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并序
【宋】欧阳修
苏君,承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义,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祐之间,
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书献诸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
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苏氏父子文章遂搜天下。君之文,博辩宏伟,
读者悚然想J?.其人c既虬,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层愈久而愈可爱,闻而出其所有,
愈叩而愈无穷。呜呼,可谓纯明笃实之君子也!曾祖讳祐,祖讳果,父讳序,赠尚书职方员
外部,职方君三子,日澹,曰涣,曾以文学举进士。而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
职方君纵而不问,乡闾亲族皆怪之。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
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余,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材异等不中。
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
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冬冬冬,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粹精,涵蓄
充溢,抑而不发。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名,顷刻数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
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盖其票也厚,故发之迟:志也走,故得之精。自来京师,一时后生
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初,修为上其书,召试紫微阁,辞不至。会太常修基建隆
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夔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辞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
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而君以疾卒实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天子闻而哀之,敕
有用具舟载其丧归于蜀。君善与人文,急人患难,死则恤养其祗,乡人德之。君生于远方,
而学又晚成,常叹日:“知我者惟吾父与欧阳公也。”
(选自《欧阳修集》卷三十五,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以为新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
卷/书成/方奏未报/而君以疾卒,
B.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孔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
卷书/成/方奏未报/而君以疾卒,
C.乃以为箱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丸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
卷W成/方奏未报/而君以疾卒,
D.乃以为箱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
卷/书成/方奏未报/而君以疾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古人不敢直接称帝王尊长的名字。文中的“卒”是大夫死亡的讳称。
B.白家之说,先秦诸子学说,《论语》《庄子》《史记》等是各家代农作。
C.戊申,用以纪年月日,文中和《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都用来纪日。
D.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吏。文中和《答司马谏议书》中的“有司”均为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眉州眉山,苏洵的品行道义早就受到家乡百姓的敬仰:在京城,他的文章受到公卿士
大夫们的一致追捧,争相传阅,名动京城。
B.苏洵的文章广博雄辩,气玲恢弘,读书人对他的文章感到惊讶,都想要一睹他的风采:
他义思敏捷,写文章纵横押阖,深入细微。
C.苏洵科考坎坷,不论是参加科举考试,还是秀才异等考试全都没有考中,随后,因欧阳
修的举荐,朝廷召他做官,他却辞不就职。
D.苏洵重义轻财,乐于交往,急人所难,救济抚养亡故朋友的孤儿,乡邻因此很感激他:
对于父亲和欧阳修,他也常怀感恩之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I)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2)一时后牛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
5.在文中,欧阳修认为苏洵“学又晚成”(大器晚成),我们能从苏洵的学习经历中得到哪些
学习方面的启示呢?请概括说明。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录海人书
王禹僖
秦末有海岛夷人上书诣阙者,曰:“月曰,东海岛夷人臣某谨昧死号早上书皇帝阙下:
臣世居海上,盗鱼盐之利以自给。今秋乘潮放舟,下岸渐远。无何,疾飙忽作,怒浪四起,
飘然不自知其何往也。经信宿,风传了平美色崎赛传糙而望似用词岛国有语美声及登捽而趋
之至则有居人互余家姮酸庐舍具体而微亦小有也整处有曝背而谑者,有混足而坐者,有男子
网钓鱼鳖者,有妇人采撷药草者,熙熙然殆非人世之所能及也。臣因问之,有前揖而对臣者,
则日:'吾族本干乌人也。天子使徐福求仙,栽而至此,童男外女①,即吾辈也。夫徐福,
妖诞之人也,知神仙之不可求也,羊零之不可寻也,至是而作终焉之计。舟中之粮,吾族播
之,岁亦得其利;水中之物,吾族捕之,日亦充其腹。又取洲中葩卉以至②之,由是吾族延
命而未无焉。花则葬于此水矣,生则有于此洲矣,怀王之情亦已断矣!且不闻五岭之戍,长
城之役,阿房之劳也,虽太半之赋,三夷之刑,其若我何?'且出食以饷臣。明日,臣登舟
而回,复谓臣日:子能以吾族之事闻于天子乎?使薄天下之赋,休天下之兵,息天下之役,
则万民怡怡如吾族之所居也,又何仙之求,何寿之神邪?’臣因漂遐方,传此异说,非敢隐
度,谨录以闻,惟陛下详览焉。”
此书献时,盖秦已乱,而不得上达,故《学子》缺酱。今因收而求之,以示于后。
[注]①卯(guan)女:少女。②笔(m^o):择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风恬浪平/天色晴霁/倚棱而望/似闻洲岛间行语笑声/乃叠棺而趋之至/则有居人百余家/垣
篱庐舍/具体而微/亦小有耕垦处/
B.风恬浪平/天色睛霁/倚槎而望/似闻洲岛间有语笑声/乃荏栉而趋之/至则有居人百余家/垣
篱庐舍/具体而微/亦小有耕垦处/
C.风恬浪平/天色晴霁/价桃而望似闻洲岛/间有语笑声〃)叠棹而趋之/至则有居人仃余家/垣
篱庐舍/具体而微/亦小有耕垦处/
D.风恬浪平/天色晴霁/倚槎面望似闻洲岛/间有语笑声/乃登棹面趋之至/则有居人百余家/坦
篱庐舍/具体而微/亦小有耕垦处/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再拜,指拜两次,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B.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华熨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政权。
