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生物:实验及相关知识汇总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绿色,RNA红色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
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DNA甲基绿绿色RNA毗啰红红色
实验二物质鉴定
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脂肪+苏丹III〜橘黄色
脂肪+苏丹IV〜红色
蛋白质+双缩胭试剂〜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04溶液),
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一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
合均匀后再加入)一水浴血热2min左右一观察颜色变化(白色一浅蓝色一砖红色)
★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
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
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
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I
染色(滴苏丹川染液2〜3滴切片上一2〜3min后吸去染液一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
去浮色一吸去多余的酒精)
I
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一盖上盖玻片)
I
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一低倍镜观察一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双缩服试剂(A液:0.I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04溶液)
1/14
(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疝f加双缩朦试剂A液1mL,摇匀f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
摇匀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考点提示: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2)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
(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
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
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
(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
般是什么?
切片的厚薄不均匀,
(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洗去浮色。
(9)双缩脉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样通过对比看颜色变化?
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
实验三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1、材料:新鲜辞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原理:叶幺贡体在显微境下观察,绿色,球形成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
知识概要:
取材制片低倍观察高倍观察
考点提示:
(D为什么可直接取用碎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
因为解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由很多层细胞构成。
(2)取用菠菜上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
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
(3)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最适温度是多少?
进行光照、提高水温、切伤部分叶片;25c左右。
(4)对黑藻什么部位的细胞观察,所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最明显?
叶脉附近的细胞。
(5)若视野中某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
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仍为顺时一。
(6)是否一般细胞的细胞质不流动,只有黑藻等少数植物的细胞质才流动?
否,活细胞的细胞质都是流动的。
2/14
(7)若观察植物根毛细胞细胞质的流动,则对显微镜的视野亮度应如何调节?
视野应适当调暗一些,可用反光镜的平面镜来采光或缩小光圈。
(8)在强光照先下,叶绿体的向光面有何变化?叶绿体的受光面积较小有一面面
向光源。
实验四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一.实验目的:
使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京色观察)和线粒体的形态分布。
二.实验原理:
叶绿体的辨认依据:叶绿体是绿色的,呈扁平的椭圆球形或球形。
线粒体辨认依据:线粒体的形态多样,有短棒状、圆球,犬、线形、哑铃形等。
健那绿染液是专•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三.实验材料:
观察叶绿体时选用:葬类的叶、黑藻的叶。取这些材料的原因是:叶子薄而小,叶绿体清
楚,可取整个小叶直接制片,所以作为实验的首选材料。
若用菠菜叶作实验材料,要取菠菜叶的卜.表皮并稍带些叶肉。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四.方法步骤:
步骤注意问题分析1.制片。
用银子取一片黑藻的小叶,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盖上盖玻片。制片和镜检时,临时装片中
的叶片不能放干了,要随时保持有水状态否则细胞或叶绿体失水收缩,将影响对•叶绿体形
态和分布的观察。
2.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
3.高倍镜下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4.制作人的II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在洁净裁玻片中央滴一滴健那绿染液一用牙签取碎屑
f盖盖玻片
5.观察线粒休蓝绿色的是线粒体,细胞质接近无色。
讨论:
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不是静止不动的?为什么?
答:不是。呈椭球体形的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可以运动,这种运动能随时改变椭球体
的方向,使叶绿体既能接受较多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
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答: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都有利于接受光照,完成光合作用。如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
改变方向。又如叶子上面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比下面的多,这可以接受更多的光照。
实验四观察有丝分裂
1、材料:洋葱根尖(葱,蒜)
2、步骤:(一)洋葱根尖的培养
(二)装片的制作
制作流程:解离一漂洗一染色一制片
1.解离:药液: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1混合液).
时间:3~5min.目的: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漂洗:用清水漂洗约lOmin.目的: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并有利于染色.
3.染色:用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
5min
3/14
不能,因为洋葱表皮细胞一般不分裂。
(14)若观察时不能看到染色体,其原因是什么?
