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学案41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_第1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学案41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_第2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学案41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_第3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学案41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_第4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学案41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案41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考纲要求】1.群落的结构特征(1)。2.群落的演替iI)。3.土壤中的动物类群丰富度的

研究。

谍前准备区回扣教材夯实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群落的结构

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_____的集合。

各种种群之和二群落,或种群种螺系群落

2.物种组成

(1)丰富度:群落中_______数目的多少。

(2)特点:不同群落_______不同。

(3)探究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3.种间关系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

①概念: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等。

②结果:相互抑制或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劣势甚至灭亡。

(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_________摄取寄主的养

分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_____o

想一想雌螳螂在交配后将雄螳螂吃掉,是捕食吗?

4.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___现象。

(2)水平结构: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

有差别,常呈分布。

二、群落的演替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代替的过程。

2.类型

(1)初生演替

①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被_______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_______但被

________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裸岩地衣苔葬草本植灌木—

任阶段阶段阶段物阶段阶段阶段

(2)次生演替

①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________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

或其他________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_弃耕草本植灌木森林

②过程:fff

农田物阶段阶段阶段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________和进行C

想一想弃耕农田在E寸间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能形成树林吗?

谍堂活动区I突破考点研析热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一群落及其种间关系

1.什么是群落?什么是丰富度?

2.种间关系类型有哪几种?

思维拓展

1.竞争关系可致使劣势物种灭绝,以利丁优势种得到更多的资源与空间。

2.捕食关系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导致被捕食者灭绝;寄生关系中,寄生生物一般不会导

致宿主死亡。这都与长期的自然选择有关,在相互选择的作用下,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寄生

者与宿主长期共存。

3种内斗争为种内关系,竞争(不同种生物争夺同种食物或生活空间的现象)为种间关系,

种间斗争包含竞争。生存斗争内容更丰富,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又包括生物与无

机环境之间的关系,图示如下:A代表生存斗争、B代表种内斗争、C代表种间斗争、D代表

竞争。

【探究示例1】(•广东理综,2)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A.竞争B.共生C.寄生D.捕食

听课记录:

探究点二群落的空间结构

完成下列填空:

1.群落的垂直结构

(1)植物的分层现象与_______有关,群落中的________总是随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咸弱,

依次是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2)在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主要是受________的制约,

(3)动物的分层与其等有关。可以说,群落中植物的_______现象决定

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2.群落的水平结构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_______的

生物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常呈________分布。

思维拓展

1.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

充分利用。

2.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直接影响群落中动物的垂直结构,动物种类的多少是随植物层

次的多少而变化的,因此,由于森林的植物层次比草原植物层次多,所以森林群落一骰比草

原群落的动物种类多。

【探究示例2】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比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光强百分比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听课记录:

探究点三群落的演替

1完成表格填空,比较理解两种演替

类型

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项目

在一个从来______________的地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

起点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_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

____________的地方植物的—或其他______的地方

时间经历时间—经历时间—

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裸岩上的演替森林砍伐地、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2.完成群落演替的结果,并加以理解:

演替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

方向它往往是______的或_______一般都可以发生演替到一阶段这一最高阶段

能量总生产量群落的有机物总量—

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_,群落的越来越复杂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_____变化,稳定性越

稳定性

来越—

思维4石展

1.在裸岩的演替过程中,首先进入群落的牛物是地衣而不是其他牛物.原因是地衣可以

分泌有机酸,能够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速度。

2.在演替过程中,优势种往往不同。如地衣阶段优势种为地衣,但在苔葬阶段,由于地

衣矮小,与苔葬争夺阳光方面处于竞争的劣势,所以在苔葬阶段优势种不再是地衣而是苔葬。

3.群落演替是一种群落代替另一种群落,而不是一个种群代替另一个种群。所以在群落

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种群也并没有随着群落的演替而消失。

【探究示例3】(•海南卷,24)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I).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听课记录:

构建知识网络

课后练习区精题精练规范答题

题组一群落及种间关系

1.如图,纵轴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

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丙

种群数量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2.(-镇江质检)下列有关生物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丰富度是指单位面枳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

B.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一定越高

C.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生物丰富度越高,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I).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