C.蓬菜,与方丈、瀛洲并列为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上的二座仙山。
D.《史记),我国第一部编年沐通史,为西汉司马迁所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位居住在东海岛屿上的夷人,某天趁大海涨潮时乘舟卜.海,突遇狂风巨浪,两天两夜
之后,风浪把他带到一个神秘的岛屿上,
B.岛上的居民生活悠闲,有人躺在地上晒太阳,有人坐在水边洗脚,男人捕提鱼禁,妇女
采撷药草,那种快乐的日子非人世间可比。
C.因民自称是徐福的后代,他们绑播种携带的粮食(种子)、捕狭海产品才存活卜来;尉
民让夷人转告其希里皇帝轻徭薄赋、休兵等愿望。
D.本文假托秦朝一位海上居民给皇帝上书,说他见到一个没有赋税劳役、严刑峻法的世外
乐园,表达了作者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何,疾飘忽作,怒浪四起,飘然不自知其何往也。
(2)虽太半之赋,三夷之刑,其若我何?
5.文章的末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水经》云:“彭鑫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持,声
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
访其遗踪,将双石亍滓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杼止响腌,余韵徐歌。自以为
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耳,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
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破为空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
墓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毒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
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比鹤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
声发于水上,噌咙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岩石穴裤,不知其浅深,微波
人焉,涵搂澎湃■而为此也c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
窍,与风水相吞吐,有富坎钱将之声,与向之噌咙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
之乎?噌咳者,周景王之无射也;菽坎钱辂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
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英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
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宋派《宋文宪公全集》)
1.下列对文中化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B.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乂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C.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D.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石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课内文言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丑,古人用干支依次、循环地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辰。干支是天、地支的合称。
文中是用来纪日。
B.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这里的秀才是指科举考试中通过了院试获得的称号。
C.吾妻来归,这里的归指女了出嫁;归宁,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D.唐宋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柳宗元和苏轼都属于唐宋八大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游记,详述出游之缘由、见闻和感想,先写出游之因,再写父子出游,最后
引申出道理,全文脉络清晰。
B.第二段通讨比喻和拟人的的手法,将山水方间万籁俱作、鸟鸣浪涌、众声纷起方状写得
妙趣横牛.,兴会淋漓。
C.本文不仅有精彩的景物描写,还阐发了事须“日见耳闻”、不可臆断的道理,将情趣与理
趣融为一体,是情理俱佳的散文。
D.本文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既有记叙、描写,也有议论、抒情;文章由小事入,由深理
出,体现了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残为妄作。
(4)故吾不害其长而己,非有能硕茂之也。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坊①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
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用。
丧其土田,手银衣食,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行之佣以偿之;有
馀,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索统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
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
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块,故
吾不敢一日舍钱以嬉。夫钱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耳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
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嘻!吾操钱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号至、三至者
焉,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
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
心以智而不足者邪?非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鬼,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
抑富贵难守,薄宝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捽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
择其力之可能者行奇.乐富贵而悲纷贱,我岂算于人战?”