没有找到分生区细胞;没有找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染液过稀;染色时间过短。
实验五比较酶和Fe3+的催化效率[要学习网一直在为调动你的学习积极性而努力]
考点提示:
(1)为何要选新鲜的肝法?
因为在不新鲜的肝脏中,过氧化氢酹的活性会由于细菌的破坏而降低。
(2)该实验中所用试管应选较粗的还是较细的?为什么?
应选用较粗的,因为在较细的试管中容易形成大量的气泡,而影响卫生香的复燃。
(3)为何要选动物的肝拢组织来做实验,其他动植物的组织的研磨液能替代吗?
因为肝脏组织中过氧化氢酶含量较丰富;其它动植物组织也含有少量的过氧化氢
酶,所以能够替代。
(4)相同质量的块状肝脏和肝脏研磨液,哪一个催化效果好?为什么?
研磨液效果好;因为它增加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
(5)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下个吸管?为什么?
不可共用,防止氧化氢酶与氯化铁混合,而影响实验效果。
实验六色素的提取和分澳
1、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或无水乙醇一一提取色素
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一一分离色素
2、步骤:
(1)提取色素研磨
(2)制备滤纸条
(3)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
(4)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5)观察和记录: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为: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
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
考点提示:
(1)对叶片的要求?为何要去掉叶柄和粗的时脉?
绿色、最好是深绿色。因为叶柄和叶脉中所含色素很少。
(2)二氧化硅的作用?不加二氧化硅对实验有何影响?
为了使研磨充分。不加二氧化硅,会使滤液和色素带的颜色变浅。
(3)丙酮的作用?它可用什么来替代?用水能替代吗?
溶解色素。它可用酒精等有机溶剂来代替,但不能用水来代替,因为色素不溶于水。
(4)碳酸钙的作用?不加碳酸钙对实验有何影响?
保护色素,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不加碳酸钙,漉液会变成黄绿
色或褐色。
(5)研磨为何要迅速?要充分?过滤时为何用布不用滤纸?研磨迅速,是为了防止丙酮
大量挥发;只有充分研磨,才能使大量色素溶解到丙酮中来。色素不能通过滤纸,
5/14
但能通过尼龙布。
(6)滤纸条为何要剪去两角?防止两侧层析液扩散过快。
(7)为何不能用钢笔或圆珠笔画线?因为钢笔水或圆珠笔油中含有其它色素,会影响色
素的分离结果。
(8)灌液细线为何要直?为何要重画几次?
防止色素带的重叠;增加色素晟,使色素带的颜色更深一些。
(9)滤液细线为何不能触到层析液?
防止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
(10)滤纸条上色素为何会分离?
由于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它们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
速度就不同。
(11)色素带最宽的是什么色素?它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比什么色素大一些?
最宽的色素带是叶绿素a,它的溶解度比叶绿素b大一些。
(12)滤纸条上相互间距最大的是哪两种色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索。
(13)色素带最窄的是第几条色素带?为何?
第一条色素带,因为胡萝卜素在叶绿体的四种色素中含量最少。
实验七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原色观察)
1、条件: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活细胞,大液泡
2、材料: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具紫色大液泡:,质量浓度0.3g/mL的蔗糖溶液,
清水等。
3、步骤: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临时装片一观察一盖玻片一侧滴蔗糖溶液,另一侧
用吸水纸吸引一观察(液泡由大到小,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一盖玻片一
侧滴清水,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一观察(质壁分离复原)
4、结论: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
细胞外溶液浓度V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知识概要:制片观察加液观察加水观察
考点提示:
(1)洋葱为何要选紫色的?若紫色过淡怎么办?
紫色的洋葱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观察液泡的大小变化;缩小光圈,使视野变暗些。
(2)洋葱表皮应撕还是削?为何?
表皮应撕不能削,因为削的表皮往往太厚。
(3)植物细胞为何会出现质壁分离?动物细胞会吗?
当细胞失去水分时,其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动物细胞不会发生质壁
分离,因为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
(4)质壁分离时,液泡大小和颜色的变化?复原时呢?
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液泡变小,紫色加深;当细胞质壁分离复原时,液泡变大,紫色
变浅。
(5)若发生质壁分离后的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其原因是什么?
