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1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_第1页
高中地理第1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_第2页
高中地理第1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_第3页
高中地理第1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_第4页
高中地理第1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第1页教材预习课堂探究教材图解素能演练经典案例探究第2页课标导读内容标准素养达成利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原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1.利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特点,说明影响人口分布主要原因。2.结合实例,比较并解释区域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异同。第3页教材预习课前自学·理清主干自主梳理一、人口分布第4页【思维启迪1】人口密度相同,人口分布格局一定相同吗?为何?答案:不一定。人口密度普通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人口数目。人口分布格局指是人口实际分布情况。人口密度相同两个地域,人口分布格局可能相同,也可能差异很大。第5页二、影响人口分布地理原因第6页【思维启迪2】在拉丁美洲,其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高原地域,为何?答案:因为这里气温和降水适中,排水通畅,而且因为其海拔超出疟蚊分布线,可免受疟疾等疾病困扰,更适于人类居住。【思维启迪3】以黑河—腾冲线为界,我国人口分布展现“东多西少”宏观格局,其原因是什么?答案:我国东部耕地多、气候好,生产粮食多,能够养活人口多,人口密度大;工商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西部多沙漠、草原、山地,耕地少,人口密度小;工商业、交通运输业不发达,城镇少,城镇人口也少。第7页三、寻求人口合理容量第8页【思维启迪4】资源贫乏国家或地域环境人口容量一定很小吗?为何?答案:不一定。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首要原因,但一个国家环境人口容量还与其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和生活消费水平等相关。一个国家或地域环境人口容量也不但仅取决于本国资源,还包含利用国外或地域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假如一个国家开放程度高,经济、技术力量强,利用外部资源,也能够大大提升其环境人口容量。第9页课堂探究突破重难·探寻技巧探究一人口分布特点及影响原因情景导学人口水平分布是指人口不一样纬度和距海远近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世界人口分布有两个特征:一是纬向分布,人口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尤其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带,约占世界总人口90%;二是人口随距海岸距离增加而逐步降低,集中在沿海地域趋势仍在继续。尝试探究:(1)人口纬向分布,为何集中在中纬度地带?(2)人口距海远近分布,为何集中在沿海地域?(3)除人口水平分布外,还有些人口垂直分布,推测海拔对人口分布影响?第10页答案:(1)中纬度地带气候及自然地理环境条件比较优越,适合人类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2)这是因为沿海地域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且交通便利,经济较发达。(3)集中分布在1000米以下,尤其是200米以下平原地域。第11页关键点归纳1.世界人口分布特点(1)从各大洲来看,亚洲人口最多,占60%以上;亚洲连同非洲和拉丁美洲,则占世界人口80%以上。(2)从地域来看,有些人口密集区:东亚、南亚、西欧和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及五大湖区;同时也有一些环境恶劣人口稀疏区,详细分析如表:人口分布地域原因人口稠密区东亚(中国东部、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南亚东亚和南亚有世界古老文化中心,人类在此聚居历史悠久,发展农业自然条件优越西欧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和商业贸易活动频繁主要工业地带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及五大湖区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及五大湖区,是世界上最发达工业和金融贸易区第12页(3)从国家来看,世界上人口超出1亿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和菲律宾。人口分布地域原因人口稀疏区北美洲和亚洲高山地形崎岖,气候严寒撒哈拉、中亚和澳大利亚沙漠地带气候干热,水资源缺乏亚马孙河、刚果河流域湿热地带气候湿热南极洲、北冰洋沿岸严寒地带气候严寒第13页2.影响人口分布地理原因影响原因人口分布原因自然环境地形平原人口稠密,高山、高原人口稀疏人类工农业生产活动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域气候北半球温带地域气温适宜,降水较多,适合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水资源干旱地域人类多逐水而居,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水是生命之源,人口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分布土壤土壤肥沃地域,人口密度也较高土壤自然肥力和耕作性能不一样,开发利用程度也不一样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分布影响着人口分布矿产开采提供了较多就业机会第14页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农业社会,农业发达地域人口密集,居民点较分散以自然经济为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人口向城市集中工业化带动城市发展人口向城市聚集生产力发展、科技与管理技术进步政治人口大规模移动造成人口分布改变战争、政府人口与发展政策等,有时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情况历史、文化历史原因及宗教、习俗等文化原因也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第15页典例剖析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但含有一定趋向性。读图,回答下列问题:第16页(1)分析图甲,从地形类型来看,世界56%以上人口主要分布在

