.1.37质量控制目标(1)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2)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1.1.38质量控制措施(1)加强投入品管理:对种子、种苗、饲料、兽药、肥料等投入品进行严格管理,保证其质量符合国家标准。(2)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根据区域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提高农产品质量。(3)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生产过程的规范化水平。(4)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测。(5)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培育和发展农业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6)建立农产品追溯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追溯体系,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程追溯。第七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我国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监测工作。本章将从监测体系构建、监测方法与流程、监测结果处理与应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节监测体系构建1.1.39监测体系目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旨在对农产品从生产、加工、流通到消费全过程进行系统、全面的监测,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1.1.40监测体系构成(1)监测机构: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监测机构,形成四级监测网络。(2)监测点:根据农产品生产区域、品种、生产规模等因素,合理设置监测点。(3)监测人员:选拔具备相关专业背景、业务能力强的人员担任监测工作。(4)监测设施:配备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保证监测数据准确可靠。1.1.41监测体系运行机制(1)监测计划: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需求,制定年度监测计划。(2)监测任务:各级监测机构按照监测计划,开展监测工作。(3)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监测数据,形成监测报告。(4)监测反馈:对监测结果进行反馈,指导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第二节监测方法与流程1.1.42监测方法(1)采样方法:按照国家相关标准,采用科学的采样方法。(2)检测方法:采用国际先进、国内成熟的检测方法,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数据分析方法:运用统计学、概率论等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1.1.43监测流程(1)制定监测方案:根据监测计划,制定具体的监测方案。(2)采样与检测:按照监测方案,开展采样和检测工作。(3)数据收集与整理:收集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归档。(4)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监测报告。(5)反馈与整改:将监测结果反馈给相关单位,指导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第三节监测结果处理与应用1.1.44监测结果处理(1)监测报告:编写监测报告,包括监测背景、监测方法、监测结果等内容。(2)数据共享:将监测数据共享给相关部门,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数据支持。(3)异常情况处理:对监测过程中发觉的异常情况,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应措施。1.1.45监测结果应用(1)政策制定:根据监测结果,调整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2)监管措施:针对监测结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3)技术推广:根据监测结果,推广先进的农产品生产技术和质量安全管理方法。(4)消费引导:通过监测结果,引导消费者科学消费,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第八章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第一节追溯体系构建1.1.46概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对农产品从生产、加工、流通到消费的整个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记录,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种管理体系。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有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消费者信心,促进农业产业升级。1.1.47构建原则(1)完整性原则:追溯体系应涵盖农产品从生产、加工、流通到消费的各个环节,保证信息完整、真实、可追溯。(2)可靠性原则:追溯体系所采用的技术和设备应具备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保证追溯信息准确无误。(3)灵活性原则:追溯体系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满足不同农产品、不同生产方式和不同市场需求的追溯要求。(4)安全性原则:追溯体系应保证数据安全,防止数据泄露、篡改等风险。1.1.48构建内容(1)制定追溯制度:明确追溯体系的目标、任务、责任主体、追溯流程等。(2)建立追溯数据库:收集、整理、存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的信息。(3)设立追溯标识:为农产品分配唯一的追溯码,作为追溯信息的载体。(4)开发追溯系统:开发适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追溯软件,实现信息采集、查询、分析等功能。(5)建立追溯网络:搭建追溯信息平台,实现与部门、企业、消费者等的信息共享。第二节追溯技术与平台1.1.49追溯技术(1)条码技术:通过为农产品分配唯一的条码,实现产品信息的快速识别和追溯。(2)射频识别技术(RFID):利用无线电波实现对农产品标签的读取,实现自动识别和信息采集。(3)物联网技术:将农产品与互联网连接,实现实时监控和智能管理。(4)大数据技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为决策提供支持。1.1.50追溯平台(1)追溯平台:部门建立的追溯信息平台,主要用于监管、监测和预警。(2)企业追溯平台:企业建立的追溯信息平台,主要用于内部管理和消费者服务。(3)第三方追溯平台:独立于和企业的第三方追溯平台,为消费者提供追溯服务。第三节追溯结果应用1.1.51监管应用(1)部门依据追溯结果,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2)追溯结果可作为执法依据,对违法企业进行查处。(3)追溯结果可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预警。1.1.52企业应用(1)企业通过追溯结果,提高产品质量,降低风险。(2)追溯结果有助于企业提升品牌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3)企业可根据追溯结果,优化生产过程,提高效益。1.1.53消费者应用(1)消费者通过追溯结果,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保障自身权益。(2)追溯结果有助于消费者选择优质农产品,提高生活质量。(3)消费者参与追溯,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促进可持续发展。第九章农业生产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提高监管效率、降低风险的重要手段。本章将从信息化建设目标、信息化平台建设以及信息化应用与推广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节信息化建设目标1.1.54提升农业生产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农业生产质量安全监管水平,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生产质量安全的全过程监控,保证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1.1.55实现农业生产质量安全数据共享信息化建设应实现农业生产质量安全数据的共享,打破信息孤岛,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作战,提高监管效率。1.1.56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安全预警能力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安全的预警能力,对可能出现的质量安全风险进行及时预警,为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第二节信息化平台建设1.1.57构建农业生产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体系信息化平台建设应以构建农业生产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体系为核心,涵盖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环节,实现农业生产质量安全的全过程监控。1.1.58搭建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搭建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农业生产质量安全数据的集成、管理和共享,为监管工作提供数据支持。1.1.59开发智能化监管系统开发智能化监管系统,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农业生产质量安全数据进行实时分析,提高监管效率。第三节信息化应用与推广1.1.60推广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