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子信息行业新型传感器研发方案TOC\o"1-2"\h\u16490第1章绪论 3203431.1研发背景及意义 3307101.1.1微型化 3168861.1.2智能化 331191.1.3网络化 373671.1.4多功能化 495711.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49811.2.1国内研究现状 4187791.2.2国外研究现状 414631第2章新型传感器技术概述 4163512.1传感器分类及工作原理 491702.2新型传感器技术发展趋势 524661第3章研发目标与需求分析 5162993.1研发目标 5146493.1.1技术目标 5172283.1.2应用目标 6185693.2需求分析 6305633.2.1市场需求 6297813.2.2技术需求 6208423.2.3产业需求 6115443.2.4政策需求 613627第4章传感器设计与选型 7121594.1传感器设计原则 771924.1.1精确性原则 7188934.1.2稳定性原则 754084.1.3可靠性原则 7268794.1.4响应速度原则 7292604.1.5集成性与微型化原则 752044.2传感器选型依据 7200684.2.1测量目标 7291664.2.2测量范围与分辨率 7152464.2.3精度要求 714464.2.4环境适应性 7100844.2.5信号输出与接口 790324.3新型传感器设计及选型 8104234.3.1创新材料应用 860884.3.2微电子技术 8195604.3.3智能化与网络化 8269464.3.4耐候性与环境适应性 8250814.3.5节能环保 819381第5章传感器敏感材料研究 835305.1敏感材料种类及特点 863655.1.1电阻式敏感材料 8220475.1.2电容式敏感材料 8193535.1.3磁性敏感材料 8173395.1.4光学敏感材料 938625.2新型敏感材料研究 9320635.2.1纳米敏感材料 97705.2.2导电聚合物敏感材料 9323055.2.3生物敏感材料 9122055.3敏感材料功能测试与优化 963495.3.1功能测试 9288385.3.2功能优化 919359第6章传感器信号处理与分析 10324096.1信号处理方法概述 1060636.2新型信号处理技术 10320786.3传感器信号分析与验证 109468第7章传感器系统集成与优化 1188927.1系统集成技术 1140497.1.1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 1119277.1.2嵌入式系统设计 11198937.1.3通信接口技术 11298637.2系统优化方法 11202417.2.1传感器布局优化 11243277.2.2参数调优与建模 11273207.2.3功耗优化 1223977.3新型传感器系统集成与优化 12191887.3.1新型传感器选型 12178077.3.2新型传感器系统集成 1240437.3.3系统功能优化 1223129第8章传感器功能测试与评估 12144878.1功能测试方法 12304868.1.1静态特性测试 12141158.1.2动态特性测试 12119878.1.3稳定性和可靠性测试 13248098.2功能评估指标 13320358.2.1精度 13223228.2.2灵敏度与分辨率 13108168.2.3稳定性与可靠性 1313048.2.4动态功能 13208598.3新型传感器功能测试与评估 1327528.3.1静态特性评估 1392408.3.2动态特性评估 13264418.3.3稳定性和可靠性评估 145116第9章传感器应用案例与市场分析 14325739.1应用领域概述 14114839.1.1工业制造领域 14193409.1.2生物医疗领域 14224739.1.3智慧城市领域 1475109.1.4航空航天领域 14256869.2典型应用案例 1412959.2.1工业制造领域案例 14193679.2.2生物医疗领域案例 1481349.2.3智慧城市领域案例 1513159.2.4航空航天领域案例 15254909.3市场前景分析 15168079.3.1市场规模 1531839.3.2市场竞争格局 15187999.3.3市场驱动因素 1554029.3.4市场挑战 1523046第10章研发总结与展望 161732110.1研发成果总结 16332710.2研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62045810.3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16第1章绪论1.1研发背景及意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信息行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传感器作为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是电子信息行业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新型传感器具有微型化、智能化、网络化、多功能化等特点,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更为高效、准确的信息采集方案。因此,研发新型传感器对于推动电子信息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1.1.1微型化微型化传感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等特点,便于集成于各种设备中,为智能穿戴、物联网、无人驾驶等领域提供了广泛应用前景。1.1.2智能化智能化传感器具备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可实现对被测信号的预处理和特征提取,为后续数据处理提供有力支持。1.1.3网络化网络化传感器可实现数据的高速传输和远程监控,有利于构建大规模、高效率的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1.1.4多功能化多功能化传感器集成了多种测量功能,提高了系统的集成度和功能,降低了成本。1.