地域。

(2)分析图乙,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百分比最小纬度带人口少主要原因:

,

(3)分析图丙,在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陆地面积占洲总面积百分比小于30%大洲中,人口占洲总人口百分比最大是

洲。

(4)综合分析,世界人口分布含有集中于地势

地域、

纬度地域和

地域趋向性。

第17页解题思绪:从图甲能够看出,世界50%以上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低于200米平原地域。分析图乙可知,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百分比最大纬度带位于北纬20°~60°;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百分比最小纬度带位于40°S~90°S,其人口少主要原因是该区域内大部分为海洋和冰雪覆盖南极大陆。分析图丙可知,在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陆地面积占洲总面积百分比小于30%大洲有亚洲、非洲和南美洲,其中人口占洲总人口百分比最大是南美洲,最小是非洲。综合上述分析,世界人口分布含有集中于地势低平地域、中低纬度地域和沿海地域趋向性。答案:(1)平原(2)海洋面积大(或陆地面积小)冰雪覆盖南极大陆至今无人定居(3)南美(4)低平中低沿海第18页探究二寻求人口合理容量情景导学小王曾读过这么一幅漫画:尝试探究: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几个观点认识。第19页答案:第一个观点只看到了环境对人类影响,而忽略了人类主观能动性,伴随科技发展,人类将不停发觉新资源,探索资源最新利用方法,提升资源利用率;第二种观点则过分夸大了人类主观能动性,而忽略了环境尤其是资源丰富程度对环境人口容量制约作用;第三种观点综合考虑了两方面影响,是当前大多数学者公认合理观点。第20页关键点归纳1.影响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原因制约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原因相同,且二者都与资源情况、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原因呈正相关,与人口生活消费水平呈负相关,以下列图所表示:第21页2.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区分与联络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现有联络又有区分概念,表解以下: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概念第22页实质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是一个警戒值适宜人口数量(最正确人口),是一个合理值大小关系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共同点因为制约原因不确定,所以在不一样历史时期,造成人口容量含有不确定性,但在详细时期,制约原因相对稳定情况下,能够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预计,即含有相对确定性第23页典例剖析

(·山东临沂检测)下表是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读表,回答(1)~(2)题: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最多能供养人口数量①约16亿人最适宜人口数量温饱型消费水平②10亿之内小康型消费水平③8.9亿人富裕型消费水平④7亿之内第24页(1)表中代表我国环境人口容量数据是(

)A.① B.② C.③ D.④(2)表中②③④数据值差异,说明人口合理容量(

)A.只受人口消费水平影响 B.与人口消费水平呈正相关C.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D.与人口消费水平无关解题思绪:第(1)题,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域所能连续供养最大人口数量,结合表中数据可得出答案。第(2)题,从表中数据可知,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低,这说明人口合理容量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答案:(1)A

(2)C第25页教材图解培养技巧·启发思维1.读教材图133中国人口分布(20世纪90年代),据图分析:我国哪些地域人口密度大于400人/平方千米?答案:长江下游地域、黄河下游地域、东南沿海地域、成都平原、台西平原、珠江三角洲、辽河平原、松嫩平原部分地域等。第26页2.读教材图134中国东、中、西部人口密度对比(1990年)图135中国东、中、西部人口密度对比(年),据图分析:列表说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人口密度改变及其原因。答案:见下表:三个地带东部地带中部地带西部地带范围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湘赣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1990年392.0(高)241.2(中)52.5(低)452.3(高)262.2(中)51.3(低)改变增大增大减小改变原因人口自然增加;人口迁入人口自然增加;人口迁出人口迁出第27页3.读教材图136松花江流域人口密度与黑土地分布图137中国东北地域黑土地,据图分析:(1)我国东北地域黑土主要分布在哪里?(2)松花江流域人口密度与黑土分布关系是什么?原因是什么?答案:(1)从图136中能够看出,我国东北地域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东部和北部,三江平原西部。(2)黑土分布区人口密度较高。原因: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土层深厚,生产能力较高,黑土分布区是我国北方主要粮、油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所以黑土分布区人口密度较大。第28页素能演练专题训练·整体提升当堂达标测控导航知识点题号易中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原因1、27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3、45、6第29页一、选择题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回答1~2题:1.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是世界人口稠密区,相关其分布共性描述不正确是(

