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知识清单第7课曹操《短歌行》1、情感①诗眼:忧②忧的内容:忧人生苦短、求贤难得、功业未就③本诗以“忧”贯穿全诗,一气呵成。无论是就人生短暂,还是贤才难求,实际上都是因功业未就而忧,而且这种忧是与诗人心中的志向相并存的,他希望能够一统天下。正是有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所以才会一扫前人抒发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正是有壮志才能想到人生短暂,更应抓紧时间延揽天下人才及早建功立业。正是这种壮志让我们看到曹操真豪杰、大英雄的本色。2、手法赋、比、兴赋: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是《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如《邶风•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直接、很热烈地将自己的爱情誓言表达出来。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魏风•硕鼠》通篇用比。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诗人借用《诗经·郑风·子衿》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原文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地萦回在我的心里,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回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先写姑娘思念情人,来引出自己其实是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②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诗人将贤才比作碧空中的皓月,什么时候才能摘取呢?表现了诗人求贤不得的心情。③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诗人将贤才比作“乌鹊”,写出他们徘徊犹豫不知投靠谁的心态,抒发自己担忧人才投靠他人愁情。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1、诗歌情感①诗眼:归②情感:《归园田居》描绘宁静、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借助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闲适,抒发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由、喜悦之情。2、手法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它们构成了什么意境?宅院、林木(近景)宅院、林木(远景)柳绿、桃红(色彩)鸡鸣、狗吠(声音)宁静、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一切景语皆情语(融情于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融情于景、以动衬静、白描、远近结合、视听结合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白描要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第8课《琵琶行并序》1、理清结构,概括各段内容。(1)小序有什么作用?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2)结构梳理第1段:江头送客闻琵琶第2段:江上聆听琵琶曲第3段:歌女倾诉身世苦第4段:同病相怜伤迁谪第5段:重闻琵琶青衫湿2、主旨(情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诗人借琵琶女的身世来观照自己被贬受屈的不幸遭遇,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才子之悲,控诉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不公与扼杀。3、景物描写的精妙(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分析:点明时令、地点、时间和事件,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萧瑟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奠定了诗歌感伤的基调。(2)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分析:叙述别时的情景。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烘托了悲凉的气氛,奠定了全诗悲凉感伤的情感基调,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分析:点染了当时的环境氛围,说明当时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氛围中,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4)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分析:琵琶女身旁无物,唯有明月、江水绕船,孤单冷寂之意,不言自明,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5)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分析:写江州生活环境,环境低洼潮湿,住宅杂草丛生,禽兽哀鸣,既写出了诗人谪居之处环境的恶劣苍凉,点染悲凉的气氛,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孤寂、苦闷和无奈。4、音乐描写(1)第1段:第一次演奏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明确】侧面烘托音乐的美妙(2)第5段:第三次演奏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明确】侧面烘托音乐的感人(3)第2段:第二次演奏理清琵琶女演奏乐曲的发展变化过程和高潮所在。第一阶段:调弦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特点:倾诉悲情第二阶段:第一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特点:急切愉快第三阶段:第二乐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特点:幽愁暗恨第四阶段:第三乐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特点:激越奔涌、高亢雄壮曲终阶段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特点:短促急迫、戛然而止余音绕梁阶段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侧面烘托)【小结】音乐的变化“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凝绝不通声暂歇。”(婉转低沉)“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激越雄壮)音乐描写的技法:1、运用比喻。如把沉重舒长之声喻为“急雨”,诗人巧妙地将自然声响作为喻体,通过生动的比喻,把乐声的无尽美妙与节奏的无穷变化描绘得真切自然、立体可感。①以声喻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珠落玉盘,清脆悦耳)、“银瓶乍破水浆迸”(银瓶爆破,激越雄壮)。②以形摹声。通过一连串精巧的比喻把无形的音乐写得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把听觉和视觉都调动起来了。