又日:“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多而功小,不有之可
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石可为也。”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贤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
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
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之患得
而患失者,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
鉴焉。
(节选自《昌黎先生集》)
【注】①垮,泥瓦工人用的抹子;也可用作动词,指抹墙。下文的“银”与此相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
无愧者取焉
B.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
无愧者取焉
C.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咬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
/无愧者取焉
D.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
无愧者取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弃之来归”与“吾妻来归”(《伶官传序》)两句中的“归”字含义不同。
B.”取其直虽芳无愧”与“昂其直”(《促织》)两句中的“直”字含义相同。
C.“有再至、三至者焉”与“一鼓作气,再而衰”(《鸿门宴》)两句中的“再”字含义相同。
D.“吾能薄而功小”与“但以刘日薄西山”(《陈情表》)两句中的“薄”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承福在天宝之乱期间,被征兵打仗十三年,建立了功勋,本可以为官,却放弃了功劳,
回来为人刷墙来养活自己,自食具力。
B.王承福有自己的一套生存理论:君王、大臣和普通百姓都有自己的职事,任何人都不能
只想着吃饭而不做事,否则就受上天惩罚。
C.王承福认为自己能力低下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养活自己尚且吃力,所以不便娶妻
生子,而圣人也是既不可劳力,也不可劳心。
D.王承福的经历和言论让韩愈起初感到疑惑,维而思考之后又觉得他是一个通达事理的贤
者,因此为他作传,也为了让自己引以为鉴。
4.杷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戌现代汉语。
(1)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
(2)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5.韩愈对王承福的评价充满了辩证的色彩,请简要概述其评价要点。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日:“吾欲伐
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生并币,臣请试之。”张仪
南见是王,日:“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
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
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室?之于朝廷日:“不较得商于之田,方六百
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是王曰:“不毅不须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
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于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
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
楚孤也,秦又何重不耳?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
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日:''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
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刁令。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芟绝齐也,乃出见使
者日:“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日:“伐秦,
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噗于齐也。“贪王不听,遂举
其伐秦C奏与齐合,是其大败干杜陵c故处之土壤土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
过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第二》)
1.下对文中划线都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敕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其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
何也/
B.不敕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其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
何也/
C.不裁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其人自以为智矣/诸上大夫皆贺子/独不贺/
何也/
D.不毂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
何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啰r字含义相同。
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营言”含义不同。
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楼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又担心楚国作梗,因为齐国曾经帮过楚国,齐楚关系密切。秦惠
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应对,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
B.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
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星一举三得的事情
C.楚国群臣祝贺将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陈轸不以为然,认为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为后援,
若先绝齐后索地,•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
D.张仪返回,秦王随即派人与齐联合,拒不给楚国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齐
合力大败楚兵。楚国失败是因为没有听从陈轸而误信张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王不听,日:“普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2)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日:“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岛人传
[明]茅坤
海上有两渔人者,故浮筏渔海上。一日,飘风至,筏亡维,漉数日夜,不知所冬。已而,
沿潮入他岛中。岛外多萧苇、槿艾、堂萝,蓊翳蒙复不可入;而两渔人者亦迷其处又疑多蛇
虺含沙之孽而不敢复求入也顷之中忽闻呼啸声疑人然遂相挽缘崖而上。右上人望见,稍梢来。
漆面椎髻,裸而群,故无所为绍帛、带舄、冠裳、冶化之俗,并编棕、栗、桐、板及他所不
名树叶以为衣。众睹两渔人所衣缙帛衣,前曳裾,视之若眩异状。而两渔人者大惊,前欲为
礼谒,众竟不为礼谒,而特人人手指而鼻嗅者再。携两渔人入盘谷中,穴土而处,牡牝鹿豕
相杂,断断如也,亦无冬年之食。黄发者偶而箕踞前坐,少者、壮者出而采拾诸果实a献。
因通过他穴,亦如之,如是者累日无间,左右为两渔人甚欢。而两渔人者初不辨音声,欲画
地为字,以通旨意,众又顾笑,殊无解者,两渔人竟亦欢遇之.犹哑者之设宾主也。久之,
两渔人辞去,及治筏沿潮西出。既返至海上,而无复能指示岛处矣。
妇安茅坤抱策游缙绅大夫者十年矣,性故朴对港落,与人无论亲疏所故,油油然,若生
平交。亦未尝背指人过。以是深有感于所闻岛上人之事,颇与己同旨,愿弃去人间,从之游。
而烬两渔人者已忘其津处,不能从。7述而赞之曰:“予闻近海多犀象、翡翠、玳瑞、珠讥、
赢蛤之利,人多入海求之,至相攫猎,虽死不悔。而岛上人若无心志耳目口鼻之欲然,何哉?