细胞已经死亡(可能是外界溶液浓度过大,细胞失水过多或质壁分离时间过长)
(6)高倍镜使用前,装片如何移动?
若要把视野中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上移动。若要把视野中
6/14
左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左方移动,因为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
是倒像。
(7)换高倍物镜后,怎样使物像清晰?视野明暗度会怎样变化?如何调亮?
换高倍物镜后,应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得清晰;视野会变暗,可调大光圈或改用反
光镜的凹面镜来使视野变亮。
(8)所用目镜、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9)物像清晰后,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和放大倍数的关系?
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小,放大倍数越大。
(10)总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放大倍数具体指面积的放大倍数还是长度的放大倍数?
总放大倍数等「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是指细小物体长度或宽
度的放大倍数。
(11)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大小、多少、视野明暗的关系?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越大、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12)更换目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目镜上;更换物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物
镜上、移动载玻片,若异物移动,则异物在教玻片上。
(13)怎样利用质壁分离现象米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①配制•系列浓度从小到大的
蔗糖溶液②分别用以上不同浓度的溶液制成某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③用显微镜观察某植
物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某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就介于不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和能引
起质壁分离的浓度之间。
实验八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二苯胺(加热)蓝色
考点提示:
(1)鸡血能用猪血代替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不能提取DNAo
(2)鸡血中为何要加柠檬酸钠?为何要弃去鸡血细胞的上清液?
防止血液凝固;因为上清液是血浆,不含细胞和DNAo
(3)胀破细胞的方法?能用生理盐水吗?
向血细胞中加入蒸偌水,使细胞大量吸水而胀破;不能用生理盐水,因为血细胞在
蒸储水中不能吸收水分。
(4)该实验中最好应用坂璃烧杯还是塑料烧杯?为什么?
最好用塑料烧杯,因为玻璃烧杯容易吸附DNAo
(5)前后三次过滤时,所用纱布的层数分别是多少?为什么?
第一次用一层纱布,有利于核物质透过纱布进入淀液;第二次用多层纱布,能防止
DNA丝状物透过纱布进入滤液;第三次用两层纱布,既有利于DNA透过纱布,又能防止其它
杂质透过纱布。
(6)若实验中所得黏稠物太少,其原因是什么?
第一次加蒸偏水过少,细胞未充分胀破;第二次加蒸储水过多或过少;第一次过滤
用了多层纱布:第二次过滤用了一层纱布。
(7)两次加入蒸储水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是为了使血细胞吸水胀破;第二次是为了降低氯化钠的浓度,有利于DNA有
7/14
析出。
(8)实验中搅拌溶液时,为何总要沿一个方向搅拌?
防止DNA分子受到损伤。
(9)两次析出DNA的方法分别是什么?原理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是加蒸镭水,降低氯化钠的浓度,促使DNA析出;第二次是加入冷酒精,因
为DNA不溶于酒精溶液。
(10)三次溶解DNA的液体分别是什么?原理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第二次都是用浓度为2mol/L的氯化钠溶液,第三次用的是().()15mol/L
(或2mol/L)的氯化钠溶液。其原理是DNA在氯化钠中的溶解度,是随着氯化钠的浓度
的变化而改变的。当氯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4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低。2mol/L
的氯化钠溶液和0。015mol/L的氯化钠溶液对DNA的溶解度都比较高。
(11)鉴定DNA时为何要用两支试管?其现象分别是什么?
其中不加DNA的试管起对照作用。该试管溶液不变色,另一支加有DNA的试管溶液
变蓝色。
实验九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原理: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06+602+6H206f6c02+12H20+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l206-2C2H50H+2CO2+少量能量
2、装置:(见课本)
3、检测:(1)检测国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泡,或使澳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
变绿再变黄。
(2)检测丽的产生;段色的重铭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
绿色.
实验十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1、目的要求: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
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2、材料用具: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
3、方法步骤:
<1)在低倍镜下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
胞和精细胞。
(2)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
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4、讨论:
(1)如何判断视野中的一个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还是减数第二次分裂?
