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一下册语文-课内现代文复习第22课.太空一日(教师版)_第1页
2025年初一下册语文-课内现代文复习第22课.太空一日(教师版)_第2页
2025年初一下册语文-课内现代文复习第22课.太空一日(教师版)_第3页
2025年初一下册语文-课内现代文复习第22课.太空一日(教师版)_第4页
2025年初一下册语文-课内现代文复习第22课.太空一日(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太空一日》(一)整体感知第一部分(1-17):“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写火箭发射升空时“我”的复杂感受。第二部分(18-29):“我看到了什么”——写作者在太空中看到祖国的感受以及对战友、亲人的惦念,并强调在太空中看不到长城。第三部分(29-39):“神秘的敲击声”——写“我”克服“本末倒置”这一错觉的经历及“我”在飞船内听到神秘的敲击声。第四部分(40-67):“归途如此惊心动魄”——写飞船返回地面的复杂过程及作者由紧张到放心的心路历程。(二)重点分析1.“神舟五号”飞船升空时,“我”的心理有哪些变化?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作用?“我”的心理感受有如下变化:紧张——稍觉释然——非常痛苦——无法承受,觉得快不行了——从难受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写这些,真实再现了作者在飞船中的感受,说明航天员工作的危险,表现了作者无所畏惧、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2.试分析15段运用的描写方式及其作用。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这一段属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大声喊”“鼓掌欢呼”是动作描写,表现大家看到“我”安然无恙时的激动、兴奋之情,以及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简短的语言描写,真实地再现了杨利伟脱险后人们如释重负的心情。3.为什么要写在飞船上看不到长城?写这表现了杨利伟的什么精神品质?杨利伟通过“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的航天员在太空中都没看到长城的事实,证明“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这一传说是不真实的。杨利伟特别强调这一点,表现了他重视实践、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4.文章结尾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结尾运用了以声写静的手法,叙述了飞船内的寂静及“我”的期待,叙述了地面人员寻找飞船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胜利的自豪感、如释重负的轻松感。5.你认为“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及返回对我国有怎样的重大的意义?“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和胜利返回,标志着我国成为俄、美两国之后第三个进入太空的国家。这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及综合国力强大的象征,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强大的标志,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是我国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多努力的强大基础。(三)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叙述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一日”的经历,表现了作者沉着果断、不怕牺牲、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品质,说明了航天员工作的危险性、艰巨性,抒发了作者热爱航天事业、热爱祖国的感情及胜利归来的自豪之情。(四)写作特色1.按照时间和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叙述。《太空一日》记叙了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从火箭升空到飞船落地全过程,全文从整体上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内容真实,扣人心弦。2.大量运用心理描写。《太空一日》写的是人类探索太空的故事,作者注意突出重点,细致描写,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来写当时内心的感受,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读者有更切实的感受。(五)例题精讲1.填空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年月日北京时间9时他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奖。2.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说说小标题的作用

(2)第一部分——“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①在这一部分中出现了什么意外?

②这种共振是正常现象吗?这种现象后来解决了吗?

③这一部分中表现了杨利伟什么精神?

(3)第二部分——“我看到了什么”①杨利伟在太空看到了什么?

②杨利伟在太空没看到的是什么?为什么看不到?

参考答案:1.杨利伟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列昂诺夫奖。2.(1)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层次清楚,结构鲜明。设置悬念,吸引读者。(2)①“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②并非正常现象。“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③为祖国航天事业勇于牺牲的精神。(3)①地球只是一段弧;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中国上空仔细辨别大概到哪个省了,正从哪个地区的上空飞过,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②长城;因为“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任何单体的人工建筑,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的证据说看到了什么。即使是巨大的城市,在夜晚看到时也只是淡淡的红色。”(4)第三部分——神秘的敲击声①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会出现什么错觉?

②这种错觉对杨利伟来说感受怎么样?他是靠什么来克服的?

(5)第四部分——“归途如此惊心动魄”①归途中让我紧张以致惊慌的原因是什么?

②舷窗玻璃出现裂缝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两边没有同时出现裂纹呢?