3.(•安徽卷,6)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

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4.下表显示一个岛上的国家公园中狼和驼鹿种群变化情况(无猎捕现象),下列结论中最

适合这两个种群变化情况的是()

年份狼种群数量驼鹿种群数量

19701090

197212115

197420145

197625105

19781895

19801898

A.狼的数量随驼鹿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B.狼和驼鹿的数量变化相互没有关系

C.驼鹿数量随狼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D,两个种群的数量同时增加或减少

5.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A.甲可表示火灾后森林进行的演替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6.(•大纲全国卷,4)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

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7.关于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演替是群落根本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

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

C.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

性的增加

D.不论是成型的群落还是正在发展形成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现象一直存在,它贯穿于整

个群落发展的始终

题组二土壤动物丰富度研究

8.(•江苏生物,24)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

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crX50

cmX30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

(多选)()

招潮蟹类厚蟹类沙蚕类泥螺类蛤类

物种个体物种个体物种个体物种个体物种个体

数总数数总数数总数数总数数总数

裸露

518114212110214

泥滩

米草

312290011000

群落

A.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米草群落

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

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9.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题号123456789

答案

题组三综合题

10.(•南通质检)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量统计,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

问题:

调查时问

1953年1973年1984年1996年

调查项

叶面积指数2.486.6111.2817.76

光能利用率(%)20.342.388.995.9

总初级生产量

17.4355.50116.61150.81

[t/(hm2-a1)]

净初级生产量

1.5014.5223.8826.00

[t/(hm2•a')]

(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数据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O

⑵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是

⑶请绘制生产者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坐标曲线图。

呼吸量(thm2.a“)

120

100

80

40

20

01020叶面积指数

⑷下图是1953~1995年间该生态系统生物量(有机物量)统计图,据图你可以得出的生

物量演变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________法对植物丰富度迸行调

查,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情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

学案41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课前准备区

一、1.种群2.(1)物种(2)丰富度

3.(2)①资源和空间(3)体表(4)彼此有利

想一想不是捕食,捕食必须发生在不同物种生物人体之间,而雌雄螳螂属同一物种。

4.⑴分层(2)镶锹

二、1.另一个群落2.(1)①植物植被彻底消灭②森林(2)①土壤种子繁殖

体3.速度方向

想一想不一定,还受气候等环境条件的影响。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如一个池塘内

的所有生物。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互利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

探究示例1A[“苗多欺草,草多欺苗”的意思是说禾苗多时草难以生长,草多时禾

探究点二

1.(1)光照强度光照强度(2)温度(3)食物及栖息场所分层

2.不同镶嵌

探究示例2C[植物群落出现分层现象的原因主要与光照(森林)、温度(高山)等因素

有关,环境因素影响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可以用来指导农业生产,譬

如玉米和大豆间种,提高光能的利用率。]

思路导引①植物群落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的分层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②考虑分层现象对植物利用自然资源的意义。

③考虑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关系。

④考虑不同类型的植物的生活习性对光、对水等。

探究点三

1.没有被植物覆盖被彻底消灭了土壤条件种子繁殖体漫长较短

2.能预见可测的森林增加增加多结构不可逆高

探究示例3D[围湖造田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破坏了生态平衡;演替过程中,群

落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变化;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已被破坏但原有土壤条佗基本

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名的演替,与初生演替相比,次生演

替的速度快;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

构建知识网络

丰富度互利共生寄生垂直结构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课后练习区

1.1)[纵坐标为甲、乙、丙三种鱼类的食物分布,有共同的食物资源和生存空间,故构

成竞争关系。]

方法技巧对种间关系的相关曲线确定

(1)互利共生曲线一一同步变化(同生共死)。

(2)捕食曲线一一不同步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o

(3)竞争曲线一一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

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

围。

(4)两种生物甲和乙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竞争关系一一如09全

国理综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例09年江苏卷中人吃玉米籽粒,

而牛吃秸秆。

2.C[生物丰富度是指生物种类的多少,而不是个体数量的多少。]

3.B[由题干可知,该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最初无植被覆盖,故在该岛上发生的

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而不是次生演替,B项错误。初生演替的时间较长,D项正确。人类的