岂非其波泽为国,声教不通之幸与?昔陶处士自赞其道以为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呜呼!
若岛人者,近之矣,近之矣!”
(选自《茅鹿门先生文集》,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用现的一项是()
A.岛上人望见,岁带来渐渐
B.亦无火叁之食用火烹饪
C.性故朴野澹落淡泊闲适
D.迪两港人者已忘其津处后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知所?生物?以息相吹也
B.采拾诸果实以献请以秦王之咸阳为赵王寿
c.复治筏沿潮画出顺流画东也
D.口述而赞之曰至于鞭第之间,口欲引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无限I的一项是()
A.两渔人一日在海上捕鱼,因迷失了方向而突遇暴风,渔筏漂流数日后,随潮水漂至一-岛
前。此岛四周为茂密的草树环绕,看来无路可入。
B.岛上人的生活十分原始,他们没有穿衣结带、修饰容貌的习惯,也没有行礼拜见的习俗,
呈现出一种不同于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
C.本文描写了岛上人于山间谷地中掘土为穴而居,和谐安乐的场景,他们如生活在古圣贤
治下的人民一样,安居恬淡。
D.当世的人们争名夺利,死而不悔;作者自己质朴坦荡,与岛上人旨趣一致。但在现实生
活中,作者无法找到这样的岛。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析句。
而两渔人者亦迷其处又疑多蛇虺含沙之要而不敢复求入也顷之中忽闻呼啸声疑人然遂相挽
缘崖而上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欲画地为字,以通旨意,众又顾笑,殊无解者。
(2)而岛上人若无心志耳目口鼻之欲然,何哉?岂非其波泽为国,声教不通之幸与?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公行状
【唐】李翱
公坤愈,字退之,昌黎人。年二十五,J■进士第。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剑奏为节度推官,
选授四门博士,迂监察御史。为幸臣所恶,出守连州阳山令。政有惠于下,及公去,百姓多
以公之姓以命其子。改江凌府法曾参军,入为权知国子博士。宰相有爱公文者,将以文学职
处公,有争先者,构公语以非之,公恐及难,遂求分司东都。
元和十二年秋,以兵老久屯,贼未灭,上命装丞相为淮西节度使,以招讨之。丞相请公
以行为行军司马公知蔡州精卒悉聚界上以拒官军守城者率老弱且丕过千人电白丞相请以兵
二千人回道义△婪擒吴兀济丞相未及行,而李您自唐州文械垒提其卒以在人蔡州,果得元济。
蔡州既平,布衣柏普以计谒公,公与语,奇之。遂白丞相曰:“淮西灭,王承宗胆破,可不
劳用众,宜使辩士奉相公书,明祸福以招之,彼必服。"丞相然之。公令柏耆口占为丞相书,
明祸福,使柏耆袖之以至镇州。承宗果大恐,上表请割德、棣二州以献。移袁州刺史,百姓
以男女为人夷者,公皆计佣以偿其直而出归之。
入迁国子祭酒。有直讲危说«?»而陋于容,学官多豪族子,撰之不得共食。公命吏日:
“3直讲朱,与祭酒共食。”学官由此不敢贱直讲。奏儒生为竺官,日便会讲。生徒奔走听
闻,皆相喜曰:“韩公来为祭酒,即,里不寂寞矣。”
公气厚性通,论议多大体;与人交,始终不易。凡嫁内外及交友之女无主者十人。地至
于嫂郑氏,及嫂殁。为之服期以报之。深于文幸,每以为自扬意之后,作者不出,其所为文
未尝效前人之言,而固与之并。自贞元末,以至于兹;后进之士,其有志于古文者,笑不视
公以为法。
(节选自《李文公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请公/以行为行军司马/公知蔡州精卒悉聚界上/以拒官军/守城者率老弱/且不过千人/
亟白丞相/请以兵三千人问道以人/必擒吴元济/
B.丞相请公以行/为行军司马/公知蔡州精卒悉聚界上/以拒官军/守城者率老弱/且不过千人/
亟白水相请以兵三千人/间道以入/必擒吴元济/
C.丞相请公/以行为行军司马/公知蔡州精卒悉聚界上/以拒官军/守城者率老弱且不过千人/
亟白丞相请以兵三千人/间道以入/必擒吴元济/
D.承相清公以行/为行军司马/公知蔡州精卒悉聚界卜./以拒官军/守城者率老弱/日不过千人/
亟白丞相/请以兵三千人间道以入/必擒吴元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状,旧时叙述死者世系、籍贯、事迹的文章,多随讣闻分送亲友。
B.讳,文中指称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在名字前称讳,以表示尊敬。
C.《礼》是儒家六经之一,内容分为祭祀和战争,即所谓“古之大事,惟祀与戎
D.国子监,中国封建时代负责教育管理的最高机关,也兼为最高学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才华出众;曾官至监察御史:但后被宠臣憎恶出任连州阳山令,在任期间为政方面
有许多惠及仃姓的举措,深受当地仃姓的爱戴。
B.韩愈向丞相进言派遣善辩之人带着丞相的书信招抚叛军,得到允许后,韩愈让柏耆带着
丞相的亲笔信,阐明了祸患和益处,成功招抚叛军。
C.韩愈与因容貌丑陋而被出身豪族的学官们排斥的直讲一起吃饭,让学官们不敢轻视这位
直讲。他奏请任命有学问的人做学官,为生员讲课。生员们欢欣鼓舞。