如“如急雨”(既能看见,又能听见,既有形,也有声)、“大珠小珠落玉盘”(既有声,又能见其形)2、侧面烘托“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忘归”和“客不发”烘托琵琶声的迷人)。“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以秋月之静烘托人物的全神贯注,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之中)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以诗人泪湿衣衫,烘托琵琶女音乐的哀怨感人)。3、是运用象声词“嘈嘈”“切切”等词正面描写琵琶曲的魅力。第8课《梦游天姥吟留别》1、解题又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梦游:梦中游历。天姥:所梦内容。天姥山,在浙江新昌东。吟:本指吟咏,即作诗,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的一种体裁,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不拘一格,也称“引”。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说明本诗写作目的。即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2、结构梳理在把握文章重点字词,借助注释梳理文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结构。关键语句:①我欲因之梦吴越。②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③世间行乐亦如此。【明确】梦之因——梦之境——梦之叹3、诗歌情感(一)梦之因1、天姥山有什么特点呢?神秘、高大雄伟(对比衬托、夸张)2、为何要这么写?(作用)①点题。②描写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表现了无比向往之情,使人油然而生神游天姥之念,为后文写梦境做铺垫。(二)梦之境想象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境及品味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
提示:随时间推移,梦境中的景、境、情也随之发生变化,细加品味。1、月夜意象:日出、天鸡、千岩、迷花意境:壮观神奇、壮美神奇情感:迷醉神荡,乐而忘返手法:想象、夸张2、傍晚意象:熊咆、龙吟、云、雨、烟、列缺
意境:恐怖神奇情感:震撼吃惊手法:想象、夸张3、夜晚意象:洞天石扉、青冥浩荡、日月、霓衣、风马、云君、虎鸾、仙人如麻
意境:光辉灿烂、富丽堂皇、盛大欢乐情感:惊叹艳羡,令人神往,极度兴奋手法:想象、夸张
如何理解作者如此详细描绘的梦境?这里的“梦”具有怎样的内涵?【明确】
借梦言志,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作者在梦境中,表现了一个自由、快乐、美好的神仙世界,与现实的丑恶形成鲜明对比。梦境与人世对比,其实就是理想与现实、光明与黑暗对比。作者在现实中不愿对权贵卑躬屈膝,而受排挤,对现实感到失望。于是诗人借“梦游”,倾泄心中情感,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性格。(三)梦之叹1、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世间”两句,作者是在感叹什么?【明确】世事无常、人生如梦的感伤2、“安能”两句表现出诗人什么性格和精神?【明确】这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蔑视权贵、傲岸不屈追求自由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总结】本诗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缤纷多彩,这构成了全诗浪漫主义基调。李白借离奇变幻、自由壮伟的极乐梦境表达自己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表现了诗人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和反抗精神。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诗人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也正是这种追求自由的内心要求,诗人蔑视权贵,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第8课杜甫《登高》1、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世称“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因为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因为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有《杜工部集》,代表作“三吏”“三别”。杜甫一生多灾多难。他胸怀壮志,却又一生坎坷,无法实现报国的理想。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这是他长达11年的西南漂泊时期。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所写的。2、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已进入严武的幕府,依托严武。但是,后来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远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了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3、近体诗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八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律诗格律要求严密,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它们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①限字句。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分别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②定韵脚。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③调平仄。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一般按照平仄交互的原则处理。④讲对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对仗又分为工对、宽对等。工对要求词性和意义严格对偶,宽对只要求词性相近、意义大体相对即可。4、诗情“风急天高猿啸哀”【明确】这一句写了风是急的,天是高的,猿在啼叫,叫声是悲哀的,七个字,三个意象,四层意思,语言凝练,内涵丰富。急风凛冽,“风急”有愁;秋风秋雨愁煞人,有愁就含悲;天高阔远,茫茫天地间,诗人更觉自己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心头;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浓。一句话,三层悲。“渚清沙白鸟飞回”【明确】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都是冷色调,有悲。“无边落木萧萧下”【明确】落木即落叶,诗人看到落叶,也感到自己的生命到了晚秋,内心无限凄凉。
“不尽长江滚滚来”【明确】“不尽”写出了江水的源远流长,“滚滚”写出了江水的雄伟气象。这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表现出诗人感叹时光易逝、年暮苍老、理想难以实现的悲愁。“万里悲秋常作客”【明确】远在万里,客居他乡,而且是“常作客”,又是在“冷落清秋节”,岂不悲哉?“百年多病独登台”【明确】百年”借指晚年,“多病”是多种疾病缠身,还是孤身一人登高,更有悲。古有登高习惯,登高诗中大都体现了愁思,“海天愁思正茫茫”“独怆然而涕下”,悲!