参与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项正确。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

组成上的差异,即物种的镶嵌式分布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A项正确。]

4.A[本题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信息,考查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数量变动关系。刚开始捕

食者狼数量随着被捕食者驼鹿数量增加而增加,后来由二狼过多造成驼鹿数量锐减,直至最

后二者数量都大致稳定。]

5.ABD[甲表示的是次生演替,故A正确;乙是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

快、历时短,故B正确;在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物种的种类和组成不同,故C错误;不论

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若气候条件适宜,最后都可以演替成森林,故D正确。]

6.A[草坪和树林两个群落中的植物都具有分层现象,导致其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

象O]

7.B[群落的演替是一直存在的,它贯穿于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

程。任何一个群落都不可能是不变的,即使其内的生物种群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种群密度、

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种群特征也可能发生改变,没有绝对不变的群落。另外根据群落演替

的概念,演替应该是其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如一个种

群被另一个种群所代替。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种群稳定性的

提高,因此我们说群落演替的顶极阶段是森林阶段。1

知识归纳对群落演替的分析

(1)演替的原因:①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②群落内部环境变化;③种

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④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⑤人类的活动。

(2)演替的特征

①方向:有一定的方向性。②能量:总生产量增加,净生产量逐渐降低,群落有机物总

量增加。③结构:营养结构更加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稳定性增加。④生活史:生物个休

增大,生活周期变长,生态位变窄。⑤物质循环:由开放转为封闭,交换速度变慢。

8.AD[比较表中裸露泥滩与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可判断R正

确,B错误。C错误.D正确,物种数和个体总数与常用底泥采样器的规格无关,但与取样的

时间和地点等因素有关。]

实验方法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

(1)丰富度调查方法:由十大多数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难以与尢

标记个体充分混匀,因

此,土壤小动物调查一般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而是采用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

方法。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一是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

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二是目测估计法(指按预先确定的多

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

少、很少等。)

(3)利用诱虫器采集土壤小动物的原理:诱虫器利用土壤小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

性,使土壤小动物从土样进入诱虫器下部的试管中,达到采集目的。

9.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但由于身体微小,不适合采用标志重捐法调

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调查的方法。]

10.(1)次生演替逐渐增加(2)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利用率升高(或正相关)

⑶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描点、连线如下图:

01020叶面积指数

(4)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稳定(5)样方空间上的分

布(分层)

解析(1)从题干信息可知:群落演替的起点不是原始裸地,而是从原来的植物群落所发

生的演替,故为次生演替,演替的结果是群落物种的丰富度增加。(2)从表格数据可看出在演

替过程中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加,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也增加。(4)生物量演变的规律是随着

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稳定。(5)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

查时,可以采用样方法对植物丰富度进行调查,对不同物种空间分布情况的调查可获得群落

的垂直结构。

学案42生态系统的结构

【考纲要求】生态系统的结构(I)。

课前准备区|回■教材夯实基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成分

1.概念:由_______与它的_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空间范围:有大有小,其中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地球上的_______

及其________的总和。

3.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①物质:________、无机盐、空气。

②能量:热能、________能。

(2)生产者

①范围:主要是属于________生物。

②地位:生态系统的成分。

③作用:通过光合作用或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3)消费者

①范围:主要是________包括植食性动物__________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生物等。

②作用:消费者能够o此外消费者对于和

_________________等具有重要作用。

(4)分解者

①范围:主要是________和O

②作用:将动植物遗传残骸中的_______分解成无机物。

思考植物都是生产者,动物都是消费者,细菌都是分解吗?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_______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特点:_______是食物链的开始;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一条食物链一般不会超

过________营养级。

2.食物网

(1)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

(2)功能:生态系统的渠道。

想一想一种生物在食物网中是否只占有一个营养级?

课堂活动区]且丑星立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成分

1.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有哪些功能?