③“飞船停住了。此时是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杨利伟为什么要强调飞船停住的时间?3.归纳主题本文通过,表现了的精神。4.请你从文中找出细节描写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细节描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4)①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②这种错觉很难受,明明是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如果不消除这种倒悬的错觉,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倒着飞,很难受。没别的办法,只有完全靠意志力克服这种错觉。想像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地想,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几十分钟后,我终于调整过来了。(5)第四部分——归途如此惊心动魄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窗外烧得跟炼钢炉一样,玻璃窗开始出现裂纹,那种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种小碎纹一样,这种细细的碎纹,眼看着越来越多……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啊,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看到舷窗玻璃开始出现裂缝,我紧张了……”②飞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是这个涂层烧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出现问题;因为两边用了不同的材料。③表明飞船安全着落,“神舟五号”出征成功归来,表现了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临危不惧,沉着镇定。3.本文通过杨利伟叙述自己在太空一日所见所感的过程,表现了我国宇航员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临危不惧、沉着镇定、勇于牺牲的精神。4.如:后来,整流罩打开,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子照射进来,阳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这是一个剧烈的动作。能听到“砰”的一声,非常响,164分贝。我在里边感觉被狠狠地一拽,瞬间过载很大,对身体的冲击也非常厉害。接下来是一连串的快速动作。引导伞出来后,紧跟着把减速伞页带出来,减速伞让飞船减速下落,16秒之后再把主伞带出来。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太空的神秘,激发读者对太空的向往之情,另一方面表现了杨利伟为祖国航天事业勇于牺牲、临危不惧、沉着镇定的精神。课堂练习(一)现代文阅读太空一日(片段)①作为首飞的航天员,出了一些小难题,其他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还有许多。②比如,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这种错觉很难受,明明是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如果不消除这种倒悬的错觉,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倒着飞,很难受,严重时还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的完成。③……我在太空还遇到另外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那就是时不时出现的敲击声。④这个声音是突然出现的,并不一直响,而是一阵一阵的,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毫无规律,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响几声。既不是外面传进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仿佛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很难准确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的,而更像是用一把木头锤子敲铁桶,咚……咚咚……咚…⑤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我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但自己还是很紧张,因为第一次飞行,生怕哪里出了问题。每当响声传来的时候,我就趴在舷窗那里,边听边看,试图找出响声所在,却没能发现什么。⑥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也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⑥在“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这个声音又出现了,但我告诉航天员:“出现这个声音别害怕,是正常现象。”1.请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①中国航天普通纪念币正面主景图案为国徽图案。②下方刊年号“2015”。③背面主景图案为神舟九号近轨对接航天器图案。④其上方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A.①③④② B.①④②③ C.①②④③ D.③①②④2.请给选文写一个小标题。3.选文写了哪些突发事件?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答案】1.B2.突发事件(小难题,或神秘的敲击声)3.突发事件:“本末倒置”的错觉和敲击声;当时的心情: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心理很难受;有“敲击声”心理很紧张【解析】1.本题考查衔接排序。先确定首句,①句明确提到中国航天普通纪念币正面主景图案为国徽图案,符合一般介绍顺序从正面开始,所以①句为首句。接着按照空间顺序,介绍正面主景图案后介绍其上方和下方,所以④句“其上方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在①句后,②句“下方刊年号‘2015’”在④句后;③句介绍背面主景图案,应在正面介绍完之后,所以排在最后。因此排序为:①④②③;故选B。2.本题考查拟写标题。结合①段“作为首飞的航天员,出了一些小难题,其他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还有许多”、⑥段“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也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可知,选段主要讲述首飞的航天员遇到许多突发情况,其中回到地面后对飞行中出现的神秘声音猜测不断,技术人员反复模拟让航天员确认,但直到现在也未确认该神秘声音的来源。据此可得:突发事件(小难题,或神秘的敲击声)。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一问,结合②段“比如,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③段“……我在太空还遇到另外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那就是时不时出现的敲击声”可知,突发事件为:“本末倒置”的错觉和敲击声;二问,结合②段“这种错觉很难受,明明是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如果不消除这种倒悬的错觉,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倒着飞,很难受,严重时还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的完成”、⑤段“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我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但自己还是很紧张,因为第一次飞行,生怕哪里出了问题”可知,当时的心情为: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心理很难受;有“敲击声”心理很紧张(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太空一日(节选)杨利伟①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数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②火箭起飞了。③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④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要平稳。我感到压力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大,心里稍觉释然,全身紧绷的肌肉也渐渐放松下来。⑤“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⑥火箭逐渐加速,我感到压力在不断增强。因为这种负荷我在训练时承受过,变化幅度甚至比训练时还小些,所以我身体的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⑦但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⑧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引起人的内脏共振。