“艰难苦恨繁霜鬓”【明确】“艰难”指自己生活多艰,又指国家多难。国家动乱(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繁霜”,两鬓如霜,也是悲愁。链接: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杜陵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潦倒新停浊酒杯”【明确】
潦倒,衰颓,失意,悲。诗人晚年因病戒酒。恰恰又是新停,原来还能借酒消愁,现在浊酒又刚停,一“新”字,把想借酒消悲但消悲无酒的内心体现得淋漓尽致,悲更悲。【小结】
王国维:阅尤觉得“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全诗句句是悲,字字含悲。无一景不如此
,无一语不如此,自然之秋,悲生理之秋,但这些都不是“悲”的根本,根本在于忧国伤时,故而悲秋苦病。《登高》一诗中诗人通过描写登高所见的秋江之景,将个人的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倾诉了羁旅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表达了忧国忧民、伤时叹己的情怀。
第9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1、背景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差点丢了性命。后经多方营救,免于死刑,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1080年至1082年他经常游览黄冈城外的赤鼻矶。1082年再次游览赤壁山水时,词人面对赤壁遗迹,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吟唱出了这首千古绝唱。2、解题“念奴娇”是词牌名,词牌名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它限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句数、韵律(平仄、用韵、韵脚)。“赤壁怀古”是词的题目,它是一首词主要内容的集中反映。从题目中可知这首词属于什么词?明确:怀古词。3、怀古词①定义:诗人以历史事件、人物、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②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古人、古事、古物、古迹等)赏析方法:了解史实——明确意图——体悟情感——掌握技巧③写作思路:眼前景(事)→昔日事(景)→心中情(抒怀∕讽今)④关键: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4、品味诗情【人物名片】周瑜年龄:34婚姻:幸福美满外貌:英俊儒雅职务:东吴都督遭遇:功成名就苏轼年龄:47婚姻:三十丧妻外貌:早生华发职务:团练副使遭遇:功业未成两人对比,哀叹自己。借写羡慕周瑜来哀叹自我,表达功业未成、壮志难酬之情。5、本词除了写古人古事外,还写了什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明确】古迹——赤壁(1)苏轼登上赤壁矶,看到了哪些景?大江、故垒、赤壁、乱石、惊涛、波涛作者描写赤壁景色,为什么用“人道是”三字?以此点明这里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作者只是想借此怀古,抒发自己的感情。(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中哪几个字用得非常妙,作者为什么描绘这些景象?“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卷”——突出了波涛力量之浩大。从姿态、气势、色彩等方面描绘赤壁的奇景和长江的气势,也暗写了下阕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富有动感,表现了作者豪迈的意气。(以壮景来写英豪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在全词起什么作用?【明确】这一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表达了词人对大自然的赞叹,由写景过渡到写人,总结上阕,引起下阕。【小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上片,从眼前赤壁雄奇的江景,联想起古代特别是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侧重写景。开头从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人笔,用“浪淘尽”把永远奔流的江水与已经消逝了的“千古风流人物”联系起来,为全词设置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和甚为悠远的时间背景,让读者体会出词人独立于江岸披襟临风,对景抒情的壮怀。6、“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有人读出了消极意味,谈谈你的看法。【预设】“人生如梦”看似充满了怅惘和伤感之情,其实不然。词人以“人生如梦”自我安慰,“人生如梦”,不如暂且酾酒临江,来个自我宽慰,表现的是他旷达的胸襟。因为词人并没有想到隐退或表现出要及时行乐的情绪,故他并不甘于消极。他遥想公瑾当年,感叹壮志难酬,这正表现了他积极用世的志向。第9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他二十多岁便投身抗金。南渡后曾任建康通判、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等官职。他一生主张收复中原,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诩,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但壮志未酬,一腔忠烈之气化为慷慨豪放的诗词。