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2.1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在新型传感器研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微型化方面,我国研究团队已成功研发出多种微型传感器,如微型压力传感器、微型气体传感器等。在智能化方面,我国研究者在传感器信号处理和模式识别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网络化方面,我国已开展了一系列传感器网络相关技术的研究。在多功能化方面,我国研究者成功研发出多种具有多种测量功能的新型传感器。1.2.2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在新型传感器研究方面具有较高水平。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在微型化、智能化、网络化、多功能化传感器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例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发出世界上最小的压力传感器,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成功研发出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传感器系统。国内外在新型传感器研发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挑战和机遇。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电子信息行业的竞争力,有必要加强新型传感器的研发力度,不断推动传感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第2章新型传感器技术概述2.1传感器分类及工作原理传感器作为电子信息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对物理量、化学量等进行检测、转换和传输。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传感器可分为以下几类:(1)按照被测量的物理量分类:如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传感器等。(2)按照工作原理分类:如电阻传感器、电容传感器、电感传感器、压电传感器、热电偶传感器等。(3)按照制造材料分类:如半导体传感器、陶瓷传感器、金属氧化物传感器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主要基于物理、化学、生物等效应,将非电量的被测量转换为电量,从而实现信号的检测、处理和传输。2.2新型传感器技术发展趋势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传感器技术在以下几个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发展趋势:(1)微型化:新型传感器技术向着微型化、集成化方向发展,以满足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需求。(2)智能化:新型传感器技术逐渐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传感器自校准、自适应、故障诊断等功能。(3)多功能:新型传感器技术向着多功能、多参数检测方向发展,提高检测系统的集成度和功能。(4)高精度:新型传感器技术追求更高精度、更高稳定性,以满足精密测量、自动化控制等领域的需求。(5)低功耗:新型传感器技术注重降低功耗,以适应节能环保、无线传感器网络等应用场景。(6)新材料:新型传感器技术不断摸索新型敏感材料,提高传感器的功能和适用范围。(7)无线通信:新型传感器技术融合无线通信技术,实现远程监测、实时数据传输等功能。(8)生物兼容性:新型传感器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发展迅速,注重生物兼容性,以满足生物体内检测、植入式设备等需求。(9)环境适应性:新型传感器技术不断提升环境适应性,包括抗干扰、耐腐蚀、耐高温等功能。(10)标准化与模块化:新型传感器技术向标准化、模块化方向发展,降低系统开发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新型传感器技术在多方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为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第3章研发目标与需求分析3.1研发目标3.1.1技术目标(1)突破现有传感器技术的局限,提高传感器的精度、稳定性及可靠性;(2)研发具有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特点的新型传感器,满足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需求;(3)实现新型传感器在恶劣环境下的正常工作,提高传感器的环境适应性;(4)降低新型传感器的制造成本,提高生产效率。3.1.2应用目标(1)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行业,如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物联网、自动驾驶等领域;(2)提升电子信息设备的功能,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体验;(3)推动电子信息行业的技术创新,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竞争力。3.2需求分析3.2.1市场需求(1)电子信息行业的高速发展,市场对高功能传感器的需求日益增长;(2)新兴领域如物联网、自动驾驶等对传感器的功能、功耗、体积等提出更高要求;(3)国内外市场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功能传感器需求迫切。