(2)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相比,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的不同点是什么?末
期呢?
8/14
实验十一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1、原理:川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
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了•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2、方法步骤:
(1)洋葱长出约1cm左右的不定根时,放入冰箱的低温室内(4℃),诱导培养36ho
(2)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约0.5~lcm,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0.51h,以固定细胞的形态,
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
(3)制作装片:解离一漂洗一染色一制片
(4)观察,比较: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
3、讨论:秋水仙素与低温都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这两种方法在原理上有什么相似之
处?
实验十二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1、要求:调查的群体应足够大;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
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
2、方法:分组调查,汇总数据,统一计算.
3、计算公式: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二eq\f(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某种遗传病的被调
查人数)X100%
4、讨论:所调查的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发病率是否与有关资料相符,分析原因.
实验十三探究植物生长谪节剂对杆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1、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MAA(蔡乙酸),2,4-D,IPA(苯乙酸).IBA(口弓|噪「酸)等
2、方法:
①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置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或一天。处理
完毕就可以打插了。这种处理方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荫和空气湿度
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②沾蘸法:把插条的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
3、预实验:先设计一组浓度梯度较大的实验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
4、实验设计的几项原则:
①单一变量原则(只有溶液的浓度不同);
②等量原则(控制无关变量,即除溶液的浓度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
③重复原则(每一浓度处理3~5段枝条);
④对照原则(相互对照、空白对照);
⑤科学性原则
实验十四探究培养液中茸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1、培养酵母菌(温度、轴气、培养液):可用液体培养基培养
2、计数:血球计数板(2nmX2mm方格,培养液厚0.Inim)
3、推导计算
4、讨论:根据7天所统计的酵母菌种群数量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推测影响影
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9/14
实验十五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
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
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2、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搜集的数据。
实验十六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要学习网一直在为调动你的学习积极性而努力]
考点提示:
(1)什么是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
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2)为了便于调查工作的进行,在选择调查对象时,一般应选单子叶植物,还是双子叶
植物?为什么?
一般应选双子叶植物,因为双子叶植物的数量便于统计。
(3)在样方中统订植物数目时,若有植物正好长在边线,,应如何统il?
只计算该样方相邻的两条边上的植物的数目。
(4)在某地域中,第一次捕获某种动物M只,标志后放回原处。第二次捕获N只,其
中含标志个体丫只,求该地域中该种动物的总数。MN/Y
(5)应用上述标志重捕法的条件有哪些?
①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同样被捕的机会。
②调查期中,没有迁入或迁出。
③没有新的出生或死亡,
设计实验步骤常用‘四步法〃。
第一步:共性处理实验材料,均等分组并编号。选择实验材料时要注意应用一些表示等
量的描述性语言,如:''生长一致的〃,''日龄相同的,体重一致的〃等等。分成多少组要
视题目中所给的信息而定,(一般情况分两组)。编号最好用A、B、C或甲、乙、丙,
而不用1、2、3避免与实验步骤相混淆。
第二步: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对照处理各组材料。方法为一组为对照组(往往为处于
正常生理状态的),其余为实验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只能有一个实验条件不同(单因子
变量),其他条件要注意强调出相同来,这是重要的得分点或失分点。至于变量是什么
要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
第三步:相同条件培养1饲养、保温)相同时间。
第四步: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的预测(预期);首先要根据题目判断该题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如
果是验证性实验,则结果只有一个,即题目中要证明的内容。如果是探究性实验,则结
果一般有三种:①实验组等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无影响。②实验组大厂•对
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正相关。③实验组小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
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负相关。
10/14
试剂作用
1、斐林试剂:甲液: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作用:检
测还原糖。
2、双缩腺试剂A液:0,l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作用:检
测蛋白质。
3、苏丹m:检测脂肪。
4、碘液:检测淀粉。
5、甲基绿;检测DNA
6、毗罗红:检测RNA
7、NaHCO3溶液。作用:提供二氧化碳。
8、0,lg/mlKNO3溶液作用:用于植物质壁分离实验。
9、酸性重铭酸钾溶液作用:检测酒精。
10、无水乙醇或丙酮:作用:提取色素
11、汽油作用:做层析液分离色素。
12、解离液15%HCI和15%酒精
13、0,01g/ml或0,02g/ml龙胆紫或醋酸洋红试剂作用:染染色体
14、70%酒精作用:医用消毒。
15、卡诺氏液95%酒精和32%冰醋酸混合。
16、二苯胺作用:鉴定DNA
17、班氏糠定性试剂作用:鉴定葡萄糖
18、碳酸钙作用:保护色素。
19、秋水仙素作用: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可使染色体数目加倍。也可诱导基因突变c
20、氯化钙。作用:增强细菌细胞壁通透性,用于基因工程。
21、NaOH溶液.作用:吸收一氧化碳或改变溶液PH
22、Ca(OH)2溶液。作用:用于鉴定二氧化碳。
酒精的作用
(一)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
1.1作用:洗去浮色。
1.2原理:苏丹III是弱酸性染料,易溶于体积分数为50%酒精。
1.3使用:脂肪的鉴定实验。在该实验中,用苏丹1H对花生子叶薄片染色后,在薄片上滴
1〜2滴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可以洗去被染玻片标本上的苏丹HI染液浮色。