2.填表完成生态系统各成分的比较

成分名生物类型(或成分)同化类地位

作用

称型

非生物/

阳光、热能、水、为生态系统的生物提供—和____基本

的物质

空气、无机盐等是各种生物赖以____和____的基础成分

和能量

________(主要)、

将合成—,把或无机物中

光能自基本

生产者的______转变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养细菌、化能成分

是一切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自养细菌等

营—生活的和

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一循环;

一生活的非基

有助于植物传粉和种子传播

消费者各种生物(如异养型本成

肺炎双球菌、分

菟丝子、病毒)

—微生物(主要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

是细菌

分解成______,保证物质循环顺利进行基本

分解者和真菌)、某些异养型

成分

营一生活的

动物等

—和______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生产者与各级消费者以捕食

关系

关系建立的______和______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思维拓展

1.个体画祖群落同藕中群落+无机环境一生态系统

2.各成分相互关系

生产者

/C干

(

).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lit

/缪

尸体、粪便

消费者一On

(加快物质循环)(不可缺少)

(1)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转变成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有

机物及其贮存的化学能)的成分,因此,可以说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⑵从理论上讲,无机环境、生产者和分解者是任何一个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必要的基础

成分,消费者的功能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所以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要的基

本成分0消费者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成分.

3.四种成分的判断

(1)图示

⑵析图

①先据双向箭头“一一”确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再根据两者中

有“3”个指出箭头的D为“生产者”,有“3”个指入前头的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最后根据D-A-B,确定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

②若问D、A、B具体是什么生物,则D主要为绿色植物,A为动物,B为营腐生生活的细

菌和真菌,

③图示中D、A、B共同构成牛物群落,食物辞(网)口只包括D和A。

【探究示例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阳光、空气和水不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B.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

C.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听课记录.

【变式训练1】(•泰州模拟)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也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传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微牛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牛物

探究点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什么是食物链?

2.食物网及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3.简述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意义。

思维拓展食物网分析技巧

(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

间的任何停顿都不能算完整的食物链。分解者不构成食物链。

(2)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不会倒转,因此箭头一定是由上一营养

级指向下一营养级。

(3)某一营养级的生物代表处于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某种

群。

(4)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如右图中鹰可在不同的食物

链中分别占有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营养级,这就是说鹰在该食物网中可占有四个不同的

营养级。

(5)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如上图中食虫

鸟与食虫昆虫,二者之间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6)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的

线路分析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

(7)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非生物数量。

【探究示例2】(•新课标卷,31)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来有人

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羊羔。第5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

人登岛前的数量。第6年,野兔种群暴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回答问

题:

(1)人与狐的种问关系是________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

(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

(3)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________(增加、减小、不变)。

(4)一般情况下,被摧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

强、减弱、不变)。

听课记录:

【变式训练2】(•浙江理综,6)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

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

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

盘it

♦e-皿mm由一

0XYZ营养级0XYZ营养级

图甲图乙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

B.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

C.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

I).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干竞争劣势

探究点三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分析

完成下列填空,掌握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关系:

1.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对其他物种的影响

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生产者)减少时,则将会连锁性地引发其后的各个营养级生物

________。这是因为生产者是其他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的食物来源。

2.食物链中某一营养级突然增多对其他物种影响

在食物链中间某一营养级突然增多,短时间内,一般会导致作为其食物的上一营养级的

数目,作为其天敌的下一营养级生物数目一。若经过足够长的时间,该生物

又将其食物数量增多,天敌数目最后趋于稳定。

3.复杂食物网中某种群数量变化引起的连锁反应分析

(1)以中间环节少的作为分析依据,考虑方向和顺序为:从营养级依次到

营养级。

(2)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

般不需考虑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3)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且有多种食物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则该种群可通

过多食其他食物而维持其数量________0

4.同时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连锁反应分析

食物链中某一种群的数量变化,可能导致另一种群的营养级升高或降低,因为能量流动

时只有10%~20%流到下一个营养级,且能量流动的环节越多损耗越多,所以该类连锁变化的

规律是:当a种群的数量变化导致b种群的

营养级降低时,则b种群的数量将________;若导致b种群的营养级升高时,则1:种群

的数量将。

【探究示例31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如图是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

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

加,

丁/必乙

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听课记录:

【变式训练3】(・黄冈调研)下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数量增加b数质增加C数量增加

a数量减少b数殳减少C数量减少

A.a肯定是生产者,3肯定是初级消费者

B.a-b-c构成一条食物链

(:.2与仇b与c为捕食关系

I).a与c为竞争关系

构建知识网络

课后练习区|精题精练规范答题

题组一生态系统的成分

1.(-广州模拟)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就越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和真菌都是分解者

2.下图生态系统结构的关系图,a代表的成分是()

口生物群落I申

I生态系统[昆

〔I无机环境I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不能确定

3.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

极外,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等废物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A.缺少生产者B.分解者很少

C.没有消费者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4.(-南京高三调研)最近科学家在水深约3200米的太平洋底部的一副鲸的骨架上,发

现了两种新型蠕虫。这些嚅虫没有消化器官,它们通过附肢里的细菌摄取营养。像树根一样

的附肢可深入到死鲸的骨髓里“挖掘”营养,其中的细菌就将骨中的脂肪转化为糖供给蠕虫

进行生命活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A.这些蠕虫与细菌都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B.蠕虫与细菌的关系在生物学中属于互利共生

C.这种细菌在繁殖时不可能发生有丝分裂

D.可创造一个富含有机物和0,的人工环境培养这种细菌

题组二生态系统营养结构

5.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大麦、

,蝗虫-----►青蛀一蛇

狗尾草/、、蜘蛛/

A.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B.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C.蛇处于多个不同的营养级

1).该生态系统中青蛙和蜘蛛可利用的总能量大于蝗虫可利用的总能量

6.(•海南卷,21)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是有利的

C.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1).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小

7.长期处干相对稳定状态的生态瓶中只有一条食物薜,共含有三个营养级°若每个营养

级每日每小时的耗氧量如图中曲线所示,则曲线a、b、c所反映的营养级依次是(

M氧

(

A.第三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

B.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

C.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

D.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

8.(・青岛质检)下图所示系统为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回©-*回二IH]

\X1

\回一回f向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

变大

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乳则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题组三综合题

9.在一个光照和水肥充足的小岛上,各种植物生长茂盛。在树上有飞翔的小型益鸟、猫

头鹰,地上有鼠、蛇及蛙等动物在活动,还有许多昆虫、真菌和腐烂的动植物尸体。下列对

此说法错误的是()

A.这个小岛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小型益鸟是第三营养级

C.在该岛上的食物网中,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草一鼠一蛇一猫头鹰”

D.这个小岛上的分解者是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1|2|3|4|5|6|7|8|9

答案

10.下面表格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情况(相应动物有关表格中的表示该动物胃中含

有上面的生物),请据表分析回答:

植物食草昆虫食虫昆虫鞋食虫鸟鼠蛇鹰

食草昆虫

食虫昆虫

食虫鸟

蛇Vy

(1)该生态系统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

(2)如果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平均为10%,那么,若第一营养级的同化能量为

2X107kJ,则鹰最终获得的最大能量值是________o

(3)鹰处于第五营养级的食物链有条。

(4)蛇和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o

(5)要使生态系统完整,还需要增加的成分是

11.(•海南卷,28)

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如图。某个时期,当地居民

大量捕杀鼬,导致岛上鼠种群暴发,随后由鼠疫杆菌引起的鼠疫通过跳蚤使人感染。回答问

题:

(1)该食物网中,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_______条食物链传递给鹰,鹰所处的营养级为

;兔与人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o鼠疫杆菌与人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通常情况下,寄生在鼠身上的跳蚤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_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

鼬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内竞争________(增强、不变、减弱)。

(3)生长在该岛上的蘑菇属于生态系统的(三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体内贮

存的能量________(能、不能)传递给植物。

学案42生态系统的结构

课前准备区

一、1.生物群落无机环境2.生物圈全部生物无机环境3.(1)①水分②光

⑵①绿色植物自养型②主要③化能合成作用(3)①动物肉食性②加快生态系统

的物质循环植物的传粉种子的传播(4)①细菌真菌②有机物

思考不都是。寄生植物如菟丝子不是生产者。动物中蜕蝴、蚯蚓以粪便和腐殖质为食,

属于分解者。硝化细菌、光合细菌属于生产者而不是分解者。

二、1.(1)食物(2)生产者5个2.(1)营养结构(2)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想一想不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