3.2.2技术需求(1)提高传感器灵敏度、分辨率等技术指标,以满足高端应用场景的需求;(2)发展新型传感器材料,提高传感器的环境适应性和可靠性;(3)研究传感器设计与制备工艺,实现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4)摸索新型传感器在多领域应用的解决方案,提升系统功能。3.2.3产业需求(1)降低传感器制造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以满足大规模产业应用需求;(2)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创新,推动产业升级;(3)构建完善的传感器测试与评价体系,提升产业竞争力。3.2.4政策需求(1)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推动传感器产业的发展;(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传感器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环境;(3)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第4章传感器设计与选型4.1传感器设计原则在新型传感器的研发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是保证传感器功能与可靠性的关键。以下为传感器设计的主要原则:4.1.1精确性原则传感器设计应保证其输出信号的精确性,包括线性度、分辨率和灵敏度等参数。4.1.2稳定性原则传感器应具备良好的长期稳定性及抗干扰能力,以保证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都能正常工作。4.1.3可靠性原则传感器设计需考虑其使用寿命及故障率,保证长期稳定运行。4.1.4响应速度原则传感器应具备快速响应能力,以满足高速动态测量的需求。4.1.5集成性与微型化原则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传感器设计应朝向集成化、微型化发展,以适应日益紧凑的电子设备空间。4.2传感器选型依据合理的传感器选型对于电子信息系统的功能。以下为传感器选型的依据:4.2.1测量目标根据测量目标的特点,选择相应类型的传感器,如温度、湿度、压力等。4.2.2测量范围与分辨率确定测量范围,选择具有较高分辨率和适宜量程的传感器。4.2.3精度要求根据系统精度要求,选择相应精度等级的传感器。4.2.4环境适应性考虑传感器在特定环境下的适应性,如温度、湿度、腐蚀性气体等。4.2.5信号输出与接口选择与系统兼容的传感器信号输出和接口类型。4.3新型传感器设计及选型结合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趋势,新型传感器设计及选型应关注以下方面:4.3.1创新材料应用研究新型敏感材料,提高传感器的敏感功能和稳定性。4.3.2微电子技术运用微电子技术,实现传感器的微型化、集成化和多功能化。4.3.3智能化与网络化结合智能化技术,使传感器具备数据采集、处理和传输功能,满足物联网应用需求。4.3.4耐候性与环境适应性提高传感器的耐候性,使其在各种恶劣环境下仍能保持稳定功能。4.3.5节能环保设计过程中注重节能环保,降低传感器功耗,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以上设计原则和选型依据,为电子信息行业新型传感器的研发提供指导,以满足不断发展的市场需求。第5章传感器敏感材料研究5.1敏感材料种类及特点传感器的核心部分是其敏感材料,其功能直接影响传感器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响应速度。敏感材料种类繁多,根据其物理或化学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5.1.1电阻式敏感材料这类材料主要包括金属氧化物、金属粉末、导电聚合物等。其特点是电阻随外界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压力等)的变化而变化,通过测量电阻值变化可以实现对环境因素的监测。5.1.2电容式敏感材料电容式敏感材料主要包括陶瓷、有机物、金属氧化物等。这类材料的特点是电容值随外界环境因素变化而变化,具有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等优点。5.1.3磁性敏感材料磁性敏感材料主要包括铁磁材料、亚铁磁材料、非晶态磁性材料等。这类材料的特点是磁功能随外界环境因素变化而变化,适用于磁场检测、角度测量等领域。5.1.4光学敏感材料光学敏感材料主要包括光敏半导体、有机光敏材料等。这类材料的特点是光吸收或光发射特性随外界环境因素变化而变化,适用于光强、颜色等参数的检测。5.2新型敏感材料研究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对传感器功能的要求不断提高,新型敏感材料的研究成为关键。以下是几种新型敏感材料的研究方向:5.2.1纳米敏感材料纳米敏感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优异的力学功能和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助于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稳定性。纳米敏感材料主要包括纳米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纳米结构半导体等。5.2.2导电聚合物敏感材料导电聚合物具有轻质、柔韧、易于加工等优点,通过引入功能性单体和掺杂剂,可实现对特定环境因素的响应。这类材料在柔性传感器和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5.2.3生物敏感材料生物敏感材料主要是指具有生物识别功能的材料,如酶、抗体、细胞等。这类材料在生物传感器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可用于生物检测、疾病诊断等。5.3敏感材料功能测试与优化为了保证传感器敏感材料的功能满足实际应用需求,需要对敏感材料进行功能测试与优化。以下是测试与优化方法:5.3.1功能测试(1)灵敏度测试:通过改变外界环境因素,测量敏感材料的响应程度,以评价其灵敏度。