D.韩愈直心与人交往,不因植入出身带贱而右.所改变:自己亲族友人的女儿,一些失去父
母的,他帮助承办婚嫁。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幼养于嫂郑氏,及嫂殁,为之服期以报之。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八、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于号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爽,为唐宰相,与褚遂良、
韩球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
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逑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4土第,薪然见头角。众
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
阵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厚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
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习3。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幸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漠。
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芸例召至京师;又值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
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
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
州,比一岁,兔而归者且千人。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遭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日:”播州非
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木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
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
士穷乃见节义。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故卒死于穷裔。
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斥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
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锌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
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耕之者。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B.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C.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D.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是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作墓志铭一般当称死者的官衔,因韩愈和柳宗
元是与交,故直接称柳宗元的字“子厚
B.“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
考中一、二、三甲录取的统称进士。
C.“拜”是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方式,也指授予官职、任命等。“大人”,指在高位者,如王
公贵族,也用于称呼父母长辈。
D.“集贤殿正字”是官名,掌校勘书籍;“司马”是州刺史的佐宜之一,唐中叶后一般用来安
排贬斥之官,这两个职位都有实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自幼聪慧超凡,通情达理。发表议论旁征博引,贯通古今,让世人折服:识见高
远,令公卿显要赞誉举荐。
B.柳宗元治政有方,深受百姓信赖。为政柳州时,制订政令,想方设法让特别穷困无力赎
取的人用工钱抵消债务,赢得了百姓的拥戴。
C.柳宗元为人善良,气节高尚。当得知刘禹锡被派到不宜人居的播州任刺史时,亲自到朝
廷请求允许自己与禹锡互换,皇帝被他的行为感动。