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而且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一个大约6G的负荷上。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⑨意外出现了。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⑩当时,我的头脑还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其实,起飞阶段发生共振并非正常现象。⑪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钧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⑫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也没出现过。聂海胜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⑬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钟时,不仅我感觉特别漫长,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空前的紧张中。因为通过大屏幕,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整个人一动不动,眼睛也不眨。大家都担心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⑭后来,整流罩打开,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子照射进来,阳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⑮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⑯这时我第一次向地面报告飞船状态:“‘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打开正常!”⑰当我返回地球观看这段录像时,我激动得说不出任何话来。4.从火箭起飞到整流罩打开,飞船出现了哪些状况?杨利伟的身体和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请根据上文内容填写下表。升空过程飞船的状况身体反应心理感受火箭起飞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1)心里稍觉释然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逐渐加速压力不断增强,身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产生共振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无法承受(2)整流罩打开(3)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阳光很刺眼5.分析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1)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2)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6.杨利伟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7.结合文中情境,分析下面的语句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答案】4.紧绷的肌肉渐渐放松下来觉得自己快不行了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照射进船舱5.(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肌肉紧张的身体比作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当时紧张的反应。(2)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共振带来的痛苦之强烈。6.英勇无畏,敢于探索,不怕牺牲,求实严谨,无私奉献,沉着稳重,坚毅拼搏,一丝不苟,有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答出三种即可)7.杨利伟熬过艰难的26秒共振阶段,指挥大厅里的人们情不自禁地爆发出喊声与掌声,由衷地表达了对杨利伟置生命安危于度外的牺牲精神的敬佩,对杨利伟勇敢摆脱了死亡威胁表示祝贺。【解析】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第①空:结合第④段语句“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要平稳。我感到压力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大,心里稍觉释然,全身紧绷的肌肉也渐渐放松下来”可概括为:紧绷的肌肉渐渐放松下来;第②空:结合第⑦段“但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第⑨段“意外出现了。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可概括为:觉得自己快不行了;第③空:结合⑭段语句“后来,整流罩打开,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子照射进来,阳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可概括为: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照射进船舱。5.本题考查赏析语句。(1)“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肌肉紧张的身体比作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肌肉紧缩时的状态,说明我内心十分紧张。(2)“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运用了夸张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因共振而带来的痛苦感觉越来越强烈,不能承受。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概括。根据第⑦段“但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和第⑨段“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可知,在如此极端痛苦和危险的情况下,杨利伟没有放弃,坚持完成任务,展现出英勇无畏的品质。第⑩段“当时,我的头脑还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其实,起飞阶段发生共振并非正常现象”可知,即使面临生死考验,他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足见其勇敢坚毅。根据第⑬段“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钟时,不仅我感觉特别漫长,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空前的紧张中。因为通过大屏幕,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整个人一动不动,眼睛也不眨”可知,在极度紧张的时刻,杨利伟能够保持镇定,一动不动,体现了他的沉着稳重;第⑭段“后来,整流罩打开,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子照射进来,阳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可知,在经历了漫长的紧张时刻后,他依然能在合适的时候做出自然的反应,而不是慌乱失措。根据第⑫段“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可知,杨利伟认真地将自己的经历详细反馈给工作人员,为后续航天技术的改进提供了宝贵的依据,体现了他对科学的严谨态度。根据第⑨段“意外出现了。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可知,尽管痛苦至极,但他没有放弃,坚持着挺过了艰难的时刻,展现出坚毅拼搏的精神。根据第⑪段“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钧重负,如同一次重生”可知,在这26秒的痛苦过程中,他顽强地坚持下来,体现了坚毅拼搏的品质。根据第⑯段“这时我第一次向地面报告飞船状态:‘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打开正常’”可知,在关键时刻,他一丝不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准确地向地面报告飞船状态。7.本题考查理解语句。结合文中⑬段“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钟时,不仅我感觉特别漫长,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空前的紧张中。因为通过大屏幕,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整个人一动不动,眼睛也不眨。大家都担心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可知当杨利伟一动不动的时候,地面上的人们都十分担心、着急,生怕出什么意外,结合“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可知,杨利伟熬过艰难的26秒共振阶段,还活着,这对人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举动。“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表达了对杨利伟置牺牲于不顾的精神的敬佩,杨利伟勇敢战胜了死亡的威胁,我们成功了。