(-)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
2.1作用:
①解离;
②析出提取含杂质较少的DNA.
2.2原理:
①解离原理: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1混合,能使组织中
的细胞互相别离开来;
②析出提取含杂质较少的DNA的原理:DNA不溶于酒雁,尤其是体积分数为95%的冷冻
11/14
酒精,而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可以溶解于酒精。
2.3使用
①察看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
②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③体积分数95%的酒精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解离。
(三)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
3.1作用:消毒杀菌。
3.2原理: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可以顺利地渗入到细菌体内,吸收细菌蛋白的水分,使
其脱水变性凝结而得到功用,以到达消毒杀菌的目的。高于体积分数为75%浓度的酒精与
细菌接触时,就能够使得菌体外表迅速凝结,构成一层薄膜,阻止了酒精持续向菌体外部
浸透,待到适事先机,薄膜内的细胞能够将薄膜突破而重新复生。在此高浓度下,酒精迅
速凝结蛋白质的作用往往随着其浓度降低而加强,因而,其消毒杀菌的效果也就越差。若
酒精的浓度低于75%,也因不能顺利地渗入到细菌体内而彻底杀死细菌。假如运用体积分
数为75%的酒精,既能使组成细菌的蛋白质凝结,乂不能构成薄膜,这样,酒精可持续向
外部浸透,从而到达较好的消毒效果。值得留意的是,体积分数为乃%的酒精溶液的杀菌
才能不是相对很强,它对芽泡就不起作用。
3.3使用:学习微生物的培自技术。在接种开端时,待用肥皂将双手洗洁净后,再用体枳
分数为75%的酒精棉球擦拭双手,然后在停止接种操作。
(四)无水酒精
4.1作用:提取色素。
4.2原理:叶绿体中的各种色素均是无机物,能溶解在无机溶剂中,各色素在无水酒精中
的溶解度较大,且酒精无毒,方便操作。
4.3使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别离。
(五)工业酒精(普通是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
5.1使用।此处包括各类必需加热的实验,如生物组织口复原糖的鉴定、比拟过氧化氢酶
和Fe3+的催化效率、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DNA的粗提取与鉴定、温度对酶
活性的影响、学习微生物培育的根本技术、本身固氮菌的别离等实验。
注:检测C02的产牛.: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浪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铝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
19世纪30年代德国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
单位。
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一脂质一蛋白质
(静态模型)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发现好氧细菌是只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
中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2/14
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
植物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但不了解植物吸收和释放的究竟是
什么
1845年德国梅耶,提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864年德国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880年恩格尔曼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场所
1939年美国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用小球藻做实验,14c标记CO2追踪,探明CO2中碳在光合
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一卡尔文循环
1958年美国斯图尔德,取胡萝卜韧皮部的一部分细胞,放入植物激素、无机盐等
物质的培养液中培养,这些细胞旺盛地分裂和生长,形成细胞团块
根、茎、叶一植株
19世纪中期孟德尔,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他被世人公证为''遗传
学之父〃。
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细胞形成过程,发现孟
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即等位基因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体的分离
非常相似
英国科学家摩尔根利用果蝇为实验材料,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
18世纪英国道尔顿,第一个发现色盲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患者
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
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
就是说DNA是遗传物质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遗传物质是
DNA,
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19世纪(1859年)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
进化理论。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1857年他提出动物生活需要两个环境——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和整
个有机体生活的外环境。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①稳态的概念: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
态的平衡。②提出稳态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
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
而实现的。
法国学者沃泰默通过实验发现,把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会引
起胰腺分泌胰液。
英国科学家斯塔林和贝利斯,证明了小肠黏膜能产生一种化学物质进入
血液后,随血液到达胰腺,引起胰液分泌,这种物质叫促胰液素(人们
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13/14
俄国巴甫洛夫是近代消化生理学的贺基人,他和他的学生们随后也得出
斯他林和贝利斯结论。
19世纪末达尔文注意到了植物向光性,根据实验推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
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
面生长快,因而向光性弯曲
1910年詹森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去琼纸片传递给下部
1914年拜尔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
不均匀造成的。
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定是一种化学物质。温
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高考生物重难点知识点总结97句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
基木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
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9.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
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
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
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重
要作用。
14/14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