D.柳宗元宦海沉浮,怀才不遇,政治生涯令人叹息。但韩愈却认为,或许就是柳宗元长久
被贬谪的境遇,反而成就了他辉煌的文学事业。
4.杷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
(2)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5.作者为柳宗元写墓志铭,起笔却不厌其烦地写他的家庭和身世,其目的是什么?试结合
文意,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
参考答案
一、1.A
2.B
3.C
4.(1)他(苏洵)的两个儿子都考中了进士,并且都在前列,在当时也因文采学识而受到人们
的赞许。
(2)一时之间,年轻人、求学者都尊崇他(苏洵)的贤能,学习他的文章,并(把它)当作典范来
效仿。
5.①一个人只要勤勉发奋,终会学有所成:②任何时候读书都不算迟:③学习需要心志诚
实,厚积薄发,不能一蹴而就。
解析
1.本题考自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于是让他作了箱州文安县主簿,使他拿主簿的俸禄,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共同编修礼
书,写成了《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编成后,正当要上奏朝廷而还没有上报的时候,他却
因病去世了。
“霸州文安县主缚”作为官职名为“为”的宾语,故在其后断开,排除CD;
“书”是“成”的主语,“书成”为主谓结构,所以在“书”前面断开,排除B。
故选A。
2.本题考杳学牛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史记》等是各家代表作”错误,《史记》成书为汉代,因此,不是先秦诸子学说的
代表作。
故选B。
3.本题考杳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随后,因欧阳修的举荐”,说法有误。原文为“初”,意为“开始的时候”:且苏洵的科考
与欧阳修的举荐无内在逻辑关系。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举”,考中;“称”,称赞:“称于时”,被动句式。
(2)“学者”,学习的人(读书人);“贤”,贤能:“师”,学习、效仿。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文中相关信息为“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余,举进
士再不中,又举茂材异等不中。退而叹日:‘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
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占今治乱成败、圣贤穷
达出处之际,得共粹精,涵蓄充溢,抑而不发。久之,慨然日:,可矣。’由是下笔,顷刻数
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盖其票也厚,故发之迟;志也态,故得
之精”,意思是“到27岁时•,(他)才发愤努力学习,谢绝了先前交往的伙伴,关起门来读书
写文章。■年后,去考进士接连考两次都没考中,乂考秀才异等也没有考中。回家后感叹道:
’这些都不值得我学习。’于是把自己先前写的数百篇文章拿来全部烧掉,闭门读书越发用功,
有五六年时间不动笔写文章。于是潜心地研究了六经和百家的学说,考证古今太平与动乱、
成功与失败的变迁和圣贤们的挫折、顺利、出仕、退隐的原因,获得了它们的精华,涵养、
积蓄丰富,但抑制着不表达出来。这样很长时间后,自己感慨地说:‘可以了!’从此文思敏
捷,顷刻之间下笔千言,文章纵横驰骋,思路开阖自如,必定达到深入细微的地方才停下来。
大概是他续赋深厚,所以才表现出来得晚;他的心志诚实,所以学到的东西精深
苏洵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最后取得成功,可见”•个人只要勤勉发奋,终会学有所成”;
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27岁才发奋努力都是较晚了,但只要努力还是能成才,可见“任何时候
读书都不算迟
苏洵苦学时,考进士接连考两次都没考中,于是“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
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粹精,涵蓄充溢”,最终”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
顷刻数千言,其纵横上卜,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盖其禀也厚,故发之迟:志也意,
故得之精”,由此可见”学习需要心志诚实,厚积薄发,不能一蹴而就
参考译文:
姓苏的君子,名洵,字明允,是眉州眉山县人。苏君的品行道义,在家乡广为传播。在
至和、喜祐年间,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起来到京城.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到苏洵