(2)稳定性测试:在长时间内对敏感材料进行连续监测,评价其稳定性。(3)选择性测试:考察敏感材料对特定环境因素的响应程度,以评价其选择性。(4)响应速度测试:测量敏感材料在环境因素变化时的响应速度。5.3.2功能优化(1)材料复合:通过将不同类型的敏感材料进行复合,提高传感器的综合功能。(2)结构设计:优化敏感材料的微观结构,如采用多孔结构、纳米结构等,以提高灵敏度。(3)表面修饰:通过表面修饰技术,如化学镀、共价键合等,提高敏感材料的稳定性和选择性。(4)制备工艺优化:改进敏感材料的制备工艺,如控制烧结温度、优化溶液浓度等,以提高功能。通过以上研究,为电子信息行业新型传感器研发提供敏感材料方面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第6章传感器信号处理与分析6.1信号处理方法概述传感器信号处理是电子信息行业新型传感器研发的关键环节,它对提高传感器功能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章首先对传感器信号处理方法进行概述,主要包括模拟信号处理和数字信号处理两大类。模拟信号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滤波、放大、调制解调等;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主要包括采样、量化、数字滤波、频谱分析等。还将介绍当前传感器信号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6.2新型信号处理技术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新型信号处理技术不断涌现。本节主要介绍以下几种新型信号处理技术:(1)基于深度学习的信号处理技术: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对传感器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和分类,提高信号处理的准确性和实时性。(2)基于大数据的信号处理技术: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大量传感器信号进行挖掘和分析,发觉信号中的潜在规律,为传感器设计提供依据。(3)基于云计算的信号处理技术:将传感器信号处理任务部署在云端,实现计算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信号处理效率。(4)基于物联网的信号处理技术: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传感器信号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处理,为远程监控和智能控制提供支持。6.3传感器信号分析与验证本节对新型传感器信号进行分析与验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信号质量评估:通过计算信号的均方根、信噪比等参数,评估传感器信号的质量。(2)特征提取:利用时域、频域和时频域分析方法,提取传感器信号的特征参数。(3)信号分类与识别:采用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等分类算法,对传感器信号进行分类与识别。(4)功能验证:通过实验和现场测试,验证新型传感器信号处理技术的功能和可靠性。通过对传感器信号处理与分析的深入研究,为电子信息行业新型传感器的研发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持。第7章传感器系统集成与优化7.1系统集成技术7.1.1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是将不同类型的新型传感器进行有效集成,以实现信息互补和冗余,提高系统整体功能。本节将探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其在电子信息行业中的应用。7.1.2嵌入式系统设计嵌入式系统在传感器集成中起到关键作用。本节将介绍嵌入式系统设计原理,包括硬件选择、软件编程及系统调试等内容,以实现传感器的高效集成。7.1.3通信接口技术通信接口技术是传感器系统集成的重要环节。本节将分析常见通信接口技术,如I2C、SPI、UART等,并探讨其在传感器系统集成中的应用。7.2系统优化方法7.2.1传感器布局优化传感器布局对系统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本节将介绍传感器布局优化的方法,包括基于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等智能优化算法,以实现传感器布局的最优化。7.2.2参数调优与建模传感器参数的准确性与系统功能密切相关。本节将分析传感器参数的调优方法,如最小二乘法、神经网络等,并进行建模,以提高传感器系统的精度和稳定性。7.2.3功耗优化功耗优化是传感器系统集成与优化的关键环节。本节将从硬件设计、软件编程等方面探讨功耗优化的方法,以满足电子信息行业对低功耗的需求。7.3新型传感器系统集成与优化7.3.1新型传感器选型本节将针对电子信息行业的需求,介绍新型传感器的选型原则,包括传感器功能、成本、尺寸等因素,以实现传感器系统的最优集成。7.3.2新型传感器系统集成根据新型传感器的特点,本节将探讨新型传感器系统集成的关键技术,如模块化设计、接口标准化等,以提高系统集成效率。7.3.3系统功能优化结合新型传感器的特性,本节将分析系统功能优化的方法,包括硬件优化、软件优化及系统级优化,以提高传感器系统在电子信息行业的应用功能。第8章传感器功能测试与评估8.1功能测试方法为了保证新型传感器在电子信息行业中的功能符合设计要求和应用标准,必须进行一系列严格的功能测试。以下是新型传感器功能测试的主要方法:8.1.1静态特性测试灵敏度测试:通过输入已知信号,检测传感器的输出变化,以确定其灵敏度。零位误差测试:在无输入信号条件下,检查传感器的输出值,以评估零位误差。线性度测试:输入不同幅度的信号,检验传感器输出与输入信号之间的线性关系。8.1.2动态特性测试频率响应测试:通过输入不同频率的信号,观察传感器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响应时间测试:测量传感器从输入信号变化到输出稳定所需的时间。