故这句话表达了对他的敬佩和赞美,也替他感到开心和表示祝贺。(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作为首飞的航天员,除了一些小难题,其他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还会遇上许多。②比如,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这种错觉令人难受,明明是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如果不消除这种倒悬的错觉,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倒着飞,很难受,严重时还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完成。③在地面时没人提到这种情况,即使有人知道,训练也无法模拟。估计在我之前遨游太空的国外航天员会有类似体验,但他们从未对我说起过。④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完全靠意志克服这种错觉。想象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地想,以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几十分钟后,我终于调整过来。⑤“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升空后,航天员都产生过这种错觉,但他们已有心理准备,因为我跟他们仔细说过。而且,飞船舱体也经过改进,内壁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天花板是白色的,地板是褐色的,这样便于帮助航天员迅速调整感觉。⑥我在太空还遇到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那就是时不时出现敲击声。⑦这个声音是突然出现的,并不一直响,而是一阵一阵的,不管白天黑夜,毫无规律,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响几声。既不是外面传进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仿佛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很难准确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的,而更像是用一把木头锤子敲铁桶,咚……咚咚……咚……⑧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我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但自己还是很紧张,因为第一次飞行,生怕哪里出了问题。每当响声传来的时候,我就趴在舷窗那里,边听边看,试图找出响声所在,却未能发现什么。⑨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也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⑩在“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这个声音又出现了,但我告诉航天员:“出现这个声音别害怕,是正常现象。”(节选自《太空一日》)12.联系全文和选文,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但他们已有心理准备,因为我跟他们仔细说过。”“仔细”一词修饰“说过”,写出了“我”做事的细致、认真。B.选文反映出作者具有“顽强的毅力,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C.产生错觉时,作者只能完全靠意志克服这种错觉。D.听到敲击声时,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作者第一时间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13.选文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14.杨利伟在太空中遇到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那就是“时不时出现的敲击声”,你发挥想象猜测一下或者根据你了解的科学知识假设一下,这“敲击声”来自哪里?【答案】12.D13.内容上:简要交代要写作的内容——突发事件或神秘的敲击声。结构上:总领下文。14.示例1:外星人的敲门声。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类一定不是孤单的,会有许多邻居以各种方式各种状态存在着,甚至在某个特殊的时刻他们就会走近我们。示例2:飞行时出现的敲击声,可能是由于飞船在地面时有压力,到达真空无压力的太空环境后,结构上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一些声音,或者是因为飞船内物品在上天前都是有大气压封到里面,在太空中因为泄压导致一些声音发出。【解析】12.考查内容理解。D.根据⑧段“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我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可知,选项“作者第一时间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表述错误;故选D。13.考查句段作用。从内容上看,这个句子主要交代了“其他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还有许多”,从而引出下文两个突发的情况。从结构上看,是整个选段内容的总起段,引出下文。14.考查根据文章内容合理想象。结合⑦段“既不是外面传进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仿佛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而更像是用一把木头锤子敲铁桶,咚……咚咚……咚……”,展开合理想象,可能是外星人的敲门声或是可能是到达真空无压力的太空环境后结构上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一些声音等。示例:我认为这“敲击声”是外太空中的尘埃与飞船轻微碰撞发出的声音,因为浩瀚的宇宙中存在不计其数的陨石、尘埃、太空垃圾等,与太空尘埃相互摩擦发出“敲击声”很有可能。课后作业【材料一】①意外出现了。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②当时,我的脑子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其实,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并非正常现象。③那种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斤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选自杨利伟《太空一日》)【材料二】①从2003年我国航天员第一次进入太空,到2023年6月4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这些年我国航天给人的惊喜和振奋不断。②实际上,从各类科普我们知道,太空充满了诱惑,也危险重重。航天员时刻面临各种挑战,如履薄冰,仅仅是身体健康方面,由于环境转换、重力影响、身体自我保护调整等因素影响,身体要承受很多考验和变化,从头到脚,从外到里,从轻到重都有。(选自“中国日报网”)【材料三】①后来,航行组中的另外两名地航员在事故中受伤,不久相继去世,从那以后,在“落日六号”上,只剩下她一个人了。②现在,“落日六号”内部已完全处于失重状态,飞船已下沉到6300公里深处,那里是地球的最深处,她是第一个到达地心的人。③她在地心的世界是那个活动范围不到10立方米的闷热的控制舱。飞船上有一个中微子传感眼镜,这个装置使她同地面世界多少保持着一些感性的联系。但这种如同生命线的联系不能长时间延续下去,飞船里中微子通信设备的能量最后耗尽,这种联系在两个月前就中断了,具体时间是在我从草原返回航天中心的途中。④那个没有日出的细雨蒙蒙的草原早晨,竟是她最后看到的地面世界。⑤“落日六号”的中子材料外壳足以抵抗地心的巨大压力,而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⑥我听到了她同地面最后通信的录音,这时来自地心的中微子波束已很弱,她的声音时断时续,但这声音很平静。⑦“……今后,我会按照研究计划努力工作的。将来,也许会有地心飞船找到“落日六号”并同它对接,但愿那时我留下的资料会有用。请你们放心,我现在已适应这里,不再觉得狭窄和封闭了,整个世界都围着我呀,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上面的大草原,还可以清楚地看见那里的每一朵小花呢……”(选自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材料四】2015年刘慈欣《三体》、2016年郝景芳《北京折叠》先后斩获“科幻界诺贝尔文学奖”之称的而果奖,中国科幻文学站在了世界科幻文学舞台的聚光灯下。这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并助力科普科幻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科幻作品的一大特征是引发观众的好奇心,使其无形中爱上科学。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人类进步的源泉,也是学习研究的一大动力。善用优秀科幻作品,可以从源头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帮助其树立科学理想、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启迪科学想象,培养好奇心、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激发青少年的家国情怀,培育他们为中国梦团结奋斗的雄心壮志。(选自《中国教育报》2023年2月9日)15.概括【材料一】中杨利伟的心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