所写的文章把它献给了朝廷。文章印刷后,公卿士大夫们争相传阅。他(苏洵)的两个儿子都
考中了进士,并且都在前列,在当时也因文采学识而受到人们的赞许。苏洵父子的文章从此
独占天下。苏洵的文章,广博雄辩气势宏大,读到的人感到惊讶,(并由此)想要见到他。等
见面后,发现他老实温和似乎不像一个健谈的人;等到逐渐接近他,跟他相处越久,就会发
现他越发可爱,断断续续地谈出他所知道的,越询问他就觉得也像什么都知道一样。哎呀,
他可以称得上是纯明笃实的君子了!苏洵的曾祖名字为祐,祖父名字为杲,父亲名字为序,
曾被朝廷授予尚书职方员外郎之职,苏序有三个儿子,长子苏澹,次子苏涣,两人都凭借文
章考中了进士。而苏洵最小,唯独(他)不喜欢学习,已经成人”,还不知道读书。他的父亲
也放任他而不过问,乡邻和亲戚,都对这感到奇怪。有人询问原因,他的父亲只是笑笑而不回
答,而苏洵本人也依然我行我素。到27岁时,(他)才发愤努力学习,谢绝了先前交往的伙
伴,关起门来读书写文章。一年后,去考进士接连考两次都没考中,又考秀才异等也没有考
中。回家后感叹道:“这些都不值得我学习。”于是把自己先前写的数百篇文幸拿来全部烧
掉,闭门读书越发用功,有五六年时间不动名写文章。于是潜心地研究了六经和百家的学说,
考证古今太平与动乱、成功与失败的变迁和圣贤们的挫折、顺利、出仕、退隐的原因,获得
了它们的梢华,涵养、枳蓄丰富,但抑制着不表达出来。这样很长时间后,自己感慨地说:
“可以了!”从此文思敏捷,顷刻之间下笔千言,文章纵横驰踹,思路开阖自如,必定达到
深入细微的地方才停下来。大概是他禀赋深厚,所以才表现出失得晚;他的心志诚实,所以
学到的东西精深。从他来到京城,一时之间,年轻人、求学者都尊崇他的贤能,学习他的文
幸,并(把它)当作典范来效仿。开始的时候,欧阳修向朝廷推荐他的文章,(朝廷)召他到
紫微阁供职,他推辞没有到任。恰逢太常编修建隆年间以来的礼书,于是让他作了霸州文安
县主簿,使他拿主簿的俸禄,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共同编修礼刁,写成了《太常因革礼》一
百卷。书编成后,正当要上奏朝廷而还没有上报的时候,他却因病去世了。当时是治平三年
四月戊申日,享年58岁。天子知道后为他感到哀痛,命令负有专责的官吏准备船载看他的
尸体回蜀地下葬。苏洵喜欢跟人交往,急人所难,友人死了他就周济抚养友人的儿女,(因
此)乡邻都很感激他。苏君出生在偏远的蜀地,而且通过学习大器晚成,他常常感叹:“了
解我的人只有我的父亲和欧阳公呀。”
二、1.B
2.D
3.C
4.(I)没多久,突然狂风大作,到处掀起巨浪,船随巨浪漂流,而不知它会漂到什么地方。
(2)即使占了农民收入大半的高额赋税,一人犯罪、诛灭三族的苛刻刑罚,那些能对我们
怎么样呢?
5.①末段交代了这篇卜书没有被《史记》记毂的原因°②议篇文童是假托海卜居民给皇帝
上书,末段是为了给读者以真实感。
解析
I.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风平浪静,天色睛和,我倚靠着船桨四处张望,好像听到洲岛上隐约有说笑声,于是
我放下船桨向那里奔去。到了那里就看见有百余户人家,墙垣篱笆、屋舍,像人世间那样具
备各种生活条件,但规模很小,岛上也有少量耕地。
“洲岛间有语笑声”中"洲岛间''为主语,“有”为谓语,“语笑声”为宾语,句子结构完整,故不
应“洲岛”后停顿,排除CD:
”之,,作“趋”的宾语,应在其后新开,排除A。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D.“编年体通史”错误,《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3.本题考杳学生概括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C."岛民自称是徐福的后代”错误,依据原文岛民说“童男女,即吾辈也“,这也就是说,他们
就是徐福所率领的那些童男童女,而非“徐福的后代‘、。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1)“无何“,没多久;“疾飙”,狂风;“不自知”,不知它。
(2)“虽”,即使:“太半”,大半:“若我何”,能对我们怎么样呢?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
由“此书献时,盖秦已乱,而不得上达,故《史记》缺焉”可知,末段交代了这篇上书没有被
《史记》记载的原因。
“此书献时,盖秦已乱……今因收而录之,以示于后“可知,这篇文章是假托海上居民给皇帝
上书,给读者以真实感。
参考译文:
秦朝末年,有个在海岛居住的人给皇帝上书,信中说:“某月某日,我这个在东海岛上
生活的下皮冒看死罪叩奸并上书给皇帝:我家世代在海上居■住,私自取一些鱼盐的收入来维
持生活。今年秋天我乘大海涨潮放舟下海,离岸越来越远。没多久,突然狂风大作,到处掀
起巨浪,船随巨浪漂流,而不知它会漂到什么地方。过了两天两夜,风平浪睁,天色睛和,
我倚靠着船桨四处张望,好像听到洲岛上隐约有说笑声,于是我放下船桨向那里奔去。到了
那里就看见有百余户人家,墙晅篱笆、屋舍,像人世间那样具备各种生活条件,但规模很小,
岛上也有少量耕地。居民中有的人躺在地上晒太阳,有的人坐在水边洗脚,有些男人用网或
钓竿捕捉鱼鳖,有些妇女在采撷药草,他们那种快快乐乐的样子绝非人世间所能比得上。我
干是问他们,有人向前对我拱手施礼后,就说:'我们这些人及本是中及人c天子派徐福到
东海求仙,他用船载着我们来到此地,当年的那些童男童女,就是我们这些人。徐福,是个
兴妖作怪的荒诞的人,他知道神仙是求不来的,蓬莱仙境是找不到的,到了这里就做了最后