过冲与振荡测试:评估传感器在阶跃输入信号下的过冲和振荡现象。8.1.3稳定性和可靠性测试长时间稳定性测试:在持续工作条件下,检验传感器输出功能的稳定性。环境适应性测试:在不同温度、湿度、振动等环境下,测试传感器的功能变化。8.2功能评估指标针对新型传感器的功能评估,以下指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8.2.1精度绝对误差:传感器输出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值。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真实值的比值。8.2.2灵敏度与分辨率灵敏度:传感器输出变化与输入变化的比值。分辨率:传感器能够识别的最小输入变化。8.2.3稳定性与可靠性长期稳定性:传感器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的功能变化。环境适应性:传感器在不同环境下功能的稳定程度。8.2.4动态功能响应时间:传感器从输入信号变化到输出稳定的时间。频率响应:传感器对不同频率信号的响应特性。8.3新型传感器功能测试与评估针对新型传感器,结合上述测试方法和评估指标,进行以下功能测试与评估:8.3.1静态特性评估通过灵敏度、零位误差和线性度测试,评估新型传感器在静态条件下的功能。8.3.2动态特性评估通过频率响应、响应时间和过冲与振荡测试,评估新型传感器在动态条件下的功能。8.3.3稳定性和可靠性评估通过长时间稳定性测试和环境适应性测试,评估新型传感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以上功能测试与评估,可以全面了解新型传感器在电子信息行业中的功能表现,为后续优化和改进提供参考依据。第9章传感器应用案例与市场分析9.1应用领域概述新型传感器作为电子信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领域广泛,覆盖了工业制造、生物医疗、智慧城市、航空航天等多个方面。本节将对新型传感器在这些领域的应用进行概述。9.1.1工业制造领域新型传感器在工业制造领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可应用于生产过程中的监控、控制以及设备维护等方面,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9.1.2生物医疗领域新型传感器在生物医疗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可用于实时监测患者生理参数,为临床诊断、治疗和康复提供有力支持。9.1.3智慧城市领域新型传感器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起到关键作用,可应用于环境监测、交通管理、公共安全等方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9.1.4航空航天领域新型传感器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可用于飞行器状态监测、导航与控制、空间环境探测等,提高飞行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9.2典型应用案例以下将介绍几个新型传感器在电子信息行业中的典型应用案例。9.2.1工业制造领域案例某大型制造企业采用新型温度传感器对生产过程中的热处理设备进行实时监控,有效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9.2.2生物医疗领域案例某医疗设备公司研发了一款基于新型传感器的便携式心电监测设备,可实时监测患者心电信号,为医生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9.2.3智慧城市领域案例某城市采用新型气体传感器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有效提升了环境管理水平和市民的生活质量。9.2.4航空航天领域案例某航天器采用新型压力传感器进行飞行器压力监测,提高了飞行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9.3市场前景分析电子信息行业的快速发展,新型传感器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以下是新型传感器市场前景的分析。9.3.1市场规模据市场调查报告显示,新型传感器市场近年来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预计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这一趋势。9.3.2市场竞争格局新型传感器市场参与者众多,包括国内外企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个人养老金制度变革对金融市场深度影响及投资策略报告
- 物业合同提前终止协议书
- 销售业务员聘用合同范本
- 聘请企业负责人协议合同
- 自愿买卖家具协议书模板
- 机动车无偿停放合同范本
- 水表故障处理协议书模板
- 污泥运输合同协议书模板
- 离婚协议书上写借款合同
- 离婚房子拆迁补偿协议书
- 学校食堂岗位职责及食品安全管理
- 党建能力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汇编
- DB11T 2442-2025 学校食堂异物管控规范
- 企业防汛培训课件模板
- 2025年武汉市汉阳区社区干事岗位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小学英语(2022版)新课程标准考试测试卷及答案(共四套)
- 2025高考物理答题技巧构建模板:机械能守恒定律(五大题型)(试卷+答案解析)
- 失火罪消防责任事故罪消防刑事案件移送移交报告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小讲课指南(2021年版)
- T∕CQAP 2002-2022 基于水泡性口炎病毒载体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用阳性假病毒质控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