)A.处于中低纬度 B.多濒临海洋C.经济高度发达 D.多为平原地形2.图中⑤、⑥、⑦、⑧四地人口稀少,其成因组合正确是(

)A.⑤—湿热 B.⑥—干热C.⑦—干旱 D.⑧—高寒第30页解析:1.C

2.D第1题,世界人口普通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带,所以A、B、D正确;其中①②是中国和印度,是发展中国家,③西欧,多属于发达国家,④位于美国,属于发达国家。所以C描述不正确,符合题意。第2题,⑤是北非撒哈拉沙漠,酷热干旱;⑥是亚马孙热带雨林,高温多雨;⑦是南极大陆,气候酷寒;⑧是青藏高原,是高寒地带。依据分析,本题答案应该是D。第31页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木板假如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那一块)图”,回答3~4题:3.以某地四类要素测得各自所能供养人口数量分别为:8000人、10000人、6000人、4500人,则该地环境人口容量为(

)A.8000人 B.10000人C.6000人 D.4500人第32页4.假如用a表示21世纪初中国人口数量,用b表示中国人口合理容量,用c表示中国环境人口容量,那么a、b、c三者大小关系是(

)A.a<b<c B.c<b<aC.b<a<c D.a<c<b解析:3.D

4.C本题组借助“木桶效应”考查学生对环境人口容量了解。第3题,依据“木桶效应”可知,该地环境能够承载人口数取决于供养人口数量最小要素,所以该地环境人口容量应为4500人。第4题,21世纪初,中国人口数量已远远超出了中国人口合理容量,但当前中国环境还能够养活这么多人,这说明中国当前人口数量还小于环境人口容量。第33页每一个承载系统对任何外来干扰都有一定忍耐极限,当外来干扰超出此极限时,生态系统就会被损害、破坏乃至瓦解。不论是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还是城市区域、流域等都存在环境承载力问题。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5~6题:5.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著名大城市,其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渐趋极限,一些部分甚至已经透支,透支部分最可能是(

)①土地资源②交通③科技④水资源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6.日当地狭人稠,以下条件有利于提升其环境人口容量是(

)①资源贫乏②科技发展水平高③对外开放程度高④人口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高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第34页解析:5.C

6.D第5题,深圳交通和科技较为发达,但伴随人口剧增,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面临着透支危险。第6题,科技发展水平高和对外开放程度高有利于提升日本环境人口容量。资源贫乏、人口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高会降低环境人口容量。第35页二、非选择题7.读图及表中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第36页环境温度对人体影响(1)上面两图中和表中材料表示影响人口分布主要原因分别是

(2)由表中材料可知,世界人口最集中温度带是

(3)解释乙图中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0~200米原因。①

;

;

(4)上述自然环境原因对人口分布影响,伴随生产力水平提升而

生命障碍不利高温高温舒适低温不利低温冷金属粘皮>49℃>29℃>24℃21℃±3℃<18℃<10℃<-20℃第37页解析:阅读图表可取得以下信息:图甲中干旱地域人口沿河流呈片状分布;图乙中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地域;表格显示人体最舒适环境温度为21℃左右,解答本题关键是正确判断影响人口分布原因。答案:(1)水源地形气候(2)亚热带和温带(3)①属平原地形,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农业发达②交通便利,对外联络方便③城市建设成本低,工业发达,商业贸易繁荣(4)减弱第38页经典案例探究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