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
本的结构形式。
16.活细胞中的各种代谢活动,都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关系。细胞膜具一定的
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7.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
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逆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0.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21.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
22.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23.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
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5.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6.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
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细胞以分裂是方式进行增殂,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15/14
28.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
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
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9.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
达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看•细胞全能性。
31.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3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
数酶是RNA。
33.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34.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3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展的
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36.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层半透膜,二是这层半透膜两测的
溶液具有浓度差。
37.植物根的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38.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
39.高等多细胞动物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40.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1.对生物体来说,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
供能量,二是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16/14
42.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
的一段。
43.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
类等有关。一般来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44.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
无子果实。
45.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
节的。
46.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47.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48.神经系统调节动物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49.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够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
突触来传递的.神经元之诃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50.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51.动物建立后天性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
52.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最高级形式,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也是通
过学习获得的。
53.动物行为中,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的地
位。
54.动物行为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器官共同协调下形成的。
55.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因此对生
物的生存和进化具重要意义。
17/14
56.营养生殖能使后代保持亲本的性状。
57.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
一半。
58.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定的独立性;同源
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
合。
59.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60.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精子。
61.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62.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
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63.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64.很多双子叶植物成熟种子中无胚乳,是因为在胚和胚乳发育的过程中胚乳被胚吸收,
营养物质贮存在子叶里,供以后种子萌发时所需。
65.植物花芽的形成标志着生殖生长的开始。
66.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可以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胚胎发育是指受精
卵发育成为幼体。胚后发育是指幼体从卵膜孵化出来或从母体内生出来以后,发育成为性
成熟的个体。
67.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
DNA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68.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遗传物质除DNA以外还有RNA。因为绝大多数生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大班下学期老师工作方案
- 2025年社区老年人重阳节活动方案
- 2025年个人工作方案支配
- 传媒企业管理案例
- 注会审计课程分享
- 拓展课程文言文
- 避孕药知识培训课件视频
- 2025年河北保定市容城博奥学校高三第四次(5月)模拟语文试题含解析
- 内蒙古丰州职业学院《空乘服务心理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A2物理教育资源获取
- 日间手术出院后随访登记表
- 皮带式涡流分选机构设计
- 典型示功图分析(全)
- 波峰焊工程师面试试题集
- 招标代理工作服务流程图
- ERP沙盘模拟软件之三木工具完结版之修改版本
- 三一重装EBZ260A掘进机各配件价格表
- O形密封圈用挡圈标准(共15页)
- 海水上油气田系统环境风险评估
- 警棍盾牌术_教案_图
- 《招标采购》PPT课件.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