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其作品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他也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他善用比、兴等,大量用典,风格多样,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代表作品:《青玉案·元夕》《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著有《稼轩长短句》。2、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时为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秋,辛弃疾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企图用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嘉泰三年(1203)被起用,后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镇江,古名京口,素来是军事重镇,处于抗金前线。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词中佳作。3、解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永遇乐,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词的题目,表明词的内容。②京口,南北朝时镇江旧称。北固亭,在镇江东北北固山上,北临长江,又称“北顾亭”。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4、诗歌情感(借典抒情)①孙权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在京口建都,击败来自北方的侵略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建立太平伟业。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生子当如孙仲谋!"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预设】三国时的英雄人物孙仲谋现在已经无处可寻,且其英雄事业的风流余韵现已无存。词人借此表达对英雄的仰慕及隐约地表达自己的抗敌救国的心情。(对南宋政权苟且偷生的不满,对长期以来投降主和派的强烈谴责。)②刘裕刘裕出身贫寒,势单力薄,生长于京口,于此起兵北伐,灭南燕、后秦,又废晋帝,建立刘宋,成就了北伐的大业。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预设】赞颂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词人借助京口当地的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表达对英雄的仰慕及隐约地表达自己的抗敌救国的心情。讽刺南宋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③刘义隆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的北伐之策,打无准备之仗,结果一败涂地。宋文帝战败时作诗《元嘉七年以滑台战守弥时遂至陷没乃作诗》:惆怅惧迁逝,北顾涕交流。【预设】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辛弃疾用宋文帝“草草”北伐终于惨败的历史事实,来作为对当时伐金须做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的深切鉴戒。韩侂胄于开禧二年北伐战败,次年被诛,正中了辛弃疾的“赢得仓皇北顾”的预言。④拓跋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建佛狸祠,今人在祠前迎神赛社。“神鸦”是吃祭品的乌鸦,“社鼓”是祭神的鼓声。佛狸是拓跋焘的小名,曾追击王玄谟的军队至长江北岸的瓜步,在瓜步山上修建了一座行宫,后成佛狸祠,佛狸祠是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而瓜步山下的同胞却早已忘掉这一点,在那里欢天喜地地祭社,在这“喜庆”之中包含了多少麻木与耻辱。辛弃疾表示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的话,民众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⑤廉颇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想起用廉颇,于是派使者去察看,廉颇在使者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饭,十斤肉,然后披甲上马,显示自己尚能为国效力。报者却云:“一饭三遗矢。”终未被用。辛弃疾虽身居抗战前线却并未受到重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实时数据API设计与实现-全面剖析
- 电商培训行业技术发展-全面剖析
- 泉州市南安市第三小学合招聘教师真题2024
-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全面剖析
- 2025年舞蹈教师资格考试模拟试卷:舞蹈教育政策与法规对教师职业发展成效的评价试题
- 2025年小提琴专业水平测试卷:秋季学期进阶挑战试题
- 智能家居隐私保护技术-全面剖析
- 2025年茶艺师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模拟试卷(茶叶销售策略与市场竞争篇)
- 2025年消防安全案例分析考试题库案例分析要点详解
- 2025年马术教练资格认证考试模拟试题库试卷
- 读书分享读书交流会《四世同堂》
- 2024年人教精通版四年级下册英语期末专项复习-阅读理解
- 中医推拿基础培训课件
- 防电信诈骗安全教案
- 产品履历表完
- 保健食品备案产品可用辅料及其使用规定
- 肺癌伴胸腔积液护理查房
- 健康管理中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
- 2024年中考化学复习把握中考方向共研备考策略
- 新闻宣传“三审三校”审查表
- 电缆井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