定居的打算。船里携带的粮食,我们加以播种,每年也能有些收成:水中的鱼虾,我们进行
捕捞,每天也能吃饱肚子;我们又采摘沙洲里的花卉来从中择取可做药用或可供观赏的花草,
因此我们得以延续生命而没有死在这里。我们当中有人死了就葬在这海水里,活着的人就在
这洲岛上生活,怀念皇帝的感情也断绝了!况且我们不听不管证发成卒到五岭驻守的事情,
修筑长城的苦役,建造阿房宫的辛劳,即使占了农民收入大半的高额赋税,一人犯罪、诛灭
三族的苛刻刑罚,那些能对我们怎么样呢?'而且他们拿出酒食来款待我。第二天,我登舟
返回,他们又对我说:'你能把我们这里的情形报告天子吗?板使天子能减轻百姓的赋税,
停止各地的战争,撤销各种繁重的劳役,那么天下的百姓都高高兴兴,就像我们住的这地方
一样,又何必求仙,何必祈祷长生呢?'我因为漂流到遥远的海岛,向陛下传达这个奇异的
消息,不敢有一点隐匿,恭■敬地记录下来让您知道,希望陛下仔细查看。”
这封信献上朝廷时,因为秦朝已天下大乱,因而不能呈报上去,所以《史记》没有记载
这件事。因此如今我把它收集起来并记录下来,用来让后人看到。
三、1.D
2.B
3.B
4.(1)敲击后能发出声音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月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2)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明护佑着它吧。
(3)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
(4)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
解析
I.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匕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
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
“山上栖鹘”作“闻人声亦惊起''的主语,因为主语较长,因此在主语后断开,排除AB:
“咳且笑”是两个并列的动作,咳嗽并且大笑,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及“这里的秀才是指科举考试中通过了院试获得的称号”错误,“秀才”指的优秀人才,属于察
举制,这里的秀才不是科举制的秀才。
故选B。
3.本题考杳学牛概括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B.“拟人”有误,“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噌吹如钟鼓不
绝”等是比喻修辞,不是拟人修辞。
故选B。
4.本题考杳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1)“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句,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宪的声音的石头:“所在”,到
处;“是“,这样。
(2)“凡”,共;“得不焚”,板动句,不被焚毁;“殆”,恐怕。
(3)“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
诞“,虚妄荒诞的话;“殛”,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
(4)“害。妨害:“而已”,罢了:“硕茂”,使动用法,使树长得高大茂盛。
参考译文:
《水经》说:“鄱阳湖的沏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
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柏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
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租赁图书的业务智能分析考核试卷
- 现代流行音乐演唱技巧考核试卷
- 装配工具维保合同
- 智能家电控制系统考核试卷
- 绢纺厂的生产质量控制与标准化考核试卷
- 水产品加工设备智能化改造与投资回报分析考核试卷
- 真空电子器件的分子束外延技术考核试卷
- 煤炭洗选技术与环保效率考核试卷
- 电子专业音频接口考核试卷
- 绝缘材料老化与寿命评估考核试卷
- 一例盆腔脏器脱垂全盆底重建术患者的护理
- 快手账号转让合同范例
- 高空作业车专项施工方案全套资料
- YY/T 0314-2021一次性使用人体静脉血样采集容器
- 2022年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年产11万吨聚丙烯合成工艺设计
- 幼儿园教学课件《神奇的色彩女王 》课件
- 信息不对称论文
- 话剧《林黛玉进贾府》
- 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ppt课件
- 《电力工程》PPT精品课程课件全册课件汇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